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县志》记载了自汉初充国县至今南部县的行政区划建置沿革,但梓州永泰县却无只言片语,《盐亭县志》中记述梓州永泰县治在盐亭永泰乡,并大力宣传梓州永泰县人士李义府、文同为盐亭永泰乡名人。导致各处宣传皆谓梓州永泰县为盐亭县域,实则不然。梓州永泰县县治应为两处。唐代北宋时期为南部县桐坪乡卫星村,南宋元代为盐亭县永泰乡旧县坝。如今摘录网络信息供大家参考指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析梓州之盐亭(盐亭云溪镇)、剑州之黄安(剑阁王河镇)、阆州之西水(南部保城乡)置永泰县。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永泰县为永安镇入盐亭县。熙宁十年(1077年),永泰县县尉司南渡后复建立永泰县(盐亭永泰乡)。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又改永泰县为安泰县。宋高宗绍兴初(1151年)复名永泰县,不久又废。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恢复永泰县。元顺帝时(1333年至1368年)废永泰县,并入盐亭。
县辖治范围
621年至1072年县辖治范围有现在南部的大坪、西河、店垭、桐坪、坵垭、光中、神坝、太霞,盐亭的石牛、茶亭,梓潼的大新、仁和,及剑阁的元山的东南地方。 县治南部县桐坪乡卫星村。
1077年至元顺帝时期(1333年至1368年)县辖治范围有现在南部县的坵垭、光中、花林、双佛、玉镇,盐亭县的富驿、永泰、林农、八角,及西充县的罐垭等地。县治盐亭县永泰乡旧县坝。
历史考证
《唐书》:“武德四年,析盐亭及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置。有盐。有女徒山”。
《太平寰宇记》:永泰县,(梓州)东北一百二十七里,元三乡,本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巡检皇甫无逸以四境遥遥,人多草寇遂于当州盐亭县、剑州普安县、阆州西水县三县界,设置此县,因以永泰为名,管盐井五。女徒山,在东二五里,其山从阆州新井县界来,故老相传昔有女徒千人于通泉县(射洪沱牌镇)康督井配役,遇贼于此山,乃于山顶置栅御捍,遂破其贼,俗为之置祠,今富順盐井皆妇人推车汲水,由此而论则女徒之山可录云。 李义府碑在县北三十步(45.4米),义府本此郡人,武后朝为中书令,后人立其碑以旌餘烈。
说明了永泰县城在如今盐亭云溪镇、剑阁王河镇、南部保城乡三者之间。而南部县桐坪乡刚好位置居中。
《宋史》:“熙宁五年,省永泰为入盐亭焉。熙宁十年,本尉司南渡为县”。说明熙宁五年废的永泰县在北,熙宁十年重新建立永泰县在南。
《元和郡县图志》:永泰县,西南至州(三台)一百四十五里。本汉巴郡充国县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号永泰,因以为名。
《元丰九域志》:“永泰,州东一百三十里,三乡,大汁、永丰二镇”。
《梓州永泰县重建北桥记》:“维县为梓之所领,西上府治盖百有三十里”。
《蜀中广记》四十八卷“永泰县,唐武德年置,元省入盐亭县。志:永泰旧基在县(盐亭)东北六十里。”
《读方舆纪要》“女徒山,县(盐亭)东北七十里。昔有女徒千人行役,路逢贼,乃于山顶置栅御之,因名。”
《名胜志》:永泰废城在县(盐亭)东北八十里
《宋志》:永泰废城在州(三台)东北百三十里。
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一为一尺。唐代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从地图中量得盐亭到桐坪卫星村的直线距离是34公里(75里),按公路来量得43.6公里(96里),从梓州三台到桐坪卫星村的直线距离是59.3公里(130.5里)。从盐亭到永泰乡直线距离16.1公里(35.4里),从梓州三台到永泰乡直线距离46.5公里(102.4里)。桐坪乡在盐亭的东北方,而永泰乡在盐亭的正东方。所以按距离及方位,永泰县治应为桐坪乡卫星村。
华西都市报讯:2009年7月16日,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桐坪乡卫星村发现了一处唐代古镇遗址:“遗址为一诸山环抱的河谷平地,长约800米,宽约750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于永安河两岸。遗址范围主要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和城池窝四个区域。瓦子地文化层距地表0.6—1.0米,厚约0.4米,其中有唐、宋、明、清等时代的各种瓦砾及陶瓷碎片,采集标本中的唐代青釉弦纹、长沙窑碗等陶瓷片尤具特色。据现存永安庙碑记载“其地旧属阆之西水,自西水至省,此地实为冲要,故为永安镇云”。
说明桐坪乡一带属于西水县。盐亭属于汉代广汉县地,黄安也属于汉代广汉县地,而西水县则属汉代充国县地。西水县旧地属于汉巴郡充国县辖治。符合永泰县“本汉巴郡充国县地也”。
资料来源:网友“永泰县01”、“梦里说醉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