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8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解读客家人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9:30: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氏义工 于 2017-5-5 09:32 编辑

“客家”,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保有中原古风古韵的客家先民,在这些地区和当地的其他族群特别是畲族先民互相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不断创造并逐渐丰富,是一种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北方平原来到南方山区,客家人如何适应?在人种、遗传、生理、人口、体质、营养、健康、疾病、灾害、资源管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适应与变迁等方面,客家人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土楼客家人展馆力图通过他们在当地的建筑、饮食、农业等生产活动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技能予以展示,说明这些技能都是他们主动适应环境的产物,业已形成一整套的适应系统,发挥了整体的生态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上升成为当地的地方性知识系统,与其它地区的人群有所区别并在现代社会中显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以“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人生存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类学诠释,既有人文的原因,又有适应环境的智慧产生与科技的应用过程,他们存在至今本身就说明了客家人的成功,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建构有关社区环境生态史的模型,探讨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作为实物景观,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是典型的“生态博物馆”,而且避免了传统博物馆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弊端,能够同时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


以土楼为标志的所有展示将集中表现三大主题:人与地、人与物、人与天。分为“客从何来”、“客家人的生态环境”、“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技能”、“客家人的建筑技术”、“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客家人的艺能技术”六个部分。


人与地:主要展示人与自然、资源、地理之关系,包括客从何来、客家人的分布、客家人生态环境部分。


人与物:展示人与生产生活工具、建筑物象之关系,包括生产生活技术、建筑、艺能部分。


人与天:展示人与生命观、宇宙观及宗教信仰之关系,主要指客家人宗教信仰部分。


本馆的展示图文并茂,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力求生动形象地向社会公众展示客家人的生存面貌。


Introduction To Hakka Earthen Buildings

Hakka Earthen Buildings are among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 Exhibits in the museum feature these buildings and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three the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ear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teria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heaven. The museum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of the Hakka——orig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living skills, architecture, arts and religious belief.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earth the museum exhibits Hakka’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natural resources and geography, including its origi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terials, the museum exhibits Hakka’s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living skills and architecture.


This part also comprises Hakka’s arts.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heaven, the museum reveals Hakka’s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universe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


With not only excellent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but also scientific,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features, the museum shows vividly to the public various aspects of Hakka’s life in these Earthen Buildings.


何人是客?


闽西客家图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长久以来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山地族群,人口众多,语言一致。他们是什么人?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认为他们并非汉人,而是苗瑶民族,媒体甚至以反犬旁的 “”来污名化称之,引起义愤。


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与当地畲、瑶等土著不断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有别于汉民族其他支系,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特征的族群。



因其不断迁移,每到一处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即成其族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9:36:02 | 只看该作者
几个概念


客家研究书籍

客家研究书籍

客家研究书籍


种族:又称人种,是在体质特征上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


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系:是客家学研究之父罗香林先生最先提出的术语,指在民族内部的分支或单元。民系在总体上统一于同一民族共同体,但在语言、习俗等文化事项上又各具特色,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土著:相对于外来者,世代居住于本地的人。


族群:指一种社会群体,通常可被用来指称任何一种群体,但不论族群是大是小,主要是以文化而非生物学或遗传学上的特征来区分的。


客家学: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客家话分布图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9:45:16 | 只看该作者
客家构成学说


“客家中原说”:客家的主体构成来自中原的移民。


“客家土著说”:客家是由南迁的中原汉人与世居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古越族遗民混化后形成的共同体,故其主体是世居于此的古越族人,而非少数流落到此的中原汉人。


总的来说,“客家中原说”观点占据主流。客家人是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并同化和融合了其迁徙途中及定居之所的土著居民而形成的共同体。


客家人主要的两个人种来源学说
古越族:我国古代长江以南最大的一个族群。其支系众多、分布广袤,战国末期又被称为“百越”。

一万年前中国北方人种(炎黄文化系统)


一万年前中国东南部人种(百越文化系统)

客家先民来源于黄河流域。

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地及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地。


黄河边上的西侯度村


汾河边上的丁村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中原汉民五次迁徙示意图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中原汉民五次迁徙示意图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客家大本营:即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域。


客家先民:客家先民与客家人的区分时限以客家民系形成的先后为界,即经过三次大迁徙而进入客家大本营至客家民系的形成之前称为客家先民,客家民系形成后的即为客家人。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09:54:25 | 只看该作者
想象的共同体——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祖先同乡说”反映客家人族群来源历史记忆的模式,如认为客家人来源于河南固始或山西大槐树下;宗族谱系结构强调英雄祖先、中原性、兄弟传说。


俗话说:“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族谱80%都认为其祖先曾定居于石壁开基,而后播衍四方。石壁也因此被视为客家的发祥地,有“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客家中转站”等美誉。


古之石壁,地处三省古交通要冲,气候宜人,适于农事,其后有武夷山天然屏障,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是避难安家的乐土。唐初,石壁原叫“玉屏”,因其周围环山,靠雷家坪有一粉红岩石斜立,晶莹剔透犹如碧玉,酷似“玉屏”,村名由此而来。唐中,临近三村“禾口”、“江口”、“溪子口”妒羡玉屏的富泽,常来进犯,风水先生说这是“三口吃玉屏”,聪明的玉屏村民遂将村名“玉屏”改为“石壁”,意为坚固、不可摧毁的意思,同时也表达了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这样取名破除了不好的风水,保护了家园。石壁后又谐音为石碧。


1992年,石壁建成“客家公祠”,作为全世界客家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客家公祠正殿“玉屏堂”的神坛上供奉了160个客家姓氏的神祖牌位,聚客家百姓先祖英灵于一堂,同受百姓香火,共享万户蒸尝,一次可供300人同时拜谒先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客家子孙寻根谒祖的朝圣中心。


石壁客家公祠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客家之路

石壁客家公祠远景

石壁客家公祠近景

公祠正殿——玉屏堂

神龛上的客家始祖神位

公祠正殿——玉屏堂

神龛上的客家各姓氏神位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1:19:5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客家人五次迁徙的基本情况,值得说明的是,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六次迁徙而不仅仅五次,出现分歧的一次是时间更早的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曾派60万大军“南征百越”,后来的公元前214年,又派50万大军“南戍五岭”,这两批中原士兵后来定居在当地,和百越民族融合,大部分成为了今天的粤人的先民,有部分成为了客家人的祖先。所以持六次迁徙论的人认为秦始皇的这110万大军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当然也有学者持三次迁徙论,这里不做论述。


  客家人往南迁徙、侨居、聚居过程中,除了保持自己中原河洛文化的本色之外,为了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融入当地社会,也努力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某些文化和融入当地的本土文化,首先是吸收楚文化、吴越文化,后来又和畲族、瑶族文化以及潮汕文化和福佬文化等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客家文化特质。其中,畲族可能是对客家人影响最大的南方少数民族。


  客家先民在迁徙入赣闽粤交界地区的时候,和生活在那里的畲族长期杂处通婚,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风俗、建筑、耕作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等,当然,在和畲族互动的过程中,客家先民由于拥有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处于优势地位,所以畲族被汉化的比较多,时至今日,畲族人说的“畲语”和客家话非常相似,以至于常常被认为是客家话。


  客家人虽然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但在不同的地方接触和吸收的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客家人也是有地域差异的,比如江西的客家人和广西的客家人说的客家话会有区别。


  说了那么多,那客家人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实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员,和其他汉人大同小异,但当然也有其特别之处,除了客家方言外,还有几个突出方面值得一说:


  首先是耕读文化,即一边耕作一边读书的传统。由于客家人背井离乡南下逃生,所以生存和出人头地的欲望非常强烈,即使是贫瘠的丘陵和山区,依然可见客家人劳作的身影,同时他们还不忘鼓励子弟发奋读书,历史上客家人出仕做官的比例比较高,各朝各代都出现了很多彪炳史册的人物,与客家人重视教育、重视诗书礼乐的传统有莫大关系。


  其次是崇拜祖先。客家人在漂泊的岁月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基因,他们把对家乡的思念转为对祖先的崇拜上。去到客家人社会,无论宗族大小,都建有祠堂,祠堂放置祖先的牌位,俗称“祖公”。每逢春节等节日,客家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客家人也非常重视修族谱,并且每一代人取名字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客家人比较爱国爱乡,也与客家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有一定的联系。


  最后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到落后的南方,从无到有,安身、立命、扎根、逆袭,与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每到一个新环境,客家人主动披荆斩棘,开创出新天地。命运的漂泊和生活的磨难造就了客家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情愿在外做到死,不愿在家守娇妻”,“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早起三朝当一日”等等在客家地方流行的谚语,生动地展示了客家人勤奋努力、敢闯敢拼、拼尽全力的精神。


  这三个是比较突出的方面,总之,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移民文化和山区文化的结合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2 19:34 , Processed in 0.11288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