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 “浙北小梅兰芳”池文海:翩翩欲仙似白莲 毕生只为民间舞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9 00:48: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北小梅兰芳”池文海:翩翩欲仙似白莲 毕生只为民间舞

作者:周秀明
来源:长兴乡贤
时间:2022.06.11

人物名片:

池文海(1937—2004),男,祖籍湖北省孝感县,出生于安徽省广德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协会会员、原长兴文化馆艺术编导。1990年,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发给他“中国舞蹈艺术事业贡献”荣誉证书;1993年,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他为首批“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


池文海

第一次见识池文海先生的表演才能,是在长兴县老紫金大酒店会议室。那天,参加县二届文代会的代表们围座一圈,中间空出一块表演区。无需华丽灯光,无需背景音乐,一名身穿紫红色羊绒衫,白色直筒裤的花甲男子,翘起兰花指,持一方手帕,移步、抬头、回眸、扭腰,几秒钟就将众人视线俘获,追着那个妩媚少女般的眼神、动作进入剧情,直到掌声响起,大家才如梦初醒般回到现实。

会后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池文海先生。

花甲男秒变美少女的情节,让我由衷感叹:“有真功夫的表演艺术家,人间即是舞台,360度全方位任凭欣赏。”


01

皖南男花旦



1937年12月,安徽省广德县清溪乡池家添了一个男孩,取名文海。也许父母当初只是遵循着“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希望孩子以文化传家。池文海却一头扎进了文艺海洋,开出了一朵艺术奇葩。

从小喜爱文艺的他,12岁就参加当地的土改宣传队,常跟在演员后面扭秧歌、跑马灯、推旱车,一颗民间舞蹈的种子悄然生根。

后来,他又迷上皖南花鼓戏。一次,跟着戏班子去演出,有位女演员扭了脚脖子不能上台,带班的老师见池文海长得清灵秀气,就叫他穿上女儿装演旦角救场。不料戏一开场,带班老师连自己都差一点认不出哪个是池文海了。

他那风情万种、惟妙惟肖的姿态与表演,把朝夕相处的同伴惊得一愣一愣。观众得知池文海是男扮女装时,更加稀罕,足足让他谢了三次幕才过瘾。



无心插柳柳成荫,池文海“将错就错”反串女角如鱼得水,开启了艺术之路的别样精彩。

1951年,他参加安徽省业余文艺汇演,在《卖粮路上》饰女主角荣获一等奖。

1955年,被选拔到安徽省首届群众文艺骨干培训班(现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得到戏剧表演艺术家张绪才老前辈的指教,师承第一代花鼓灯表演艺术家田振起先生。

正规的戏剧表演培训,加上“花鼓灯”“十大姐”“双条鼓”“大鼓叉”等民间舞蹈专业训练,池文海的艺术天分得到迅速提升和展示。

在学员考核演出中,他荣获全校第一名,并由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在此期间,池文海还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等同台演出,零距离感受黄梅戏一代宗师的言传身教。

培训班毕业后,又拜花鼓戏著名艺人郭金根为师,学习花旦身段,从此奠定主演花旦的戏路,成为皖南花鼓戏中最后一个男花旦,也是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的男旦之一。




02

浙北小梅兰芳

1957年,池文海应邀来到浙江省长兴县花鼓戏剧团,担任导演兼主要演员。凭借炉火纯青的花旦功夫,池文海迅速走红。

他动作柔软,以扇子、手绢见长,载歌载舞。尤其扇子功,吸收云南“十大姐”、川剧等用扇之长,有“大波浪”“小波浪”“丹凤朝阳”“凤点头”等20多路套,变化多端,技巧娴熟。

首次参加嘉兴地区文艺汇演,饰演《种大麦》中的女主角就荣获一等奖。1960年3月,在浙江省青年演员比武大会上,他表演的一段《小尼姑下山》,扇、巾优美,扮相俊俏,令艺坛泰斗盖叫天大加赞赏,说:“这位小青年的表演使我想起了年轻时的梅兰芳。”

从此,“浙北小梅兰芳”这个雅号便不胫而走。

“文革”期间,池文海全家下放农村,他不仅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反而找到了更好地发掘民间文化艺术的新天地。

听说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在浙北流传《恨大脚》与《恨小脚》两个民间舞蹈,池文海便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了老艺人黄恒友的家。

当时,这位独身老人正躺在病榻上。于是池文海马上掏钱请医生,买食品,留下来照料老人。

几天后,老人的病情好转,得知池文海找自己是为了打听舞蹈,十分感动,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回来后,池文海将那两个舞蹈合二为一,再融进皖南花鼓戏中“彩扇”“手巾”“花伞”等表演手法,把一位活泼可爱、聪明美丽、不为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束缚的少女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1978年,《恨大脚恨小脚》获湖州市调演节目一等奖。那天,池文海使用独特的化妆绝活:从头饰开始直至脚部,身体的两侧为两个不同人物的装扮;表演时两侧轮流对着观众,一个人同时扮演大脚、小脚两个角色,奇特的构思,绝妙的化装,优美的唱腔和幽默的表演令观众拍案叫绝。

后来,这个舞蹈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池文海也受到浙江省文化厅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浙江分会的表彰。先后获得“长兴县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舞蹈艺术事业贡献”荣誉证书,浙江省首批“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称号等殊荣。





县花鼓戏剧团解散后,池文海调入长兴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戏曲、舞蹈辅导工作,并以花鼓戏和民间舞中的扇舞、手绢等素材整理成舞蹈组合。

在他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40多年间,辅导学生近万人,学生遍布江浙沪以及安徽省等地,挖掘、整理、编导创作的民间舞蹈200多个,还编排了有民间特色的戏剧、曲艺、小品100余个,所获的奖项不胜枚举。

他所表演和编导的节目在国内外20多家电视台中报道与播放,为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让长兴的百叶龙、马灯、旱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很好的保护和发扬光大。

直到现在,提起县文化馆的“池导演”,很多乡镇文艺骨干都记忆犹新,说:“他呀,浑身是戏,那时谁能够跟他学舞,简直是一种荣耀!”




03

改编百叶龙



与《百叶龙》相遇,可谓池文海的今生缘,来世梦。为改编《百叶龙》,他将对民间舞蹈的一往情深发挥到了极致,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还坚持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百叶龙》的拍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协主席田家村在报告文学《舞龙人》中写道:“他是乘龙而去还是踏云而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在仙逝前两个月,还神采飞扬地在镜头前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二十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林城镇天平桥村农民扎的第一条百叶龙,虽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奇的民间智慧,从田间地头舞进了中南海,但终究粗糙简陋,艺术形象亟需提升。

为此,池文海在文化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多次深入天平桥村,与舞龙人王长根同吃住,虚心向老民间艺人取经。

回来后反复整理编排,对《百叶龙》的舞蹈故事情节、舞蹈动作、表演队形、龙舞阵式和服装道具都进行了新的设计和改编。

道具方面,删掉了原来作为陪舞的12盏花瓶灯,改为12块祥云牌,同时,将祥云牌与荷叶合二为一,即正面是祥云,换一面是荷叶,强化了百叶龙多变的特点。

舞蹈动作方面,将百叶龙的聪明和智慧贯穿于游、滚、睡、卧、腾和出水、盘柱等一系列动作中,使《百叶龙》从乡土气十足的化龙灯变成了技压群芳的艺术精品。

1980年《百叶龙》参加全国部分省市业余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并被拍入了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艺术片《泥土的芳香》。

在京期间,池文海率《百叶龙》二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又多次对百叶龙大胆改进,把“舞龙”变成了“龙舞”,赋予《百叶龙》新的艺术生命。

每一次从形式到内容的升华,都倾注着他的智慧与创新。他还带着舞龙队的姑娘小伙们走南闯北,为弘扬百叶龙艺术,展示民间艺术瑰宝,宣传长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0年,新世纪的浪潮再次将百叶龙推向必须脱胎换骨改编的历史节点,长兴县请来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孙红木、省群艺馆舞蹈室主任邵小眉,省民舞专家吴露生和本地专家池文海一起,对传统的《百叶龙》舞蹈进行创新,将延续了200年的一龙独舞变为双龙齐腾,演员阵容扩大三倍。伴奏音乐、服装道具等也全部重新创作和更新。

这年盛夏,来自25个单位的23名舞龙队员和36名舞蹈演员在县体育馆集中封闭式排练两个月。

最终把专家改编方案落实到位的关键人物就是池文海。他每天早晨6点到岗,围着体育馆的篮球场,把一套舞蹈台步走得行云流水。然后一步一步教女队员呈现曼妙的舞姿,教男队员如影相随,在荷叶翻飞的瞬间,荷花变龙,龙变荷花。队员们都有说,如果不是池导演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不是每天被他的编排激情所感动,大家真的很难坚持这挥汗如雨的魔鬼式排练。




“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观看过《百叶龙》表演的人们无不啧啧称赞。

从荣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到多次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级舞台;从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亮相于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腾飞中国》篇章……《百叶龙》已然成为长兴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

兼任过15年长兴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经理的原文广新局副局长杨明珠,说起池导演依然十分激动:“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能保持鲜活的东方神韵,与池文海等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奉献密不可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是《百叶龙》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常开不败的保鲜剂!”




04

翩翩池白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池文海有句名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专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在1990(杭州——长兴)农民文化节上,他表演的民间舞蹈《少女游春》得到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电影表演艺术家仲星火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等专家的高度赞赏。

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池文海的从艺业绩。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称赞池文海:“以姣好的扮相,优美的身段,活泼的动作,诙谐的表情,将一个初次踏春的深闺少女欲放还羞的心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然而,只有他的家人知道,为了这台上七八分钟的表演,池文海足足有一个月没让自己吃饱,临上场时还在腰上扎了六七道布再“苗条”一下。

他说:“没想到进入‘知天命’之年,还有机会登台‘闪光’。这是党的文艺政策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必须精益求精。”





池文海从艺几十年,以他优美的身段和扮相,塑造表演了无数婀娜多姿的少女形象,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被誉为“风摆柳”“池白莲”。

他深深扎根于民间,独创的表演动作,仿佛出水的白莲,被中国舞蹈界称为“池氏花鼓”。他撰写的《皖南花鼓戏剧种流行情况》一文被编入《皖南花鼓戏一百年》,他本人还被列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1994年9月25日,从艺45年的池文海在浙江大学邵逸夫体育馆举办了“浙江民间艺术家池文海先生优秀民间舞专场”,表演他自己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春》《恨大脚恨小脚》《嬉狮》《天女散花》等节目。

同年的12月23日,“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在杭州剧院为他举办了“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个人作品系列展---池文海民间舞蹈艺术展示”,得到高度好评。

时任省文化厅厅长、著名剧作家、书法家钱法成先生赞他的艺术为“翩翩欲仙”并为其题词。北京舞蹈学院许淑瑛教授认为他的民间舞蹈《恨大脚恨小脚》——“每个舞步,每个动作都体现一个舞种”。

见过池文海先生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天生的舞者、天生的艺术家,他一抬头、一扬眉,无不透出对艺术的理解与洞察,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也许是天妒英才,正当池文海艺术生命之花盛开时,病魔悄悄地呃住了他的喉咙。他勇敢地选择了与病魔抗争,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自己终生热爱的文艺事业上。直到仙逝前15天,还在为上海长海医院的护士们编排舞蹈。




2004年5月27日,年仅67岁的池文海先生谢幕西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天堂增添了一朵翩翩欲仙的“池白莲”。

-END-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8-19 00:48:5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8 21:00 , Processed in 0.08849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