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师大励志哥池宪念的故事告诉你——冷板凳坐久了,终有上场的机会
来源:浙师青年
时间:2013-10-11
两次高考失败,第三次踩着录取线进了浙师大;一天要打三份工,还每天坚持在实验室熬到深夜;困顿的时候每天只啃一顿馒头,坚持了一个月……
今年夏天,他顺利拿到了中科院国家纳米研究中心研究生免试拟录取名额;此前,已在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最近,励志哥池宪念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喜欢养花,还喜欢跳舞,励志哥是浙师大2010级数理信息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专业学生。他绝不是刻板的理科男,事实上,他还是一个充满生活正能量的人。
考了三次大学 家贫压不垮求学的心
池宪念的老家在河北沧州,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正是一辈子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大字不识的父母除了想让自己三个孩子能够把书读下去之外,别无他求。
记得一次除夕前夜,当村里人都忙碌着备节,他们一家五口人却仍在地里抢时间为冬小麦灌溉。“当赤着脚伸进田里再拿出来时,裤腿和脚上都挂上了薄冰。那种踩在地上锥心的痛,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池宪念的大姐自小体弱多病,家里有余钱就用来治病,原本拮据的家更是不堪重负,曾经连一学期60元的学杂费也难以凑齐。为此,池宪念的大姐和二姐不得不早早辍学来维持家里的生计。
第一次高考,池宪念压力过大而发挥失常,从没上过学的母亲含着泪,拍拍他的肩膀说:“念啊,我砸锅卖铁也要让你继续读书,上大学。”他便义无反顾地走上复读的路。
第二次高考复习,一想到过去,池宪念常会冒雨狂奔,失败的阴影使得第二次高考仍旧不顺利。知道高考成绩后,池宪念在家昏睡一天一夜。
第三次高考,池宪念已经有了考试恐惧症,发挥也并不理想,但最终踩着浙师大在河北省招生的最低分数线,还是踏进了大学校园。
进入大学,除了刚来时家里东拼西凑的一年学费,他就再也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他稔知,年过半百的父母早已过了劳动的黄金年纪,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像在家里掏一个窟窿。母亲常常会在农田里劳作时突然昏倒,父亲边种田还边干装修工,肺气肿和尘肺都已经找上门来……而这些父母都瞒着他,池宪念都是通过二姐才了解到这些情况。
而他又怎么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呢?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近30份家教(辅导学生达60余人)、几十份兼职工作……这些都是他大学里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生活最困难的阶段,每天直到自己饿得受不了了,他才啃一顿馒头,一个多月下来,整整瘦了10多公斤。
“贫穷不是用来赞美的,应该赞美的是那些在贫穷中永不低头的人!”2012年“7·12”北京大暴雨事件后,池宪念的家乡也受了灾。长时间的积水,使得家中的玉米苗全部淹死,这对于以务农为主的家庭来说,这一年就是颗粒无收。
睡在实验室 科研的案头种满花草
从大三开始,池宪念就不时在实验室里过夜,到了下学期,几乎在折叠床上睡了将近一个学期。“其实一开始不是故意想睡的,是真的太累而打迷糊了,后来因为每天实验做得很晚,常常到23点多,不好意思打扰室友休息,就索性在这里睡了。”
一个石英棒,一个研钵,实验室里最基本的研磨样品,常常就要耗上几个小时,池宪念的手就时常因为长时间研磨药品酸痛地提不起笔,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一次为了制备颗粒均匀、尺寸细小的纳米颗粒,让纳米级别的复合物可以分散均匀,重复做了十几次样品。”池宪念坦言自己差点就放弃了,“但还是靠着挤课余时间,最后整整花了6个月终于达到理想效果。”
“还有一次研磨完荧光粉后,原以为过了精确度高达小数点后四位的称量步骤时就能放宽心,没想到加热时,不小心碰到了高达1300多摄氏度高温的坩埚,指肉瞬间被烫熟,完全丧失了知觉,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好。”
不论春夏,只要一走进实验室,出来后就像洗了个桑拿浴一样。
“虽然科研很辛苦,但是他也很会‘苦中作乐’,实验室里不仅种花草,还养乌龟,现在各种盆栽都放不下了。”2011级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生小陈说。
而学材料物理的池宪念为了完成论文,甚至要自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啃着高中的化学知识,池宪念翻阅上百篇中外化学前端文献。
第一次写成果论文,英语六级未过的池宪念便主动请缨要全英文采写。每一个专业名词、每一句研究描述、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张图标的注释、大小写字母几乎都被池宪念反复推敲。一篇论文林林总总修改过十五六遍,直到临近春节,导师才因过节“放人”。
今年暑假,池宪念向多个大学投递了申请书,可碍于非211与985的高校出身,许多邮件都一去无影。可最终凭借实力,他还是赢得了包括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的入营资格,通过夏令营里的优秀表现,他顺利拿到了中科院国家纳米研究中心研究生免试拟录取名单,而事实上他是营员中唯一一个不是来自211、985高校的学生。
如今,池宪念已经在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主持参与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项。
生命的舞者 一个喜欢跳舞的理科男
小时候,池宪念就爱艺术,因家境的困窘,别人学跳舞,池宪念只能在窗口偷看。大二时,浙师大校舞蹈队的招新,让舞蹈“白丁”的他终于有了接触舞蹈的机会。20多岁的年纪,韧带与骨质的硬化可想而知,但每天各种压腿、劈叉、下腰、撕腿等基本训练,池宪念都一直硬着头皮练,从不迟到偷懒。他把对科研的这股坚持劲儿也带到了舞蹈中来。
2011年《婺魁》(该节目后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浙师大校内重新选角,因男舞蹈演员匮乏节目进行微调,原录选的池宪念成了备选演员,但每次排演,和正式入选的演员一样,他仍是天不亮就到舞蹈房里默默练功。
同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团队来浙师大选拔演员。池宪念仍旧是先入选,后被作为备用队员。每当其他演员站在规定位子,做出指定动作后,池宪念只能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和学习所有演员的动作。
而此时,平时大家口里的“小池”变成了“艺术总监”,因为在旁不断地按收音机,这段舞蹈旋律池宪念记得比谁都清楚,而每个人的动作在哪一点他都了然于心。
后因节目调整,池宪念终于“转正”,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型演出。大年初六便到杭州集训,寒冬里仅靠单薄演出服取暖而使得嘴唇一直发紫,冒雨后的彩排中双腿不停发抖……一路上的坚韧他很少和别人提起,但在一起的队员们一直都看在心里。
在池宪念心中,一直就抱着这么个信念:冷板凳坐久了,终有一次上场的机会。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