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 池名轩:人生如逆旅,莫只做行人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23:58: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名轩:人生如逆旅,莫只做行人

作者:池名轩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时间:2022.06.13



自我介绍

年级专业:2018级生物科学专业

毕业高中:山东省实验中学

毕业去向: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Cell, Molecula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Biophysics 全奖PhD

兴趣爱好:足球、骑行、山东快书、旅行



获得荣誉: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

2018-2019,2020-2021 优秀学生;

2019-2020 三好学生;

2019 iGEM大赛银奖;

2020 iGEM大赛金奖、最佳新应用项目提名;

第四届全国生命科学竞赛 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2020上科大“报国杯”足球赛冠军。


毕业寄语:星河浩荡,朗照山川征途之远;学海无涯,不负须臾韶华之时


时常想起2019年冬天,我利用iGEM比赛答辩的间隙,漫步在波士顿街头,注目凝视麻省理工学院10号大楼的宏伟穹顶,感受午后的阳光穿破寒风送来的热量。彼时的我,只将大学的课业和科研当作是人生中又一个值得挑战的乐趣。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人终究不能只靠乐趣勉强维持。在这四年里,只有我对于生命科学原初的热爱和信念,能够点起一盏不灭的灯,为苍茫大海上的小舟指明继续前行的航向。希望读到这篇故事的各位,不论心归何处,都能够保持热爱和信念,拥有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火。

麻省理工学院 10号大楼



科研 – 混沌中找一束光

2018年我来到上科大的校园,根据从初中起就逐渐累积的对生命科学的热爱,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我原本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单纯地享受着课程,尤其是生物课程带给我的知识上的充实和满足。但是,当我在准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有关“相分离”的论文作业时,我意识到仅凭理论知识的储备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生命科学不是阅读理解,如果不能理清论文作者的研究逻辑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将很难领会最终的科学结论,更无法确定应当从何种程度上信服和使用这些结论。于是,国庆节假期结束,我加入了童夏静老师的课题组,童老师指导我打开这扇门,为我照进第一束光。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在童老师的课题组进行了有关秀丽线虫神经肌肉接头兴奋性的筛选实验,并辅助师兄师姐开展对于神经突触结构的研究。在大一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怎样理解科学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核心观点,也学习了如何在实验中设置完整的对照,如何利用结果相互印证的不同实验解答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实验过程中安排好时间等等。于是,我的混沌中照进了第一缕微光,我因此可以开始试探科研应有的模样,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


2019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科普活动
“实验室开放日”

后来,我在2019和2020年两度参加了iGEM大赛。2019年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所期望的认可,这也让我们2020年的付出多少有点卧薪尝胆的意味。2020年我们将目光瞄准了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性问题,设计了一套检测抗生素分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便携装置,以辅助抗生素滥用监管和抗性菌感染的诊疗。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对微生物相关的领域产生了兴趣:人类在如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各种微生物斗智斗勇,或是防御,或是加以利用,以期与之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共存关系。如今,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期望。从此,我的混沌当中有了另一束光,它为我的未来指明了一种可能,而我之后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这束光越来越亮。


2020 iGEM ShanghaiTech_China团队合照

2021年的春天,我收到哈佛大学Visi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项目的录取,体验了一学期哈佛大学本科生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我选择了三门课程,其中两门与微生物相关,分别是“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共生与微生物组”。这两门课程加深了我对于微生物和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理解,我常常会惊讶于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精妙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能引起的生命现象之神奇,也由此受到启发,设计了目前进行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冷冻电镜和断层成像会是研究中非常有力的工具,于是旁听了两门冷冻电镜相关的课程;而课题对于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我则翻出了免疫学和神经生物学厚厚的笔记和论文精要。对我来讲,科研过程中的成就感不单纯来源于实验结果的日渐丰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假说与结论的相互印证,更能激发我的勇气和动力。


地衣内真菌和光合藻类的共生(哈佛微生物组课上)

在申请研究生项目时,我认真地思考了自己是否适合生命科学,今后是否仍愿意从事生命科学。我告诉自己,对生命科学一以贯之的热爱,让我从初中开始一步步走到现在,而我仍可以凭着这份热爱一直走下去。这个肯定的答复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白天找老师们咨询交流,晚上则通宵达旦地查阅学校和项目的信息、浏览教授的论文、修改申请材料。最终,我如愿获得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这也要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一年前和诺奖得主Michael Levitt交流时,他说:“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意外和巧合。”我尽量去珍惜,也收获了很多。有时生活和科研就像一棵小树,纵使你费尽心力去修剪,想让它长成期望中的样子,它也总有“节外生枝”的时候。但时光推移,小树仍然在茁壮成长,就像一切总还要继续前行。

接下来几年的时光将在巴尔的摩的Homewood度过,新的科研生活或许会带来新的混沌,但同时也会迎来更多的光明,希望这些光,最终可以照亮每一个角落。


一夜实验后迎着第一缕阳光拍一张帅照

课余 – 生活不只有嘌呤嘧啶

每当提及我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我总是说“显微镜下的世界与显微镜外的同样多姿多彩”,但要先明白身边的世界的多姿多彩,才能更好地体会显微镜下的世界有多么美妙。或许是对生活的感知,才让我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奋斗。


大一时学校举行社会实践,我跟随队伍在恩施巴东县沿渡河镇的泉口村调研。15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附近的很多村庄,听当地的老人讲述六十年前泉口人民劈山造田的顽强斗志,也记录下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艰辛。如今,在泉口村,人们积极探索着靠山吃山的致富道路,但闭塞的交通和崎岖的地形,让这里难有丰富且持续的产出以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我常听人说,“扎根弥深,所及弥高”。社会实践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们看到发展的艰辛,同时,也要感受到、承担起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谋求一条幸福之路的责任。让我们明白自己为何努力、为谁而奋斗,或许正是学校的一番苦心。


连天山似海,雨霁愈崔巍。谁晓云识路,户户叩柴扉。

(2019.7 巴东县泉口村)



我一直很敬佩一位朋友,他似乎总是能在科研中找到无尽的乐趣,我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像他一样,把阅读文献或聆听报告当作舒缓压力的调剂。我高中时就喜欢踢球,大一报名参加了校足球队,平时学校里的球局,不论大小,必有我的身影。我也爱看球,喜欢的球队的比赛我一场都不落下。同样也在大一,我加入学生会,两年期间和部门的小伙伴们从无到有设计并举办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大二时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足迹不再受距离和时间上的限制。我常和师兄、舍友骑车远行,走过上海的高楼大厦,也骑过上海的田间地头,曾顶着烈日丈量黄浦江的长度,也曾披星戴月骑车一宿以欣赏滴水湖上的日出。在大三结束学生会工作后,我又把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在这样一个城市,这样一所校园里,你永远无法想象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精彩机会:校园开放日、元旦晚会、科普活动……2021年,我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志愿服务,聆听学界大牛的报告;2022年春天,我穿上防护服,很荣幸地在上海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在一线支援防疫工作。


滴水湖骑行



今年春天,我在黄浦江最后一班摆渡船的甲板上,乘着江风,填了一首《临江仙》。一个即将毕业后远行的游子,不知何时能再回到这壮阔的江面,回到熟悉的上科大校园,只希望再次相会的时候,都能执手言欢,一笑作春温。

临江仙


沪上初春逢雨霁,浦江深夜遨游,


滔滔江水卷洪流。


碧波连皓月,万顷寄吾舟。


无限江风吹愈醉,凭栏倚立潮头。


乘风千里览神州,直教龙吟处,


沧浪入金瓯。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7-26 00:05: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7 20:16 , Processed in 0.1184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