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352|回复: 1

[艺文] 贵州池剑平:我为爷爷竖块“碑”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7
发表于 2021-2-22 0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为爷爷竖块“碑"

贵州池剑平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36.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40.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32.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28.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20.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12.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08.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4948.jpg
大年初三,这是爷爷的忌日,也是我们家永远刻骨铭心的痛。
八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故乡的小街,天骤然漆黑,当年轻的奶奶正哺育着刚出生二十天的父亲正待入睡,突然一声清脆的炸响刺破夜空。我的爷爷,在来不及同家里亲人道别一声就踏上了一条没有回程的旅途。
顿时,天仿佛坍塌了,剩下的便是一片悲天恸地的哭声??????

经商世家传播不息基因
微信图片_20210222084939.jpg
爷爷是一位商人,生于满清宣统二年(1910年)。
据说爷爷的先祖来自于江西临江府盐商,于清康熙晚期随军辗转入黔。历史上明清时期的临江府池氏,那可是个远近闻名的望族,居住地号称“池都"。拥有九厅十八井的池氏将军府一座,产生过号称“池百万"的商贾富翁一人。
爷爷的先祖当时到达贵州后,据说应是准备上云南。可不知什么原因,在经过现在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古镇(旧时称羊场,乃连接滇、黔川的重要交通驿站)时,就再也没有继续前行。于是就在此经商落业,繁衍成现岩脚池氏这一支族人。
总揽我岩脚的池氏家世,每代都基本是以经商为业,而入仕的则很少。在从一世祖到我爷爷这辈的八代人中,清朝只出过外把总九品官一人;民国出团长一人(病逝)、营长一人(年轻遇难)、连长一人(年轻遇难)、区秘书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区秘书一人(因失火过失自杀,比较年轻),再后来有区委书记(正科)一人。其他的也都是经商或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文化发展不是很理想。
刚入黔时,起初的一、二代还比较富裕。可从第三代分支以后,我的这一支系的先祖便连续几代英年早逝和连续几代的孤儿单传,家庭传承链条的断裂,致使家道严重衰落,生活维艰,这时候生存便成为了唯一的首选。
真正的发家,起始于爷爷的曾祖父,也就是我来自江西的第五世祖。这位五世祖也是孤儿,自小就给当地一龙姓皮匠师傅当学徒,由于聪明能干,在成年后被师傅看中就把其女儿许配给他。由于皮匠师傅无子,所以后来便把诺大的一个家业让他继承。在此基础上五世祖越发的更加勤奋,不断扩大经营,开办旅店、增设盐铺以及布匹商行,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以致于家道殷实,收获颇丰。
爷爷的曾祖父在发家之后,除了在岩脚购置了好几个商铺给膝下五个男丁享受外,还在远离岩脚古镇三十里地的敦孝里(相当于乡,清地方机构设置,后改为鼠场乡)“陶家冲"购置了近六十担(一担600斤)租子的土地供子孙耕种(多为种玉米山地)。于是就让其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迁到这个地方居住经营。爷爷的爷爷就这样成了这里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农户。
可我的这位高祖对土地经营却不太感冒,也不太会管理,自己又还染上抽大烟(鸦片),所买土地交界到哪里?出租收成如何?一概不问究竟。以致后来有的佃户悄悄把土地变卖都不知道,待到家里人发现告之他时,竟说:不管它,只要能收到租子就行。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我曾祖父这代,由于势单力薄,在土地出租管理中便出现许多严重问题。佃户便开始以粮食欠收和其他理由拒不交租子,有的甚至反客为主把所租土地强行占为已有。这样土地不断受到蚕食越来越少,名义上的土地大户人家,实则上只是徒有虚名了。
曾祖父晚年,实际上拥有的土地也仅能自供自足,生产粮食也只是勉强维持一家人正常生计。
至此,先祖们原先含辛茹苦赚下的这么大片家业,在他们眼里土地就是等同于源源不断的财富,原本是留给子孙千秋享用,哪晓时过境迁,“千里土地八百客",一切都得不偿失成为幻梦。才二、三代人的功夫,由原来的土地大户变成靠自己亲自耕种生存的普通农户,其角色转变之快不觉让人瞠目结舌。可惜花出去的那些没有创造出相应价值的银元,想起来不觉让人唏嘘。
后来我一直暗自思忖,爷爷的曾祖父虽然精明、能干一世,但也是多少有点糊涂,以其花这么多的钱购置这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用来供自己膝下的五个子弟好好的读点书?要知道自古“富不过三",只有文化才比财富经久。
不过后来我也想通了,中国自古不就是个农耕社会么,要想先祖们有所突破,谈何容易?我先祖们要跳出这种千百年来传统的土地思维,真的好难!当然这是后话了。
微信图片_202102220849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4956.jpg
特殊年代勇于家庭担当

爷爷出生的年月,腐朽的满清政府已岌岌可危。第二年,果真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满清便应声而落,中国便进入民国时期。
原本激烈的社会变革会给苦难的中国带来一丝曙光,哪曾想此时社会依然贫富悬殊,百姓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尤其地处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本来就天高皇帝远,加之政府腐败,社会枪支泛滥,到处杀人越货,草芥人命,天灾频繁,疾病流行,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国人依然在痛苦中煎熬。
这种现状下,我的家世也随时代起伏。
现实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原先为了生产生活方便的祖居地,由于远离街上人口聚集区,便经常受到土匪骚扰,爷爷一家生存便受了严重威协。
后来随着曾祖父的去世,家族力量大为减弱。已习惯于传统生活和安守本份一心做生意的爷爷一家,此时已无法做到强势自保。
这种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举家搬迁、向当地人口聚集的集市街面靠近(现鼠场街上),便成为了必然。
可这么大的一家子人,旧房子不能住了,要重建一个家谈何容易?这对刚成年的爷爷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考验。好在爷爷意志坚定,全然不把困难放在眼里,毅然而然地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表现出自小就与生俱来的勇敢和担当。
为了配合爷爷建房,这时爷爷业已成家的六个姐妹们也热烈地伸出援助之手(都是远近有名的大户地主),分别包干石料、木料、人工、粮食等。在她们的大力支持下,爷爷新家便很快在街上建立起来,一个崭新的池氏新宅屹然落成。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爷爷的五姐,为了全力支持自己弟弟建房,竟然不顾临分娩的身孕帮助翻仓畚粮,以致不幸流产因大出血不治身亡。爷爷五姐的突然离世,这是爷爷姊妹中的一个极大的遗憾和悲痛。
房子建好后,爷爷便娶了一个能干、贤惠的妻子(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当地一个保长的千金,自幼聪颖、能干、泼辣,在娘家时就很会招待客人,还做得一手好菜(小时候都喜欢吃奶奶炒的菜)。特别是善于持家,待人接物礼貌得体,出入大方。
        奶奶同爷爷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搭配,奶奶也就自然成为爷爷的好内助、好帮手。在奶奶的精心辅助下,爷爷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事业日趋蒸蒸日上,生意随之越做越红火。
爷爷的勇于担当,还表现在对自家的亲人身上。爷爷有个哥哥,只比自己大几岁,自小相依为命。但由于小时不幸染上抽大烟(鸦片)劣习,致使其长大后生性儒弱,一家生活过得很是艰苦。待爷爷富裕起来之后,对胞兄及其一家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照顾。杀年猪都是一家一半,全家的日常生活开销,都是爷爷全权负责,从不分彼此。那时爷爷给其侄女买的衣服都是旗袍(时尚衣服),只要自己有的哥哥家都有。
爷爷甚至还说,准备重新购买百担租子的土地供其哥哥一辈子抽大烟受用。
哪晓人算不如天算,爷爷当时的这种美好想法,后随着不幸的降临而烟消云散。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16.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24.jpg
白手起家铸造勤奋子弟

我的曾祖父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曾祖母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诉讼师(专门给别人打官司)。也许是这些先天的条件,造就了爷爷经商的秉性。爷爷父辈勤以持家和良好调教,使其爷爷等众多八姊、兄、妹都成长的有棱有角。特别是当提到当时池家知书识礼的六个姑娘,当地人无不有口皆碑。因此她们也都嫁给了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弟,生活也过得较为殷实。甚至后来姐姐们的子女都十分了得,出了一个我党的高级干部,四个国民党的官员(两名国民党中统人员)。当然这是后话。
按照曾祖父最初的设想,是欲把爷爷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因为思想开阔的曾祖父十分懂得文化的重要,我们这一支族人在从江西到贵州的数代人中,由于是移民出身,曾经吃过许多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爷爷自小的时候,曾祖父便专门为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念书识字。这时候的爷爷也勤奋好学,头脑敏锐,学业大有长进,很快就能帮曾祖父记帐,成了曾祖父生意场中和家里事务中的重要帮手。
爷爷自小嘴巴挺会说,头脑灵活,人也个性刚强,办事稳重有主见,这些自是让曾祖父十喜欢,自然把整个家庭的振兴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爷爷身上。
这时爷爷除了读书,业余时间还喜欢拜师习武,尤其胆儿特大,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曾祖父也越发变得衰老(试想此时的曾祖父,要维持十多口人之家的生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曾祖父八个子女中,由于爷爷排行倒数第七,所以还未等到爷爷成年,辛劳一生的曾祖父就去世了。而此时的姐姐们都已出嫁,家庭重担就这样落到爷爷稚嫩的肩上,小小的年纪,爷爷便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环境逼迫爷爷过早走上一条独自经商闯荡和持家生存的坎坷之路。
爷爷喜交朋友,但走的是正道,为人仗义,乐于助人。在故乡的小镇上,几乎是一呼百应,在当地算特别“吃得开"的那种人。官场中有他的结拜的兄弟,生活中互相照应,情同手足,不分彼此。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时任国民党织金、纳雍、郎岱、普定四县联防主任兼郎岱七区区长的张森爷爷。本来张森爷爷早就推荐他进入仕途,可这时的曾祖母却因池氏人丁稀少,不愿爷爷入仕。在曾祖母看来,官场上自古凶险,爷爷做生意轻车熟路,远比为官实惠得多。为此爷爷只挂了个国民党郎岱县七区文书的头衔(当时末公开),平时半官半商,比较自由。
这以后爷爷在生意场上,几乎都是顺风顺水。你看他腰挎大盒子二十响手枪,身边有专人挑担跟随,好不威风!
爷爷的胆略和气魄,还表现在组织马帮上云南、下四川甚至更远的地方驼运布匹、油盐等生活物资,足迹遍及故乡至岩脚,又由岩脚至安顺、贵阳等方圆数百公里的地区。尤其是爷爷生意中涉及到的鸦片和枪弹(当时未禁)等贸易,这些都是属于当时的重要商品,沿路多凶险,可见其爷胆子之大是一般人无法做到、也不敢想像的。
当然爷爷的成功,除了自身具备的经商天赋外,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善于吃苦和顽强坚毅的创业精神。短短的十年时间就腰缠万贯,这无疑是个不可想像的奇迹。可在他风光的背后,自然是他不辞辛劳的付出和汗水。
        试想当时的旧中国,经济、文化、交通都十分落后,人们外出几乎都是靠步行(少部分骑马),爷爷常年在外组织收货、发货,起早贪黑长年奔波在路上,还要随时防备突然降临的意外和凶险,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一种意志支撑?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48.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44.jpg
救济贫弱演绎多彩人生

记得我在部队提干后穿着军装第一次回到家乡,走在街上许多乡亲好生羡慕。
这时突然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拉着我的手唠家常,说:“你看,池近峰(爷爷字)的孙孙又起来了,真不愧这个人家祖上有德"。
乡亲们说的我祖上有“德",主要是指爷爷未去世之前在家乡做的几件救济贫弱的故事:
乡下干人(穷苦人)陈某,大年临近上街割(买)几斤肉过年,当他走到一屠肉铺前割肉时,屠户就随意割了块肉给他,并且还多搭了些骨头。看到这,干人陈某便觉得不太满意,于是要求重新割一块(稍肥一点的,穷苦人喜欢肥的油水多),可屠户却不同意,于是就把肉劈头盖脸地砸向他,为此两人便在摊位上争吵起来。这时爷爷正好从此路过,在问明情况后,就说没关系,这块肉我要了。说着就自己开钱提起刀子重新砍了一块十斤重的肉赠送给了这位干人。干人表示要还爷爷的钱,可爷爷说不要,这小点肉,不用客气。于是干人千恩万谢,感动不已;
有一位姓迟的老大爷,家里十分贫苦,辛辛苦苦种了点叶子烟(农村种的烤烟叶,也叫皮烟,晒干可抽)拿到街上卖,因交不起税被乡丁抓去乡里关押,是爷爷知道后主动赶到乡里帮其交了税款把他放了出来。为此几十年后其后人还经常提起爷爷的恩情;
还有一位乡民家里也十分贫困,平时全家仅靠租种几亩薄地简单维持生计,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天又无粮吃饭了,当他遇到爷爷后便不断叫苦:幺爷(爷爷的尊号),今天又揭不开锅了。爷爷知道其意,便很痛快地无偿拿了几匣步枪子弹给他(一匣五发),说:你把它拿去卖了(那时社会有钱人都有枪),多买些粮食。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富裕起来的爷爷并没有嫌弃贫穷,更不会恃强凌弱。街坊邻居只要谁家有生活困难需要帮助,只要找到爷爷,爷爷总是会尽力相帮不求回报,从不会因此吝啬。因此广大乡民对爷爷评价甚高。
在故乡人眼里,爷爷除了是个能人、好人外,也不失机敏调皮的一面,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乡里人都还在经常讲起他同几个好朋友合计“下套"街上一个“吝啬鬼"的故事,迄今品味起来还是那样新鲜:
街上的这名“吝啬鬼"姓田,平时靠加工鸦片和开烟馆(专门提供抽鸦片的场所)为业,在街上也还算小富人家。但此人十分小气,为人斤斤计较,乡里乡亲难得他一顿饭吃。并且去他家吹烟的烟民(抽鸦片的人,旧社会很普遍),经常被克扣,为此大家都很痛恨。但这个“老吝啬鬼”有个优点也是弱点的习惯,就是喜欢看《三国演义》,并且对里面情节相当固执和较真,为此常常与人争论不休。
爷爷这天和街上几个要好伙伴合计,是该好好“整治"他一下。
这晚“老吝啬鬼”又正在熬烟(加工鸦片)
,爷爷等几个青年人便故意来到他的烟馆,坐下后便大声争论起《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数量来。爷爷说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是七十万,几个青年人却故意说是六十万,说着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时正在熬烟的他终于倷不住冲了出来:
“我说你们几个青年人是胡扯,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是八十万"!
“六十万"!
“七十万"!
“八十万"!
几个青年人毫不相让,故意胡搅蛮缠,拖延时间。
“老吝啬鬼”明显争不过几个青年人,于是便较起真来要打赌。
“赌多少"?几个青年人佯装摸出几块银元。
“赌一百块大洋"! 爷爷顺势加码附和!
“赌就赌"!老吝啬鬼爽快答道(知道爷爷有钱)。于是就迫不及待找来《三国演义》书籍准备对证!
这时“老吝啬鬼"老婆却屋里喊了起来:“老头子,赌你个鬼,快点来翻烟,起花快糊了"!
“管它糊不糊,人马相差二十万”。“老吝啬鬼"看来已不在乎熬烟,明显已上钩!
这时爷爷见火候已到,便故意道:“你们等着,我马上去家拿钱”,乘机溜之大吉。
几个青年人随后便借故离开,老吝啬鬼还在拉着他们不让走。
最后待几个青年人都跑了后,老吝啬鬼这才反应过来,方知上了寡当。
这时烟也彻底熬糊,损失惨重!

遭遇不侧令人扼腕叹息

爷爷遇害时年仅27岁,正是绚丽人生才刚刚开始绽放的年轮。
据奶奶说,爷爷遇害当晚是被街上的几个人邀请去打麻将。奶奶觉得当晚眼皮特跳,本来不让他去,但爷爷就是很犟。加上一年难得在家,大春节的也想去娱乐一下。于是叫上自己的哥哥相伴还是去了,他认为别人不敢对他怎么样!
        去后有人故意安排爷他背窗而坐。这时土匪就在房子外面用口水把糊在窗子上的白纸粘湿戳了一个洞(穷苦人家为了御寒,用白纸把窗糊上),然后把枪对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板机。
爷爷的突然殒落,其残酷的现实就是:曾祖母为此哭瞎了双眼;遗下一个年仅四岁的伯伯)、二岁的姑姑(长四岁因天花天折)和我那苦命的父亲。
听奶奶说,爷爷出事之前早有预兆。
好生酿的一大坛米酒,表面醇香扑鼻,但底部却生饭如初;
过年晾起的用来做汤圆的一大簸箕米面,突然间全部变成红色。
奶奶鉴于爷爷之前因性格豪义和爱打抱不平,已与本街上一些土匪结仇,为此曾多次提醒爷爷注意安全。可爷爷天生的那副与生俱来的英雄豪气,压根就不会把那些小毛贼放在眼里。
爷爷的这种豪气还通过另外一桩事例来证明,可以折射出爷爷经商为什么能“英雄出少年”,可真不一般。
这年腊月的某天,刚从安顺做生意回到祖居地岩脚的爷爷,在销售完随身带回的一批布匹和子弹之后(旧社会玩枪的多,逢年过节需要大批子弹)正准备回家,便被岩脚街上熟悉的一大财主邀约去打牌(知道爷爷有钱)。
爷爷本来一生中只专一做生意,不抽烟(鸦片)不赌博。但这次却碍于情面破了例。
可就因为这一次“破例”,却使爷爷神奇般大红大紫,“英名"远播!
爷爷和一个随从(负责挑担)到时,财主家早有准备。起初是四个人一起打麻将,途中便有两个因输钱借故退出,只剩财主和爷爷“
单挑"。
财主这时嫌麻将不过瘾,便提议掷骰子比大小。
        此时爷爷隐约觉得,财主今天邀打牌并不是象平时娱乐那么简单,似乎早有预谋特意给爷爷“下套"。想到这,爷爷便不想玩准备告辞。
可财主这时却咄咄逼人、冲话连连。
这种情况,按爷爷的性格,岂能就此输了气质?于是就悄然应允。
玩的当中初先爷爷手气欠佳,所带一百个银元瞬间输完。随后又给朋友借了一百再赌,可又输了。于是再借一百,眼看又要输尽,爷爷似乎放弃了希望。可到最后时刻手气却开始回转,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本钱全部赢回,并且还大赚了。财主这时自然很不服气,越输越不停地加码。
随着赌资越来越大,财主似乎已输得红了双眼,不顾一切的不断向家里取钱!
这样输了取,取了又输,大有孤注一掷和“输打赢要"的架式。
反反复复的大半天下来,爷爷赢的钱都快要把随身带去的两个箩筐(装鸦片和布匹用的)装满了。这时周围已聚集了好多人看热闹,其中不乏有财主家的家丁。赌到最后,财主家现有银元财产全部输完,而爷爷竟赢了满满两箩筐。
要知道该财主是岩脚街上有名豪坤,世代以经商为业。家里开有多处盐铺、布行、旅店马厩,是当地的有钱大户。平常老辣善于算计的他,今天想不到却鬼差神使“栽"在一个年轻后生手中,想来很是有损颜面,岂能就此罢休?
于是财主家六条枪齐刷刷的对准爷爷,显然赢的一挑银元是无法拿走的。
形势千钧一发,十分危急!
这时的爷爷,豪气胆边生,凛然处之、毫无惧色。
趁交涉之际突然出手瞬间把对方撩倒(爷爷有武功),迅速拔出枪来顶在对方脑门上,逼着对方后退,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令其随从把一挑银元大摇大摆挑走。
那魄力和气质,令现场的许多人无比折服叫绝!

斯人远去留下精神永存

爷爷一身是胆,豪气冲天。特别是他善于吃苦和勤奋上进,这是一个家庭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确实值得我等后辈学习。
但是,爷爷身上的“英雄"气似乎又有点离谱。这种不重视自己安危的做法恰恰就在这阴沟里翻了船,致使我整个家庭几十年中一直萎靡不振,这种血的教训不可谓不深!
其实,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是靠精英带动,文化是靠精英引领,这是铁律。
所以我想,对爷爷当时的这么一个大能人,如尚能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尚能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发展和未来,我想他既使当不了什么大人物,但起码应该是会多活几十年,这对我的家世文化也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延伸。而一切的一切因爷爷的不计小节而嘎然而止,悲剧不可逆转,历史不可能重来。
爷爷的惨剧当时对我们家人来说自然是深感无助。可爷爷贵在结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张森爷爷,是他当晚得到噩耗当即赶来为爷爷闭上一直睁目不合的双眼。
“哥,你放心的走,此仇我一定会给你报”。这是张森爷爷的当时誓言。
害我爷爷的这个小土匪是本街上的。听奶奶讲该土匪常年不务正业,一直在外同一些不走正道的人结伙鬼混,偷盗抢劫,无恶不作。一次因无故欺负乡邻一妇女被爷爷遇上制止,故此和爷爷结仇。
        在之前,听说已在外跟踪爷爷已达半年,但始终慑于爷爷威名不敢下手。
        后来又有嫉妒我爷爷的一些人背后挑唆他什么“一山不坐二虎",他也许真把自己当作条“汉子"了,认为爷爷是妨碍他在乡里胡作非为的最大障碍,所以最后才下了歹心。
爷爷被害后,该匪自知闯了大祸,深感害怕,于是便跑到安顺国民党部队当兵。在当了一年之后,因劣性难改便被撵了出来。可这时却不敢回家,便跑到离家二十里地一个叫“老马"地方的亲戚家躲臧。这时张森爷爷得到消息,立即组织爷爷生前一帮患难兄弟展开围捕,在赶到地点后于当天凌晨6时许将该匪击毙,匪头被张森爷爷割下祭于爷爷墓前(后该匪头颅被挂在家乡大庙前的紫金花树上示众半月),张森爷爷便带领一帮兄弟齐声大喊:
“哥,此仇我们给你报了,你安息吧!"。
写到这,我似乎有点想不通,爷爷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会使他的一帮弟兄会如此忠义?在去世一年多的时间里感情都不离不弃?
后来我终于从去看望我一位老革命的表伯中,找到了答案,再一次印证了爷爷的人格魅力!
1990年3月,部队组织选派我去贵州省团校培训。当时听政治部一位老乡战友讲我慕名已久的表伯在贵阳休养,于是便邀约一同去拜访。
我的这位表伯叫金应隆(后改名金龙甦,化名苏干臣),是爷爷的亲外甥(爷爷大姐的长子)。表伯是1938年在贵州安顺读中学时受我党进入思想的影响,毅然于第二年5月步行去延安参加革命。表伯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初先任军委某下属单位情报参谋,再后来任山西大同中共地下党情报站站长、敌后武工队队长、内蒙古公安局情报侦查处副处等职。解放后因战争年代头部受伤复发到北京治病,后调贵州省委组织部工作,任贵州省农业局副局长等职。
记得那天晚上去看望表伯时他正卧病在床,战友介绍后我给表伯敬礼,他便问我是谁的孙孙?爷爷是谁?
当我说出我爷爷的名字时,表伯马上竖起了大姆指,连说:“幺舅了不起哟,玩那种汉子简直不得了",还说我爷爷被坏人所害遗憾去世太早,太可惜了!
看得出,时隔40多年之后,尽管表伯在早年抗日中头部受损,解放后直至晚年思维都一直混乱,虽然离休多年,但一提起爷爷,他记忆仍然是那样清晰,可见爷爷在他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最后我总结,爷爷之所以会受到当时一大帮朋友的拥戴,甚至几十年后还一直受到乡里人和家里亲人的崇敬和赞赏,应该是完全归功于爷爷高尚的品德和为人。
由于受到地域和家庭环境的限制,爷爷始终未走出那个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
        尽管爷爷在短短二十七个春秋的时间里,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他的身上,隐隐约约体现出的一种永存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将是激励我等后人不断奋发前行的重要源泉!
写下以上的这些文字,权当祭给爷爷的一块文字之“碑",算是作为爷爷一生的简单注诠。
前人如斯,历史不朽!


作于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00.jpg
微信图片_20210222085004.jpg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0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爷爷竖块“碑"

贵州池剑平


大年初三,这是爷爷的忌日,也是我们家永远刻骨铭心的痛!
八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故乡的小街,天骤然漆黑,当年轻的奶奶正哺育着刚出生二十天的父亲正待入睡,突然一声清脆的炸响刺破夜空。我的爷爷,来不及同家里亲人道别一声,就踏上了一条没有回程的旅途。
顿时,天仿佛坍塌了,剩下的便是一片悲天恸地的哭声……


经商世家 传播不息基因


爷爷是一位商人,生于满清宣统二年(1910年)。
据说爷爷的先祖是来自于江西临江府的盐商,于清康熙晚期随军辗转入黔。历史上明清时期的临江府池氏,那可是个远近闻名的望族,居住地号称“池都"。拥有九厅十八井的池氏将军府一座,产生过号称“池百万"的商贾富翁一人。
爷爷的先祖当时到达贵州后,据说应是准备上云南。可不知什么原因,在经过现在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古镇(旧时称羊场,乃连接滇、黔川的重要交通驿站)时,就再也没有继续前行。于是就在此经商落业,繁衍成现岩脚池氏这一支族人。
总揽我岩脚的池氏家世,每代都基本是以经商为业,而入仕的则很少。在从一世祖到我爷爷这辈的八代人中,清朝只出过外把总九品官一人;民国出团长一人(病逝)、营长一人(年轻遇难)、连长一人(年轻遇难)、区秘书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区秘书一人(因失火过失自杀,比较年轻),再后来有区委书记(正科)一人。其他的也都是经商或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文化发展不是很理想。
刚入黔时,起初的一、二代还比较富裕。可从第三代分支以后,我的这一支系的先祖便连续几代英年早逝和连续几代的孤儿单传,家庭传承链条的断裂,致使家道严重衰落,生活维艰,这时候生存便成为了唯一的首选。
真正的发家,起始于爷爷的曾祖父,也就是我来自江西的第五世祖。这位五世祖也是孤儿,自小就给当地一龙姓皮匠师傅当学徒;由于聪明能干,在成年后被师傅看中,就把其女儿许配给他。由于皮匠师傅无子,所以后来便把诺大的一个家业让他继承。在此基础上,五世祖越发地勤奋,不断扩大经营,开办旅店,增设盐铺以及布匹商行,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以致于家道殷实,收获颇丰。
爷爷的曾祖父在发家之后,除了在岩脚购置了好几个商铺给膝下五个男丁享受外,还在远离岩脚古镇三十里地的敦孝里(相当于乡,清地方机构设置,后改为鼠场乡)“陶家冲"购置了近六十担(一担600斤)租子的土地供子孙耕种(多为种玉米山地)。于是就让其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迁到这个地方居住经营。爷爷的爷爷就这样成了这里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农户。
可我的这位高祖对土地经营却不太感冒,也不太会管理,自己又染上抽大烟(鸦片)的劣习;所买土地交界到哪里?出租收成如何?一概不问究竟。以致后来有的佃户悄悄把土地变卖都不知道,待到家里人发现告之他时,竟说:不管它,只要能收到租子就行!——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我曾祖父这代,由于势单力薄,在土地出租管理中便出现许多严重问题。佃户便开始以粮食欠收和其他理由拒不交租子,有的甚至反客为主把所租土地强行占为己有。这样土地不断受到蚕食越来越少,名义上的土地大户人家,实则上只是徒有虚名了。
曾祖父晚年,实际上拥有的土地也仅能自供自足,生产粮食也只是勉强维持一家人正常生计。
至此,先祖们原先含辛茹苦赚下的这么大片家业——在他们眼里,土地就等同于源源不断的财富,原本是留给子孙千秋享用的,哪晓得时过境迁,“千里土地八百客",一切都得不偿失成为幻梦。才二、三代人的功夫,由原来的土地大户变成靠自己亲自耕种生存的普通农户,其角色转变之快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可惜了花出去的那些没有创造出相应价值的银元,想起来都让人唏嘘!
后来我一直暗自思忖:爷爷的曾祖父虽然精明、能干一世,但也是多少有点糊涂,与其花这么多的钱购置这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用来供自己膝下的五个子弟好好地读点书?要知道,自古“富不过三",只有文化才比财富经久。
不过后来我也想通了:中国自古不就是个农耕社会么?!要想先祖们有所突破,又谈何容易?这叫作时代的局限性。我先祖们要跳出这种千百年来的传统土地思维,真的好难!

当然这是后话了。

特殊年代 勇于家庭担当

爷爷出生的年月,腐朽的满清政府已岌岌可危。第二年,果真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满清便应声而落,中国便进入民国时期。
原本激烈的社会变革会给苦难的中国带来一丝曙光,哪曾想此时社会依然贫富悬殊,百姓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尤其地处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本来就天高皇帝远,加之政府腐败,社会枪支泛滥,到处杀人越货,草芥人命,天灾频繁,疾病流行,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国人依然在痛苦中煎熬。
这种现状下,我的家世也随时代起伏。
现实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原先为了生产生活方便的祖居地,由于远离街上人口聚集区,便经常受到土匪骚扰,爷爷一家生存便受了严重威胁。
后来,随着曾祖父的去世,家族力量大为减弱。已习惯于传统生活和安守本份一心做生意的爷爷一家,此时已无法做到强势自保。
这种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举家搬迁、向当地人口聚集的集市街面靠近(现鼠场街上),便成为了必然。
可这么大的一家子人,旧房子不能住了,要重建一个家,又谈何容易?这对刚成年的爷爷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考验。

好在爷爷意志坚定,全然不把困难放在眼里,毅然决然地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勇敢和担当。
为了配合爷爷建房,爷爷那六位业已成家的姐妹们也热烈地伸出援助之手(都是远近有名的大户地主),分别包干石料、木料、人工、粮食等。在她们的大力支持下,爷爷新家便很快在街上建立起来——一个崭新的池氏新宅屹然落成!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爷爷的五姐,为了全力支持自己弟弟建房,竟然不顾临分娩的身孕帮助翻仓畚粮,以致不幸流产,并因大出血不治身亡。爷爷五姐突然离世,这是爷爷姊妹中的一个极大的遗憾和悲痛!
房子建好后,爷爷便娶了一个能干、贤惠的妻子(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当地一个保长的千金,自幼聪颖、能干、泼辣,在娘家时就很会招待客人,还做得一手好菜(小时候都喜欢吃奶奶炒的菜);特别是善于持家,待人接物礼貌得体,出入大方。
奶奶同爷爷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搭配,奶奶也就自然成为爷爷的贤内助、好帮手。

在奶奶的精心辅助下,爷爷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事业蒸蒸日上,生意随之越做越红火。
爷爷的勇于担当,还表现在对自家的亲人身上。

爷爷有个哥哥,只比自己大几岁,自小相依为命。但由于小时不幸染上抽大烟(鸦片)劣习,致使其长大后生性儒弱,一家生活过得很是艰苦。
待爷爷富裕起来之后,对胞兄及其一家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照顾。杀年猪都是一家一半,全家的日常生活开销,都是爷爷全权负责,从不分彼此。那时爷爷给其侄女买的衣服都是旗袍(时尚衣服),只要自己有的哥哥家都有。
爷爷甚至还说,准备重新购买百担租子的土地供其哥哥一辈子抽大烟受用。
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爷爷当时的这种美好想法,后随着不幸的降临而烟消云散。



白手起家 铸造勤奋子弟

我的曾祖父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曾祖母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诉讼师(专门给别人打官司)。

也许是这些先天的条件,造就了爷爷经商的秉性。
爷爷父辈勤以持家和良好调教,使得爷爷等众多八姊、兄、妹都成长得有棱有角。特别是,每当提到当时池家知书识礼的六个姑娘,当地人无不有口皆碑。因此,她们也都嫁给了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弟,生活过得较为殷实。甚至后来姐姐们的子女都十分了得,出了一个我党的高级干部,四个国民党的官员(两名国民党中统人员)。当然这是后话。
按照曾祖父最初的设想,是欲把爷爷培养成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因为思想开阔的曾祖父十分懂得文化的重要,我们这一支族人在从江西到贵州的数代人中,由于是移民出身,曾经吃过许多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爷爷自小的时候,曾祖父便专门为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念书识字。这时候的爷爷也勤奋好学,头脑敏锐,学业大有长进,很快就能帮曾祖父记帐,成了曾祖父生意场中和家里事务中的重要帮手。
爷爷自小嘴巴挺会说,头脑灵活,人也个性刚强,办事稳重有主见。这些自是让曾祖父十分喜欢,自然地把整个家庭的振兴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爷爷身上。
这时爷爷除了读书,业余时间还喜欢拜师习武,尤其胆儿特大,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曾祖父也越发衰老(试想此时的曾祖父,要维持十多口人之家的生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曾祖父八个子女中,爷爷排行第七,所以还未等到爷爷成年,辛劳一生的曾祖父就去世了。而此时的姐姐们都已出嫁,家庭重担就这样落到爷爷稚嫩的肩上——小小的年纪,爷爷便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环境逼迫爷爷过早走上一条独自经商闯荡和持家生存的坎坷之路。
爷爷喜交朋友,但走的是正道,为人仗义,乐于助人。在故乡的小镇上,几乎是一呼百应,在当地算特别“吃得开"的那种人。官场中有他的结拜兄弟,生活中互相照应,情同手足,不分彼此。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时任国民党织金、纳雍、郎岱、普定四县联防主任兼郎岱七区区长的张森爷爷。

本来张森爷爷早就推荐他进入仕途,可这时的曾祖母却因池氏人丁稀少,不愿爷爷入仕。在曾祖母看来,官场上自古凶险,爷爷做生意轻车熟路,远比为官实惠得多。为此,爷爷只挂了个国民党郎岱县七区文书的头衔(当时末公开),平时半官半商,比较自由。
这以后,爷爷在生意场上几乎都是顺风顺水。你看他腰挎大盒子二十响手枪,身边有专人挑担跟随,好不威风!
爷爷的胆略和气魄,还表现在组织马帮上云南、下四川甚至更远的地方驼运布匹、油盐等生活物资,足迹遍及故乡至岩脚,又由岩脚至安顺、贵阳等方圆数百公里的地区。尤其是爷爷生意中涉及到的鸦片和枪弹(当时未禁)等贸易,这些都是属于当时的重要商品,沿路多凶险——可见爷爷胆子之大是一般人无法做到、也不敢想像的。
当然,爷爷的成功,除了自身具备的经商天赋外,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善于吃苦和顽强坚毅的创业精神。

短短的十年时间就腰缠万贯,这无疑是个不可想像的奇迹。可在他风光的背后,自然是他不辞辛劳的付出和汗水。
试想:当时的旧中国,经济、文化、交通都十分落后,人们外出几乎都是靠步行(少部分骑马),而爷爷常年在外组织收货、发货,起早贪黑长年奔波在路上,还要随时防备突然降临的意外和凶险,这需要一种多么强大的意志在支撑!



救济贫弱 演绎多彩人生

记得我在部队提干后穿着军装第一次回到家乡,走在街上许多乡亲好生羡慕。
这时突然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拉着我的手唠家常,说:“你看,池近峰(爷爷字)的孙孙又起来了,真不愧这个人家祖上有德"。
乡亲们说的我祖上有“德",主要是指爷爷未去世之前在家乡做的几件救济贫弱的故事:
乡下干人(穷苦人)陈某,大年临近,上街割(买)几斤肉过年。当他走到一屠肉铺前割肉时,屠户就随意割了块肉给他,并且还多搭了些骨头。看到这,干人陈某便觉得不太满意,于是要求重新割一块(稍肥一点的,穷苦人喜欢肥的油水多),可屠户却不同意,于是就把肉劈头盖脸地砸向他。为此两人便在摊位上争吵起来。这时爷爷正好从此路过,在问明情况后,就说:没关系,这块肉我要了。说着就自己开钱提起刀子重新砍了一块十斤重的肉赠送给了这位干人。干人表示要还爷爷的钱,可爷爷说不要,这小点肉,不用客气。于是干人千恩万谢,感动不已。
有一位姓迟的老大爷,家里十分贫苦,辛辛苦苦种了点叶子烟(农村种的烤烟叶,也叫皮烟,晒干可抽),拿到街上卖,因交不起税被乡丁抓去乡里关押。爷爷知道后,主动赶到乡里,帮其交了税款,把他放了出来。为此,几十年后,其后人还经常提起爷爷的恩情。
还有一位乡民,家里也十分贫困,平时全家仅靠租种几亩薄地简单维持生计,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天又无粮吃饭了。当他遇到爷爷后便不断叫苦:幺爷(爷爷的尊号),今天又揭不开锅了。爷爷知道其意,便很痛快地无偿拿了几匣步枪子弹给他(一匣五发),说:你把它拿去卖了(那时社会有钱人都有枪),多买些粮食。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富裕起来的爷爷并没有嫌弃贫穷,更不会恃强凌弱。街坊邻居只要谁家有生活困难需要帮助,只要找到爷爷,爷爷总是会尽力相帮不求回报,从不会因此吝啬。因此广大乡民对爷爷评价甚高。
在故乡人眼里,爷爷除了是个能人、好人外,也不失机敏调皮的一面。

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乡里人都还经常讲起他同几个好朋友合计“下套"街上一个“吝啬鬼"的故事,迄今品味起来还是那样新鲜:
街上的这名“吝啬鬼"姓田,平时靠加工鸦片和开烟馆(专门提供抽鸦片的场所)为业,在街上也还算小富人家。但此人十分小气,为人斤斤计较,乡里乡亲难得他一顿饭吃。并且去他家吹烟的烟民(抽鸦片的人,旧社会很普遍),经常被克扣,为此大家都很痛恨。

不过,这个“老吝啬鬼”有个优点也是弱点的习惯,就是喜欢看《三国演义》,并且对里面情节相当固执和较真,为此常常与人争论不休。
这一天,爷爷和街上几个要好伙伴合计,是该好好“整治"他一下了。
晚上,“老吝啬鬼”又在熬烟(加工鸦片),爷爷等几个青年人便故意来到他的烟馆,坐下后便大声争论起《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数量来。

爷爷说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是七十万,几个青年人却故意说是六十万,说着争得脸红脖子粗。
这时正在熬烟的“老吝啬鬼”终于按捺不住冲了出来:
“我说你们几个青年人是胡扯!曹操下江南的兵马是八十万!”
“六十万!”

“七十万!”
“八十万!”

几个青年人毫不相让,故意胡搅蛮缠,拖延时间。
“老吝啬鬼”明显争不过几个青年人,于是便较起真来要打赌!
“赌多少?”几个青年人佯装摸出几块银元。
“赌一百块大洋!”

爷爷顺势加码附和!
“赌就赌!”“老吝啬鬼”爽快答道(他知道爷爷有钱)。

于是迫不及待找来《三国演义》书籍准备对证!
这时“老吝啬鬼”老婆却屋里喊了起来:“老头子,赌你个鬼!快点来翻烟,起花快糊了!”
“管它糊不糊——人马相差二十万!”

“老吝啬鬼”看来已不在乎熬烟,明显已上钩!
这时爷爷见火候已到,便故意道:“你们等着,我马上去家拿钱”,乘机溜之大吉。
几个青年人随后便借故离开,“老吝啬鬼”还拉着他们不让走。
最后,待几个青年人都跑了后,“老吝啬鬼”这才反应过来,方知上了寡当。
这时烟也彻底熬糊,损失惨重!



遭遇不测 令人扼腕叹息

爷爷遇害时年仅27岁,正是绚丽人生才刚刚开始绽放的年轮。
据奶奶说,爷爷遇害当晚是被街上的几个人邀请去打麻将的。奶奶觉得当晚眼皮特跳,本来不让他去,但爷爷就是很犟;加上一年难得在家,大春节的也想去娱乐一下。于是叫上自己的哥哥相伴还是去了,他认为别人不敢对他怎么样!
去后,有人故意安排爷他背窗而坐。

这时土匪就在房子外面用口水把糊在窗子上的白纸粘湿戳了一个洞(穷苦人家为了御寒,用白纸把窗糊上),然后把枪对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板机。
爷爷的突然殒落,其残酷的现实就是:曾祖母为此哭瞎了双眼;遗下一个年仅四岁的伯伯、二岁的姑姑(长到四岁因天花天折)和我那苦命的父亲。
听奶奶说,爷爷出事之前早有预兆!
好生酿的一大坛米酒,表面醇香扑鼻,但底部却生饭如初;
过年晾起的用来做汤圆的一大簸箕米面,突然间全部变成红色。
奶奶鉴于爷爷之前因性格豪义和爱打抱不平,已与本街上一些土匪结仇,曾多次提醒爷爷要注意安全。

可爷爷天生的那副与生俱来的英雄豪气,压根就不会把那些小毛贼放在眼里。
爷爷的这种豪气还可通过另外一桩事例来佐证——这可折射出爷爷经商为什么能“英雄出少年”,可真不一般!
某年腊月的一天,刚从安顺做生意回到祖居地岩脚的爷爷,在销售完随身带回的一批布匹和子弹之后(旧社会玩枪的多,逢年过节需要大批子弹)正准备回家,便被岩脚街上熟悉的一大财主邀约去打牌(知道爷爷有钱)。
爷爷本来一生中只专一做生意,不抽烟(鸦片)、不赌博,但这次却碍于情面破了例。
可就因为这一次“破例”,却使爷爷神奇般大红大紫,“英名”远播!
爷爷和一个随从(负责挑担)到时,财主家早有准备。

起初是四个人一起打麻将,途中便有两个因输钱借故退出,只剩财主和爷爷“单挑”。
这时财主嫌麻将不过瘾,便提议掷骰子比大小。
爷爷此时也隐约觉得,财主今天邀打牌并不是象平时娱乐那么简单,似乎早有预谋,特意给爷爷“下套"。

想到这,爷爷便不想再玩,准备告辞。
可财主却咄咄逼人、冲话连连。
这种情况,按爷爷的性格,岂能就此输了气势?于是就慨然应允。
玩的当中,起先爷爷手气欠佳,所带一百个银元瞬间输完。

随后又跟朋友借了一百再赌,可又输了。
于是再借一百,眼看又要输尽,爷爷似乎放弃了希望。
可到最后时刻,手气却突然开始回转,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本钱全部赢回,并且还大赚了。
财主这时自然很不服气,越输越不停地加码。
随着赌资越来越大,财主似乎已输得红了双眼,不顾一切地不断向家里取钱。
这样输了取,取了又输,大有孤注一掷和“输打赢要"的架式!
反反复复地大半天下来,爷爷赢的钱都快要把随身带去的两个箩筐(装鸦片和布匹用的)装满了。

这时,周围已聚集了好多人看热闹,其中不乏有财主家的家丁。
赌到最后,财主家现有银元财产全部输完,而爷爷竟赢了满满两箩筐!
要知道,该财主是岩脚街上有名豪绅,世代以经商为业;家里开有多处盐铺、布行、旅店马厩,是当地的有钱大户;平常老辣,善于算计,想不到今天却鬼使神差地“栽"在一个年轻后生手中,想来很是有损颜面,岂能就此罢休?!
于是财主家六条枪齐刷刷地对准爷爷,显然赢的一挑银元是无法拿走了。
形势千钧一发,十分危急!
这时的爷爷,豪气胆边生,凛然处之,毫无惧色!
趁交涉之际突然出手,瞬间把对方撩倒(爷爷有武功),迅速拔出枪来顶在对方脑门上,逼着对方后退,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令其随从把一挑银元大摇大摆挑走。
那魄力和气质,令现场的许多人无比折服叫绝!



斯人远去 留下精神永存

爷爷一身是胆,豪气冲天。特别是他善于吃苦和勤奋上进,这是一个家庭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确实值得我等后辈学习。
但是,爷爷身上的“英雄"气似乎又有点离谱。这种不重视自己安危的做法,恰恰就在这阴沟里翻了船,致使我整个家庭几十年中一直萎靡不振,这种血的教训不可谓不深!
其实,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是靠精英带动,文化是靠精英引领——这是铁律!
所以我想,作为当时的这么一个大能人,我爷爷如能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能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发展和未来,我估测他既使当不了什么大人物,但起码应该会多活几十年,而这对我的家世文化也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延伸。
一切的一切因爷爷的不拘小节而嘎然而止!悲剧不可逆转,历史不能重来!
爷爷的惨剧当时对我们家人来说自然是深感无助。可贵在爷爷结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张森爷爷,是他当晚得到噩耗当即赶来为爷爷闭上一直睁目不合的双眼。
“哥,你放心的走,此仇我一定会给你报!”这是当时张森爷爷的誓言。
害我爷爷性命的这个小土匪是本街上的。听奶奶讲,该土匪常年不务正业,一直在外同一些不走正道的人结伙鬼混,偷盗抢劫,无恶不作。一次因无故欺负乡邻一妇女被爷爷遇上制止,故此和爷爷结下了仇。
在之前,听说已在外跟踪爷爷达半年,但始终慑于爷爷威名不敢下手。
后来又有嫉妒我爷爷的一些人在背后挑唆他什么“一山不坐二虎"(他也许真把自己当作条“汉子"了),认为爷爷是妨碍他在乡里胡作非为的最大障碍,所以最后才下了歹心。
爷爷被害后,该匪自知闯了大祸,十分感到后怕,于是便跑到安顺国民党部队当兵。在当了一年之后,因劣性难改便被撵了出来。可这时却不敢回家,便跑到离家二十里地的一个叫“老马"地方的亲戚家躲藏。
这时张森爷爷得到了消息,立即组织爷爷生前一帮患难兄弟展开围捕;在赶到地点后,于当天凌晨6时许将该匪击毙。
匪头被张森爷爷割下祭于爷爷墓前(后该匪头颅被挂在家乡大庙前的紫金花树上示众半月),张森爷爷便带领一帮兄弟齐声大喊:
“哥,此仇我们给你报了!你安息吧!”

我一直有点想不通:
我爷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会使得他的一帮弟兄会如此忠义?
在去世一年多的时间里感情都不离不弃?
后来我去看望一位老革命的表伯,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爷爷的人格魅力!

1990年3月,部队组织选派我去贵州省团校培训。
当时听政治部一位老乡战友讲到我慕名已久的表伯在贵阳休养,于是便邀约一同去拜访。
我的这位表伯叫金应隆(后改名金龙甦,化名苏干臣),是爷爷的亲外甥(爷爷大姐的长子)。
表伯是1938年在贵州安顺读中学时受我党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于第二年5月步行去延安参加革命。
表伯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初先任军委某下属单位情报参谋,再后来任山西大同中共地下党情报站站长、敌后武工队队长、内蒙古公安局情报侦查处副处等职。
解放后,因战争年代头部受伤复发到北京治病,后调贵州省委组织部工作、任贵州省农业局副局长等职。
记得那天晚上去看望表伯时他正卧病在床,战友介绍后我给表伯敬礼,他便问我是谁的孙孙?爷爷是谁?
当我说出我爷爷的名字时,表伯马上竖起了大姆指,连说:“幺舅了不起哟!玩那种汉子简直不得了!”还说,我爷爷被坏人所害,遗憾去世太早,太可惜了!
看得出,时隔40多年之后,尽管表伯在早年抗日时头部受损,解放后直至晚年思维都一直混乱,而且已离休多年,但一提起爷爷,他记忆仍然是那样清晰!可见爷爷在他心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最后我总结:
爷爷之所以会受到当时一大帮朋友的拥戴,甚至几十年后还一直受到乡里人和家里亲人的崇敬和赞赏,应该是完全归功于爷爷高尚的品德和为人。
象爷爷这样的能人,由于受到地域和家庭环境的限制,始终未走出那个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不得不说个特大的遗憾。

尽管爷爷在短短二十七个春秋的岁月里,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他的身上,隐隐约约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却是永存的。
这种精神,将是激励我等后人不断奋发前行的重要源泉!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权当祭给爷爷的一块文字之“碑",算是作为爷爷一生的简单注诠。

前人如斯,历史不朽!


作于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02:47 , Processed in 0.11592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