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0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李跃儿 | 池亦洋:从紧张万分到成为“孩子王”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2:51: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亦洋:从紧张万分到成为“孩子王”
第二个说说为什么帮助池亦洋。池亦洋一岁半就被妈妈送到一个幼儿园或是托儿所,我们不了解那是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只看到三岁刚刚转到芭学园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
那时我们每天下午都有一个快乐晚餐,就是老师要跟孩子一起玩一个孩子们很喜欢的故事游戏。大家有看到最早的一幅照片,我被孩子压倒在地板上,就是那种游戏的留念。
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我们发现当其他孩子大喊大叫着玩得不亦乐乎时,池亦洋总是紧张万分地紧紧贴着墙,有时候还把自己藏在窗帘里,可能在他以前的幼儿园,孩子们这样大笑大叫时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转来芭学园不久的池亦洋和小朋友们、大李老师)
当时看着池亦洋我们很心疼,就开始帮助他先不害怕老师,然后能够快乐。大约花了半年,池亦洋终于开始活跃起来了,但当他感觉到这里没有危险,就开始控制其他的孩子,他使用的方式是训斥。
无独有偶,数年后转来一个手被老师用牙签扎肿了的女孩子,经历了跟池亦洋一样的过程,连骂人的话和骂人的姿势都一样。他们来芭学园之前,上的不是同一所幼儿园。
后来池亦洋就开始当大王,开始探索权力,他很有智慧,经常能创造游戏带着其他孩子玩。虽然孩子较早的探索权力,往往是因为早早地被权力唤醒了,但是探索权力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给权力戴上不好的帽子,也就是说孩子有权力探索权力,也有权力将来成长为一个领袖。
(2016年,池亦洋回来芭学园玩)
那么什么样的的领袖是能够成功的呢?什么样的领袖会失败呢?肯定是智慧的,爱护被领导的成员的,这样的领袖是比较有品味的领袖。所以芭学园的老师们就开始帮助池亦洋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领袖。
池亦洋这次没出现在《零零后》中是因为他的故事太精彩了,可以编辑成电影。
▷ 李跃儿解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小人国的秘密
2016年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2:53:36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2:56:02 | 只看该作者


小人国 《小人国》是一部真实电影(纪录电影),摄制组从2006年-2008年真实拍摄了北京郊区一所名为巴学园的幼儿园,记录了一群2岁-6岁孩子的真实生活。  主要故事:每天早晨小女孩辰辰来到幼儿园后都不进屋,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等待,刚开始老师都不知道她在等谁,后来才知道,她等的是一个叫南德小男孩。辰辰每天来得早,南德每天来得晚,等待是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课。等来南德后的两人总是一起过家家,不参与别人的活动。  五岁的小男孩池亦洋是幼儿园的孩子王,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孩子们都不敢惹他。他也仗着自己是孩子王,欺负其他的小朋友,老师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直到有一天晚上,一群小朋友的家...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2:57:48 | 只看该作者
“零零后”:真正国际化的一代

  “零零后”的父母大多是“70后”甚至“80后”,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们不迷信体制内的教育,也不盲目崇拜体制外的方式,而是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张同道相信他们的下一代应该是真正国际化的一代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9月,今年第一批“零零后”大学生将开始进入大学。与此同时,一部连续十年跟踪中国“零零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零零后》正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这是中国第一部连续十年跟踪“零零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零零后》一共5集,分别是《爱的方程式》《时光若倒流》《成长单行道》《一一的世界》《朋友这件事》,片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

  在《零零后》摄制组看来,这群孩子并不是被“零零后”这个标签所局限的人,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各有特点的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总导演张同道跟踪拍摄这些孩子十年,他认为,当“零零后”长大,登上历史舞台,将是最靠谱的一代。

  父母也是一份职业

  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的时间,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一名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十年的时间里,张同道和他的团队不断用镜头记录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先后制作了纪录电影《小人国》《小人国之酷学时代》及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等。

  如今张同道被称为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题材的忠实记录者,但是在2006年,这个系列纪录片的开始是因为张同道对4岁儿子的不了解。

  当时的张同道像绝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父母就是一个生理身份,能生孩子,就能养孩子,就能教育孩子。但是在与孩子不断的相处中,他才意识到爸爸妈妈也是个职业,需要技巧和技能。

  儿子4岁那年的冬天,张同道让儿子去洗手,但是他一碰到水就说水很烫。“我刚洗完,一点都不烫。”张同道下意识地说出这句话。儿子却非常平静地看着他说:“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很烫。”

  正是这件小事让张同道深受触动,他的手已经饱经40年的风霜,但是儿子的手只有4年的地球经历,对于温度的感知自然不一样。“孩子的价值观跟我们是有区别的,孩子观看世界的方式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跟我们是不同的。”张同道说。

  一年后,张同道与儿子关于一个鞋盒的争执,更加让他认识到这种不同。

  张同道带儿子去北戴河玩,儿子非要带着一个鞋盒一起去,张同道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做,直接命令道:“一个鞋盒子带它干嘛,放下!”这让5岁的儿子非常委屈,细细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儿子在幼儿园的一个小发明,是一个门铃装置。

  这和许多家庭一样,孩子珍视的东西在父母眼里常常一文不值。“在我看来,这个盒子又脏又没有意思;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正沉醉在伟大的科学创造中,鞋盒比给他一个王位都来得重要。”张同道说。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小细节,让张同道在2006年,纪录片市场最低迷的时间选择了《小人国》这样一个题材,而张同道在纪录片里始终保持着平视、尊重孩子的风格。

  张同道将他的镜头放在了朋友李跃儿开办的芭学园,最早记录了从两岁到5岁不同年龄的幼儿园学生的园中生活,形成了儿童题材的纪录片《小人国》和18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

  相对于大部分的幼儿园来说,芭学园的教育理念比较独特,他们希望能够释放孩子的天性,让教育去适应孩子,当然收费也比较高。但是该片的执行总导演喻溟说,虽然纪录片选择了芭学园的孩子,但是其中探讨的却是一些家庭、父母、孩子之间的普遍关系,但在纪录片中这些话题却是永恒的。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片人张旭,也是《零零后》的制片人,她表示这次并不是纪录片频道与张同道的初次合作。张旭认为,儿童群体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却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中国家长普遍焦虑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题材。同时,她认为这并只是几个孩子的故事,还是一个社会化的题材,从孩子这样的一个窗口,看到家长、学校、教师甚至是社会的变化。

  更让张旭感到难得的是,这些年能够耐心地去一个一个记录某个群体的片子越来越少了,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拍摄的这几部纪录片则显得“没有那么功利、没有那么着急”。

  放下傲慢看待孩子

  当张同道和他的团队真正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看到了许多孩子的另一面。就像张同道拍摄自己的孩子时,儿子不再是调皮捣蛋、常常犯错的孩子,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学校的表现可能也不会像在家时的乖巧懂事或者任性闹事。

  张同道谈起这段拍摄经历的时候说,整个拍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从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是那么五彩斑斓,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那么深刻,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细腻,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是那么强烈”。

  当他真正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动作和想法的时候,也就明白凭借身体和年龄而居高临下地俯视儿童是多么野蛮和傲慢。

  幼儿园里有一个叫皓皓的小男孩,每天午睡起来都要围着教室地板跑圈,最多的一天跑了200多圈,摄制组就这么拍了一个小时。他说自己是一辆“大巴车”,没有终点站的大巴车。这样的行为,甚至连儿童心理学家都无法解释。

  而一个叫陶贝的孩子,每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打扫院子的一角——只是那一角。扫几下之后,她就倚在栏杆上凝视着远方,目光迷离,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

  池亦洋则从一个打架、抢东西,甚至被幼儿园的同学家长要求开除的学生变成了一个领导大家的孩子王。

  于锡坤则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探索家,当年两岁的他还没一个垃圾桶高,他却每天费尽全身力气,把皮球或鞋子丢进垃圾桶里。纪录片的旁白解说道,他是在实验如何才能填满这个垃圾桶。

  辰辰如果比她的好朋友南德到的早,就会一直站在院子里等他来。即使南德请假不来幼儿园,辰辰还是会一直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校门的方向。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的时间,直到他们不在一所幼儿园读书。

  一一被摄制组称为哲学家,她总是独来独往,吃饭也总是不紧不慢。老师都开始收拾桌子了,她仍然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一动不动,直到现在成为初中生的她仍然如此。父母吃完饭离开餐桌,她还是会一个人怡然自得地享用自己的食物。“高贵,一一是一个高贵的孩子。”张同道如此形容她。

  当时幼儿园的大李(李跃儿)老师希望一一能够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对于自己的独处,一一说,“我有权利这么做”“我一个人挺好的”。张同道直到现在都忍不住感叹,听到这句话时的震惊:“一个3岁的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她的水平比大人都高。”

  对于别人的行为,一一并不在意,她对着拍摄的张同道和同事说,“你们想在就在,你们想走就走,跟我没关系”。现在一一开始慢慢交朋友,但还是偏爱安静的独处时光。“交朋友是吸收这个世界的信息,独处是整理这个世界的信息。”这是13岁的一一说的话,52岁的张同道称之为金句。“我很佩服自己小时候,不交朋友的勇气。”即使如此淡定从容的哲学家,内心也有妥协吧。

  有主见的嘉阳、守规矩的昊天、肆意的萌萌、艺术天才柔柔……张同道曾经记录了18个孩子的幼儿园时光。拍完《小人国》,张同道曾经说过不再继续拍了,但是这个系列却在纪录片低迷的时代坚持了下来,“好奇啊,一个故事讲到这了,我还想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

  他们思想独立,自主选择生活

  在《小人国》的主人公于锡坤进入小学的2011年,张同道的团队开始再次拍摄,并于2012年完成12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2016年,锡坤小学毕业,即将进入初中,一些大孩子也将进入高中,团队第三次拿起摄影机,完成了5集电视纪录片《零零后》。

  喻溟介绍说:“有别于幼儿园时期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小学时代的孩子自我意识还在形成之中,对镜头较为敏感和回避。今天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们镜头前的他们显得自信而舒展。这一次,孩子们和我们的谈话涉及教育、人生、家庭、信仰,甚至对自己成长轨迹的解读,颇具反思精神。”

  《零零后》将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状态垂直地呈现出来,十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来自于家庭、学校,当然也有“零零后”自身发展的变化。

  如今锡坤依旧是个爱科学和探索,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的孩子。纪录片中,妈妈从小如影随形的陪伴方式依然没有改变,锡坤的妈妈说:“我们有一句话叫60分妈妈,就是你不能做到70分、80分,你有时候不要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开始就是要做完美妈妈的,然后这就出了事儿了,就是我操心太多了,但是我即便是这样,知道这些,我还是怀着一种爱心来做妈妈。”当然现实中,她仍旧纠结着该不该放手。锡坤说:“长大就意味着要离开。”妈妈说:“不会离开的。”

  《零零后》的第二集中,萌萌也从一个粘人的小女孩变成了与家庭格格不入的孩子。因为妹妹的出生打破了一家三口的平衡,她与父母渐行渐远少有沟通,对妹妹也很少关注。镜头之下,爸爸妈妈抱着妹妹一起,她远远的,好像不是一家人。妈妈因此几度落泪,爸爸也开始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成长单行道》中,从幼儿园起就是同学、好友的梁昊天和刘嘉阳从国际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时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梁昊天在国内继续读初中,目前正在紧张地准备中考,考试分数左右着全家人的心情;刘嘉阳则选择留学海外,他的妈妈说:“孩子自己选择的路他自己来承担,有什么好焦虑呢。”

  梁昊天说:“我觉得自己更适合传统体制。”刘嘉阳则认为如果在体制内,自己一定会被开除。

  一一依然是个小小的哲学家,她希望成为野外探险家,与动物相处,远离人群,“我过去就这样,现在还这样,我挺骄傲的”。

  喻溟认为,妈妈和儿子之间执手、放手的亲子关系,二胎家庭两个孩子之间的亲疏关系,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选择问题,独处和群居的哲思,对朋友以及圈子的态度,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都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话题。不同的是,“零零后”在这些方面更为个性鲜明,

  他们思想独立,自主选择生活。

  他们的视野是国际化的,话语权同样也是

  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提出,“零零后”一代生活在市场经济更成熟、改革开放成果更丰硕的时代,从市场经济时代到文明、法治社会的发展,使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感受,个体幸福变得更加重要。当然也因为如此,“零零后”从小就有跟成人对话的经验,知道的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更早地自我认同为有能力、有思想的成年人,言行举止也开始“拟成人化”。他们要求平等、自由、个性。

  这和纪录片展现的情况颇为相似。摄制团队表示,这个纪录片系列希望能勾勒出“零零后”的精神特质,他们观念开放,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跟传统体制说“不”。当然,社会环境也给“零零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孩子和家长选择了不同的成长路径:有的进入公立学校,回归主流教育体系;有的选择私立学校,保留随时回归的可能,却又保存一定宽松度;有的选择家庭学校,为孩子个性发育提供最大的空间;有的则绕道现行教育体制,求学海外。他们用具体的选择对中国教育作出独立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零零后”的父母大多是“70后”甚至“80后”,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们不迷信体制内的教育,也不盲目崇拜体制外的方式,而是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张同道相信他们的下一代应该是真正国际化的一代,“

  他们的视野是国际化的,话语权同样也是。互联网时代,如今生活在中国大都市的孩子和在巴黎、纽约等地方的孩子之间的文化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这十年的观察也让张同道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他看多了过度的骄纵和严苛,自己强调放养、自由,但是现在他明白只有适合才是最好的,“观察他,研究他,为他制定一套教育模式”。

  张同道承认这种方法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这么多年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孩子们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但是这种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张同道建议,应该蹲下来平视孩子,为他想想办法,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去补充,寻找最接近自己孩子的方法。

  即使如此,张同道依旧相信现在在学校求学的孩子早已经不再是莫言和贾平凹笔下挣扎的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再过十几年,“零零后”将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健康、自信,充满阳光。

  张同道说,如果这个片子可以一直拍下去,他希望可以拍到这些“零零后”结婚生子,成为父母,一直到他们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上学的那一天,就像一个轮回。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家长,那时的孩子又会有什么新的标签。

  责任编辑:王硕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5#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2:59:57 | 只看该作者
池亦洋——不能贴“坏孩子”标签

当孩子王遇到孩子王

《小人国》另一主角池亦洋,一出场就是一个“小霸王”。

他抢了陈炳栋的棍子。老师鼓励哭泣的陈炳栋去找他要,“池亦洋请把棍子还给我。”池亦洋理都不理,一心研究地上的小虫子。

跟他们同样年纪、旁边玩土的佳佳看不过眼,过来让他把棍子还给人家,作为奖励,他可以给他叠一个纸飞机,或者送他一个玩具。他还是不为所动。佳佳继而威胁说不跟他玩。

“少废话!”池亦洋一下爆发,站起来拿着棍子,冲着佳佳高声叫道:“把你们打成肉泥!”一位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反而冲着老师挥舞起棍子,作势要打。

这不过是池亦洋在巴学园称王称霸的一个小插曲。

在其他孩子的家长眼中,池亦洋简直是见面高兴就打,不高兴也打,毫无规矩。一个小孩回家告诉爸爸,说他特别高兴,因为今天池亦洋没打他。

他的霸道招致其他家长的严重抗议。在家长会上,他们强烈要求大李把他“弄走算了”。

坏孩子是被塑造出来的

大李力排众议。她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坏孩子是被塑造出来的,如果池亦洋被开除,可能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标签,慢慢就真坏下去了。

“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东西。”她安抚那些愤怒的家长。担心家长会给孩子施加压力,她没把这情况告诉池亦洋的家长。她认为,在幼儿园里产生的问题,就应该在幼儿园里解决。

池亦洋本来特别胆小。刚进巴学园的时候,他像只小老鼠,处处躲着。他在之前的幼儿园受到过“迫害”。

大李不断鼓励他。大李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孩子成为幼儿园的主人,幼儿园是孩子的地盘,孩子说了算。

意识到巴学园可以自主后,池亦洋慢慢开始膨胀。他个子大,点子多,长得也挺帅,渐渐成为孩子们的领袖。

男孩们都愿意到池亦洋手下当“兵”,跟着他玩战争游戏;女孩中,池亦洋也享有崇高的威信。有个女孩特别喜欢池亦洋,有次他要跟爸爸去美国半个月,女孩哭得泪人一样。

等大李发现池亦洋成为领袖时,池亦洋已经变得有些“疯狂”了。

2006年夏天,张同道进入巴学园拍摄时,池亦洋早已是霸道的“孩子王”。大李已经决定要认真处理他的问题。为了让张同道能记录下池亦洋的疯狂状态,大李把这个处理推迟,“让他又多称王称霸了一个月”。

再做坏事,池亦洋就被罚坐老师办公室里的反思角。第一次去,池亦洋坐到老师的大皮椅子里,脚翘上桌子,相当自得。他还跟摄影师聊起了天,问后者老拍他难道是因为觉得他很帅?

这让大李哭笑不得。下一次,大皮椅就换成了小木板凳。

在张同道看来,池亦洋遇到大李是这个小男孩的幸运。大李循循善诱,加上身边朋友陆续离开,渐渐让这个跋扈的小男孩有所收敛,甚至没过多久,他居然就像个好孩子般主持正义了。

陈炳栋跟佳佳闹着玩出了火花。池亦洋上前拦住其中一个,告诉两人,“有话(好好说)别打架。”他还让两人分别说明缘由,弄明白是佳佳先动的手后,他让佳佳“诚心诚意地”给陈炳栋“说对不起”。当时没有任何老师在,只有张同道的摄像机。

之后,他想出“嘎嘣”游戏,把塑料泡沫扔到沙坑里,他们从坑边往里跳,踩得泡沫“嘎嘣嘎嘣”,三人玩得皆大欢喜。

“池亦洋跟老师不断冲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那样对老师,老师那样对待他,一转眼,他就用老师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别人。”张同道感慨,“孩子就是这样成长。”

自由是有边界的

巴学园组织老师跟孩子们的足球比赛,池亦洋不小心手臂碰了球,被裁判大李判罚点球。一向剽悍的池亦洋气得大哭,骂大李“混蛋”,罢踢了。

张同道事后也问过大李,说池亦洋挡一下就挡一下,何必把这场快乐的足球赛给搅和了呢。

她回说,就是要给他立规则,由此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是有规矩的,你不能为所欲为——自由是有边界的。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7 12:45 , Processed in 0.06956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