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池作清 王士立: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 处理好人际关系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09:26: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iw.org 于 2023-10-27 09:28 编辑

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 处理好人际关系
来源:唐山师范学院离退休党总支
时间:2016.12.25-26


本期寄语:

歌德说:“我之所以手向蓝天,并非一定要摘到那满天星辰,而是为了保持一种永远向上的姿态。”同学们!你可能无法做到本文所言的完美,但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完美。

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美德 处理好人际关系

作者:池作清 王士立



(原唐山师专副校长 池作清)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只有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才能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中待人、接物、交友、处世的传统美德,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精神、 社会风尚的最广泛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 、结交朋友与慎重择友

交际本身是社会上的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交际行为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交换和交流。交际行为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的共性行为。中国历来非常重视人们的交际活动,在交际工具、交通工具不便的古代,就十分重视朋友之间的交往。孔子曾发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的愉悦。杜甫也曾发出“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欣喜。中国古代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身边都集结着一大批知心朋友。他们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各学派和团体之间往往是师徒相传。师徒之间是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孔子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友,孟尝君的食客三千也是友。他们一起对学业和修身、处世、立业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提出交朋友要“周而不比”,即要讲团结,却不勾结。今天,在建设国家的共同目标基础上,团结同志,广交朋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友好相处,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古人在择友上十分慎重,孔子曾提出交友的标准,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要求人结交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朋友、而忌交谄媚奉承、虚伪油滑和夸夸其谈的人。因为择友不慎,容易上当受骗,此其一。人是社会环境的主体,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其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闯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当然,由于时代的制约和阶级的局限,古代的交友与今日同志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范围小多了,标准也有很大局限性。比如孔子讲“不友不如己者”,这是不对的。交“益友”、“强友”,固然有利自己长进和得到帮助,但交“差友”、 “弱友”,只要是非分明,促其进步,不论于社会、于自己都是好事。

二、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

在与同志和朋友相处中要对己严,对人宽。这是取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宽以待人 是指在同一规范的基础上对别人宽宏大度,留有余地,更多地留给对方去自觉自律。这是取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条件。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就是说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全面,对别人的要求要宽容而又很少。这样,“人乐为善”。如果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却宽容放纵,“故人难于为善”。韩愈精辟概括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历史上齐桓公不记私仇,任用管仲为相,遂成一代霸业。楚庄王绝缨会宽宥部下,在危难之际得其死力相救。如此事情,历史上不乏其例。

人会有私心,因之严己宽人最重要的是当私于己时,切不可有损于人。子贡曾问孔 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意思是人要将心比心,待人处事要经常扪心自问,设想一下如果你自己是对方, 这样做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你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不可施于他人。孟子进一步提出“推恩”于人的思想,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把自己的善心,加以推广,去爱别人。我们今日同志同事之间在对待荣誉、 地位、物质利益等问题上,吃亏让人,克己让人,讲究风格,提倡贡献的精神,就是古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善心推恩于人”美德的发扬光大。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委屈,包括无端蒙受别人欺辱或不白之冤。但 有时为了大局,也应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以德报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廉颇羞辱,感动了对方,廉颇负荆请罪,与之成为“刎颈之交”,留为千古美谈。当然,古人的大度往往是为一己或阶级之私利,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却要求我们比古人有更宽阔的襟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肚量大如海。

三、与人为善和是非分明

“与人为善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篇,其原意是汲取别人的优点长处,偕同他人一道行善之意。后来在流传中其语意有了引申和发展,它主要是指以善意对待和帮助别人。我国人民历来把它视为君子之美德。正如孟子所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和孔子所讲的“君子成人之美”是相通的。在孟子看来,君子的人格没有比“与人为善”更高尚的了。在与人相处中,我们既要有一种纯良的愿望和友善的态度,又应该奉行这种道德行为。“与人为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含义:一是见到别人的成绩、进步不妒嫉、不气恨,而是由衷地高兴。在工作中不使绊子、不设套子,而是支持和鼓励;二是见到别人有了错误和不幸,不能宰灾乐祸,更不能“落井下石”,而是要诚心地关怀和帮助。至于诿过于人,嫁祸于人,则与“与人为善”相去更远。三是背后不议论人非,有了意见,当面指出。有意无意在背后议论人非,将会伤害同志,损人不利已。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一些同情心和正义感,少一些“幸灾不仁”的小人。

与人为善,不是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是非分明是古人倡导的美德之一。孔子:“ 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他还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所提倡的“以直报怨”, “君子贞而不谅”等,都表明了他善善恶恶的鲜明态度。孟子也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人为善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它是与偕同人们一道扬善弃恶紧密连在一起的。正如司马光所讲:“去恶而从善,舍非而徙是。”与人为善当然只能存在于人民内部、朋友同志之间这个特定的范围内。

四、从善如流与闻过则喜

人生处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是促人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左传•成公八年》在评论晋国元帅奕书能够听取部下意见,作出正确的军事行动时赞叹说:“从善如流,宜哉! ”此后,“从善如流”的成语历千古而不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耻下问,好为人徒,“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是从善如流者应取的态度。“从善如流” 可以使我们视野更宽广,看问题更全面,分析问题更冷静,心胸襟怀更宽阔,品格、道德更趋完善。学习别人的长处,采纳正确的意见与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正自己的缺点,是相连结的。《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接受别人的批评,确实不易,因为,批评的话不如赞扬的话中听入耳,但它却是端正自己行为的一面镜子。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它又是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一剂良药,所谓“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改,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错必改,人皆仰慕;有错不改,才是真正的大错。一个人如果讳疾忌医,最终将无可救药。 毛泽东同志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列为我党和其他政党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他说,房子要经常打扫,脸要经常洗,“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窟'”;“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办法”。闯过不忌、不怒已属不易,闻过则喜实为更难。古代政治家的“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风格深值今人效仿。



五、谦虚谨慎与自强自信

谦虚谨慎一直是中国古代群体生活中所推崇的准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短长,一个人要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和短处,虚心吸取别人之所长;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而群体的智慧和能力是无穷的,所以,人置身于群体之中要把态度放得谦逊一些,切不可目中无人,自视高明,盲目自满。孔子提倡“温、良、恭、俭、让”据 《苟子•宥坐》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敬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音阅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古之人君尚置欹器以戒自满,今人就更应以此为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性之一。谦虚谨慎还包含不自我夸耀、自我显示。《论语》载,颜渊曾向孔子表达自己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穷。”即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中庸》篇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这就是说, 君子作人求道,不是为了别人知晓,做给别人看的;而是私下用心,用心既久,道德修养自然一天天表著出来。司马迁《史记》在评价西汉李广时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应学习“桃李”的美德,不出风头,不慕虚名,只要一生为人民做善事,到头来,就会象桃李一样受到人民的赞誉。毛泽东同志经常提醒人们“要夹着尾巴作人”。意思是说,人们在与周围同志交往联系中要注意瞻前顾后,力戒骄傲自满,收紧尾巴约束自己。主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和营养,日益充实和丰富自己。

谦虚谨慎不是要人作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谦虚谨慎是教人正确地评价自己,恰当地估计别人,对人对己都作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采取恰如其分的态度。因此, 待人处事既要谦虚礼貌,又要自强自信。自强自信首先表现在对事业和道义的不懈的追求上,《周易》中就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人保持坚韧不拔、永远进取的精神风貌。孔子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则提倡养吾“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自强自信还应表现为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于师”,意即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去做,不推不让。中国传统的作风修养是“不亢不卑”、“不骄不躁”,待人接物要保持应有的自尊,不必盲目自卑,甚至低三下四。要永远保持自信,不断激发向上的勇气。另一方面,这种自信又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而走向自负。谦虚谨慎与自强自信是和谐的统一,有了成绩不自满,受到赞誉头脑不热,碰到困难不泄气,遇到挫折初衷不改。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这才是真正的谦虚谨慎。

六、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和墨子都说过“言必信、行必果”。所谓“言必信”,是指说话一定要严守信用,不自食言。正如墨子所讲:“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不行也。”古代人们极为看重言行一致和言行之合。在社会上待人、交友,同处共事,看人和对己都应掌握一个原则:“听其言,观其行”。这条原则很早孔子就提出来了。他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批评学生宰予时说:“始苦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人不能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也不能言过其实,说得多,做得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更不能言而无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人们说话办事,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言必信”, 就是要有责任感。对自己所说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对根本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口出大言。一旦答应做到的事,就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去做,如果经过再三努力还没有做到或做好,则应诚恳陈明原因,承担责任。孔子在讲到自己的志向时曾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把“朋友信之”列为其中之一。孔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列为三省之一。这说明古人把守信用、重然诺,看成是重要的人品。

“行必果”,是指办事情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行必果”要求在做事时要冷静分析各种情况,对有利和不利因素尽可能全面分析,对困难条件有充分估计,“三思而行”。然后成竹在胸,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以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全力投入工作,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停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要谨慎, 留有余地,办事要勤奋,一丝不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交流,人际往来要求人们重合同守信誉,抢抓机遇,提高效率,继承中华民族“言必信,行必果” 的传统美德,无疑将大有禅益。

七、知人之明与自知之明

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体验,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在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中,明于知人,又明于知己是非常必要的。关于知人,孔子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是指道义,孔子所讲的“知人必须知天”的意思是说知人很不容易,要想知人,先要知晓道义,道义是取人的标准。今天我们的道义,从政治标准说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大的方面;从道德标准说,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不少,如正直、信实、博学多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与人为善、是非分明、言行一致、行为果断、谦虚谨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等。这些都是知人的标准。知人的目的是尊贤重才,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合作共事,相合相安,相游相乐。

知人重要,知己则更为重要。俗话讲:“知人容易知己难”。因为人只有通过周围人的评价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同志讲:“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所以可贵,正在于此。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钱大昕在《弈喻》中记叙自己于友人所观弈, 一客数败,以为客不如己,自己跃跃欲试;等自己对弈时,却败得更惨。深究其因,方知“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人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容易自以为是,不易自以为非。所以古人们提倡经常地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学习这种做法,经常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是则坚持,非则改之,恶则弃之,善则从之。少一些自以为是的主观劣根性,多一些自以为非的客观精神,将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本期编辑: 王士立 李建文 齐慧颖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7 22:21 , Processed in 0.07664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