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0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情报战线“抗日名将”池步洲 追忆母亲·童年·故乡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00:2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报战线“抗日名将”池步洲 追忆母亲·童年·故乡

池步洲


池步洲,福建省闽清县三溪乡溪村人,原名池圣澄, 1908 年出生。1930 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机电工程系。1933年与日本姑娘白滨英子结婚,1937年归国抗日。


1940 年4 月蒋介石下令成立“军委会技术研究室”,池步洲任专员,于1941 年12月3 日破译出日军将偷袭珍珠港等重要的密电。1943年4 月,又破译两份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日程的电报。助美军派战机成功突击截杀山本五十六。


新中国成立后,池步洲作为留用人员在金库、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储蓄部工作。1952 年1 月因反革命罪,被判有期徒刑12 年。直到1983 年,在当年中共秘密党员的证明下,得以平反,原判撤销,池被宣告无罪。


池步洲晚年专注历史研究,1979 年5 月,经人推荐被聘任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日邦交恢复后,与家人陆续迁往日本,池本人保留中国籍。2003 年2 月4 日,于日本神户寓所去世,享年95 岁。


(本文资料由池步洲堂侄池鲁生根据家族传记提供)


我的母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孟母三迁教子,岳母精忠刺字,这些千古佳话,她是没有的;但她却有许多嘉言懿行,看似普通,却不简单;有一般慈母的共性,更多的是她独具的个性。


送子从军北伐讨袁


我原籍福建闽清,家道寒微,祖祖辈辈,山区务农。母亲生有6 个子女,我居其末。母亲虽是乡村妇女,亦不识字,却十分关心子女读书问题。每以为要摆脱贫困,只有培养自己子女读书成材。当时我和四哥都还年幼,姐姐又因是女子,都没有就学。只有二哥步云自幼聪明有志,很想读书。


于是母亲宁可独立承担农务,省吃俭用,勉强出资,让他就读。只是农忙期间暂时辍学而已。二哥读几年私塾后,辄往中学,屡言于母。母怜其志,且亦合她望子成材的夙愿。


在二哥上中学的头二年,全家大小真是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母亲更是奔走借贷,全力以赴。但好几次几乎难以为继。到了第三个年头,家里正在力不从心,愁眉苦脸,告贷无门之际,孙中山先生号召闽粤各地组织学生军,北伐讨袁。文泉中学学生闻风而起,有十多人报名参加,二哥即其一人。不少家长加以阻挠,独我母亲慨然送子从军,其言曰:“一个皇帝刚拉下马,为什么又来一个皇帝骑在我们穷人头上?”这几句话出自我母亲之口,以其素日为人不期则起推动作用,结果全体成行,我父亲亦在福州参加欢送行列。


二哥的从军,打破我乡族人几百年来株守故园忌避远行的积习,招致不少非议。在二哥就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5 年里,无数次的流言蜚语,母亲不知熬过多少担心害怕、忽喜忽忧的日日夜夜。但母亲送子从军的决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难能可贵。而其结果亦十分丰硕,为后来四哥和我进城就读以及我东渡日本留学创造了条件。


克服万难送我留学


二哥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回来,在省会福州当时督军府任职。他为培养姐姐?四哥和我,遵从母命,全家迁居省城。当时我十二虚岁,先进私塾,后转小、中学,姐弟3 人初次识字,放学回来,不免朗读课文,书声盈耳。母亲顾而乐之,曰:“任何声音,听多了都会讨人厌,只有读书声,我永远听不厌!”


二哥官场并不得意,家境亦不十分充裕,但总想孤注一掷,让我上大学。母亲仍是那样省吃俭用,极力积蓄。二嫂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本亦系我县乡绅。二嫂过门前素知我勤奋读书,本已十分赞赏,过门后更加爱护。时我弱冠,经中学而肄业于省会法政专门学校,母亲深以未得上大学为憾。二嫂从容谓母曰:“培养幼弟,责无旁贷,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送去日本留学,岂不更好?”母大喜,谓二嫂曰:“果真能是,吾死无憾矣。”二嫂乃悉出其陪嫁的所有金银首饰及水田三亩加上二哥及母亲的一些积蓄,凑足3000银圆,翌年成行,东渡扶桑,时1929年,我21 岁。


我以一个穷乡僻壤的牧童樵子,家道寒微,在那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年代,终身务农,不死于沟壑,已属万幸。何期先则下城就读,更进而出国留学,宛如神话一般。溯本追源,始于母亲区区一念。母爱所至,金石为开,慈恩浩荡,人子难报万一。


东渡前夕,母亲叫我坐在她身旁,强露笑颜,叮咛强咐,殷殷教诲。我是她的最小儿子,倍受宠爱,6 岁才断奶,世所罕见,不幸父亲竟有祖母遗传性,偏憎偏爱。我自幼就被他特别嫌恶,经常打骂,百般虐待。我东渡之前,父已早逝,长期以来,集慈母、兄、姐、嫂之宠爱于一身,得以顺利成长,保持正常个性,不至流于古怪偏颇,以迄于今。母亲逝世多年,我亦垂垂老矣。然而孺慕之情,无时或已。每诵孟郊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有特别感受,不禁潸然泪下,深以未报慈母于万一,抱憾终身。


以学所报国 勿以母为念


我留日8 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我国驻日本大使馆任职3 年,在学期间,与妻(日籍)结婚,当时在大家庭中曾为此引起一些波浪。只有母亲力排众议,予以支持。母亲开明,以为姻缘天注定,国籍不同并非不可跨越的障碍,只要人品好,两相情愿,定可白头偕老。妻亦不负所望,后来回国,贤淑孝顺不亚于当年母亲之孝事祖母,并以其才华,有杰出成就,为母争光,天之所以报母亲者亦良厚。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知中日不免一战,函电交驰,敦促回国,当时我们已有三个子女,7 月下旬挈妇携幼,仓卒抵沪,“八一三”前夕入南京,旋转重庆,参加抗战,揭开我生命史上为国家民族竭智尽忠的一页。母亲不久亦于福州沦陷前夕,迁回故乡闽清,仍住原来祖厝大屋。


关山多阴,交通不便,加以公务在身,归省困难。母亲深明大义,一再函嘱,勿以母为念,安心在渝,以所学报国。我遵母命,发挥所长,终于在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做出非凡贡献,赢得荣誉。母亲闻讯,喜出望外,来信云:“儿能为国立功,为家争光,母诚有子矣”,并盼凯歌之日,速返故里,以慰多年倚闾之望。


1945 年8 月,伟大的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全国上下万众欢腾,我亦以自己有过不平凡的贡献而自豪。但在我的心头压倒一切的是尽快回乡探母,承欢膝下,聊尽人子之责。1946 年1 月,摆脱一切职务,携眷5 月抵福州。马不停蹄,速返闽清四都故居,与阔别18 载,时萦梦寐的慈母见面,畅叙天伦之乐。遗憾的是这时母亲已患严重白内障,几近失明,只能以双手摩我全身上下,满面笑容,而我则黯然神伤,深以未尽子职,内疚无已。


我应福建研究院之聘,以专任副研究员名义负责华侨经济专题研究,乃把母亲和三嫂一家重迁福州居住。夫妻悉心孝养,并力争为母亲切除白内障。无奈当时医术不似当今发达,加上年近八旬,手术亦有困难,医生束手,终未果行,延至1948 年下半年母亲偶病不起,终离我们而去世。


中日建交以后,我全家18 口陆续东渡,侨居三岛,我每西望云天,辄神驰祖国,心怀母亲。我中华民族自古以孝立国,百善孝居先,此诚我国优良传统,非他国所能及。中日文化交流始自远古,汉族文明植根三岛,素亦注重孝道。当前日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臻高度化。值得刮目相看。但无可讳言,西方影响亦颇深刻。老人每多分居独处,甚至卧毙多日,无人发觉。时至今日,世风异昔,祖国同样出现老人晚景不安问题。祖国孝道的恢复发扬,应是振兴中华的重要环节,附此提出,以供国人参考。


1984 年5 月23 日草于日本大阪


(本文系池步洲晚年闲居日本时所作,原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池步洲怀念母亲的作品,本刊为节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4:37:0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7 00:47 , Processed in 0.0860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