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3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东南第一笔:池志澂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1568

帖子

44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00:4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革命孙中山、看戏梅兰芳、写字池云珊
 1929年,他以一管羊毫笔写出的书法作品,获得西湖博览会书法优等奖。从此,名声大振,驰誉东南各地。他的书法苍劲豪放,字迹庄严大度,达到炉火纯青,有自成体势的境界,被誉为“东南第一笔”。
  在当时的瑞安,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这里所说的“池云珊”,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池志澂。
  池志澂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城关虞池人。晚期在书法作品的落款常以“卧庐老人”自称。
  书法家潘知山,称其书法“源出颜鲁公,入何子贞堂奥。明庄严大度的义理,得自成一格的深远意境。可以说,是瑞安书法史上学颜体走出来最成功的一位书法家。”
  书画家汪延汉,称其“以我为主,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奠定了其在东南书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后代提供了许多足以弥珍的宝贵墨迹。”
  近百年的光阴悠悠过去。现在,当我们再次回头审视池志澂先生留下的大量珍翰,马首是瞻,高山仰止,仍有一种“潇洒随时无俗态,纵横点笔写豪吟”的大家风采,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从“宝坛禅寺”的匾额题字讲起
  在104国道汀田岑岐路段旁,有一块石碑,题为“翠阴洞摩崖题刻、宝坛禅寺由此进”。说是碑文,实际上是个指路的路牌。但它承载的说明之处“宝坛禅寺”却是座历史名刹,不可小觑。
  “宝坛禅寺”俗称“宝坛寺”。据记载,宝坛寺原名宝坛院,初建于宋元祐间(1083年-1093年)。期间曾有过几次兴衰与毁建。民国四年(1915年)又曾拓建。在寺院一旁的翠阴洞洞壁,刻有宋代至民国时期20多处的名人题记、题名和题诗,其中,楷、行、篆、隶各种字体一应俱全。其刻字数量之多、作品之精、名人之众、年代之悠久,在我市实属鲜见。
  可见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我们瑞安文化名流的聚集之处,现在当我们回溯它的历史,依然可以浮想当年的盛况。
  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宝坛寺现任主持释安海法师向记者介绍,寺院门台上的“宝坛禅寺”4个大字就是书法家池志澂所书。
  释安海法师也精于书法,他曾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过书法专业。“能为这样有历史文化的寺院题字,一定是当时瑞安盛名的书法大家。”他说。
  事实上,释安海法师的说法是有依据的。除“宝坛禅寺”这块匾额题字之外,从池志澂现存的书法题字来看,还有市区邮电北路的敢心桥题石、德象女校石刻联、《瓯风杂志》创刊号封面题字、温州晏公殿巷绸布店号题石等。
  民国十八年(1929年),池志澂的书法作品获得西湖博览会书法优等奖。此后,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浙南各地的匾额、联对、题字,求索者甚多。连瑞安俗语也讲:“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可见,池志澂的浙南各地的名望。
  82年前的西湖博览会是怎样的盛况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当时已启用新历,废除农历),为了纪念北伐战争的成功,“争促物产之改良,谋实业之发达”,浙江省在杭州市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开了中国博览会的先河。据记载,这次博览会耗资120万元,历时128天,博览会会址面枳约5平方公里,参观人数有2000万,西湖博览会的筹备人员先后达数千人,仅杭州一地就有600多人。博览会分设总务、场务、征集三股。内部设有评议部和执行部。此会的宗旨是:“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
  正是这一宗旨打动了瑞安小县城里这位73岁的老人——池志澂。
  回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池志澂思乡心切,从台湾回乡,他在《全台游记》中写下这样的感叹:“呜呼,我中国自有必兴之地,中国不能自兴,竟为异域人所大兴,岂不痛哉!岂不惜哉!”
  时隔35年后,池志澂面对着“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的口号不能不心动。这是当时我国举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与历史上著名的1893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1900年法国巴黎博览会、1927年美国费城博览会并称为国际性盛典。
  池志澂以一管羊毫笔写出的条幅书法作品,一举得奖。与他的书法齐名的还有东阳竹编、黄杨木雕等,现在看来都是十分有名的艺术品。
  茅屋三间蔽风蔽雨,布衣一老卖字卖文
  池志澂得奖之后,名声更盛,索字求联者众,应接不暇。其孙池士申在《池志澂传略》中写道:“他从不以名家自居,有来求字者,必令其满意而归。他在自家门宅撰联云:‘扶医济世,卖文为生。’”
  《池志澂传略》中还介绍,池志澂一杆笔养活12口家人的大家庭。虽然生活清贫,但不改其乐,有诗:“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不得不愁愁不得,凭栏依旧看梅花。”
  在瑞安相传的故事中,与《池志澂传略》的记载中差不多的还有,池志澂在门上贴出“卖字润格”字条,想依此法挡住一些讨字奉承之辈。他的朋友张棡(字震轩,号真叟,瑞安人,家居杜隐园,晚年自号杜隐主人。有对温州地方史研究有明显史料价值的《张棡日记》传世)说此招乃:“云老畏烦而出也,然老且穷,亦可悯矣,戏书一律调之。”
  诗曰:“安贫乐道寿耆年,一笑浮名谢执鞭。自是先生真旷达,肯容后辈薄前贤。词源泻峡胸无滓,妙术回春眼洗涟。老福休嗟无所用,精神长日聚毫巅。倚老何堪卖老翁,标将润格亦圆通。黄金世界文人贱,白发生涯士路穷。一语求添嗤菜侩,百缣酬值感裴公。谋生衣食原非错,其奈吾儒道不同。”
  池志澂曾作自嘲联:“茅屋三间蔽风蔽雨,布衣一老卖字卖文。”
  事实上,池志澂除书法名气远扬之外,他在文学、史学、诗词、楹联、中医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记者找到他的《六十自寿联》与《七十自寿联》,两联写得既有文采又妙趣横生。两联感慨人生之外,抒发自己的志趣与情怀,从中可见其有很高的品位和学识修养,还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现抄录《七十自寿联》如下:
  少年读书,中年游幕,末局作时医,年年白手千金,人皆笑曰老而不;
  食尚有肉,行可乘舆,衣不妨终布,夜夜青灯一盏,我亦挨到古来稀。
  阅读背景
  池志澂(1854——1937),清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十一日出生于瑞安。和孙诒泽、许苞、项廷珍称为“东南四笔”。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城关虞池人。
  少时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在文学、史学、书法、诗词、楹联、中医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湖北藩司布政使孙衣言幕僚。孙衣言赴任江宁,他亦随往。以后孙锵鸣在南京钟山书院掌教,他亦前去攻读,毕业后旅居上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台湾任抚台文案,并应台东局聘编修地方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回瑞安,以授徒为业。以书法会友。曾协助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并执教中医学。
  著有《秦淮湖舫录》、《游莫愁湖记》、《金陵西归日记》、《沪游梦影录》、《全台游记》等;曾主持《利济学堂报》杭州分馆;1933年,参加瓯风社,是《瓯风杂志》编辑之一。
  晚年在瑞安泼墨吟诗,为百姓治病,口碑甚好,终年84岁。
  (记者林 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主题

1568

帖子

44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8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00:42:52 | 只看该作者
治家严谨 精通中医 乡人称颂
  池志澂墨迹
  池志澂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仅擅长书法,还喜中医学与音乐,善吟诗书联。在文学、书法、诗词、楹联、中医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治家严谨,对子孙的教育尤其严格。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池志澂回瑞定居,以授徒为业,以书法会友,曾协助陈虬创办利济医学堂,并教授中医学。
  此外,池志澂与陈虬、陈黻宸等人交好。陈黻宸嫡孙陈德溥与我们讲述了一件当年事。这一期《瑞安书家》中的《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中)》,记者还采访了其曾孙女池榕榕,根据池榕榕的回忆,我们再次回眸这百年光阴。
  曾孙女回忆的情形
  记者多方打听池志澂的后人,终于得知池志澂曾孙女池榕榕的住处。在一个秋风细雨的上午,记者来到了市区最繁荣的虹桥路,池榕榕女士的寓所就在虹桥路的商住楼上。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起曾祖,我在懵懂间只知道他是瑞安一位名人,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稍长,见到曾祖写的对联和条幅也会凑上去看上半天,然后告诉同伴这是我曾祖写的。”池榕榕回忆起儿时的情形说,当年的同伴对自己有这样一位“名人祖父”甚是羡慕。
  池榕榕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寓所里寻找曾祖的资料与图片,一边与记者说话:“年长后,我知道了曾祖的文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想收集,却很难再找到了。”
  说起祖父、自己的童年,池榕榕又说起了自己的父亲。
  池榕榕的父亲叫池士申。“父亲性格温和,不善言词。但和我们谈起曾祖时,却滔滔不绝,话里话外充满了崇敬之情。”池榕榕说,“在我父亲未成年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留下了9个子女,父辈们是在曾祖的直接关爱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池志澂治家严谨,对子孙的教育尤其严格。练书法、习大字是这个大家庭里孩子每天必修的功课。
  “那时候,家境并不宽裕,父辈们练字就站在八仙桌旁,蘸淡墨水在桌子上写,写了擦,擦了再写,4位兄长各据一边,父亲是老五,只有磨墨添水的份儿,抽空才能练上几笔。”池榕榕说父辈兄弟几位在一起互相交流,指点,其乐融融。
  对子孙的教育要求严格
  当时,池志澂的书法已经出名,孙子辈学习书法也非常刻苦认真。池榕榕说:“大伯父专攻篆字,二伯父习隶书,都很习功底。三伯父最聪明,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们写的字和曾祖父的字非常像,不是熟悉的人,一下还看不出来。四伯父和父亲练习颜体,写得也十分漂亮。”
  事实上,池榕榕三伯父写的书法“颜体味”甚重,记者曾听过相关的传说,也印证了池榕榕的说法。“池志澂第三位孙子写的字与池志澂写得很像,有曾拿‘仿品’当‘真迹’的事发生过。”
  在当初池家的大家庭里,上门求字的人很多,池志澂都到了“挑灯夜战”的地步。“家中有一大柜子,堆满了上等的宣纸,裁成各种规格大小待用。曾祖父作字大都在晚上,灯挑得亮亮的,由父亲和三姑母在旁伺候,父亲磨墨,三姑母牵纸,曾祖父提笔蘸墨全神贯注,下笔一气呵成。”池榕榕说起当年的情景,那挑灯夜书的往事仿佛还近在眼前。
  在书法上对子孙们的严格教育之外,池志澂还传授中医学给他们。据池榕榕的回忆:“三位伯父在曾祖父的悉心培养下,在中医学上也已崭露头角,能独立为人诊疗看病了。二伯父曾经治愈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乡人的称赞和好评。只可惜,三位伯父都刚过而立之年,就相继离开了人世。”
  精通中医,为贫苦乡民免费诊治
  时光悠悠,人书俱老。多少年后,当池家的后人再次徘徊在记忆的边缘,我们或许会从流逝的光阴中叹息生者的早逝,为之惋惜。
  池士申著写的《池志澂传略》中介绍,池志澂精通中医,尤以治疗“伤寒”为长,名闻当地,每日求医者甚多。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池志澂以行医授徒为业,协助陈虬等人创办利济医院,坐堂诊治。在院中设学堂,教讲医学之道。利济医院在温州设立分院,分院学堂由池志澂任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
  利济医学堂与利济医院同时同地创办,集教学、实习、科研为一体,自成制度,为培养新式人才起过卓越作用。池志澂指出:“先生之建院设教,原欲寓教于医,出其所学力行利济,以补国家政治所不及,使黄帝、神农之精光远出基督、浮屠之上。”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冬,《利济学堂报》创刊。次年,池志澂主持《利济报》杭州分馆。当时,绍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在杭州办《经世报》,池志澂在商务之暇也投稿并常去和他们一起讨论国事大局,宣传变法维新,宣传富国强思想。彼此间意气相投,诗词唱和,才名益高。
  时传池志澂有一习惯,在医柜上首置一小木箱作铜钿笼,每次将卖字酬劳,行医开方笔资,作维持生计,余下的散碎零钱放入铜钿笼,只存不取。积年累月,长期坚持不怠。
  这一看不起眼的铜钿笼,后来却派上大用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池志澂寿终正寝时,家境早已日不暇给,其子孙正为丧事发愁时,想起了铜钿笼。一打开,寒星散钱竟积有数百元,既解了燃眉之急,办了丧葬礼仪,又为家庭度过一段难关。池志澂这种“积谷防饥”的做法,当时被传为美谈。
  池志澂与陈黻宸
  池志澂与陈虬交好,被陈虬称为“子最知我”。在胡珠生先生编的《陈虬集》中,有一首《陈蛰庐先生五十寿序》,其中说:“先生(指陈虬)以公举赴都,与海内志士上书首倡保国。”
  此外,池志澂与陈黻宸的交情也十分深切。(陈黻宸,字介石。本报曾有《史学巨子陈黻宸:韩潮苏海无以过也》的报道文章)
  民国六年(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陈黻宸,从京师急急回乡为其弟醉石治丧,因悲痛过度而病逝。噩耗震动全国,瑞安、温州、广州、北京都举行追悼活动,池志澂作《诔介石先生辞》以祭。
  池志澂还为陈志云代作“挽义父陈介石联”。陈志云原系满人贵翰香之子。(贵翰香,即贵林,姓毕噜氏,满洲正红旗人。)贵翰香清末时任杭州驻防营协领,辛亥革命时陈黻宸劝其协领率部投降,贵翰香降后被杀,陈黻宸被排斥。在贵翰香全家被杀时,陈黻宸急中生智,将他的一子一女接走,改姓陈隐匿家中,直至陈逝世,此事才被友人披露。
  池志澂被陈黻宸的重友情举正义的人格所感动,与张棡等友人谈及陈公时,悲痛之余,对其不顾己危的侠义行为,愈加钦佩。
  陈黻宸嫡孙陈德溥还记得池志澂与其先祖的一件事。(陈德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导,赵朴初研究学会顾问,赵朴初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江苏办公处主任,《南京文化》总编辑。本报曾有《陈德溥:名门之后治学行善》的报道文章)
  陈德溥介绍,“池志澂曾说,‘余同陈黻宸订交在清同治八、九年间(1969-1870年左右),余年十七八,君方十二三,同应试学宫,见君文豪迈,奇君畏君。’”
  “我至今还保存甲戌七日七日,我太祖母(即陈黻宸母亲)百龄纪念照片。标题‘《陈老伯母林太夫人百龄纪念》姻世侄池志澂题’,太祖母百年寿辰办得很热闹,多亏池志澂安排。照片上有大字‘庆寿’两字,太祖母居中坐在藤椅上,两旁是松柏相映。祖父陈黻宸在九泉下看到童年朋友,如此真诚,不顾83岁年迈的身体,为太祖母办百年大寿,一定会含笑,感激这位朋友的。”陈德溥说。
  (记者林 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主题

1568

帖子

44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8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00:4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氏网 于 2018-6-10 01:02 编辑

书法以“古拙浑厚”见其力度

  

瓯风社成立三周年






  池志澂不仅擅长书法,他还喜医学与音乐,善吟诗作联。在瑞安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就有很多关于他写奇联妙句的传说。
  1934年1月20日,《瓯风》杂志创刊号发行,在书法上颇负盛名的池志澂为其题名。此外,《瓯风》杂志还刊发了池志澂旅居台湾时的文章《全台游记》。有人称池志澂的文章功底在其书法之上,这可以在读到《沪游梦影录》、《全台游记》等文章时,得到见证:此言不假。
  上两期的《东南第一笔:池志澂》讲了池志澂有关的书法故事外,还讲到他治家严谨,精通中医,为贫苦乡民免费诊治等。这一期,我们继续来关注瑞安书家池志澂。
  吟诗作联流传百年
  本报刊出《东南第一笔:池志澂》两期报道后,不少热心读者打来电话,除了表示对文章的关注外,更多地流露出他们对池志澂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岁月悠悠,文章里的主人公已经逝去,可他的事迹却依然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牵动人心。
  市诗词学会的蔡圣波读到报纸后,特地告诉记者一件事。在清末民国之初,瑞安城内有三兄弟,当时老大60岁,老二58岁,老三56岁。因其家里贫穷,皆未娶妻。因此,乡亲们给他们三兄弟取了个绰号,叫“三官爷”。
  事也巧,在老大60岁的这年冬天,经好心人的介绍,他终于找到了对象,不日就要结婚,可谓“久旱逢甘霖”。一时间,这件事成了瑞安城里的特大新闻,大街小巷都在传着:“三官爷的老大结婚啦!”
  池志澂听到这件事之后,也觉好事多磨,便写了一幅“成人之美”的对联奉送祝贺。联曰:“六秩庆初婚,天下新郎皆下辈;三官开大戒,堂前二弟尚童男。”此联一出,即成了大家的谈资,百年来久传不衰。
  事实上,除了蔡圣波提供的这个故事之外,池志澂的对联作品流传颇多。只不过我们在读到诗文联句的时候,缺乏了对事件背景的了解,无法纵深,所以仅读到,就显得有些单薄。
  翻开由俞海、池榕榕编校的《池志澂诗文书法集》一书后,可发现池志澂书写的对联有40幅之多。除对联之外,还有诗文书法、序铭碑记等。在这本书里,池志澂的作品虽然没有收集完备,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池志澂诗文书法集》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出版的呢?
  为《瓯风》题名,杂志在瑞安铅字排印
  2010年9月14日,新《瓯风》杂志首发式在王朝大酒店4楼举行。当时,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畅所欲言,为《瓯风》新刊发展献计献策。
  早在1934年,温州曾出过一本《瓯风》杂志。这本杂志在民国时代很有名,几乎集中了当时温州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虽然,《瓯风》杂志只存在两年时间,出版了24期,但影响很大。去年出版的新《瓯风》杂志沿用这个刊名,希望有所传承。
  近代浙南杰出爱国教育家、著名的文史学家刘绍宽在《瓯风社记》中说:“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显然,当时成立瓯风社是为了弘扬光大“永嘉故有学术”,也因此确定刊行《瓯风》杂志,由陈谧为总编辑,梅冷生、宋慈抱、陈闳慧、孙延钊、李翘及后来的夏承焘等6人为编辑。
  由于,池志澂在浙南一带书名甚大,大家商定杂志的刊名由池志澂题写,并在设在瑞安杨衙街5号的上海仿古印书局瑞安分局铅字排印。这样,《瓯风》杂志创刊号于1934年1月20日发行,古籍线装书版式,共70页,每页600字,全年售价6元。瑞安、温州、上海、南京及我省附近省城均有发售。
  温州地方史研究专家胡珠生著写的《温州近代史》称,《瓯风杂志》从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共刊24期。各期中压卷之作则另出《瓯风社丛书》,第1辑10种为孙诒让《顾亭林诗校记》、黄绍箕《鲜庵遗文》、陈虬《蛰庐存稿》、陈黻宸《饮水斋文辑》、宋衡(恕)《莫非师也斋文录》、叶嘉棆《方国珍寇温始末》、陈怀《晋阳日记》、端木百禄《太鹤山人年谱》、池志澂《全台游记》、陈宝善《艺菊琐言》等。1934年下半年又准备出第2辑,专印温州前贤年谱10余种,计划有《王梅溪年谱》、《刘蒙川年谱》、《叶文定年谱》、《周浮沚年谱》、《方雪斋年谱》、《黄鲜庵年谱》、《陈蛰庐年谱》等,结果因经费不继,只出了《陈介石先生年谱》。
  近年,我市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获得一张老照片,是他在修牒谱时偶然发现的一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是当时瓯风社全体同仁为纪念瓯风社成立3周年,在仙岩陈傅良读书台的集体照。虽然斑驳发黄,但人像面貌依然清晰分明,照相题词称为“仙岩雅集图,瓯风社第三周年纪念”。
  据有关资料证实,该照片摄于1936年,共有16人参加摄影。据《温州近代史》及俞天舒等人的资料介绍,这16人为刘绍宽、王理孚、黄式苏、高谊、梅冷生、陈闳慧、池志澂、林损、孙延钊、李笠、李翘、宋慈抱、陈穆、张扬、陈准和林志甄。当时刘绍宽对这次雅集摄影留念,曾赋诗一首:“止斋遗有读书台,想见当年讲席开。伊洛危微宗未坠,永嘉经制学弥恢。渊源追溯思前辈,薪火能传待后来。诒善祠空《求志》歇,吾侪登眺几徘徊。”
  “古拙浑厚”,后学谈池志澂书法
  在《池志澂诗文书法集》中,收录一篇书画家汪延汉谈池志澂书法的文章《古拙浑厚——池志澂书法艺术探微》。文章称其“以我为主,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奠定了其在东南书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后代提供了许多足以弥珍的宝贵墨迹。”
  汪延汉认为,池志澂的书法可用“古、拙、浑、厚”四个字来概括。其中“古,即取法高古”,他的书法貌似颜真卿,也有何道州(即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影子。
  “晚清以来,有许多学颜学何的人,更多的是趋向于通俗和干禄,只有池志澂能真正体现颜体的高古。”
  讲到“拙”,汪延汉介绍,“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到生难。池志澂的书法正因生而熟,由熟到生。”此外,浑圆、厚重又形成了池志澂作品的骨架与气息,体现出动笔的沉重和迅速的统一。
  出版池志澂诗文书法续集
  日前,记者来到《池志澂诗文书法集》编校者俞海的寓所,俞海十分热情地谈起了书籍出版之初的情形。
  2006年夏,俞海得知池榕榕正为出版其曾祖的《池志澂诗文书法集》筹资付梓。“当时,我担任市文化丛书的副总编,既有感于池榕榕的一片孝心,又考虑到今人对先贤遗著的出版应有慎重的态度,便积极建议将此书列入‘瑞安地方文化丛书’。”俞海说,“一方面可以减轻其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该书的出版档次和质量。经过几度协商后,我们终于达成共识。”
  《池志澂诗文书法集》在俞海热心的编排下,又请书法界权威人士潘知山、杨益豹审阅。池榕榕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有个心愿,想把曾祖父的遗作整理成册,以作纪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后就开始着手搜集了。他凡读到报纸上发表有关池志澂文章、评论,就一一剪下来;看到刊物上刊登的池志澂诗词书法都一一誊抄下来;还通过旧友故交,四处打听,请他们帮忙搜集遗作、遗文。”
  在当时,池榕榕的父亲池士申得到了许世铮的大力帮助,借到了《沪游梦影录》一书,池士申如获至宝,欣喜异常,遂恭恭敬敬、工工整整抄录下来。
  池志澂著写的《沪游梦影录》描述了清朝末期的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形形色色的畸形繁荣景象。
  1986年间,池士申与许世铮合作写了《书法家池志澂》一文,发表在《历史人物与温州》一书中。其时,旅居在台湾的李森南几费周折,也在台湾银行图书馆找到池志澂著的《全台游记》,复印数份后又加了编后语带回瑞安,送给了池士申。
  “《池志澂诗文书法集》出版后,我又断断续续地收集到曾祖的书法作品及文章诗词,我想在可能的情况下,再编本续集,让曾祖的作品集再完备一些。同时,我也希望社会上有收集池志澂诗文书法作品的同志能联系我。”池榕榕说。
  (记者林 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7 01:42 , Processed in 0.07972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