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楼主: 池氏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清风浴德》电子版

[复制链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16:22: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清风浴德
第一节  寒窗苦读
池杨和池吕氏育有三个孩子,老大池浴日,老二池浴德,老三池浴沂(注1)。池家三兄弟中,老二池浴德最为出色,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考中举人,次年联中进士,率先实现了池杨改变家族命运的夙愿,而且成为历史上声名卓著的名宦,其清白之气穿越数百年历史,至今不曾泯灭。
池浴德,字仕爵,号明洲。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一月初九,怀有身孕的池吕氏梦见住家上空有青龙盘旋,翌日室内忽闻异香,池浴德随即诞生。
在许多家族的记载中,先贤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奇异现象,事实大多是无从考证的,但却反映了后辈对前贤的敬重和钦佩,池浴德诞生前后的盘龙异香当然也应作如是观。但关于池浴德童年时期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他自小举止文静,聪明好学,不像一般的儿童一样喜欢戏耍,而是像其父亲池杨一样喜爱读书。明代的中左所消息十分闭塞,一书一图都相当难得。池杨尽其可能为儿子寻找一切能到手的书籍,为儿子创造增长见识的机会。
池杨所居住的中左所有个粮商叫傅珙,虽说是个商人,所经营的又是嘉禾屿最重要而又经常紧缺的物资,有许多挣大钱、发大财的机会,但傅珙经营粮食并不以谋利为主要目标,他出售的粮食的价格,只是在收购价、运费的基础上加上微薄的一点利润,从不因为粮食紧张而哄抬粮价。他的儿子傅镇为县学生员,傅珙经常叮嘱儿子:“士当先行而后文也。”(注2)也就是说读书人应该先修德行再学习文化。他的二儿子傅鈅少年时习武,有效仿卫青、霍去病建功立业的指向,后又弃武从文,一心作诗(注3)。傅珙从不加干涉,认为只要为人正派,有无功名倒无所谓。池杨与傅珙多有交往,为了让池浴德感受傅家的文化氛围,经常带着年幼的池浴德到傅家走动。
有一次,池杨、池浴德父子到傅家,当时,傅镇已经考上进士,在外地为官,傅鈅在家中照料母亲。傅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十八学士登瀛图》,傅鈅随便问了一句: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吗?年方八九岁的池浴德不但随口说出图的名称,而且连图中的十八个学士的姓名都一一道出,引得傅鈅连声称奇,从此对池浴德看高一眼(注4)。
池浴德也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和赞许,十岁就能动笔作文,十四岁时所写的文章在社里中已经首屈一指。
明代对于儒学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府有府儒学,县有县儒学,就连军队的卫所也办有卫儒学。当时的中左所即嘉禾屿上的武官和军士的子弟,理论上是可以按照朝廷的规定,到一海之隔的同安县成立的县儒学读书,也可以到设在永宁(今石狮市永宁镇)的永宁卫儒学进学的。但是,明朝廷又规定,军户人家(包括武官和军士)原则上一户只能出一个生员(注5)。厦门池家军户的一个生员的名额,显然轮不到池旻的第三个儿子池杨这一房的。池浴德尽管再聪明,但如果困在海岛上,没有名师指点,没有学友切磋,学业是很难有长进的。
厦门池家从池宗宝之妻池郑氏开始,因为行善的缘故,就与佛教结下因缘。池杨因为在漳、泉之间从事粮食经营,结识了当时漳州著名的寺庙开元寺的僧人。池浴德幼年至壮年时期,正值嘉靖皇帝朱厚熜崇道毁佛之时,漳州开元寺和全国各地寺庙一样,惨遭打击,主持和尚被迫将寺庙出租,成为讲学之所。当时在漳州开元寺讲学的是户曹郎萧见心,在漳、泉一带颇有名气。池杨把年方十五六岁的池浴德送到漳州开元寺,师从萧见心。
池浴德似乎天生就是个读书人,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远隔亲人,住到漳州开元寺一间称作“虎房”的僧屋内,常年面对几个师友和几卷经书,但他却甘之如饴。到漳州不久,萧见心出了一道科举考试的制艺文题,池浴德健笔如飞,一天之内完成四篇作文,立意文辞均高人一等,被四方士子竞相传颂(注6)。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举人谭维鼎到同安任县令。谭维鼎看到池浴德所作文章,拍案称奇。当时,池家的邻居傅镇已经历任参政、布政使、御史等要职,成为清正威严、中外倚重的名臣,他看了池浴德所作之文,慨然评述道:“传吾衣钵者必此子也!”(注7)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除夕,傅鈅将时年十八的女儿嫁给池浴德。傅鈅对亲友说:“察吾女,非凡器。今得佳婿,吾愿足矣!”(注8)。
傅鈅的女儿过门之时,池浴德还是在漳州开元寺僧房里读书的一个白丁,家里的经济状况大概也不是太好。傅鈅的女儿也知道,这样的人家要改善处境,唯一的出路便是读书。过门的第一天,她把头上戴的两根银钗摘下来,给池浴德作购书之用。池浴德当然知道妻子的用意,当场承诺:他日发达,定赠送金钏一对,用以回报(注9)。
婚后没几天,池浴德又返回漳州开元寺继续他的学业。池浴德在漳州开元寺呆了四五年,后来把堂弟池浴沂也带去,一起攻读。这开元寺看来是读书人的福地,从这破落的僧房里走出一个奉常、一个中丞、一个县令,不愿意当官的池浴沂也是个太学生(注10)。
明天启七年(1627年),池浴德的次子池显方重返漳州开元寺,回忆其父当年负笈攻书的情景,赋诗一首:
家隔檀林仅一滩,十年别后始重看。乡音功课听难解,塔字经文拓半残。叠石青山人作馆,钟敲白昼衲迎官。虎房曾有先君迹,遍地荒苔月影寒(注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16:25: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浩然正气


一、联捷中式
明代大力办设各级儒学,导致生员众多,良莠不齐,为了保证选拔人才的质量,朝廷在省级科举考试即乡试时采取了严格把控的措施。常例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省的提学官在三年内举行一次岁考、一次科考。岁考不限名额,允许青衣以上的所有读书人报考。依考试成绩分为六等,一、二等者皆给赏,如果不是正式生员的可以充补廪膳生、增广生;三等者维持原状;四等者处以责罚;五等者将原有身份递降一级,廪膳生降为增广生,增广生降为附学生,附生降为青衣;六等者革除身份。岁考被列为一二等者称为科举生员,可以参加科考。科考仍按成绩分为六等,奖励、责罚措施与岁考一样。因为参加科考的都是经过岁考的淘汰,实际实施过程中少有被评为四等以下的,但只有成绩被评为一、二等者才能参加朝廷举行的乡试,评为三等者则不得参加乡试(注12)。这种宽进严取的考试制度为池浴德这样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未能进入县学、卫学但确有真才实学的生员开辟了一条青云之路。另外,池浴德参加科举考试之前的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发生了应天府主考官吴情徇私录取十三名同乡考生的事件,吴情与副考胡杰被弹劾,受到谪贬流放的处分(注13),殷鉴在前,朝廷内外那些企图在科举考试中上下其手、暗度陈仓的官员不得不有所收敛,科考的公正性有所保障。这种形势对于池浴德这样的没有官场背景的生员是比较有利的。
池浴德抓住了机会。他先是参加了岁考,顺利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池浴德参加福建省乡试。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场考下来,池浴德考中举人。乡试后稍作休整,便开始了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从中左所赶赴北京,准备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
会试在二月初九开考,也是隔三天考一场,连考三场。池浴德果然没有辜负谭维鼎、傅镇、傅鈅等人的期许,没有辜负池杨的厚望,顺利通过了会试。三月初一在宫中举行殿试,由嘉靖皇帝亲自出题并到考场督考,根据考生成绩定出三甲。三甲统称进士,但略有区别: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同进士出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科考取一甲三人、二甲七十七人、三甲三百一十四人。池浴德在殿试中发挥可能不甚理想,被列为三甲第二百八十三名,名次相当靠后。但作为福建东南海滨一个没有儒学教育设施的海岛上一个军户的子弟,这已经是十分难得了。而且池浴德是乡试、会试、殿试接连金榜题名,被称为联捷中式,更是了不起的成就。
二、泽被遂昌
殿试结束后,池浴德被授予浙江省处州遂昌县县令,为正七品官员。此时,他离开家乡已经好几个月了。赴任之前,先回家省亲。
池浴德金榜题名之后,各级地方官员已经纷纷到池家报喜、祝贺,现在儿子高中返家,更是喜上加喜。但是,知道儿子将要到遂昌当县令,池杨却有点担心了。他对儿子说:你素来只懂得埋头读书,连斗斛钧石都不懂得分辨,怎么能治理一县?
    池浴德从容答道:我尽心尽力而为,依圣人传授的古道行事,这与分辨斗斛钧石有什么关系呢?
    池杨一想,也恍然大悟了:知县有知县的事。斗斛钧石的事自有下面的人去管。但是,他还是担心儿子不谙世事,容易被不怀好心的富贵士绅拉下水,便想出了一个主意。
    池浴德离家上任的那一天,池杨把他叫到供奉有祖先神位的厅堂上,对池浴德说:为父有一副对联送你去上任。
    池杨将手中的对联展开,只见上面写道:“世积俭勤,席祖荫,追思昔日;官期清白,戒儿曹,努力将来。”
    池浴德把联文诵读一遍,连忙跪倒在地,双手接过对联,高声说道:浴德谨遵父亲教诲!
    池浴德一到任所,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城隍庙祭奠,向天地神明立誓“不负苍生”。在处理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则以“俭勤”、“清白”为座右铭,成为一代名宦。
旧时称:“县官上任三件事:收税断案修志书。”但收税和断案之中深藏奥秘。收税时另设苛捐杂税、加收损耗火耗,断案时借故收费、收钱枉断,都是贪官的敛财之道。
池浴德刚到任,就发现县里的里长、甲长们正在挨家挨户收献金,说是供郡守进京朝拜时所用,百姓怨声载道。池浴德当即召集里、甲长,对他们说:郡守是个清廉的人,怎么会接受献金呢?到府里,他对郡守说:遂昌的里长、甲长们乱收钱,败坏你的名声,已经被我制止了。郡守只得作罢。
池浴德到任之时,前任留下的积案多达三百余件。其实,这类案件大都是因为没有油水可捞,因而被积压下来的。池浴德将所有卷宗调集齐全,详查精研,没有多久就将所有旧案审断清楚。一些平时受了冤屈而又打不起官司的百姓听说遂昌县来了个公正贤明的知县,纷纷赶来申诉。池浴德认为:百姓蒙受冤屈或发生纠纷,本身就是耗财伤神的事,打官司时若再遭盘剥,不啻雪上加霜。他下令整顿词讼。旧时民谚称:“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池浴德在遂昌当政时,百姓到县衙打官司,只需带上半升米充当自己的伙食就行了。百姓因此称池浴德为“池半升”。过去县堂衙役衣着华丽,行为不拘,给人以耀武扬威、富贵嚇人之感。池浴德下令衙役上堂必须穿着简朴、举止严肃,以免恐吓百姓。鹑衣刻木遂成为公堂衙役的代名词。
池浴德善于断案的名声很快就传开,周围县份有什么疑难案件,总要请池浴德前去帮忙。
池浴德治县仁法兼施,宽严相济。凡征收捐税必张榜公布,按额收取;凡抓捕逃亡,必给予时限;凡处理盗贼,必考虑其家庭贫富;对于那些嗜好赌博的赌棍,则在其门户上挂匾警示。
遂昌县与衢县的百姓之间有件历史积案,旷日持久,未能解决,严重影响两县县民之间正常的经济交流和日常往来。遂昌县是一个小县,该县县民所受的影响更大。历任遂昌县令对这一案件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束手无策。池浴德一到遂昌,就得知此事。经过深入调查,掌握了这一历史积案的来龙去脉:案件的起因是衢县和遂昌县民合伙在衢县开矿,因为分利不均引起争执。遂昌人认为利益被侵吞,遂聚众闹事,欲夺回财产。衢县人到当地官府告状,称“遂昌矿徒”公然抢劫。衢县官府派兵前往镇压,为避免后患,规定不许“遂昌矿徒”进入衢县县境,一般百姓到衢县,须到县衙开具“并非矿徒”的执照,否则便视为“矿徒”。遂昌人若在衢县境内与衢县人发生冲突,往往被当作“矿徒”惩治。池浴德随后拜见金衢道毛道台,详细陈述此种做法的弊端,为遂昌百姓鸣不平。池浴德在呈文中写道:“一里往来,事事岂能给照;十室忠信,人人岂皆矿徒?”毛道台被池浴德视民如子的操行所打动,也认为池浴德的陈述合情合理,随即下令革除原先的不合理规定。毛道台对衢州太守说:这件事发生了那么多年,没有人来理论。池浴德刚刚上任就来交涉,这个遂昌县令是个贤者啊!
毛道台的评价一点也没错,但他只看到池浴德贤的一面,不知道池浴德廉的一面。明代官员的薪俸之低在历史上是出名的。知县每月薪俸只有七石半(折今约1150斤即575千克)米,还要根据朝廷的经济状况,将部分俸米改发“俸钞”。由于“俸钞”就是纸币,在市场上必须打折才能兑现,实际收入还没有七石半(注14)。那些既要当官又要享受的官员不得不绞尽脑汁,或想方设法向百姓敲骨吸髓,或昧着良心贪污受贿。
池浴德既然被称为“池半升”,又不愿在收税方面图谋私利,单靠一点微薄的薪俸,生活必然是简朴的。他平日里素食简餐,不讲排场。池浴德的妻子傅宜人十八岁嫁入池家时,曾将陪嫁的一对银钏给池浴德购书。池浴德当时发愿:日后发达时回赠一对金钏。池浴德出任遂昌县知县时,虽然贵为一县之尊,却无力兑现当年的许偌。傅宜人也理解池浴德的抱负,不但从不提银钏换金钏之事,而且每天领着侍妾、婢女纺纱织布,换取银两补贴家用。
明嘉靖年间,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豪强大量并购贫民的土地,而政府的税赋却按照历年编制的“图册”征收,导致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仅缴交少量的税赋,朝廷税收大量流失,而失去土地的贫民却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负,困苦不堪。故民谚流传“嘉靖嘉靖,家家都净”,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大量被豪强截留,日子也不好过。朝廷通令各地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图册,许多不法豪强勾结当地官员,采取以多报少甚至隐匿不报的方式进行抵制。池浴德从丈量土地入手,将税赋直接编入土地之中,再与缴交税赋底册对照,将往常少交或隐匿不交的人家拘捕到案,当场核实。豪强们无奈,只得按照丈量结果缴纳税赋,贫民则卸去重负,欢欣鼓舞。对于那些无人认领的土地,则没收为公田,所得收入用于补贴县学里的贫困生员。池浴德在遂昌县丈量土地、编派图册的做法得到上司肯定,派他到邻近的缙云县开展这项工作。
明隆庆四年(1570年),池浴德在缙云县量地编册的事大概完成了三分之一,百姓欢欣雀跃。此时,朝廷晋升池浴德到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接替他的新的遂昌县县令很快就到任了。百姓自发组织前往浙江省请愿,要求挽留池浴德。浙江总督、巡抚交替上奏朝廷,要求将池浴德留下。最终,已经到任的遂昌县新县令被重新安排——这种举措不用说在明代,就是在历朝历代也是极其罕见的,池浴德仍旧任遂昌县县令,继续在缙云县丈量土地。
经过四个月的努力,缙云县的土地丈量、图册编排顺利结束。朝廷再次下达晋升池浴德的文书。池浴德的新职务是留都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主要职责是掌官吏考课、升降罢黜之事,为正六品官员。消息传开之后,百姓涌入县衙,表达不舍之情。池浴德的母亲见状,拭泪说道:你父亲怕你不懂得分辨石斛钧斗,哪曾想你便民如此!
当时从遂昌县城到南京,必须先走陆路到龙游县西明山,再改走水道到南京。池浴德离开遂昌时,百姓簇拥相随,争相抬轿。到龙游县西明山河边后,池浴德弃轿登船,送行的人拉住缆绳,不让开船,直到三天之后,才趁夜间人少时解缆出发。
过后,百姓聚资在西明山河边建造一座石亭,纪念池浴德。石亭名为曳舟亭,亭柱上镌刻一副对联:江水比恩犹有底,溪云护石更无心。
明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十九日,池浴德的次子池显方北上历阳探望兄长池显方,特意前往龙游瞻仰曳舟亭池。池显方在日记中写道:“己酉  过龙游谒先奉常曳舟亭。五十余年视之如新。夫吏平昌而碑龙丘,又能使龙丘与平昌争护之,岂偶然哉!”(注15)平昌、龙丘为遂昌、龙游的别称。池显方日记的大意是:五十余年前建造的曳舟亭看上去跟新建的一样,池浴德在遂昌为官,却在龙游建纪念亭,又能使两地的百姓争相维护,这不是偶然的。
池显方还题诗一首:

龟趺无恙踞溪濆,      隔邑犹祠旧令君。
当日维舟填浙水,      齐声呼父动秋云。
儿孙不及桐乡爱,      车马争看岘碣文。
古谊舆心惭未报,      徘徊亭畔湿征裙(注16)。


·厦门江头公园仿建曳舟亭
全诗的大意是:龟驮的石碑还立在河边,隔壁的县邑还有供奉老县令的祠堂。当年父老拉着船不让驶离,众人呼唤父亲的声音震动秋天里的云彩。儿孙对父亲的爱远远比不上所部吏民对贤惠官员的热爱,众多的人骑马赶车前来观看纪念廉官能吏的碑文。诗人因为未能报答乡民的古道真情以及众人的真心而感到惭愧,在亭子旁徘徊良久,泪水湿透衣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8-5 16:25:36 | 只看该作者
三、忠厚长者
池浴德到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大约两个月,转到北京吏部稽勋清吏司,掌管官员勋级、名籍、丧养之事。到北京不久,噩耗传来:父亲池杨病逝。池浴德闻讯,哀痛欲绝,昏倒在地。苏醒后立即打点行囊,回家奔丧。
按照朝廷的规制,官员的父母过世,官员必须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池浴德赶回家里,连行囊都顾不得打开,直奔父亲的灵柩前,长跪不起。祭奠仪式终了,池浴德将父亲葬在中左所所城东北面的阳台山,便闭门谢客。池浴德的母亲整理儿子放在厅旁的行囊时,发现其中只有几包上司赏赐的红包,总共只有四十五两银子。池浴德的母亲三分心酸,七分欣慰,对周围的亲友说:“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吾子一树,谓之无花果可也。”(注17)
明万历元年(1573年),池浴德守孝期满,复官北京吏部稽勋清吏司员外郎,为从五品官员。池浴德办事“清介端严”,也就是严格遵守既定的法规条例,不徇私情。
明万历五年(1577年)转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副郎(员外郎),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德行。明万历八年(1580年),通过三年一次的考核,晋升北京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署郎中,官阶正五品(注18),负责掌管文职官员的选拔和职务、品级选补升调等事务。在外人眼里,池浴德所在的司掌管着官员的命运,被视为肥缺。但池浴德从来不做那些蝇营狗苟的勾当,故不知“肥缺”为何物。
有一天,池浴德到朝房办公,颍上县一个县尉前来拜访,代替颍上县的周县令向池浴德求情,希望能到广东去任职。池浴德大怒,厉声加以斥责,颍上县县尉见势不妙,抱头而逃。池浴德将此事向吏部尚书禀报。吏部尚书也觉得像这样公然到吏部来讨官实在是太不像话,让池浴德把颍上县周县令的职务革除。池浴德思索片刻,对吏部尚书说:此事固然荒唐,但恐怕周县令本身不知道此事,这样的话,就会因为颍上县县尉的作为受到牵累。还是将周县令调到府衙去当个副职比较妥当。吏部尚书对池浴德十分赞赏,说:“公不受人私,亦不发人隐,真忠厚长者也!”
池浴德任职北京吏部期间,正是明朝著名首辅张居正当政之时。
张居正是个有争议的政治家。从治国方面说,他勇于担当,善于筹划,
在皇帝年少、国势微弱的形势下以一身担天下重任。史籍称他“成君
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洵经济之才也”,故
“十年内海宇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确实是“功在社稷”,但其为人却多被诟病。史籍称其“偏衷多忌,小
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导致他“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的原
因是“过在身家”(注19),指责张居正偏于自信,多嫉妒之心,胸怀狭
隘,容易满足,压制谏官,听信和使用善于拍马奉承的小人,因为自
身的过错导致逝世不久便受到掘墓鞭尸之辱。
张居正是在任吏部左侍郎时进入内阁参与朝政的。吏部是他的发祥之地和根基所在。吏部又是张居正整顿吏治以达到富国强兵的重要部门。因此,张居正居首辅高位之时,对吏部紧抓不放,不肯放权。明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张居正令任吏部尚书才一年的杨博退休;继任吏部尚书张瀚因为办事不力。明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被罢免;兵部尚书方逢时兼职吏部尚书不到一个月就被免去兼职;继任的王国光对张居正惟命是从,总算熬到张居正病逝。时人称:张正“方操权,绳天下士,喜成饰,怒成痏,视尚书郎吏耳”。但池浴德并不因为身处逆境而违心逢迎。他“岳岳其间,不稍徇。同舍月峰孙公、心吾吕公皆名下士,谋断规随,以故所推毂尽贤豪长者,而尚书间有承望,十九不能得之于翁,则为危词以动之,翁不顾也。江陵目摄者数也。”大意就是说张居正刚刚掌握权力,要控制天下士人,喜欢的人就用,不喜欢的人就视若疮痈,把掌管人事的吏部尚书当做一般的小吏。但池浴德立场坚定,不随和屈从。同事孙悦峰、吕心吾也是一时名士,大家共同商量,按照规则办事,所推荐的官员都是德才兼备的。吏部尚书有时秉承张居正的意思任命官员,十个有九个不能得逞。吏部尚书告诉池浴德这样做很危险,池浴德不为所动。江陵即张居正为此曾几次威胁池浴德(注20)。
池浴德仕途的不幸就在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进入一个特殊的衙门、遇到一个特殊的首辅张居正。但也和池浴德对明代官场彻底失望有关。他的两个同事孙月峰和吕心吾在后张居正时期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孙月峰即孙文融,以字行,浙江慈溪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会元,授兵部主事,改吏部文选郎中。以按规办事素孚声望。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历任左佥都御史、山东巡抚、刑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参赞机务。吕心吾即吕坤,字叔,河南宁陵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任襄垣知县、大同县令、吏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有 “天下第一不受请托者”之美誉。张居正退出政坛后出任陕西布政使、山西巡抚,升刑部左侍郎。
明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张居正下令淘汰朝廷内外的冗官。淘汰冗官固然可以节省朝廷开支,提高办事效率。但朝廷的大多数官员是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经过乡试、会试、殿试,才搏得个一官半职,说淘汰就淘汰未免过于残忍。再说,冗官的出现和存在基本上是朝廷大员施政不当所造成的,现在将所有责任推给冗官承担,似乎有点不讲恕道。
按照规矩,朝中各部、院、寺等衙门的冗官应该由各衙门自行处理,但身为首辅的张居正却直接下令吏部必须将吏部某人淘汰。
池浴德提出异议:你身居丞相高位,认为一个人是不值得体恤的。但一个人也是国家的仕官。当时,朝廷内外对张居正几个儿子和弟弟均身居要职的事议论纷纷。池浴德说:你的一家人都有显赫地位,却要让另一个人向隅而泣,怎么忍心下手呢?
池浴德理正辞严,侃侃而谈。张居正驳也驳不得,赞也赞不得,只得频频点头。吏部尚书则说:池浴德很有才能,只是迂腐了一些。
当时吏部淘汰冗官的权力都在张居正手里,张居正以己所好,发号司令,不少人面临被淘汰的处境,池浴德不畏威权,据理力争,多方调停,为那些不应该被淘汰的官员保住了职务。
朝廷有一次调整官员,湖北司理赵某被调整到南京部署衙门。此时,有人向吏部举报,说赵某在外出清查、盘点时有携带优童的行为。优童即年幼的艺人。明朝对官员的日常生活有严格的规定,结交娼妓、艺人是要被撤职的。张居正要罢免赵某的职务。池浴德劝阻说:赵某携带优童的尚未调查落实,只是传言而已,怎么可以作为罢免官职的凭据呢?
赵某没有被罢免,但调整到南京部署衙门的事也搁置下来。赵某知道自己被张居正所误之后,向朝廷上疏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大怒,令吏部革除赵某职务。池浴德劝阻说:决定调整赵某到南部时想罢免他都有难度,现在他上疏弹劾你,你再去罢免他,岂不更难?
张居正见池浴德不听使唤,便直接向吏部尚书施压,吏部尚书几次催促池浴德办理革除赵某职务的公文,池浴德干脆托病请假,不予办理。吏部尚书找到池浴德,对他说:你平生都在学圣人,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当然会成为一个君子。但是你这样做,把我和宰相置于何地呢?你还是赶快出来办事吧。
池浴德不为所动,还是托病不出(注21)。
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月甲子(三月初一),宫中突然传出一道圣旨:升吏部文选司员外署郎中事池浴德为太常寺少卿(注22)。少卿为太常寺的副职,为四品官,参照当今的说法,属于副部级的高级干部。太常寺古称奉常寺,故后人亦称池浴德为奉常。
从种种迹象来看,池浴德此次晋升不太可能是因为政绩昭著或夙孚人望所得的奖励,更大的可能是张居正为了搬开绊脚石从而更好地控制吏部所做的调整。但将池浴德视为绊脚石又不敢对其痛下杀手,只能通过晋升职务来摆平,足见池浴德人品之高尚,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张居正都无可奈其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14:4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氏网 于 2020-8-11 14:56 编辑

第三节  惠泽鹭岛


一、  急流勇退
晋升太常寺少卿不但没有使池浴德感到高兴,反倒使他更深入地
思考一些问题。明万历中叶之前,整个朝廷可以说基本上笼罩在张居正的威严之下。池浴德在朝廷中属于无欲无求、刚正不阿的清流派,而张居正的用人策略是“宁用循吏,不要清流”。不受重用倒没关系,因为池浴德恪守的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原则,当官并不是他最高的追求。在政治层面上,池浴德对张居正的治国纲领基本上是赞成的,他在遂昌县任县令时所开展的清查、丈量土地和重建图册,在理念和效果上都和张居正的政策相一致。但是,在池浴德的心中,一切治国纲领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纲领十分高明,效果十分显著,但如果伤害到人,则应该慎重考虑,择善而行。张居正则是不管不顾,政令一下便一意孤行,哪怕伤人无数、怨声载道也毫不顾惜。另外,池浴德对张居正的人品也缺乏好感。尽管张居正宣称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于自身求利益。”(注23)但他为了儿子在科举考试中落榜而借故惩罚有关朝臣、一家人皆身居要职以及个人生活奢侈等劣迹早已被人诟病,池浴德对于这种言行不一的虚伪的人格肯定是不屑一顾的,否则就不会公然顶撞,甚至当面指责张居正的不是。
池浴德从进入吏部,就生活早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如处“樊押之中”,池浴德也曾想过上疏弹劾张居正的不端行为,但被妻子池傅氏所阻。妻子的意思大概是:张居正利用君小国弱之势独揽大权,地位和势力一时是无可撼动的,上疏弹劾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惹祸上身。为国忘身固然是应该的,但家中老母也不能不考虑啊(注24)。经妻子说服,池浴德也觉得不能鲁莽从事。
从吏部调到太常寺,减少了直接与张居正对垒的机会,但池浴德知道,不论在哪一个部门,都无法摆脱张居正的控制。这就意味着,张居正手中的大棒不知哪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到太常寺后不久,池浴德任职吏部时为母亲和妻子请封之事有了结果,池浴德的妻子池傅氏被敕封为宜人,年逾七旬的母亲池吕氏被敕封为太宜人。明朝奉行“以孝治天下”,父母年过七十,家无兄弟的官员可以申请归养(注25)。池浴德虽然有两个兄弟,但早就分家,母亲由池浴德赡养,算得上“家无兄弟”。如今,母亲被敕封为太宜人,申请归养的条件更加充足。妻子傅宜人也支持池浴德弃官归养母亲。她说:仕途之路如此辛苦,不如回家安安稳稳住村舍,今后不再重走此路了。
册封的种种手续办完之后,池浴德随即上疏申请归养母亲并很快得到批准(注26)。
明嘉靖万历九年(1581年)初夏,池浴德从太常寺少卿的位置上告退。这一年,池浴德才四十二岁。朝廷中少了一个清廉刚正的官员,嘉禾屿有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乡绅。
二、勤俭清白
池浴德返乡不久,母亲吕太宜人就羁病卧床。当时嘉禾屿的医疗条件极差,池浴德想方设法沿医治疗,悉心调理,妻子傅宜人甚至焚香告天,愿意以身相代。但种种方法均告无效,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池浴德的母亲吕太宜人不幸病逝。池浴德亲自为母亲入殓,在墓旁建造小屋守墓,从此“只字不入公门”(注27)。
池浴德归养母亲,按照朝廷规则,是可以领取俸禄的。池浴德为四品官员,凭借朝廷颁发的有关文件,每月可以从地方衙门领取二十四石禄米,其中大米一石(约折合76.9千克),其余折算为铜钱、钞票、绢或布发给。所谓“只字不入公门”,就是说池浴德认为母亲既然逝世,自己再也不是可以领取俸禄的归养官员,因此再也不到地方衙门去领取俸禄。
应该说,母亲吕太宜人逝世之后,池浴德才真正成为退隐的官员。
池浴德退隐之后,没有了每月二十四石的禄米,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池家传承数代的理念。池浴德谆谆教导后辈:“读书岂必尽取科第?时时照管这念头,不负天地祖宗,便为肖子。我受大父俭勤清白之训,佩之终身。愿儿曹如我之佩大父可矣!”(注28)这里所说的“俭勤清白”,既是池浴德持家的态度,又是池浴德的生存之道。
俭即生活简朴。生活简朴贯穿了池浴德的一生。在遂昌县任县令时,他的日常饮食十分简单,最多只有一道荤菜,称为“席无重肉”。在北京任朝官,上朝、坐班的官服和待客应酬的礼服是一大开销,池浴德的官服和礼服都由侍妾制作。需要宴请客人时,也不讲究排场,而是在家里自行操办,以节省开支(注29)。退隐在家后,更是长期粗菜便饭,只有在接待客人时才会上一道荤菜。常年身穿布衣,不着绸缎皮毛。池浴德的妻子傅宜人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也俭朴成习。明天启三年(1623年),时任和州知州的长子池显京寄回俸金为母亲祝寿,傅宜人回信批评:所寄虽然是俸禄之余,也是民膏,儿当体会百姓的心情爱护百姓,体会父母的心愿而自爱。今后什么东西都不许寄(注30)。
勤即勤劳。池家从池杨开始,就形成了眷属在家中纺纱织布的传统。池杨的妻子吕太宜人对家里的女人管理最为严厉,早晚督促,纺纱织布不停,若发现有人懈怠,当即予以责罚。吕太宜人年老之后,傅宜人管家。此时,池家已经是进士门第、官宦之家了,这项工作仍然没有停止。傅宜人逝世之后,管家事务落到池显方之母林太孺人身上,林太孺人直至七十余岁,还督促家人纺纱织布,没有稍许懈怠(注31)。池家如此重视纺纱织布,与当时朝野对布匹的需求有很大关系。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开始,明朝廷就允许用布匹抵充田赋,绢一匹折米一石二斗,棉布一匹折米一石,苎布一匹折米七斗(注32)。在闽南,明隆庆元年(1567年)准漳州月港贩东、西洋(指今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朝鲜)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棉布、苎布都是海上贸易的重要物质。清乾隆《同安县志》载:同安历史上出产棉布、苎布、丝巾、葛布,其中棉布有红边布、许厝布、陈井布,龙屿出产的皱布,西界出产的斜纹布;苎布有糊布、纺苎、令苎、假罗等(注33)。古制:手工织布布幅宽二尺(66.67厘米),四丈(13.33米)为一匹。织成一匹棉布依技艺的不同大约需要八至十五天,一匹苎布大约需要六至十天。池浴德置有林、陆、王、黄四个侍妾,侍妾的主要工作除了家务之外,便是织布。四个侍妾轮流操作两台织布机,一个月挣上四五石米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侍妾,今天的人可能对池浴德拥有四个侍妾持有疑问。这是需要说明的。明代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绝大部分的官员都置有多个侍妾。世风如此,这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但一夫一妻多妾,如果处理不好,是很容易惹是生非的。与池浴德同处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清官海瑞先后娶有三妻三妾,死的死,休的休,还有上吊自杀的,最终连后代也没有留下一个。像池浴德这样一夫一妻四妾,除了侍奉长辈、照顾生活起居之外,还能通过纺纱织布赚取些许钱财补贴生活,算得上治家有方了。     
清白则是池浴德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指的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池浴德为了清白人生。一心一意想离开错综复杂的官场,而官场的是非却不依不饶地缠绕着池浴德。在池浴德返乡的头一两年,还遇到好几件烦心的事。
按照规定,官员归养父母之事是由吏部稽勋清吏司负责审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吏部尚书对池浴德归养一事毫无所知。池浴德已经回到嘉禾屿了,吏部尚书还致函池浴德,催促他回京续办尚未结案的湖北赵某罢黜一案。池浴德答复道:此前好像被关在牢笼中一样,因为有老母亲在,只能隐忍不发,现在得以回家终养母亲,从此再也不回到仕途上了。朝廷中一些言官风闻池浴德顶撞张居正以及为颍上县县令和湖北赵某主持公道的事,怀疑池浴德得到颍上县县令和赵某的好处。有人劝池浴德出面辩解。池浴德回答:辩解是为了回到官场。我既然下决心隐退,就没有必要说什么了(注34)。
一方面是清者自清,一方面是远离了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关于池浴德的种种流言蜚语很快就消失了。
明万历十年(1582年)春,张居正授意福建巡抚劳堪,让他拘
捕罢职居家的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劳堪与池浴德谋商,池浴德却极力为洪朝选辩护,劝劳堪收手。劳堪慑于张居正的淫威,加上个人恩怨驱使,给洪朝选捏造个“通夷”的大罪,押解福州大狱加以谋害,锻造了轰动一时的“洪司寇”(洪朝选被罢官之前署理刑部尚书雅称司寇)冤案。两年之后,洪朝选被平反昭雪,劳堪被撤职、下狱、流放,方才醒悟:“悔不听池先生之言以至此。”(注35)
江西有个道学先生,被贬到福建仍不甘寂寞,传书到各府县,想要招收生徒,传道办学。池浴德怕这位道学先生惹祸上身,特意给他写信,剖析其中要害,劝他莫做此事。倒不是池浴德反对办学。池浴德退隐在家也办学,他亲自上课,亲自编写教材,亲自做文章以为示范。不过池浴德办的是家学,来就学只是池家子弟,不同于到各府县大造办学声势的江西被贬的道学先生。你已经被贬了,还要大张旗鼓地传道办学。如果追究起来,究竟是朝廷贬你贬错了,还是你传道传错了、办学办错了?如此不清不白之事,如何做得!这就是池浴德的清白处世哲学。行于当行之势,止于当止之时。
三、乡闾典型
此时的池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位居卫所最底层军吏的军户之家。作为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退隐官员,池浴德“不履城市,不谒公门,闭门摊书,莳花养鱼,课子孙读而已”(注36)。他将家里的一间旧房改建成悠然阁,阁前的空地上种了一株桂花树。授课之余,抱着儿辈攀树摘花,虽然身处海岛乡间,也没有什么上等的物质享受,但生活过得悠然惬意。
根据明代的法规,除了被剥夺官职的人,致仕即退休以及退隐的官员仍然享受在职时的礼遇。但池浴德官居四品,在泉州府范围内,也算得上不多见的高官了,隔三差五总有人前来登门拜访。池浴德尽管下决心远离政治,远离官场,但对于家乡的事还是十分关心。池家从明永乐年间就开始在参与嘉禾屿的防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的建议对于前来请教的官员有很大的帮助。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后驻守厦门海域的名将沈有容与池浴德交往甚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沈有容率舟师突临澎湖,与窃据澎湖的荷兰武装海商首领韦麻郎交涉。出发之前,沈有容特地前往拜会池浴德,与他商定“示以恩威,陈说利害,但利速发,不利久需”的策略。沈有容成功劝退荷兰武装商船,成就“谕退红番”的殊勋(注37)。池浴德的声望甚至震慑了嘉禾屿海域的盗贼海匪,使之望中左所而止步。

尽管威严尚在,但池浴德的自我约束却丝毫没有放松。每逢初一、十五,池浴德必定鸡鸣即起,沐浴焚香后对天祷告,检点半月来的所作所为。嘉禾屿四面环海,常有死于海难者出现,池浴德买地设置三处义冢,收埋无名尸骸。

池浴德治家对族中子弟要求甚严,时常告诫他们:“毋滥交,毋惹事,毋衣罗绮,毋想膏粱,毋恃贵凌人,毋挟长加少。”(注38)他有一女四子,长女是进士蔡献臣的贤内助,四个儿子中有两个举人、一个县学生员。
·傅鈅明万历五年醉仙岩题匾  
池浴德所在的嘉禾里二十三都二图中左所附近是嘉禾屿少有的可供种植的区域,多旱田山地。岛的西南部多岩洞石山,其最高处有一巨岩,远望仿如醉汉横卧。明万历五年(1577年),池浴德的岳父傅鈅捐资建造一寺,命名为醉仙岩(厦门风俗称寺庙为岩)。池浴德得闲也和岳父傅鈅到醉仙岩参佛。
  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一天,池浴德发现醉仙岩山脚一方巨石地下的沙土有水珠渗出,便请人把沙土掏空,露出岩洞中石窟,岩体渗水涓涓流下,聚于窟中,其泉甜美。明人倪洞认为:此泉甘美不亚于无锡“天下第二泉”,故命名为“醴泉”,洞随称“醴泉洞”(注39)。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牵强。从这处岩洞的发掘过程来看,与著名的陕西麟游县九成宫醴泉洞极其相似,醉仙岩醴泉洞的名称极有可能是从九成宫醴泉洞而来。醴泉洞上方的岩壁上凿有“池怀绰开造”四个大字。池浴德著有《怀绰集》一书,此处借用书名指代池浴德。醉仙岩醴泉洞至今仍是厦门的著名景区。这是池浴德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
·醴泉洞


·池怀绰(池浴德)开造醴泉洞石刻
                               池浴德还捐资在厦门城北门外修建东岳庙。东岳庙位于带溪南岸,与筼筜港北岸的仙洞山遥遥相对,庙里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山神,同时供奉十殿阎罗。东岳庙屡毁屡修,后来成为中山公园北部景点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再毁。20世纪90年代末易址中山公园北门西侧重建,但规模已不复当年。
·池浴德捐建东岳庙民国时期照片(林良材提供)

·池浴德捐建东岳庙民国时期照片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二月初一,池浴德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九岁。在前来哀悼的众多的人群中,一帮来自遂昌的士民特别引人注目。池浴德的次子池显方为这些“平昌(遂昌县别称)士民”作有一诗:
八秩老灵椿,瞥尔随霜变。可怜远近人,闻者泪如霰。
客从平昌来,絮酒垂哀唁。诔词千万言,通名满州县。
云吾在平昌,阅官如驿传。离爷五十年,至今常在面。
知君远来心,不为尔私恋。设使金如山,难买此一奠。
握手送君归,西风与海战。行到龙丘亭,旧碑不堪见(注40)。
池浴德被葬在厦门城西南滨海的凤凰山西南山麓(现水仙宫遗址望石之后),七年后其妻傅宜人逝世,也葬在此处。这一带在明末叶仍是人迹罕至之处,分布有池姓、白姓、李姓等家族墓茔,还有众多未知名墓葬。旧时有望显祠,规模极小,但每逢农历七月“普度”时,祠前常有戏班为祭祀孤魂野鬼演出。厦门开埠后,山脚水仙宫渡头成为与鼓浪屿对渡的码头,宫后的竹篙巷成为水仙宫渡头通往厦门城南门外的要道,菜馆、旅社、当铺、戏班、烟馆挤挤挨挨,热闹非凡。20世纪30年代修建中山路、水仙路、鹭江道之后,才复归冷清。
池浴德著有《空臆录》、《怀绰集》、《居室篇》等作品,可惜未能流传。此次撰写本书,查阅资料时有幸从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056种《闽海赠言》一书中寻得池浴德所撰文稿三篇。观其作文,憎爱分明,嫉恶如仇,叙事简洁,文辞顺畅,要言大义,斩钉截铁,真是文如其人。兹将三篇文稿附录于本章之后,供读者观其文,体味其风采。
池浴德的诗深厚如初唐,但仅见《晃岩集》中所附游定林院题壁诗。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谨附录于下:
角巾来问渡,石燕送行舟。地僻村家少,天阴野色秋。
千畦随盖转, 四水抱桥流。
忽见纹蛇出(遇猎者得锦蛇丈余),空传白帝游。
夹松交麈尾,穿笋露猫头。入寺经旬坐,飞烟久不收。
应知神有意,故遣雨相留。只雁归寒渚,疏钟散宿愁。
呼僧烹苦茗,阅史慕前修。澹性甘蔬粥,浮名付海沤。

                               忘机超物外,何处不夷犹(注41)。


·同安县仁德里苎溪琔琳院(在今集美区后溪镇石兜水库北岸)   
全诗澹然厚实,抒发了一个位居四品的退隐官员不逐浮名、不求物欲、超然脱俗、闲情安居的情怀。“定林院”应该是校注时所改,原名应为“琔琳院”。清乾隆《同安县志》载:“琔琳院在仁德里苎溪,
林壑深秀。唐司勋石赓曾居于此。今建文昌祠于其右。”(注42)后屡毁
屡修。现有建筑为2013年重建。飞甍耸瓦,金碧辉辉,已非当年僻壤
小庙可比。
池浴德到过的同安县仁德里苎溪与厦门池姓关系十分密切。除了
池浴德、池显方父子都在苎溪附近的琔琳院留下诗作之外,
池显方在《晃岩集》中也有多篇作品描写在苎溪的田园生活,池显方
的生母林氏出身于苎溪农家。苎溪一带应该有池家的庄田。
    史学界对于明代官员的待遇有种种议论,大都认为明代官员的俸
禄很低。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像池浴德这样的四品高官,名义月
俸有24石禄米,实际上每月只领取不到80千克的米和一些纸钞、布匹之类的抵押物,只能勉强维持3—5口人之家的基本生活。一般的七品官员,名义月俸只有七石五斗禄米,连维持一般生活都有点困难了。但是,俸禄并不是明代官员待遇的全部。明代官员除了俸禄之外,还享受有免予缴纳田赋、免予服役的优惠。优惠标准视京官、地方官及其品位而不同,而且时有调整。以池浴的四品太常寺少卿为例,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在职时可以享受的免交田赋的土地面积是535亩,可以免除的丁役为16人;正常退休的官员享受原品待遇的七成;池浴德这样的退养官员称为闲住官员,享受原品待遇的一半。像池显方这样的举人,可以免交田赋的土地面积为40亩,可以免除的丁役为2人(注43)。免交丁赋的田可以是官员自己的田,善于经营的官员在自家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会通过种种关系,将农户的田挂在自己名下,以兑现朝廷的免交丁赋的收入,农户为了避免遭到地方官员的加派,也乐意将自己的田挂在官员名下。按照明初制定的官田每亩缴纳田赋五升三合五勺(未计之后加赋)、每顷(100亩)出丁夫一人(每亩折工价二升五合)的标准(注44),池浴德在职时挂在其名下的田地理论上可以达到免丁役16人的田亩数1600亩,其中有525亩田地还可以免田赋、实际收入即免除丁赋折租米68石1斗(5236.89千克),其中免除丁役折工价部分40石(3076千克)、免交田赋部分约28石1斗(2160.89千克)。“只字不入公门”之后也可以达到800亩,实际收入即免除丁赋折租米34石5升(2618.45千克),其中免除丁役折工价部分20石(1538千克)、免交田赋部分约14石5升1080.45千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14:58:54 | 只看该作者
附录2:池浴德文三篇(原载“台湾文献丛刊”第056种《闽海赠言》)
       

        怀音记
池浴德

万历甲辰冬,红夷船泊彭湖。其船十倍戎艘,内格三层,外附铁板,铜铳金刀,精利甲于被边。遣译使二、三人,以甘言要我互市,不然,率片帆宵突,必有当者。报至,人相顾无色,有议可者,有议不可者。沈将军私议於余,力主不可之说。谓:“夷意岂在市?不过悬重赂饵我,倖而售,将鼾睡卧侧,踵香山澳故事,睥睨中土尔。”
  一日,将军造余告别,余问何往?将军曰:“业已买粮给兵,约二十艘,开缆直抵彭湖,用圜陈批杀之法。”余愀然曰:“非策也!我之舟与器皆不及夷,杀之是往遗之禽也。”将军笑曰:“果不出所料,但恐人飞报红夷,故以杀为名耳。至则谕以理、惧以祸,令其自疑。兵有先声而后实者。夫敌弱则用实,敌强则用声,况彼前有译使在狱,当路议污萧斧以断其后,昨已极言欲逸之去,示以恩威,用为反谍,陈说利害,彼之胆未有不寒而思脱者。”余曰:“此甚得操纵之宜,但利速发,不利久需。”
  时北风为政,浊浪排空,将军破浪直前,竟无恙。令谍者详说之,夷大喜,迎将军,张綵为宴,赠以方物,坚却不受。不数日,鼓棹去矣。竟不费一粮、不遗一镞,而全闽享无穷之利,皆将军力也。
  余历数与海内贤豪并游,遇介冑则言介冑已尔。至国家大计,亿兆隐忧,非特达之士,不足剖其微而揆其决。将军英英侠气,有燕赵风,而深思远虑,应变投机,断不肯以封疆之尺寸,易多罗琬琰之千钧,此其智岂可以中下窥之者。今将军退而隐矣,海滨巨猾与守水潜通,越贩出没如织。红夷虽息,而肘腋之祸难防!余復起而愀然曰:“设将军而在,必无此矣!”《诗》云:“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因援笔作怀音记,以俟后之为国家将将者。


贺陞浯屿钦总移镇石湖序
池浴德

沈将军者,其大父尝以御史按吾闽,叔父登丁丑榜胪传第一,兄任福州郡倅,今升德庆太守。将军为世臣贽御之裔,涵濡经史,胡为乎屈首行间?而又在吾闽大海之南,风涛荡漾,一日四、五惊,即勇士尤难之,而将军乃自喜以为豪举,余固疑之。及读汉扶风《班仲升传》,然后知将军有大丈夫之气,与世之规规尺寸者异也。仲升父彪、兄固,少涉猎广博,长而嘆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义阳、张博望立功绝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为也?”其后从窦都尉出击伊吾,会吏士谋用火攻,吏士曰:“当与从事议之。”仲升怒曰:“从事文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见火燃即鸣鼓呼噪,虏惊乱,格杀数百人;召鄯善王示以状,一国惶怖,遂称臣纳质。窦都尉上其功,汉帝改容,擢为军司马,抚疏勒、下龟兹,以至西域五十余国,皆奉款内属。帝遣使拜仲升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寻封定远侯。至今读其句、想其人,未尝不令人中夜起舞云。将军之就行间而恬海上也,夫岂慕仲升之高而载挹载味也乎?无亦其二姓父兄皆清人贤行,而直以甲冑补笔研之缺乎?今观将军营海坛,当路授之千金,令入倭巢兴贩,潜伺出入,将军固弗受,乃以金付它将。事败,责偿,而将军不与,人以此服其识。及移浯、铜,却部署例金。舟中器械櫓楫沿习已久,官帑空乏,任其重英逍遥,而莫之何。将军捐俸更新,绸缪甚备。倭果深入,遂擒获,二次以首虏功闻,擢浯屿总戎,徙镇石湖。
  余谓此将军之初略,未足多也。设将军一当单于前,宁为从事之吏之所拘绳也?宁东倭五十余国,有不从风而靡也?天子有不改容,而侯印不旦夕击也?庠友杨、冯诸君习将军者,闻而请曰:“善哉言也!持此可以贺将军矣。顾将军於先生世好,先生知将军深,言如斯止乎?”余再拜曰:“将军与人交率义不爽,有燕赵之风;岁月芻粟,悉以散吏兵,毫无所私。顾驭下严明,人感之而亦惮之。昔仲升尝告任尚以塞外之士,非孝子顺孙,宜荡佚简易,宽释小过;今浯屿吏兵埒於塞外,其无以仲升之言为少,无以去余为远也。”


送擢浙江都閫序
池浴德

沈将军为贵介公子,负才磊落,喜谈兵。少小御北虏有功,寻废;属倭奴犯闽,赤白囊旁午,起将军视兵浯、铜有功,则又奉钦依为浯屿总戎,前后凡十年。今转两浙都阃。客有言将军善抚士卒,绝甘分少;至行兵号令部署,电闪霆震,人不敢仰视;督造舟楫器械,坚固精利;选练兵火,演习刀銃之法,赏罚严明。
  是冬值飓风四起,倭舟窃据彭湖,度无谁何。诸将闻者亦相顾媟息。将军职守浯屿,彭湖非其任。将军攘臂而前曰:“贼在门户,吾之耻也,奚以非任为解?”私募健儿若干、战船若干。恐侦者洩其事,不闻于当道,列校联宵突之。风急浪涌,顷刻飘去数千里,舟几覆者十次,兵夫惧无人色,操驾欲回。将军扬剑誓曰:“敢言回者死剑下。”至则仅三、四舟,余不知所往。将军率舟奔陈。倭遥指云:“此必沈将军也。”疾驾逃散,逃不及者斩数十级以还。于是诸将服其能,当道啧啧不置。自将军麾盖入吾境,倭无敢深入者,海陬商、贾、耕、渔加额尸祝,将军诚可谓古之贤将矣!余曰:是乌足以尽将军哉?当彭湖血刃之日,有被虏三百余人,兵夫欲脑髓偽充倭级。将军曰:“此良民也。批杀一人,以赠吾一品之秩,非夫也。”呼而饭之,悉载归里。余见士大夫握兵勍敌不胜,则揜掠平民,剥釐露布,以张己功;嗟乎!彼狼而衣冠者,视将军何如耶!将军在事,家报外艰,号泣跳跃,谋弃甲私返。余以大义固止之。会当道重念地方,坚留难行。将军乃衰絰治兵,昼夜哀哭,行路之人堕泪。
  今约日远别,父老百群遮使者车,请将军阃吾省,缓急可借一为备。将军云:“吾有母在,宁削吾籍乎?必见母也。”夫古之贤将,晓畅军事则有之,至不妄杀、不遗亲、则仁孝之士,余所鲜闻也者。客拱立曰:“传称:技击不可以当节制,节制可以当仁义。若将军者,诚可为圣朝汤、武之佐矣。”遂登诸轴。









注释:
1.        (明)洪朝选撰:《明封文林郎遂昌县知县春台池公墓志铭》,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厦门市文化局主编,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85页
2.        (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五·义行》,鹭江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12页。
3.        (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六·文学》,鹭江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21页。
4.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9页。
5.        于志嘉著:《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四月初版第64页。
6.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6页。
7.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6页。
8.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9、400页。
9.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9页。
10.        (明)蔡献臣撰:《太学生池三洲翁暨配李孺人墓志铭》,蔡献臣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下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758页。
11.        (明)池显方撰;《寓漳开元寺(先君读书虎房)》,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55页。
12.        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明史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选举一》。
1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明史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选举二》。
14.        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禄饷》。
15.        池显方撰:《南程(上)》,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17页。
16.        池显方撰:《次龙游  拜先奉常曳舟亭有感》,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17页。
17.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7页。
18.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6、399、400页。
19.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20.        (明)蔡献臣撰:《奉常池明洲妇翁六秩寿序》,(明)蔡献臣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207页。
21.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8页。
22.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
23.        张居正撰:《答李中溪有道尊师》。
24.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0页。
2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明史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职官一。
26.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8页。
27.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0页)。
28.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9页。
29.        (明)池显方撰:《先妣慈惠林太孺人行状》,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02页。
30.        (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0页。
31.        池显方撰:《先妣慈惠林太孺人行状》,(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03页。
3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食货二·赋役》。
33.        (清)吴棠主修《嘉庆同安县志》,卷之十四《物产》,民国八年重印本第40页。
34.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8页。
35.        参见吴锡璜总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同安县志》卷之二十八《乡贤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23、224页;(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8页。
36.        (明)蔡献臣撰:《奉常池明洲妇翁六秩寿序》,蔡献臣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08页。
37.        “台湾文献丛刊”第056种《闽海赠言》卷之二、卷之三。
38.        (明)池显方撰:《先奉常明洲府君行略》,(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8、399页。
39.        (明)倪冻撰:《醉仙岩记》,(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九《艺文略》,鹭江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45页。
40.        (明)池显方撰:《平昌士民远唁赋谢》,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2页。
41.        (明)池显方撰:《万历庚戌秋先大夫游定林院留诗壁间崇祯庚辰秋方游兹院步韵志感》,(明)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01页。
42.        《同安县志·坛庙》,(清)吴棠主修《嘉庆同安县志》,民国八年重印本卷之十第18页。
43.        万琪著:《明朝文官俸禄探析》,苏州大学法律史硕士论文,指导老师高积顺,网址:DOC88.COM  访问时间:2019年7月3日12:30
44.        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二·赋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6:21:1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旷世奇人



第一节  坎坷人生

   
池浴德早年最大的烦恼便是子息单薄。他22岁成亲,但婚后数年未能得子,只生了两个女儿。28岁时,正室傅宜人为他生了个儿子,之后子息全无,先后收置的两个小妾,均未能生育(注1)。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年16岁的苎溪农家女林氏进入池府,跟随池浴德北上,照料池浴德的饮食起居,10年后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他生育第二个儿子。池浴德这第二个儿子便是池显方。
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子。
不知道“天妒英才”是否真是一个难以闪避的魔咒。池显方还未出世,其母就开始经受各种磨难。池浴德的一个小妾因妒生恨,将怀孕的林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先是在池浴德及正室面前播弄是非,罗织罪名,未能得逞后又心生毒计。一天夜里,那小妾送给林氏一碗汤,说是让她补补身子。林氏端起碗喝汤时,突然觉得眼前电光闪耀,心中一惊,连汤带碗掉落地上,未能入口。第二天天亮时,却在地面的砖缝石罅里发现了水银珠子。林氏一言不发,那小妾越发嚣张,不时寻仇挑衅。林氏饮恨吞声多时,一日夜深人静之时,竟萌生一死了之的念头。起身欲寻绳索自尽之时,突然觉得一股神火拂面,顿时醒悟,复安睡如故。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春一个夜晚,林氏梦见一群送花使者簇拥着怀抱一个孩儿的白礁吴真人从天而降,之后便怀有身孕。但怀有身孕之后便有人想方设法,企图让林氏堕胎。幸好林氏十分警觉,凡事小心谨慎,使得奸人的毒谋未能得逞
    临分娩之时,也有许多风波。前来接生的稳婆事后作为怪异之事私下对人说道:那小妾曾告诉稳婆,林氏所生若是男孩就将其弄死,必有重金酬谢。林氏临产时,稳婆在床前守了三天,未能分娩。稳婆有事刚一离开,婴儿就顺利产下。稳婆前来察看时,婴儿面色黝黑,无声无息,以为业已死亡,便吩咐池家准备料理后事。没想到稳婆一走,婴儿便发声啼哭,活转过来。
    尽管闯过生死头一关,襁褓中的池显方还是没有少遭罪。一离开亲妈的怀抱就险象环生:有灌水的,有扇风的,有塞生姜的,有“不小心”踩在小池显方脚趾导致指甲脱落的,有故意将小池显方高抛低接致其惊吓的……幸亏每次出事之前总有神明显圣预告,也幸亏池浴德的正室傅宜人视池显方为己出,百般呵护,小池显方终于避过千灾百难。
池显方懂事之后,渐渐从生母口中知道了自己出生前后的种种事端。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文中写道:“自妊至产,百计中之,竟不遂,皆赖神庥频征异梦”(注2)。闽南一带历史上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医神吴真人(又称大道公、保生大帝)成为民间顶礼膜拜的保护神,池显方的生母应该是吴真人的信众。池显方成名之后,曾代人撰写集资重修白礁慈济宫的缘起。他在缘起的最后写道:“第众等所以德真君者,为其有祈辄应也。愿此后阴阳和而魃潦泯,山海清而萑苻息,耕凿足而疮痍消,民无可祈,神无可应,俾慈济宫貌虽焕而鬼不神,不亦休欤!”(注3)大意是:众人崇拜吴真人,无非是真人有求必应。但愿从今以后阴阳调和而鬼蜮消弭,山海清平而盗贼不出,耕作顺利而不生弊端。这样的话,民众没有什么可以祈求的,神明没有什么可以应允的,慈济宫虽然焕然一新,但可以不要供奉鬼神了,这不是很好吗!显然,池显方虽然对于吴真人崇拜的认识确实有高人一等之处。
    尽管亲生母亲林氏含辛茹苦,尽管嫡母傅宜人关爱有加,池显方得以长大成人,但其体质显然受到严重的损害。池显方婚后多年未得子,还是膝前空虚。其挚友蔡复一曾从山西给他寄赠亲手配制的种胎药,池显方自嘲是“人道还未纯,饵方多不济”(注4)。因为妻子长期未能生育,池显方置有一妾,但仍长久未有动静。无奈“复买一妾”,但其内心似乎已经失望,直言“非敢冀其生子,第令伴前妾汲水、供馔”(注5)。好友周明伯给他寄来生子药方,池显方回复道:“拜惠药方,甚感。然生子必借父、母、己三缘和合,中阴不来,神剂无用。向妾未孕,今不再置。因思如刘彦如出家,丘长春割势,元紫芝、俞秀老、种明逸、周道祖、阳行先、林和靖诸儒,终身不娶,亦望子耶?以此自慰耳!一粲。”(注6)从现存的资料综合分析,应该是胎中及婴儿时受到伤害,导致池显方终身不育。
清顺治九年(1652年),时年65岁的池显方在同安城北20里处的晃岩设立一方晃岩檀越发愿碑。理所当然,碑文为池显方亲笔撰写。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一时期,正值郑成功与清王朝在同安一带争战不休,不知这位没有子女可以倚仗的老人如何度过兵荒马乱的岁月。也不知道命途坎坷的池显方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与世长辞,厦门市图书馆校注的《晃岩集》文后《附录》称:池显方“殁后与妻蔡氏合葬于晃岩”(注7),清乾隆《同安县志》称池显方“墓在慈汀保盘谷内”(注8),未知孰是。或者晃岩就在盘谷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6:23: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仕途艰辛

厦门岛的教育直至明代仍依赖于一海相隔的同安县。即便凭借种种关系到泉州或者漳州求学,也有跋山涉水之苦。一般人都将海道视为险途。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池显方有一次渡海会见文友,差一点就命丧黄泉。他在给蒋中黄的信中写道:“此来过渡江,石尤作恶,濒危数次,几不得与中黄相见。登岸又冲风冒雨,攀树历溪,一程分作两程行。平生经历之风波,饱尝尽矣。况来又无甚事,为些小浮名,几抛七尺,愚哉!”(注9)但就池家而言,池浴德之后的家族教育有了极大改善。池浴德42岁获准归养母亲后便不再复出,布衣蔬食,在家为诸子授课。池家的亲友不乏当时的名人学士:池浴德的正室傅宜人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傅镇的侄女,池浴德的岳父傅钥以能诗驰名漳泉一带,池浴德的弟弟池浴云为秀才、二弟池浴沂为国子监生员,池浴德的女婿蔡献臣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在池家及其姻亲家族之中,文化氛围已经相当浓厚,更主要的是各家的藏书基本初具规模,为池显方博览群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池显方牙牙学语开始,生母林氏就向他频频灌输一个理念:“我从千辛万苦而生子,子当千辛万苦而读书。”小池显方有时读书偷懒,林氏责罚毫不宽贷,倒是嫡母傅宜人对聪明伶俐的小池显方疼爱有加,每每给予宽容庇护。

池显方懂事之后,生母林氏对其要求更为严格。池显方回忆道:“比长,颇有文名,社友恒满,母脱簪珥,供客不减剉荐。每见留友会文则喜,留友虚谭则切责。见客去而方读则喜,客去而方醉则切责。”(注10)大意是池显方稍稍长大之后文章写得不错,常常和结社的文友聚会,池显方的母亲即便手头无钱,也会把头上插的簪子、耳朵上挂的耳环拿去变现换钱,接待客人的规格从来不会降低。母亲见到池显方将客人留下切磋文章便十分高兴,看到显方与留下的客人闲言虚语便痛加责备;看见客人走后显方埋头读书则十分高兴,看到客人走后显方醉态惺忪则痛加责备。一个盼子读书、望子成龙的慈母的形象跃然而出。

池显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没有浪费可以坐拥书城、从容开卷的机会。他曾对士人的读书生涯总结道:“人子而知读书肯求名者,十仅一二也;至善读书必得名者,百仅一二也;善读书必得名矣而兼慕性命理学之宗,千无一二也。”(注11)可以肯定的是,池显方是用“千无一二”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15岁时,池显方到泉州拜师求学,开始了十年寒窗的苦读。   

尽管嗜书如命,尽管博闻强记,尽管同游皆俊彦、往来无白丁,池显方的科举仕途却极不顺利。他在泉州呆了整整十年,直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25岁时才通过考试,成为府学的诸生即秀才。这个年龄获得秀才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还可以算得上一桩喜事,但对于池显方来说,实在是颇为尴尬。

然而尴尬还在继续。在科举功名的层级中,秀才其实是不入流的,它的意义仅仅在于成为秀才即获得参加乡试即省级考试考取举人的资格。然而,池显方中秀才之后,连续两次参加福建乡试,均铩羽而归。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父亲池浴德去世,按例又不能参加翌年举行的乡试。

乡试是3年一届,三届不中就等于虚度9年光阴,这使得池显方十分困惑,而且似乎失去了继续博取功名的信心和热情,开始转向禅学以寻求慰藉。其姐夫蔡献臣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在《池直夫内弟像赞》中称其“秀其外,慧其中,趺其坐,衲其躬,矻矻乎禅书不离手,津津乎禅悦不去胸。咦,好个禅秀才!”(注12)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逃儒归禅、亦儒亦禅的池显方的形象。

确实,在池家这样的家族里,科举事业不是说丢弃就可以丢弃的。池显方在给蔡献臣的信中也表示:“历载徒劳,百情顿冷。惟举业一途,承先人遗训,未敢遽焚笔砚。”(注13)意思是多年白白辛苦之后,百般热情化为冰水。只是科举这一条道路上,承载着先人遗留下来的训诫,所以不敢将笔砚付诸一炬。

池显方的坚持没有白费,他很快就遇到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伯乐。

明天启三年(1623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督师厦门征剿“红夷”。当年十月,南居益与福建总兵谢隆仪设计焚毁“红夷”夹板船一艘,击毙、击伤“红夷”多名。战后,嘉禾屿的士绅按照常例赋诗作文,向南居益祝捷。南居益灯下批阅当地士绅呈览的诗文,当即被池显方的才华所打动。爱才如命的南居益连夜提笔给池显方修书,书中称池显方堪称千秋奇才,可惜不为人所知。南居益还写道:此次厦门督师,战胜“红夷”并不足以令其高兴,为朝廷发现一位士子使他更为欣喜。池显方接信后,随即登上南居益的帅舟,拜南居益为师。师生畅谈终日,相见恨晚。南居益驻扎中左所期间,由池显方当向导,游览了鼓浪屿、玉屏山等处。后来,池显方将南居益为鼓浪屿、玉屏山所作的两首诗镌刻在两地石岩上,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南居益玉屏山(虎溪岩)访池显方题诗

南居益的赏识极大地提升了池显方信心。明天启四年(1624年),池显方决定再次参加乡试。依照明代的规定,池显方这样的军户转为官宦的家庭出身可以参加当地的乡试,也可以参加顺天府即北京、应天府即南京的府试。大概是不愿意重温福建乡试的噩梦,池显方此次选择了应天府试。临行前,南居益告诫池显方:科考应试不同于平时作文,清高、好古都是不适宜的。他建议池显方参加举子试时改变文风,恪守科举考试的文体,不要追求出语惊人,而是遵循“代圣贤立言”的写作方法。他以征剿“红夷”所用的“焚舟计”为例,告诫池显方要有所掩藏、有所牺牲,谋取最终胜利。

南居益一番教诲,使得池显方茅塞顿开,多年郁积心中的块垒释然冰消。池显方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他暂时抛弃平日文风,改用制艺新词。终于一尝夙愿,得登应天府举子榜(注14)。这一年,池显方已经37岁。

按照明代的规矩,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举办一届,秋季举办乡试,来年春季举办会试。池显方在应天(南京)秋试中举之后,因为返乡路途遥远,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便直接向北京进发,准备在来年礼部春闱场上一展身手。行进到宿州符离之时,噩耗传来,其嫡母傅宜人于十月初八不幸逝世。池显方只能换上丧服回家奔丧。刚刚展现出希望的仕途戛然而止。

明天启六年(1626年)初秋,守丧刚刚结束的池显方与长兄池显京、友人贺某从嘉禾屿联辔北上,准备参加翌年春的会试。十一月初八,行至山东茌平县城郊外山道中,突然闯出3名骑马的强盗,将池显方一行拦截,索要赎命钱。池显京与贺某狂奔逃离,池显方和两个书童动作稍迟,被强盗拦住。池显方把携带的银两和身上穿的皮衣交给强盗,趁强盗数钱之机逃命。一个强盗骑马紧紧追赶,挥刀欲砍之时,马匹突然扬蹄向天,任凭强盗用马鞭抽打,就是不肯前行。等到强盗再次策马追赶上来时,池显方已经逃至离村庄不远之处,强盗只得停止追赶。三人劫后重逢,恍若隔世。经过这番出生入死的折磨,池显方此次赴京赶考出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注15)。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余年内,内外交困,战乱不断。闽南一带海寇、“红夷”、山匪等乱象丛生,池显方先从中左所迁居同安,明崇祯八年(1635年)在同安县城东北的端山建晃园安家。
晃园在“铜鱼北郭”即同安县城之北二十里的感化里端山,“未建时,山下人夜见放光,万树俱明。以佛经称‘佛光晃煜’,又云‘晃耀’,故名‘晃’也。”(注16)闽南俗称宫庙为“岩”,故称“晃岩”。此时的池显方,还是持儒释双修的态度,故在“晃岩”后堂供佛,前堂供儒,堂名“精进”。

明崇祯九年(1636年)冬,池显方准备再次启程赴北京参加翌年春的会试。生母池林氏闻知满洲后金皇太极称帝,向明王朝发动攻击,北方边境警报频频,遂劝阻儿子北上赴考,声称 “要子不要官”。池显方遵从母命,放弃本届会试(注17)。明王朝最后的两次会试,池显方又因为生母守孝以及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造成旅途艰险,没有再踏上赴京赶考的漫漫长路,一代名士最终以举人的身份老死晃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7:02: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盖世文采

尽管命途坎坷,仕途坎坷,但池显方的文学生命却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华。他交陪结识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从总督、巡抚、太守、县令、总兵、游击、副将、把总等文官武将,到文人学士、高僧大德、游方道士、乡贤长者,他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他才华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仙人——可以和何乔远、蔡复一、蔡献臣这样的儒家谈《易》、谈《论语》、谈《诗经》,可以和南居益、谢仪隆这样的督帅、总兵议统兵、议御敌、议进退、议攻防,可以和李贽、陈止止这样的释者论藏经、论读经、论修行、论禅学,可以和道家说神仙、说清灵、说玄修;他的文学造诣之精深令人拍案称奇,其作品光彩焕发、领异标新——淡者如海云弄影、四虚无碍,丽者如雕霞错彩、五色相宜,其圆且满者如明月流光、映照万川,其高且华者如宝塔庄严、上逼云霄,其猛且利者如狮王怒吼、令万兽俯首。假如不是逆处明末清初的血雨腥风,相信中国明代的文学史、学术史应该会印上他的姓名。

一、传世奇文《大同赋》

《大同赋》是池显方早期的作品,从文中涉及事物时间下限为壬子年(明万历四十年),且无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之后资料的情况分析,该文应该作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前后。

池显方在《大同赋》的序言中交代:他是用纪实的原则来记述同安的。在形式上,他采用问奇客卿、庄言先生和鹭先生相互问答的方式来串联全文。问奇客卿即寻访奇迹的客人;庄言先生是作者设定的因为有感触而强调某种事物的交流者;鹭先生则是相互问答的主答者,作者称之为“水乡之可羽仪者”,亦既海岛上德高望重、可供人们效法的超脱之士(注18)。


·民国《同安县志》收录的《大同赋》

《大同赋》的序有130字,正文有3093字,在古代的赋体文章中,可以称得上“巨著宏篇”了。内容方面,洋洋洒洒三千余字,将同安的山川人物、古今风俗娓娓道来:首叙分野,次及建置,再次为城池市廛,为地形地貌,为山峰河流,为海域岛屿,记资源则五谷、木竹、果树、花草、飞禽、走兽、水族等无所不包,载人物则曰忠曰孝曰节曰义曰廉曰慎曰清曰智兼收并蓄。
《大同赋》用赞颂的语气回顾了朱熹到同安任主簿后“吏事勤敏,黔首安辑……流风余韵,人争树立,习俗由靡而入醇,士行认真而去饰”的变化,还详细记载了明代隆庆开海至万历年间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通洋通商对同安民生风俗的影响。

《大同赋》用词考究,文采斐然,堪称句句璀璨、字字珠玑。

池显方作《大同赋》,并非简单地写物记事,而是有感而发。他的有感而发,并非针对一时一事,而是宏观把握,高屋建瓴,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大局观。

明万历末叶,漳州月港的通洋通商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庆历培养,生齿繁隶,冠盖驞軯,摩肩连髻,贾贸纷错,士女靓丽,通犀玳瑁,取诸海澨,煮水铸山,鱼盐若荠”的繁华景象。同安与月港陆联海通,受到月港贸易的影响,同安的手工业、商业相当繁荣,宋代朱熹之后形成的“习俗由靡而入醇,士行认真而去饰”的风气受到很大的冲击。池显方在《大同赋》中写道:“朱提成岳,巧珍如蒿。醽醁如淮,肴品若嵸。俳优传奇,青楼侑觞。蛾眉织腻,綦履轻蹡。飒纚要绍,七盘鹄翔。卖眼拂袖,烛灭滓香。流连兮财尽,搏命兮花场。榷使横索其货物,虎翼私剥而盈箱。”这段赋词描写的一面是佳丽们精心描画的眉毛、轻盈的舞步、飘扬的裙裾、婀娜的身姿、煽情的眼神,还有美酒如河,佳肴成山,以致将金钱、性命牺牲在风月场中;另一面则是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无耻盘剥。总之是风气奢侈,官场腐败。

商界、官场表现不佳,民间风气也难以令人满意。《大同赋》以庄言先生的名义描述道:“然观同之岁时风俗,元夜则火树熳爛,笙歌入云,罗绮曳锦,油车氤氲;端午则飞凫竞渡,夺标棹纷;七夕乞巧于吉璘;重阳落帽于参军。舍布褐而争艳冶,去文字而醉红裙,俗尚淫侈,大异所闻。”这段话介绍同安岁时节日举办种种活动:元宵夜大放焰火,戏班演出,男人身着华丽的衣服四处闲逛,女人乘坐的用油布围起来的小车像朵朵云雾飘荡;端午节龙船像飞鸟一样竞渡,人们尽力划动船桨,争夺奖品;七月初七夜晚在月光下举办乞巧活动,重阳节则模仿文人高士到山上游乐。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色是舍弃了朴质的内容而争夺表面上的艳丽光鲜,舍弃文化的内涵而陶醉在女色之中。风俗趋向淫邪奢侈,已经到了令人诧异的地步。

鹭先生则说:这些活动都是古人遗传下来的,用这些充满乐趣的活动来减少寒暑的痛苦,消除瘴气疫病造成的祸殃,并不妨害纲常理义的实行。

表面上,鹭先生是在为民俗活动辩解,实际上池显方在这里使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引出了庄言先生的更深刻的论述:“我之所忧不在于此。文明太盛,人情渐糜,交混水醴,谊翻云雨,行事多属幽隐,文章争为奇诡,毛嫱可突,犨糜可美,势重于文,目贱于耳,茅屋如冰,豪门如市,萑苻之聚颇多,庚癸之呼未已。不亦生纬嫠之忧而流贾生之滓耶。”庄言先生说:我的担忧不在这些活动本身。文明过于昌盛,人的情感渐趋萎靡,有价值的东西和没有价值的东西被混为一谈,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说变就变,做事大多暗箱操作,发表意见多为奇谈怪论,像毛嫱这样的美女可以说成丑的,像犨糜这样的丑人可以说成美的,权势重于道义。亲眼所见比不过道听途说,贫穷之家没人过问,豪富之门却人来人往,盗贼草寇频频出现,缺衣少食的呼唤从未停止。怎么不令人产生忧国忘家的思虑,而像贾谊一样因为无从效力而痛苦落泪呢!

池显方在这里借庄言先生之口提出一个“文明太盛”的问题。所谓“文明太盛”,指的是在经济相对繁荣的时代出现的表面繁华、风气奢靡、价值观颠倒、是非观混乱、贫富不均、危机暗伏的社会状况。一般人看到社会经济发展,总是推崇赞颂居多,只有像池显方这样的士人,才会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潜在的危机。这就是池显方的过人之处。

出现“文明太盛”之后该怎么办?《大同赋》也给出了答案。

针对庄言先生的担忧,鹭先生回答道:“吾闻俗虽中靡,可以教兴。今天子湛思求治,振浊扬清,颛拣贤令,广抚黎氓,编示正俗,竞持廉贞,修塾课士,发仓恤惸……鸣琴化普,醇风复行。有何云雨之不散而蜀路之不平乎。”鹭先生的意思是,社会风俗虽然沦于奢靡,但可以通过施行教化来改善。所谓教化无非就是深入思考,以天下大治为己任,要扫除污浊,弘扬正气,要选任贤明的地方官,管理好民众,要端正社会风俗,坚持清正廉明的风尚,要大办教育,培养人才,要体恤、救济贫苦群体……鹭先生认为:只要普遍实行教化,一定能重新恢复淳朴的社会风尚,云雨终将散去,世路终将太平。

池显方在《大同赋》中提出的 “文明太盛”的现象以及治理这一现象的谋略,在任何朝代甚至当今之世都堪称警世名言。《大同赋》问世之后,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清代及民国编修的《同安县志》均收录有《大同赋》。清康熙年间编纂《福建通志》,池显方的这篇文章被收入《艺文》卷,并随《福建通志》收入《四库全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7:05:02 | 只看该作者
二、精彩绝伦《晃岩集》

池显方自青年时期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池显方的十余首诗作被收入《迈征堂诗义》的附录。这是池显方的作品首次刊印问世。蔡献臣对池显方评价甚高,称其“壮志隽才,一试辄冠”(注19)。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池显方在玉屏山(今虎溪岩)建玉屏寺,读书、著述于其间,并于当年年底将秋、冬所作诗文编成《玉屏集》,名士何乔远、名臣蔡复一为其作序。明天启三年(1623年)编有《南参集》(注20)。明崇祯三年(1630年)刊行《澹远诗》,名士张绍和、名臣蔡献臣为其作序。可惜,上述作品集都未能保留下来,只能在其他古籍中看到一些片段或相关的信息。

明崇祯八年(1635年),时年47岁的池显方移居同安县城城北端山晃岩,继明天启四年(1624年)赴应天府(今南京市)秋试结识众多文士,池显方迎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晃岩尽管离同安县城有二十里之遥,但文书联络、迎来送往的条件毕竟远远胜过孤悬海中的嘉禾屿,大大改善了池显方结交文友、切磋诗艺的条件。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漳州太守曹荃称池显方自“甲子南徙”即明天启四年中举之后, “奋翼垂云,海内诸名宿无不下风拜矣。比耽道学,卜地端山,结精庐其上,六时与香炉、经卷为缘,理从窟讨,悟自壁来,以故诗盟、文盟、道学盟咸执牛耳”(注21)。在曹荃看来,池显方在端山建造晃岩精舍之后,专心致志研究禅学,独处面壁,对文化的追求达到极高的境界,代表了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诗歌界、文学界以及道学(此处指禅学)界的最高水平。在这一背景之下,池显方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编纂《晃岩集》,并于翌年刊刻行世。


·厦门书图书馆点校出版的《晃岩集》

《晃岩集》共二十二卷,卷之一至卷之十收录了池显方各体诗歌765首,卷之十一至卷之二十二收录了各体文章296篇。是池显方中年以后的代表作,展现了池显方在诗、文和道学的极高造诣和经世济时方面的才能。

《晃岩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池显方为31部作品集撰写的序言。且不要论及这些作品的内容,光是作者的姓名、出身就令人肃然起敬。且看下面的名单(按《晃岩集》中池显方所作序文先后顺序排列):

《性余堂诗》  诗集,作者李开藻,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
《蔡劲夫诗集》  诗集,作者蔡复一,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
《借孔集》  禅学文集,作者陈贞言即陈止止;
《乘桴吟》  诗集,作者谢仪隆,明天启三年(1623年)福建总兵;
《白鹤山稿》  诗文集,作者李春芳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
《剑余集》  诗集,作者张宗陵。驻嘉禾屿泉州南路参将;
《蓄山居诗》,诗集,作者纪文畴,南明隆武朝中书舍人、翰林院待诏;
《观楞伽记》  禅学文集,作者憨山大师,禅宗祖庙南华寺主持;
《东山法语》 禅学文集,作者陈止止,闽南禅宗大师;
《迩言原始》  语言学著述,作者张绍和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刑部郎中;
《蒋太史诗草》  诗集 作者蒋德璟 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笋堤集》  文集,作者林孕昌即林为磐,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四书合单讲义》  儒学文集 作者蔡献臣,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浙江提学副使、南光禄寺少卿;
《闽游草》  诗集,作者黄传祖,明末竟陵诗派诗人,被誉为“清初第一选家”;
《南彦录》  文集,作者曹荃,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漳州知府……

在池显方为之作序的31部作品集中,有诗集20部、儒学文论集7部、禅学文论集4部。求人作序,必然以地位较高或文章道德引领群伦者为首选,池显方乃一介布衣,求其作序者从身份、地位方面看,有那么多的进士、高官;从内容方面看,文学、儒学、禅学兼有,足以彰显池显方在相关领域的领袖风范。足见曹荃所说池显方“诗盟、文盟、道学盟咸执牛耳”并非虚幻滥加之词。而纵观历史,每个领域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诞生相应的领军人物,但在多个领域均得到认可的则寥若晨星,像池显方这样以举人之衔、布衣之身被推为诗、文、道学即禅学诸方面“咸执牛耳”的,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出现在《晃岩集》中的池显方的诗友、文友,不少人堪称名满天下(按《晃岩集》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蔡复一,字劲夫,同安县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湖广按察使、兵部右侍郎、代理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等职。

黄景昉,字可远,号东崖,晋江人,明天启五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王朝覆灭后,以著述为事。地方典籍称其“文尚古奥,诗亦洪壮”。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制词》、《东崖诗稿》、《鹿鸠咏》、《燕楚游咏》、《国史唯疑》、《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等十多种。池显方称“昉也真奇才”,“一自得君书,连宵不能寐”(注22)。

南居益,字思受,号二太,万历年间进士,明天启三年(1623年),擢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以平息海患,擢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崇祯元年(1628)起为户部右侍郎,后任工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所掳,绝食而死。著有《晋政略》、《年谱》、《致爽堂诗》、《青箱堂集》等。池显方尊南居益为师,称其“体貌温而不类北人,意气重而不类今人,风雅优而不类仕人,韬钤娴而不类文人。真一代之杰而社稷之臣欤!朝廷报之当凌烟麒麟,国士报之当吞炭而漆身也。”(注23)

谭元春,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与同邑钟惺并称“谭钟”,为晚明诗坛“竟陵派”首领。所编《唐诗归》、《古诗归》风靡一时,著有《岳归堂集》。池显方推崇谭、钟之诗“能洗历代之宿习,而《诗归》一部,又能换人累劫之肝肠”(注24)

张夑,字绍和,龙溪县石码镇(今龙海市石码镇)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晚明名臣黄道周有“文章不如张夑”之语。校书漳州万石山中,刊刻《七十二家文选》行世,著有《东西洋考》、《霏云居集》等。张夑为池显方所著《澹远诗》作序。池显方称:“得君冕斯首,予诗始可存。知己无浮话,几语品自尊。”(注25)

陈止止,俗名陈贞言,字正智,又号石泉、仰石,闽南禅宗大师,著有《借孔集》、《东山法语》、《岑庐集》、《鷇音集》、《问答录》等。池显方二十一岁初谒陈止止,执弟子礼三十年。称“方因师而始知佛,因佛而愈知儒。师之功顾不伟欤?”(注26)

何乔远,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后乡居泉州20余年,先后创办镜山书院和耻躬学社,出任泉山书院山长,所著有《释大学》、《释武城》、《释大誥》、《释召誥》、《释洛誥》等,被视为闽中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何乔远为著名方志学家,主持编纂《武荣全集》、《安溪县志》,参与编纂《泉州府志》等书,辑明十三代遗事为《名山藏》。明万历四十年至四十八年(1612~1620年)任《闽书》总纂。何乔远还著有《狱志》、《膳志》、《西征集》、《皇明文徵》和大量的诗作。明天启元年(1621年)被启用为太仆少卿,后署理户部、工部尚书。何乔远曾三度渡海到玉屏山寻访池显方,今虎溪岩石壁尚存有何乔远赠池显方的诗。池显方称何乔远“平心无贵贱,大雅自神奇。每唤农夫饮,偏怜小子诗。春风容久坐,锄灌愿相随。”(注27)

李贽,原姓林,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河南任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明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离职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书。所著有《史纲评要》、《四书评》、《初潭集》等,其中《焚书》和《藏书》最为著名。《焚书》收集了他所写的书信、杂文、史论和诗歌, 李贽在序文中说:“《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藏书》收录从战国到元代800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李贽称,《藏书》所写系“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李贽,并将他的全部著作“尽搜烧毁”。年三月十五日,李贽在在狱中自刎。李贽生前以其学问、作为轰动一时,殁后被后世称为最具个性的、叛逆的哲学家。池显方受李贽影响很大,他用李贽的著述的书名《说书》作为自己的一部著述的书名,并在该书的序言中自述:“余何敢方卓老(即李贽),而业儒喜禅,人多指为类卓老;及落笔为文,快所欲言不能为烟火饾饤之语,人又指为类卓老。因名余艺为《说书》。”(注28)池显方读李贽的书,拜谒李贽的墓茔,为李贽做传记,如非深交,亦当是神交颇久。

《晃岩集》中还收录一封池显方写给当时的著名书画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的董其昌的信件,该信件内容是池显方请董其昌照应其妻兄蔡某,可见与董其昌有一定交情。

还有许多文友、诗友,都是俊彦之士:赵凡夫,国学生;李宗谦,明万历十三年(1385年)解元;郑道圭,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林为磐,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徐韫生,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詹仲常,明崇祯年间进士;冯元吕,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孙光甫,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曹能始,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熊汝霖。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周伯瑾,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魏中严,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王忠孝,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何九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周起元,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徐缙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何楷,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吴载鳌,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黄嗣雨,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林志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周廷鑨,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李开藻,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秦钟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胡瓒,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蔡继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丁启浚,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张廷拱,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唐时,国学生;陈文瑞,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余大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张肯堂,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叶成章,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阙士琦,明崇祯七年进士;张明弼,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晃岩集》涉及的人士,还有藏书家、书画家、高僧大德、墨客文人,堪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诵读《晃岩集》,如见池显方其人。池显方素喜山水,读其诗文亦如同登山临水,忽高忽低,有险有夷,或通或塞,时密时稀。那种气象万千、琳琅满目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了池显方高深的造诣。

池显方追求清新、奇崛、隽永的风格,他的诗作永远不乏新意。 《晃岩集》的开篇之作是《春江曲》,这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题材。但池显方出手不凡。前四句就把水、山、波、风写得情趣盎然:“水欲为江,山遂远避。波欲为镜,风遂不至。”后两句笔锋突转:“人欲为情,天不如意” (《春江曲》)。短短24个字、6行诗,用和谐、多情的大自然反衬出人情缺失的悲哀。最古老、最常见的“春江”在池显方的笔下显得新奇、多情、奇俏,充满新意。

池显方的诗句,大都从生活中来,从来不落窠臼,所以常常妙句不断,时时给人以新鲜感。他写怀念张绍和的诗,从家门口的筼筜港特产江鱼入手,“筼筜鱼熟时,思君衔杯日。鱼细难藏书,寸寸表肝臆”(《寄张绍和》);写李贽的傲然脱俗、凌驾于宵小之上,则有“蚊虫终日钻铁牛,不见铁牛生嗔懊”(读李宏父《焚书》);写游洪济山,“九万里风生足下,八千国土在眉间”(《冬游洪济山》);写洪济山看日出,“昼夜欲分天未定,火金相荡海难名”(《洪济山观日》);写普照寺(今南普陀寺),“一泓碧水和云下(寺旁又碧泉),万点青山拥海来”(《普照寺》);写金榜山,“玉笏搢天十六丈,桐丝离海半千年”(《登金榜山访唐陈希孺隐处》);怀念挚友,“凭将肝胆千回语,寄与筼筜一寸鱼”(《寄蒋中黄》);诞辰自嘲,“顶上有天容我懒,岛中无佛谬称尊”(《庚申初度》)。

曹荃在《晃岩集》的序言中称:“夫直夫人奇、诗奇、文奇,以致开山浚水,无所不奇。总此一片光明,横穿直透而变幻以出”(注29),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吏部稽勋司郎中林孕昌称池显方“学绍青箱[57],韵高白雪,卓乎不可一世”(注30),意思是继承家学传统,格调清高,成就卓然,无人可比。评价如此之高,少有人可以企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598

帖子

457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76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7:10:47 | 只看该作者


据《厦门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五年年),有名士池显方「寻幽到此,心赏奇观,因建刹,名玉屏(寺)。」当时建有大雄阁、棱层洞、石室、夹天径、六通洞、宛在洞以及山腰的啸风亭等,寺建成后,池显方即迎僧住持,整日与僧人学禅论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6 02:47 , Processed in 0.1089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