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87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公子池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0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子池, 嬴姓,秦国公子,马非百《秦集史》认为他是 秦惠文王的儿子。他是秦国的 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 战国策·秦策》记载, 齐国、 韩国、 魏国攻 函谷关, 秦昭襄王想割让函谷关外的三城向三国讲和,问计公子池。公子池说:“割让不割让,你都会后悔。割让三城,三国退兵,大王会可惜三城轻易失去。如不割让,三国攻入函谷关、危及 咸阳,大王后悔早割让三城就好了。” 秦昭襄王说:“ 我宁因割让三城而悔,也不愿因三国危及 咸阳而后悔。” 派公子池割让三城。

《 战国策·赵策》 记载, 赵国、 秦国伐 齐国,齐国和赵国私下和解。公子池出使 赵国,表示不满。公子池支持 秦昭襄王讨伐 韩国,震慑韩国割让上党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05:58 | 只看该作者
公子池跟公子赢是两兄弟,为什么他要把机会让给了公子赢?而他为什么又会选择过世外桃园的生活??为什么有皇帝他不当??

1. 于前 305 年被封 泾阳君。


2. 于前 300 年被作人质于齐(战国时 君王为确保子孙继位,往往派弟作人质;战国不执行‘兄终弟及’制,否则就兄弟相残)。


3. 于前 291 年,由于白起攻陷韩之宛(今河南南阳市),公子池改封于此地。但,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在魏冉五次任秦相 期间,公子池、公子悝 和 芈戎 三人还轮流担任将军。据《百科·中国史》和查秦史,秦自始至终不设司马官衔。“大马司”系春秋时如宋、楚在“司马”前加上去的,汉武帝时则改太尉为大司马,我们的前人可能凭这些记载得到印象而误认秦也设大司马,其实不然。但从大司马亦相当于“司马”和“大将军”来看,“大司马公子池”说法也错不了多少。


4. “大结局”。由于宣太后的格外宠幸,上述“四贵” 在改封时得到的都是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 富庶,宛地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四贵”凭借经济特权(如放高利贷、参与商业活动等)通过“遥领”方式(收益可折合黄金)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魏冉)擅权,泾阳、高陵君之属太侈 ”局面。昭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前 266 年废宣太后(次年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相改用范雎,魏冉出关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穰 在今河南邓县,陶 则在 今山东定陶西北);前262 年 华阳君[更正:应为高阳君]又被剥“君”权而赴华阳(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途中逝世;而“泾阳、 高陵二君只取消封国,未被逐走(高陵在今陕西高陵)”。此时公子池已六十多岁,但他已很富有,谅“以池为姓”的其子孙有较好生存条件,得以繁衍,后代亦有可能分布到其它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07:22 | 只看该作者
公子池
一作公子汜。战国时秦国公子。秦惠文王子,秦昭王兄。秦昭王九年(前298),齐、韩、魏攻秦,至函谷关。他说昭王割河东三城与三国讲和,昭王从之,遂使三国兵退。事见《战国策·秦策四》、《韩非子·内储说上》。一说即公子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08:08 | 只看该作者
公子池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 姓,遂成池姓。
宣太后封公子市为泾阳君,后又把宛封给他。公子市身为秦国的储君,被昭王经常派往其他的国家为质。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 ... 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 ... 如果昭王不胜任国王这项工作,随时可以被公子市和公子悝取代。 ...
止损的问题是操作行为中的核心问题。当考虑止损问题时,实际上是在选择, 如果止损后价格反转,止损的操作岂不吃亏;如果不止损,价格继续走势不利,损失会扩 大,甚至会全军覆没。在两者之间又必须作出选择。这使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故事:战 国时代,有三个国家齐力攻打秦国,已经打到了函谷关。秦王准备割让函谷关外的三个城 池向三国讲和,就问公子池的意见。公子池说:“割让了你会后悔,不割让你也会后悔。” “为什么?”公子池说:“割让三城,三国退兵,你会想:三城这样轻易失去太可惜了。 如果不割三城,三国打进咸阳城,你又会想:早知如此,割让三城就好了。”秦王说:“ 我宁愿割让三城而后悔也不愿等三国打到咸阳而后悔。” 其实,止损的目的也在于此:宁伤皮肉,不动筋骨。我有几次因止损过早而失去赚钱 的大好机会,但这对我影响并不大。而几次不忍止损的错误却差点使我再也没翻本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09:37 | 只看该作者
池上舆文:

  刚打印完“寻章摘句话池氏起源”,恰又购得专著: 2003 年 4 月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国史》。原来公子华又作公子桑,公子池又作公子市 即泾阳君——尤其“泾阳君”在《史记》里多处出现,可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公子池。看来,多少年来我们对公子华、公子池了解甚少及至误会,问题出在此。
  现在问题是: 这些“新人名”是否同一个人?作者事先不可能为我们池氏人准备史料,但他在解释“公子通国(一 作‘通’、‘繇通’)”时写道:“公元前 314 年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记在次年,作公子繇通;《华阳国志》作公子通国”。可见作者是对“一作”经过认真“考订”才把它们“拿捏”在一起的。秦献公公子连(一 作 师隰 )、秦昭王公子稷 (一作 公子恻 )、公子壮又作公子季……看来战国史仅人名就够复杂了。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四十二部涉及战国史著作,又有九处有关铜器铭文和诸如四川青川战国木牍等多处文物。他自 1941 年起即着手考订复杂的战国编年等 工作,后发表文章及著作颇多,是一辈子研究战国史的专家。
  自从公元前 328 年公子华(与张仪)在 围攻蒲阳后 哪儿去了?杨宽老先生指出,《今本竹书纪年》在对前 305 年的“季君事件”中误把“桑君”作“季君”,从字里行间可看出,此时 公子华 还在朝廷。
  公元前 309 年惠王 薨 ,其嫡长子武王继位。这个“孔武有力”(勇猛之意)的武王带了三个大力士(其中孟说‘能生拔牛角’)到已经衰弱的周都洛阳逞能(实为要‘窥周室’,‘挟天子以令天下’),结果举九鼎时折断胫骨,两眼出血而毙,时为前 307 年 8 月。不巧的是,他无嗣,以惠王太后、武王后为首的一派便拥立武王弟 公子壮为“季君”;然而次年即前 306 年,惠王妃亦依仗其“异父(?)长弟”并手握兵权的魏冉把在燕国当人质的其子公子稷 接回来,拥立为昭王。双方矛盾白热化,惠王太后一派还“造反”,于是魏冉尽诛 包括公子壮等一大批朝臣,武王后也被撵回魏国。据《史记·穰侯列传》,即使昭王的有“图谋不轨”的诸异母兄弟及至诸侯也不能幸免,“唯魏冉力能立昭王”。这就是闹了三年大杀异已的“季君事件”,“威震秦国”。
  公子华 哪儿去了
  公子华在这场斗争中怎么样?三年中王室成员(看来 战国时凡‘公子’ 都是王室成员)不可能没有态度,他曾受惠王命出征,可能就是惠王之弟,因此很可能一开始就站在惠王太后一边而被诛 ,不然的话,如果站在惠王妃一边,他也会如公子池等那样事后受到封偿的 ,可是事后更不见其踪影,可能因此而结束了他的使命。当然这只是一种“推理”而已。
  公子池是谁?据《辞海》,他和公子悝 同为昭王同母弟即惠王妃芈 八子之子。“血雨腥风”之后,前 305 年他被封为泾阳君(泾阳在今咸阳东北很近处, 秦灵公 曾居于此);公子悝 被封高陵君;惠王妃之同父异母弟 芈戎 则封高阳君、新城君;魏冉则 从大良造(官名)升为将军,负责保卫咸阳——他们被称为“四贵”。丞相由惠王之同父异母弟 樗里疾担任,惠王妃则被封为宣太后。由于昭王此时只十九岁(前324 年生,执政五十六年),朝廷大权仍由宣太后和魏冉掌握。
  从上我们亦可知,设想公子华于十八岁去围攻蒲阳,从公元前 328 年至前306 年又历二十二年,况且公子池还是 十九岁昭王弟,因此公子华应比公子池大二十多岁,他们似为“叔侄关系”而非“祖孙关系”。
  公子池简历
  1. 于前 305 年被封 泾阳君。
  2. 于前 300 年被作人质于齐(战国时 君王为确保子孙继位,往往派弟作人质;战国不执行‘兄终弟及’制,否则就兄弟相残)。
  3. 于前 291 年,由于白起攻陷韩之宛(今河南南阳市),公子池改封于此地。但,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在魏冉五次任秦相 期间,公子池、公子悝 和 芈戎 三人还轮流担任将军。据《百科·中国史》和查秦史,秦自始至终不设司马官衔。“大马司”系春秋时如宋、楚在“司马”前加上去的,汉武帝时则改太尉为大司马,我们的前人可能凭这些记载得到印象而误认秦也设大司马,其实不然。但从大司马亦相当于“司马”和“大将军”来看,“大司马公子池”说法也错不了多少。
  4. “大结局”。由于宣太后的格外宠幸,上述“四贵” 在改封时得到的都是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 富庶,宛地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四贵”凭借经济特权(如放高利贷、参与商业活动等)通过“遥领”方式(收益可折合黄金)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魏冉)擅权,泾阳、高陵君之属太侈 ”局面。昭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前 266 年废宣太后(次年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相改用范雎,魏冉出关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穰 在今河南邓县,陶 则在 今山东定陶西北);前262 年 华阳君[更正:应为高阳君]又被剥“君”权而赴华阳(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途中逝世;而“泾阳、 高陵二君只取消封国,未被逐走(高陵在今陕西高陵)”。此时公子池已六十多岁,但他已很富有,谅“以池为姓”的其子孙有较好生存条件,得以繁衍,后代亦有可能分布到其它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15:33 | 只看该作者
古今纪要

古今纪要
  秦臣
  百里傒【晋献公灭虞而得之 媵于秦 亡秦走宛楚执之 秦穆以五羖皮赎之 荐蹇叔二老同 傒之荐曰臣欲事齐无知欲事谏谏袭郑 周王子頽欲事虞君蹇叔止臣】
  孟明视【傒之子 袭郑败于殽拘于晋文嬴请之归又败于彭衙 济清焚舟乃覇其视孟明违父误君再败秦师焚舟之役晋善谋而不与战尔孟明何功秦之覇缪公贤也 晋乱告秦孟明荐公孙絷吊重耳觇可否絷之反命请立不仁之夷吾则孟明所荐非人 李斯书言缪公西取由余东得百里奚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覇西戎止言五子不及孟明也】
  公孙枝【劝秦与晋粟 劝缪公勿杀晋惠】
  丕豹【见晋】
  战国诸臣
  儒生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三为祭酒 逃谗之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当时士趍刑名者事变诈言道德者事空虚宗老氏言王道者惟孟荀荀虽学识不及孟之醇亦守道不变】
  天下士
  鲁仲连【齐人竒伟俶傥好持髙节不肯仕官任职方秦白起破赵魏不敢救使新垣衍使赵帝秦仲连在赵争之曰秦弃礼义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为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且秦而帝且变易诸侯大臣魏王安得晏然将军又何以得故宠衍起拜称先生天下士秦将闻之却五十里平原君以千金为夀连笑曰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去终身不复见 田单攻城几嵗余士卒多死而城不下连为书射城中略曰不如全车甲归燕不亦捐燕归齐裂地定封时燕将已有隙于燕泣三日自杀田单遂屠聊城归而欲爵连连隐海上曰吾寜贫贱轻世肆志焉 愚按天下士之称虽出新垣衍而超然战国游士之上真可言天下士第射城事恐未然】
  四公子
  齐孟尝君【田文 父婴齐威王子与田忌再伐魏相齐十一年封薛 文以五月五日生婴欲不举母私举之长而见之以辨得亲 讥父婴不好客无益于齐致食客数千人 犀首请魏以文相魏 説赵燕救魏 婴卒文代立于薛 齐使文入秦以客狗盗鸡鸣得脱 归过赵赵人众观笑其小文击杀数百人 或告文反俄甲甲却湣王王疑文遂谢病归薛求秦伐齐 再相魏为魏出齐文 又为魏合秦赵燕归伐齐湣王死焉文卒齐魏共灭薛文絶  按田文残其国灭其家又坏薛之俗暴桀者数万国之乱臣家之败子世犹以其养客而誉之误矣 王荆公讥其养鸡鸣狗盗此客所以不至愚谓文特逋逃薮耳战国恶习可概见亦何客之可至 客有冯驩者为孟尝君焚劵弃责孟尝废又为説秦迎之以説齐复其位】
  赵平原君【武灵王子名胜客数千人 斩笑躄者美人 秦围邯郸急用毛遂合楚之盟又用李同计均劳散财兼请救于魏公子无忌遂复存赵 然秦之围实始于胜受上党致长平之败死者四十五万人进围邯郸几至亡国功不赎过拒燕不用亷颇赵奢而借田单亦非】
  楚春申君【黄歇楚人游学愽闻 与楚太子质于秦使太子逃归而身当秦身亦以善説归楚太子立是为考烈王歇为相 歇城呉故墟自为都邑 灭鲁 以荀卿为兰陵令 客三千余】
  【人 客蹑珠履见赵使 以李园女弟为妾有身进楚王生楚幽王李园杀歇防口】
  魏信陵君【公子无忌魏昭王子食客三千人诸侯以其贤不敢加兵 知举烽为赵田猎自是魏王畏之不任以政 用侯生朱亥杀晋鄙夺魏兵以救赵急因留赵 又用毛公薛公计归救魏率五国大破秦兵威振天下 秦救晋鄙客毁无忌因谢病饮酒卒 苏子古史曰无忌之名发于侯生而全于毛薛侯生之竒毛薛之正废一不可而正之所全者多矣 愚按四公子惟无忌为豪杰士亦有益当世余非其比云】
  纵横
  【六国相】苏秦【雒人 出游困归得周书隂符学揣摩 説周显王秦惠王赵肃侯皆不用 説燕文侯与赵亲因以説赵韩魏齐侯身为从长并相六国 方説燕赵而秦犀首攻魏恐秦兵至赵激怒张仪入秦虽救一时终有遗患 赵肃侯十六年纵约成十八年齐魏攻赵赵让苏秦苏秦去赵从约皆解苏秦至齐俯贺仰吊齐还燕十城燕复其官自燕走齐欲弊齐为争宠者所杀】代【秦之弟秦】
  【死代説燕谋齐燕以子质齐弟厉因以见齐 燕相子之与代为婚代乃説燕让国子之 燕乱归齐燕怨之过魏见执齐为出之 在宋齐伐宋又説燕谋齐因与昭王谋齐赵之交入齐谬为齐将将以拒燕再败齐师及乐毅以五国兵破齐湣王出走皆堕伐许谏燕王入秦复重于燕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厉【亦秦之弟因燕质子见齐留为齐臣代説燕让国燕乱而代厉皆归齐初苏秦从约虽解而诸侯时宗其防秦人病之兵不敢大出者十五年及代厉相继名显诸侯】
  【秦相】张仪【与苏秦俱学谷 楚相亡璧笞仪数百妻诮之口舌尚在 苏秦激使入秦 与司马错争代不便而错之説胜 劝秦助魏拒楚得魏西河之外 使公子质魏説魏献上郡少梁 取陜相魏四嵗使魏事秦不从隂使秦伐之魏乃倍从约事秦 为秦相楚以离齐楚之交许楚六百里而背之 楚欲得仪仪请行以郑袖免 相魏相楚既隂间其从约闻苏秦死乃説楚韩齐赵为横尽破从约秦惠王卒武王立脱身相魏卒】
  陈轸【与张仪俱事秦为仪所谗而奔楚 使秦过梁教犀首兼相燕赵魏 复归秦劝乗韩魏之弊秦伐魏轸劝齐合三晋 初在楚谏勿听张仪絶齐 仪既负楚又谏楚勿伐秦】
  公孙衍【号犀首魏人 为秦説齐魏攻赵首破苏秦从约 与张仪不善而去秦 与田需不善而去魏 説魏相田婴而身相韩 张仪相魏衍不便之説韩公叔得相魏 张仪入魏而衍归秦秦欲相之为甘茂所间复之魏】
  赵臣
  亷颇【大破齐取晋阳以勇气闻诸侯又攻齐几防之攻魏防防陵安阳大破燕军于鄗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使乐乗代将颇奔魏自是赵数困思复得颇颇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示可用为郭开所间不召 初蔺相如暴贵位尊颇欲辱之相如谓两虎不私闘颇肉谢称亷蔺】
  蔺相如【全璧归赵 防渑池秦请赵王鼓瑟相如请秦王击筑 信威敌国 亷颇欲辱之相如先国家之急引车避匿亷颇谢之遂定为刎颈交】
  赵奢【为田部吏杀平原君家用事者九人 秦代韩君于阏与亷颇乐乗皆谓道狭难救奢曰犹两鼠闘宂中将勇者胜乃坚壁留二十八日乃卷甲趍之用许歴计先据北山大破秦军】子括【徒能读父书赵听秦之间用代亷颇大败长平】
  李牧【常居代鴈门避匈奴谨烽火牧保不战者数嵗赵怒使人代之毎战多亡失 牧再至守故约复数嵗边士皆愿一战于是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防褴破东胡灭林胡后十余嵗匈奴不敢近亷颇既亡复用牧大破燕大破秦军秦赂郭开杀牧牧死赵灭】
  虞卿【蹑蹻檐簦説赵为上卿 长平之战卿请出重宝以附楚魏赵不用遂败 赵郝楼缓説赵割六城事秦卿力辨之而楼缓遁 劝赵许魏合从弃相印救魏齐布衣之交相与之魏依信陵君困于大梁不得志着虞氏春秋 愚按战国之士多诡诈反覆惟赵诸臣磊磊落落有烈丈夫气】
  【诸臣之用不用赵之存亡系 初赵有大戊午相焉虞卿虽游士亦忠于一君 成侯伐卫取七十三邑谏肃侯出游曰耕事方急 赵豹諌受上党左师触龙劝太后质子皆忠于赵者 又有肥义谏胡服不从公子成亦諌胡服后与李兊平公子章之乱并围主父共立惠文王而专其政 又后至嬖臣郭开受秦间金弃亷颇杀李收而赵亡】
  魏臣
  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文侯受业三人为师过其闾必式 太子击遇田子方下车而趍子方坐如故】
  赵仓唐【传太子击于中山仓唐以晨鳬放犬上谒击得复召】
  李克【文侯问相出而翟璜询之克曰魏成璜本荐克者辨之克曰子言克岂比周求为大官哉】翟璜【进西河守进西门豹乐羊子克屈侯鲋五人李克言其安得与魏成比再拜愿卒为弟子】魏成【荐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 食禄千钟十九在外十一在内 相文侯】
  西门豹【为邺令邺俗苦为河伯娶妇豹呼所嫁河伯者视之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即投之河有顷曰何久也复以弟子一人投之河曰何久也复投一人凡三投弟子豹曰巫妪弟不能白事烦三老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欲复投廷椽与豪长者众叩头流血吏民大惊患遂絶凿十二渠引河灌田 传曰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李悝【作尽地力之教及平籴之法虽遇水旱籴不贵民不散魏以富强】
  呉起【卫人杀谤己者三十余人而去卫尝师曽子母死不归曽子絶之 杀妻求为鲁将以攻齐鲁君疑之 事魏文侯防秦五城 吮疽 对武侯在德不在险 广平得士心 守西河甚有声与田文论功自知不逮 公叔忌之如楚为相养战士破纵横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之贵戚害之射死之】
  齐臣
  司马穰苴【田宗苖裔 晏婴荐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景公使捍燕晋之师监军荘贾后期斩以狥使者持节来救贾驰军中又斩其仆以徇燕晋闻之皆去 齐髙国害之发疾死田乞田豹作乱灭髙国后田和遂夺齐为田齐至威王追论作司马兵法史记载如此 战国防称司马穰苴执政者也湣王杀之故大臣不附 古史据左传景公时无燕晋伐齐之事意穰苴尝为湣王却燕晋而战国杂説妄言景公时为删穰苴传】
  田忌【为齐救韩伐魏大败之桂陵初驺忌恶田忌谏勿救韩公孙阅教驺忌荐之欲其无功及功成公孙阅又教驺忌诈为田忌求卜举大事田忌遂奔 王知田忌为驺忌所买召之复其位又大败魏于马陵杀厐涓虏太子申时以孙膑为师】
  田单【燕破齐单教宗人车轴为铁笼得免 即墨人谓其智立为将军拒燕 单伪为神师误燕人掘齐墓以怒齐人又为约降而夜为火牛冲燕军大破尽复齐七十余城 解裘衣渉者饮谤己者貂勃酒齐有幸臣九人欲害单頼貂勃免攻翟不下受教鲁连厉气乃下为赵将】
  王孙贾【年十五以母命呼市杀 湣王之淖齿】
  王蠋【屡谏湣王不听退而耕 燕之破齐欲封之万家辞曰忠臣不事二君乃缢死齐之士大夫闻而感之求法章立 初齐威自夸檀子守南城盼子之是为襄王  守髙唐黔夫守徐州种首备盗贼四臣者将照千里】
  楚臣
  申包胥【伍员奔呉胥与班荆曰必复楚 员伐楚入郢胥乞秦师饮勺不入口复楚不受赏】慎子【项襄王自质归立尝许东地伍百里慎子请群臣谋子良请与之昭常请守之景鲤请乞秦师慎子兼用之子良献地昭常守地齐不得而争则景鲤所请之秦师至矣不战而东地全】
  荘辛【秦之未举郢也辛告顷襄王曰王左州侯右夏侯从鄢陵君夀陵君滛侈郢必危臣请避赵五月而秦举郢王召辛于赵辛曰见兎而顾犬未为晚亡羊而补牢未为迟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楚犹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方忧惧乃封辛阳陵侯明年复收东地得兵十余万西收秦所防我江旁十五邑以距秦又五年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黄歇侍太子为质葢楚再振者十五年 楚宗臣有景翠救宜阳景鲤求秦师昭阳攻齐昭睢劝勿入秦闻者惟屈原】
  屈原【楚同姓名平为怀王左徒愽闻强志明于治乱入图国事出应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忌之王使原造宪令欲夺之不与因譛之王防平张仪诈楚原请杀之不听秦昭王诱招怀王原谏勿往又不听怀王稚子兰劝王入秦不返原忧思作离骚子兰上官大夫遂短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原憔悴江滨作渔父问作怀沙赋投汨罗死楚日削数十年秦灭之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原赋然莫直諌】
  韩臣
  申不害【学本刑名而饰以黄老 尝相韩昭侯十五年国治兵强虽非处士而与老荘同传】韩非【韩诸公子 喜刑名法术学本老子 与李斯俱事荀卿 作孤愤五蠧内外储说林説难为韩使秦上书李斯害而杀之】
  燕将
  乐毅【魏乐羊后 羊封中山之灵夀中山入赵为赵人 适魏 使燕 为燕并护赵楚魏韩之兵伐齐报寃下七十余城皆郡县之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唯莒即墨未服 燕昭死惠王听齐反间使骑刼代将毅归赵七十城皆复为齐 惠王遗毅书毅报书 不归燕燕用其子乐间 乐间居燕三十年燕伐赵大败间尝谏遂奔赵 乐乗者间之宗在燕为赵所擒二人卒留赵为赵围燕赵使乗代亷颇而赵灭汉封毅之孙乐叔 乐有瑕公臣公皆好黄老】
  秦臣
  【相】商鞅【卫公族 事魏公叔痤痤荐之梁惠王不用入秦説孝公以帝王道不入説以伯 变法先徙木示信 太子犯法刑其师傅 行之十年道不拾遗 伐魏 诱杀魏公子卭取西河之外 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者赵良劝以少安之防不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车裂之 初秦自穆公用由余伐戎始伯至孝公用鞅始并诸侯举地千里至惠文杀鞅相张仪散六国之从使皆事秦武王逐仪而相樗里子甘茂】
  樗里子【秦惠文弟公孙疾 号智囊 伐晋赵楚有功 张仪谗之出走 武王立张仪走樗里子为右相 昭襄立樗里子益重 戍蒲为胡衍所説而去 合魏攻楚 葬渭南知后有天子宫夹我及汉兴长乐在其东未央在西】
  甘茂【惠文君时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茂谏止之 蜀侯辉相荘反茂定蜀归为左相 与武王盟于息壤防韩宜阳 劝昭襄王伐楚救韩 劝以武遂之地归韩为向夀公孙奭所谗奔齐苏代説齐使为上卿 为齐使楚 秦求之为范雎所沮不得归秦】甘罗【茂之孙吕不韦使张卿相燕不肯行罗年十二能使之行又为先报赵使割五城罗遂为上卿 茂后楼缓相】
  楼缓【赵人 相秦昭襄王齐韩魏求出楚怀王缓请问计于公子池割地和韩魏以免 尝自秦如赵説赵割地不胜虞卿之辨而亡赵不利缓使仇液説秦相魏冉而缓免】
  魏冉【称穰侯 秦昭王母舅 立昭王太后自治而冉为政 凡五相秦举白起大破韩魏又防楚之郢 冉三攻魏毎大胜客卿灶説冉使伐齐取刚夀以自益所封之陶邑于是魏人范雎乗之攘其位 冉富于王室出门车千乗余】
  范雎【字叔事魏之须贾使齐齐赐金须疑之归告魏齐魏齐鞭之折胁溺之厠中徉死得出魏人郑安平匿之因秦王稽入秦 改姓名张禄至秦上昭王书见之离宫离间太后穰侯废太后逐穰侯及王弟髙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 雎遂为相封应号应侯 须贾入秦雎徉以布衣见须赐之绨雎以此免死遂伐魏取魏齐头 杀白起用郑安平王稽败事而蔡泽又乗间攘其位 雎不过取富贵快恩仇益于秦惟逺交近攻一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00:02:53 | 只看该作者
○秦取楚汉中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
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呡欲以齐、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请为王因呡与佐也。魏惧而复之,负刍必以魏殁世事秦。齐女入魏而怨薛公,终以齐奉事王矣。”
○三国攻秦入函谷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
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
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秦昭王谓左右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对曰。”三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
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楚魏战于陉山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
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
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
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楚使者景鲤在秦楚使者景鲤在秦,从秦王与魏王遇于境。楚怒。秦合周最为楚王曰:“魏请无与楚遇,而合于秦,是以鲤与之遇也。弊邑之于与遇善之,故齐不合也。”楚王因不罪景鲤,而德周、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秦王欲见顿弱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顷襄王二十年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燕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申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兵,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材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
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涂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
“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地于楚,诎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候。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候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任两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无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或为六国说秦王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败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
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6 20:07 , Processed in 0.11775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