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0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点]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符号之一:风水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5:1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水:祈福禳灾选宅符号

                             卫绍生

受天人感应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人大都相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寻找其因果链,试图加以破解。风水就是人们探究天、地、人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式和途径之一。人们按照一定的理论选择生存环境和安乐之所,而当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安乐之所不是那么满意的时候,就要通过某种方法进行修禳,以求更为满意的结果。尽管在实践中想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许多人一直有这样的追求。久而久之,风水就成了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的一种选宅符号。

风水是关于人和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关系的一种学问,它注重地理环境的和谐均衡,强调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偏废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而是注重三者的协调。它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术就不同了,其重点在一个“术”字,强调“术”对人生命运的作用和影响。它虽然和风水理论一样注重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它却把地理环境看做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因素,竭力去寻找所谓的风水宝地,以为只要找到风水宝地,就可以万事大吉、大富大贵,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许多人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寄望于风水术,希望通过对阳宅或阴宅的选择,来谋求富贵利达。风水术在迎合人们这一需求的同时,逐渐抛弃了风水理论的精华,成为一种预测人生命运的术数。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二者原不相干。但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并不这么看。古人认为,风是天的意志或情绪的表现,《淮南子·天文训》把风看做是上天发出的怒气,认为“天之偏气,怒者为风”。风与水,都是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参考条件,所以,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大多选择近水避风之处。近水易出行,易灌溉,易生活;避风则既可取暖,又可免除大风吹袭。从生存和居住的意义上讲,重视对风与水的选择是无可非议的。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饱腹暖体、饮食男女等人之大欲外,居住环境如何,也许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居住环境就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诗经·大雅·公刘》描述了公刘率领部族选择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故事,其“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可以说是中国风水术的滥觞。《尚书·洛诰》记载的周公卜东都于洛邑的故事,与后世的风水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不过,周公选择洛邑为东都,用的不是后世风水先生常用的方法,而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择吉方式—占卜。这一时期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不仅表现在具体生活环境的选择与评价上,而且表现在人们对大环境的勘察与描述上。《尚书·禹

贡》以自然形成的山川、河流、海岸为参照,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为后世的“大风水”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山海经》详细介绍了山川、河流、海洋、道里、隰原等地理形势,对风水术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周礼》等先秦文献也有地理形势和人文关系的内容。如《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最早提出了相宅说:“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上述种种,都可以视作风水理论和风水术的先声。

秦汉时期,风水理论和风水术没有太大的发展,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东巡之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见东南方有“天子气”,于是决定东巡以镇压之。他封泰山,临东海,刻碣石,都有镇压所谓的“天子气”的用意。《晋书·元帝纪》这样记载此事:秦始皇时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东巡以镇压之,改金陵为秣陵,在山北开凿深沟,切断地气,以绝其王气。这种通过改变地理形势来改变其风水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后世风水术中修禳之术的萌芽。

魏晋时期是风水理论和风水术的形成期,标志之一就是郭璞《葬经》的出现。《葬经》第一次提出了风水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说:“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按照郭璞的说法,风水就是气的运行和聚合,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就是所谓的风水。阴阳之气浅深适度,风水自然而成。尽管郭璞是在论葬地时说的这些话,但他对风水的解释对中国传统风水术有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和大臣大多相信风水,晋明帝司马绍、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等帝王都很迷信风水。风水史上著名的“折臂三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西晋有一个风水先生,无意中看到了羊祜家的祖茔,说:“这家人会出真龙天子。”羊祜听了,怕招来杀身之祸,就连夜挖断墓穴地势,破坏墓穴的地形,想通过这种办法破坏祖茔风水。后来,那位风水先生又从此地经过,说:“这家的墓地虽然地脉被挖断,但还是能够出折臂三公。”果然,羊祜发达之后,有一次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但羊祜官运亨通,一直位至三公,应了风水先生所说的“折臂三公”之语。

风水之说虽然起源甚早,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术数而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则是在它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之后。其标志就是郭璞《葬经》的出现。《葬经》不仅完善了风水术的理论体系,而且由于郭璞等术数大师的努力,使风水术逐渐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术数。尤其是晋明帝等帝王的参与和介入,极大地促进了风水术的发展,使风水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广为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术关注的主要是地理形势,注重的是对风水优劣的考察评判。如三国管辂相丘俭之墓,说它“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这里的玄武、苍龙、白虎、朱雀四象,既指墓地四方,又言墓地四方的地理形势。郭璞的风水理论是形势派的理论基础,其论四象:“夫葬,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生,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这段话可视为对管辂相丘俭墓的注解。郭璞和管辂一样,把墓地四周的地理形势称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认为上佳的墓地应该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如果相反,就是大凶之地。

唐代风水术的代表人物泓师,是郭璞风水理论的衣钵传人。他为人相宅,注重地理形势,可以看做是形势派的先声。其风水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认为有龙起伏的形势是吉地,与郭璞《葬经》龙气说暗合;二是在观察地理形势的时候,注重藏风聚气,符合《葬经》所说的风水要领。由此不难看出,泓师的风水理论和郭璞是一脉相承的。

隋唐时期,古老的卜葬也在流传着。隋朝内史令李德林和其子李百药,都是精于卜葬之术的人。李德林为了能让子孙世代富贵,让儿子李百药在家乡饶阳城东选择葬地。选定之后,李百药向父亲报告,说:“从卜兆来看,葬在那里,将来李家可以出八公。那块地东边是村庄,西边是城郭,南面是道路,北面是河堤。”李德林问村子叫什么名字。李百药说是五公村。李德林听了,十分惋惜地说:“这么说就只剩下三公了。这都是命啊!”于是就把父母迁葬在那里。后来,李德林受封安平公,其子李百药、孙李安期皆世袭其封号。到了其曾孙,因参加徐敬业、骆宾王讨伐武则天之事而被革除爵号。李氏一门仅仅出了三公,应了李德林当初的话。唐朝英国公徐曾用卜葬法为自己选择风水宝地,得到一卦,爻辞是“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当时另一位术数大师张景藏听说后,也占了一卦,爻辞是“朱雀悲哀,棺中见灰”,于是私下对人说:“英国公所占,有些过分了。”后来,徐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得知后勃然大怒,令人挖开徐的墓穴,劈开棺材,焚烧其骨骸。有人以为,这就是张景藏所说的“棺中见灰”之应。

唐宋之际,风水术分为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的代表人物是唐朝末年的杨筠松,人称杨救贫,祖居窦州(今广东信宜),寓居江西,故而有人把形势派称为江西派。杨筠松是形势派的宗师,不少风水类著作都借重他的名字,如《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青囊奥语》、《黑囊经》、《正龙子经》、《天玉经》等,都题署杨筠松撰。唐代以后,形势派占尽风光,以至于出现了“大江南北,无不遵之”的局面。除了因杨筠松及其再传弟子甚多之外,形势派的理论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利于实用,也为其广泛流传提供了很大方便。理气派也自称得自杨筠松之学,但至宋人王才广为流行。王,字肇卿,祖籍河南开封。其祖父王讷亦精于术数,因论历法有差错被贬到江西赣州,一家人因此南迁。王科举不得意,遂浪迹江湖,后寓居福建松源。至于他后来为何专注于风水之学,且又成为理气派大师,史料没有记载。不过,既然说理气派至王乃大行,则王之前理气派应该已经有相当的影响。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居所度过的,而且许多事情也是在宅室发生的。正因为如此,人们都十分注重宅室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强调先安居而后乐业。所以,《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择吉处而营之,是古人选择居所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休养生息之所,人们有理由也有权利对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作出选择,有时即使要求苛刻一些,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随着卜宅之风的兴起,人们对阳宅的选择又加入了吉凶福祸之类的内容。

自从把吉凶福祸等引入宅室的选择之后,人们对宅室的选择就格外重视起来。住宅选在何处,居室建在何方,外宅环境如何,内宅建构怎样,房屋是高是低,偏房如何搭配,天井是大是小,门路朝向何方,主卧定在哪里,等等,都成了人们要考虑的问题。明代学者高濂认为,房屋要不高不低,光线要不明不暗,阴阳协调,高低适度。清人李渔则注重安全坚固,顺应自然,认为居室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由于人们的爱好、兴趣、修养、素质等都有很大差异,在选择居所的时候,着眼点也就大不一样。爱好自然山水的人,会选择林木葱茏、溪流环绕之地;喜爱纵马驰骤的人,会选择开阔平旷之所;喜爱安静的人,会选择远离嘈杂喧嚣的闹市之地;耐不住寂寞的人,则会傍市而居,以免因人声稀少而感到孤独。此外,人生经历、社会地位、处世态度以及财力大小、心情好坏等,也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然而,不论选择如何不同,选择的内容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住宅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选择,二是对宅内房屋建筑、道路设施等结构布局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就是风水术所说的宅外形和宅内形。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来说。

与阳宅相对应的是阴宅。阴宅指的是死者的归葬之所及相关地理环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墓地。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由生而死,走完了人生历程,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但风水术却把死亡看做是人生形态的一种转换,是由阳间转至阴间,所以有人生而为阳、死而为阴之说。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才有了郭璞“本骸乘气,遗体受荫”的说法。既然“本骸乘气,遗体受荫”,人们对丧葬就不能不格外重视了。

中国人很早就对丧葬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一个人死了,丧葬要视其等级而定,服丧的人因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前来致祭的人也因等级不同而各有差异。安葬死者的时候,要先选择一块吉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卜葬。魏晋以后,传统的丧葬方式逐渐被风水术所代替,后来逐渐发展到为选择一块吉地而罔顾其他。丧葬的原旨是尽人伦、行孝道,使亲人的遗体魂灵得以久安,免受迁徙之扰,不受风吹日晒、雨水浸泡,这就是所谓的“葬唯求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必要的择葬还是应该的。然而,不少人相信风水之说,祈求先人保佑,希望遗体受荫。宋人罗大经论及丧葬时说:“乃如葬者,藏也。藏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之人所谓卜其宅兆者,乃孝子慈孙之心,谨重亲之遗体,使他日不为城邑道路沟渠耳。借曰精择,亦不过欲其山水回合,草木茂盛,使亲之遗体得安耳。岂借此以求子孙富贵乎?”然而,受风水术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谨重亲之遗体”的人不是很多,而幻想“本骸乘气,遗体受荫”的人却不在少数。有的人贪求富贵,却又不肯努力拼搏,不愿积极进取,而是把富贵利达的希望寄托在死者身上,一味追求所谓的风水宝地。

对这种脱离丧葬本旨、一味向死者索求的现象,早就有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隋文帝以帝王之尊,对卜葬提出了质疑。他说:“吉凶由人,不在于地。高纬父葬,岂不卜乎?国寻灭亡。正如我家墓田,若云不吉,朕不当为天子;若云不凶,我弟不当战没。”宋代大儒司马光对相墓嗤之以鼻。在《葬论》中,他对那些因迷信卜葬相墓而久久不埋葬父母,甚至是几代人都不埋葬的现象十分感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风水术是不可信的,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有人则以为,吉凶在人不在地,所谓“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的一首诗,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表现:“寻山本不为亲谋,大半多因富贵求。肯信人间好风水,山头不在在心头。”

贫者求富,穷者求达,卑者求贵,危者求安,是自然而正当的愿望和追求。只要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为了这些愿望和追求而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由于受天命观、宿命论、天人感应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些人不是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是相信风水,把希望寄托在一处能够给自己带来吉祥的阳宅或阴宅上。有的人这样做虽然没有危及他人的利益,却因迷信风水而放弃了脚踏实地的努力,结果无损于人,却有害于己。至于那些为了争夺风水宝地而起衅生乱甚或危及乡邻的人,则是害人害己,遗祸后人。

如果把风水理论定义为评价和选择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优劣的理论,把风水术定义为选择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劣的方术,风水理论和风水术就不会那么令人感到神秘了。遗憾的是,传统的风水术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与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风水术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风水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强大。应该承认,古代风水理论有其合理的内容。它注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评价,注重协调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选择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风水理论中选择宅室和修建房屋的理论,合理的成分更大。它格外看重地形、地势、地貌,看重山水、土质、丘陵、林木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现代建筑理论不谋而合,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这也是古代风水理论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之一。

然而,风水理论的合理因素却被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风水术淹没了。风水术也追求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但其目的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适宜休养生息的场所和环境,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把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寄托在所谓的“风水宝地”上,宣扬宿命论,取消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无疑是极为有害的。因此,应该将古代的风水理论和风水术分开来看。作为一种理论,风水理论虽然也建立在宿命论和天人感应观念的基础之上,但它毕竟含有不少合理的成分,有些内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价值。作为一种术数,风水术实际上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古代中国的表现,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于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刊于《寻根》2011年第二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6 13:43 , Processed in 0.08811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