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2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福建尤溪香林池氏聚居地轶事:棋盘石遇仙记

[复制链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2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棋盘石遇仙记
  

  在与白岩山相对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处地名叫棋盘石,那里有一块一米多见方的平面石头立在路前。这块石头离地有80厘米左右,三面与地表垂直,后面与路面齐平。石下往前一步是一条小小的山涧。这块石头看起来只不过是一块平平常常的石头,不大也不奇,然而在当地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何如此闻名呢?这是因为传说有仙人在那里下过棋,乃因仙出名。

  上洞八仙中,算是李铁拐、吕洞宾两位大仙到南方的次数最多,在福建境内的许多名山胜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在汤川乡,除了飞来山的故事外,还流传着两位大仙在这块棋盘石上下棋的故事。

  有一年时值初夏,李铁拐、吕洞宾两人云游来到尤溪县十九都。他们从溪宾开始往古溪方向上了一条崎岖山岭,走过一片水稻田,来到一处离高山顶峰还有几十米远的山间停了下来,站在一小段平坦的小路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举目扫视一下周围的环境,只见两山环抱,山头上苍松挺拔,迎风招摇,山腰间竹木成荫,山花盛开;一阵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与山间凉气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沁诸肺腑的感受;花木丛中不时传来“嗡嗡”的蜜蜂采蜜声;路前山涧里,一股清澈的泉水,连绵不断地向前流淌,发出柔和的流水声,给人以温馨、静谧的感觉。

  两位大仙被这眼前的自然景色所陶醉,顿觉心旷神怡。吕洞宾说:“人说蓬莱仙境美,怎能比得上这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人间美境。”于是,他们就在路前的一块表面平整的石头上相对坐下,摆上棋子,对弈起来。

  在这座山东面的山下有一个地方叫宛头壑,与香林村毗邻。此地仅有一座房子,住有几户姓宛的农家。其中有一户农民叫宛大强,他膝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儿子取名宛友三,最受父母疼爱。

  这友三从小不肯读书,不爱做事,生性懒惰,当地人都叫他懒汉三。但他为人却还诚实。友三喜欢听人家讲神仙的故事,听多了就一心想当神仙。他脑子里常常在想:“只要学到仙法,就能做神仙,然后云游天下,不要做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太快活了。”就这样,他成天想入非非,如痴如醉,到处寻找仙人。只要他看到陌生人,都要打听“你知道不知道神仙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神仙”等等。

  在宛友三15岁那年,初夏的一天,母亲叫他上山采竹笋,虽然他不爱做事情,但在母亲的逼迫下,他不得不上山去。

  那里的山上是他家经常讨生活的地方。这天早晨,他吃过早饭,提着麻袋,懒洋洋地走了不到半个时辰的山路,来到四角林湖,又翻过一座小山岗,再下到山腰间,正想进山采竹笋,突然看到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弈棋。

  见这两人仙风道骨,气宇非凡,友三心里一阵高兴。暗自思付:“难道我真的遇到神仙?”他忘记了母亲叫他采笋的话儿,不知不觉走到那两个人身边,静静地站在那里看他们下棋。其实这友三对棋艺一窍不通,那两人下的是什么棋,走的是什么步,他根本不懂,但说也奇怪,他两眼盯在棋盘上,从上午一直站到下午,终日不倦,一整天不饥也不渴。

  等到两人下完一局棋后,友三猛然上前一步,跪在地上说:“两位一定是神仙,请大仙教我仙法。”吕洞宾转过头来问友三:“仙法无边,你想学什么?”友三说:“我想学能变钱的仙法。”李铁拐接着问:“你要变钱做什么?”友三说:“有了钱,我就去买田地,盖房屋,添置家财,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过神仙的生活。”

  两位天仙听了友三的话,心想:像这样好吃懒做、贪心不足的人,怎么能把仙法传给他!但他既然来了,还站了一整天,又不好让他空手回去。吕洞宾开口说:“这个容易,你伸过手来。”友三伸出左手,吕洞宾随手招来一支笔,在友三左掌心画了一个元宝;后又叫他伸出右手.同样在他右掌心画了一个元宝,并对友三说:“你要保护好掌心的两只元宝,可取之不尽,够你享受,但不可贪心,要适可而止。”

  随后,李铁拐催促友三说:“你赶快回家去吧,你家里人到处在找你呢!”友三喜气洋洋,三蹦两跳地回家去了。

  宛友三在山上伴着两位大仙还不到一天的时间,而在家里却已失踪将近一年。自从友三去年初夏的一天早上离家上山,到天黑不见回家,他的父母兄弟急坏了。全家大小出动,亲戚朋友帮忙,日夜寻找,找遍了附近的村庄和周围的各个山头,求神算卦,驱鬼避邪,凡是能做的都做了,花去了一大笔钱,都没有找到友三的任何踪迹。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死了,对找到他失去了信心,紧张个把月后,慢慢地松懈下来。他的父母失去心爱的儿子,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尤其他的母亲终日愁眉不展,寝食难安,逢人谈起他儿子的事,就辛酸流泪。想不到过了一年,友三却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一家人见到友三回家,仿佛喜从天降。父母望着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既怨恨又心疼,关切地问:“你这一年到哪里去了,害得一家人找你找得好苦呀!”友三迷惑不解地说:“我明明早上出去,在山上看两位仙人下棋,到现在天还未黑就回来,还不到一天时间,怎么说一年呢?”这么一说,全家都觉得奇怪。常言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所以大家都相信友三这次真的遇到神仙了。同住一座房屋里的邻居,听到友三回来了,还遇到了神仙,也一起涌向友三家里,围着友三问这问那,都想听听他遇到神仙的经过。

  宛友三从头至尾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最后说:“我这次真的遇到神仙学到仙法了,我能变钱,想要多少,就能变出多少来。”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右手伸进右边衣袋里,取出一个元宝来,接着又把左手伸进左边衣袋里,同样取出一个元宝来。他一时高兴,又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下,便左一个,右一个,连连从衣袋中各取了9次,双手共取出l 8个元宝,白晃晃、沉甸甸地摆满了桌面。他自己高兴,看的人也觉得惊奇。

  当他取出第18个元宝时,他的母亲从厨房里跑了出来,拉住友三的手说:“锅里的水已烧热了,看你满脸乌黑,肚子也饿了,快先跟我进去洗把脸,吃过饭后,再坐下来慢慢取,取上几月几年,还怕没有钱。”友三便停住了手,跟随母亲走进厨房,但外面看热闹的仍在等着不散。

  友三洗过脸,吃完饭走出来,大家又催促他再取几个元宝看看。友三说“这有何难”,马上把右手伸进衣袋,抽出来一看是空的,再把左手伸进衣袋,抽出来又是空的。急得他左一下,右一下,连连抽取,下下皆空。友三赶忙张手一看,这才发现,刚才得意忘形,竟忘记了仙人的嘱咐,在洗脸时,把仙人画在掌心的两个元宝洗掉了,仙法不灵了,再也变不出钱来了。家里人算了一下,这18个元宝还抵不上寻找他所花的钱的一半。友三一心想学仙法,虽然他碰巧学来了,可到头却是一场空。

  这一经历使宛友三如梦初醒。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安心在家劳动,后来成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好青年。

  再说,两位大仙支走了友三后,仍在那里继续下棋,通宵达旦,一直下到第二天上午。

  这一天,附近岳溪村有一位名叫池景胜的小孩,与往常一样,早饭后赶着他家里养的两头耕牛来到四角林山上放养。他把牛赶到路边山上后,自己又往前翻过山岗,再走下几米远的山腰间砍柴火。他砍的都是一些小毛柴,当他砍够一担时,停下把零散的毛柴集中成两堆放好。随后他又沿着小路往前走过百来步远的山边,砍下两根细长的小竹子,准备用来捆绑两堆毛柴。

  他一手提着柴刀,一手拿着两条竹子,转身正打算返回时,突然发现有两个人坐在前面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相对弈棋,其中一位年纪稍大一点的身穿红袍,一位年纪稍轻一点的身穿绿袍。两人神采奕奕,全神贯注在棋盘上。景胜好奇地走近前去,站在那里观棋。

  不到半天工夫,两位大仙便催促他说:“阿弟!你还不赶快回去,你家里正忙着割稻子呢?”

  景胜随即返身回到原处,惊讶地看见他砍下的那两堆生柴已变成了干柴,压在地上的柴堆底部已成了蚂蚁窝;地上长出新草,牛也到处找不到了;再看看手上拿的两条小竹子,仍青翠不变。

  回到家里一看,牛早已到家,村里人正忙着割稻子。他不由地自言自语地说:“真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出去时还是插秧时候,在山上看下棋也只站了一会儿,回家却已经割稻了,时光竟过了整整一季,难道我真的遇到了神仙!”

  自景胜出门后,家里的父母不见他回来,自然到处寻找,找不到自然辛酸流泪,难过的情景可想而知,无须多费笔墨。今天景胜突然回来,一家人既惊奇又高兴,周围的乡亲知道他回来,也都赶来看望他。

  大家听了景胜讲述他在山上看人下棋的经过,一致肯定他是真的遇到神仙了,于是大家又都为他错过了跟神仙去的大好机会而感到婉惜。景胜听了大家的话,也为自己年幼不懂事,遇到神仙却不识神仙,错过了难得的好机会而后悔莫及。

  这时,大家都劝景胜:“你赶快再上山去找那两位仙人,说不定他们还在那里,如能找到跟他们去,你就能快活一辈子了。”景胜的父母也催促说:“你还不快去寻找!”

  景胜听了大人的话,立即出了家门。他三步并做两步走,急忙上山去原处寻找那下棋的两位仙人。

  他这次上山,是否找到那两位仙人就无人知晓了,因为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而在乡间,那块仙人下过模的棋盘石从此名声四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51:37 | 只看该作者
白岩山“宝库”
  

地处尤溪县十九都的白岩山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流传着“枪刀库”和“千人锅”、“万人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五代后期,代代相传,老少皆知,已经沸沸扬扬流传了千余年。

早在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审知,先是随其兄王潮起兵入闽,后承继兄业割据福建,到五代初被封为闽王。从王审知封王开始,到最后一个闽王王延政投降南唐结束,闽国历经六主共37年,如从王氏治闽算起,前后则约历60年。

王审知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地方统治者。他礼贤下士,作风俭朴,有长者风度。在他治闽的29年间。实行轻徭薄赋、省刑惜费政策,鼓励垦荒,倡修水利,兴办学校,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福建绎济、文比的发展。他死后,由他的子孙先后继承王位,然而这些子孙却个个纵淫、酗酒无度,暴虐不仁,篡位相争,互相残杀,搞得闽地一片混乱。王延翰后有王磷,王磷后有王昶,王昶后有王曦,一个接一个垂涎王位,骨肉相残,弑主自立。

闽永隆六年(公元944年),王曦的臣下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趁机发难,杀了王曦自立为王,王氏家族50多口中除延政及其族子继勋、继成三人幸存外,全部被朱文进杀死。

朱文进在福州弑主自称闽王时,王延政已于前一年在建州(今建瓯)称王,国号殷。于是,一个并不大的福建竟同时出现两个国王。

殷王王延政在建州得知朱文进弑主篡位,杀他全族,怒不可遏,立刻倡议声讨叛逆朱文进,得到了各处响应。他首先派出统军使吴成义率兵攻打闽国都城福州。吴成义奉命进兵福州,初战失利。殷王又派部将陈敬铨率兵3000人、卢进率兵2000人分别进驻尤溪、古田等地,锁住闽江,援应吴成义。

这时,泉州军士杀了刺史,效忠王氏族子王继勋。王继勋即派副兵马使陈洪进率兵前往建州,听从殷王调遣。随之,漳州守将程谟、汀州刺史许文稹也归顺殷王,一同讨逆。

闽王朱文进闻泉、漳、汀三州生变,慌得手足无措,急忙贴出告示,用重金招募到新兵2万人,派林守谅、李廷锷为将,前往攻打泉州。消息传到建州,殷王即派遣大将军杜进率兵2万赶赴泉州救援。

泉州见援兵到来,即开城出战,夹攻朱军。朱军虽有2万人马,但都是新招来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只一仗就被殷军打得落花流水,朱将林守谅战死,李延锷被擒。

接着,殷王延政又命统军使吴成义进攻福州。大军声势浩大,朱文进日夜守城,危在旦夕,急忙以其子为质,向杭州的吴越王求援。但未得吴越王发兵援救,朱文进已无计可施,只有向殷王投降这一条路了。

故事就发生在朱文进准备纳宝求降之时。

朱文进见事已至此,忙从国库中取出最好的宝物,传来同平章事李光准,对他说:“你随我多年,一向忠心可嘉。今殷兵攻城甚急,向吴越求援已无望,城内兵力不足,军心不稳,恐不能长守,万一城破,全城军民都要遭殃。为了从大处着想,我愿向殷主奉表称臣,倾国库之宝物,献于殷主请降。有劳你前往建州一趟,所要随从由你挑选。因军情紧急,望快去快回。”

李光准听了闽王的话后说:“我主有命,臣愿冒死前往。一定照主上旨意去办,绝不负主望。”说罢,李光准接过宫臣送来的宝物一一清点,见其中除了许多金银珠宝以外,还有堪称至宝的“千人锅”一口、“万人被”一件。

这“千人锅”、“万人被”两件宝物究竟出于何处,因何而来,均不得而知。传说“千人锅”看起来就是一口煮饭用的铁锅,但它却不是一口平常的锅,它比寻常铁锅略小,底平、肚圆、口小,有两个耳提;奇的是只要煮满一锅饭,不论来了十人、百人,都能源源不断地从锅里盛到饭,足够吃个饱,人多饭多,人少饭少,故人们称它为“千人锅”。这“万人被”其实不是一条被子,而是一件能发出热量的宝物。把它高高悬在大堂中间、它就会自动发出热能,辐射到堂内的每一个角落;哪怕堂内能容万人,也会使每个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再冷的天气,晚上睡觉也不用盖被子。因为它的作用就像一条大被子,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万人被”。

李光准把这批宝物清点后,又从军中挑选了他信得过的l0名精壮的军士做随从,把宝物分成10包,由10名随从背着。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次日清晨,各人身背宝物,手提长枪,腰佩护身刀出城赶路,向建州出发。

李光准出城上路后,城内却发生了变故。南廊承旨林仁翰发动宫变。他首先号召其徒说:“我辈世代臣事王氏,今天反而受贼臣所制,倘若殷王到来,有何面目相见?”众徒们齐声响应:“愿听公命。”接着,他令众徒披甲提械,跟随他来到宫门外,他又向守宫的部众说:“殷王将要到来,恐你等要灭族了,何不一同讨逆,诛杀朱文进,赎罪立功。”守宫部众听了林仁翰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一哄而上,冲人宫内,把朱文进拖出来乱刀砍死。随后大开城门,迎接殷军吴成义进城,并附表送住建州,请殷王延政归闽为主。

此时,李光准正带领随从运送国宝走到闽清县境内,得到宫内生变的消息,便停了下来,对随从说:“主上已死,情况有变,求降已成泡影。从这里到建州还要有几天路程,况且前方的尤溪、古田有殷军陈敬铨、卢进重兵驻守,想通过关隘困难重重,万一被殷兵抓住,不仅宝物被夺去,还会有性命危险;后面殷兵已进城,国已破,家难归,我们己到了前进不得、后退无路的境地。我权衡再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是保全自己的生命要紧。”随从们听了李光准的话,觉得句句在理.齐声应说:“愿听安排,我等一定跟随到底。”

他们分析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等情况后,决定避开殷军,向闽清与尤溪边界较为安全的地带进发。经过一天的路程,来到了尤溪县十九都香林村。这里地处偏僻,远离殷兵,李光准等人心里稍安,但何去何从,仍茫然无定。

他们在香林村里住了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商议。李光准对随从说:“这地方虽然安全,但我们带了许多宝物走路,仍是不安全,万一遇上强人,即使不死,恐怕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不如把一部分金银珠宝埋藏在这里,路上如有不测,回头还可取用。”李光准的话,得到了全体随从齐声赞同。他们把所带的金银珠宝分成两半:一半就地埋藏,一半随身带走。

他们在香林村外一处远离村人视线的隐蔽地方埋宝后,又在崎岭尾过坪转弯处路上的一块平面石头上刻下了仅他们自己能够辩认的谶语,以便日后寻找。

这一块石刻虽然经过1000多年风雨侵蚀,但其刻纹仍现,只是谶语已模糊不清,其中内容难以辨认。笔者年轻时听了老人的传说,曾好奇地到了那里,看到确有一块一米多见方的天然平面石头立在一丘田的后面,便下田涉水到石前用水洗涮辨认,只看到平面石头中间几十厘米见方的范围里,刻有三行十几个字,每字有一平方分米大小,只是字迹模糊,无法认清,有待专家考证。

传说李光准等人那时在香林村整整停留了半个月,处理好埋宝的一切善后工作之后,又继续向深处进发。他们来到了东溪村。到了这里已是水的尽头了,深山老林,人烟稀少,前有大山挡住去路。这时,李光准的随从怨声不断,一名随从说:“我们就这样盲目地向前走,要走到何时?越走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我们无须把这批宝物带回去送给闽王,自己又不能留存它,倒不如把“千人锅”、“万人被”以及所带的刀枪埋掉,把所剩的一半金银珠宝各人均分,大家散伙回家,也够享受一辈子。”

这名随从的一番话,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其实,李光准早已有此想法,只是因他是统领,不便开口罢了。既然随从先开口了,而且多数人都赞同,他就来个顺水推舟说:“既然大家都这样想,我也不便阻拦。我若不同意,大家不跟我走,剩下我一个人也是寸步难行。”

主意己定,大家就分头去寻找藏宝的合适地方。终于,他们在白岩山的半山腰下找到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李光准就雇了当地石匠,在大石的两端,先从上而下各凿出一条能容一个人下去的深沟,后再从两条沟的底部平向石心各凿进一个洞,存入宝物:一头存放“千人锅”、“万人被”,一头存放所带的刀枪。然后再用大块溪石把两个洞口封死,再把沟填平。

一切存放妥当后,李光准架起香案,率领全体随从,齐齐跪在香案前,共同对天发誓,立下毒咒:“我等埋宝此地,实出无奈,决无二心。此乃闽国之宝,今日让它回归天地。日后若有人擅开宝库,当遭五雷轰顶,死于非命。”李光准设下这个毒咒,既是为了警示后人,更是为了堵死身边随从人员的异心,防止宝物被盗。接着,李光准把所剩的金银珠宝分成11份,他自己及随从每人都得一份,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享受去了。

白岩山的“千人锅”、“万人被”、“枪刀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有许多贪心者为此宝垂涎三尺,正因为有了这个毒咒,限制了贪心者的妄动,才使传说的这个宝库安然无恙。

传说民国年间,本县十七都有一个姓蔡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慕名带领部下去白岩山挖宝。他头一天由十七都起程,到香湖乡公所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出发,他们出发时天空一片晴朗,而当他们走到离白岩山宝库还有几里路的岳溪村时,天空风云骤变,乌云压顶,倾刻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蔡某一行去路被阻,心中恐惧,只好中途折回。当地群众说,这是老天爷发怒,不允许他去挖宝,应了埋宝人的诅咒。

笔者于1958年在汤川人民公社工作期间,为响应上级“大炼钢铁”的号召,除了上山找矿外,还想从“枪刀库”中挖出一批现成的钢铁来。为此请了当地老农引路来到白岩山传说藏宝的地方,看到靠近一条小溪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头,露卧在一片荒田中间,石头的两端确有两条约50厘米宽的深沟,被几块大溪石填平;各块溪石都明显地露在外面,结块溶固在一起;在两石连接处.原石好像会生长一样长出石皮,包过溪石几厘米。再经过细心察看,还发现两石的连接地方有一个朝天的小孔,用芦苇秆插进,能捅到几十厘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52:24 | 只看该作者
福建汤川流米岩仙迹说
  

  汤川洋北山岩上,相传从前曾有仙人在那山上住过,故又名“仙迹山”;山上有个“流米岩”,就是传说中的一处仙迹。

  宋朝绍兴年间,永泰县桃溪村有一个农民名叫张淳厚,其妻名叫郭十娘。郭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一男孩。在小孩下地时,满屋光华,所以父母为儿子取名慈观。

  张慈观从小聪明过人,谦逊好学;少年时,跟随父亲学习耕作,当过长工;后来悟道于白云山,得龙树大医巫师的“五雷天心法”真传,又蒙恩师赐给七星宝剑。他手提宝剑,周游各地,除妖斩怪,为民除害。他18岁时到了闽清县的金沙:19岁时来到尤溪县,住在汤川的北山岩上;后来又云游省内各地的名山胜景。到45岁时,他功成果满,坐化升天。人们尊称他为“张圣君”。

  张圣君是当地农民朋友最为熟悉的一位神祗,因为他生长在农家,不仅熟悉农活,而且与农民有密切交往,因而他得道后处处帮助农民,戏弄鬼怪,所到之处都留下他与农民有关的生动故事。故而他深受农民朋友的敬奉,各地都建造有大小不等的张圣君庙。

  汤川洋的百姓也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在北山岩相传张圣君曾到过的悬崖峭壁上建了一座张圣君庙。庙里设有中堂、配厢、钟楼。庙堂正中供奉着张圣君及其左右肖、连二君的塑像,规模十分可观。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当地的读书人都喜欢到那里读书,在那里还设了学馆。《尤溪县志》载:“自汤川洋北数里有岩曰北山者,颠末崔巍,高坪中廊构禅堂二,其左圣君,右则水月观音院,俯瞰汤川如列眉指掌,先辈读书之地也。”从山下通往庙堂是悬崖峭壁,由当地的虔诚子民踊跃捐资,修出了一条扶摇直上的石阶路。

  虽然那里山陡路险,但进庙烧香的、游览胜景的人群川流不息。每逢过年、元宵等节日,一批又一批善男信女敲锣打鼓上山迎神接火,香火十分兴旺。后来到了民国初年,尤溪知县舒钧派兵“剿匪”到此。为了不让“土匪”有藏身之处,他下令烧去庙堂,从此,庙堂成了废墟。近年,当地百姓自发捐资,重建庙堂,再塑金身,又为汤川洋增添一景。

  传说张圣君在北岩住了一段时间。虽说他住在那里,但他上天入地来去无踪,视陡峭岩石为平地,跨山涧过对山如同履步,一步能跨出几丈远。凡是他走过的地方,不论是坚硬的岩石,还是板结的硬泥,都留下了他巨大的脚印。时过境迁,脚印至今大多早已无存,而印在岩石上难以消失的仍有几处。如在庙附近的一块岩石上,留下了他从对山跨过时印在石头上的一个巨大脚印,在老鹰山、大坪岭等地也同样留下他走过时印在石头上的脚印。当地百姓称之为“圣君足迹”。

  北山岩张圣君庙香火兴旺时期,有一位庙祝名叫李良善,其妻黄氏,膝下有个儿子名叫李继兴,一家人都住在庙里。李良善为人诚实,勤劳俭朴,把庙堂内外管理得整洁清楚;接待香客十分殷勤、细心,服务周到,得到众人的赞扬。因此,凡到那里进香上供的人,都会自愿给他留下一点供品。每逢节日,来的香客多,留给他的米面、肉食以及香火钱也还可观,基本上够他一家人生活。

  在张圣君庙下面的半山腰有一块大岩石。岩石底部有一个小孔洞,叫做“流米洞”。洞里能流出白米,专供给远道而来进香的客人做午饭,无论中午庙里来了多少客人,只要庙祝李良善到流米洞前,面对洞口双脚并立,报上吃午饭的客人数,然后默默祷告一番,石孔里就会自动流出一定量的白米,可够客人吃饱饭。来的客人多,流出来的米就多;来的客人少,流出的米就少。然而,从洞里流出来的米只供应远道而来的临时客人,不供长住的客人,连住庙的李良善一家人也无缘享受。

  李良善遵规蹈矩,虽然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从来不对流米洞有半点奢望。每次从流米洞拿回来的米,他都如数下锅煮饭,让客人吃饱,自己没有留下一粒。

  而他的儿子李继兴就不同了。自从李继兴长到十几岁懂事开始,看到父亲天天从流米洞里拿到许多白米回家,而自己一家人却享受不到,心里很不甘愿,脑子里不停地在转:“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洞里多流出米来,既供客人吃,也给自己吃。”

  有一天,他趁父亲不在,一个人偷偷地拿了铁锤子和凿子来到流米洞前。他看了看洞口,又看了看岩石,心里想:“这石头里面到底装了多少米?要是能打开石头,把里面的白米搬回家就好了。”他站在洞口前想了一会儿,就朝着洞口边凿去,几锤下去,掉下了几块碎石片,本来口是圆的,变成缺了一块,看去洞口比原来大了许多。他心想:“这下好了,明天父亲一定会拿到更多的米回家,不仅够吃饭,还能有节余,生活就会慢慢地富起来了。”

  他回到家里,心中暗喜,但一声不吭,默默地等待着明天的好消息。

  第二天,庙里又来了几个临时客人。李良善与往常一样,提着米袋子来到流米洞前。他虽然发现洞口有被敲破的新痕,但急着拿米回去做饭,并没有去多想。与往常一样,他面对洞口立好,报上吃午饭的客人数,默默祷告后,伸出米袋去接米,却

不见洞里流米,他以为自己弄错了,又第二次报数、祝祷告,仍不见洞里流米。这下他才意识到洞口被人敲坏了,只好空手回庙。

  李继兴看到父亲空手回来,不知何故,焦急地问:“父亲为何空手回来?我昨天已把流米洞凿大了,今天应该流出更多的米才是。”此时,李良善才明白,原来是他的不肖儿子干的,便大骂:“你这不争气的东西,原来是你把米洞敲坏了,所以拿不到米。”李继兴哭丧着脸争辩说:“我也是为全家人着想,早知道会这样,我就不会去敲打了。”李良善生气地教训儿子:“这流米洞的米该谁享用自有定数。不是你的东西,怎能强求。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如太贪心,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次流米洞的事就是教训。”

  但事已至此,李良善无法可想,也只好作罢。从此流米洞不再流米,仅给当地留下了一个“流米岩”的地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53:24 | 只看该作者
下南山“皇帝殿”
  

  在尤溪县十九都和二十都的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渭洋府、池际县、下南山皇帝殿”的神奇故事。至今,渭洋村的群众仍得意地称他们自己居住的村子为“渭洋府”。而且,在渭洋、下南山、际下洋等地,仍留有许多传说中的形象逼真的遗迹。

  故事发生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谋,驱逐了元朝皇帝,剿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各股势力,统一了全国,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明王朝,定都金陵,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国师刘伯温(即刘基)系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出身。他不仅精通经史,而且善观天象,是一位通晓过去、预知未来,能未卜先知的神人。他为朱元璋夺取江山出谋划策,为建立明王朝近300年基业,立下卓著功勋,是明王朝的一位开国元勋。群臣都尊称他为国师。然而,到了功成之日,太祖皇帝对跟随他征战沙场的功臣有的封为国公,有的封侯,而对刘伯温仅封他一个三等爵位――诚意伯。赐给功臣的最高年俸禄为4000石,而赐给刘伯温年俸禄仅240石。虽然受到薄待,但刘伯温自己甘愿。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他生怕哪一天触犯龙颜,祸害降临,不得善终,仍是诚恐诚惶、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供职朝廷。

  一个夏末的夜晚,天空晴朗,群星灿烂,刘伯温步出府院,仰观天象,发现有异,立即回府排演易数,推断出在东南方闽地东下壑,竟隐匿着一个“天子”。

  这可是危及江山社稷的大事,他不敢稍怠,第二天早朝,争先出班启奏皇上:“我主万岁!臣夜观天象,见有异常,后又占卦推断在东南方闽地东下壑有人要谋逆。臣不敢隐瞒,照实启奏,愿皇上早日派大臣查办。”

  太祖皇帝听了刘伯温的启奏,一时间坐立不安,立即降旨,派出两位大臣南下巡查。

  这两位钦差大臣乔装打扮后立即动身,按照刘伯温指定的方位,经过月余路程,来到了福建的东下壑地方。

  这东下壑在尤溪县十九都渭洋村水尾的金鸡山下。当时这里住着一户从本乡珠溪村迁来的陈家农户(现仍存有房屋旧址),主人名叫陈来旺,其妻林氏,膝下有一个男孩,取名陈嘉疏。

  两位钦差大臣来到这里,正值秋收季节。他们到了陈家门前的晒谷场上,看到有一个农妇身上背着一个出生才几个月的小男孩,手执竹条在驱赶麻雀,不让麻誉吃她晒的谷子,边赶边骂:“你们这该死的小鸟,吃了我这么多谷子,我要打死你!”

  这时,两位钦差大臣止住脚步,站在晒谷场边上看她赶鸟,心里在揣测着,从方位、地点看来,这个赶鸟的村妇就是刘国师说的“天子”母亲。那她身上背的就是“天子”了。两人小声议论:“这妇女真是小气,连小鸟吃一点谷子都受不了,她的儿子要是能做皇帝又怎能养兵!”

  两人走到这位村妇面前,以问路为由,与她搭上话后,同她谈了一些家庭情况及其背上的小孩姓名、出生时间等家常事。他们嘴里与村妇拉着家常,而两对眼睛却聚集在小男孩的脸上、身上。细细端详了小孩的相貌后,他们又把目光投向周围的环境和那里的山川地气。两人运用平生所学的阴阳术识暗中测算了一番,当即断定这位小孩“虽有皇帝身,但无皇帝福,成不了大事,于江山无妨”。  

  他们立即回京照实奏明皇上。从此,太祖皇帝放下了心,不再查问这事了。

  再说这个陈嘉疏。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一手养大。他从小沉默寡言却倔强好胜,凡事由自己主张,从不受别人左右。到了读书年龄时,母亲把他送到附近的渭洋村私塾就读。他生性聪明,老师一教即会,而且过目不忘,一本书没有几天就读完了。

  刚进学堂时,他还能准时上学,用心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对读死书不屑一顾,于是变得不遵母命,不听师训,还经常辍学,而且每天放学后到了很晚才回到家里。每当母亲问他“为何天天这么迟才回家”时,他都是说“在学堂里读书”,其他的话不肯多说。这时候,母亲只是埋怨先生不该把孩子留得这么晚。

  后来看到天天如此,母亲心里便产生了怀疑。有一天,她赶到学堂责问先生:“你为何天天把我的孩子留在学堂那么晚才放回去?”先生听了这话觉得奇怪,用奇异的眼光看着她,说:“我每天都是按时放学,从来没有把你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先生这一解释,使她心里的疑团更加重了,但又不便马上去责问孩子,只好暂时把疑团压在心里。她为了弄清真相,暗地里观察孩子的行踪,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原来,陈嘉疏每天放学后很晚才回家以及经常留学是为了圆他的皇帝梦。他独自一人跑到下南山的一块坡地上,扎草人、骑石马,并以山上的一个石洞为基点,有模有样地钻研阵法,日复一日,毫不懈怠,雄心勃勃地为将来登基当皇帝做着各种准备。

  这一天,母亲偷偷跟在他的后面,来到山坡地上,这一天,母亲偷偷跟在他的后面,来到山坡地上,只见孩子把装束的草人当成武将,排列成队形吆喝操练;又见他把一块形似马匹的大石头当做马骑,来回驱动。这时,母亲再也忍耐不住了,立即冲出去大声喊叫:“那是一块石头,不能骑,当心摔下来!”

  母亲突如其来的一声喊叫,石马应声降止不动了,草人也不走了,陈嘉疏的几年心血全被破坏了。这时,陈嘉疏心中忿然,但对母亲的举动又无可奈何,只得用消极办法来对抗。从此他干脆不去学堂读书,在家闲玩。母亲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对付,只好顺着他的意。

  几年过去了,陈嘉疏也长大成人了,母亲就叫他去下南山开荒种粮,又给他娶了妻室。从此,陈嘉疏天天带午饭上山开荒。

  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打开母亲给他带去的饭菜包,看到菜里有几条用红糟煮熟的泥鳅,即用筷子把泥锹一条一条挟起放入水田里放生。红糟泥鳅一到水中,立即变成了活泥鳅钻进土里。至今,石马那一带田里的泥锹中,唯独在他放生的一丘田里的泥鳅是红色的。

  陈嘉疏答应母亲上山开荒,但他开出荒地却不种粮,而是种上绿豆、芝麻。收成后,绿豆、芝麻全数留存,不让母亲煮吃。连种三年,收成后装满了三个陶酒坛。原来,他只要把坛口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后,坛里的绿豆就会变成武将,芝麻就会变成兵卒。

  他砍来山上的竹子,暗中做成了三支“神箭”,只要时辰一到,他就可用此箭射死当今皇帝,自己登基做皇帝。他怕到了成功之日,功劳会被人冒领,还在箭杆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籍贯。

  此外,他还踌躇满志地计划在下南山建造皇帝殿,在渭洋设府,在池际设县。他专门来到准备建造皇帝殿的地方,在前面小溪中的一块平面石头上,用脚拇趾写下了“龙溪”两个大字。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等着做皇帝时辰的到来。陈嘉疏在家里养了三只大公鸡,羽毛分别为红、白、黑三色。其中,白、黑两只公鸡并无特别,而红色羽毛的那只公鸡是后面山上的金鸡变化的,是一只神鸡。只要时辰一到,这只金鸡就会助他成功。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嘉疏终于等到了他早已选定的时辰。

  这天的前一个晚上,他彻夜难眠,躺在床上等待着红羽公鸡报晓。因为这只红羽公鸡开始打鸣的时刻,正是皇帝坐早朝的时刻。他生怕误了时辰,刚过半夜,就不停地问母亲:“金鸡叫了没有?”母亲每次都回答:“没叫。”但没过一会儿,他又问母亲:“金鸡叫了没有?”反复不断。问得母亲心里十分烦躁,最后不耐烦地随便应一句:“叫了。”其实这时只是黑白两鸡开始叫,而金鸡尚未叫。

  陈嘉疏把母亲哄骗他的话当了真,立即起床,不及细察,就取来他自己精心制做的三支“神箭”,依次对准京都方向射出。这三支神箭中,如果哪一支射中皇帝,那支神箭会立刻返回,他就成功了。

  他第一支神箭射向皇帝坐朝的金墩,并无回;第二支神箭射向皇帝洗脸架,又无回;第三支神箭射向龙床,仍无回。三支神箭全部射出都无返回,说明没有射中皇帝。而到这时,金鸡开始叫了。其实,第一支神箭射向金墩时,皇帝还在龙床上;第二支神箭射向洗脸架时,皇帝正在起床,而第三支神箭射向龙床时,皇帝又已到洗脸架前。神箭总是差了些许时间。

  这下子,陈嘉疏慌了,他明白,不仅自己皇帝梦破灭了,还立刻会大祸临头。他强压住心里的慌张,赶紧交待母亲,到了大兵来临的危急关头,把装有绿豆、芝麻的那三个酒坛打破,而后急急忙忙带着老婆逃往龙潭躲藏。

  龙潭位于溪边村水尾,离他家有一段路程。陈嘉疏跑得快,先到了龙潭边,而他的老婆跟不上。他怕老婆找不到他,钻进龙洞前在龙潭边留下一只鞋为记。他的老婆赶到龙潭时,看到丈夫留下一只鞋,便学着丈夫也在潭边留下一只鞋,再钻进龙洞。夫妇二人就在龙洞潜藏起来。

  再说京城那边,这天早晨,皇帝照常按时起床早朝。当他走去洗脸时,发现洗脸架被一支竹箭射坏了;走到大殿,又看到上朝坐的金墩同样被一支竹箭射中了。这一来龙颜震怒,大骂近臣防卫不严,让刺客进入皇宫。

  这时,皇帝身边的一位太监又从龙床上取来了一支竹箭。经查验,发现这三支竹箭的箭杆上刻有同一人的姓名、籍贯。有了凶手的下落,皇帝立即下旨派兵进剿。

  朝廷派出的官兵经过一个多月的路程,来到了渭洋村东下壑,层层包围了陈嘉疏的房子。

  在这危急关头,陈嘉疏的母亲想起,儿子临走时吩咐她把装有绿豆、芝麻的三个酒坛打破。然而,当她拿起斧头走近酒坛边时,看到三个全新的酒坛又觉得舍不得,就改用手指在酒坛封口纸上各捅了一个洞。酒坛不打破,坛里的绿豆将、芝麻兵不能一下子出来,只能从洞口一个一个钻出来。官兵就守在酒坛边,看准了绿豆将、芝麻兵,从酒坛里钻出一个杀一个,整整杀了三天三夜,才把三酒坛的绿豆将、芝麻兵杀光。

  官兵继续寻找陈嘉疏,来到了下南山,看到了一头高大的石马立在山边吃草,那个为首的军官挥刀把石马斩成了三截。被斩下的马头飞到樟湖坂的一丘麦田里还要吃麦子,被一农民大喝一声,马头停住不动,至今在樟湖坂的一丘田中间仍留下一块形似马头的石头。马尾飞到闽江口的北岸,今福州马尾因此而得名。中间一截马身仍在原地不动,至今人们到那里还可看到一块形似马儿,但缺头少尾的大石头;此地也因此而得名叫“石马”。

  接着,官兵又寻找到龙谭,在潭边发现了男女鞋各一只,于是终于找到了陈嘉疏夫妇的藏身处。

  这龙潭地势险要、奇特,被称为“龙潭”的大深谭有十几米宽。溪水从上游的几米高处直冲而下,形成一股瀑布。瀑布遮盖着后面的一个深洞,名为“龙洞”,传说龙洞直通山上的石洞。瀑布下有一个圆井,名为“龙井”,深不可测。龙潭与龙井之间相隔着一条薄石条,由于水浪搏击,石条被掩盖着,人们可隐约见到水下的石条但不能走过去。在龙井瀑布下的水中有一个小石钉,被水浸没着,可供人踏一只脚。若要进洞,只能一只脚站在井边,一只脚慢慢摸索水下的石钉踩住;然后,双手抓住井壁石头,一步顺势翻身上洞。这样进洞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摔进龙井,送掉性命,所以龙洞不是一般人能进得去的。龙潭两岸山高林密,光照不足,寒气袭人,瀑布冲下龙井,水声隆隆,浪花飞溅,人们初到那里都会觉得胆寒。

  现在,龙潭的左岸上已通了公路,龙井、龙谭都受到破坏,但其原形仍在,只是过去的那种奇观和恐怖感已不复存在了。

  再说,朝廷的官兵来到龙潭,虽然找到了陈嘉疏夫妇藏身处,但面对着这种险境,一时难以下手。经查看地形,反复商讨后定出方案:在龙潭上游凿出两条渠道把水引开,让瀑布断流,露出龙洞后,再进到洞里。这样,官兵才把陈嘉疏夫妇抓住。

  至今在龙潭上游不远的地方;仍留有两条水圳旧痕,虽经长期来泥沙淤塞,树木、杂草丛生,但其沟痕仍十分明显。当地群众把上一条水圳叫做郑一圳,下一条水圳叫做郑二圳。

  陈嘉疏被抓出洞来,心里很不服气,他怨气冲天,对天发誓:“我生不能为人王,死后也要做大王。”他被就地砍头后,仍然是身死心不死。他的灵魂附着那颗头随溪水的流动不停地向前漂去。漂到了溪口,遇到一位妇女在溪边洗菜,便化做人形,向这位洗菜妇女发问想讨个口彩:“阿嫂,菜没有心还能不能发芽?”洗菜的妇女不加思索地回答:“菜没有心就枯死了,怎能发芽。”陈嘉疏的灵魂听了洗菜妇女的答话后,才猛然觉醒,意识到自己太痴心妄想了,这时他才死了心,他的头也立即停止漂动。

  从这以后,由于陈嘉琉的灵魂留在乡间庇佑乡民,当地由龙潭开始,沿着陈嘉疏的头漂流过的小溪两岸的阳星、洋中、际口、潭边直到溪口一带,各村群众都供奉陈嘉疏为“大王公”,尊称他为“陈相公”。山上的那个石洞也被人们称为“陈相公洞”,奉为陈相公的发祥地、归宿处。

  官兵杀了陈嘉疏之后,又察看了下南山一带的山脉地势,得出结论:之所以会出陈嘉疏这个土皇帝,正是下南山的一块风水宝地在作怪。它由南山的山脉俯冲直下,结穴在际下阳溪头的山脚,来龙气势宏伟有力;前有双溪顺两边流过,在穴前汇合,形似“人”字,前面溪流又有两座木桥横跨,看去好像“天”字;对面山峰高而尖削,挺拔俊秀,重重叠叠。

  钦差大臣把这里的山川绘制成图样带回京都,面呈皇上。太祖皇帝把图样展示在龙案上,细细审视后,提起御笔对着图样上作绘际下阳对面的左砂山脉,拦腰一笔勾下。于是,这座山脉即时随图样上御笔勾划的地方崩塌下一条深沟,一座完整的山脉被这条深沟隔成前后两个部分。从此,那里的风水被破坏,不会再有第二个土皇帝出现了。至今,那个山脉崩塌的沟痕尚存。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陈嘉疏,就在他选定准备建造皇帝殿的下南山的那块风水宝地上建造了“陈相公庙”,庙中供奉着陈相公夫妇塑像,还配有四大金刚。香火一度十分兴旺。

  解放后,庙里的菩萨被破除,庙堂先改做仓库,后又改为生产大队的办公地点。再后来,信奉陈相公的一些百姓又把陈相公庙恢复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5#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54:44 | 只看该作者

“苦竹州”的来历
  

  从尤溪县十九都的胡厝村水尾往前,走过一段弯曲不平的乡间小路,再往下盘旋一段十分陡峭的婉蜒山岭,来到山脚下的一块百来亩大的山坡地上,这就是苦竹州。

  那里四面环山,怪石磷峋,高耸入云,人们初到那里会有陷到井下的感觉。抬头望去,只见一片片绿色成荫的树丛覆盖着每一个山头。那里,蝉虫的声音特别宏亮,鸟儿躲在树丛中吱吱喳喳乱叫,只闻其声,不见飞翔。两座大山相对的山脚夹缝间有一条溪流,它是由香湖、山兜两条溪在胡厝水尾汇合后,从百余米高的岩峰上冲流而下形成的。溪虽然不大,但在山村里可不算小了。溪水清澈见底,撞击着溪中乱石,发出阵阵响声,不停地向前奔流而去。

  苦竹州原来有一个美丽的地名叫“福德州”,曾经有过村庄,住着十几户胡姓农民,村附近有一个小庙,当时的香火还很兴旺。后来由于高山阻隔,交通不便,盗匪扰乱,福德州的农民慢慢地搬迁到胡厝村上来。如今,村庄和小庙都已不存在了。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天,彭、王、倪三位仙公在高州闲坐,谈论人间世事。倪公说:“听说从这里沿溪进去有一个地方名叫福德州,顾名思义,那里一定是一个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只是山路崎驱,水路不通,很是可惜。”王公说:“我们何不用移山填海法,搬来土石堵住闽江,把江水引到福德州去,让船只来往通行方便,也算为那里的黎民百姓做一件好事。”倪公说:“好是好,只是溪床狭小,乱石挡道,崎呕不平,如何行船?”彭公听了王、倪二公的话,心里很是兴奋,一时跃跃欲试。他自告奋勇地说:“只要你们想把闽江水引到福德州去,我就先去把溪道开。”王、倪二公接着说:“你要是开通了溪道,我们两个就去古田县搬来土石堵住闽江,把水引进去。”

  彭公性急,说了就做。第二天,他驾驶着一条石船从湾口开始沿溪流而上,边查看地形边开通溪道,整整用了半天时间,眼看就要到福德州了。

  在彭公开出石船后,王、倪二公静坐在高州等待着彭公的好消息。按彭公的打算,石船要来回驶三遍:第一遍驶通溪道,第二遍拓宽溪岸,第三遍镗平溪床,只要来回三遍,他就大功告成。

  然而,彭、王、倪三位仙公的谈论,已被慈悲为怀的南海观音菩萨听到了。观音菩萨很是焦虑,心想:“闽江是福建的干流,是全省民众生产、生活的命脉,岂能容他们乱来。如果把闽江堵住,江水田流,两岸土地、民房就要被淹没,黎民百姓就会遭殃。我要立即前去阻止。”于是,她足踏莲花驾起彩云,倾刻间来到福德州,变成一个村妇,在溪边洗衣服,等候着彭公石船的到来。

  再说,彭公这天特别高兴,他精神抖擞地驾驶着石船一路前行,两眼环顾四周。然而他越往前越困惑,看到的只是高山峻岭,满山遍野尽是青松、翠竹,既看不到平洋,又看不到村庄,也没有丝毫州府迹象,更没有名贵特产,与“福德州”三字很不相称,心里逐渐产生了怀疑。

  他边看边想,正在犹豫时,突然见到前方溪边有一个村妇在洗衣服。彭公把石船驶到村妇面前停下,拱手施礼问:“阿嫂,这里是什么地方?”村妇答:“这地方叫福德州。”彭公又问:“福德州这地名叫得好,但不知道这里盛产何物?”村妇答:“这里没有什么特产,只有苦竹。”说罢,顺手从山边持掰下一根苦笋送给彭公。彭公接过苦笋往嘴里啃了一下,满口苦味,随手把苦笋扔在地上,哭丧着脸说:“这哪里是福德州,应该叫‘苦竹州’。”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的地名改为“苦竹州”,一直流传下来。

  彭公嘴里留有苦味,心里埋怨王、倪二公欺骗了他。他越想越气,骂道:“你们稳坐高州享清闲,把我骗到这里尝苦味。”他即把石船驶到山边,从山上招来一只老虎,扔下石船,跨上虎背。老虎随即载着彭公往山上纵身一跳,穿过山间密林,跨越悬崖峭壁,顷刻间回到了高州。

  彭公回到高州,气喘嘘嘘,一言不发,一屁股往王、倪二公中间坐下,占了当中大位。王、倪二公见了彭公这突如其来的动作,一时楞住了,心里虽然不满,但又不便发作,只好歪着头,皱着眉,斜着眼,扁着嘴,还翘起一边嘴角,望着彭公的脸。后来,人们就把彭、王、倪三位仙公在这个时候的神态表情,惟妙惟肖地塑成神像供奉在庙堂上。

  现在,苦竹州离溪边不远的地方还留有那只石船,石船形象逼真。离石船十几米远的山上,一块不大的石头上留下了老虎纵跳上山时陷在石头里一个脚印,老虎脚印呈凹圆形,一个脚跟和五个爪子的痕迹还很清晰。

  苦竹州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上有杉、松、杂木及竹类等,品种齐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那里至今仍然是胡厝农民生产、生活的好地方。而且,那里水源充足,水头落差大,近年来,汤川乡政府在那里建了两座水力发电站,上一级发电量为1200瓦时,下一级为4000瓦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4 12:39 , Processed in 0.0754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