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6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国学日报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8:4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日报】
【是非】

■是非多的地方无福,是非少的人群有爱。仔细静想,竟然每个人都活在是非里。“是非”一般是指事理或口舌的正确和错误,如今多用来指不好的事情。“是非”早有出处,《礼记》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

■《孟子》中:“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此是儒家明辨善恶之是非;《庄子》中:“摇唇鼓舌,擅生是非”,此是道家断除口舌之是非;《十善业》中“不两舌”,此是佛家心不分别之是非;
﹢﹢﹢﹢﹢﹢

■《增广贤文》载:“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意思是:老虎间不认识的还可以相互靠近交往,而人即使很熟悉,也不能真正亲近;来说长道短的人,就是会让你惹上麻烦的人。几句话说出了搬弄是非者的可恶、可怕,叫人不要去相信和接近这种人;
﹢﹢﹢﹢﹢﹢

■净空法师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因为没有决定的善恶、是非,看你用什么眼光去看。你会看,你用善心看,坏人是善人、恶事是好事,它不是固定的!为什么坏人是好人,坏事是好事?《弟子规》里讲的“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

■来看一佛门公案:两和尚争执,不可开交。甲和尚找老和尚评理。老和尚听了甲的叙述,说:“你对”。乙和尚不服气,也跑去找老和尚,老和尚听完也点点头:“嗯!你对”;乙和尚离开后,老和尚的侍者说:“师父,你老糊涂了,他们只能有一个对的啊”,老和尚看看侍者,说:“嗯!你也对”。儒释道三教皆以为,管住嘴,不造口舌之业,远离是非,是修行的必须;
﹢﹢﹢﹢﹢﹢

■人间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病因贪吃,祸因多嘴。当你在背后说人是非时,自然也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崔永元说喜欢看《动物世界》,因为“动物的世界里没有人”。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地藏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
﹢﹢﹢﹢﹢﹢


(传播国学,感恩有你)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发表于 2017-6-20 23:52:32 | 只看该作者
【不祥有五】

■生活中,不祥之事是每个人所不愿见到的,但什么是不吉祥的事呢?这一定要听听儒家圣人的答案。《孔子家语》载:鲁哀公问孔子:“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可信吗?”孔子说:“不吉祥的事有五种,在房子东面再盖房子这事,不在其中”,于是孔子说:
﹢﹢﹢﹢﹢﹢

■第一,“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庸人皆以损人而利己为能事,岂不知这是自身的不祥征兆。为人若是自私,便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与内心良知之事,以此私心私欲,而有害公道,有害良知,是读书人最大的损折处,故林则徐《十无益》有言:“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人心术不正,行止不端的人,就算学识再高,也只是增其恶而已;
﹢﹢﹢﹢﹢

■第二,“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弃老取幼”是指不去照顾老人而只顾自己的孩子。孝养父母,尊敬长辈,是为人的本分,天经地义。这也是正“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所在。舍此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用,是舍本逐末,是为不详之兆;
﹢﹢﹢﹢﹢

■第三,“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这是一个国家的不祥。自古以来,能选用贤明之士来辅佐国家的时期,常常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故古人云:“圣人悲时悯俗”,能选贤举能,才是一国的吉祥;
﹢﹢﹢﹢﹢﹢

■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教学开始。年轻人是祖国的栋梁,若不知好学,悠悠度日,如何能成才济世?长辈的人生磨炼,宝贵经验,是晚辈的必须。所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不肯学习,这一定是社会风俗的不祥;
﹢﹢﹢﹢﹢﹢

■第五,“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而无德无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孟子说,只有仁德者才能在高的职位,“不仁而在高位,播其恶行于众也”,这最可怕!因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114

帖子

3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7
板凳
发表于 2017-6-21 09:57:01 | 只看该作者
【国学日报】
【纪传体】

■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则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史表”的“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用来表示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或者内容的由来等内容,能够反映出史家的历史见解。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
所以,纪传体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书,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后,班固撰写的《汉书》也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著成之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甚至在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223

帖子

5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9
地板
发表于 2017-6-23 08:54:11 | 只看该作者
【国学日报】
【齐生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与死是人生的首尾两端,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齐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将人的生命价值系于"自然",尊生、乐生、养生,追求人生的尽天年,成为其生命哲学的微言大义;
﹢﹢﹢﹢﹢﹢
 
■《庄子》有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庄子一句话,一入胎受精以后变成这个形体,生出来就有生命了。你以为自己活着啊?生命的存在,实际上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在等死。活了一百岁是等了一百年,活了八十岁是等了八十年”;
﹢﹢﹢﹢﹢﹢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生与死本是道的变化形态,本无区别。生死相依,了然于世。所以生不可乐,死不必恶;
﹢﹢﹢﹢﹢﹢
 
■庄子的"齐生死"含义有三:生成论上,生与死都是“道”之运行的一种形态,无所差池;逻辑论上,厌生就厌死,乐死就乐生;人之"有待"的作为论上,对待生和死,不必厚此薄彼,畸轻畸重,而要"一碗水端平";
﹢﹢﹢﹢﹢﹢
 
■庄子妻死,他竟然用木棍边敲瓦盆边唱歌,说:“妻子最初没有生命,也没形体,也没气息;在若有若无恍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变化而产生气息,又变化而产生形体,又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我止住了哭泣”;
﹢﹢﹢﹢﹢﹢
 
■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而已。生又何欢,死又何惧呢?而且,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得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才齐了生死。
﹢﹢﹢﹢﹢﹢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1:35:05 | 只看该作者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典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钱穆先生解释:“这等事,他都忍心做了,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啊!”
﹢﹢﹢﹢﹢﹢
 
■“佾”指舞列﹐纵横都是八人为一佾,按照周礼制度,天子用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士用二佾十六人。当时的鲁国大权旁落,权臣之一的季平子丝毫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有一天开家庭舞会,结果,他竟然玩出了天子的味道。孔子知道后就说了这句著名的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看上去孔圣人听了这件事,大发脾气,厉声斥责道:假如这件事我们都能忍耐下去,容许他去干,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南怀瑾先生指正说:假如真是后儒所解释的一样,形容孔子的“温、良、恭、俭、让”里的“温”字,就要用红笔打×了,孔子的修养就不行了;
﹢﹢﹢﹢﹢﹢
 
■“忍”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容忍”,孔子大意是:在自家庭院用八佾乐舞,这样的违礼僭越行为,假如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容忍的!意思是,这种僭越行为决不能容忍。二是“忍心”,孔子大意是:在自家庭院用八佾乐舞,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干不出来的!意思是,没有他干不出来的事情;
﹢﹢﹢﹢﹢﹢
 
■“容忍”说是表示气愤,恼怒;“忍心”说是表示判断,预测。后来大家使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属于“容忍”说;
﹢﹢﹢﹢﹢﹢
 
■2007年4月,南京某小区一位女士等四人,将一只流浪母狗及其所生两只小狗堵在窝里,浇上汽油,点火焚烧。同小区一位小伙子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浑身冒火的母狗叼着一只小狗逃出,另一只却被活活烧死。易中天先生大呼: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样一幕:一个火团在洞里滚来滚去,母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烧死。那些虐狗者居然下得了手,而且还不让别人救援!这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崔治中言:直面不忍,便是当仁不让。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7 08:10 , Processed in 0.07496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