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池魁孙:童年的我和那一代的我们​​​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8:06: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年的我和那一代的我们
   童年就像河里的一束束浪花,有水平如镜的平静,有微微泛起的涟漪,也有汹涌澎湃的波涛。苦涩、郁闷、委屈、无奈、痛苦、开心、快乐……一幕幕的展现在脑海里。
      谁说小孩是无忧无虑的,我却有许多苦恼,时而会遭到白眼和嘲讽,灵魂的深处记忆犹新。国与国之间也正好如此,贫穷落后,他国就不把你国放在眼里,就不想和你国建交。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千古不变的硬道理。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来自湖南邵阳县黄亭市镇胜利村池家,居住在原始的土砖瓦房里,屋顶上的瓦片也东一块、西一块似的,有的好,也有的坏;沒办法就盖点茅草,一到下大雨时,房子到处都是雨滴,如同在瓜棚下。由于兄弟多,吃的是红薯、灰萝卜、白萝卜、南瓜、玉米、芋头、马铃薯、青菜…那年头,爸妈经常教育我们,不管好吃不好吃都得吃,能填饱肚子,不饿死就万事大吉了,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炒一点肥肉,饱吃一餐,就叫“打牙祭”(土话,吃荤的意思)。所以我们兄弟直到现在从不挑食,不象现在年轻人说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若时光倒流,你们敢说“不好吃”三个字,从这一点可见当年毛爷爷的,知识青年下乡也有很大好处,最低能让城里人,起码懂得农村人的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穿的如同乞丐,破烂不堪,老大穿了,老二穿,再到老三穿,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补来补去最后象棉裤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少穿鞋似的,热天,或者说不太很冷的天,几乎都是光着脚的,即使是寒冷的冬天,穿着不是长就是短的鞋,前破后有洞的,感觉好象也不冷,是不是冻了忘记啦。一年四季都是走路的,去县城或隆回县我姥姥家,都有二十多公里,也都是走路去的。有时去县城走路去,在路上能碰到近村的张司机(当兵回家给县粮食局开汽车),偶尔坐一次车,那是一件十分难得和开心的事。直到现在,家乡人都夸这个张司机是个大好人。记得第一次去读书,大概是所谓的学前班了,族中同龄人男的女的都有,各自从自己家中搬了一根矮凳,统一到大院子一个叔叔家堂屋里(大客厅),一个姐姐叫我们唱歌,读书,认字。慢慢的读一年级,上初中,进高中,在煤油灯下度过。一直到1987年才发了电,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的年代(我也成家了)。想当年,既没蚊帐,又没蚊香,也没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一把竹扇,陪伴我走过了许多个夏天。好象刚买回来时,我老爸还在扇上写下:“圆月竹扇在手中,五指摇动好清风,今朝秋后要分别,来年炎日又相逢”,并写下了年月日。不知又过了多久,爸妈又买了一把竹扇,我叔又在扇上写了什么“此扇动清风,扇动半圆弓,何人得此扇,孔明祭东风”。热天一过,爸妈又得收藏好,留给来年热天用。热天为了驱赶走蚊虫,傍晚到田埂上砍点什么叫“黄稼叶”之类的植物,晚上放到门边堆起来燃烧熏走蚊虫,免得早晨起来满脸红点。现在想起来有点害怕,真的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度过岁月的。
   



我的小时候,那个年代虽说物质匮乏,但并没有磨灭掉我们天真的童趣,我们族中有几十个和我年龄同年、或上下相差不大的,还有一些近邻的同学,我们一块玩游戏,玩的花样五花八门,称得上是丰富多彩。我们是农村人,就和泥巴有缘,玩过泥巴,并捏过泥巴人,其实我们自己早就成了泥巴人了。捉过泥鳅,网过鱼,吊过青蛙和田鸡(家乡土话叫吊嘛蝈),捉过蝈蝈,打过弹珠,滚过铁环(圈),堆过雪人,自制弓箭射过鸟,养过蚕,玩过石子,扔过石头,看着扔到水中的石头,好象不沉时的继续前行,飘溢着浪花,大伙都很开心。踩高脚,掏鸟窝,偷水果(悄悄爬上一个叔伯种的桃子树上摘了桃子,后来被叔婶发现了,告诉了我爸妈,被教训了一顿)。捉迷藏,想起捉迷藏感觉童年真的可笑。几个藏的,一个寻的,那个寻的人不准看,要等躲藏的人藏好了才准找,有时藏得很慢,那个寻的人会说,藏好了吗?我来找了啊。其中一个伙伴说,我藏好了,你来寻吧。童言无忌,这不是告诉了寻的人了,就很容易找着。真的是说者无益,听者有心了。我们玩过老鹰抓小鸡,摔过包子(把废纸折成四方形的,放在地上,打翻为赢,记得有个同学输了,把自己的课本书,撕下来折好再来。后来我们退给他,各自被爸妈骂了一顿,从而懂得赌输赢永远不是一件好事。放过牛,砍过柴,扯过猪草,打过乒乓球,下过军棋(工兵挖地雷),在小溪边,池家大塘里,摸过田螺,光着屁股洗过澡,有时碰到顽皮的,把洗澡脱下的衣服藏起来了,我们要光着屁股到处找,好象不知羞涩似的。看过电影(一块坪地,挂着幕布,放映员负责放,大家各自从家中搬根凳子来坐着看,也有的站在后面看),看电影看得最多的是《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听老年人讲过故事(我们老家叫听白话),还有看过一些样板戏巜白毛女》,巜智取威虎山》等,女的还玩过踢毽子,绷棉线等。虽说我们的童年物质生活过得不太好,但我们吃的都是纯绿色食品,尽管没吃饱,只会影响发育,不会危及生命。不象现在有些唯利是图的厂商,连奶粉也做手脚,典型的三鹿奶粉事件,丧心病狂到极点,真是可恶。还有虽说我们的物质生活过得不好,但是精神生活还是挺充实,最低我们不是留守儿童,我们没真正体会过站在门前,盼望爸妈回归的滋味。我们的童年,晚上作业很少,假期也不需要补课,现在童年喜欢玩的天性,又被补课淹灭了。童性何在?每天啃着书本,倒还说得过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有些那么小的人,就带上了眼镜,捧着一个手机,天天拼命的玩游戏,这样能利于小孩的将来吗?值得深思。



      我的童年是苦难的,也是快乐的、尤其是超时代的,你看,我们曾住过的土砖房,吃过的野菜瓜果,现在倡导回归自然,搞生态旅游,农家乐。这不是现代人,尤其是城里人向往我们过去生活吗?那些菜我们早就吃过;我们穿过破烂的衣裤,现在流行的乞丐装,年轻人说很时髦,其实我们那时就穿过了;那时虽说我们经常走路,现代人又提倡以步代车,微信运动步数等,这难道不是羡慕和怀念我们童年的一切吗?谁还能说我们的童年不快乐?
     我们的童年虽说环境恶劣,十分贫穷,我们从不怨天尤人,反而铸造了我们不怕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任劳任怨的干劲,坚忍不拔的毅力,可以说我们的那一代,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代,在我们的身上永远闪耀着朴实、坚韧、执着和追求上进的光茫!直到现在还永远保持着。仅举一例,那时家乡没通马路,一切运输都是靠人工的,我们几个人一大早去相隔七八公里的地方,去买散碳,担回来再做好煤球烧,我们其中有一个族人打短脚(买两担,先挑一担送到前面,再回头来挑第二担,如此往返轮回,把两担挑回家。立了豪言壮语:“下定决心去担碳,不怕牺牲担两担,排除万难莫歇间(不休息的意思),争取胜利赶晌饭(晌午饭、中午饭的意思)。如此干劲冲天,传为佳话,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能吃苦耐劳的体现。




     回忆六十年代的我,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那一代,咸、酸、苦、辣、甜俱全…
     六零后的我们,真的是生不逢时,当我们出生时,正好赶上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六零年家乡大天干,听说连稗田(中间有许多小井水的田)也裂缝了,颗粒无收,所以家乡把六零年叫“过苦日子”年。当我们正在读书,也是急需学知识的时候,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受读书无用论,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影响,今天听贫下中农讲忆苦思甜的课,明天又需要去搞什么勤工俭学,给大队经济场去摘茶叶,真的是半工半读了,从而导致知识贫泛。就连北大林建华校长也把“鸿鹄之志”念成“洪浩之志”,还有清华大学的“热列欢迎”那点事,北大、清华中国的一流大学也有如此滑稽,更何况是低层的我们呢?若我们写错别字,用词不当,更情有可原了。这些都是文革造成的,社会的错!错了推到”文革”身上,真的太有才了。听忆苦思甜的课时,还弄出一个笑话,当时上级领导叫了一个很穷的老奶奶给我们讲课,意思是叫她讲过去如何穷和苦,现在解放翻身了,一切都好。谁知老奶奶说,过去我就不港(讲)里,想起六零年她就流下眼泪了,虽说是误解了上级干部的意图,但可想而知,六零年,国民有多苦。当我们需要生儿育女的时候,计划生育又只准生一个,东躲西藏生了二胎,也是付出代价的,家具搬走,牵牛抬猪,差点拆房了,最后交了罚款才搞定。以前我们能生时不准你生,现在不能生了又提倡准生二胎了,甚至多胎也可以。可现在年轻人又不想生,巴不得一胎也不生就好,他(她)们不可能去生多胎的,想起来真有点冤,这里还说一句城里的人,当需要更进一步求知时,又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需要受业时,又赶上企业裁员下岗,现在的我们,自己已开始慢慢的变老,快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又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80后、90后(撒娇的儿女),甚至还要照顾2010以后的孙子、外孙。(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更难伺候)。碰上儿女追求上进的,现已成立了家业,生儿育女了倒还好,遇到儿女不听话、不争气的,那就更苦不堪言了。


    那个时代童年的我们,大多数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吃着乱七八糟的杂粮来维系生长。盼生日,能吃到一个鸡或鸭类的蛋,盼“打牙祭”,能吃上一块肥肉,盼过节、盼过年,不但能吃饱饭,还能吃到肉,尤其是偶尔能给我们添置一件新衣,一双新鞋,我们穿着初一去拜年,高兴极了。我们的家乡有这种说法;叫化子也有个三十初一,所以过年这两天饱饭少不了,还有这两天不需干什么活,所以,我们小时候,一直祈盼过年,这就是盼过年的理由。以前盼过年,现在又怕过年了。


     六十年代的我们,大多数童年环境都是十分恶劣贫穷的,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的,但也有爸妈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或家里人少一点,当时条件相对来说好一点的,总是看不起我,嘲讽白眼,就象烙印于心扉,终生难忘。当然啦,过去的事己经过去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人大度点好,把那些嘲讽当作催化剂,催我上进吧。这也许又是时代的错,缺发远见的体现。其实做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天风光并不代表永久的辉煌。世上有许多事难以预料。所以做人还是目光远一点的好。“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这种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其实过去的事我早就忘了,难道你不知道我是个马大哈,万事哈哈一笑了之。哈哈…


    六零后的我们,在批林批孔和批叛“四人帮”的岁月里,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向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学习;学英雄,长大以后要做英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共产主义多做贡献。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口号。真正的梦想,还是自己能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走出农村,奔向城市。所谓的“跳出农门”。
     六零后的我们,当走进学校后,老师就教会我们背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生在农村,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也能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长大后为了应酬的颜面,不惜一掷千金宴请领导和朋友,但在家中剩下的饭菜,有时候还真的不忍心轻易倒掉,这也许是苦中出身的人,难以改变的习惯吧。
     六零后的我们,自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虽说考大学如同人多拥挤过独木桥,但只要挤过去了,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铁饭碗响当当,一生几乎可以衣食无忧了。可现在呢?十年寒窗,金榜题名。除了有关系的可以考公务员外,其它都又得靠自谋创路。莘莘学子的人生也难啊!
     六零后的我们,当时无钱,更不用说存款了,住着不象样的房子,也照常能娶上老婆生儿育女,可等到我们的孩子谈婚论嫁时,猛然醒悟自己还是有点穷,微薄的积蓄远远不够孩子的结婚、买房、买车。如果自己和孩子不努力,也许孩子就真的一辈子娶不倒老婆了。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拼命挣钱,而且要省吃俭用,尽量多存钱,买好房和车,给小孩创造好条件。现在不象过去,现实的社会,你家里条件不好,儿子娶老婆真的有点难。这又是给我们六零后出的难题和压力。
     我们的父母那一辈,有能力给我们买房买车的廖廖无几,条件好的能给儿子修一点房子,那就算不错的了。我们兄弟多,父母无能为力帮我们修房,但我们从不埋怨,殊不知那时环境下能把我们兄弟拉扯大就不容易了,怎么能责怪父母呢?我们除了感恩,依然是感恩自己的父母,尽守孝道,赡养老人,直到送终。现在六零后的我们,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都千方百计的为子女买房、买车,从不考虑老来如何颐养天年。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地步,无私奉献,毫无保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娘肚里有十个崽,崽肚里没有一个娘。我们为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是无声的,也是无私的;而子女对我们的关爱却是有声的,也是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牵肠挂肚;父母生病,子女们能多问问,或多看看,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似的!谁叫你爱生下他(她);父母想花子女的钱,小心谨慎,惶恐不安。女儿给钱不知女婿是否同意?儿子打钱又不知儿媳妇乐意吗?总担心怕年轻人,为了给父母的钱有争执,要想用得心安理得,除非儿媳妇或女婿亲自给;这样靠谱多了。其实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父母在,家就在。而子女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最多只能看成是旅馆。当今社会,世俗人情都在变,甚至倒转乾坤,就好比现在满街上都是女的穿短裤,而男的又穿长裤。如今世道,许许多多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最好保持沉默的好。
     六零后的我们,身份称呼也复杂化了,以前是父母的儿女,如今又是已成了儿女的父母,甚至已加入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姨公、姨婆、姑爷爷、姑奶奶的行列了,我深深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逐渐变老了,银发上了你的头,皱纹爬上你的脸,眼花耳鸣常伴你的身,失忆唠叨难以自控牵着你走…你还敢说,你还没老?


     六零后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我们肩负着整个家庭的重任,赡养老人,善待婚姻,呵护着尚未成熟的儿女,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关心和扶植,生活中开门的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辣需要操心安排,为人处世,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方方面面,大大小小之事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不希望老去,但已经慢慢的变老。
       六零后的我们,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即将面临失业的危机,年龄大了,企业会辞退你,回到老家又不象从前那样有力气耕耘田地,这样就面临生活危机。不象干部,工人,老师等退休有工资,唯都农民从小干到老,什么也没有,这是历代皇朝对农民不公平的体现,农民交农业税、交征粮统购,难道这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六零后,现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好在当今惠民政策正在逐渐调整,我们地地道道的农民翘首以待。



     六零后的我们,就象《西游记》里面的主人翁,有孙悟空的压力(头上的紧箍咒),有猪八戒似的身材,有沙和尚的发型,有唐僧似的唠叨,关键的一点就是:离西天越来越近了…
     六零后的我们,不管怎么样,还得注意保护好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时惊悉族人、邻村、同学等撒手人寰了,伤感万分。不敢往下想…人生短短,还是要好好爱自己。


     六零后的我们,谈爱已老,谈死太早,在年轻人的眼里,我们己经是老家伙,但在八九十岁老人眼中,又说我们还年轻。甚至有些人还戏谑地说,没到六十岁还进不了中央常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继续发扬不怕困难的精神,永不服输!继续奋斗!挑战人生!活出精彩!
    六十年代的我们,家中族人已经逐步老去,年轻人忙于工作又常年奔波在外,为了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文化和传统,为了更进一步团结家族,修庙、修谱、联谱、修宗祠等这些族中公益事业又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最起码要做好传承宣传发动的工作。老的不传古,少年会失谱,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在这里也请家中长辈,同辈,晚辈团结一致,积极参与,为完成这三大伟业,为建设好和谐美丽的池家而不懈努力。加油!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这首童年人人熟悉的歌声,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飘荡、回味…


    本人已哆嗦的撰写了此文,不足处,请斧正。
    岁月风霜催人老,当初小池成老池。谨以此献给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或还在继续拼搏的所有六零后的,自己家中族人,也包括我自己,同时也献给所有六零后的宗親们,夕阳无限好,美景在黄昏。并恭祝各位颐养天年!乐享天伦,儿孙绕膝,完美人生!
                                      湖南邵阳:池魁孙.
                                                    庚子秋於温州.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5 09:36 , Processed in 0.09896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