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永康松石之《池公重建松石山延真观记》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7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7:17: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nloy83 于 2020-11-14 21:19 编辑

                            重建延真观碑记
延真观去县东北二十步,而近唐神人马湘(自然),杭州盐官人也,南自霍桐山,回憩于此,见大松指曰:予见此三千载矣,当化为石。既而果然。昔禹贡铅松怪石,笔之于书则传之者,可信不诬。非若祖龙之鞭女娲之炼,几变桑田巍然独立,亘天地而不磨灭。则真人而不死,游戏于人世间者,可知矣。按图志"观"旧名"宝林",又曰"天宝",后改今额。初无"天宝"之称,岂非曩所改,余亦不敢勦说而儳言也。有元道士何续先,率其徒访遗址,得松石于榛荆中,概然兴废起坠,图谂于众,得乡之善士,吴氏(自明)倡其事。著姓池氏,道胜、弟曰道霑、道安,乃协财竭虑,增崇故址,于昔有倍。绛宫重楼,丹楹刻饬,金碧相辉。肇工于至治壬戌,毕工于泰定丙寅,阅寒暑五而告成。池氏惧其久而弗克继,乃以负郭田亩计其入,使嗣而葺之,其虑也深矣。主"观"事者吕永澄,气专容寂,道盛德腴,士大夫皆成风向慕之。凡昔之未逮定者,百废具兴,建楼居钟,抟土肖像,殿室门庑,庖湢之室,靡有缺遗,元门洞开,琪树含云。非师之德固于已行孚于人,而能若是乎。昔韩文公言衡山,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而吾犹未见。其无乃迷惑溺沒于老佛之学,而不出耶?缙师年衰学落,退伏田里,将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而不可有黄师介。友人刘道士求文记其颠末而刊诸石,诣吾庐八九而试之。钦其徒,重其志,听其言,校其行,向之所谓,魁奇者非师之徒欤。道士永澄其人也,吕氏,紫岩其号也。序以记,复将池公善继善述而诵之。

至正十二壬辰三月甲子
翰林学士黄缙撰
   
                 池公重建松石山延真观记
        古圣王之称达孝者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孟夫子朂滕文公曰: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是知创业惟艰而继述亦难。武平池姓者讳道胜、道霑、道安者,其继述有足美焉。遡其祖,自南京赴任来永,善政得民。去任,父老留居。讳直,字君举公之第四世孙也。君举公留居永康,拓基于邑之上市街,置业于邑之松石山。兴宝林为住址保障,中建三清佛像,前立马仙古跡,左关帝右元坛,建楼居钟,殚心竭虑,靡所不周。后迁邑南武平,而宝林倾坏。吾友道胜、道霑、道安兄弟三人承叔仲宏公之言,遵父仲清翁遗命,协财鼎建,增崇故址,百废重兴,不忘祖德。易宝林为天宝,肇工于至治壬戌,毕工于泰定丙寅,阅寒暑五而告成。念始祖之遗业,庙后之坟茔,置田亩以为世系祠祀之奉。猗欤休哉!何继述之隆也。仍惧其久而弗克继、外人之侵夺、子孙之变易。载册鱼鳞,四至分明,其虑患也何深;延道士以奉,持香火不泯,其敬神也何诚。邑大夫仰其善继,士君子乐其善述。予也叨承世谊,见诸公之克承,想诸公之诚孝,乐道而诵之。

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甲子
翰林学士黄缙撰。

                          松石山关圣庙记
圣天子崇师重道,修明祀典,而忠孝节义尤致意焉。故于关帝特为创新庙宇,追封五代,与先师孔子并隆,此诚旷古未有之盛典。禹恭膺简命来莅兹土,下车之次,曰:谒文庙毕辄命驾谒帝庙相祀。诸生佥云:永邑向无专祠,请诣城隍庙中呼赞行礼。余思关帝忠义冠千古,现奉谕旨敕行追封上祀何等尊崇,今乃以剥落小像附供隍庙之偏室,非所以重王制妥神灵也。对越之下不胜惶悚,太息久之。据金春元等议迁学前官基西津桥头,而徐生讳志远,乃云:北门外有一旧庙或可整理而更新之。余遂率诸生往观,见其山势蜿蜒,基址高敞,雨水宛若襟带,独擅山川之胜。而松石山之基址更美于西津桥头,足为合邑目瞻。询其管业,绅士父老佥云:池姓祖业,今已迁徒武平邑南,现有士子济济。予具名帖命吏接请,而池氏宗族齐至隍庙。以盛典难悖,尚义助基,价分不受,併粮自输。余思松石山系池姓祖业,而非官土,价又不受,谅池姓之意,以其莫非王土故也。彼既尊君,予宁无情,皆属王事,而独取其基,于心不安。遇祭先颁以胙,工成通详,饬勅给帖。一以崇关帝之庙宇,更以铭池氏之乐助,而尚义不蔑。惜予告致,未终关庙之成,然其基之由来,乌可置之勿道也。适有池姓生员池洵,同合族请状于予,因为序其颠末,附载谱牒,以便后之考帝庙者,咸知池氏之祖业,云是为记。

龙飞雍正六年岁次戊申吉旦
赐进士出身知永康县事致仕楚宁张启禹撰

                  松石山延真观告争情序
松石山延真观,余始祖君举公之创业也,注鳞册载家谱,示子孙世守而弗失,意何厚哉。四世祖道胜公、道霑公、道安公三人协财重修,百废備举,翰林学士黄缙公,曾赠序记,毋庸赘。迨后,邑候谢,讳云從公蒞政,慕松石之古跡捐资建亭,令吾族修葺一切庙宇。谢侯陞任递而佟侯,讳学翰公蒞理,又复重兴,吾族亦出常帑,世世相守毋敢陨失。不啻再三再四,缘雍正五年间圣天子隆重,关夫子创新庙宇,邑候张,讳啟禹公以永邑帝庙在城隍庙侧,嫌其偏室,迁基于学前官基西津桥头。徐姓早生嫉忌之心,节谋松石山一带地方不遂,因始祖旧立关帝圣像,乘机荐引,侯见山水蜿蜒堪为具瞻,备名帖遣吏接会。宗族以盛典难悖,助基乐成,邑主欢欣,赐记面谕,工成通祥,勒石给帖以垂永久。可惜张候告致,邬主署理,衿胥交通大张声势,欲将祖创松石山一带地方,尽行屠滅。念始祖创置之日大费苦心,今忍佔灭,九泉之下何以对祖先。合族冒死直陈,感邬主查册询访,始信吾族祖业称为池姓檀越,祖德不忘。无何,邬主丁艰,张公讳朱梅接署,不察原情偏听左右,准理致大常有废产之敌,及后当堂面讯,谱牒呈验,亩册查对,溯源穷流,祖业昭昭不没,每岁胙三次,檀越之称赫赫声名。但松石山延真观一带地方创其业者是祖,继其志者是先公,守其成者予与合族伯仲也。因地落在豪右,后日难免雀角之时,序前情以俟后之掌理者一证云尔。

龙飞雍正辛亥下浣    吉旦
十六世孙郡庠生洵字同文撰

               松石关帝庙改建文武庙记
永邑在城北松石山一带地方,田地山塘计二十余亩,内有高敞地一区,山势蜿蜒,水城潆绕,皆系吾祖君举公,以宦留家上市,遗下产业,历管不变。前于雍正年间,合邑绅士以关帝庙基无着,遂卜迁于是处,来商吾族长老,族长老慨将高敞基址一座出助,价不受、粮自输,永为关帝神栖。当时县主张公讳启禹为赠记,文每祭颁胙,以表尚义之典,无庸赘述。无如天道之盛衰难凭,祸于咸丰辛酉、同治壬戌二载,贼首洪秀全辈,聚夥剿扰永康,以至庵观庙宇烧毁一光,原是文昌帝阁在邑庙右、学署左,今亦被毁无存,至本朝克复中兴,典重经文纬武,故同治甲戌,邑人士有志义举,欲创文庙于原址,而艰于赀财,且武庙亦应重建,爰议文武合庙,建造于松石山古关帝庙基之所,今称为文武庙,噫,十年之沧桑不一,同地异名,后之子孙恐有滋疑者,聊赘数言以为记。

光绪二年岁在丙子腊月
二十二世孙玲谨识

               池氏重建松石山延真观序记
        县北里许,松石山重建延真观,而冠以池氏者何,纪实也!"观"为阖邑胜区,曷为独归池氏重建,承先也!南宋高宗绍兴二年,有池公讳直,字君举者,任邑募长史,以仁爱称,士民德之,秩满遮道攀留,遂止居邑城上市街,拓基松石山地方。卒,葬公于北镇庙后、西山之原。
        其去南朝梁武帝时,相距已六百余岁,"观"之存亡,代远皆不可考。按府志载:永康延真观旧名"宝林",梁大同元年建,宋大中祥符间额,元至治间复建,黄缙有记。府所志者如此,而县志止载元.黄缙有记,并复建字闕焉。不书者黄公复建记云:著姓池氏,道胜、弟曰道霑、道安者,乃君举公之第四世孙。其殚力协助何道士,规仿遗址,兴废举坠,而又益以负郭田亩,使嗣而葺之。推其心诚,欲以"观"护墓,俾子子孙孙世传其业。则敬神之美意,即寓尊祖之远谋,而非若祟尚佛老之徒,醉生梦死于虚无清静间也。自是以来有明二百七十七年,流寇肆横、出没无时,寺院多为所滅。而稽诸万历间吴公安国裁定应志书所刊县地图,其"观"犹屹然在目。惟我朝鼎兴,田地科则悉循旧制,至康熙六年,凡民田民地以及沙墓废寺,悉令丈量归户造册清查。而是时,松石山地域已胥归池大常输纳。余何以知,余葢阅关圣庙记而知之者。雍正五年,移建帝庙于"观"左,知县张启禹有记,曾给帖颁胙以旌池氏助基之义。咸丰辛酉毁于寇,今改建文武帝庙,即其故址也。光绪十有二年,邑大尹赵公德漳,新剏龙王庙以御水患,亦度址于兹山,去"观"二十余步。池姓贡生钟斯、千总同春、庠生玲、佾生凤镳等具禀助基。如先志,赵明府义之。居无何,而有挠之者,辄谓邑乘无征,"观"之余地直官基耳,何助为。明府嗛焉,旋访舆论、覆核该地户管粮册无异,始信其所由来者远。遂给印谕如初,而挠者亦息,池氏族姓乃益感激奋勉,敛常赀筹经费,飭材庇工独力承建是"观",额则仍曰"延真"。越两载告成,嘱余记其事,余适因奉檄赴部,辞之至再而重以世交谊无可诿,爰就昔所蒐讨,与今所见闻者,详叙始末,而不禁噘然兴喟然叹曰:天道与气数相循环,世道观人心为维系,昔之兴斯观也,学佛耳。自唐马湘至,喧传有指松化石事,而学佛者羣去,而学仙吁何其幻也,山灵者若或瞯之耳,君举公出而发祥玆土也,仁之感也。道胜诸公之义,继善述也,孝之推也。池氏之贤裔世守弗替,一再乐助而公尔,忘私也,义之广也。祖宗有仁孝之风,孙子有尚义之举,世世承奉,昭示来兹,则风俗人心,且蒸蒸日进于善,而真正不颇之理,真实无妄之修,永足延世泽以垂诸无穷。后起者,当有味乎斯言,岂区区为一观留其名哉,是为记。

光绪十有五年己丑季秋月全澣  吉旦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加二级应振绪顿首拜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7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7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0 19:22: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nloy83 于 2020-9-20 19:24 编辑

转载一份"老永康"老城的回忆,松石山、池氏祠堂:
  古城小巷
  项瑞英
  古代城镇建筑中的通道,大致可分为街、衢、巷、曲四种。街衢都指大道,但街专指人烟稠密、商贸繁荣的大路,而衢则侧重于商路之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同样的路巷是指小于街的屋间通道,北京人叫“胡同”,而巷曲便是“小胡同”了,强调的是它的七弯八曲、隐蔽偏僻。
  年过耄耋的我从小顽劣成性,游心特重。只要跳出学堂樊笼,不玩到天昏地暗是决不甘心回家的。而让我玩得上瘾的,便是永康古城的坊曲小巷。
  我家住在上街头北镇殿后北门永安门下松石山上,出了大门走下一条十来米的红岩(俗称猪血岩)小坡,便是一条通往东门上封寺,直至三眼井桥的青条板鹅卵石铺就的大路。而往北走,过了池氏祠堂,便有一条小巷,一拐一扭地穿过厉坛,钻进公路边的一个小村落,名叫“鬼坛下”,当地人把它称为“瞿塘下”,居然跟长江三峡中最险最奇的瞿塘峡搭上了边。
  沿着我家门口的校场背南行,穿过独松程姓人建的姓程会所后门口,有一条小巷由北向南,蜿蜒于王大宗祠、乌伤侯庙、姓赵祠堂、催生殿背、花园徐氏西墅宗祠直至乌伤塘、吕公望私宅慎旃堂与梁风桥巷相连接。这条巷不大,但在永康金华府志、县志上都赫赫有名,叫乌伤巷。永康在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建县时,不过是会稽郡乌伤县的一个乡,名叫上浦。为纪念东汉著名方士赵炳,后人在东街姓赵祠堂附近建了一座赵侯祠,据说颇为灵验。
  上街头西街永康试院建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康溪岸人胡凤丹重修,大庇永康寒士共欢颜。试院西侧有条小巷,名试院巷,俗名考棚巷,长约百余米,一条石板土路蜿蜒通后塘滩、九华寺。它的对面也有一条小巷,南接上大雅巷,东通上街头,叫夕晖巷,其名显见出于文人雅士之笔。不过,后来给叫俗了,竟变成“石灰巷”。上世纪80年代,永康修地名志,也就以此为名,让人哭笑不得。
  与夕晖巷隔街相对的是催生殿巷,亦名万安巷。长约120余米。它从上街巷口向东延伸,与乌伤巷相接,再过茀尘别墅,直抵北溪边万安山上的催生娘娘殿。据说殿中供奉的催生娘娘与乌伤侯赵炳同为东汉人,有奇术,能使不育者产子、难产者顺产,且有求必应。因此深得民众景仰,香火经久不衰,此巷后来改名“节育巷”,与催生相反,甚是有趣。
  半中街上有一条小巷,向西直通后坟头,与虹霓巷相连,叫上大雅巷;与它并排,相去不远的一条小巷则叫下大雅巷。上大雅巷临街巷口原为王同泰的家祠,建于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永康印刷厂。西有洽庐,为吕公望赠女嫁妆,又名“小洋房”。
  与上大雅巷隔街相向的是婺宿巷,因巷内有婺宿宫而得名。该宫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内祀婺宿星君,宫不大,仅为小三间,但香火极盛,因其南傍永康明清名祠徐蒙六公祠(即还金祠)而相得益彰。
  在还金祠对面,有条小巷宽不足丈,向西南通后坟头、虹霓太祖庙,叫楼店巷。巷内最大建筑为楼姓祠堂,祠堂门口原有石制惜字炉一座。旧习凡写过字的纸不得践踏丢弃,否则便是对孔子、对儒家、对文士的大不敬,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焚时还须长揖示敬。
  从还金祠(后改永康第一粮店)下行约20米,过八间店,便是梁风桥巷,全长一百五六十米,巷内著名建筑甚多,最出名的是乡贤浙江督军兼省长吕公望先生的老宅慎旃堂(后为原市一医住院部)和慎旃别墅(人称大洋房),与梁风桥巷口和大洋房隔路的程士毅先生的小洋房相对而立,门上勒石“念劬堂”三字,出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意为“永记母亲养植之劳”。
  梁风桥东堍有一座七间头楼房,建于明代中叶,是应昙修梁风桥后所建,名叫垂裕堂。我小时候进去玩过多次,壁上有字画,已残损不堪。梁风桥巷后改称健康巷。
  梁风桥巷的正对面原有一条王店巷,巷中建有中街、上街唯一菜市场,市场边有幢七间头,是民国著名花鸟画家李懋康先生的住宅。民国时曾租给永康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永康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中共永康县委委员、妇女部长应爱莲,用作中共永康县委地下交通站。
  从梁风桥巷沿街南行约50步,在民国永康最大的王同泰南货百货商店左侧,便是有名的当店巷了。它全长160米左右,民国时是估衣铺、当铺、古董店、钱庄的集中地。我笔下的“永康四大能人”之一瞎子廷忠,曾在这里的当店中做过坐堂朝奉。而王同泰商号的创始人王文英也是这里人,以卖麻糍、削甘蔗、卖荸荠起家,最终成了永康首富。
  当店巷的对面是武义巷,也叫由义巷,是永康半中街(后名松石街)上最大、最气派的巷道之一,仅次于大司巷。它全长250余米,东起松石街巷口,西至西门溪和让桥头,巷中有多处古民居与名祠。从松石街巷口往西数,计有仰山公祠、耕心堂、震二徐公祠、王氏宗祠、鹤溪公祠、凤东公祠等。其中,以震二徐公祠和鹤溪公祠最为著名。震二徐公祠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现存为嘉庆重修建筑,占地1512平方米,该祠建制恢宏,建造精致,保存良好,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全天候免费向游人开放。鹤溪公祠则为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祀明进士徐昭。
  武义巷与虹霓巷相交处原有城门,原名由义门,因通往武义,故俗称武义门。城门内有徐拱禄故居,为十二间头大宅,结构奇拙,颇饶情趣。徐拱禄,字升环,金大塘人,早期参加辛亥革命,与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旧,后去广西桂林任广西陆军小学教官,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都是他的学生。
  从武义巷南行约20步为三多巷,“三多”意为福多、子多、寿多。巷不长,永康县粮食局曾设于原五福祠中。巷对面是胡店巷,由街口向东,直通三眼井桥北堍,巷口有永康红色资本家徐联三办的华记米厂,此外还有井,井分三眼,聚于一处,各有石栏围护,上覆瓦顶。水质特优,冬暖夏凉,可直接饮用,今为市文物保护点。
  自当店巷口下行约40步,便是永康最大最出名的街巷——大司巷了。它长约260米,宽达2米,自古丽街直向西行经兰溪会馆与虹霓巷相接。
  大司巷原名大司马巷,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王崇以礼闱第二名赐府第巷内,因而得名。巷口原先建有大司马石牌坊,王崇府第后改为大司巷小学。它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称县高等小学堂,是永康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名师荟萃的名校之一。
  大司巷小学东侧至三多巷之间,俗称“天门星”,中有一大宅名为“荃园”,是国军中将军长程福铨私第。南面原为永康第一古寺兴圣寺,始建于南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寺内有一大井,俗称大寺井,可供500名寺僧饮用,可惜于上世纪末老城改造中被破坏填埋。
  大司巷内,原有一所兰溪会馆,由兰溪在永城经营的药号筹建,于1926年秋兴工建成。正厅中间供奉药业祖师炎帝神农氏,右侧以神医华佗配祀。1941年4月,毁于日机轰炸,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址上改成永康县(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
  大司巷对面为衙后巷(今桃花巷),长仅50余米,因其在县衙之后而得名。它西起古丽街,东临华溪沿城桃花太祖庙及庙前浮花亭,据传古迹桃花洞在亭下石矶边,乡贤吕公望《永城八景》诗之八为《桃洞浮花》,小序与全诗:
  桃花洞在桃溪西畔,上建浮花亭,曾有桃花数斛自洞中浮出。
  桃源幻境记逃秦,洞口浮花欲问津。点水戏鱼翻锦浪,化萍逐絮堕红尘。三生了悟空虚泪,万劫犹留洁净身。回首灵根渺何处,仙凡一例可怜春。
  桃花太祖庙在浮花亭上,供奉一凤冠霞帔妇人,相传即春秋战国时之息妫息夫人,国亡归于楚,终日以泪洗面,人称其为“桃花夫人”。
  浮花亭为过街亭,南北亭额书“古洞”“浮花”四字,程士毅手笔,亭中有联多副,我仅能记得两副。分别为“隐隐飞桥隔野烟,停矶溪畔问渔船”与“桃花尽日逐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即唐草书圣手张旭七绝《桃花溪》原句,也是士毅的行草,结体流畅,珊珊动人,可惜都已在城中村改造时拆毁了。
  白火墙外隔街便是松石山龙虎头,沿街有两座高大伟丽,装饰华丽的青石牌坊,分别是“瀛州吉士坊”“彩凤先鸣坊”,为明代童宅二进士童燧、童信而立,过坊则为城隍庙后殿和儒学明伦堂仪门,旁有一巷顺坡而下为学宫巷,称学门里学西一弄、学西二弄。学西一弄西侧有米市巷,西通郎家祠堂南垣,与紫微巷相接,长约五六十米,为石板卵石路,平时行人不多,市集则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永城直巷不多,最长的要数虹霓巷,它北起西街迎恩门,过虹霓太祖庙,武义门沿震二徐公祠西墙,大司巷小学西垣,直抵兰溪公所大门。1949年冬,我在永康中学分部读初一,下午放学必走虹霓巷,因其中胜迹甚多,如虹霓太祖庙、太祖殿塘、六尺巷、凤东公祠、吕公望大女婿杜岩友的洽庐、林景卿的适园,适园门额上那两个大字还是抗战时,浙江省议会副主席、文史学家、书画家、龙游人余绍宋先生的笔迹。
  另一条直巷起自延真观前池氏宗祠,沿松石山东麓,过万安山、上封寺,逶迤南行,至三眼井桥、桃花太祖,经浮花亭至仁政桥西堍一段,过仁政桥与华溪沿相接,这一条直巷后称建设路。其中有两处值得一写:一是为纪念乡贤、洋务重臣、大慈善家应宝时而建的学士第;二是民国女教育家吕莹玉与应爱莲等十几位年轻寡妇集资建造的寡妇祠与寡妇井。寡妇井在仁政桥西堍万泰巷与沿城交会处,井旁有护栏,镌有“古井无波”四个秀气的行书大字,是吕莹玉的手笔。
  还有一条则与沿城隔桃溪相望,从三眼井桥东堍起,过仁政桥东堍,沿桃溪南下至南溪沿止,也不以巷称,叫河头溪沿。民国时期,永康“过塘行”都集中在这一段,最大的是吕中和鑫记行,行址在吕氏宗祠内,著名大宅“双半居”就是他家的私宅。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初,永康的大半棉纱市场设在仁政桥边的吕大宗祠内,而周振玉的“吟月楼”也在河头溪沿中段,上下台门附近,是以吕公望为首的华溪诗社宴饮唱和的场所,有应均手录的《吟月楼诗稿》传世。
  至于在胜利街上的直巷,我记得的仅有两条。一条在县前街县政府大门对面,称县前巷,内有一口大井,抗战时著名的大众茶社就在井边。该茶社主持者孔成均和蒋介石、吕公望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大学同期毕业生,少将军衔。吕公望退伍在家,和蒋介石时有书札往来。因此当时茶社都“莫谈国事”,只有大众茶社每天读报纸,谈时事,讲新闻,宣扬团结抗日,毫无顾忌。另一条在永宁街南小猪市山货市边,叫“猪屙巷”,后改为致和巷,今称龙泉巷。内有古井龙泉井,井边有一茶馆,叫“妙莲寡妇茶馆店”,生意不错,城中村改造后才拆除,老茶客不胜唏嘘。
  而今,我已八十又二,神昏眼眊,垂垂老矣!但在我心中眼前,还会时时出现小城的这些古街巷、古迹及与之有关的故事,挥之不去,刻骨难忘,难舍难分。谨录于此,以作同好者茶余酒后的谈资,只此而已,无有他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6 14:34 , Processed in 0.0745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