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才] 胸襟潇洒墨飞扬——池静山国画艺术赏析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0:12: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胸襟潇洒墨飞扬——池静山国画艺术赏析

池静山,男,汉族,1993年出生,福建三明市人,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自由书画家,抽象画家。其书画篆刻皆习,所学虽广,却各有其独到之处,并擅写竹及画泼墨山水,至于所画花鸟,形态各异,不拘于形,百鸟百态,富有创意。其所创水墨印象系列风格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油画风格亦具特色,极具视觉上的冲击力,抽象语言别具一格。

池静山----墨竹印象

说来自己画竹也有不少年了,画着画着,倒是越觉墨竹很美,而且美的很是淡雅,越品越香。后来自己每次经过有竹的地方,都想着多看上几眼,或许是为了多积累点画竹的素材吧,也是因为纯粹的喜欢,与竹结缘,看来是一辈子了。



对于画竹,我倒是不喜欢完全依着古人的意思去画,当然,自己也逃不了古人之部分法,又或者,这些法本就是自然之法,所以,也无需完全舍弃古人总结之法,比如说古人总结的“介”字法,“个”字法,如此穿插组合,再注意些疏密变化,就好了,说着倒是轻松,实在也不容易。

我最初也是估摸地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学习画竹,如此学了几年,甚至画到自己都觉得厌烦,总无长进,后而停笔,画山水多些,期间却对山间野竹多观察了几次。我也不知这些竹子具体叫什么竹,然其枝乱,时密时疏,正如国画之精要,很是自然,比起其它竹子倒是更有几分野趣。


之前,我总觉自己画竹太死,死于无味,变化不多,画画也显得有点索然无味,故而停笔数月,偶尔才拾起毛笔写上几笔,画虽不多,感悟却不少,而说起感悟最深的,实一“乱”字,或者说乱本是野趣,自然之法并无绝对的规律可循,想来古人总结的一些经验,倒也把这一野趣给淡化了不少,估计只是自己的悟性太差,理解古人之法比较迟缓吧,画竹子也就比较的不自然了,也不能怪古人经验,因为古人画的确实不错,取法自然,我想许多经验只是为了让人学得快一点吧。



也许自己比较喜欢叛逆,倒是觉得有些经验很是束缚人,什么这个不可画,那样法不好,都有点拘束,而自然本无规律,乱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经验之法的忌讳之处。我倒觉得如此甚好,平行也罢,对节也好,或者扎堆在了一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知谁规定了不行这样画,以至于认为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美的。








道法自然,终是以自然为上,取法乎上,终也是自然为上也,后而摆脱自然,回归己法,这也许是我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吧。不过这些经验之法,确实有其道理,有时还真的觉得就不美了,呵呵,不知是外界言论导致审美误区,亦或是真的不美,我也不知了,总之不能绝对化,不反驳,也不拘束,这也许是我一贯坚持的绘画思想,也不是所有自然之景都适合入画,而画又非完全表现自然,不是吗?当然,开始时多是以学习感悟自然为先,不断收集素材,积累素材,后来你怎么取舍,就靠你自己悟性了。

说起收集素材,自己现在出去收集画竹素材,拿起手机或者单反就行,很是方便,出门时察竹,回来时也可察竹,乐此不疲。我也试着把照片拍成国画之意,反复观之,实在是极好,收获颇多。

最后说一句吧:习画竹者,多观竹影。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6-26 11:05 , Processed in 0.1058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