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知县池浴德明嘉靖四十四年建遂昌县凤池书院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30 14:09: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莲城书院图


遂昌县凤池书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池浴德建于湖山村。


  古处州的学校教育,可分为官学、私学两大类,书院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
  官学(府、县学)
  唐武德四年(621),松阳建县学,此为处州官学之始。唐元和十二年(817),刺史李繁在府治南一里的■山建孔子庙,置讲堂,创州学。宋皇祐年间(1049-1054),太守孙沔将州学迁至丽水县邑贵恕铺(今丽水中学校址)。
  处州府、县立学情况如下:
  府学,唐元和十二年(817)刺史李繁建,学额25名。
  松阳县学,唐武德四年(621)建,学额16名。
  丽水县学,宋皇祐年间(1049-1054),原建于■山之州学,后按性质改为县学,学额26名。
  龙泉县学,宋天禧二年(1018)建,学额20名。
  遂昌县学,宋皇祐年间(1049-1054)县令何辟非建,学额15名。
  缙云县学,宋治平年间(1064-1067)县令张简翼建,学额23名。
  青田县学,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学额19名。
  庆元县学,宋庆元三年(1197)县令富嘉漠建,学额12名。
  景宁县学,明景泰三年(1452)县令杨殖宗建,学额12名。
  云和县学,明景泰七年(1456)知县李叶建,学额12名。
  北宋崇宁元年(1102)规定,府、县学生经选考可贡入太学。府学一年一贡,县学两年一贡。元符二年(1099),“三舍法”开始实施后,府学学生每年可评上舍1人、内舍2人。
  明代开始,府、县学生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员三类。享受廪米待遇的叫廪膳生;额外加取的叫增广生;新进额的叫附生员。
  清代,处州府学永定进额25名,廪生40名,增广生40名。缙云县永定进额25名,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青田、龙泉、松阳三县县学永定进额各16名,廪膳生各20名,增广生各20名;遂昌、庆元、云和、景宁四县县学永定进额各12名,廪膳生各20名,增广生各20名。
  元、明、清时期,府、县学的教学内容分礼、射、书、数四科。礼,包括经史、律令、诏诰、礼仪等内容;射,指每月朔望在教场上的演习;书,指习字,日习500字;数,主要指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练习。
  科举盛行以后,府、县学的教学内容日显空泛,但十分注重考试。明代以来,考试分月考、岁考、科考三类。月考由教师主持,成绩上报府学官。岁考由府学官主持。根据岁考成绩优劣,将学生分成六等。成绩列一等者为候补廪膳生;列二等者为候补增广生;列三等者留等照常;列四等者挞责;列五等者递降,廪膳生降为增广生,附生员降为青衣;列六等者黜革除名。科考是对岁考列入一、二等的生员进行复试,成绩合格者可应乡试。足见,明、清时期的府、县学实际上是科举考试的准备机构。
  府、县学在管理上均奉行朝廷颁行的学规。明太祖颁例八条,府、县学须刻勒卧碑,令学生遵行。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颁圣谕十六条,府、县学的教官必须在每月朔望传集生员宣读,务必遵守。雍正年间又颁“圣谕广训”,以作生员的行为准则。
  府、县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地租,国拨经费所占比例极微,仅用于学官俸禄和廪膳生的伙食补贴。
  学田主要由地方官吏将公有族产、寺庙废田、荒地拨充及乡绅、富户捐赠献助。宋皇祐年间,太守孙沔捐资兴学,买下黄肚、黄里两源田地共13顷86亩40步,以作府学学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府学学田被僧官杨总统集各寺众僧所夺。至元二十九年(1292),规定学田由学校自行管理,地方教育经费得以相对独立。元统二年(1334),佥事吴云寿、副使李端经严审细核,将众僧所夺之田复归府学所有。
  清光绪年间,处州尚有学田34顷1.9亩又958.45石。其中,府学学田1035.9亩,丽水县学田698亩又40石,缙云县学田67亩,青田县学田40亩,松阳县学田228亩,遂昌县学田490亩又882石,庆元县学田169.35亩又36.45石,龙泉县学田262亩,景宁县学田132亩,云和县学田280亩,府、县学均设会计员管理田租以及经费等事宜。
  宋代,府、县始设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府称“教授”,县称“教谕”。任期为9年。处州自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先以曾贵、魏邦基为教授,直至晚清的陈昌祐止,其间七百余年换教授140余人。乾隆年间,教授吴懋政为浙西名宿,文章诗赋脍炙艺林,远近闻习。
  私学
  古代官学一般不包括蒙养教学,该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处州学塾类出多种:有乡绅富户请教师在家教学的“坐馆”;有教师在家施教的“私塾”;有地方、宗族捐资兴办的“社学”,有个人资助的“义塾”。明万历年间,处州监司冯时可檄丽水知县钟武瑞在城关建社学7所,选教读7人,筹学田20亩以作薪饷。此后,社学、私塾遍及郡邑山乡。
  明代以后,学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用书逐步系统配套:道德教育课本有《童蒙须知》,识字课本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以及各种实用杂字,文学课本有《千家诗》、《神童诗》。各类学塾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作文三方面教学,虽无固定学制,但教学都有一定次序。读书,先进行集中识字,熟记千余字后再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学生主要是跟读、朗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讲解,阐述书中的封建伦理。习字,先由教师把着手写,后而描红,再行临帖、书写。作文之先必练习作。由易及难,尤重温故。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云和县畲族贡生蓝宝成在杉坑岭村创立畲、汉共学之村塾。
  书院
  书院原为士子修书、藏书之所。唐宋以后,逐渐演变成聚徒讲学之地。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到缙云县的仙都、美化两地讲学,对本区书院的发展颇具影响。由此,讲学之风鼎盛。当时,青田石门书院、缙云学道书院为全省著名的书院之一。元代,缙云的美化书院为全省10所著名书院之一。
  书院的主持者称山长。经费主要来自院田田租。教学活动采取自学、教师辅导和讲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书籍资料由书院提供。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府高超建紫阳书院,此为处州府官办书院之始。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在府治圭山建圭山书院。清初,统治者鉴于明末书院“群聚党徒,摇撼朝政”的教训,对书院采取竭力抑制政策。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刘廷玑改圭山书院为圭山义塾。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才允许在地方官员严格控制下创办书院。乾隆十七年(1752),知府赋琏改圭山义塾为莲城书院。
  清代,书院官学化倾向极为明显。书院主持人须将经费、教学内容、教员、生徒等报官府审批。
  处州历代府、县主要书院有:
  宋代
  青田县介石书院,宋郑汝楷建于县东城外。
  缙云县独峰书院,淳熙九年(1182),朱熹至此爱其山水似武夷,曾留居讲学。宋嘉定中,郡人叶嗣昌建书院。
  缙云县美化书院,宋嘉熙中,县尉陈实建,院址在县东六十里。朱熹曾在此讲学。元至元间毁于兵,山长黄应元重建。
  松阳县明善书院,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为浙东常平使者至此讲学。咸淳间,邑人叶再遇建,以祀朱文公。院址在城西二十里。
  龙泉县桂山书院,宋瑞平三年(1236),里人张奉议建,院址在县西岩垟。
  龙泉县笏洲书院,宋瑞平间太学生赵宗瑨建于郭溪南,因地面洲形如笏故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毁于兵,十六年(1279)季正徙址于县南三十里渎田。
  龙泉县仙岩书院,宋咸淳间邑人章公权建,院址在县西五十里浆安村。元至元中并入桂山书院。
  元代
  青田县石门书院,元至正中,廉访副使王俣始建。
  明代
  处州府紫阳书院,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府高超建于府治南城隍庙旧址。
  处州府圭山书院,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建于圭山文昌阁。
  青田县鹤山书院,明正德间,主簿李徵建于十四都。
  青田县混元书院,明嘉靖间建于混元峰之麓点易亭遗址。
  青田县心极书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提学阮鹗作《心极图系以心问》一篇,颁示浙学。知县李楷即以旧府馆改建该书院。
  青田县瑞龙书院,明嘉靖中,知县徐瑛建于混元峰下。
  青田县新建书院,明万历五年(1577),知县梅时雨建于旧府馆。
  缙云县五云书院,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润建于学宫后。
  遂昌县双溪书院,明初项泗建。
  遂昌县凤池书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池浴德建于湖山村。
  遂昌县相圃书院,明万历七年(1579),知县锺宇淳初建于城郊瑞山。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汤显祖建成,正式定名为“相圃书院”。
  遂昌县鞍山书院,明万历初年,里人郑氏建于云峰乡长濂村。
  遂昌县兑谷书院,明末清初,邑人包万有建于城北郊外,并自任主讲。
  龙泉县仁山书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叶竦■、里人项、刘二姓率众创建,明嘉靖三年(1524),知县朱世忠同项尚达、刘尚成等倡议,由诸家出资建成。
  庆元县松源书院,明代知县沈维龙命义民吴诏建于兴贤坊。
  景宁县贯道书院,明景泰年间潘氏建。
  景宁县■山书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锺夏嵩建于县西南(今烈士塔基)。
  景宁县明德书院,明嘉靖间,大均村贡生李鉴堂建于大均村。
  景宁县继志书院,明嘉靖年间,贡生吴九皋建于三都英川村。
  景宁县庐山书院,明嘉靖年间庠生吴学明建于三都庐山村(鸬鸶村)。
  景宁县鹤溪书院,明万历年间,知县姜师闵建于承恩门外。
  景宁县崇正书院,明万历六年(1578),知县林乔松将原敬山学社旧基改建为崇正书院,院址在县东一里。
  景宁县三胜书院,明万历年间知县角韶建于行春门外。
  清代
  处州府南明书院,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府刘廷玑建于府治圭山文昌阁东首。
  青田县正谊书院,乾隆年间,知县张日■建于赵山。
  青田县振文书院,道光三年(1823),里人叶廷建于十七都。
  青田县鹏岭书院,咸丰庚申里人叶应选建于六上都。
  青田县鹤皋书院,光绪二年(1876)建于县南。
  缙云县金莲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令狐亦岱在县西关圣庙旧址建。
  缙云县右文馆(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楼步云、陶天位、陈绍舜等建于九都(今新建)。
  缙云县仙都书斋,道光四年(1824),丁汝嘉等建于二十都。
  缙云县崇正书院,咸丰元年(1851),吕载希建于壶镇。
  缙云县凤楼书院,同治七年(1868),武生吕维城、儒童卢辉煌等建于二十八都冷水凤凰山脚(今属盘安县)。
  缙云县正本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里人公建于澄川庄。
  缙云县青云书院,同治间里人公建于二十八都。
  遂昌县昌山书院,乾隆元年(1736)县署由“不息楼”改建而成。
  遂昌县奕山书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缪之弼建于湖山乡奕山村。
  遂昌县妙高书院,道光初,知县郑鸿文在妙高山建讲堂,叶世铭捐千余金建书院。
  龙泉县留槎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苏遇龙建于显德坊。
  龙泉县金鳌书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于县东。建者不详。
  庆元县育英庄,康熙三年(1664),知县程维伊建于城隍庙右。
  庆元县储英庄,康熙九年(1670),知县程维伊建。
  庆元县对峰书院,乾隆七年(1742),知县邹儒建于■山门外文庙之左。
  云和县箬溪书院,道光七年(1827),知县郑锦声建义学,二十三年(1843),知县高毓岱改为书院,院址朝阳坊。
  景宁县博爱书院,康熙五十年(1711)建于县北高公祠。
  景宁县指南书院,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张九华建于城内(今景宁第一中学校址)。
  景宁县雅峰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知县冯■建于城内(今景宁第一中学校址)。
  景宁县雅峰讲舍,雍正七年(1729),署县事汪士璜建于文庙。
  始建年代未考的书院有:
  景宁县濮阳书院,吴钟镐建于六都。
  景宁县鹤溪书院,汪士瓒购地建于学宫右。
  遂昌县养正书院,马头乡人为纪念龚源家学渊源,在马头乡上马头村建。
  青田县养正书院。
  戊戌变法提倡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青田县率先创办倡明简易小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省属书院改设大学堂,州、府属书院改设中学堂,县属书院改设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赵亮熙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各县袭之。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前,处州虽有兴学之举,但学制末定,课程无标准,修业无定期。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办学始有章可循,近代教育雏型随之萌生。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5 10:10 , Processed in 0.07893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