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姓氏介绍] “逯”姓颇有些来历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01: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逯”姓颇有些来历
  
  
   ●逯河清
  
  
  
   年复一年,人间沧桑,我们在社会打圈.很是变了不少,但姓却是没法儿改变。于是,有时就忽发奇想:在这个移民而建的车城十堰, “逯”姓怕就非我不多了。
  
   听得父亲讲,这“逯”姓颇有些来历。姓源有二:据《风俗通》云:“秦邑,其大夫封于逯,因氏焉。”古代秦国有大夫封于逯邑,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逯氏。据《姓氏考略》云:“楚公族有逯氏。”这一支逯氏是周代楚国公族的后代。   
   较正统的说法是,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因为有一秦国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逯邑那地方,就在现今陕西省境内,而逯姓始祖原是秦国的公族,秦国公族姓赢,所以说逯姓是出于赢姓的,而赢姓作为秦国公族,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
   逯姓成名较早,在汉代,就有大司马逯并,蒙乡侯逯普;元代有监察御史逯鲁曾,明代有孝子逯相、给事中逯中立、镇抚逯德山。在这些可圈可点的人物中,其中就有“一门四进士、同朝三能官”的美称.前者指宋代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兄弟四人俱中进士。后者指明代显宦逯中立(给事中)、逯果(指挥佥事)、逯宏(武时教谕)三位官吏,皆以能称。
   历史上,还流传着" 逯相孝子,远近称异;逯鲁曾宣慰,古今俱通.”的典故:前者讲得是明代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嘉靖中,母殁,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称异。后者讲元代进士逯鲁曾,字善止,修武人。官至宣慰使,博通经史。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还留下一个叫逯钦立的学者的名字, 他山东巨野人。字卓亭,笔名祝本。研究有关古典文学。著有《屈原离骚简论》、《陶渊明集》,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散著见重庆《读书通讯》、南京《学原》等刊。
  
  
  
  可是,查查辞海,我对于自己的姓氏就没有了自信.上面解释说:一为姓,二为自由地往来的意思。再查字典,干脆只解释为姓,如此而已。似乎因为这“逯”字少而奇,用不着语言学家大费脑筋。
  
  
  
  但这“逯”姓却给我带来不少得意和烦恼。刚上学那阵子,有位很是权贵的夫人做我的班主任,点名点到我时突然打住了,于是用手指着我说:那位又瘦又矮的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说花名册上不是写着吗,她说写得不清楚,我就很是谦恭地写上“逯河清”三字呈上,一直弄到她狼狈之极,才告诉她,“逯”字念Lu,读四声。也许是对我的报应,上中学时,公布考试成绩,新到的班主任干脆省去了我的姓名,直呼我的考号:44号。出了社会,有时也喜欢附附风雅,写点东西,没曾想市内一家很有名气的报纸,竟把“逯”字印成“逮”字。许多时候,我还会接到一些陌生朋友的电话,那边总问:你们这里的什么什么河清在不在。刚刚用传呼机的时候,有一次呼朋友的汉显传呼,留言后小姐让留姓,我说姓“逯”,极富责任心的小姐姓问什么“逯”,为了省事,我说就留大陆的“陆”吧。
  
  
  
  纵观历史,我的祖先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出了前面提到的几位”能人”但我们枣阳姓“逯”一族,却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事儿,三十年代,枣河有个很大的逯家祠堂,人丁数千余,大多以商贾谋生,后来,日本人进攻武汉,打响了武汉会战之随枣之战,祠堂毁于战火,逯姓人有的迁往南阳,有的回陕西或北方归根。我的伯伯就在那场战争中投笔从戎,不知所终。在这场战争中,我的奶奶献出了她的一个儿子和唯一的丈夫。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不知道经过岁月的沧桑之后,“逯”姓是多了还是少了,但我确信,象我一样的奇姓凡人虽然在努力改变这个世界,却改变不了自己的血脉和姓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6-1 21:00 , Processed in 0.0787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