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9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小小的青街,悠久的历史!

[复制链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09: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     言       一直以来对自己家乡的了解,都停留在一知半解,也曾听老一辈说起过一些典故,但没有全面深入了解过。偶然间发现了这些资料,后来漏掉几篇,请老弟帮忙很快又补上。这是原青街云祥中学池云亮老校长生前留下的笔记,对青街几处老宅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生动阐释了青街的人文历史;对古建筑物描写的非常详细。觉得这些记载非常宝贵,我想我们这一辈或者后辈们大部分都不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把这些历史典故收藏起来讲给孩子们听也很意义!小小的青街历史悠久!风景优美!人杰地灵!


                        青街村
       青街村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青街畲族乡辖村,是青街畲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村资源丰富,毛竹众多,种植毛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阳县自古就流传着“顺溪屋,青街竹”的俗语。青街一名的由来与坊间流传的一个关于浪子回头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据说在南宋时期,当地有一个叫周八的人,其七位兄长均在朝中为官,唯有他不思上进。于是,七位嫂子嘲讽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周八也像兄长们一样青袍加身,嫂子们一定用青石铺路50丈,迎他荣归故里。受了刺激的周八于是奋发图强,终于金榜题名,中了榜眼。不好食言的兄嫂们于是用靛青布铺路50丈迎接。据说如今南雁镇的五十丈村一名,就来源于此。后来嫂子们兑现诺言,改用青石铺路,于是就有了青街。
                       九岱村       青街畲族乡九岱村是温州市最大、浙江省第二大的纯畲族村,位于平阳县南雁风景区东北。全村总面积3.3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深湾、九岱、国宋、宜山、黄家坑) 。全村现有214户,总人口893人。该村有着特殊地理位置、森林覆盖率高、四季溪水长流、空气清新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对于开发“色”、“生态”、“竹海”等旅游项目,构筑人与自然相和谐、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具有优势。
                    王神洞村       王神洞村位于平阳县西南部的白云山麓,隶属青街畲族自治乡,下辖3个自然村。村四周环山,双水汇流,环境优美。系畲族聚居村。畲族有蓝、雷、钟、李4姓。1992年,王神洞村有110户、共524人。耕地231亩,山林700亩。青街的山竹子多,满山的翠影婆娑;青街的人爱唱歌,大小的事都用歌声来表达。王神洞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
                        东坑村  东坑村是“浙江省特色旅游村”之一,该村竹影幽幽,竹香郁郁,在这里,四面环山,放眼望去,但觉苍翠欲滴,为长期经受城市喧嚣的人们保留了一处可供心灵歇息的世外桃源。该村为发展经济,开发出了柑橘采摘和山涧漂流旅游项目。最有名为山涧漂流,线路全程3公里,总体落差80多米,号称“平阳第一漂”。
                     骑行绿道        青街骑行绿道路线为“双合殿——李氏大屋——青街大桥”,全长约9公里,途经睦源桥、青石老街、青街石柱、十五亩村、王神洞村、青街绿道、贡后自然村、九岱畲族文化广场、睦源池氏大屋、三源门等地,因其清幽的景致,而颇受骑行者青睐。从双合殿出发,沿着睦源桥一直行至青石老街,车轮轧过蜿蜒小道,越过山峦夹缝,爬坡时的坚持,下坡时的惊险,转弯后赫然出现美景,瞬间扫尽一身疲惫。












                      青街廊桥        青街廊桥因跨青街溪而得名,处于睦源村与太申村水口。青水来自白岩山,睦水源于九岱山,东坑水则从南网山而来,三水江源于桥下,向东北出青溪流向鳌江。
       石拱桥始建于1973年,桥长39.8米,高11.5米,宽5.68米。桥身为单孔青石结构,由溪涧中开采的花岗岩块石和条石拱砌而成,桥为拱形,桥东呈半椭圆形。2012年,乡贤唐升波创建抬梁式木结构廊屋九间,聘本乡雷衍银等畲族木匠师傅承建。桥廊设计奇异,造型优美,结构牢固。全桥采用40根木柱,内柱头斗拱盘托,外有悬柱花篮,木壁花瓣豪放,屋脊为重檐空顶,装饰九个藻井,天棚格式独特,横梁、隔断、檩上、贴木等均刻有各种花样浮雕,既美观雅致又古朴大方。
       屋脊背段饰有吻兽,翘角处精雕四大龙头图案;八个风铃,迎风响亮,声音悠扬;琉璃瓦盖顶,光彩照人。廊桥两端有书法名家题额:“竹乡古韵”,“鸟语溪音”,旁饰木雕戏剧人物,笑脸恭迎,栩栩如生,尽显廊桥文化地域特色。
       廊桥内两边设有十八张美人靠,槛上栏杆刻有纹龙,木雕花瓶等图饰,既保护行人安全,又可供人们歇息,坐在靠槛上,可仔细观赏廊屋中各式各样的浮雕、透雕,以及几何形掛落,使人眼花缭乱。廊柱上有12对楹联,墨宝真迹来自京、沪、粤、川、杭等书法巨匠的题词,大名家们的笔法苍劲有力,古朴浑圆,尤显功底深厚,实在令人大饱眼福,为廊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溪涧无弦流水伴奏晨鸟舞,耄耋有福倚栏聆听暮蝉吟”。无数游客至此驻足观赏,扼腕惊赞,无不叹服廊桥的精湛技艺和奇特的构思。
       廊桥外沿溪两岸古树成荫,四周青山翠竹,曲径蜿蜒,清凉宜人。“箫吹竹浪声千重,月掛廊桥影一溪”。桥下深潭群群鲤鱼戏水,廊中游客感受阵阵凉风袭人。构思精巧的廊桥建筑和妩媚多姿的水上景色,使人感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美哉!青街廊桥。夜幕将领,古墙上的气色灯光与桥顶彩灯相交辉映,共同绘成这人间一幅最美的图画,如若此刻你置身在廊屋中,着实令人如痴如醉,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另作俚语数句,与诸君共勉之:
         睦源一里地宽平,翠竹兰花久盛名。
         东南岚光流合殿,西北廊桥接古城。
         春日水暖观鱼跃,夏晚风凉听蝉吟。
         畲乡看来真胜境,旅游何必赴蓬瀛。






                      李氏大屋       李氏大屋坐落在古老的青街东南端,建于清代中晚期,具有明显的江南建筑风格。第一道门台青石门杠,花岗岩石阶,“当户青山延秀色,环门绿水起文波”,充分地向人们呈现大户人家的人文气息。第二道大门,上方有“司马第匾额”,为清代浙江学政吴钟骏所题赠,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扇大门往里开,门上画着六尊门神巨像,托塔持械,十分威武,颜色至今鲜艳,神态逼真,可见当年工艺师们技艺的精湛。进入二道大门后,就是李氏大屋内院,前后两进,并设厢房,二层四周走马楼,全木构建筑,回廊设美人靠雕花栏杆。有木柱232根,每根石磉与柱头中放有三钱朱砂。楼上正厅设有艮厝,建构十分精致,安放着本地宅蓝氏祖妈牌位,供裔孙们奉祀纪念。西旁竖立有“州同分府”、“儒学副堂”牌匾,肃穆庄严。前后大厅悬有古匾“极婺联辉”、“彤管扬徽”,系清广西学政孙锵鸣(光绪九年1883年)平阳县知事汤朝熙,(光绪十年1884年所题)
        大屋通面阔40米,通进深36米,占地面积2280平米,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梁架均为抬梁穿斗混合,悬山顶。从古屋出来的有成就的人很多,如马共中央执委、革命侨领李基中,美国加州数学博士李信明等。2005年3月,大屋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修葺后的大屋特别有气势,前来参观的游客川流不息,日益增多。李氏大屋门窗格扇装饰具有地方特色,是省内重要的清代住宅之一。








                    龙脚潭池氏大屋       龙脚潭池氏大屋为四合院式木构建筑,布局恢弘,建造技艺精湛。大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年,择址在睦源村西端,四周竹苞松茂,环境十分优美,确系风水宝地。前厅、正厅均为九间平房,两厢为二层重檐,二层设有美人靠,梁架均为抬梁穿斗混合,悬山顶。一踏进大屋,看到的都是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各种木质雕饰,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戏曲故事、飞禽走兽、神话传说、花鸟山水、名胜古迹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种种图案都具有深刻的民俗含义,实在是存世不可多得的民俗文物。
       这里的花雕门窗讲究对称,尤以福、禄、寿、喜十六个篆书透雕字最为显目,正厅屏风八仙原系三层凸凹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而且不饰彩绘,显露出木材的天然肌理。寓意深刻的“鲤鱼跳龙门”象征登科及第;“松鹤图”含万古长青长寿之意;“东吴招亲”则是龙凤呈祥;含夫妻团圆;蜜蜂采花含有人生须勤劳致富;葡萄成串、出水莲蓬均含义多子多孙;前厅照屏柱上饰花瓶,雕刻着唐诗宋词,意味着出入平安、象征只有诗书继世,才能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池氏大屋也因其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被考古学家、广大游客誉为“堪比于北京四合院、徽州古居民、苏州园林相提并论”,是一座保存的很完美的“明清时代木雕工艺美术馆”,闻名省内外。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今是省内重要的清代住宅之一。
      “龙跃龙潭祥云集,凤翔风山紫气生”。池宅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从古屋出来的名人很多,他们分布全国各省和海内外各地:如前新加坡温州会馆副会长、海外著名侨领池腾辉,台湾知名画家池伯成近十多年多次率领文化界名家来温州、平阳举办画展,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了较大贡献。大屋里保存有民国大总统题褒“义闻㝉昭”古匾,及马英九、连战等台湾政界名人的题字,撰联合影照片等贵重资料。




                    李氏二份大屋       李氏二份大屋座落在青街村大月山竹林下,四面环山,苍松翠竹,内外庭院广阔,由砺灰混凝土捣成,据传原宅基18亩,宅后古墙采用本地溪石,特邀金华有名工匠垒砌而成。大屋建于清代中晚期,由本宅始祖李活铨(例授贡生)聘当时县内最有名的木匠师傅建成。2011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屋前后进均为九开间,正屋及两厢二层走马楼,饰有花木栏杆美人靠,面阔,进深及建筑面积均与李氏大份大屋,池氏大屋相同。梁架均为抬梁式穿斗混合,悬山顶,为合廊式木构建筑,四周回廊贯通,门窗、屏风装饰花雕,住磉系青石磉。前进屋脊上有砺灰塑凤鸡图案,很是美观。李宅布局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建造技艺高超,选材尤重木质,选用本地最为上乘的苦槠木料作木柱,板壁,有耐久防腐,防白蚁侵袭作用。整体结构完整,保存完好,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现是省内重点清代住宅之一。屋内保存有清代古匾“明经第”一方,堪称稀有贵重文物。
       近年来,李氏后裔选用优质石材,建设门台一座,饰有花雕,门联,“三阳日照平安宅,五福星临吉庆门”。更醒目的是两扇门神,造型逼真,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池宾瑢宅       池宾瑢宅,本地人称“水尾内池氏古屋”,堪称青街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宅院。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已近400年了。原地基24亩,建筑面积长83米,宽78米,占地面积6474平方米,是至今保护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9月、池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屋主人池宾瑢,聪明能干,善于经商,敢于拼搏闯天下,营造酿酒业,又兼营竹木、药材、山货等生意,平生聚集了丰厚的资财,可称富甲一方。俗语云:富致屋,他聘请风水名师,在青街村择地建宅。宅院面对月山,后靠笔架山,左邻青街金钟峯,右接睦源山玉笋峯。当时建房75间,一个大中厅,四个护厅,四个天井,开凿三个水池,四周筑有围墙,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近年来,据南京、浙江等市古建筑专家考证:该宅系明代建筑风格,平房双翘脊系苏州式古建筑风貌,最具江南地方特色。房屋排列尊卑有序,古朴大方,气势非凡,大厅屏风及两厢门窗等装饰花雕,极具明代款式,是座大型的合院式民居建筑。
       大宅院坐东北朝西南,由主院及两厢分院组成,两侧分列厢房按次第而列展,平面略成长方形,主屋昂上穿斗结构,用材讲究,装饰精美,对称有序,四面回廊贯通。左厢后列建库房3间,整座房屋板壁外筑有竹篱笆以作防盗壁,小偷无法入内盗窃,可见当时房屋主人设计精明之处,可谓周密至极。右厢外建有杂房七间,堆放杂物或供染布间杂用。门阶、庭院采用溪石铺设而成,具有明显地方特色。
       古宅院人文气息浓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家风颇盛,一进前门上有“文元”古匾,是当时平阳县令赵发为贡生池登衢题赠的,落款时间是乾隆壬子年(1792年)。大厅上首有乾隆庚午年(1750年)、浙江学政窦光鼐题赠的“敬姜芳范”匾额。第二进正厅前悬挂有“月峯并永”本匾,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间浙江学政吴钟骏题赐。还有闽省举人、五寨县正堂陈位枢,山东学政黄体芳、平阳知县谢焯瑩登题赠“朴厚延和”、“杏林春永”等匾额、寿序,可谓人文毓秀之故宅,至今翰墨飘香。
       从清乾隆至清末年间,先后有恩授进士1人,登仕郎1人,贡生2人,文生员3人,武生员2人,太学生12人。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县长1名,局长4名,浙大艺术学院副院长1名,副教授2名,高级编审1名、博士2名,大校副军职1名,海外侨领1名,知名画家1名,大学生近38名。现代书法家陈正濂等为该古宅院书写匾字、楹联,其中有联曰:“竹色缀青街聚天地灵秀三溪并永,书声传闽浙与古今圣贤百世流芳”。可供游客们细细欣赏。





                      李世绍宅       李世绍宅,本地人称“下过溪李氏宅院”是青街李氏七世祖镐铨公长子旆朝、侄珮朝兄弟共建于清道光11年,距今已有170多年。主屋及两厢房略高,前进平房稍低些,呈三阁廊式,造型新奇美观、古朴大方。总体结构完善,具有明清时代江南山区古民居建筑风格。
       李宅选址坐落太监地宫边,北邻青街中心学校,南接古老街市,东峙笔架山,西拱白方山,面对金钟、月山、门临三水汇源,山青水秀、风光瑰丽。建屋时采用粉红色块石砌基高出地面75公分,屋脊上灰塑逼真生动的凤凰图案。正厅有一对45公分高的太湖石石鼓,光洁晶莹,凸雕莲花、牡丹图形,十分精美,弥足珍贵。
        建筑布局合理,二房走马楼式,全杉木结构,有木柱172根,柱磉造型考究,有两大厅,2个小厅,32个房间,在窗格式各异,三面走马楼花饰木栏杆,充分呈现了民间工匠的技艺和智慧。
     “山映春波龙起舞,楼镶玉宇凤耒仪”。宅院人文气氛浓郁,尽显大家族书香传世的渊源。嘉庆四年(1799年)平阳县令杨鑅为贡生李世绍题赠“文元”匾额,高悬前门。道光十六年,平阳县令廖重机为祖妣陈氏赠“嫣俊克昌”,以褒七旬荣庆、五世同堂。还有桐庐县训导陈观墀撰写的《巽峰公传略》,评述了六世祖世绍公的光辉人生。
        从古屋走出来的名人颇多,其中有处级以上3人,博士2人,硕士3人,大学生32人,其后裔分布在杭州、上海、北京、上海、成都及海外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






                       魏宅巷       魏宅巷正确的说应称“刘宅巷”,明朝开国勋臣刘伯温(刘基)晚年在自己故乡文成筑建坟墓,被权臣胡惟庸参了一本,奏章中说那是“九龙抢珠之地,其后子孙会出帝王争夺江山的”。要不是贤良的大脚马皇后暗中“送枣与桃”示意“早逃”(谐音相同),刘氏满门定遭灭顶之灾无疑。刘氏后裔中确有一支系因避难迁徙到睦源小月山下安居。至今月山上及呈岩山尚存有明代古墓,墓碑为证,是至今青街乡范围内发现的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墓。刘氏的古宅基遗址在水尾池与魏宅之间的古巷口处,既靠近小月山(今乡府附近)地方。
       古巷修筑于明朝,从刘氏古宅门口至青溪(山边段)边,长150米,两侧围墙均挑选溪中枕石相垒而成。巷道古老,优雅恬静,墙上网络着青色小藤,尤如蛋石入袋状,仔细看来妙趣横生。行走在小径苍道上可伸手轻轻碰触,你会感觉到这是岁月沉淀的悲喜。亦是凄美的吟唱,你会触景生情,这是流逝岁月的痕迹与沧桑。同时,游走其间默感悲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氏裔孙,后迁何处?是否南迁今莒溪,刘氏从此迁徙(青街乡南临苍南莒溪刘氏后裔),每年清明都成群结队到青街乡呈岩山祭祖扫墓,未知来过月山吗?尚待今后考证,种种思绪,勾起无限惆怅。如今城市喧闹,寻一份宁静,觅一份朴素,来青街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简单的旅程,来魏宅巷探讨人生。






                     青街碇步       青街碇步历史悠久,追溯起来应该从唐宋时说起。唐朝天宝年间,周氏始祖欲纳公因避安史之乱,从陕西经江西乐平县迁徙到平邑睦源(今平阳青街)安居,繁衍后代,遂成平阳望族。以前乡人过溪,举子赶考是没有桥梁通过的。据历代相传及《宋史》记载,宋朝时周家出了十八个进士,他们前往县城、州府、京都赶考,就是跨过这石碇步,登程上路去考取功名的。如周茂良、周历、周劼等去外省各地赴任时也是通过这周氏石碇步去做官的,说石碇步是桥梁的前身也不为过。后来睦源周氏有7人外出赴任做过知州、知县,至于建筑石桥当然是他们致仕后的事了。因年代久远,以往关于碇步的文字记载实难查找得到。至今青街碇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从池氏、李氏古宗谱中的谱序找到:
池大耒,水尾人,清太学生,生雍正甲辰(1724年),卒乾隆乙亥(1779年),平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乾隆甲午年(1774年)公首倡重建迢岩碇步,工竣。又于乙未年(1775年)筑本里青街碇步,此举面乡人涉水之苦。青街、顺溪二地民众无不称颂两次善行,公皆慷慨解囊,并亲躬其事。从上述说明,清乾隆年间就有文字记载关于青街碇步具体年事。
       再据李氏宗谱中《李寿山先生传》中记载:李公,太学生,讳世南,号寿山,为人存心忠直、无私,创建抱珠桥亭以便行人,建普济碇步以通来往乡党,儒林钦其风,饱自多,德配池孺人温恭,天授淑慎。还有关九世祖立泉公(大份人),家族发迹,建周岙、青街碇步的记载,但至今无法找到建碇步的石碑。后多少年来,曾多次发生碇步被洪水冲垮,地方上首事,仁人善士都能及时修筑恢复,使行人畅通无阻,可谓劳苦功高,泽布乡里。
       青街现尚存五条碇步,两条分布青街村,又称“山边碇步”。惟桥亭潭与水尾宫潭中间的青街碇步为最长。该处溪面宽31米,碇步42步,每步相距70厘米,碇步中设青石板孔筏港通道1.3米。2013年,原石碇步又被洪水冲垮,乡贤唐升波发起重建,低层坝基由三层组成,碇步上下层附设低石碇,设计奇特,古朴美观,可供游客们玩耍戏水,是一新开发旅游好去处。
       近年来,乡政府牵头在沿溪两岸设立了粉红色和青色石栏杆,铺设了粉红石板路,把双合殿、青街廊桥、石碇步、睦源古桥、青石老街、李氏大屋串联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睦源村民众还把沿溪防水大堤重新装饰加高加固,筑成古城墙状,无论是远望还是近看,细细品赏,都具欣赏价值,如若置身于碇步上,拍上一张合影照片,的确令人拍手叫绝,多美的风光照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青街三水汇源,聚集成三角潭、桥亭潭、水尾宫潭、周来公潭,石碇步巧处中间,一分为二,无数游客至此脚踏碇步石上,向上一眼望去,只见桥亭潭、三角潭潭平如镜,绿似碧玉,风光无限。俗语云“两脚女子世间有,三脚蛤蟆天下无”。本地人称三角潭为“三脚蛤蟆潭”,含义为天下罕见的碧玉潭。碇步下潭为水尾宫潭,水深见底,那廊桥、双合殿倒影映在潭中,绚丽无比,与那波光水影相辉成趣。登上潭中竹筏,随水漂流,随竹筏划至周来公潭,两岸青山翠竹,空灵明净,美好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青石街       青街顾名思义,就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建于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是平阳知州周嗣德亲自督建铺设的。周嗣德,睦源人,江浙行参政(从三品衔),行院判官。父名周应奎,曾任明州(今宁波)同知副元帅。他世袭到闽宁德任海口场司令(相当于现在宁德市财政局长),管理盐政等事务的官员。嗣德出身在官宦之家,世代暨缨,自幼习读兵书,苦练武功,卓有才学。当时,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在温州的酷吏,已无法统治下去(天下大乱,官逼民反)。故把一身文韬武略的周嗣德从福建调回,权授平阳知州。青街青石街正建于这一时期。青石街总长210米,宽约3米,由青石板铺成,街呈弧线形,部分面溪见山,可观“灵山秀水,苍松翠竹”,让你体验这鲜为人知的独特文化旅游,唯美的景观视觉享受。
       据历代相传,关于青石街来历,民间还有一种美丽传说,在平阳北港地方也可谓家喻户晓。南宋时,周家望族中(登科及第十八人)有一小周八,年轻时贪玩好赌、游手好闲,很不争气,其兄嫂激发开导他,如能皇榜得中,将铺设青石板为路相迎。后来周八一改恶习,奋发习文人武(至今南雁朱公山的石狗尚留有拳头印),上京赴考,高中榜眼,其嫂为不食言,先用锭青布五十丈代替铺路(南雁镇尚有五十丈村名),迎接荣归故里(睦源村周宅基马路尚存红色的上、下马石墩)。周家毕竟是世代做官人家,后果用青石板铺街,故名青街,这便是青街地名由来。近十几年来,因民房新建等原因,青石街不断被水泥路面覆盖,在青街乡政府支持下,青石街复原工程于2013年冬圆满完成,青石街原先的古韵仍然展现世人眼前。





                       古廊桥       古廊桥原名“睦源桥”,位于青街桥亭潭边,因横跨睦源溪而得名。
    “四面环山,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这是古人对睦源桥的真实写照。1986年12月,平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民间历代相传,该桥应原建于唐宋时期,但具体建桥年月已无从可考。清道光11年(1831年)重建,至今已180多年了。桥系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4.6米,高4.4米,桥身为粉红色条石结构,桥为拱形,桥洞呈半圆形。桥上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五间,外有悬柱,柱头雕圆柱斗,屋脊为重檐空顶,屋脊两端饰有吻兽,上铺青黑色瓦片,桥廊内两边设有美人靠槛和竖木栏杆,可供来往行人和邻近村民歇息。廊屋中间明壁上设有神龛(俗称泗洲佛座),精雕细刻,古朴雅致。中系通道,道中央镶间有长方形大青石板一块,光滑透亮。桥廊用料讲究,造型美观,精巧玲珑,可谓别具匠心。
       桥左侧溪边生长一古樟,约植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至今已近500年(是县内树龄最长久的古树老大哥)。香樟高15.5米,主杆杈处为空钭略侧在溪上。在主杆杈部空洞处,曾长出一株梅树,高5米,成为“樟抱梅”奇观,以前有文人撰联作形象描述:“樟抱梅望梅止渴,桥架亭坐亭乘凉”。
       古廊桥处在青街旅游中心:东有青石板街道、李氏大屋,金钟覆地;南与水尾池氏古宅院、李氏二份、月山圆峰相峙矗立,翠竹万竿;西接睦源山,玉笋擎天;北连桥亭潭、石碇步、双合殿,雄伟无比,金碧辉煌,笔架奇峰险峻。因四周风景绝胜,各得其妙,故电视剧《竹外桃花》、《高机与吴三春》等均在此拍摄主要场景,更使青街畲乡名扬省内外。君若有意坐在靠槛上,欣观白鹅浮水,潭中红鲤腾跃,冲出水面,洗却你胸中一切烦闷,让你尽裳山光水色,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青街双合殿       青街双合殿始建于清嘉靖年间,自道光以来已闻名遐迩,时与腾蛟大夫殿,水头埠头殿合称北港三大殿。2010年公推乡绅李信浪领衔成立双合殿重建小组,于2013年竣工,总投资2000多万元,仿明清七彩斗拱,重檐歇山顶琉璃作,二层石柱木架,飞檐翘角,金龙蟠柱,精雕细琢,实属名师佳作。营造采有明清七踩斗拱例,重檐翘角,层楼叠嶂,圆柱240根,其中18根系蟠龙浮雕,极显气派,呈现金碧流辉,雍容华贵的气氛;造型奇异,工艺精湛。整体布局庄严恢宏,古朴大方,浙闽罕见。左为杨府殿,右为娘娘宫内庭前戏台两座,可供艺伶斗台争艳。戏台藻井造型独特,雅致优美,台前上方有王母庆寿、大闹天宫、龙凤呈祥等大型木质浮雕,牛腿透雕后殿两边,有立体贴雕八仙过海,沉香救母组图,人物栩栩如生。前后殿九大开间,十大门神,其中六位威武持械,四位抱笏如意,系横店影城高级技师亲临刻绘而成。全殿自上而下精雕细琢,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五大组画图,造型典雅,堪称杰作。合殿木雕以“封神榜"人物主,细致入微,形象明快,充满生气,凹凸层次节奏,追求饱满与均衡,刀法工整,可以说是一座花雕博物馆。名师雕刻,不同凡响。尤以那26个龙头和蟠头龙的逼真形象,的确令人叹服;八仙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堪称世上一绝。双合殿戏周围青石浮雕,右台是历代女英雄人物,如花木兰从军,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及马祖护航等。左台则是隋唐英雄传中的男角色人物雕刻为主。两厢廊壁'有黄腊石雕,有三国人物雕14幅,造型构思,实属奇特。合殿楹联大多出自名家手笔,书法苍劲有力,呈现古拙,为宫宇陡增辉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题赐殿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初伟先生亲献杰作,还有省文化厅原厅长钱法成,温州市书画院院长林剑丹,浙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池长庆等均留有墨宝,更令重建倍添光彩。殿前设有红白玉石华表一对,柱顶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寓意上传天意,下达民情。铜、石狮两对,亭阁两座,分立两边,其气势的确雄伟无比,左旁青石雕八仙过海、九龙吐珠,与殿内樟木雕飞天诸神、渺渺飘飘的亮丽对比,格外显目。前来参观的游客,川流不息,以一睹双合殿为荣,他们拍手称快、赞颂不已。随着时间往后推移,这座畲乡双合殿将成为世上珍宝。合殿周围,苍山叠翠,古木竞秀,东西两滨,古道葱茏,溪音潺潺,鸟语呖呖,这真是:双阙焕灵光,四时生妙境,合溪传逸韵,万古旧仙踪。美哉!双合殿,乡人之幸,伟乎!双合殿,游客之福。










  看了以上的介绍,你是否对青街也有一定的了解了呢?是否也想来这里看一看呢?!那么赶紧行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主题

1595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2: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4 15:06 , Processed in 0.12604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