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历史上畲民起义与盛衰迁徙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0:04: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上畲民起义与盛衰迁徙
--隋唐之际的畲族先民是怎样走向衰落的?




     按:畲族,中国东南沿海之主要少数民族。畲民自称“shan ha(山哈)”。隋唐之前,畲族先民就在粤、闽、赣交界的凤凰山区繁衍生息,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因“刀耕火种”为“畲”,故学界称他们为“畲民”。经千年大迁徙,现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分布在从粤东至皖南的100多个市县,主要在闽东和浙南。在浙江省鳌江流域苍、平两县就有3个畲族乡,温州地区文成、泰顺也各有3-4个畲族乡。福建省闽东地区畲族乡则更多。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华夏56个民族一员。全国畲族人口70余万(2000年),百分之九十以上分布在闽、浙、粤、赣、皖等五省100多个县市。其中闽东、浙南两地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安徽的畲族从浙江迁入,江西的畲族从闽、浙两省迁入,浙江的畲族大多从闽东、罗源等地区迁入,而闽东、罗源等地区的畲族先后都是从闽、粤、赣三省边界地区迁入。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对民族姓氏来源完全依靠祖图、史诗、讲古、宗谱等追寻。畲族是一个姓氏比较集中的民族,全国70余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姓蓝、雷、钟三个姓氏。隋唐之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地区聚居着大批的畲族,人口达百万之众,有的学者考证达200余万人。畲族是古老的民族,畲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长期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史书上真正能表达畲族历史面目的史料非常之少。
    下面是博主收集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一下历史上畲民起义与盛衰迁徙,特别是隋唐之际的畲民是怎样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宋元明三代畲民的起义历史事迹。



    山越人——畲族先民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地区“封金山”的开山鼻祖。他们在该地区到底生活了多少时间,因历史资料没有记载,无法考证。至隋唐之际,生活在该地区的畲族先民至少已达百万之众,是有历史依据的。据畲族资深学者钟玮琪、雷招华先生考证,他们在“封金山”都城(今广东饶平)建立了相当隐秘的与独立王国相类似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设有统一的指挥中心。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事机构指挥人员和武装力量。同时,还有一个类似全民皆兵组织形式的指挥系统,维护这个地区的内部安宁和防范外来入侵。

隋唐之际“蛮僚啸乱”

    岁月悠悠,至公元七世纪初的唐代,中国中原封建社会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唐朝最高统治者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力,东征西讨,扫北平南,把封建化推进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山区,打乱了当时被称为山越“蛮僚”的土著族群——即畲族先民的平静生活。唐王朝沿用隋制,委派地方官员到畲族先民山越人聚居区建“义仓”,强迫他们要跟中原百姓一样纳贡交税,负担徭役,理所当然地激起了山越畲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畲族农民首领雷万兴、蓝奉高等人的领导下揭竿起义,畲族人民一呼百应,纷纷加入反封建反压迫为宗旨的起义军。他们杀死唐王朝派往畲族聚居区征赋纳税的地方官员,焚毁唐王朝在畲族聚居区所建的“义仓”,唐王朝地方官员闻风逃窜。畲民起义从泉潮地区迅速向汀赣地区发展,声势浩大的畲民起义军攻陷潮阳县城。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唐朝初年发生在粤东和闽南地区的“蛮僚啸乱”。
    畲民反压迫的起义,使唐王朝最非常震惊。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为了“靖边方”委派开国将领、朝仪大夫陈政及其子陈元光,“挂新铸印符,率新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以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镇压畲族农民起义。临行前,唐高宗封陈政为“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并下了一道诏书:“莫辞病,病则君医,莫辞死,死则君埋。”(嘉庆·《云霞厅志》下同)陈政父子,“率兵前往七闽百粤交界处——绥安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保,诸寇于炎荒,莫王恩于绝域”。向畲族人民聚居地区镇压。
    畲民起义军当时他们从东向西布设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在九龙江西岸,有效地利用江河的天然屏障,并适时派遣主力军队在九龙江北溪的九龙山(今华安县)与陈政展开决战,差点全歼唐军,迫使朝廷增兵;第二道封锁线从九龙岭(今漳州市与漳浦县界山)延伸到南太武山(今龙海市),但这道防线太漫长且地形太复杂,没有起到作用,陈元光很快率兵偷渡陈仓岭,从佛坛(今漳浦县佛坛镇)沿海岸线攻占了绥安(今漳浦县城);第三道封锁线是漳浦县城西面的盘陀岭,这里距离当时的蛮獠大本营古绥安县城(今云霄县城)已经很近了,没有任何退却的余地,故主要由部族精英把守,兵力既强,地形又有利,唐军丝毫没有办法,最后用诡计才跨过盘陀岭。起义军在畲族聚居区的出入关隘山顶准备了无数的擂石,在出入畲族聚居区的必经之道挖了许多陷阱,陷阱里布满了锋利的竹尖,竹尖上涂着毒药,家家户户利用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的竹箭堆积如山,箭簇涂着祖传精心研制的毒药,見血封喉,受伤立毙。
    陈政父子率领的唐军到达粤东后,选择绥安县城作为屯兵大本营。当他们率兵进入畲族聚居地区,发现“泉潮间,蛮僚出没无常”,“九龙江两岸,尽属蛮僚”,大惊失色。与畲族农民起义军还没有真正交战,唐军就伤亡惨重.。有的过关隘时被山上滚下来的擂石碾死,有的过出入要道时掉入陷阱毙命,有的在行走中踩着野葛藤伪装的机关,被毒箭射伤立毙。更令唐军闻风丧胆的是畲族起义军制作的“天女撒花”“千斤锤” 礌石。聪明的畲族工匠,运用简单的杠杆原理,把石块抛向敌群,杀伤力非常大。陈政率领的唐军与畲族农民起义军交战数次皆败,才知这些道蛮僚果然利害,只好狼狈不堪地撤出畲族聚居地区。这位被唐皇称为“刚果有为,谋猷克慎”的陈政不得不认输。“群蛮来侵,自以群寡不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只得向唐王朝奏本请求救兵。
    唐王朝接到奏本,立即调派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敷、陈敏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连陈政的母亲魏氏也随军前往。未到福建,陈政的两个兄长病死,军队由陈政的母亲魏氏代领到福建云霄镇。陈政以为救兵到来,便亲自统领三军向畲族聚居地区猛扑,发誓要为死去的两位兄长报仇,结果仍然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被畲族起义军打败。唐军如陷入畲民为他精心设计的泥潭,愈陷愈深,不能自拔。双方交战,仗愈打愈大,至第八年,唐凤仪二年(677),陈政心力交瘁去世。唐王朝只好启用陈政之子陈元光代父之职,继续镇压畲民的反抗。
    唐开耀一年(681),畲族农民起义首领雷万兴、蓝奉高、苗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主动出击,集结兵力“进攻海南边邑”。循州司马高定敌不过畲族起义军,请求陈元光率兵入潮(潮州)督阵镇压。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敌强我弱,畲军主动撤出唐军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凤凰山地区休整。陈元光、高定以为畲族起义军惧怕唐军天威,闻风逃窜,如鸟兽散,只有极少数逃匿深山,销声匿迹。遂向唐皇奏本请功,受到嘉奖,加封陈元光与其父陈政一样的官职—正仪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事。
    烽烟滚滚,岁月如梭。畲民起义军与陈元光率领的唐王朝正规军交战,延续了三十多个年头。双方交战,畲民起义军胜多败少。雷万兴、苗自成两位畲族起义军首领,在战斗中先后壮烈牺牲。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畲民起义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起义规模愈来愈大,参加起义的队伍由当初的数万人发展到十几万人。
    唐景龙二年(708),畲民起义军首领蓝奉高,与二十多年前,被陈元光杀害的畲民起义首领雷万兴、苗自成的儿子雷政、苗明大,率众近十万,从潮州集结向岳山挺进,先打败循州司马高定率领的唐朝地方武装力量。接着,又吃掉前来支援高定的陈元光副将许天正统领的数万唐军,取得大胜利,义军士气高涨,锐不可当。唐景云二年(711)11月3日,蓝奉高等三位畲民起义军首领,率十万畲民起义军主动进攻陈元光的大本营——绥安,把绥安城层层包围起来,切断内外联系,然后发起猛烈进攻,在激烈的交战中,陈元光被蓝奉高刺伤而死。起义军一鼓作气,攻占陈元光苦心经营多年的大本营——绥安城。第二年春,蓝奉高率领起义军主动撤出绥安,回到“封金山”都城(今饶平),三月三日,在“封金山”都城召开庆祝大会,畲民载歌载舞,庆祝重大胜利。至今各地畲族人民举行“三月三”歌舞节即来源于此。
    唐开元三年(715),唐玄宗以“岭南多故”命陈元光之子陈晌“代州事”。陈晌代父陈元光的职位之后,招收大批游民所谓“勇士”入伍,经过较长时间的正规训练后,编入唐地方武装。并集结各方军事力量,共十多万人,悄悄袭击“封金山”都城——畲民起义指挥中心。畲民起义军,被唐军重重包围起来,内外联系被切断。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战,畲民起义军大部分战死,只有少部分人冲出包围圈,蓝奉高被陈晌所杀,雷政、苗明大战死,领导畲民起义的指挥中心被彻底摧毁,类似独立王国的“封金山”都城被夷于平地。接着,唐军向畲族聚居地区出击,畲民不分男女老幼皆被杀戮,只有少数畲民向深山逃匿。唐朝初年,坚持达46年之久的畲族农民起义宣告失败,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地区畲族人口锐减数十万人。
    陈元光祖孙三代与畲民起义军较量近半个世纪之久。特别是陈元光在漳州任地方官达42个年头,这是古今少有的。陈元光代父职行州刺史之后,为了统治畲族人民确实费尽心机,他两次向唐皇奏本,请在闽增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当时设置漳州,其辖属不仅限于今龙溪地区,还包括了广东的潮州和赣南地区。漳州设置以后,又从各地移民入汀州,设置汀州,使整个闽西南纳入唐封建势力范围。由于该地区畲族人口众多,对付当地畲民“诛之则不胜诛,徙之则不胜徙。”当时,参加起义的畲民是被陈元光镇压的第一批对象;其次是参加起义的家属;第三是支持起义的畲族无辜老百姓,这三种人被诛杀无数。这是当时畲族人口锐减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徙”。分两个方面:一是陈元光设置汀州、漳州时从各地移民,“与蛮僚杂处。”这样既能监督畲民造反,又能削弱畲民的反抗精神,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二是把归顺和散布在山谷间的畲民,迁移到较平坦的地方连片建村,实行严格管理,控制畲民日常生活活动,切断畲民与起义军的支持和联系。这些畲族人为了生存所迫,后来大多改姓易族汉化成为客家人。
     第三个原因是提倡与山越人通婚。陈元光带头娶山越钟姓女子为妻,唐军单身军士皆娶山越妇女作老婆,鼓励山越女子族外婚,从根本上抑制山越人口繁衍。
    唐朝初年畲民起义斗争,坚持达46年之久,虽然遭到陈元光祖孙三代镇压,山越民被诛杀无数,但并没有被杀绝。据《资治通鉴》记载,至唐末,乾宁元年(894),“是岁,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李永勋将万人击之,蛮解去……”(黄连洞在汀州宁化县南)说明当时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地区山越人口还是相当多的。那些围困汀州的洞蛮(畲族先民)后来被李永勋镇压。
    唐朝初年,山越人民起义失败是畲族“封金山”消亡的开端。从此后,聚集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山越人——畲族先民逐渐衰落。



宋元时期畲民起义

    唐朝初年,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民举行起义,被陈元光祖孙三代镇压之后,一部分人被杀戮,一部分人归顺迁入平地被迫汉化,还有一部分人散居在深山峡谷之中。这些散居在深山峡谷中的畲族先民,天高皇帝远,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低下,“刀耕火耘,崖栖谷汲”,基本上没有可供剥削的剩余价值。至公元13世纪南宋以前,那时封建王朝的势力,不可能真正深入那些地区,对于转徙无常,“如蝚升鼠伏”的畲族人民管不了,没有把他们纳入编户的百姓,从来不要向封建朝廷负担徭役,缴纳赋税。所以,南宋刘克庄《漳州喻畲》说:“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
    宋室南迁,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兵长驱直入,宋朝统治者苟且偷安,迁都临安(杭州),江山仅存半壁。江苏、浙江成为南宋王朝核心地区。闽、粤之地过去被视为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了近邻。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欲望,对闽、粤的依赖性凸显,愈加重视对闽、粤开发利用,改变了以往的政策,以武力作后盾,“且捕且招”,强迫把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民纳入编户,强行向他们“征求土物——蜜蜡、虎革、猿皮之类”物资,榨取赋税、徭役,并且维持地方稳定。当时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广阔山区的畲族人民,生活本来就艰难,基本上一无所有。他们因为受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欺压和盘剥,纷纷选择唯一的出路——投奔起义军。畲族人民参加了起义军,有起义军做保护伞,不要向南宋朝廷交赋税,免征徭役,他们把起义军当做自己的家。畲族人民忠厚、诚实,特别能吃苦,打仗特别勇敢,勇往直前,不怕死。在起义军队伍中逐渐成为反宋抗元的中坚,“畲军”像一张王牌始终活跃在宋、元南方的政治舞台上。
   (一)、陈吊眼的“畲军”
    南宋王朝对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民榨取的血汗愈多,畲族人民反抗就愈强烈。各地畲族人民参加反宋斗争如火如荼。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元朝封建统治者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他们把全国各民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南方的少数民族被列为第四等最蛮劣的的“南人”。由于畲族人民勇悍,敢于斗争,不甘屈服,更是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对那些敢于与元兵对抗的畲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元朝封建统治者杀人愈多,人民反抗就愈强烈。陈吊眼、陈桂龙、畲妇许夫人领导的畲军集团,就是反宋抗元的重要力量。陈吊眼(母亲是畲族)漳州人,于宋咸淳九年(1273)在漳州揭竿起义,得到畲族人民热烈响应。起义规模很快向潮州发展,与潮州畲妇许夫人领导的畲族农民起义军会合,形成畲军集团,改年号为“昌泰”,打击豪强,开仓济贫反宋。宋末,陈吊眼、许夫人接受南宋朝庭招抚,结盟共同对付南下的元兵。元朝统治者对英勇善战的畲军集团有所顾忌,不敢贸然行动。他们除了惯用的以武力镇压之外,还采取他们很少应用的招抚手段。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五月,元世祖下令:“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兵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安堵如故。”第二年又下令泉州行省,“所辖州县山寨,未即来归者,率兵拔之,已拔反叛者,屠之。”但英勇善战的畲族人民没有受骗上当.。陈吊眼、畲妇许夫人等人领导的畲军,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利用“复宋”的口号,激发人们的斗争激情,聚集抗元力量,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畲军队伍迅速壮大。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陈吊眼、许夫人领导的畲军攻陷漳州,杀死漳州招讨使傅全和万户府知事阙文兴。同年十二月,陈桂龙(陈吊眼的叔叔)在漳州起义,拥有畲兵万余人。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参加陈吊眼和许夫人起义的畲军从初期的一万余人,迅速发展到“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并占领了漳州和汀州部分地区。在五十余寨中,力量较雄厚的有陈吊眼据漳浦峰山砦,陈桂龙据九层际,陈三官据水篆畲,罗半天据梅泷长窑,陈大妇据客寨畲。这些地方地势险要,都是“地通诸山洞,山寨八十余所,据险相维,内可出,外不可入,以一当百,”的天然坚固堡垒。元军虽然屡屡陈兵,仍十攻九败。畲军英勇善战,利用简陋武器,山上天然石头,居高临下,抛石如雨,痛击元军进攻,
    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漳州盗(指陈吊眼、陈桂龙畲军集团)数万据高安寨,官军讨之,二年不能下。”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统治者派遣完者都和高兴为征蛮都正副元帅,先对起义军活动外围地区烧杀掳掠,切断老百姓与起义军的联系。陈吊眼、陈桂龙、畲妇许夫人等人领导的畲军集团与元军展开了生死存亡的决战。双方交战伤亡惨重,仗打得非常艰苦,由于起义军各据点之间联系通道被元军切断,互相之间无法支援,起义军最后屯兵的据点逐个被击破。陈吊眼率领畲军退守畲族聚居地区千壁岭(今福建省平和县和广东省饶平县交界处)与元军决死战。据《元史》记载:“兴命人束薪蔽身进,至半山,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乃燃新焚其栅。”起义军处境日益艰难,许多山寨被夷于平地。高兴又利用畲民诚实忠厚的本性,以谈判为诱饵,卑鄙杀害陈吊眼。“吊眼走保千嶂岭,兴上至半山,诱以语,掣下擒杀之。”(《元史》)高兴大开杀戒,被杀畲军二万余人。接着元军大举进攻畲族聚居区,烧杀掳掠,畲族男女老幼被杀戮不计其数。畲妇许夫人落井身亡。两年后,陈桂龙率畲兵降元。
   (二)、陈氏“五虎”的畲军
    潮州豪强陈懿有兄弟五人,号称“五虎”。他们虽然不一定是畲族,但他们手下却拥有一支队伍庞大的畲兵。南宋末年,陈懿兄弟眼看宋室气数已尽,揭竿起义反宋。畲族人民为了躲避南宋封建统治者日益繁重的徭役、赋税,纷纷投奔在陈氏“五虎”的旗下,寻求保护。陈氏“五虎”的畲兵,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早期,陈氏“五虎”畲兵与宋廷对抗,后来接受文天祥招抚,陈懿被封为“除右骁卫将军知潮州兼管内安抚使,懿等不受督府节制,天祥声其罪,讨之。”(《元史》下同)在文天祥的重兵打击下,陈懿于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当元兵进攻朝阳城时,“陈懿等兄弟五人,以畲兵七千降。”紧接着,陈懿的畲兵就加入攻打潮州城的元朝大军行列。同年五月,陈吊眼的畲军集团从漳州出发,攻打潮州。陈懿的畲兵帮助元军杀退陈吊眼的畲军。双方伤亡很多,虽然各为其主,其实是畲家人杀畲家人,这是畲族先人自取灭亡的历史悲剧。



   (三)、钟明亮的畲军
    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畲族农民钟明亮在福建汀州领导畲汉人民起义,反抗元朝黑暗统治。“拥众十万,声援数郡。”活动于今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区,游动于汀州、漳州、邵武、赣州、宁都、南安、建昌、南丰、循州(今广东龙川)梅州(今广东梅县)等地区。有力地推动了福建、江西、广东等地人民抗元斗争。当时,元朝统治者承认,钟明亮比闽北农民起义首领黄华更厉害,“未可视寻常草寇。”元军对他“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轶。”甚至使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还是无法将他镇压下去。为了取得军事上的主动,钟明亮在至元二十六年五月和至元二十七年三月,曾两次向元军假投降。但一旦形势有利,立即举行起义。当时的文人对此颇为感叹:“上烦庙堂应接,诸省奔赴,竭数载之功,仅得明亮至军前一面。而诈降无实,傲倪反复,气凌威煉,未尝获得一交锋决胜,明亮竞得偃然保首领以殁”。(《南丰县志》下同)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钟明亮病逝是起义军重大的损失。起义军在没有首领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元军得知钟明亮病故,急忙调集江西右丞管如德,江淮忙兀台,福建彻里,广东迷失合四省五方近七万兵马,对钟明亮的畲汉起义军进行大围剿,所谓“师之所经,寇之所及,男女老少释被执戮,资财庐舍椤荡,毁者甚多。”又一次轰轰烈烈的畲汉农民起义失败,畲民反压迫斗争,又一次付出惨重的代价。
    元朝是畲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封建统治者对畲族人民压迫最残酷的时代,也是畲族人民反抗最激烈的时代。特别是在元代,畲族人民抗元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除了陈吊眼、陈氏“五虎”、钟明亮三支队伍庞大的畲兵之外,还有宋理宗宝庆一年(1225)赣州畲族钟全、陈三枪为首领的畲汉人民起义。至元二十年(1283)和后至元三年(1337)广东增城畲族钟大老、钟大明先后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后至元四年(1338)漳州南胜县畲族李志甫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元至正八年(1348)潮州畲族钟猛虎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梅州畲族陈满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等等。这些畲族起义军首领的旗下,都有一批勇敢不怕死的畲兵,起义失败后皆被杀戮,连亲属也未能幸免。
    从公元7世纪唐朝初年以来,聚居在闽、粤、赣三省广阔地区的畲民,为了生存不屈不挠地进行了反压迫斗争。这种斗争,至公元14世纪元朝末年,从未间断。在这段历史时期,畲族人民反抗斗争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粤东、闽南这两个地区。唐朝初年,生活在这两个地区近百万畲族人民,为了求生存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起义,一次又一次遭到统治者残酷镇压,诛杀无数。侥幸能活命的,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武力征服归顺。他们为了生存,绝大部分被迫改姓易族或汉化融入客家成为汉族。至明朝,粤东、闽南这两个地区畲族人民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力量大大减弱,基本上偃旗息鼓。据文献记载,只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广东程乡县畲族蓝松山等人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还有明崇祯五年(1632)广东大埔县畲族钟灵秀等人领导的畲汉人民起义等。而且起义规模较小,很快被官府镇压。



明代赣南畲兵起义

     赣南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到处是崇山峻岭,山高林密,自然地理环境不如粤东和闽南。在赣南地区居住的畲族相对少些。那里的畲族人民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力量也较弱。
    在宋代,只有宋理宗宝庆一年(1225)畲族钟全、陈三枪在赣州揭竿起义,广东、福建两省畲汉人民积极响应。起义军声势浩大,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派陈桦为元帅,率兵围剿。又派陈应龙调动水军占领水路要道,切断起义军退路,但畲汉起义军利用熟悉的山势地形,采取灵活的战术,痛击宋军,宋理宗端平一年(1234)钟全、陈三枪被宋军捕杀,起义失败,参加起义的畲汉人民大多被杀害。
    在元代,历史文献中基本上没有发现赣南畲族人民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文字记载。
    在明代,赣南畲族人民反封建反压迫斗争比较著名的有畲族谢志珊、蓝天凤领导的畲族人民起义。明朝正德七年(1512),赣州畲族钟聪等人首先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帽山举行起义,畲族人民踊跃投奔起义军,拉开反抗明朝封建统治者斗争的序幕。正德十一年(1516),畲族谢志珊在江西上犹横水寨举旗起义,畲族蓝天鳯在江西左溪揭竿起义。两支畲族人民起义军很快会合。谢志珊、蓝天凤领导的起义军斗争目标明确,矛头直指欺压老百姓的明朝封建反动势力,毫不留情地镇压平时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豪绅。烧毁他们的房屋,没收他们的财产,打开他们的仓库,放粮抚救贫困的劳动人民。
    上犹、大庾、南康等县300多平方公里范围,有畲族聚居、畲汉杂居的村寨80多处,畲族人民闻讯纷纷投奔起义军。后来江西万安、龙泉等县的“避役逃民”,“百工技艺之人”也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谢志珊、蓝天凤等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民间流传的“图印宝像”民间信仰工具进行宣传活动,发动群众,组织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还得到汉、苗、壮、瑶等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如,江西吉安府龙泉、万安、泰和、南安府大庾县“居民无籍者,往往携妻带女入畬为盗,(起义军)行动则指引道路,征剿则通报消息。”“吏书门皂、阴阳占卜者也同情义军,予以支持。”起义队伍日益发展壮大,由当初两、三千人迅速发展到近万人。后来,谢志珊、蓝天凤主动与湖广的桂东、鱼黄、聂水和广东乐昌等据点的义军联合起来,“攻围城池,敌杀官兵。”并同赣州龙南畲族钟万光、钟万贵、钟璇、蓝斌等畲族起义军配合,率领义军5000多人,三次攻打信丰、龙南、安远等县。正德十二年(1517)初,谢志珊、蓝天凤联合毗邻粤东、闽南规模较小的各方义军,连续攻破万安、泰和、桂阳、颥县、宜章等县城,杀死千户,绑了龙南县令,没收他们的财产,夺回被霸占的良田。仅在信丰、龙南、安远等县,夺回田地数千顷。谢志珊、蓝天凤领导的畲族起义军活动地域,迅速扩大,在赣南占据了三分之一地区。随着起义军活动地域的扩大,谢志珊、蓝天凤加强了阵地的防守,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千里林海之中择其有利地势,“凿山开堑,为备益坚,陡绝崖壁,结构飞梯。到处屯积粮谷,设置关口,大修战具,制造“吕公车”,在险要关口地带 ,设置滚木擂石等,坚固阵地防守。在军事组织方面,谢志珊自封为“征南王”,下设总兵、都督、将军等职务,并有旗帜、印章。建立了农民政权,威震四方。
    明朝统治者得知畲族谢志珊、蓝天凤在赣南起义,十分恐慌。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派遣巡抚王守仁调动闽、粤、赣、湖广四省兵力7000余人,到赣南围剿起义军。王守仁到赣南后,部队在起义军指挥中心的横水、桶岗、左溪、利头周围的深山密林安营扎寨。大兵压境,一些意志薄弱者被吓破了胆,当时有钟景、李正岩、刘福三支义军叛变投敌。由于叛军内外夹攻,义军外围据点失守被摧毁,义军指挥中心粮绝弹尽。谢志珊、蓝天凤等86位首领被杀害,起义军兵被杀3168人,被俘2336人,老百姓83人。还有马、牛、骡608头,金银114两,兵器 2137件。接着王守仁命令官军向畲族聚居区出击,畲寨被夷于平地,畲族男女老幼被杀戮不计其数。畲族历史诗歌《回忆封金山》如是记载明军的暴行:

             官府带兵来畲庄,      抓无男女就烧房,
           东村烧尽西村着,      村村畲寮都烧光。
           姚源华林连东乡,      左溪靖安大帽山,
           畲民汉民无千万,      搭起山寨数千间。
           亲种禾稻财主霸,      草根充饥命难活,
           遍寨都有饿死人,      一命呜呼喂老鸦。
           官兵带刀搜山腰,      抓男奸女杀老少,
           许多老小逃得慢,      抓住杀死在大帽。
           多少山哈杀山中,      血流山坑泉水红,
           今天不死明天死,      不如下山拼刀弓。

    明正德年间,赣南地区畲族谢志珊、蓝天凤领导的畲民起义,遭到王守仁镇压以后,该地区的畲民基本上销声匿迹。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江西只有畲族 4000多人,分布地区不是赣南,而在赣东北铅山、贵溪、资溪等县。据调查,这些畲民分别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从福建和浙江两省迁入。被畲族称为发祥地的粤东潮州凤凰山地区,也像明正德年间赣南地区一样,元朝初年陈吊眼的畲军集团在凤凰山地区被剿灭以后,该地区基本上无畲民居住。据调查,在粤东凤凰山地区,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仅有畲族2000余人,这些畲民的祖先都是明清时期,分别从江西和福建迁入,距今仅三、五百年而已。
    又如福建汀洲,在唐朝初年本是畲族先民重点聚居地区,陈元光曾两次上书唐朝皇帝,均称蛮僚如何如何“出没无常”,“与贼相持”,  奏请在泉州和潮州之间蛮僚聚居区增建汀州,“以控岭表”,“以靖边方”。可是,到了清乾隆年间,据历来归汀州府管辖的《长汀县志》记载:“畲民楚粤为盛,吾闽有之,然不尽蕃,三五七而已。”说明该地区原来聚居的众多畲民绝大部分都被迫接受汉化成为客家汉人,当时在长汀县居住的畲民已经很少了。
    隋唐之际,原来聚居百万畲族先民的闽、粤、赣三省边界广阔地区,经历唐宋元明四个封建王朝,1300多个春秋,至明末几乎成为无畲族人民居住的地区。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把手伸向久不纳税的畲民,向他们榨取徭役和赋税,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和需求,以武力作后盾,且捕且招,征服畲族的必然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7 17:03 , Processed in 0.07261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