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池氏
1、迎泽区 2、小店区 3、晋源区 4、杏花岭区 5、尖草坪区 6、万柏林区
池福寿(1928-1948.10):太原市晋源区人,十八兵团战士,1948年10月在太原市战斗中牺牲。《中华英烈网》 池越忠(1968.11-1983):女,太原小店区人,太原十五中高二年级物资管理班学生,团员。1983年12月9日下午,池越忠在迎泽公园南湖,为抢救落水儿童,落入水中经抢救无效,于1983年12月10日心脏停止跳动,献出了年轻又宝贵的生命。《中华英烈网》
7、古交市(1990年,15人)池满银:成化十二年(1476),文昌寺住持。太原古交市刑家社乡关头村文昌寺《重建西廊碑记》(见《三晋石刻大全》太原古交市卷)
8、清徐县
9、娄烦县
10、阳曲县(1990年,6人)
迎泽湖畔小英雄一一池越忠 池越忠(1968---1983),女,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今小店区)人。1974年在东西桥学校上学,1978年转读于搪瓷厂联合子弟小学,1980年考入太原市三十三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198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太原十五中举办的一期物资管理职业班。1983年12月9日,她勇救落入冰窟的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年龄最小的女烈士。在大原市迎泽公园,竖立着一尊池越忠烈士汉白玉雕像。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向池越忠烈士学习。 池越忠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池越忠在家中孩子里排行第三,乳名三毛。因家庭条件一般,加上兄弟姐妹多,她往往被家人“忽视”。但她从未抱怨过,反倒更加独立,有包容心、同情心,在家会替母亲分忧,在外热心帮助他人。有一次,母亲拿废旧帆布手套做了个书包,两个姐姐和弟弟都嫌不好看,她拿过来高兴地说,妈妈做的我要,以后背上努力学习。池越忠初中毕业时,以她的成绩可以上个好高中,但她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十五中职业班。因为她知道,这个职业班只须上两年,毕业后学校还包分配。她想早点挣钱帮妈妈分担家庭负担。在老师、同学眼中,池越忠是个爱笑、开明、乐于助人的女孩,谁有了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帮助。上高中时,并州饭店制作的油丝饼酥软味美,4分钱一个。每次看到别人吃得那么香,她也好想吃一个。但对她来讲,一个饼子4分钱,太贵了,始终没下决心“奢侈”一把。然而,有一天,她看到一个特别可怜的乞丐,却毫不犹豫地把身上仅有的5分钱给了他。 池越忠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篇日记都透露着她的报国志向、感恩之心。她在日记中写过一首小诗《红烛》:“红烛小,见真心,流着泪,燃自身;平生闪亮不为己,只求照他人。”她的生命恰恰践行了这首诗。1983年12月9日下午,池越忠来到迎泽公园南湖西岸的小土山上自习。这时,大营盘小学的4名小学生来到迎泽湖跺冰捉鱼。其中两个孩子走到离岸3米远的冰层时,忽然“咔嚓”一声,冰面破裂,两个男孩一下子掉入冰窟。岸边另外两个孩子用力呼叫:“快救人啊,救人啊!千钩一发之际,池越忠毫不犹豫,躬身跨上冰面。就在她探身伸手去拉落水儿童的时候,脚下的冰层突然断裂,池越忠也掉入寒冷刺骨的冰窟中。此时此刻,她还不停地向落水儿童呼喊:“不要慌,不要怕…”闻讯赶来的公园工作人员、游人等几经周折,才把落水儿童和救人的池越忠拖上岸。在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被抢救的两名小学生脱险了,但池越忠却生命垂危。从12月9日下年3点35分到第二天凌晨5点42分,医院的近70名医护人员连续抢救了14个小时,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她没能苏醒过来。两名落水儿童得救了,池越忠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15岁。1983年12月11日,共青团太原市委、太原市教育局追授池越忠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市三好学生。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池越忠“革命烈士”称号。1984年。太原市中小学生每人自愿捐款一分钱,在池越忠罹难处建造了一尊高达4米的池越忠烈士雕像,像座上刻有薄一波的题词:“红烛虽小,精神永存”。198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将在太原迎泽湖、陕西华山(1983年5月)和石家庄沉绿湖(1984年2月)的三个见义勇为集体,命名为“一山两湖”英雄群体,号召全国学习。中宣部和团中央在《关于向“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学习的决定》中指出:“他们的崇高精神中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忘我的英勇献身气概。正是这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正是这种忘我的英勇献身气概,激励他们在生死考验的紧要关头,没有犹豫、畏缩,而是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列。这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忘我的英勇献身气概融为一体,构成了我们时代最宝贵的社会主人翁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