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52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关于池氏“西河”的一些来历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42: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作为三国时期的地名,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汉时西河郡是汉代名郡,西汉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有北地、上郡,似不临边。但两汉史籍的记载,又多显示西河乃边郡。《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西汉疆界,将朔方和安定之间的黄河以及河东大片土地标为汉与匈奴的过渡地带,而以远在东方的西河郡西北为边境。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武德元年以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汾阳)。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战国魏国置西河郡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吴起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
周显王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秦国攻取西河,郡废。

西汉置西河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县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属朔方刺史部。领三十六县: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隰成、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氏、博陵、盐官。
东汉初年改隶并州。永和五年(140年)移治离石县(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仅辖十三县。置南匈奴单于庭于美稷县。汉末天下大乱,匈奴侵边,西河“百姓南奔”,其郡遂废。

三国魏西河郡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四县兹氏、中阳(今孝义)、谷远(今沁源)、界休,置西河郡,领汉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今山西省汾阳市)。属并州。
晋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郡改为国,改玆氏为隰城。
后赵置永石郡,前秦复改为西河郡。北魏置西河郡,治隰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属汾州。孝昌二年(527)为胡人所破,郡废。

十六国后凉置
十六国时后凉吕光改原西平郡为西河郡。治西都(西宁市),领西都、临羌、长宁、安夷4县,辖今青海西宁、湟源、大通、湟中、互助、平安等市和县地。不久,复称西平郡。

北魏侨置西河郡

为安置汾州西河民,北魏孝昌三年(527)在平阳郡侨置西河郡,治侨置永安县(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领永安、隰城(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介休(寄治平阳郡,今山西洪洞西南)三侨县。属属唐州。
建义元年(528),改唐州为晋州,西河郡属之。
东魏、北齐因之。
北周废隰城、介休入永安,西河郡仅领一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西河郡入晋州。

隋置西河郡
隋大业三年,改汾州为西河郡,治隰城(山西汾阳市区).领隰城、永安、平遥、介休、灵石、绵上六县。
唐武德元年以西河郡为浩州(仍治今山西汾阳市区),三年改浩州为汾州(山西汾阳县),属河东道
天宝元年(742),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又复西河郡为汾州。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7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23:18:58 | 只看该作者
池氏"西平""西河"在姓氏书里的记载
①西平:南宋(1161年)《通志·氏族略》
载:"…: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有池鄂登科。
注:作者 郑樵 福建莆田人
②西河:南宋(1257年)《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
载:"池:西河,徵音。……[義安]今義安有池氏。"
注:作者 谢维新  福建建瓯人,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99
板凳
发表于 2020-7-7 08:48: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nloy83 于 2020-7-7 09:41 编辑

敦煌发现的唐代天下郡望姓氏书一一《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将"池氏"列在"西平郡"下,而沒有列在"西河郡"条目下。这本姓氏书成书时间是唐天宝元年∽唐宝应元年之间(742∽762年之间)。我们大多数人共识是:"西平"是河南西平,而不是青海的西平,所以往往会忽略这份资料(认为这本书记录错误),但"池"与"西平"的内在联系是从唐代就传承下来的。福建的西平池氏溯源追溯到唐末,浙江黄岩的溯源也追溯到唐代,两支迁移时间较早的池氏共同指向"西平",这是事实,是相互应证,经得起推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主题

1613

帖子

46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28
地板
发表于 2020-7-8 12:14:55 | 只看该作者
西河郡 西河堂

每每阅读靳氏介绍及墓志铭时,常曰西河郡人。如" 公讳师,字允文,西河介休人也"、" 君讳勖字大廉汾州西河人也"、"   君讳玄字道西河郡人"。那么这西河、西河郡究竟指什么,指哪儿呢?

         首先我们认识下郡望与堂号。

     郡望与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两个概念。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群望》:“自 魏 晋 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风靡于唐宋。

    堂号,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 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 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 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 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历 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 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 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 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 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 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 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 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 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一度在中国大陆成了历史文物,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 族人们的记忆中。

     "西河”在上古指的是今天的晋陕大峡谷这一段黄河,即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禹门 陕西和山西分界的这一段黄河 。春秋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汉时西河郡是汉代名郡,西汉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涉及到靳氏,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尤其是西汉汾阳侯靳强于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受封汾阳侯,国都在今山西静乐县西。传四世形成了靳氏历史上最显赫家族:庄侯靳强-共侯靳解-康侯靳胡-侯靳石。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五月,侯靳石“坐为太常,行太仆事,治啬夫可年,益纵年,国除”。  而西河郡治所也因朝代不同而逐步变迁,最先在今山西静乐县,后迁今离石、介休、汾阳等地。所以有靳氏“源自战国,望出河西”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主题

1613

帖子

46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628
5#
发表于 2020-7-8 12:19:33 | 只看该作者
西河郡的历史变迁

“西河”在上古指的是今天的晋陕大峡谷这一段黄河,即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禹门口。

《尚书 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

孔颖达为《尚书》作【疏】云:“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

意思是说:古雍州的范围大致就在黑水和西河之间。黑水,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經》云:“黑水出崑崙墟西北隅。”西河指的则是陕西和山西分界的这一段黄河,因在冀州之西,所以叫西河。

《尔雅·释地》则曰:“河西曰雍州。” 意思是说西河的西边就是雍州,因为古雍州在九州西北部,西部边界则忽略不计了。这里的“河西”则指黄河(西河)以西的陕西、甘肃,西至宁夏、青海的大片区域了。



西河下游至安阳一段为“南河”,黄河转向东北至今沧州一带为“东河”。

汉代史籍里的“河南”一般指的是内蒙黄河以南的一片地区,大致在鄂尔多斯市一带;“河内”指的是南河以北的一片地区;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当时称谓“河外”。

《史记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里的“西河”指的是“黄河”。

春秋末年,魏国的创立者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励精图治,选贤任良,打下了魏国的基业。

当时的魏国拥有了现在陕西省“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设立了“西河郡”和“上郡”。《史记 匈奴列传》云:

“其後(赵)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前453年),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魏长城北端是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合阳(今属陕北渭南市),以此为界,北至陕北的榆林为上郡,基本上包括了今天陕北的大部分地区;南至华阴为河西,基本上属于今陕西的渭南地区。

魏文候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后(前396年)可以说是踌躇满志。

《战国策 魏策》云: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浮于西河”即指这一段黄河;“西河之政”则指西河郡。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也记了这件事,言语颇有不同: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武侯曰:“善。”吳起爲西河守,甚有聲名。”

八十年后,到了魏襄王五年(前314年),“予秦河西之地。”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

在这里“西河”、“河西”混用。

秦始皇秦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后,郡县之制,相沿不改。上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北界越过榆林延伸到黄河南岸地区。西河郡则划入左冯翊(郡)。最早的“西河郡”消失了。

到了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重置“西河郡”,将河西“上郡”的23个县和河东“太原郡”的13个县组成了跨河而治的西河郡,属朔方刺史部。这个“西河郡”的南界恰恰与战国时魏国“西河郡”的北界相接。西汉打破了隔河而治的局面。《汉书 地理志》有明确记载,朔方刺史部辖5个郡: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庆阳)、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河西郡治平定(今陕西神木北)、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达拉特西北)、朔方郡治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南部)。


西汉西河郡图
据《汉书 地理志下》记载西河郡下辖36个县:

西河郡,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縣三十六: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皐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穀羅,饒,方利,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是,博陵,鹽官。

其中山西地区有13个县:宣武(阳曲)、武车(保德)、益阑(岚县)、千章(兴县)、临水(临县北)、皋狼(今方山县)、蔺(今柳林县北)、隰城(今柳林一带)、离石、中阳、土军(今石楼县)、平周(今孝义县附近)、觬是(离石东南)。

陕西地区有18个县:富昌(今陕西北界的府谷古城镇。今准格尔旗东南)、美稷(偏关河外西南)、广田(府谷西)、博陵(府谷东)、平定(今陕西神木北大柳塔东, 准格尔古城渠。)、騶虞(神木西)、方利(神木西南)、鵠澤(富昌北)、饶(靖边西北)、盐官(靖边西北)、圜阳(今神木东栏杆堡。圜,也写作圁,音银。)、圜阴(佳县北)、乐街(今榆林北)、鸿门(圜阴西,榆林东)、平陆(米脂)、徒经(吴堡)、西都、阴山(今宜川)。

内蒙地区有5个县:谷罗(今准格尔旗。平定北)、广衍(谷罗西,今准格尔旗。一说岢岚 )、增山(今东胜西)、虎猛(今伊金霍洛旗南)、大成(今杭锦旗)。



看西汉时朔方刺史部西河郡地图,当时的西河郡地跨黄河两岸,呈条形自北向南沿黄河分布。河东,北自山西偏关,经临水县、离石南至石楼,基本上都在吕梁山脉以西;河西,北部自内蒙杭锦旗、伊金霍洛旗至准格尔旗,沿着陕北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这条线,南至宜川。

另外,有学者认为“平周”当在陕北的米脂县境内,这样就“完美”了,因为山西的各县就都在吕梁山西麓了。不过,(清)汪士铎撰 《汉志 释地略》卷一“西河(郡)”云:“平周,临县西。”



到了东汉初年,西河郡划归太原刺史部管辖。《古今注》曰:“建武十一年(35年)十月,西河、上郡屬(太原刺史部)。”

后来南匈奴内迁西河郡的美稷(今准格尔旗境内)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叛乱,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九月,“丁亥,徙西河郡居离石。”单于庭也随之跨河迁徙到离石北面的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

据《后汉书 郡国志》记载,并州刺史部,辖9个郡,98个县、邑、侯国。东汉时的西河郡小了很多,下辖13个县:

离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益兰、圜阴、蔺、圜阳、广衍。

其中:陕西有8个,山西有5个。内蒙地界的各县丢失了。

《元和郡县志》“石州(今离石)”:“(东汉)灵帝末(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

两汉时期跨河而治的“西河郡”,历经310年崩溃了。

(注意:“百姓南奔”的“百姓”指的不是现在所说的“老百姓”,而是当时分封的贵族大姓。)

三国时期,据《水经注》卷六云:“魏黄初二年(221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其辖地大致与西晋相当。据《晋书 志第四 地理上》:“西河国,汉置。统县四,户六千三百。离石、隰城、中阳、介休。”《晋书》所说的“西河国”就是西河郡。其建制当是沿袭了三国时北魏的建制的。西晋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玆氏县改名隰城县(今汾阳境),把汉代位于今柳林一带的“隰城”的名字借来了。介休、隰城当是从太原郡分出来的两个县。这时的西河郡的属地都在黄河东岸的山西了。

到了晋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刘渊于离石起兵,建立汉,史称“前赵”,羯胡石勒后来做了“后赵”的皇帝(319年),将西河郡改称永石郡。前秦(鲜卑苻坚,350年)又改称西河郡。

五胡之乱后,鲜卑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到了北魏孝昌年间,山胡刘蠡升起兵,原西河郡的地区,俱为刘蠡升占领。《北齐书》卷二:初,孝昌中,山胡刘螽升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居云阳谷(今山西右玉县境内),西土岁被其寇,谓之胡荒。”

据《魏书 地形上》记载:“西河郡,旧汾州(离石)西河民,孝昌二年(526年)为胡贼(刘螽升)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领县三:永安(今孝义一带)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隰城孝昌中置。介休孝昌中置。”

这时的西河郡已经完全脱离了西汉时西河郡的地域,治所侨居平阳(临汾界内),所辖的3个县,都在吕梁山脉的东麓了,与“西河”越来越远了。

到了隋朝,天下一统,也设西河郡。《隋书 地理志》记载:“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6个县是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

到了唐代天宝元年(742),改汾州为西河郡,16年后,乾元元年(758)又改西河郡为汾州。从此“西河郡”的走完了自己一千多年的历史。

西河郡的郡治,大致从河西的关中越过魏长城到了陕北的北端,又从河西的陕北跨河到了吕梁山的西麓,最后翻过吕梁山到了太原盆地。

我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常常为“西河”、“河西”而迷惑,费时一星期,梳理出“西河郡”的来龙去脉,以享同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10 14:24 , Processed in 0.10046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