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陈策贵:改革浪潮兴起中的池必卿同志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21: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革浪潮兴起中的池必卿同志

陈策贵

每当想起改革开放浪潮蓬勃兴起的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不能不想到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的池必卿同志。当时,是他带领省委一班人,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在比较封闭、贫困的贵州开拓创新,促使贵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走在前列。当时,池必卿同志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成为他主政贵州期间“得心应手之作”,也成为他任内留给贵州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者有幸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贵州的变革,有幸在池必卿同志主持贵州工作期间干过一些具体工作,仅将当年的一些工作片断简述于后。



记得那是1980年前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兴起一股要求变革的浪潮,贫穷、落后的贵州农村这股浪潮更为汹涌,力图冲破"左”的束缚,从划分责任地入手,进而推行包产到组、到户以及包干到户。这股浪潮猛烈地冲击党的各级领导,势不可挡。

当时的贵州省委在池必卿同志的主持下,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深人调查研究,放手在各级干部中展开讨论,从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当时我在遵义地区农办工作,也曾先后几次参加省委召开的干部大会,其中有开到区一级的全省四级干部大会,都针对农村改革展开热烈的讨论。无论小组讨论还是大会发言,都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争论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争论,敢于面对现实、勇于突破老框框的人逐步增多。其实,多年来贵州农村就或明或暗地不间断出现农民群众自发的变革,而当时的领导层又总是在老框框的束缚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反对和纠正,但实际上总是所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在人们逐步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视现实,从实践中进行对比、分析和认真思考,从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出发,就比较容易消除疑虑、豁然开朗。

在最后一次决定贵州全省是否推行以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关键性的省委工作会议上,一开始印发了池必卿等同志的文稿,本以为可以顺理成章地加以通过,但在分组讨论中仍有较大分歧。省委领导在充分听取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后,决定休会一天,进行必要的准备,而后由池必卿同志代表省委讲话,态度鲜明地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的剖析和切实的回答,进而基本统一了思想认识,作出了相应的决定。这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民主、顺应民意的重要决定,促成贵州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当时,我所在的遵义地区,在省委作出正确决定的推动下,全区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很快猛增到93%,这让农民群众的情绪高涨,并在增产增收、治穷致富中起着日益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于贵州农村这次重大的变革,池必卿同志在中央讨论农村改革的会上曾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来自于实践、表达了民意的表态,掷地有声,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句经典名言。而当年的这一重要决定,对贵州跟上全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贵州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982年春,我奉调从遵义地区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当时,正值各级党委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培养选拔新一代接班人,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组织部门肩负着紧迫而繁重的工作任务。据悉,当时抽调我和田稚云、朱定宇等同志到部里工作有个由头:一次,省委组织部向省委报送一批材料,池必卿同志看后很恼火,挥笔批了“倾盆大雨,不得要领”八个字。这引起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决心抽调干部来部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当时,省委组织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面对省级各部委厅局和各地州市委及政府,做好干部选拔调配和班子建设工作。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在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金风同志的主持下,除集中部里的主要精力干这件事外,还多方约请身体尚好、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与这项工作。经省委同意,部里组织了以老同志为骨干的19个考察组,共8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38人),进行考察和选拔干部的工作。经过半年多时间,分别考察了25个部委厅局,并由部里安排逐个听取考察组的汇报。我作为部研究室主任,自始至终列席部长办公会听取汇报和讨论,而后遵照金风同志的安排,就如何选拔干部、配备和建设领导班子的问题,对情况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整理成文。由于考察组汇报的内容丰富,形成的文稿有38页、7500字,未及打印即送部长审阅。金风同志看后当即送省委分管机构改革的书记苏钢同志审阅。苏阅后批了三条意见:(1)继续用这种办法进行考察,直到完成任务为止;(2)考察中,除严格注意“三种人”以外,还要特别注意选拔有专业知识、少数民族及妇女干部进人有关领导班子;(3)此件送必卿、行庚同志阅,听取他们的指示。陈行庚同志是省委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他阅后写道:“这次考絮干部的工作,很有成绩。对机构改革、配好领导班子,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已有个好的基层。在具体组建班子时,有不足的地方,再作弥补。”最后:文稿送到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同志,他阅后批示:“报告写得不错。(1)事实证明必须组织这样一个专门小组深人进行工作。(2)实际工作与突破老框框。没有这种精神和观点,将会一事无成。希望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一直干到底,党的事业定大有希望。”这篇文稿较长而又未打印,但省委领导同志都仔细审阅全文,并在文内重要的地方加横红或加批注。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省委领导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选拔接班人、组建开创新局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

根据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按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已经走出的路子,省委组织部继续组织力量开展工作,由省级各部门到各地区党政班子,进行选拔和调配于部,搞好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着力推进顺应历史潮流的新老交替。经过当时坚持不懈的努力,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解放后培养、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知识分子干部,逐渐接替战争年代形成的杰出的工农干部,使省级各部门和各地县的领导班子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当时方兴未艾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二大以后,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快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步伐,省委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当时,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省委已开始选拔包括从本省涌现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省级领导班子,如王朝文、朱厚泽等同志。朱厚泽同志曾在贵州解放前参加地下党,并具有大学学历,他经历坎坷而素质较好,富有理论功底和实际经验,才华出众,呼声较高。当时刚由贵阳市的领导岗位调到省委担任秘书长、常委、省委副书记。在调整省委领导班子时,中央书记处分管这项工作的宋任穷同志曾来电征求意见,提出可否将年轻有为的同志往前排,池必卿同志当即作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还可排在他的前面。结果中央批下来的名单是朱厚泽同志名列第二。过不久(1985年5月),中央又决定由朱厚泽接替池必卿担任贵州省委一把手。回忆当时的情景,深深感到池必卿同志以党的事业为重的坚强党性和高尚品德。他在人们熟知的当时的情况下,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为中青年干部“让位荐贤”,在贯彻执行中央倡导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上起了重要的表率作用,受到中央的高度赞赏,《人民日报》为此突出介绍了《贵州省委顺利实现新老交替》的重要经验。

由此还联想到一件事。那是1984年,原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常委李志奇同志病故,省委安排省委组织部负责起草李志奇生平事迹,部里把这个任务交给综合干部处长和研究室主任共同完成。我们接受任务后连夜加班,由干部处长查阅档案材料,由我执笔起草文稿。好在我曾和李志奇同志一起在遵义工作过,对他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查明档案资料和核对主要事实后,较为顺畅地把文稿写出来。第二天,池必卿和朱厚泽召见我们听取汇报、审定文稿。池必卿同志一开始就讲:“志奇同志党性很强,对他的生平事迹必须写好。写不好,我来执笔!”在听过我们起草的文稿后,出乎意料的得到两个领导同志的认可。因为我们把李志奇同志在战争年代担任骑兵团领导驰骋疆场、屡建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领导贵州地质勘探以及在黔南州委、遵义地委和省委组织部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党性原则,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表述和评价。池必卿同志认可后,还要我们带着文稿去征求李志奇同志的老战友李庭桂和家属的意见。“二李”是战争年代的老搭档,建设时期又都在贵州工作,李庭桂同志饱含深情听过文稿后表示同意;李志奇夫人则在无比悲痛中表示这是组织上的事,家属不宜过问,一再婉言谢绝。我们只好如实向省委领导汇报。李志奇夫人的表态以及她后来又主动让出所住小院而搬进干部宿舍的行动,池必卿同志得知后都加以表扬。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上北京开会曾去看望池必卿同志。他看到贵州同志很高兴,赶忙喊老伴拿香烟来,说要同贵州同志一起抽支烟(那时他已戒烟)。在热情交谈中,他问这问那,十分关心贵州的变化。他对贵州这块热土,对贵州各族人民和干部,充满深情厚意,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2006年1月12日

作者简介:

陈策贵,贵州遵义人。毕业于遵义师范学校。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1年1月入党。原任职于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02:10:44 | 只看该作者
陈策贵,贵州遵义人。毕业于遵义师范学校。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1年1月入党。原任职于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6 12:35 , Processed in 0.07827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