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三明市少数民族分布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5:31: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明市少数民族分布
林子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总人口2559943人。其中,汉族人口253853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16%。少数民族主要有畲、回、壮、苗、满、布依、高山、土家、侗、彝族等民族,总人口2141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84%。其中,畲族人口1730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回族人口212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苗族人口有62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壮族人口54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满族人口23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58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少数民族中,以畲族人口最多,有1730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80%。其中,宁化县畲族人口最多,有5842人,占全市畲族总人口的33.76%;其次是永安市,有4461人,占全市畲族总人口的25.78%;其余依次为清流县有1730人,尤溪县有1437人,沙县有846人,大田县有741人,三元区有602人,梅列区有569人,建宁县有395人,泰宁县有332人,明溪县有218人,将乐县有130人。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宁化县的治平乡、翠江镇,大田县的桃源乡、梅山乡,永安市的青水乡等地。回族人口2122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26%。回族人口以大田县最多,达518人,占全市回族总人口的24.41%;其次是永安市,有回族人口489人,占全市回族总人口的23.04%。回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大田县的均溪镇、前坪乡,永安市的曹远乡、西洋镇。苗族621人,主要聚居在沙县、永安市,分别为233人、138人。壮族人口549人,主要聚居在尤溪、建宁,分别为167、131人。少数民族除在个别乡村相对集中居住地建立民族乡、民族村外,其他散居在全市各地。
1993年,全市有一个民族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设立于1987年)。全乡辖21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7个,为青水村、汀海村、际头村、百芑坵村、沧海村、罗溪村、三房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1.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5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1%,基本分布在7少数民族村中。除青水畲族乡的7个民族村之外,全市还有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坪埔畲族村(1984年设立)、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坪埔畲族村(1986年设立)、宁化县水茜乡庙前畲族村1986年设立)、宁化县方田乡泗坑畲族村(1986年设立)、宁化县城南乡茜坑畲族村(1986年设立)、大田县前坪乡山川回族村(1986年设立)、尤溪县西滨镇后坪畲族村(1986年设立)7个民族村。
1998年,增设宁化县安远乡硝坊畲族村和沙县大洛镇昌荣畲族村。
2000年7月30日,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法律程序,正式批准宁化县治平乡为畲族乡,成为三明市第二个畲族乡。宁化县治平乡设12个行政村(其中9个为民族村),100个自然村;全乡13152人,其中畲族40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58%,分别居住在9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中,都是最边远的边界山区。同年,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民族村有:清流县嵩溪镇嵩溪畲族村、清流县嵩溪镇青溪畲族村、清流县龙津镇基头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治平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社福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光亮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峰畲族村。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少数民族共有畲、回、苗、壮、满、蒙古、高山族等35个,人口2525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8%。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畲族,有18970人;其次是回族,有1842人。全市12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在6千人以上的有宁化县和永安市,清流、尤溪、梅列、沙县、大田、三元6个县(区)少数民族人口都在1000—2000人之间,明溪、将乐、泰宁、建宁4个县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千人。全市少数民族85%在农村,分布在81个乡(镇)、72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
2002年12月,认定的民族村有:永安市洪田镇林山畲族村、永安市曹远镇蔡地畲族村、清流县余朋乡太山畲族村。2002年8月,认定梅列区徐碧街道洋山畲族村。2003年3月,认定的民族村有: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湖背角畲族村、宁化县中沙乡下沙畲族村、宁化县泉上镇泉永畲族村、宁化县方田乡泗溪畲族村。2004年12月,认定的民族村有: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泥坑畲族村、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地畲族村、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宁化县安远乡东桥畲族村。2005年3月,认定明溪县枫溪乡官坊回族村。
2005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约260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98%;全市有2个少数民族乡和40个少数民族行政村。
201112月,全市共有2个民族乡和42个民族村。民族村分布于:永安市12个,宁化县19个,清流县4个,大田县2个和尤溪县、沙县、明溪县、梅列区、建宁县各一个。
附:
一、三明市民族乡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  1987年经福建省民政厅、三明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青水畲族乡位于永安市东南部的群山环抱中,东与槐南乡毗邻,南与大田县桃源镇相望,西与西洋镇、上坪乡接壤,北与三元区莘口镇相连,平均海拔720米。全境东西宽19.5公里,南北长22公里,总面积260.7平方公里,有土地面积19333.33公顷,其中耕地1486.67公顷,山地242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5933.33公顷,毛竹林2800公顷,茶园近400公顷,森林覆盖率80.3%,森林蓄积量102万立方米。全乡辖21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7个,为青水村、汀海村、际头村、百芑坵村、沧海村、罗溪村、三房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1.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5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1%,基本分布在7少数民族村中。畲族姓氏主要有钟姓和兰姓。青水先民多为外地移民,带来各地的方言,因此青水的方言相当复杂,可分为青水本地土话、永安话、大田话、闽南话、长汀话和槐南话6种语言。
青水畲族乡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其中,永宁桥古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大腔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点的“傩狮”表演因永安市申报2006CCTV“中国魅力城市”赴京展演而声名远扬。乡境内有古民居400多幢,比较精致的有100多幢,其中开闽王王审知之母“徐氏夫人墓”、王氏祖祠(王审知驻军旧址)“罗兜祠”建于唐光启元年(885年),距今已有1120多年历史;三房村郑氏宗祠,始建于宋,距今已910多年历史;青水乡钟氏始祖钟道庸建造始祖“龙安祠”,距今已有550多年历史。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  设立于2000年10月。治平畲族乡地处闽赣边陲之地,离宁化县城有51公里。全乡辖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3497.27公顷,设12个行政村(其中9个为民族村),100个自然村;全乡13152人,其中畲族40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58%,分别居住在9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中,都是最边远的边界山区。他们都是雷、兰两姓的后裔。
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6.7度,无霜期2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32.4毫米。全乡拥有林地面积12422.87公顷,森林覆盖率90.2%,全年气候湿润阴凉,利于毛竹生长,全乡现有毛竹9666.67公顷,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乡。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地瓜、蕉芋等,土特产有玉扣纸、冬春笋、笋干等。境蕴藏内大量铅锌、铅铍等矿产尚待开发利用。
二、三明市民族村
(一)永安市(12个)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汀海畲族村 始设于1984年。汀海畲族村含有上汀海和下汀海两个自然村,位于青水畲族乡东南部,与大田县泼水交界,海拔约850米,青桃公路贯穿全村,北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44.47公顷,林地面积355.27公顷,其中竹林面积48公顷。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39户,总人口554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6%,主要为钟姓,语言以青水话为主。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青水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青水畲族村地处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青水乡集镇所在地(每逢阴历初五、初十为圩日),为青水畲族乡政治、经济、文化、邮电、交通医疗等的中心。该村海拔730米,有青水池、曲尺丘、隔柄、寨兜、中村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12人412户,其中畲族人口1520人,占全村人口85%。青水畲族村民姓氏主要有钟、郑、陈等姓,语言较为丰富,但以青水话居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澄江永宁桥?古戏台是青水村的一大民俗景观,座落于距永安市城区61公里711县道边,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全村林地面积10074,其中毛竹林面积1450亩,茶园120亩,果园面积250亩,耕地面积1800亩,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烤烟生产、季节蔬菜、畜禽、农户产品销售,从事小商品经营和劳务外出。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沧海畲族村距青水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海拔700米,总面积2929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茶果园面积300亩,毛竹200亩,小径竹80亩。全村总人口129户523人,3个村民小组。沧海畲族村早期住有“田、孔、杨、蔡”四大姓,后杨家大发,就想方设法进行改溪,由此“溪变田、田变溪”,船可舟游,成为沧海之势,故取名“沧海”。自此,沧海有“十里澄江下、一碧武夷水”之誉。现居住在沧海的畲族钟姓于清乾隆二十年由青水汀海圆安坂和际头城楼厝两村开枝蒙来沧海积庆祠居住,至今约240年。沧海村是民俗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有化龙桥一座,龙归祠一座,有八幢古民居,在古民居墙壁上写满当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留下的长征标语,是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市民俗特色村、香港、中国宗祠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其具有传统特色的“傩面舞”为永安市申办2006CCTV魅力城市赴京展演而声名远扬。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际头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际头畲族村位于青水畲族乡的东南部,北连盖竹洋,距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海拔850米,属高寒地区。全村有耕地面积844亩,林地3248亩,其中竹林600亩。全村有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12户,总人口512人,畲族人口占90%,原有的巫、许、官氏均已消失,后钟氏从盖竹洋繁衍到此。该村主要以钟姓为主,语言较为单一,以说青水方言为多。村民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百芑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百芑畲族坵村位于青水乡西南部,海拔77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2.2公里,因村内有一丘百芑田而得名。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青水畲民始祖钟道庸从江西省赣州府迁入百芑坵畲族村盖竹洋,而后在此繁衍生息,故百芑坵为青水畲族乡少数民族发源地之一。全村辖2个自然村(盖竹洋、白石坑)、4个村民小组,有158户、676人,其中畲族人口406人,约占60%。村民以钟、林、陈、黄四大姓为主,说青水方言。全村拥有耕地面积786亩,林地面积3150亩,其中竹林面积300亩,果园面积21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烤烟种植、农副产品销售和外出务工等。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三房畲族村距青水畲族乡政府所在地七公里,海拔720米。全村有耕地面积1558亩,林地8500亩,其中毛竹1200亩。全村有三房、乌坑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70人311户,以姓钟、郑、胡、林、罗为主,操青水方言,其中畲族人口占51%。三房文化遗产储量丰富,闻名遐迩的乌坑傩面舞表演,据考证已有500多年历史,多次参与畲乡傩面舞表演。保存完好的闽中古建筑郑氏宗祠和安仁桥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其中郑氏宗祠是我国北宋官禄大夫郑章隐居住址,内有古字迹等珍贵文物。安仁桥由戏馆、寺庙、古树组成,为村民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烤烟、高山无公害蔬菜、红辣椒和外出务工。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罗溪畲族村 为青水畲族乡最早设立的7个民族村之一。罗溪畲族村距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海拔730米。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45人,畲族人口占45%,以蓝姓为主,地方语言为客家话,上杭口音,主要姓氏有上官、蓝、黄、罗、石、李、陈、张八姓。全村耕地面积750亩,林地面积24250亩,其中竹林面积1200亩。主要宗祠有上官氏的俭坑宗祠(地点小罗溪)、后洋水口的瑞峰堂寺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黄沙溪通天岩寺庙至今还保存着石渠等历史古迹。罗溪畲族村属林业大村,生态林面积在11000多亩。经济作物以烤烟、反季节蔬菜、水稻、茶叶为主。
永安市洪田镇林山畲族村  200212批准设立为畲族村。林山畲族村位于永安洪田镇的西北方向,总面积18244亩,耕地649亩,山林面积8633亩,毛竹林面积7200亩。全村402114户,畲族人口占全村的三分之一,姓氏以兰、廖为主,说永安方言,有山顶坑、贯脚坑、佛台坑3个自然小组。该村地处海拔较高,拥有大片原始森林,其中毛竹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等。
永安市曹远镇蔡地畲族村 200212批准设立为畲族村。蔡地畲族村位于永安市曹远镇西南部,东与洪田镇接壤,西和安砂镇为邻,距曹远镇政府所在地32公里,离永安市区40公里。土地面积31761亩,林地15036亩,竹林5928亩,森林覆盖率80.2%,耕地1081亩,海拔520米。村民姓蓝,使用永安方言。先祖源于河南蓝田,南迁入闽到清流芹口,辗转迁徙到洪田长川、林山,后到曹远蔡地板坑,1987年后,原聚居于板坑的蓝姓村民全部下迁到上、下蔡地自然村,仅留有一座宗祠在板坑山上。村中建有一座画栋雕梁的飞云祖殿,供奉蓝公圣君。蔡地畲族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内有矿务局半罗山煤矿、东坑仔煤矿两个生产矿区;有年产10万吨的村煤矿1座。全村畲族65户,260人。村民从事煤炭、林竹、水果、运输等产业。该村是省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第63位的曹远镇大山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黄景山畲族村 20076月经永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畲族村。
黄景山畲族村距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820米,地处乡政府正西面,位于秀丽的玉顶山麓下。全村有黄景山、梧桐坑、上光坑3个自然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542人122户,主要以姓为主,说青水方言。全村土地面积5280亩,林地面积2029亩(其中毛竹林699亩,经济林498亩,生态林832亩),耕地面积546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烟叶、食用菌、笋竹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柯山畲族村 2007年6月被永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畲族村。柯山畲族村距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乡政府所在地29公里,海拔850米,总面积25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94亩,毛竹5600亩,小径竹580亩。全村总人口79户314人,分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柯山畲族村早期住有“魏、黄”二大姓。柯山村海拔850米,四周高山环绕,被连绵不断的山群包围在中间,有“天上人间”之称。该村后山在连绵不断的山群中有个大“池塘”,在天宝岩国家级保护区边,名“天池山”,海拔1400多米。天池山常年有水,4 -5月间,满山的杜鹃花倒影在池中,为此吸引周边地方不少的游客前来游往。该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有天然林、人工林与毛竹林,还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红豆杉、柳杉。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是依靠毛竹生产经营为主,年出毛竹8万根,年产笋干十几万斤,冬笋二万多斤。
永安市洪田镇大科畲族村 大科畲族村位于永安市洪田镇西南部,距政府所在地14公里,距205国道2公里,东邻洪田镇留山村,南与永安市小陶镇五爱村接壤,西界是洪田镇水西村,北连洪田镇水东、小磉村,平均海拔350米,土地总面积8496亩,其中林地面积6815亩,耕地面积642亩。全村下辖大科、黄焦、大乾、半岭4个自然村(其中半岭自然村为少数民族---畲族),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4人120户,其中畲族人口141人,占全村人口的32.3%。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柑桔、毛竹、板栗为主。
(二)宁化县(19个)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坪埔畲族村 始设于1986年。坪埔畲族村是省定畲族基点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南,距乡所在地3.5公里。全村平均海拔680米,有耕地面积53.6公顷,山林面积867.07公顷,其中毛竹560公顷。村辖6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85户、824人。连、雷、蓝、张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畲族主要聚居在连里坪、大岭、佐坑,有97户,523人,至今保留有六月初六晒祖图习俗。
宁化县水茜乡庙前畲族村 始设于1986年。庙前畲族村位于宁化县北部,水茜乡东部,与明溪枫溪乡交界,距县城40公里,距水茜集镇9.6公里。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有546户,2456人,其中畲族186户,820人。全村耕地面积3466亩,山地21000亩,其中林地19000亩。雷、柳、范为该村主要姓氏,村民通用客家话。
宁化县方田乡泗坑畲族村  始设于1986年。泗坑畲族村位于宁化县南部,距县城36公里,距乡所在地12公里。全村处于海拔高度在750——1000米的山腹之中, 有丰富的锡矿矿藏。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山地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56亩,林地面积13644亩。总人口223户926人,其中畲族93户425人。泗坑畲族基点村,辖泗坑、铁树坪、坪畲、大坪地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通用客家话。巫、雷为该村主要姓氏,泗坑自然村巫氏祠堂保存较好,已有200余年历史。大兴山寺始建唐朝,供奉18罗汉、24天尊。
宁化县城南乡茜坑畲族村  始设于1986年。茜坑畲族村地处宁化县城南乡东部。全村252户、1089人,其中畲族89户、396人,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52亩,林地面积1.1万亩。肖、雷为该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茜坑有一明末屯兵古寨——石林寨,寨中保留有古城墙,滴答石奇观。村内清代理学家雷鋐墓履遭破坏,尚遗留部分石狮、石马、石羊俑仲。烤烟种植为全村主要经济支柱,共种植1100多亩,占全乡的四分之一。其余产业种植有竹林2000多亩,果园1000亩;家畜养殖大户10余户,主要为稻田养鸡。
宁化县安远乡硝坊畲族村 1998年确认为民族村。硝坊畲族村位于宁化县北部,距县城45公里,在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脚下。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2亩,山地面积7813亩,山林面积5534亩。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沿公路方向分布。全村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219户、1018人,其中少数民族67户、320人,邓、刘、雷为该村主要姓氏,村民通用客家话。硝坊畲族村现留有明代古民居建筑祠堂、门楼各一座。村内有千年古寺西竺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为宁化最早的一座古寺,有“先有灵丰西竺,后有宁化昭德”之说。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治平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8月。治平畲族村为乡所在地,所辖最远自然村距村部15公里。村内辖21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共399户、1670人,其中畲族183户,826人。蓝、雷、刘、曾、赖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全村有耕地面积1293亩,林地面积17533亩。竹业、烤烟、粮食、畜牧业为治平村主要产业。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8月。下坪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部,与江西石城横江镇接壤,距乡所在地11公里,下坪溪为汀江源头。全村有山林面积30702亩,其中毛竹林21503亩。村民松散居住在34个自然村,共298户、1404人,其中畲族155户,785人。赖、李、雷、蓝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笋、竹、纸产业是该村主导产业。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社福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8月。社福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南部,距乡所在地2.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647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253亩,耕地576亩。辖福坑、社田、园岭、枧头嵊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218户963人,其中畲族79户398人。曾、雷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交流。社福畲族村竹林面积为9050亩,笋竹加工是该村主导产业。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光亮畲族村  认定于2000年。光亮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南,西接长汀庵杰乡,距乡所在地9公里。全村共17个自然村,分5个村民小组,共141户585人,其中畲族86户385人。村民主要姓氏为曾、雷、蓝,通用客家话。光亮畲族属高山村,山地面积7976亩,其中竹林6948亩。该村主导产业为笋竹加工、玉扣纸生产。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峰畲族村  认定于2000年8月。高峰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部,与江西石城横江镇、长汀庵杰乡接壤,距乡所在地18公里,宁化最高峰鸡公栋座落村内。总人口272户1252人,其中畲族83户311人。雷、陈、赖、吴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全村耕地面积173亩,林地22420亩。笋、竹、纸加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湖背角畲族村  2003年3月被认定为民族村。湖背角畲族村位于乡所在地。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160户729人,其中畲族48户221人。全村耕地面积400亩,山林面积10053亩,其中毛竹林6000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笋竹加工。
宁化县中沙乡下沙畲族村 2003年3月被认定为民族村。下沙畲族村位于宁化县北面,距县城10公里,距中沙乡集镇2.5公里。全村总人口4151806人,其中畲族137612人。全村耕地面积2741亩,山林面积3190亩,方言使用客家话,雷、李为该村主要姓氏。
宁化县泉上镇泉永畲族村  2003年3月认定为畲族行政村。泉永畲族村位于泉上镇西部,距县城52公里,距镇所在地6公里。全村平均海拔420米,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77亩,山林面积9321亩,其中有林地为7955亩。全村共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6户2312人,其中畲族197户766人。邱、雷、陈、黄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泉永传统的民间艺术有舞龙灯、踩船灯、铁杆故事,群众多信仰佛教,村中法霖寺为已登记寺庙,始建清代,1993年重建。
宁化县方田乡泗溪畲族村  2003年3月被认定为民族村。泗溪畲族村地处宁化县方田乡南部,位于桥下水库上游,距乡所在地15公里,与江西石城开坎村毗邻。全村共218户948人,其中畲族66户302人;辖12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谢、廖、兰为主要姓氏,村民通用客家话。全村山地面积19760亩,其中毛竹林近4000亩,耕地789亩。畲族群众主要聚居在焦里村民小组,焦里有珍贵树种红豆杉群保护区,有“红豆杉之乡”美称。泗溪村内有佛教寺庙光化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华光庙,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为传统庙会。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泥坑畲族村  2004年12月被认定为民族村。泥坑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北部,西接江西石城县,距乡所在地9.5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165户735人,分散居住于29个自然村;畲族有45户,216人。村民主要姓氏为张、雷、蓝,通用客家话。全村耕地面积680亩,毛竹林面积8003亩,其中丰产林3000亩,毛竹生态科技园500亩。笋竹产品是村民收入主导产业。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地畲族村  2004年12月被认定为民族村。高地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10公里,与江西石城横江镇毗邻。全村土地面积13675亩,其中耕地366亩,林地12892亩(毛竹林9600亩,用材林2371亩,经济林22亩)。辖高地、高寨坑、长岌头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176户836人 ,其中畲族49户238人,池、雷、蓝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村所在地海拔890米,村内最高峰正顶脑海拔1222米。村内有明清古建筑10余座,池氏家庙历史最为久远,已有800余年历史,留有进士牌匾、池家文武灯、池氏族谱等民间文化遗产。
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  2004年12月被认定为民族村。溪背畲族村地处宁化县石壁镇东面,距县城1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接邻省道307线。全辖区呈扇贝形,总面积6.53平方公里,西溪河弧围北半村汇入翠江流往闽江。溪背因位于溪边而得名,辖有新屋、上溪背、下溪背、谢家屋、围上、乌石下6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456户、1865人,其中畲族128户、588人,主要聚居在乌石下。张、谢、雷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交流。村内尚存一座建于清朝中期,木头榫铆结构的风雨桥(俗称屋桥),是当时宁化西乡南走汀洲府的唯一官道线。有张氏宗祠一座。村里大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和道教,少部分信仰天主教。村内有民间信仰场所华光庙和九龙庙。
宁化县安远乡东桥畲族村  2004年12月被县政府认定为民族村。东桥畲族村地处宁化与建宁交界处,距安远乡集镇10公里,离建宁伊家集镇10公里。全村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有491户2185人,其中畲族168户654人,耕地面积2872亩,山地面积17800亩(林地面积15000亩,荒山2800亩)。李、雷为该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农户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养殖为辅。
宁化县城郊乡旧墩畲族村  2009年认定为畲族村。旧墩畲族村地处宁化县东部,隶属城郊乡,东与清流县交界,距县城11.5公里。辖陈家、江家、刘家村尾3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有202户1026人,其中畲族62户314人。江、陈、雷为该村主要姓氏,通用宁化客家话。雷姓畲族主要聚居在刘家村尾,18世纪中期由茜坑畲族村迁来。全村有耕地2120亩,山林11345亩,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烤烟是该村主导产业,每年种植约1300亩。
(三)清流县(4个)
清流县嵩溪镇嵩溪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5月。嵩溪畲族村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区。全村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1779人,397户,其中少数民族136户、599人。全村山地面积5602亩,耕地1506亩;农业生产以烤烟水稻种植为主,其他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和豆腐皮加工,豆腐皮是本村的特产。
清流县嵩溪镇青溪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5月。青溪畲族村是清流县嵩溪镇革命老区村,库区移民村。该村位于嵩溪的西北面,离镇区8公里,离204省道6公里,东面青山村,北面阳坊村,西面下戈村,南面大路口村。全村人口301户、1186人,有2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79户,人口363人。耕地面积1795亩,山地面积21000亩,有4个生产组属沙芜库区移民320人;另有4个生产组属64年代闽南移民队人口410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叶、花生、果树、红心地瓜、猪、黄牛,烤烟已成为本村的龙头产业。青溪畲族村属客家村,主要姓氏阳、江、兰、雷、许、黄、彭、杜等,本村共两个畲族村民小组,其中本地兰家坑村民小组属畲族村民小组,另外一个畲族村民小组240人于64年从泉州市河市镇迁入,雷、兰、钟、彭等姓有比较完整的族普,传统语言为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少数民族与汉族居住通婚,原有的少数民族习俗礼仪,民族服饰基本上不同。
清流县龙津镇基头畲族村  设立于2000年5月。基头畲族村是清流县龙津镇第二大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区,位于清流县城西,距离县城5公里,东与俞坊、供坊桥下相连、西至宁化交界、南与南岐村依水相邻、北与暖水村接壤,307省道通过本村。基头畲族村耕地面积2523.5亩,其中水田2208.5亩,旱地面积315亩;辖区内在387户、总人口1450人,其中雷姓少数民族人口478人,占全村人口的33%;共有1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其中有5个小组是库区移民)原迁移民220人,新增移民232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鸡、鸭养殖已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基头畲族村姓氏较多,主要有伍、雷、陈、廖、吴、黄等姓,绝大部分是唐、宋战乱时期,由赣入闽,村中留有各姓祠堂,为客家方言。雷姓少数民族因与当地汉族居住通婚,原有的习俗、礼仪和民族服饰已基本不见。
清流县余朋乡太山畲族村  2000年12月被县政府认定为民族村。太山畲族村是清流县东北部余朋乡的一个行政村,东邻明溪胡坊柏亨,南接永安安砂坑口,西连本乡芹溪村,北界本县温郊乡梧地村,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全村总人口135户535人,分5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48户173人。全村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7000亩,耕地面积64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土特产品有:油茶、乌龙茶、密雪梨、红菇、香菇、竹笋、黄豆等。
(四)大田县(2个)
大田县前坪乡山川回族村  1986年认定为回族基点村,2006年,山川村正式更名为山川回族村。山川回族村位于大田县的东北部,北连文江乡、西与太华镇接壤,尤溪至大田、以及大田到沙县的公路从村中通过;全村土地面积7189亩,其中耕地面积618亩,林地面积4848亩;村辖山头和川石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村部驻川石,海拔690米,方言为大田前路话;境域属丘陵山地,年平均温度17.3℃左右,2006年末,全村总户数113户,人口528人,其中回族人口2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52.7%。山川回族村是大田县的主要铁矿区,采矿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以前。农业以水稻为主,适宜种植茶叶、油茶、板栗、杨梅、小径竹等。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  2007年7月认定为少数民族村。东坂畲族村位于桃源镇北部,距镇区11公里,中心村海拔810—1240米。下辖上东坂、盂丘头、上东坂和盂丘头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共178户832人,其中畲族占52%,语言有客家话、闽南语、青水话和大田话。全村总面积21855亩,耕地面积882亩,林地19161亩。东坂畲族村有座独具特色的陡坡堡——安良堡,系山民们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技术,营造的抵御性营垒住居,命名安良堡。已故的厦门大学建筑系教授、泉州籍著名画家秦长安先生观看这座土楼时感慨地说:“大田土堡其建筑风格是我省古建筑的杰作”。东坂畲族村主要资源有石灰石、毛竹和水利。主要产业有养牛业和种植业,经济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少量玉米和烟草。
(五)尤溪县
尤溪县西滨镇后坪畲族村  1979年从科竹村中分出,成立后坪行政村,1986年被认定为畲族基点村。后坪畲族村位于尤溪县西滨镇西北部,海拔300米,东邻坂兜村,西邻乐洋村,南邻演溪村,北邻科竹村,距县城55公里,距集镇10公里。全村面积6660亩,其中耕地603亩,有林地5481亩,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87户731人,其中畲族169户669人,占91.5 %,村民姓氏以畲族钟姓为主,少部分汉族有刘、陈、黄等姓。
(六)沙县
沙县大洛镇昌荣畲族村  1998年认定为民族村。昌荣村原名昌荣坑(即繁荣昌盛之意),曾用名朝阳村,位于大洛镇东南部,沙尤公路旁,交通便利,距县城和集镇所在地分别是30公里和5公里,东与南霞乡东周村接壤,西与官昌村相邻,南与高坑洋村交界,北与文坑村水洋毗邻,是沙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3个村民小组,102户,总人口456人,其中:少数民族37户,157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6亩,山林面积5690亩,其中用材林面积4600亩,毛竹面积420亩,经济林面积1200亩。昌荣村原呈带状分布在昌荣坑两侧,1975年沙县官昌水库在本村兴建,原居住地被淹没形成库区,搬迁到现址。全村除姓钟、雷的畲族少数民族外,其余均为卓姓汉族。全村现有两种方言,一种为大洛方言,一种为畲族方言。存有畲族歌词1000余条,村内有一卓姓祠堂。该村处于库区,三面环山,海拔500米,土质多为黄土壤,常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1630毫米,主要资源为毛竹、水果等。
(七)梅列区
梅列区徐碧街道洋山畲族村  2002年8月认定为畲族行政村。洋山畲族村地处三明市郊的虎头山山麓,是梅列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离市区4.5公里,海拔480米。全村共有洋山本点、西山洋、虎头山、大窠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6户,人口342人,其中畲族25户117人,姓氏以雷、钟为主,说梅列本地方言。全村土地面积4877亩,其中耕地面积622亩(农田面积450亩),山林面积4250亩。
(八)明溪县  
明溪县枫溪乡官坊回族村  2005年3月被认定为少数民族村。官坊回族村位于明溪县枫溪乡东南部,海拔645米,与宁化泉上镇相邻,村部所在地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74亩、山地面积39417亩,森林覆盖率达98%。下辖11个村民小组,分散在5个自然村,共264户1065人,农业劳动力571个。其中少数民族81户335人,占全村总人口30.3%。少数民族村民为回族,姓丁,他们大多从北方迁徙至此地。该村居民的方言属客家语系。村本点建有一座杨公庙,作为佛教活动场所。 官坊回族村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1931--1935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曾在这里战斗过,之后率红十二军、红三团、独立第九师北上抗日。期间,闽赣军区游击队也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并分田。
(九)建宁县
建宁县濉溪镇器村畲族村  2008年被认定为畲族基点村。器村位于建宁县濉溪镇东部,海拔300米,东邻泰宁县大田乡鱼川村,西邻圳头村,南邻大元村,北邻黄坊乡武调村,距县城12公里,距集镇11公里。村落面积23337亩,其中耕地1037亩,有林地18600 亩;辖1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有204户754人,其中畲族  49户231人,占31 %。村民姓氏以畲族蓝姓为主,少部分汉族有林、陈、黄、曾、等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5 01:54 , Processed in 0.11621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