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观影有感 | 池云珠:我本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

[复制链接]

503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9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16: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影有感 | 池云珠:我本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

作者:池云珠
来源:睢宁文联
时间:2023-12-12



和发小去看《我本是高山》,她好几次给我递来纸巾。人生过半,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经过太多的酸甜苦辣,还是轻易被电影中的几处细节夺去眼泪。不是泪点低,是我原本就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她对信仰的坚守,对大山女孩的呵护,对教育的执着,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我本是高山》点映的时候就引发了较大争议和舆论风暴,影评人的看法比较统一,他们认为电影不尊重。一是不尊重母亲,电影把酗酒父亲的原型改为了母亲;二是不尊重女孩,电影把女孩辍学的原因由重男轻女改为女孩逛街上网;三是不尊重信仰,电影把张桂梅校长办学信仰由胸前的党徽改为对亡夫的思念。但我告诉自己,无论电影被改编成什么样子,我都会去看看,看一看多年前生活在山村里的我自己。

我不喜欢跟风评论,既不听那些连电影都没看就一哄而上的批评指责,也不认同一味地拔高赞美,因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本来就不是一个概念。至于大山里的母亲会不会酗酒家暴,逃课的女学生会不会上网打游戏,支撑张桂梅办学的动力是不是对亡夫的爱等等,我自然不会揪住不放。我尊重编导二度创作初心和对艺术的追求,赞赏饰演张桂梅的演员海清那形神合一的演技,相信良知和慈悲是判断一切是非好坏的重要尺度。

因为,我本就是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啊,这种代入感无法言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出生在苏皖交界处的小乡村——鸡宝村。单就这个名字,淳朴得就像电影中的那个特写镜头,你想到的就是农房、炊烟、鸡鸣、狗吠、山峦、田野、旱烟、菜地,还有牵着老牛从夕阳中回家的父辈们古铜色的面容。

老家四面环山,南面是绵延着的九顶山,西面是高耸着的鸡宝山,北面横卧着朱山,东面还零散地点缀着寨山、大寺等。我不是大山里的女孩,但却被一圈小山包围。

读小学的时候,要爬过家后山;读初中的时候,要走过土山脚下的那条泥泞不堪的土路;读高中的时候,要翻过朱山,越过东山,在碎石子路上颠簸;直到读了大学,我才知道山的那边还有一个世界。

很小的时候,母亲每每望向我,都充满焦虑。做农活吧,没力气;做生意吧,没心眼。她不知道长大后的我多多少少还可以做学问,力气小没关系,心眼少也不影响,情怀和热爱足以带着学问翻山越岭。

我是鸡宝村第一个女大学生,是村庄里第三个大学生。我读的大学上不了台面,是高三学生志愿表里不愿意填写的学校,可在当年,还没有“985”“211”“双一流”,父老乡亲淳朴的认知里,他们认为我今后是“吃皇粮”的人,还大张旗鼓地庆祝一番。

大家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一纸通知书,我奋斗了十八年。

小时候,体弱多病,隔三差五请假,我的课桌也就隔三差五空着。也是奇怪,只要冬天,我的身体就明显不如其他季节。身上没有御寒衣物,教室没有保暖设备,唯一的取暖方法就是课间十分钟“挤油油”,用十分钟的热量抵御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有时候出汗了,有时候裤子撕烂了,然后我就感冒了,发烧了,咳嗽了。好多邻居就劝我妈,这丫头不能上学,一上学就“出故眼子”,还不如在家烧锅做饭。我妈看我在家孤单,不忍心,又把我送到学校。



那时候的冬天格外冷,雪特别厚,铺在路面上,就像一床厚厚的被子;冰凌凌特别长,挂在屋檐下,就像一串风铃。我又特别调皮,上学放学,经过山坡上的那条路,我也总会在结冰的路面上滑下来然后再爬上去。

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是那种钢筋交叉串起来的栅栏一样的造型,冬天就在外面蒙上一层塑料布。

上下课铃声来自树上挂着的那口钟,更像一个大一点的铃铛,旁边放着个锤子,由老师操控着。上下课的节奏不一样,什么三长一短还是三短一长我忘记了,故其名曰“打铃”。现在依然可以听到“可打铃”了这样的询问,来判断是否上课或者下课。也经常可以听到“当当当,上课了,老师鼻子卡破了……”这样的顺口溜。

读初中,第一次听到电铃,我在那个黑乎乎的东西下面端详好长一段时间,奇怪它怎么会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窗户可以有玻璃,是两扇,可以往外打开或者向内打开,冬天也不需要蒙上塑料布。

我被择优录取到岚山中学,其实我更想去的是陈集联中,因为那儿有我一帮好朋友。



那是最苦的三年。一开始没食堂,需要带饭上学,周三家长再给送一次。基本就是馒头咸菜开水。住宿条件倒挺热闹,一床两人,上下铺四人,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面睡着二十个叽叽喳喳的女孩,每天有聊不完的话题。

听说现在大学生一宿舍四个女孩有好几个群。

我想家。宿舍没有宿管员,放学后我就偷跑回来。二十里路,天黑路难,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别大杠,毫不畏惧。路过岚山街,街上卖猪肉的架子倒了,挂猪肉的钩子很锋利,我没看到,撞上去,脚被刺破了,我拔出来,扶起车子。路上有晒玉米的,我顶上去,摔倒了。看玉米的那个叔叔把我扶起来,我哭着回到家。我妈见不到我哭,说这学上得太受罪了,不上了。

初中毕业之后我第一次思考是否上学的问题。大部分女孩子辍学了,她们回家学裁缝,学理发,学纳鞋底,学织毛衣……我爸觉得人还是需要一点知识的,我妈认为我这体质不如在学校长长个子,我于是得以继续求学。



他们没想到的是我选择高中。他们想着我读运河师范三年就毕业了,考上了不去有点可惜。我不知道为什么执拗地非得读高中,当时我还不知道高中的知识有多难。

要去更远的地方读高中。这时候我已经会骑自行车了,并且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迷你自行车。我依然想家,但可以克服,不能克服的是学习的压力。因为我发现,好多知识即便我努力学也学不会了。

邻居家的女孩子能帮忙做家务做农活了,出嫁的女孩子能给父母添置新衣服了,我呢?

第一次有了动摇。

我以全校的第二十一名的成绩进入高中,第一次考试班级排名四十,这种打击我无法承受。在一次周末返校的时候,我给父母留了一封信,信里详细叙述了我面对的压力。那时候我还不敢不经过父母同意就退学了,这封信权当试探。

真庆幸自己愿意倾诉,也庆幸当时的教育环境那么包容。我和同学一起逃了几节课,把自己交给教室以外,班主任竟然批假了。更庆幸父母赶到学校,陪我在校外的饺子馆吃了一碗热乎乎的饺子,还给我添了几件新衣服。爸妈说,能学会就学,学不会就不学。这点知识,也够了。

我不知道这点知识够什么了,但我感激父母对我的迁就。

高三那年,村里掀起打工热潮,一群女孩子去了南方,服装厂,电子厂……他们春节回家衣着光鲜,打扮入时,还带来了赚回来的工资。我小心翼翼,怕父母经不住诱惑,更怕邻居拿着汇款单去邮局领取孩子寄回来的钱。



高中毕业后,我领到了当地一所大学发给我的通知书,却犯了难。人家都赚钱养家,我还需要伸手要学费生活费。我能看得出来,当时的学费是凑的。

好在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看《我本是高山》,泪水涟涟。我知道张桂梅校长很难,家长很难,女孩子们也很难,这种坚持更难。



池云珠,睢宁县人大代表,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曾获评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德育先进个人、学南通先进个人、学讲计划先进个人、优秀女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

https://mp.weixin.qq.com/s/p9MPFaGJo4T7ld3Wux61WQ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6-22 04:12 , Processed in 0.10268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