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6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蔡亚娜:悠悠岁月赤子心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43: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悠悠岁月赤子心——略记爱国侨领魏需逊伍平芳伉俪
目 录
一.简况
二.大学时代
三.“英雄”难过美人关
四.下放锻炼
五.因病赴港
六.移居美国
七.艰难创业
八.放弃去名校深造的机会
九.投身油站
十.经营“帝王酒家”
十一.参加“新华协进会”
十二.保卫钓鱼岛主权运动
十三.保存天使岛遗址的斗争
十四.配合中、美“乒乓外交”
十五.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控
十六.为《时代报》和《文汇报》出力
十七.反对蒋家王朝封建式的传袭
十八.促进中美建交
十九.推动“全美华人协会”的建立
二十.开办“东风书店”
二十一.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
二十二.庆祝国庆
二十三.为记者“江南”伸冤
二十四.美国华商总会
二十五.反独促统
二十六.往返祖国
二十七.雄心不减
二十八.重要的一页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4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氏义工 于 2017-10-19 00:52 编辑

http://www.chinarwzj.com/gdzg/1851.html


相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彭克玉夫妇出席旧金山侨界庆贺魏需逊、谭国材、伍超伟、邝宣源荣任庆宴。左4是魏需逊、左1是伍萍芳。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46:08 | 只看该作者
——略记爱国侨领魏需逊伍平芳伉俪
一.简况
魏需逊(Sui Sun Ngai),祖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1930年出生。1954年结婚。伍萍芳(Mary Ping Fong Ng),1931年在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台山,但当时伍萍芳的父亲已是美国公民,就向当地报告自己生了女儿的消息,并为伍萍芳获得一张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出生证明。
现在职务(2008年)
魏需逊:
中国侨联海外顾问
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顾问
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顾问
伍萍芳:
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理事
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
关于“中国侨联海外顾问”
“中国侨联海外顾问”是根据《中国侨联章程》聘请的热心侨联事业的海外重要侨团负责人和侨领、著名企业家、或致力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人士。由中国侨联授予荣誉职务。每位顾问均由中国各驻外使馆推荐、并在所在国具有很强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顾问中不乏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技术上有造诣的社会名流、商业巨子和各国侨领。据2006年资料,中国侨联海外顾问有147位,分布在27个国家。魏需逊是2004年由中国侨联第七届委员会聘请的海外顾问。
相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彭克玉夫妇出席旧金山侨界庆贺魏需逊、谭国材、伍超伟、邝宣源荣任庆宴。左4是魏需逊、左1是伍萍芳。
关于“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和“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下面会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大学时代
魏需逊于1950年,考入湖北省武汉市由美国基督教教会举办的私立“华中大学”生物学系,担任年级中国共青团书记;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爱国行动中,他带头捐出手上的手表,当时手表的价值颇为昂贵。并积极带头参加“反侮辱、反毁谤”、“抗美援朝炒米活动”、“土地改革”、“思想改造”等解放初期的重大政治运动。
1951年,在全国高校改革及院系调整中,私立华中大学改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又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学生时代的魏需逊,担任着华中师范学院团委军体委员。
1953年7月,武汉市学生联合会组织了一个由高中、中专学生构成的“北上参观团”,到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参观。特地从高校抽调了3个学生干部带队。委任的团长是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大三学生、华中师范学院学生会主席杨蓝田,魏需逊被委任为参观团副团长,并承担打前站的任务。带领着95名十七八岁的学生北上。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在1个多月的旅行参观过程中,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学生团员们出意外。例如:坐火车时,晚上都不敢睡觉,有时刚一眯眼,发现有同学去上厕所,就要留心注意。最后,圆满地完成了北上参观的任务。
这次经历原本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令人感动的是在53年之后的2006年6月22日,《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孝武等在“荆楚网”(www.cnhubei.com)发表了一篇“古稀之年找回青春岁月,老人杨兰田激动得像个孩子”的短文,不仅追忆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深情地怀念着当年的“北上参观团”团友们:“如今还好吗?”。经过杨兰田与记者们的共同努力,不久已经找到了7位现在已经是爷爷、奶奶级别的同团团员。同时他们还在网上,温情地寻呼:“请当年其它北上参观团的团员同我们联系”。
1954年,魏需逊作为全学院最早的学生入党培养对象,在院党委委员的主持下,举行了入党鉴定会,并得到通过。后来却没有正式得到上级批准。
不过,仅上可见,新中国建国伊始,魏需逊就表现出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热爱与忠诚;受到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培养、关怀和重视;同时,也显露了他自己的政治追求和领导才能。
1954年8月,在华中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生物系植物学教学工作。
同年,伍萍芳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先后在武昌马房山中学、汉口教师进修学院和武昌中南体育学院任教。理进修研究班结业。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苏联专家植物地理进修研究班结业。
1956~1958,魏需逊被派送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苏联专家《植物群落学与植物地理》研究生班学习。回校后积极对武昌近郊植被开展研究工作。1999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周进博士(副教授)等发表在《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年17卷3期)、题为《武昌珞珈山植被及其演替研究Ⅰ.植被现状》论文的前言中还写有“魏需逊(1958)对武昌近郊植被作了概括”。
三.“英雄”难过美人关
按照《辞海》对“英雄”的诠释,是“杰出的人物”的意思。这里把魏需逊喻作“英雄”,实在是因为他当年在华中师范学院的运动场上很是“杰出”。虽然学院设有体育系,但他作为生物系的学生,却始终保持着学院110米跨栏和200米短跑的冠军;还是足球及排球校队的队员。1953年夏,魏需逊已被选派代表湖北省参加1953年全国运动会110米跨栏项目,但因受武汉市学生联合会的任命,带领“北上参观团”而放弃参赛。
在这期间,就读于化学系的伍萍芳,也是经常活跃在运动场上的健将,擅长短跑。她那动人的容颜、优美的姿态、高雅的风度、不俗的气质,不仅吸引着男同学的眼球,在女同学中也是公认的美女。直到现在,老同学们相聚时,还会谈起那时有关伍萍芳的故事。如当时也是生物系的女学生,叫李妙琴,后来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工作。她说:“因为伍萍芳漂亮,当时我们几个女同学,在晚自习的时候,就相约着一块去欣赏伍萍芳”。至于有男同学尾随伍萍芳身后,想找机会攀谈几句,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伍萍芳和3个广东女同学走到草地上,坐下休息,发现不远处也有一位男同学跟着坐下,望着这边,好象要打招呼的样子。其中一个女同学就用广东话骂他是“正衰仔”(坏蛋的意思)。她们以为他听不懂,所以骂的声音也比较大。谁知,后来发现他也是广东人,当然听明白了。闹的这一场笑话,让同学们笑了好久!
魏需逊和伍萍芳就是在运动场上相识、相恋的。他们的恋爱和结合,在当时,还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因为当时魏需逊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是要求进步的楷模;是学院共产党组织的培养和发展的对象;同学们认为,他的恋爱对象,即使不是无产阶级的工农兵,也不应该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美国华侨的女儿。所以,在私下里就有些议论。有人说他“不要江山要美人”;有人说这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有人为他担心,怕他跟这位娇滴滴的华侨女儿在一起,将来日子怎么过?更严重的是,魏需逊在认识伍萍芳以前,已经有了相处甚笃的同班女同学,为了追求伍萍芳,魏需逊心怀内疚地离开了曾经相恋过的她。
后来,他在入党问题上没有得到批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怎么能够允许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具有这种资产阶级的恋爱观哩!再说,伍萍芳那么多境外与海外的社会关系,组织上也难以核查清楚呀!
接下来的是:他们的结合,完完全全地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四.下放锻炼
1958年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完成学业回到华中师范学院。这时全国已是“反右”运动的尾声,各单位对已经划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一些没有戴帽的“内定右派分子”正在被清洗、处理之中。一向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魏需逊,并没有半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却被作为“下放干部”与各类右派分子一起下放到湖北省宜昌地区当阳县国营草埠湖农场“锻炼”。
这个始建于1954年的农场,是由草埠湖、菱角湖等37个荒湖围垦而成。规模庞大,面积将近100平方公里。当时草埠湖农场的大片地方,还像它过去的千万年一样,仍在沉睡之中。一直以来,人们曾叫那地方是水窝子、草窝子、虫窝子(血吸虫)、土匪窝子;是一个田少烟稀,芦苇似海,常有毒蛇出没,有时,远处还能听见野兽嚎叫的新垦区。
1958年1月6日,魏需逊随同华中师范学院200多名下放的“锻炼队伍”来到草埠湖。按大队和小组编制,分片、分组集体居住。下放干部、右派分子、和来自上海、湖北等地的知识青年混合编组,由领导上指定思想比较好的下放干部担任组长,管理和领导着这个组成员的生产劳动和思想改造。魏需逊当时就被任命为一个组的组长。领导着20多名组员的学习和生产。“锻炼”的内容,主要是开荒造田、填湖修路、修堤筑坝、砍芦苇、种棉花、大办钢铁等。
湖区里当然没有现成的宿舍,到达驻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自己动手在湖区内临时堆起的土台上搭盖以竹为墙、以草为顶的简陋茅屋。为了避风雨,就用泥和草将竹墙的空隙填糊;屋顶是用大木柱、木条做成的框架,上面铺有厚厚的茅草;并在框架的合适的部位,加了一些木板,便于下面住着的人暂时放置随身的物品。真是感谢这些像木盒子一样又加了茅草的屋顶,当年救了多少人的性命!
1958年的7月初,湖北省当阳县连降暴雨,横穿草埠湖农场的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水位猛涨,草埠湖农场的堤坝决口了。
就在7月6日清晨,无情的沮漳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地奔泻而入,整个围垦区被淹,水势猛涨,上了土台,住房的进水不断上升,魏需逊和他的20多个组员们,被迫从下铺登到上铺,最后,唯一的生路只有上屋顶了。但是,在那大热天的清早,人们刚从梦中惊醒,只穿着单薄的内衣,大多数的人都想从下面带点用品上去。这时,魏需逊意识到情况紧急,便又吼又叫、又拽又推地把大家弄上了屋顶,自己最后一个上去。真危险极啦,当魏需逊刚上到屋顶不到3分钟的时间,由于大水的冲击力,使土糊的墙坍塌下来;再因洪水的浮力,使得木架和茅草做成的屋顶与竹墙分离后,浮在水面并随波漂移。如果再迟那么一丁点的时间,魏需逊必死无疑!如果不是由于魏需逊的警觉,房顶下面,包括魏需逊自己在内的那20多条鲜活的生命当即就报销了!
这时,大家除了感激魏需逊外,都说魏需逊与死神擦肩而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幸的是,有一位同组的、新婚不久而被下放的中文系青年教师,上来后又再下去,想取出他结婚的重要纪念物——手表。在那个时代,结婚时有个手表,就像现在结婚时有套住房一样的意义。万万想不到,就在那一瞬间,茅屋顶漂离了,他就再也没有逃生的机会,魂魄留在草埠湖了!
魏需逊等在茅屋顶上漂浮了一整天,在夏天炎日的烘烤下、在茫茫大水的熏蒸中,没吃没喝地一直熬到傍晚,水势平稳了,才盼来了救生的飞机和船只。魏需逊让组员们先后上了船,自己却邀了另外一个组员留在了漂浮不定的屋顶上。因为守住屋顶,就等于守住了组员们放在木板上那仅有的随身用品。就这样,他俩在屋顶上又饥又渴地坐着漂浮了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再次遇救。
房子没有了,人们只能在近旁丘陵的高坡上搭建窝棚。魏需逊又忙着撑木排、划小舟,往返于高坡与漂浮的屋顶之间,冒着屋顶有随时散架的生命危险,为同伴们打捞那仅有的生活用品。没有吃的,就把那漂在水面上发臭了的死猪、死鸡等捞上来用白水煮了充饥。大约过了十几天,洪水才完全退却。接着又忘我地与疾病和瘟疫的抗争;积极地投入生产自救……
那时的魏需逊,在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多年教育下,培养出的一颗红心,已经在重大的灾害面前,经受了生死攸关的考验!
与此同时,身患肝炎的妻子伍萍芳,独自在武汉,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浑身上下都被认为是浸透了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气味的美国华侨的女儿;加上又是 “下放干部”的留守家属,怎么说,也光荣不起来,自然也就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与垂青。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属于“另类”的她,只有自己拖着带病的身躯,一边勤恳、努力地上班做着教师的工作;一边含辛茹苦地在家抚养着年幼的儿女。物质贫乏、生活拮据;没有丈夫在身边分担;没有娘家亲人在近旁呵护;也没有地方可以倾诉与求助;可想而知其中的孤单、困难、酸楚与无奈。如果不是由于她对魏需逊那分真爱的精神支持,想必是很难熬过来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那心甘情愿,无惧无悔的品德,让她在以后半个世纪漫长的时间里,好像这段经历与他们无关似的,不仅从未提及,还数十年如一日地伴随着、支持着魏需逊,跟着中国共产党、拥戴和维护着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因病赴港
1959年初,魏需逊随部分下放干部一起调回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接着被派往昆明云南大学“生物地理研究班”学习两年。因为苏联专家、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的系主任也正在这个研究班讲学。
1960年底学成回来,时逢高等院校第一次评薪定级,魏需逊被提升为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讲师。
他原本可以沿着这条已经铺垫好了“又红又专”的道路走下去,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祖国的学者。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改变了他的一生。1962年夏初,因急性胃穿孔,做了胃切除手术。接着暑假,伍萍芳独自回香港探望年迈的母亲。
1962年8月,经组织同意,魏需逊赴香港疗养。因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按照当时湖北高校教师的粮食供给,每人每月23市斤粮票,但每人每天只供应1两大米,其它只能吃杂粮。为了体谅和照顾刚刚切除了胃的需要,学校同意魏需逊携带5岁多的小儿子同去香港。在当时来说,这确实是组织上对魏需逊最大的信任和关爱。加之,在出境的过程中,又受到学校、同学、乃至口岸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帮助,所有这些,魏需逊至今都铭记难忘。
当时出境赴港,国家有一条明文规定:即广东籍的学生可以在假期往返香港,香港当局规定,须在8月31日前入境(暑假)。而魏需逊在武汉办理好各项手续来到广州已经过了8月下旬,当他通过深圳罗湖口岸抵达香港时,被香港拒绝入境。原因是他不是广东籍的学生,没有学生证。他持有的是湖北省籍的教师证,不能出境。无奈之下,只有即刻返回罗湖。正在罗湖口岸值勤的一位解放军惊奇地问他:“您这人怎么上午才过去,下午就回来了?”。当这位解放军知道原委后建议说:“您赶快回去换个学生证。” 魏需逊迟疑地问:“可以吗?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答复是:“有人这么做过”。这是因为解放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办了很多干部培训班;有些正规学校也可以招收调干的学生,于是使得许多年纪较大的干部具有了学生身份。其中有些干部也因工作需要前往香港,就是以学生资格持学生证出境的。于是魏需逊赶回广州,请原先在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后来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的朋友文福祥连夜乘火车回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代为办理,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补办了学生证。文福祥又连夜赶回广州,当魏需逊拿着学生证再次出境去香港时,正好是8月31日,学生出入罗湖口岸的最后限期。
魏需逊在香港休养,但由于胃切除后,健康恢复很慢。待到健康日益恢复,再想回来,已过了原定回归的日期。迫于当时大陆的政治形式,能否回来,已是疑虑重重。因为,在那个时代,“逾期未归”被视之为“叛国”。
为了生活,魏需逊通过曾任崇基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史地系系主任黄福銮教授的介绍,到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任编辑,编写中小学教科书。
1965年,他们在伍萍芳父亲的一再要求下,在两难的抉择中离开了香港。
六.移居美国
这是件大事,所以还得从伍萍芳的祖父说起。
伍萍芳的祖父伍江(又名伍于铨,Yee Tai Ng 1864~1950),16岁时,由家乡广东台山的族人带去美国做劳工。成年后,回家乡成亲,并多次途径香港在美国与台山之间往返。1901年,37岁的伍江,再次乘船返美,于1901年2月22日凌晨,这条满载世界各地200多名穷苦移民的船只,驶近旧金山时,遇到大风浪的袭击,在旧金山金门桥外触礁翻沉。当时,虽经附近意大利渔船的奋力营救,但只救起了80人,其中亚裔10人。在这10个亚裔中有3个中国人,伍江就是这3个中国人之一。为此,伍江获美国移民局特准,成为美国籍居民。后来,旧金山的华侨还特地筹款感激投入营救的意大利渔船,每条渔船赠送了200美元,100多年前,1901年的200美元可不是小数啊!
这是早年美国一起有名的沉船事件,在1901年2月28日出版的英国报纸《The Examiner》,曾报道过这一事件。
后来伍江长期旅居美国,成长为知名的爱国华侨,每次回家,都会为家乡留下善举,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尊称他为“于铨王”。晚年回国定居,1950年在台山辞世。
伍萍芳的父亲伍德(又名伍时禄,Henry Ng 1890~1990)。出生在祖籍台山,10多岁时,被父亲伍江带去美国,先在旧金山,后来转居到一个叫哈佛埠的小镇,并担任该镇华人社团“安良堂”的主席,长期与爱国华侨司徒美堂先生(1868-1955)有良好的交往。到百岁高寿时,1990年在纽约过世。
伍德1927年回到家乡,亲自设计建造了“德文书院”,后来改名为“来安小学”,为几十里方圆的乡里培养了好几代人。
伍萍芳的母亲李爱(Oi Lee 1889~1997)在侨居纽约时,曾担任过纽约市“老人协会”会长。她自己也享有了107岁的高寿。那段时间,曾受到纽约市政要的关注,每逢选举,都会有人去拜访她。
父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唯一的心愿就是要让子女在祖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母亲多数时间是陪伴哥哥们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伍萍芳出世后也是一样,在当时认为最好的教会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但是,由于抗战、解放、上学、结婚等原因,已经34岁的伍萍芳还没有与亲身爸爸见过面。在伍萍芳75岁高龄老父亲的一再要求和血缘、亲情的驱使下,在左右为难和矛盾无奈的心情中,他们远离了祖国。
那时,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女儿留在湖北武汉爷爷、奶奶的身边。待小姑娘初中毕业后,随着1968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在全国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中,她也被派到农村“插队落户”,一直呆到1973年,那个地方所有同去的知青同学都回了城,只有她,还背着“叛徒”子女的家庭出生,孤零零地在乡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有谁胆敢推荐或接受比“黑五类(地、富、反、坏、右)”还要黑的孩子进城哩!可怜这颗无辜的小小心灵,所承受到的政治歧视、委屈、孤单和伤痛,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也日夜揪心地为女儿牵肠挂肚,只能泪往心里流!
当时,伍萍芳的父母哥嫂都在美国东部的纽约,姑姑和叔婶们也都在西部的洛杉矶,并且都有了几十年的居留历史。亲人们也都分别要魏需逊、伍萍芳一家到纽约或洛杉矶落户,好有个照应。在一般人看来,到异国他乡,投亲靠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他们都还不是一般的亲友哩。但最后,魏需逊、伍萍芳选择了没有任何至亲的旧金山,为的是不增加亲人的负担,也可以减少彼此间日后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他们要依靠并强迫自己去努力奋斗,生存、创业。
于是,魏需逊、伍萍芳和儿子,一家三口到达旧金山后,在唐人街租了一个小房间,只能摆一张床,在地上放一张小床垫。厕所、厨房都是公用的。真正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对于他们俩来说,打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起,就没有过过这样的贫苦日子。特别是伍萍芳,连煮饭都还不怎么熟悉,在那个满是电器的狭小公用厨房里,插座、插头、电线互相交织,有一次,伍萍芳在厨房煮饭,开错了炉头,结果,把别人家的锅烧糊了,自己家锅里的米还是生的!好在邻居们的处境也相差无几,大家互相体谅、帮助,总算安下了身
七.艰难创业
下一步就是要找工作。对于“又聋又哑”的他们(外语问题),找工作该有多难!想来想去,“美容”这份工作见效快,于是决定让伍萍芳先去学美容,一年就可毕业。谁知开始时,连学习都那么难,面对全是英语的课本,下课回来,全家都在忙着帮她查字典,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段、一段地去啃、去学。伍萍芳白天学美容,晚上到唐人街一家电影院打工,工作是带观众找坐位。一年学习毕业后,考到了牌照,到别人开的美容院打工,直到1968年才在唐人街开了一家自己的美容院。接着就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唐人街,伍萍芳的美容院总是最后一个打佯的。老天不负苦人心,生意逐渐有所起色,并雇了4名工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劳资关系。这在美国根本就不存在有问题,根据常规,将所得利润按比例分成即可,一般是老板拿5.5%;开明一点的老板最低拿到4.5%。
但是,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到美国去当老板,尽管这个老板小得几乎不能再小了,但毕竟是老板,是老板就是资方,是资方就有剥削,这使他们矛盾极了。他们没有忘记在祖国所接受过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教育;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去剥削别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必须开店赚钱谋生,还要多多赚钱支持进步社团的爱国活动。怎么办?唯一可行的就是把劳资分成比例拉大,变成40%和60%。自己拿小头的40%;工人得大头的60%。这在当时的美国可能都是绝无仅有的了。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才能努力减少对工人剥削的负罪感,才不辜负在祖国所受到过的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一个出身于海外爱国华侨家庭、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伍萍芳来说,由于爱国而坚持在大陆求学,并和思想上要求进步的魏需逊结了婚;经过那艰难的岁月,学会了自爱、自立、自强、自尊;不依靠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娘家人的援助;放下架子,勤学苦练;吃苦耐劳,白手起家地艰苦创业。处处体谅、尊重和迁就魏需逊的意愿,始终如一地与他同甘共苦,并驾齐驱地参与爱国活动;任劳任怨接待无数过往的宾客;无怨无悔地主动瞻养和帮助他在大陆的亲朋好友等等,魏需逊能有现在的成就,实实在在地有着伍萍芳这位贤内助的心血和功劳。
八.放弃去名校深造的机会
伍萍芳开在唐人街的美容院,经常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顾客。68年开张后不久,有一次,一位常来的女客人在与伍萍芳的谈话中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深表同情与关切。她说:“您先生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继续求学?”,并说:“她的先生在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任教,可以帮忙”。这位女士真正地说到做到,很快就为魏需逊谋求到了去斯坦福大学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还得到学费全免、外加提供一个人的生活费用的优越条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从天降、求之不得的良机。
只是在这巨大的诱惑面前,魏需逊在冷静地思考,家里还有幼儿要生活与培养,伍萍芳的生意还刚刚起步,她柔软的肩膀是否能在他学习4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扛得起这一个家?俩人商量来、商量去,仍踌躇不决。后来,还是伍萍芳想到,不如打电话问问在纽约的堂叔伍藻池。伍藻池早年留学美国,解放前回国后,在广东国民大学任教。1946年11月,曾作为“中国民主社会党”的代表,出席过国民党时代的“国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去美国定居。当伍藻池接到魏需逊和伍萍芳的电话后,明确表示:“不要去读”。原因是,如果去读的话,先需要用2年的时间去补习英语,接着,再用2年的时间去做专业工作,毕业后,最多也就是当教师。当教师接触面小、工资低、而且也不会留有更多的时间做其它的事。与其如此,在这4年中还不如先做生意,解决生活问题。伍藻池的建议使魏需逊忍痛舍弃了求学之道,一心从商。
与此同时,伍藻池的儿子、也就是伍萍芳的堂弟伍鸿熙,此时正在旧金山对岸的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当教授,伍藻池也把魏需逊和伍萍芳的情况告诉了伍鸿熙。实际上,伍萍芳和伍鸿熙小时在广州常在一切,彼此非常熟悉,这次联系上以后,自然过从甚密,并逐渐与伍鸿熙同系的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1911~2004)、族裔研究系教授王灵智(1938~)以及伯克利分校的其它的知名华裔学者们有着良好的交往,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魏需逊的挚友。再加上学校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魏需逊所参与的爱国社团初露头角的时候,伯克利分校的部分师生都成了魏需逊等爱国侨胞社团所推行的各项爱国活动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者,长期以来,都是旧金山的一支举足轻重的爱国力量。
九.投身油站
至于魏需逊,一天也没有闲着。刚开始,白天在一家杂货店当帮工,这点收入当然无济于事,于是清早先去伍萍芳打工的那家唐人街电影院扫地做卫生,晚上到夜校补习英语。周末在一家汽油站卖汽油。一人打3份工。在那头3年,魏需逊和伍萍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休息。难怪我们在大陆的在各种媒体里常常会看到、听到移民们在异国他乡生存、奋斗的血泪史。
当时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一家德裔美籍人开的汽车加油站工作,汽车加油站还兼做汽车维修。经这位朋友介绍,魏需逊周末到这个汽车加油站打工,并努力学习对汽车的维修技术。他买书自学、刻苦钻研,又不耻下问、不怕苦、不怕累地勤劳工作。经过近2年经验、技术和经济的积累,魏需逊就和这位朋友、再邀请了一位从台湾来的会计师朋友,3人合伙想开一个自己的加油站。然而,创业之初,意想不到的困难是没有一家汽油公司愿意让他们代售汽油。原因是嫌他们没有经验。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与所有的汽油公司都打过交道,结果仍然渺茫。可喜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1968年初,正当这3个伙伴一筹莫展之际,有一家油站的老板,嗜好赌博,输多赢少,最后无钱向他上面的阿科公司 (Atlantic Richfield Co.,简称ARCO)交付油款,濒临倒闭。于是魏需逊等3人绝处逢生,阿科公司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接手这个濒临倒闭的油站。3人中推选了魏需逊去油公司接受培训,从此魏需逊学习并走向了经营油站之路。正式开张营业之后,他们采取了三大原则:第一,薄利多销,把油价压到全市最低的水平;第二,优质服务;第三,馈赠客户小礼品,专门从香港订购了小钱袋、小玩具等礼物,免费送给来加油的车主,很受欢迎。使得这个新开的油站生意极好、门庭若市。原先那个嗜赌老板的油站,每个月只卖1-2万加仑油,他们接手后,每个月卖到3-5万加仑,后来每个月最高量竟然可以卖到15-20余万加仑。这么一来,他们自己赚了钱,更为油公司的老板效了力,又取得了社会信誉,阿科公司的老板可满意啦!一年以后,不仅阿科公司,连其它各家大型的油公司,如:壳牌(Shell)、美孚(Mobil)、Phillip 66等也都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谋求合作。想想两年前,他们在这些油公司门前碰壁和受到冷落的情景,这会,真是时来运转、扬眉吐气了。当时美国的油公司有一条规定,一个人不可以经营2个油站。如果要多开油站,就得用其它人的名字。于是这3个原始股东就分别用自己家人的名字开设新油站,先后曾经开到了10余家,聘请雇员达100多人。有的油站还24小时通宵营业。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根本扭转。不过,能达到这样火红的情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他们在旧金山走过了一条异常崎岖的道路,也经历着无数的惊险和磨难,隐藏着难言的苦涩与辛酸。比如,有的人加了油不付钱就把车开跑了;甚至个别抢匪抢了钱、还把加油站的工人劫持到车上,再扔到老远的郊外,最后,要求告警察,才能把工人找回来;还有在离旧金山市区较远的加油站,个别的工作人员卖了油以后,卷款潜逃,远走高飞等等。更糟糕的是那位负责会计的股东,有偷税漏税的行为,受到政府降价和罚款的重惩,好多年才把罚款还清。原来共同创业的伙伴,也为此而分道扬镳。总之,建业维艰、立足不易啊!因为在美国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地获得成功的。魏需逊和伍萍芳只是旅美侨民中极少数的事业成功者之一,这种成功,决非侥幸。
1982年前后,他们曾和朋友在旧金山开办过一家旅行社,名为“中美旅行社”。开办之前,是魏需逊和伍萍芳自费回国,与有关的旅游景点联系洽谈。当时经营旅行社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那时大陆已经拨乱反正、国门初开,希望能方便更多的华人、华侨回祖国探亲会友、参观访问,加强与祖国的联系与交流;第二,那时,华侨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一般老华侨都比较贫困,筹集不到较多的经费来开展爱国活动,希望通过经营旅行社赚点钱来贴补社区的费用。但是,在合伙经营的3人中,只有一人是专业、专职的,在经过好几批组团以后。由于经营不善,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停业。
十.经营帝王酒家
到了1984年,听说在旧金山对岸的屋伦市(Oakland)海边游览区里有一家餐厅要转让,魏需逊、伍萍芳和池洪湖(现在也是中国侨联海外顾问)、黄运基等几位朋友对此颇有兴趣,合作接手,请了知名的装修技术人员(曾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修)来重新装修,更名为“帝王酒家”。在经营两年后,合作者们因志趣他投,“帝王酒家”便改由魏需逊夫妇独资经营。
魏需逊和伍萍芳倾心经营“帝王酒家”。目的仍是抱着他们开办旅行社的初衷,即加强中美交流和提供活动经费。他们在“帝王酒家”,既是老板,又是小工,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什么都干,连桌布、餐巾都是伍萍芳带回家亲自洗涤熨烫,硬是化亏为赢,有声有色地把酒家经营成为旧金山湾区驰名的、一流的中国式酒家。1987年8月7日,香港《文汇报》特约记者高鲁冀,曾在《文汇报》(卫星传真美洲版)发表了题为“中外客人喜欢的帝王饭店”一文,详细推介了“帝王酒家”幽雅的环境、怡人的情调、有丰有俭的上乘菜式和高水准的服务,使中外客人、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界人士,频频光临而流连忘返。接着,旧金山的中英文报纸《中报》记者宽林祥也于1987年8月20日在《中报》发表了题为“帝王酒楼誉满湾区”的文章。
1989年1月28日,香港《文汇报》(卫星传真美洲版)又刊发了以“魏需逊假屋伦帝王饭店举行庆农历新年聚餐会并欢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郑万珍履新”为题的特稿。特稿介绍说:新年聚餐晚宴是由魏需逊的公子、外科医生魏熹主持。出席晚宴的嘉宾有郑万珍(1933~),郑万珍是马来西亚归侨,祖籍广东梅县,当时新任驻旧金山总领事(1988-1992任驻旧金山总领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侨联主席、中国大使馆新闻参赞等职);驻旧金山副总领事周文重(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旧金山附近的屋伦市市长威尔逊(屋伦与中国大连是友好城市);阿拉米达市(Alameda)市长克瑞卡;旧金山市市议员谢国翔;旧金山市大法官郭丽莲、邓孟诗;加州大学教授王灵智;IBM销售经理高大伟;还有其它各界贤达等多人。宴会自始至终都在充满着温馨、热烈的气氛之中,宾主不断地为中美之间的友谊举杯,期盼着继续加强中美之间的合作;使中美友谊日益增强。
“帝王酒家”还曾为市议员谢国翔举行过盛大的Party,为他竞选筹款。
“帝王酒家”在营业期间,为无数在旧金山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劳动服务的机会,为学子们解决了留学期间的经济困难。
后来的无数事实在证明,通过“帝王酒家”联络着的各方友人,都曾为促进中美友好有过一定的贡献。“帝王酒家”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品尝佳肴的处所;真正地也在为促进中美友好尽心尽力。
不幸的是1989年10月17日傍晚5点04分,旧金山发生了一次历时15秒钟的里氏7.1级大地震。
陡然之间,地动房摇,玻璃碎片四处散落,高速公路双层桥的上层断塌,正在桥上迎面疾驶的许多汽车,接二连三地落到下层桥面……
这一天的这一时刻,对于魏需逊来说,是他再一次的绝处逢生,又逃过一劫!
事情是这样的。按照平时的常规,魏需逊和伍萍芳每天下午5点钟从家中开车出发,经过高速公路的双层桥,到对岸屋伦市的“帝王酒家”上班。在桥上的行驶时间约需10来分钟,那就是说,平时的“5点04分”前后,他们正在桥上行驶。这一天,刚出门不久,伍萍芳突然感到浑身不舒服,心里难过(现在看来,可能是地震前气候环境变化所致),于是就近停驶、下车,到附近商店走走,想顺便买些东西。就这一会工夫,商店里的商品、货架等已面目全非,但却万幸地留住了魏需逊和伍萍芳的性命。
天降之灾,使“帝王酒家”毁于一旦,150万资金付诸东流。但是,在“帝王酒家”开张之初,曾招聘了两名刚赴美不久的大陆厨师。出自同胞之情,一到“帝王酒家”,魏需逊就以“特殊技术”为由,开始替他俩办理居留身份。他们在“帝王酒家”工作了5年,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只等排队办理手续了。旦夕之间,酒家停业了。还没有领到居留证的俩位厨师怎么办?大家各自东西,既不违法,也不犯错。但厨师没有了工作单位,前面所进行过的申请程序即告作废,即使能够找到新的工作,一切都要从头来过。厨师短期之内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居留身份,就意味着必须离开美国。于是,魏需逊和伍萍芳又设法筹集了60万美元,于1990年,远在有1小时车程的购物中心,租了一个房屋空壳,经过装修,专为俩位厨师开了一家小型餐馆,同时还在附近买了一套小屋给厨师及其家属和其它工人作宿舍。那时,美国的经济情况不好,餐馆在每天赔本的情况下经营了2年,一直熬到俩位厨师拿到了居留身份证。在这期间,俩位厨师,不仅在个人利益上,毫发无损,还将妻儿家小接来美国,安顿妥帖。至此,魏需逊和伍萍芳才将餐馆以10万美元贱卖、停业、退休。如今,每当谈及这件往事,魏需逊和伍萍芳都一笑置之!
再说,地震后,“帝王酒家”受灾停业,约有20来位员工顿时失去了工作。他们本可以立即到政府那里申请失业救济。但魏需逊却给每位员工多发了一个月工资,让他们有个缓冲回旋的余地,又不影响正常的生活。等这些员工慢慢去办理、领取失业金时,连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惊讶,您们怎么遇到了这么好的老板!
魏需逊和伍萍芳在美国用这样的侠义之情待人接物的事例,不胜枚举。还是以“帝王酒家”时期为例:在“帝王酒家”营业期间,1989年6月,中国发生天安门“六四事件”。当时,在中国领事馆有两位工作人员对“六四事件”有看法,便擅自离开了领事馆。在当时,中、美、台等各方斗争复杂的旧金山,领事馆工作人员擅自离馆是有风险的,为了避免骚扰和保障这两位同胞的安全和生活,也为了防范被敌对势力所利用而走向反面,魏需逊便收留他们在“帝王酒家”工作。这时的魏需逊,自己也十分矛盾,对“六四事件”思想也不通。于是和几个同样思想不通的朋友,邀请驻旧金山的总领事郑万珍在魏需逊家中座谈,结果并没有解决思想问题,他们还是不同意“六四”处理的方式。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们都没有去总领事馆。直到3年以后,第一任驻旧金山的总领事胡定一(1979—1983驻旧金山总领事)来美公干,在旧金山的宴会上相遇,魏需逊向胡定一讲述了自己思想情况,胡定一劝解说:“向前看,‘六四’处理的方式对否?让历史去做结论吧!”。他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46:43 | 只看该作者
——略记爱国侨领魏需逊伍平芳伉俪


十一.参加“新华协进会”

那时美国的唐人街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初来乍到,当然不敢轻举妄动。慢慢地他们注意到在旧金山唐人街有一些华人社团。这些不管是按姓氏、地区组合的团体;或是按工商业不同性质组合的团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倾向于台湾国民党,唯有“华人进步会”以争取工人的利益、尤其是华裔的权利、福利著称。该会以青年人居多,也有些退休老侨。七十年代初,魏需逊和伍萍芳开始参加“华人进步会”的活动,逐渐发现“华人进步会”的活动有些过左。比如:他们提出要在毫无基础的华埠(旧金山中国城)建立共产党,这个主张得不到老华侨的支持,老华侨们认为:尽管美国表面上允许共产党的存在,但实际上控制很严,如此下去,会引起麻烦。因而老华侨们被逼退出“华人进步会”,另外组织了“新华协进会”。不久,有些从台湾移民来美的年轻人(亦有老侨加入)又组织了“新风社”。“新华协进会”和“新风社”这2个社团组织成了当时旧金山华埠爱国进步活动的主力。他们组织话剧团,演出“升官图”、“将军族”等反贪反腐的戏剧;也组织歌咏队,唱大陆解放初期的革命歌曲,类似的进步活动,在旧金山中国城日益活跃。魏需逊和伍萍芳就从“新华协进会”这个小小的平台开始,竭心尽力地投入到爱国行动之中。伍萍芳还曾做过一届“新华协进会”的会长,魏需逊并未加入过“新华协进会”的领导层,但他的见解得到“新华协进会”应有的尊重。1970年底,他们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得目前仍居住着的房屋,经济条件开始好转,因此,在经费上,除周锐老先生外,他们可谓是支持“新华协进会”的“大户”。每逢国庆、文艺表演、开会、宣传、租用场地等需要预支开销之钱时,几乎每次都由魏需逊和伍萍芳垫付,为数3000-5000美元不等,有时多达8000美元。这在30年前,美元与人民币的比值在接近1:10的情况下,这也实在算是个不小的数字了。事后,还回来的钱数经常不足,他们也就算了。与此同时,他们也常克己解囊,资助朋友们的燃眉之急!作为一个刚刚立足、脱贫的新移民,能够这样地出力出钱,实在是因为他们心中想念着祖国呀!

“新华协进会”的会长大多数时间是老华侨余达明老先生担任。余达明在20世纪30年代曾被收押在旧金山附近移民岛的小木屋里。在拘留期间,余达明将先前无数被拘留的华人留在墙壁上的100多首抒感泄愤的七言诗句抄录记下,后来带到了旧金山,于1976年发表而公诸于众,为旅美华裔移民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美国共产党对余达明是非常尊重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共产党派了领导人到北京祝贺,毛主席送给美国共产党一只乌木雕刻的和平鸽。这位领导人回国后,就将这只和平鸽转送给了余达明。余达明通过“新华协进会”认识了魏需逊以后,对魏需逊十分器重,1995年,在余达明去世的头一年,余达明把这只和平鸽交到了魏需逊手中,至今这只意义非凡的和平鸽还妥善地保存在魏需逊家中。这只用简陋木盒装着的乌木和平鸽,上面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魏需逊表示,待核查清楚后,将送回到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珍藏。

“新华协进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会址都没有,更没有活动的场馆,商量工作和少数会员的聚会、议事,就利用伍萍芳的美容院在夜晚打佯以后在她的铺头里进行。这样,伍萍芳的美容院就成了社区爱国活动的最早根据地,连其它的爱国社团有活动时,就会想起古道热肠的魏氏夫妇,常借用打烊后的美容院开展活动。

早期,“新华协进会”活动的范围很小,多数只在唐人街搞些拥护新中国的宣传、游行等小型活动,但却常常受到国民党势力的抵制,并以伍萍芳的美容院为目标,打破美容院的玻璃、砸坏美容院的门、用油漆乱涂美容院的墙、还用油漆在美容院的墙壁写上大大的“毛虫”等字,意思是“毛泽东的虫”、“共匪”。更可怕的是让人放出风气,扬言要打死魏需逊。在这危难的时候,“新华协进会”所组织的一些进步爱国活动得到了“美中友协旧金山分会”的支持和参与,因为“美中友协”有美国人参加,自然胆子就大一些,对方也收敛一点。更难能可贵的,在这段时间,伍萍芳不仅没有心疼她辛辛苦苦刚建立起来的事业——“美容院”,还常挺身而出,站在了第一线来代替魏需逊的位置,因为她持有美国国籍,即使遇到麻烦,也不会赶她出境。如:1974年在旧金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25周年国庆时,伍萍芳向大家讲“中国之旅”,介绍她1973年底回国探亲及祖国发展的情况。1976年毛主席逝世,社区从政府那里租了一间公立小学(卡马多小学)进行追悼活动,就是伍萍芳出面,在追悼会上朗诵悼念毛主席的诗文。1977年4月30日,旧金山包括“新华协进会”在内的左派团体,在旧金山唐人街花园角广场举行“支持中美邦交正常化大会”上,也是伍萍芳站在台上,宣传中美建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真使人想象不到,从小娇生惯养的伍萍芳,到美国后能够如此地吃苦、耐劳、坚强、勇敢地参加爱国活动;分分秒秒地支持和保护着魏需逊,无论是荣是辱、是祸是福,都和他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此外,在当时、当地的各种华人进步社团组织,如“华人进步会”、“华人权益促进会”等所组织的各项进步活动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魏需逊夫妇忙碌的身影。


十二.保卫钓鱼岛主权运动

这是“新华协进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大型宣传、游行、示威活动。

事情的原由是:在日本经过一系列“积极运作”之后,终于在1969年所发表的《美日联合公报》中,将钓鱼岛正式划归日本所有。美日联合公报决定:将琉球于1972年5月15日“归还”日本,其中包含了历来属于台湾的钓鱼岛。这个决定深深刺激着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底线。1970年12月19日,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留学生沈平、李德怡等人拍案而起,率先组成了“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以下称“保钓”会),强调以行动“警告日本”、“抗议美国”、“呼醒国人”。因为钓鱼岛的归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使得不同政治立场的留美华裔学生,共同团结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之下。在短短两个月时间,“保钓行动委员会”几乎遍及全美各地近60所高校。1971年1月29日,北加州旧金山湾区9所高校的500名留学生(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留学生)在伯克利分校的呼吁下,自发集结在旧金山市,掀起了“保钓”游行示威活动。时间定在1月29日,暗合当年的“12.9”爱国学生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在这次“保钓”游行示威活动中,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美国首位亚裔校长田长霖(1935~2002),彼时正是伯克利分校热系统工程系的系主任,他不顾个人利益,站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花园角(华人聚集的广场)慷慨陈辞,公开批评台湾处理“保钓”的态度。事后他还受到恐吓,有人扬言要对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因为田长霖与当时的台湾立场相左,所以被列在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上,将近十年的时间不准返回台湾,更是多次被排挤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之外。

而在这次游行中也受到不明分子袭击,有保钓人士被人用铁棍打伤以致不省人事。

这时的魏需逊,积极配合大学生们的保钓运动,在唐人街召开集会、印发传单、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张旗鼓地宣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并和“新华协进会”一起,走出唐人街,和学生们汇合,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等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得旧金山后来成为海外“保钓”运动最活跃的地方,还使魏需逊加深了与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爱国师生的联系;结识了很多爱国的朋友,也使“新华协进会”不断的壮大和成熟,为日后走向更公开、更大型、更加多元化的前台奠定了基础。


十三.参与保存天使岛遗址的斗争

旧金山对面的西海湾中,有一座花木葱茏的美丽小岛,原名“天使岛(Angel Island)”,据说是因为看上去像个睡觉的天使而得名。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梦幻般诗意的名字啊!但是天使岛的历史却不如它的名字那般温馨,它所记述的其实是一部华人的屈辱史和血泪史,对于华人来说,它曾经是“恶魔岛”,后来就叫它“移民岛”。因为20世纪初,许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是从这里先上岸。

当年,美国修建天使岛移民站目的之一是执行1882年美国开始实行的“排华法案”。美国联邦政府于1910年开始启用移民站,实际上就是那后来臭名昭著的小木屋。一批批华裔移民,当他踏上美国土地时,迎接他的就是将他拘押在天使岛监狱般的小木屋里,等候移民官漫长的甄别审查、检疫和严格的盘问,再裁定是否同意他们入境美国,或是遣返。有的被拘押长达数周、数年、甚至长大20年之久,饱受折磨与凌辱。其中,有些被囚禁者,只能绝望地等待遣返回国;有人挺不住而悬梁自尽;有人精神崩溃,削尖筷子自戕;有人在近乎绝望的境况下,将自己的痛苦、沮丧和愤怒刻

在木屋的墙壁上。在此期间,约有17.5万名华人被拘审,当年孙中山也曾在此被强行拘留。与魏需逊和伍萍芳相识、相知的旧金山的老侨领就有周锐,当他1923年刚踏上美国土地时,迎接他的就是将他拘留在天使岛,审查了一个多月;还有“新华协进会”的会长余达明等。

直至1940年后,美国政府取消拘审移民的政策,才将天使岛移民站关闭,并准备拆除小木屋等设施。此事遭到华裔侨民们的强烈反对,要将天使岛移民拘留所遗址保存下来。魏需逊、伍萍芳参与的“新华协进会”,积极投身到保存天使岛遗址的斗争行列之中。发动群众签名,反对拆除移民站;魏需逊还和另一位爱国华侨余荣广参加了州政府举办的“公听会”,强烈表达了华裔侨民们的意愿。在华裔学者麦礼谦(1925~)、胡恒坤等及“新华协进会”等华人社团在内的各界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呼号力争下,终于在1974年,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议案,成立了“天使岛移民营历史公民委员会”,研究保存“木屋”关押所遗迹。两年后加州议会拨款25万美元对遗址进行了初步修缮。并将天使岛建成为州立公园;1978年,为纪念华人移民的痛苦经历,还在州立公园内建立了“天使岛移民历史纪念碑”,并在那块黑色石碑上刻有一副概括了当时华人移民命运的对联:“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

1980年,天使岛的移民后裔、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等(麦礼谦的父亲正是1910年天使岛移民站启用后第一批被关押在小木屋的华裔移民之一),将余达明抄录发表的130首诗句,编译成《埃仑诗集》(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40)出版,在主流社会读者中起到极大传播作用。迄今在天使岛渡轮码头旁的纪念品小卖部里,这本堪称是开创了美国华文文学史上先河的“木屋诗”,依然放在醒目的架子上,成为最具天使岛特色的纪念品之一。


十四.配合中、美“乒乓外交”

1971年3-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1972年4月11日,以庄则栋为首的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而风靡全美。当代表团到达旧金山时,受到当地政府、美中友协、和侨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旧金山湾区包括“新华协进会”在内的各界人士,组织起来,联合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发起并组织了1万民众参加的欢迎大会;大会在斯坦福大学体育馆举行,推举爱国老侨领周锐(1906~2005)为华人代表,和旧金山市市长阿里奥图(Joe Alioto)一起到机场迎接,共同主持欢迎仪式;晚上举行了有500人出席的盛大宴会,席间,资深望重的老左派侨领谢侨远代表侨胞致欢迎辞,说出了20年来侨胞们没有说出的心里。晚宴后,还有舞蹈、中国乐器等文娱演出。

这时的“新华协进会”,在旧金山已是“小荷初露尖尖角”,只是经费拘谨,会员们就分别设法搭乘别人的车去参加欢迎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的欢迎活动取得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也使得魏需逊及其所在的“新华协进会”进一步地走出唐人街,更加公开的参加和融入到大型的爱国活动之中。

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使魏需逊和伍萍芳进一步地结识了老一代爱国侨领周锐、谢侨远等,并深得俩位老侨领的赏识、信任与垂爱,常说:“您们俩做事,我们放心”。由此,魏需逊和伍萍芳和旧金山的新老爱国侨领们一起,共同形成了各项爱国活动的核心力量。与周锐老先生更是结成了深厚的忘年之交。周锐晚年独居,1989年,时年83岁高龄的周锐老先生专请伍萍芳陪他回香港和广州寻求伴侣,并得到妥善解决,安渡了晚年。


十五.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控

自从踏上美国领土,魏需逊就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紧密监控。因为在当时,像魏需逊这样知识层次的人,移民美国的极少,去的多数是老侨民的子弟。因此魏需逊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魏需逊为什么要来美国?是不是大陆共产党派来的?加之不久魏需逊支持并参加的各种亲近大陆的活动,更使FBI愈盯愈有劲,时不时地到家中、或到魏需逊打工的单位、或到伍萍芳的美容院去巡视、去打探、去谈话、甚至去恐吓。他们经常对伍萍芳说:“您是有美国身份的,你丈夫就不一样,您出了事情,最多是判刑、坐牢;您丈夫就不同,他就会受到严厉处置或驱除出境”。好在魏需逊和伍萍芳胸有成竹,他们知道只要不反对美国,不触犯美国的法律,就出不了大事。像这样持续的盯梢、频繁的骚扰,直到1978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才得以缓解,历时长达13年之久。

现在虽然早已事过境迁,烟消云散,但想想那时的魏需逊是多么的委屈和无奈!亲爱的祖国视他为共产党的叛徒,而客居的美国又怀疑他是共产党的特务。完全敌对的两种身份,又完全不是实情的同时扣加在一个人的身上,身不由己,百口难辩。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体会当时的“叛徒”和“特务”这两词压在人们心头的重量,而那段时间魏需逊内心的苦痛只能用“无法言说”来形容!他只有默默地牢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古训,亦步亦趋地去上下求索。

生命会因逆境的粹炼而变得坚韧沉稳,魏需逊和伍萍芳共渡着政治上的高压,并且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以拳拳之心来证明自己,来报效祖国。


十六.为《时代报》和《文汇报》出力

华裔华文报人黄运基(1932~),1972年,在旧金山创办了《时代报》,这是当时在旧金山中国城唯一的一份左派报纸。最初是华文及英文周刊,不久发展成为日报,黄运基任社长兼总编辑。魏需逊和伍萍芳对这份报纸理所当然的十分关注。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与黄运基有了进一步的沟通与认识。

那是1974年,中美还未建交,为了回国看望还在湖北农村当“知青”的女儿,伍萍芳去墨西哥的中国大使馆办理回国手续。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使得当时驻墨西哥的大使姚广和叶选基对魏需逊和伍萍芳在旧金山的爱国行为有所了解。

1975年初,在墨西哥举办一个展览会,墨西哥大使馆邀请魏需逊和伍萍芳出席,黄运基也在被邀之列,因而与黄运基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到彼此间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回旧金山后,魏需逊几乎每期都给《时代报》写稿,积极向读者介绍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明确表示对新中国的热爱与支持,不论是社区活动,还是争取华人权益的活动,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始终和《时代报》一起,并肩战斗。

还有,香港《文汇报》在海外发行的早期,曾委托魏需逊在旧金山代为管理,因为当时《文汇报》的采访主任张云枫(1931~)曾是魏需逊的老朋友,早年张云枫来美感考察时,还在魏家住过一个多月。张云枫后来历任香港《文汇报》的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在长期的交往中,与魏需逊夫妇相处甚善。

下面还会提到这些报界的经历和关系,对魏需逊所进行的爱国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十七.反对蒋家王朝封建式的传袭

1975年蒋介石去世,1978年蒋经国就任台湾“总统”,为了反对蒋家王朝封建式的传袭,旧金山的“新华协进会”、“新风社”、“湾区亚洲学生联盟”、“西岸台湾同胞联合会”等爱国社团在唐人街进行抗议游行,受到台湾国民党打手们冲入游行队伍,并在游行队伍中施暴。而美国的值勤警察在街边却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实际上是在暗中支持和帮助了台湾国民党。在游行队伍中,有许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留学生(主要是香港、台湾的留学生,在伯克利分校总计人数近万人。大陆因为尚未开放,鲜有留学生赴美),当时,有2名学生被打伤,其中一名叫杨思泽,1947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核工研究所攻读核物理学,当时他在游行队伍中被国民党打手袭击得昏迷了几天才苏醒过来。杨思泽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核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返回大陆,现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 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代表等职务至今。

由上可见,那个时候,爱国华侨进行爱国活动是多么的艰难


十八.促进中美建交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美之间连“联络处”都还没有。为了促进中美建交,美国一些知名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精英、华裔学者、和爱国侨领们团结起来;并发动美国各地的华裔有识之士,为中美早日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而集会、宣传,积极奔走呼号。如东部纽约州立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192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家任之恭(1906~1995);中部芝加哥大学的史学家何柄棣(1917~);西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第一任华裔校长田长霖(1935~2002)、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1911~2004)、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藏英年(1932~)等;还有旧金山的知名侨领谢侨远、周锐、魏需逊、黄运基、池洪湖等。他们一方面花巨资(10万美元)在美国报纸上买版面登广告,宣传中美建交;一方面积极地宣传游说;杨振宁专为此事几乎在美国跑了一圈。多位美国著名华裔学者积极找美国议员等进行游说。

1977年4月30日,“新华协进会”在旧金山,联合“美中友协”、“华人进步会”、“湾区亚洲学生联盟”、“亚洲人民服务中心”、“台湾同胞联盟”等爱国进步社团,为促进中美恢复邦交,共同组织了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宣传活动。大学师生、工商界等500多人,聚集在唐人街花园角,在悬挂着“支持美中邦交正常化大会”的特大横幅下、发表演说,呼吁中美建交。伍萍芳就是作为旧金山妇女界和工商界的代表,上台发言,她大声疾呼:“自从1972年中美签署公报以来,双方同意只有一个中国,要求美中关系正常化,是美中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同时也反对台湾蒋帮欺骗、收买、盗用中华总会馆名义,发动上书卡特总统,反对美国与中共(国)建交,他们的游行并不代表华侨、华人、及美国人民的愿望,他们只能代表将被抛弃的蒋帮发出悲哀的嚎叫……”。

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影响也很大,对“促进中美恢复邦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也就在那一天,由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总会馆”侨社组织,也在唐人街搞游行,反对建交。因为这时国民党在美国还有领事馆,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同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台湾国民党的领事馆才关闭。

魏需逊和伍萍芳亲历了中美建交的破冰之旅;直接组织、参与和推动了中美建交运动;见证了侨界推动美中邦交正常化历程,所以,在2008年12月12日晚,应邀出席驻旧金山总领事高占生在总领馆举行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招待会上,魏需逊和伍萍芳接受了新华社记者毛磊的专访、以及凤凰卫视、美国《侨报》、美国《明报》等众多记者的访谈。2009年初,在谷歌(http://www.google.cn)、百度(http://www.baidu.com)等搜索引擎上,键入关键词“中美建交30周年”及“魏需逊”,都能在头条的位置见到有关他俩的信息;回顾了30年前魏需逊和伍萍芳等侨界人士在推动中美建交过程中所作的努力。

美国《侨报》记者刘海平在旧金山总领馆举行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招待会上,为魏需逊伉俪摄下了下面这张相片,他俩手上展示的是当年侨胞聚会,敦促美国尽快同中国建交的留影;伍萍芳手中拿着的那张相片就是她当年在特大横幅下演讲的情景。

美国《明报》记者吴卓明在《明报》2008年12月21日B3版,发表“建交风雨30年 互利互补美中双赢——侨界回顾 感慨良多”一文,同时刊发了3张相片,一张是魏需逊、一张是加州大学王灵智教授,这2张都是近照,可能是吴卓明记者采访时当场拍摄的,还有一张是1977年4月30日伍萍芳在旧金山华埠花园角“支持美中邦交正常化大会”上演讲的照片。几十年前的照片能被当今的记者选用、刊登,其意义已不言自明了。




十九.推动“全美华人协会”的建立

1977年4月30日在旧金山进行的“促进中美恢复邦交”大型活动积极也促进了“全美华人协会”的建立。因为在这次活动以后,为了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铺路架桥,杨振宁来到西部,和筹备者们聚集在旧金山伯克利分校田长霖家中作了进一步的研讨。魏需逊作为侨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1977年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全美华侨社团代表会议”。那时,华盛顿还没有合适的地方开这种会议,但解放前大陆滇军将领,旧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1884~1962)的4公子龙绳文(1931~1991)在华盛顿经营有一家中餐厅,叫“北宫饭店”,由于龙绳文当时与大陆的关系很好,他的“北宫饭店”也就成为当地华人的重要聚会场所,所以,“第一次全美华侨社团代表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可以说,龙绳文及“北宫饭店”也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贡献。

魏需逊、伍萍芳和黄傅炎代表旧金山“新华协进会”出席了会议。

魏需逊在大会发言说:“第一,成立全美华人协会、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是我们拥护一个独立而强大新中国的华人应尽的责任。第二,从全美华人协会成立本身来看,说明了美国的华裔高级知识分子与各地华人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使诉求的方向性、思想性更明确,发挥的力量更大。此外,这也是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与群众相结合的首例,也是我们今后在美国争取华人权利的方向……”。他的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同与赞赏。

就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大会公推了杨振宁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首任会长。总部设在华盛顿,龙绳文出任“全美华人协会”总干事。

“第一次全美华侨社团代表会议”结束,魏需逊等返回旧金山后,就在旧金山文化中心召开大会,由伍萍芳报告“全美华人协会”成立的经过,接着成立“全美华人协会旧金山分会”,选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王灵智教授为会长、魏需逊为副会长。

此后, 在美国十几个大城市都相继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分会”。“全美华人协会”为促进中美建交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华人精英与基层的华侨社团团结起来,不断积极地找美国议员等进行游说;全美各大城市的华人聚集力量向美国国会施压,敦促美国早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魏需逊、伍萍芳在旧金山也和大家一起,不遗余力地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添砖加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48:10 | 只看该作者
——略记爱国侨领魏需逊伍平芳伉俪




二十.开办“东风书店”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北美洲的中文书店很少。在旧金山的唐人街曾有一家由美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开设的中文书店,叫“大众书店”。到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们因拥戴“四人帮”,并把毛主席和“四人帮”一起合称“五人帮”,故而专卖毛主席和“四人帮”时代的书。使得旧金山不能及时得到批判“四人帮”以及有关大陆的真实情况。

面对这种现状,魏需逊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策划,另外开家能全面介绍新中国情况的书店,尤其是要介绍和出售打倒“四人帮”以后的大陆书刊报章。

基于开设书店的指导思想是文化交流,不以牟利为目的,从当时唐人街有一句时尚的话:“你和朋友有仇,就叫他开书店”看出,开书店是无利可图的。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甚至提出:“想赚钱的朋友就别来”。为了书店将来不会受到少数人的控制而改变方向,还特别规定了每位股东(共37位股东)最多只能加入3股。不久,大家就筹足了10万元的资金,又在唐人街的边缘找到了租金便宜又方便读者的店面,欠缺的就是书店的主要设备书架了。这时,魏需逊发动儿子魏熹,又通过魏熹找来他的同学们来义务劳动,在晚上和周末由书店的黄达副总经理指导他们钉制了足够的书架!很快,诸事具备,书店开张,取名“东风书店”。

“东风书店”的第一任董事长是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亚裔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ies)主任王灵智教授。一年后,魏需逊就一直担任董事长职务。

这时,魏需逊和伍萍芳一边从事着自己的生意,一边尽心竭力地打理着“东风书店”的业务。1978年,魏需逊和伍萍芳为了“东风书店”,专程自费回国,到北京国际书店为“东风书店”进货,订购了大量新出版的书刊和报章杂志。

这个书店,尽管不以牟利为目标,但也不能亏本呀!既要正常地维持下去,又要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想而知,经济压力就很大。但可喜的是志同道合者众。有一位股东是生在北京、长在台湾的朋友,叫高大伟,也就是前面曾介绍过的、参加了1989年1月在“帝王饭店举行庆农历新年聚餐会并欢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郑万珍履新”晚宴的旧金山IBM销售经理。董事会决定请他出任“东风书店”总经理,但工资只有IBM的一半。高大伟二话没说,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欣然放弃IBM的高薪工作,毫不计较个人的经济损失,在“东风书店”一干就是3年,直到“东风书店”站稳了脚跟、步入了常规,才返回IBM工作。在股东、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后,在伯克莱市又开了一家分店;同时“东风书店”与全美各主要大学都取得了联系,为他们提供所想要的中文书刊,真正脚踏实地的在进行着文化交流工作。

股东之一的副总经理黄达,是一位菲律宾籍的爱国华侨,单身未婚,有朋友为黄达在上海找了一位未曾谋面的女朋友,魏需逊夫妇回国时,还专门到上海女朋友家中拜访并介绍情况,成就了一对美满婚姻。后来他们在旧金山结婚时,还是魏需逊、伍萍芳当的主婚人哩!

到1981年,旧金山东风书店已经营成为美国规模最大、享有盛誉的中文书店。不仅卖书,还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例如:大陆著名作家和文物研究家沈从文,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1981年2月7日,在旧金山时,特意安排沈从文在东风书店与读者见面。时值书店正在举办台湾籍旅美学者“白先勇作品周”(白先勇,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1937年出生,解放前随父母移居台湾,现在为当代华裔著名作家),而白先勇本人正在美国南部任教,闻讯,即刻专程北上,与沈从文见面。于是沈从文与白先勇连袂在东风书店会见读者。见到来自大陆和台湾,隔绝多年的一老一少两位作家亲密无间状况,在场的人都十分兴奋和感动。

祖籍内蒙古族著名女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蓉(1943~)1987年7月出席了旧金山东风书店书展“以文会友”座谈会。东风书店接待了大批来自中国的著名作家和科学家,成为中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一个民间管道。

1990年至1995年,史蒂芬·霍罗威茨(Stephen Horowitz)任加州旧金山东风书店经理。史蒂芬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文)学士。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中文培训中心进修,后获纽约圣劳伦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硕士。1996年至2005年,任加州旧金山C.O.W.打折批发店经理。2005年至今,任中国外文局驻美常青公司所属中国书刊社总经理。

现在旧金山的“东风书店”已经与香港的“三联书店”联合成为美国的大型华文书店了。经过进一步的重组,又成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30个成员机构之一,业务遍及两岸三地以至世界各地。2000年初,仅旧金山“东风书店”当年就成交中国音像制品达30多万美元。旧金山“东风书店”原来两层楼均是用来经营中文书籍的,现在已一分为二,一层专营图书,一层专营大陆的音像制品。伯克利大学亚太研究所还在旧金山东风书店专门收集了一整套中国的老电影节目。

作为一家中文书店,借助文化传播管道,进入世界主流社会,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加强与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今,原“东风书店”的副总经理黄达还在“东风书店”任职奉献,并且早已是现在“东风书店”的总经理了。再追本朔源,“东风书店”主要开创者中的魏需逊和伍萍芳,功不可没。


二十一.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

在那个时代,交恶多年的中美关系,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同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后,坚冰刚融,国门初开,人们渴望着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中国大陆的人,当时因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一般收入微薄,都不富裕,即使得到国外的邀请而有机会出访,也很难得到单位或国家的经济资助。为此,魏需逊夫妇经常把来美的大陆客人,其中不乏当时中国文化界和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接到自己家中,自费热情接待,不仅包揽吃、住、参观等活动,对于经济困难的还会赠予数量不菲的钱款,以应急需。诸如:

1978年,接待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1896~1989)。

1979年5月,接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代表团,团长是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宋一平(1916~2005),成员有史学家李新(1918~2004)、法学家芮沐(1908~)、艺术家孙方(1924~)等,并陪同代表团参观移民岛。

1979年,接待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冶金和材料科学家邹元燨(1915~1987)及刘振华(后来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次年,邹元燨因事再度来到旧金山时,特地给魏需逊夫妇带来了由上海著名画家洪

樑的画作《孔雀》,邹元燨还亲自在画卷上面题词致谢。在那个年代,能有祖国的客人带了礼物连续造访,实在难得,那种“万里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备觉温馨。

1979年,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 (1937~),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到旧金山时,受到魏需逊等的接待。

1979年12月,以中国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1906~1984)为团长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表团到旧金山,魏需逊等陪伴、接待了好几天。

1980年,接待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的经济学家许涤新(1906~1988),并陪同参观“东风书店”。

1980年10月,接待画家韩美林(1937~),并专门为他在东风书店举办了画展。这期间,韩美林特地画了2个瓷碟,一个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一个画着猫头鹰的瓷碟送给魏需逊和伍萍芳,这个瓷碟至今还挂在家中。

1980年,由美国华裔政坛元老、旧金山大学祖柄民(1924~2005)教授介绍,接待了上海华东师大李惠琴等数位访问学者来旧金山大学深造。他们知道魏需逊也是华东师大的校友,倍感亲切。两年中,魏需逊夫妇常抽空去看望他们,或约来家中餐叙。后来,每次魏需逊夫妇回国,只要到上海,一定会返校看望他们。

1981年2月,接待著名作家和文物研究家沈从文(1902~1988)和夫人张兆和(1910~2003)。

1981年6月,7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名将谢振华、童铃、张得英等访美,女队员都住在魏需逊家,并赠有乒乓球拍在家中,以作纪念。

1981年9月,接待文学家肖军(1907~1988)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著名小说家吴祖湘(1908~)教授。

1981年12月,知名女作家丁玲(1904~1986),应美国爱荷华大学、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1925~)主持的“国际写作计划”的邀请,赴美访问,其间我国驻美大使馆还为丁玲访美举行过招待酒会。在旧金山访问期间,丁玲与她爱人陈明在魏需逊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

1982年,中国女排在秘鲁获得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后,在旧金山,受到旧金山华侨的热情接待。当时,中国女排赠送了一个有全体女排队员签名的排球给旧金山的华侨同胞,华侨同胞一致决定将这只有特殊意义的排球送给魏需逊,至今,这只排球还摆放在魏需逊的家里。

1983年12月,擅长戏剧人物水墨画著名国画家关良(1900~1986)应邀访问美国,在旧金山时,和儿子一起,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因为家中的餐桌较大,关良就在餐桌上作画,并留下好几幅在家中,以资留念。

1983年12月,当代著名女作家、大陆文坛的母女花——茹志鹃(1925-1998)和王安忆(1954~),在参加了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后,途径旧金山回国时,在魏需逊家中住了一个星期。这时,家中已经接待了关良父子,再加上茹志鹃母女,同时就接待了2家客人。回国后,娘俩合写了《母女同游美利坚》一书,198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茹志鹃在第116页写道:“于是三口之家的魏先生家里,顿时客多于主,喧宾夺主”;王安忆在第446页写道:“有一次,他们家还同时住过三家客人”!

1985年7月,接待著名电影演员白杨(1920~1996),白天外出活动后,中午安排在家休息。

1985年10月,接待国家体操队的李宁。也是白天外出活动,中午安排在家休息

1986年,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钱伟长(1912~)率中国政协代表团访美,魏需逊就在自家开办的“帝王酒家”设宴款待。

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宋一平(1916-2005)访旧金山时,住在家中;当今黄山画派画家张建中(1928-2002)在旧金山举办黄山画会巡展时,在家中住过几周,家中厅里的中堂悬挂的就是张建中先生的墨宝;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院长刘允中在家住了几个星期;贵阳师范大学的黄威廉(1925~)教授3次到美国,每次都住在他家中;还有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尤洪涛、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钟章成、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源、以及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许多领导和朋友都在家中受到过真情的接待……

魏需逊的家及他们开办的东风书店、帝王酒家当时经常是“谈笑有鸿儒”,不仅迎来送往、热情接待;还要积极帮助联系美国学者与来自中国的客人进行交流;甚至还要帮助刚下飞机的客人寻找失落的行李等等。如果将接待过客人的名单罗列出来,将会有长长的一排!在此暂时就不赘述了。

中美建交以后,大陆因公、因私赴美并在旧金山过往的人员络绎不绝,但一般都经济能力有限,哪能在美国的宾馆食住!为此,熟悉的、不太熟悉的;交往深的、交往一般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有的是清贫学子、民间草根。无论是谁,只要是有人介绍,,魏需逊、伍萍芳都会一视同仁地或是留在家中、或是请到“帝王酒家”、或是带到“东风书店”,忙里忙外地照应着,陪伴着;离去时还会给有的客人馈赠礼物或金钱。有时,甚至还有一些完全陌生的客人,是由领事馆介绍来的。因为那时领事馆建立之初,机构小、人员少、事情多。而初来美国的中国大陆同胞,到了领事馆后,为了安全,不敢、也不允许他们随便外出,于是领事馆就会把客人介绍给魏需逊、伍萍芳,请他们帮助领事馆接待,这样,既可节约领事馆的人员的时间,又有人陪同,可让客人放心、安全地在市区办事、游览。魏需逊、伍萍芳总是在尽自己的力量为领事馆分忧、协助领事馆的工作。同时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中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搭桥,默默地做出奉献。

中美建交以后,国家开始向美国派遣访问学者,但每人的经费补贴是有限的,在旧金山一些大学的访问学者,要自己租屋居住,但有的出租屋只提供空房,没有家具。遇到这种情况,魏需逊就会买床、买电视机等物品,以“新华协进会”的名义送去。“新华协进会”只是进步的民间华侨社团,有限的活动经费都是靠华侨捐助。而像这样为私人赠送物品,多数都是魏需逊、伍萍芳的自己钱。直到现在,一些访问学者朋友们都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建交初期,大陆访美的代表团,一般皆囊中羞涩,参观时,不仅要包揽车费、饮食、门票等开支,见到一些小纪念品,代表团成员也想带点回国馈赠亲朋,但又无法出手。这种情况下,陪同时的魏需逊、伍萍芳,就会不动声色地私自悄悄买下,并以“新华协进会”或“东风书店”的名义相送。

特别是在1979年-1982年之间,每逢圣诞节、元旦或春节,魏需逊、伍萍芳就会把旧金山几所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请到家中欢聚,热情地为大家提供丰盛的食物,一般都是几十位,最多的时候达到百多人,以解远离家乡的海外学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

魏需逊、伍萍芳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在中美建交之前或建交之初的那一段特殊时期,当时代的步伐已经快跨入新的世纪时,他们仍一如既往地为中美文化交流而竭心尽力。例如:1997年,湖北省组织筹备了由前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长王重农率领100多人的浩大团队到美国旧金山进行“美国旧金山中国湖北文化周”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未经大使馆批准,不能成行。这时,开设在旧金山的“楚人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志章找到魏需逊,请魏需逊予以协助,是否可以由旧金山市市长给一封邀请函,事情就可以解决了。魏需逊就通过一位参议员的朋友从市长哪儿获得邀请函,并顺利地得到大使馆的批准。

1997年10月16日,“美国旧金山中国湖北文化周”在旧金山唐人街“中华文化中心”隆重开幕,但开幕式上需要有当地头面人物出场,如:旧金山市市长、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美国首位亚裔校长田长霖教授都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加州州长虽未亲临,也派来了代表、宣读了贺信,这些当然又都是魏需逊事前亲自联络办妥的。

事情还远不止于此。“美国旧金山中国湖北文化周”的活动很多,包括“书展”、“名人画展”、“文化摄影展”、“文艺演出”、“教育交流”、“湖北同乡会”、“湖北留学生座谈会”、“教育科技信息发布会”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帮忙寻找和租借场地,尽管有旧金山“南海文化艺术中心”帮忙协助,但魏需逊、伍萍芳着实也操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其他还有如访问参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与旧金山38号电视台座谈等诸多活动中,都有着他俩忙碌的身影。

这年湖北省在旧金山的“文化周”活动,由于事先宣传不够,尽管内容很多,但经济收益很少。所以,在“文化周”结束,代表团回国之际,魏需逊私人还向代表团赠送了2000美元。

现在,这里还要介绍的是魏需逊、伍萍芳在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中,另一件非常难能可贵事情。就是在他们退休以前,俩人曾竭尽全力、先后为100多名大陆青年赴美深造做担保人。要知道每次为一个学子担保,他们都要付出一定的精力、时间和费用,需要到有关部门领表、填写、交费、邮寄回国等等。有的还要为他们找学校报名,有的要报几所学校以供选择,甚至有的还要代缴学费等等。有些学子到了美国,常常第一站就到旧金山,在他们家中落脚,接下去,还要为到达下一站的目的地购买机票。逢年过节,会把一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邀来旧金山家中小住,还会根据实情,赠送及衣物用品及大小不等的红包作为零用。

1989年,旧金山大地震、他们所经营的“帝王酒家”受灾,经济损失惨重之时,大陆有位老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请他们为女儿赴美担保。他们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老同学的要求。但他们此时此刻现金周转已是力不从心,在万难之中,他们向老前辈周锐先生借了大笔现金存人自己账户,才具有担保资格,保证了老同学女儿顺利出国。事隔多年,这位老同学才得知实情,感激不已。

魏需逊、伍萍芳的友好之举,使无数受益的朋友们满怀感恩、感念之情,长久铭记!

2004年,魏需逊、伍萍芳意外地收到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龙瑞麟寄来的一封圣诞卡,上面写道:“鄙人1979-198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访问学者,曾应邀于春节期间去您府上作客,也几次去您的书店阅览和购书,您的爱国热情和同胞感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回国前未记下您的地址,未能联系。近来从毕列爵老师处得知您的地址,才得以给您节日祝贺……您若来北京,欢迎来舍下作客”。事情已经过去了1/4个世纪,还能如此地挂在心上,也使魏需逊、伍萍芳感动非常!前些年,像这样的圣诞卡、贺年卡每年都能受到几十个,其中有不少人写着:“没有您们当年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谢谢、再谢谢!”。

2008年,他俩回武汉,有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大陆知名专家、贵阳师范大学的黄威廉教授)专门乘飞机从贵州送7000元到武汉去看望他们,以表达多年以前在美国得到他们关照之情。而魏需逊夫妇不仅分文未取,反而仍像过去一样款待了他。2009年又收到他新出版的著作《敝帚集》,因为在此新著中收录有魏需逊于1987年和2004年分别回复黄威廉的2封信函。私人信件被收录入集,可见其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他们所得到诸如此类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真挚无价的感情和精神回报,举不胜举。


二十二.庆祝国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旧金山的爱国华侨,在谢侨远等老左派侨领的领导及“华青”(当时的爱国组织)的支持下,在唐人街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的活动。但遭到国民党打手到会场打闹捣乱。以后好多年都没有再举行过大型的国庆庆祝活动。由于当时国民党右派的势力很大,他们总是与进步的活动对着干,每逢“十·一”国庆,他们就弄些道士、尼姑在唐人街华人聚集的花园角广场念经,说是超度死去的亡灵。

魏需逊和伍萍芳初到唐人街,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到来之时,他们是以“新华协进会”的名义组织小型的庆祝会,以后,逐年扩大,到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周年时,庆祝会就在可聚集1000人的唐人街花园角广场举行了。这年,是自1949年以后,第一次在旧金山进行的大型国庆活动。尽管国民党右派并没有放弃捣乱,但联合的爱国社团也不畏惧、不退让,一年比一年隆重、一年比一年精彩。特别是1984年的35周年国庆活动,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新中国自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国庆,共举行过11次大型国庆活动和阅兵仪式。1960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庆和阅兵活动被取消。直到24年后的1984年,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建国35国庆节时,举行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传遍全世界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就是在这次的群众庆祝游行队伍中出现的。

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旧金山爱国华侨,无时无刻不与祖国的命脉息息相通。加之,我国自从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之后,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台湾也以中国台北的名义与祖国一起回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正式全面参赛1984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了当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人在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中国不仅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还在这届奥运会中获得了15块金牌的好成绩。海外的华侨们高兴得不得了,感觉到了扬眉吐气;感觉到了作为中国人而自豪!因此,满怀热情地期盼并踊跃地参与到1984年的各项国庆活动之中。

旧金山在1984年国庆到来之前,早早就成立了由谢侨远、周锐、黄佔礼、王灵智、魏需逊、黄运基、池洪湖等百余人组成的“庆祝35周年国庆筹备委员会”。筹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庆祝国庆活动。地点选在旧金山繁华地段最大的、最为知名的马士孔尼会议中心(Moscone Convention Center)。该会议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影响着全球的技术峰会和新产品展示会在这里举行,可见马士孔尼会议中心在当地的影响力。当时庆祝国庆活动的场地有好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发动了1万多人参加。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规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在海外是从来没有过的。为了确保安全、以防万一,筹备委员会还组织了近300人做安全工作,各方面的细节都作了周密的部署,。

最为可贵的是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非常自觉,由始至终,群情激奋、秩序井然,真正体现出了“万众一心、爱我中华”的精神状态和壮观场面。

在这次国庆活动中,还有一件更为特殊的事情,就是动员了黄佔礼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的主席团。黄佔礼这位老先生历来都是旧金山筹划和庆祝国民党“双十节国庆”的总指挥,他同意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会”的主席团的成员之一,在侨界引起很大轰动,接着就有很多国民党的高层及有关人士加入了庆祝大会的主席团,影响深远。

国庆活动的当晚,还在旧金山中国城包下了9家餐厅,开设了有3000人参加的庆祝国庆的晚宴。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国庆,仅发票这一件小事,就忙坏了魏需逊全家,包括太太伍萍芳、儿子魏熹和女儿魏嘉。由于这些活动大多是要凭票入场的。而魏需逊与旧金山的领事馆、政界、商界、侨界、各大学和文化团体、名人雅士、草根庶民等方方面面都有广泛的联系,所以主要有关邀请、发帖、分票的任务就落在了魏需逊身上。光是那3000人参加晚宴的排名、编位,就够复杂的了。例如,某位赴宴者在那一家餐厅、那一桌入席,都要在餐桌上和请柬上书写清楚,人们才能有条不紊地对号入座。这次国庆活动包括大会、晚宴、展览、文艺表演、为部分集资而设的奖卷等共有3万多张票放在魏需逊家的大餐桌上,就是由他们全家齐齐上阵,忙了三个月,圆满而准确地完成了任务。可想而知,该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和功夫。这实在是因为他们既熟悉情况,又有经验,更重要的是那认真负责又乐于奉献的精神,赢得大家的信赖。自此以后,近20年来,每年国庆活动的编位、发票等工作就成了魏需逊家的“专业”。为了减低大会的经济负担,有关文艺汇演的6000多张票的编区、编排、编位,皆用手填写号码。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每次都能节省下数百至上千美元的印刷费用,故也满心欢喜地乐此不疲。

更使魏需逊欢欣鼓舞的是,从此便在旧金山成立了“旧金山湾区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委员会”,魏需逊一直都是“国庆委员会”的委员之一,直到如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已经成为常规,年年都在认真地筹备,岁岁都在好好地庆祝,游子们把那份埋在心底的怀念与祝福,尽情地献给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国庆节。

到了199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45周年国庆时,有一件破天荒的、令人震撼的隆重大事,就是在美国旧金山传统侨团举行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旗典礼。升五星红旗,在国内是那么的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在旧金山却不那么容易。这面五星红旗,1994年国庆率先在旧金山具有140余年的历史的传统侨团“全美萃胜工商总会”(该会总理为池洪湖)大楼冉冉升起。当时的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中国驻旧金山领事梅平都出席了升旗仪式。从此以后,各传统侨社相继效仿,愈来愈多的五星红旗在旧金山的上空四处飘扬。

现在是2008年,他们已经开始积极筹备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典了。届时一定又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二十三.为记者“江南”伸冤

“江南”,旅美华人,本名刘宜良,笔名“江南”,1949年随国民党从大陆去台湾,1967年以《台湾日报》特派员身份驻美国工作。

1984年10月15日,在紧挨美国旧金山帝利市(Daly City)的寓所,“江南”被人开枪暗杀。此事立刻震惊了海内外全体华人社会,将这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称之为“江南事件”,又称“刘宜良命案”。

这时的魏需逊在旧金山曾多次与“江南”在社区及领事馆的各种会议上相识相知,“江南”遇难,魏需逊等到刘家慰问家属,刘宜良的夫人崔蓉芝,这时已准备在华人很少的帝利市,就地出殡,但魏需逊、池洪湖等人认为,“江南”不明不白地被暗杀,其中必有蹊跷,肯定不是谋财害命,因为那天早上刘宜良正走向车房,准备上班,夫人崔蓉芝还在家中,事发后,家中并未遭到抢劫,财产没有丝毫损失。估计此事必定与刘宜良1984年夏撰写出版的《蒋经国传》有关,因为书中披露了蒋氏父子一些鲜为人知的“丑闻”,包括当时还没有公开的蒋经国与章亚若以及他们的两个私生儿子的事。虽然估计是国民党干的,但当时又没有证据。为了扩大声势、弄明真相,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与凶残,魏需逊建议,把悼念、出殡移到旧金山中国城(唐人街)办理。魏需逊亲自参与操办了这场丧事,并私人出资购买白幛纸墨,请人写了许多挽联,又到油站搞来3辆大货车,把挽联悬挂在货车周围,庞大的出殡队伍从东到西走遍了中国城。这次出殡实际上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是谁杀了刘宜良?”的游行示威,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江南”生前友好、主持正义的华人知名文化人士及各界名人组成了“刘宜良命案”委员会,悬红10万美元缉捕元凶。委员中有谢善元(台湾作家)、王灵智(加州大学伯克来分校教授)、阮大方(资深媒体人)、李乃义(台湾籍爱国人士、现在是香港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旧金山有6名委员,他们是王灵智、高鲁冀、魏需逊、黄运基、池洪湖、高大伟。

由于魏需逊与《时代报》及香港《文汇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美国和香港也有很多报界朋友。如前香港《文汇报》驻美国记者、同时也是《时代报》的“专栏作家”高鲁冀就是好友之一。高鲁冀曾在旧金山代表《时代报》约请“江南”撰写每天一期的“江南小语”时认识江南的,日后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国民党的反映,最初当然是不承认。1985年1月6日晚,高鲁冀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中说,有一件能够揭发“江南事件”的录音带要交给他。这是台湾黑帮“竹联帮”大佬陈启礼揭露“竹联帮”受国民党指使暗杀江南内幕的录音带。至于陈启礼为什么要制作并拿出这个录音带?当然是为预防今后有什么不测而自保。

录音带说明,1984年7月,时任国民党军事情报局局长的汪希苓,因不满笔名“江南”的华裔作家刘宜良撰写出版的《蒋经国传》,认为书中有揭露蒋家隐私之嫌,决定让“竹联帮”派人到美国旧金山帝利市“教训”刘宜良。于是“竹联帮”头子陈启礼在1984年8月,率吴敦和董桂森二名竹联帮杀手,潜往旧金山,跟踪、暗杀刘宜良。

正是这盒录音带,立即左右了事态的发展。

高鲁冀听完录音带后,悲愤莫名,秉烛连夜疾书成稿,但是,往那里投寄?哪家报社敢登?因为见报后的严重后果有可能高鲁冀就是下一个“江南”!这时魏需逊挺身而出,与高鲁冀并肩分担风险。魏需逊说:“我们用特快专递直接寄给香港《文汇报》张云枫,他一定会登”。那时没有网络,刚刚兴起的特快专递寄费颇为昂贵。现在写这篇稿件的寄出,平淡无奇,可是在当时,魏需逊这句再平凡不过的词语却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的悲壮!稿件寄出后,高鲁冀对魏需逊说:“老魏,我在美国,还没有拿到居留身份,万一我出了事,我在国内的妻女就拜托您了”。魏需逊当即拍胸应承。其实,魏需逊又何尝不是同样处在危险的境地之中呢!

由于高鲁冀这篇揭发“江南事件”内幕的稿件,1月8日就神速地在香港《文汇报》刊出。接着,全世界的新闻媒介都是根据高鲁冀的这篇稿件,纷纷在第一时间作了报导,影响极大。

台湾当局在“江南命案”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被迫改变“不承认”态度,判处了“国防部情报局长”汪希苓等人徒刑,并法办了具体执行这一罪恶行径的杀手陈启礼等无期徒刑;最后全案由台湾政府支付给刘宜良遗孀崔蓉芝145万美金和解了事。

“江南”地下有知,一定会对有高鲁冀、魏需逊等这样舍命为他伸冤的朋友而深感欣慰、含笑九泉!


二十四.美国华商总会

1979年中美建交后,旧金山老一代爱国侨领谢侨远先生倡议:“酝酿筹建美国华商总会,以团结侨社、增加各界人士对中国有较正确的认识、促进中美友好、争取华人权益、推动中美贸易”。谢侨远老先生的倡议得到旧金山著名爱国侨领谭兆燦(1918~2008)、张济民(1920~)、黄文友、周锐等 80余位热心商贸人士响应,于1980年2月正式成立。

尽管创会之初,条件很差,但在推动中美之间贸易、友好往来方面做了许多实际的交流。比如:协助接待中国公商企业人士及代表团来美考察;组织湾区商界人士前往中国投资;联系、组团参加中国“广交会”等等。为双方互相了解、访问和投资做了不少投石探路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旧金山房地产大王、美国“西湖投资管理公司”(WESTLLAKE GROUP)董事长、美国华商总会首任会长张济民,还有美国英雪莱集团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王正本等,都积极到大陆投资。为了方便美国华商总会与大陆的联系与交流,直到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设有“美国华商总会”办事处。

海外华人向来热爱自己的祖籍国,祖国的富强是和他们在居住国的权益息息相关的。自从90年代初,魏需逊被大家推选为“美国华商总会”顾问以来,他就和“美国华商总会”会长池洪湖、秘书长李士君以及其他几位长期参加爱国活动的朋友们一起,形成了核心小组,一直热忱地关注着祖国的一切,在湾区各界华人的团结努力下,进行了很多既有意义又富有成效的活动,教育了自己,群众的思想也得到提高。

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所开展的活动数不胜数,诸如:每年的国庆庆典、升旗、宴会;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40、45、50周年的大庆活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等等。由“华商总会”所带头组织的湾区华人进行的盛大游行队伍,简直就是五星红旗和彩旗海洋。由“华商总会”发动的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签名运动,结果签名人数超过了5万人。他们所做的奥运旗帜及群众的签名,最后铺到了祖国的万里长城上。以上这些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盛事,为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了旧金山侨界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凡是祖国某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都感同身受。几年来,先后在华东、华南发生的水灾、云南丽江和新疆地震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消息传来,华商总会和湾区侨胞都会积极捐助,每次捐款都在百万美元以上,通过这些赈灾活动,更加强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

一系列创纪录的超大型庆祝活动都是在华商总会的组织领导下,大开大合地展开。至于在这些活动中,邀请海峡两岸著名艺术团体和演艺明星出场,更是异常地精彩悦目,让侨界上下尽欢。比如1994年新中国成立45周年大庆和1997年香港回归时邀请南京小红花艺术团;1999年50大庆时请来空军蓝天艺术团;都是近百人的演艺阵容,大气势和高水平的演出让观众无不开眼乐怀。特别是2007年3月3日,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共同主办的《同一首歌走入旧金山》的大型演唱会上,有两岸三地的著名艺人加盟,超过一万名观众入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华商总会花费在推动会务和侨界大活动上的经费至少已经接近200万美元,仅庆祝香港回归,华商总会就拿出30万美元。“同一首歌”也投入了30万美元。最了不起的是美国华商总会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关键时刻一呼百应,出力出钱均不落人后。这些钱都是会员们一点一滴自觉捐献的。对许多并不很富裕的侨胞来说,这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是美国华商总会发起的活动,他们都会当作份内事来做,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华商总会组织的活动,也就是整个爱国侨社要做并乐见其成的大事。

2008年的上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感情起伏很大的一段时间。几件事情也深刻地使人感受到在美国华商总会策划、安排下,旧金山的侨胞们是如何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2008年2月9日,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举行会议,商讨如何尽快、尽多地筹募善款,以支援中国抗雪救灾。

在2008年欢迎奥运火炬传递经过旧金山一事上,华商总会制作了中、美国旗以及奥运会旗各一万多面,同时还印制了一万四千多件T恤,组织了金龙和瑞狮在场庆贺,更阻止“藏独”人士企图干扰这个活动的行动,接着参加抗议CNN电视台主持人卡弗蒂对华人的侮辱。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后,华商总会立即与湾区侨胞一起发起赈灾捐款活动,并在华埠花园角举行了赈灾筹款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共筹得38万余美元的赈灾款项;旧金山湾区共捐得500万美元以上;这些款项均及时、全数交给中领馆转交灾区。

尽管美国旧金山华商总会只有28年历史,但美国华商总会已经成为旧金山最大的爱国侨团,是爱国侨团的中坚力量,是一面旗帜,28年来在团结侨胞、繁荣侨社、凝聚共识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凡是祖国的喜与难,只要“华商总会”登高一呼,真乃万众响应,声威远播,气壮山河,既体现出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情怀,亦为旧金山华侨历史留下了传诵的诗篇。


二十五.反独促统

近10年来,魏需逊在“反独促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自从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当政,提出“两国论”、阻止海协会长汪道涵去台湾进行“汪辜会谈”、台独言论颇为嚣张之际,魏需逊、池洪湖、高大伟等海外众多老侨,认清了台独主张的危害,如何因势利导顺应形势,团结侨界进步力量,推进反独促统活动,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而,他们经过积极的筹备,在1998年6月,以“美国华商总会”的名义,成功举办了“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研讨会”。他们在筹备时,就确定了“办而不包”的原则,不为大会预设政治立场。广泛邀请了包括陈香梅(1925~)女士、台湾新党侨选“立委”钱达(1953~)先生、台湾国民党退休将领张德溥(1918~2004)将军、原台湾驻联合国工作人员、现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花俊雄(1941~)博士、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王灵智教授等,在政治立场上不分左中右的各方代表共有数百人来参加,大家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曾任台湾大学训导长及台湾大学保钓运动总教官的张德溥,他在这次会上所作的认同中国、主张统一的发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为海外研讨“反独促统”的大规模活动开创了新的模式,使得以后类似的辩论与研讨活动此起彼伏,产生了良好、深远影响。

2000年秋,美国旧金山KTSF 26 电视台举行了一场“民主是否为统一的前提”为题的辩论会,邀请旧金山美国华商总会和旧金山的台湾民进党各派一位代表出场辩论。美国华商总会派出的代表是魏需逊;另一方是时任台湾民进党旧金山负责人廖万夫。辩论的主持人是资深老记者陆铿(1919~2008)。

陆铿,美国华盛顿中国论坛社社长陈有为2007年曾撰文称他是“阅尽历史沧桑的一代报人”,他用陆铿自己的话来说:“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坐牢和写稿”。

陆铿,既在解放前蹲过国民党的狱,又在解放后下过共产党的牢。这个云南人,1940年毕业于重庆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二战期间,担任驻欧洲战地记者;1949年4月,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当时正逢国共两方在长江对峙作战,陆铿搜集资料,凭着他卓越的分析能力,准确地推测到共军登陆地点。为此,国民党将陆铿判为扰乱民心的“匪谍”,将他拘捕下狱,后为于右任、阎锡山所救。解放后,陆铿曾是云南省政协委员。1957年,陆铿被打成右派,后定为历史反革命,判刑入狱。1975年获释,1978年赴香港,创办《百姓》杂志,继而辗转台湾、晚年定居美国。

陆铿一生秉持记者志节、直言不讳,能言人之所不敢言。抗战胜利后,他曾公开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揭发“孔宋贪污弊案”及同情共产党的文章;1982年公开评论蒋经国不应连任总统;1987年又因采访胡耀邦而惹祸,成为胡耀邦下台的原因之一;他对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的六四事件不满;但他又深切地盼望祖国统一;他的秉性使得国共两方都不喜欢他,但他却是新闻记者行业备受推崇的典范。

陆铿,让这位当年已有81岁高龄的老人来主持辩论,可谓不负众望。

在这场辩论中,魏需逊明确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要让广大侨胞能够辨清,“民主”是个社会制度问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统一”是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两者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不是有高下之别的两个层次,而是两回事,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台独分子及别有用心的国际因素介入两岸和中国议题时,往往即以此钻空子,借所谓的“民主”来批判中国,以达到分裂并进行“反对一个中国”的活动。

2001年8月,旧金山“海峡论坛”组织了一次“海峡两岸模拟谈判”活动。模拟谈判的题目也是

“民主是否为统一的前提”,参加谈判者也是魏需逊。魏需逊在此活动中,又一再重申上述观点,他说:“人们总是在社会矛盾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们也总是以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寻求适合本身的发展的社会制度。以中国为例,从封建君主制度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是谁能强加的、更是不能倒转的”。魏需逊强调说:“

民主并没有共同的客观标准,更没有民主的国际公法。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发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对民主有不同的认识。但国家都需要统一”。魏需逊在“海峡两岸模拟谈判”中的发言,实际上是对“台独”言论的明确回应和主动出击,也是代表爱国侨胞“反独促统”意志的坚定表达。

还在1998年举办 “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研讨会”之时,魏需逊和美国华商总会的朋友们就开始筹备建立“中国统一促进会”。经过两年的筹备,“中国统一促进会”于2001年5月在旧金山正式成立。

“中国统一促进会”是旧金山地区众多侨团的联合组织,是由当地传统侨社为主体的侨领和各界华人及侨界精英人士组成,其中许多人士也就是当地美国华商总会的成员,是华商总会积极开创的又一个新局面、新平台。聘请着周锐、魏需逊等老一代知名侨领和名流为顾问。他们对台海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美国华侨、华人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和代表性。始终是“中国统一促进会”各项活动的主要力量。

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的宗旨是:“联合海外华人、友好人士及相关社团,促进台湾海峡两岸互相交流、对话、谈判、共同探讨统一途径,推动统一的进程,最终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

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有两大特点:

第一:“中国统一促进会”是以传统侨社为主体。所谓传统侨社是指以姓氏为基础的宗亲团体;或是以地域为基础的乡亲组合;或是以谋求某一集体利益的组织;或是不同行业的工商组织。这些组织在侨社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脉络多数是亲台湾的,把他们组织起来“反独促统”就具有挑战性,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第二:“中国统一促进会”未以“和平”冠名,这是当时全球130余个“反独促统”组织中独一无二的。魏需逊等认为,和平是手段,统一才是目的。他们坚决拥护用和平的方针促进两岸统一,但是,当用和平手段达不到统一目的时,难道要用和平的方式保持长期甚至永久的分裂吗?那是全世界炎黄子孙所不答应、不允许的。

自从2001年5月,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中国统一促进会”成立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甚至飞去当地与美国各大城市的传统侨社联系,鼓励、支持和协助他们成立当地的“中国统一促进会”。使得美国各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费 城、芝加哥、克利夫兰、大西洋城、波特兰、希雅图、沃尔岗、洛杉矶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中国统一促进会”。当这些城市成立“中国统一促进会”或举办相关活动时,南美、巴拿马、墨西哥等地及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总会都会派主要负责人组团前往祝贺,表示支持和鼓励,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于是,2001年8月,“全美中国统一促进会联合会”应运而生。

这一年(2001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中国统一促进会”成立后的另一大手笔是出版了以华埠新闻为主的《华埠新闻》月刊,四年前改名为《金山促统论坛》,在美国和中国等地区的大城市发行;至2008年12月,已经出版发现了74期。这也是当今全球180余个“反独促统”组织的唯一刊物。魏需逊在这份刊物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在“中国统一促进会”还在互联网开通了“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网站,网址是http://www.cprc-sf.org

2003年8月,美国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召开了全美传统侨社“中国统一问题”研讨会,邀请了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伍廷典先生(曾获美国“杰出小区领袖奖”);罗省全美中华公所秘书长黄金泉先生(1931~,他是涵盖美洲17国的西半球最大华人社团的秘书长);波特兰中华会馆前主席郑宜源先生以及旧金山中华总会馆前总董吴国宝先生等做大会主要发言人,对推动全美各地“反独促统”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进了2004年“美洲中国统一促进会联合总会”的成立。

2003年11月, “中国统一促进会”又邀请了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叶国华先生(香港),邵宗海教授(台),以及美国加大历史系和社会系教授Franz Schurmann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这些年来,“中国统一促进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独促统”活动,取得显着成效。事实上,在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的诉求,早已成了侨胞发自内心的强音,这一股强音盖过“台独”、“独台”、“一中一台”或任何有意分裂祖国的杂音,为支持和推动中国的统一事业,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不断做出了新贡献。

如今,全球各地大大小小的反独促统组织已不下180个,上规模的也有40个左右。而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无疑在宗旨、行动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的召开,共同表达着炎黄子孙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心声,有效地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总是不失时机地组织着各种活动,如:

2003年1月25日,旧金山湾区侨界的侨领、留美学生和学者代表举行座谈会,纪念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8周年。

2003年8月9日,为了加深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识,“中国统一促进会”举办了“海峡两岸关系”图片展。

2003年11月, “中国统一促进会”邀请了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叶国华(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邵宗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以及美国加大历史系和社会系教授Franz Schurmann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2004年5月17日,旧金山湾区侨学界举行座谈会,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的声明。顾问魏需逊发言说:“中国政府对陈水扁等了4年,已经做到仁至义尽,517声明非常及时,对陈水扁的“台独”图谋是沉重的打击”。

2005年8月5日,美国旧金山湾区侨界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等等。每次活动都有着魏需逊的激情发言。

2008年4月,旧金山中国统—促进会组织了30 000人迎奥运火炬、5 000人反CNN主持人卡佛蒂的恶劣言论。

2008年9月21日,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举办了首次“两岸和平发展、侨社和谐团结”研讨会,由来自美洲统促团体、传统侨社、泛蓝、学界的5位侨领、学者主讲;百多名关心两岸形势的各界人士出席,就两岸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海外侨社和谐等问题进行探讨。

参与研讨会主讲的5位嘉宾分别是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顾问魏需逊、柏克莱加大退休教授王灵智、美国安良工商会元老团主席伍健生、国民党驻美党部常委钟维君、西雅图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方伟侠。研讨会由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秘书长蔡文耀主持。魏需逊主讲的题目是“和平发展与和谐侨社”。他在演讲中谈到:“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胡锦涛也认为应该给适合台湾身份的发展空间,所以两岸在遇到涉外事务时,事前应充分沟通,争取达到共识。武力解决不了两岸问题,和平发展是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助力,‘台独’问题可以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魏需逊建议两岸的和平发展应先易后难;先民后官、先经济后政治”。并表示:“在积极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式下,‘台独’势力并未偃旗息鼓,且会随时待势以发,所以‘反独’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责任,决不妥协”。

在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更值得关注的是积极地参与和推动着全球华侨华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全世界连年召开、响彻全球。

2000年8月25日-27日首届“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德国的柏林召开;来自五大洲64个国家的600多名华侨华人代表一致通过共同声明,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等分裂活动;华侨华人以振兴中华、促进统一为己任,尽全力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势力,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此后,“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每年都举行一次,时间和地点如下:

2000年11月25-26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2001年7月16-17日在日本的东京举行;

2002年2月21-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

2003年9月10-11日在莫斯科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魏需逊代表美国的“中国统一促进会”出席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

2004年3月2-3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了“全球华侨华人反台独促统一大会”;

2005年8月15-16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暨全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

2006年12月14-15日“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中国澳门特区召开。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盛会。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相聚一堂,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了全世界中华儿女期盼中国早日统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的拳拳爱国之心。

2007年8月8-10日“全球华侨华人共建和谐世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及祖国两岸四地的6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构建和谐两岸关系、共建和谐世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会最后通过并发表了《布达佩斯宣言》。

2009年7月18-19日“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将在美国洛杉矶召开。

还有,这些年来,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每年都频繁地组团让华侨们回国参观,返回美国后,他们也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讲述中国的变化。每次回国参观团都会捐赠一所小学,采取的办法是参观团捐赠多少,当地政府就拿出相等的款数,共同建校。迄今,已捐了6所小学。如2002年,捐赠21万元人民币,资助天津的李虎庄小学电教中心。2003年,捐赠38000美元(约32万元人民币)给中国的青海省筹建“侨心统一小学”。

2009年元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传播系助理教授李颖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沙伯力,感佩于海外华人的爱国情结,决定将“反独促统”定为研究课题,并在南加州大学安那波格传播学院属下的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资助下,他们在美国开展了为期约半年的实地调研活动。为此,在旧金山时,专程拜会了“中国统—促进会”,对魏需逊和他同伴们的爱国运动展开了面对面的认真调研,以研究海外华人自发为国家外交奉献心力的现象及经验,希望今后能用作国际性学术交流及向中国政府提交建言,以促进在国家层面上发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旧金山“中国统—促进会”也向学者们赠送了一批刊有相关活动内容的《统促论坛》杂志和《金山迎圣火纪念册》,2008年4月9日的迎火炬T恤等,以供研究及纪念,并祝他们的研究取得完满成功。


二十六.往返祖国

1973年年尾,中美关系在“乒乓外交”的推动下,已经略有缓和。他们思念孤身留在祖国农村的女儿。恰巧这时,伍萍芳有一位爱好相术的哥哥来访,谈及女儿,哥哥说:“根据生辰八字,今年是女儿的吉祥年,可能诸事顺宜”。于是,就更坚定了他们回国接女的决心。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式,魏需逊虽在国外竭心尽力地投身爱国行动,但在国内的“叛徒”影响还未彻底消除,不宜回国。而伍萍芳凭借他父亲早年为她拿到的出生证明,使她无意中获得美国公民的资格而可以来中国往返。但那时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美国仅在北京有一个联络处。要从美国来中国,需要到美国的邻国加拿大或墨西哥办理签证。他们决定到墨西哥办理。那时(1973.09—1977.05),姚广是墨西哥联邦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11月去世);叶选基(叶剑英的侄儿)是领事,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魏需逊夫妇与姚广和叶显基有了较多的接触,在他们的帮助下,伍萍芳在墨西哥大使馆办好了签证,起程回国,途经香港,抵达广州,受到广州外语学院学生的接待。这是因为当时广州外语学院让学生参加这类活动,作为学生实习的内容之一。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学生带着伍萍芳在广州到处游玩了一个多星期,不提让她北上武汉的事。伍萍芳迫不及待地说:“我是来看女儿的,不是来玩的”。这时接待的人才说出真情,原来他们把伍萍芳的护照丢了。好在当时北京已有美国联络处,可以到联络处重新办理即可。于是伍萍芳来到北京,办理护照本来没有问题,但恰恰那段时间联络处无法盖章,需要送到香港或新加坡去盖,这样,伍萍芳又在北京等了一个星期,当她由广州坐火车软卧回武汉时,一路发愁,怎样才能把女儿接去美国?真是老天不负苦人心。那时的软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坐的,除了外宾、华侨外,国内是要一定级别的干部才能乘坐。与伍萍芳同一卧铺车厢的是一位穿军装的女士,想必是位高级女军官。她告诉伍萍芳,女儿的事,应该到中国外交部办理。伍萍芳接受了这位好心女军官的建议,并在外交部很快办妥了女儿赴美国的手续,先到香港等了些时日,在1974年初与女儿一同返回美国。

1978年,是魏需逊出境后的第一次回国,这时,“四人帮”已倒;中美双方业已谈妥,将于1979年1月1日同时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他们在美国筹建的“东风书店”业已开张,为了“东风书店”的发展,魏需逊和伍萍芳代表“东风书店”回大陆购书。专程到北京国际书店与书店负责人陈廷荪商讨长期与“东风书店”供书的类型、价格、运输等问题。陈廷荪后来也多次直接到旧金山“东风书店”洽谈业务。

这时,魏需逊已经担任着旧金山“华人协会副会长”的职务,在美国为推动中美建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受到外交部的关注。他接到当时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的特别请柬,邀请魏需逊夫妇参加1978年建国29周年国庆节国宴,这是魏需逊夫妇第一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宴。这种极高规格的政治待遇,彻底还了魏需逊的政治清白。人们对他们离乡背井,艰苦奋斗,不变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贡献,心生敬佩。他俩也怀着久别的激情与亲朋相聚。那时大陆百姓的衣着,还没有走出蓝制服的时代,他们从香港带回了200件衬衫都不够馈赠。这次回来以后,他俩便经常回国。

1979年,儿子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乘此稍有空闲的机会,伍萍芳专程带儿子回国探亲,了解和认识祖国。

1981年,魏需逊、伍萍芳回国,主要为在旧金山筹备的旅行社与中国旅行社洽谈业务并建立联系。

1983年,中国国务院侨办邀请了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俄勒岗、加拿大的部分老侨领回国参观,魏需逊受总领事馆委托,任参观团团长。

1999年,受中国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参加50周年国庆。除参加国宴外,还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观看了50周年国庆大阅兵,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我国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后来有又到东北等地参观。

2002年4月11日,应中国致公党中央邀请,以美国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顾问魏需逊为团长的美国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访华团一行10人,抵达北京,先后参观访问了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中山是他们行程的最后一站。访华团多数成员为旧金山华人华侨界的侨领,具有相当代表性。其中副团长、统促会副会长马金权先生和统促会顾问刘应同先生为中山人。

2002年9月,中国国务院侨办在全世界11个国家中邀请了11对老侨领夫妇回国参加国庆,并在北京京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体格检查。邀请美国的1对老侨领夫妇即魏需逊和伍萍芳。

2003年,应中国致公党之邀请,回国出席纪念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纪念活动。司徒美堂是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之一,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17岁加入美洲致公党,而后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发动侨胞捐款,支持祖国人民抗战。1948年,他在香港发表了拥护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并发动华侨支持祖国人民的解放斗争。1949年,司徒美堂作为海外侨领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此后定居北京,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司徒美堂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深受海内外人士尊敬的著名华侨领袖,是中国致公党卓越的创始人之一。

2003年10月11日至12日,著名侨乡、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的故乡广东省开平市花团锦簇,来自海内外的35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参加为期两天的由中国致公党中央、广东省政协、江门市政府、开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35周年活动。美国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顾问魏需逊应邀与会并在大会发言,魏需逊生动的演讲获得与会嘉宾的一致赞扬。

2004年,受中国侨联邀请,回国接受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的聘请和证书。

2005年,受中国侨联邀请,回国参加建国56周年国庆

2006年9月,中国侨联以庆祝侨联成立五十周年为契机,配合西部发展及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海外侨胞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而发起考察邀请,赴四川考察。魏需逊夫妇在邀请之列。他们将在3天的四川考察行程中(9.21—23)参观重庆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考察重庆投资环境;继而赴湖北考察;随之,抵达北京参加中国侨联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和国庆活动。这一年,中国侨联计划出版一部有关海外知名侨领的专著,曾向魏需逊夫妇约稿,被他俩婉言谢绝。

2008年,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邀请回国,准备参加6月18日至27日在甘肃天水举行的“公祭伏羲大典和中国天水伏羲文化节”(后因汶川地震而暂停)。


二十七.雄心不减

如今,魏需逊和伍萍芳,仍然雄心不减地活跃在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各项活动中。祖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和他们息息相关,并积极行动。他们为祖国的成就欢呼,为祖国的需要奔走、为祖国的困难分忧……仍然一刻也没有闲着。在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保护钓鱼岛领土主权,声援北京申奥,共建北京奥运场馆,筹办中国国庆,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系列庆祝活动及接待中国访美团组、促进中美建交、致力中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支持中国统一、救灾、扶贫、助学、等重大活动中,魏需逊和伍萍芳都不遗余力的做出了积极贡献。当2008年春节将至发生冰冻灾害;当汶川大地震、以及在扶贫助学等等方面,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不仅组织并参加侨社团体的捐献活动,还会全家齐齐出现,出钱出力。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是大喜大悲的年份。雪灾、汶川地震、奥运圣火传递、北京奥运、“神七”问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改革开发30周年、全球金融危机……

对于已经年近八旬的魏需逊和伍萍芳,本该是休闲在家,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是,在漂泊他乡43年的悠悠岁月后,虽然身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而心却紧贴在祖国的现实大背景。现仅简要摘记他们这一年的部分活动,也可体现出他们是如何雄心不减地以拳拳赤子之情为报效祖国而忙碌着、呼吁着;操着心、分着忧;尽着力……  

2008年3月2日,出席全美萃胜工商总会举行的2008年春节联欢庆会。全美萃胜工商总会是前辈周锐先生领导的知名爱国侨社,

2008年3月23日,在马英九胜选次日,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海外兴中会”联合发表声明,旗帜鲜明地就两岸关系向马英九建言,呼吁马英九以实际行动促进两岸关系。

2008年4月,参加华商总会确保北京奥运圣火在旧金山安全传递的战前动员和准备工作。

2008年4月9日,迎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2008年4月22日,美国华商总会、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以及海外兴中会等组织,紧急召开会议,会后达成共识。呼吁侨胞响应并参与4月26日在旧金山CNN总部举行的示威抗议活动。各侨社正积极筹备各项配合工作,华商总会还制作了逾20个英文标语口号。

2008年4月26日,上午9点,有逾2000名华裔人士参加在CNN旧金山办公室前示威活动。

向CNN及口出辱华言论的主持人卡弗蒂(Jack Cafferty)表达愤怒和强烈谴责,要求CNN和卡弗蒂收回恶劣言论、作出正式道歉,并要求CNN解雇卡弗蒂。

2008年4月26日晚,出席美国亚洲耆英慈善会成立26周年暨慈善筹款联欢庆会。并代表华商总会致词祝贺。


2008年5月13日,美国华商总会和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向侨界发出“支持四川省地震赈灾大行动”的呼吁,计划五月十八日在旧金山中国城举行大规模赈灾筹款大会。

2008年5月17日,出席各界600余人隆重庆祝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成立七周年。

2008年6月15日,出席“美国华商总会”会员大会,并选举第28届董事会。

2008年7月24日,出席“美国华商总会”成立二十八周年庆祝大会。

2008年7月29日,参与接待广东省侨办主任吴锐成率团访问,旧金山侨界出动10头醒狮隆重欢迎。

2008年9月8日,接待广东省侨联名誉主席陈毓铮到旧金山“华商总会”和“中国统一促进会”的拜访。

2008年9月20日上午11时,出席旧金山湾区各界侨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在旧金山华埠花园角广场举行隆重升旗典礼;接着出席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而举行的全侨公宴,筵开过百席。

2008年9月21日,作为嘉宾出席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侨社和谐团结”为主题研讨会,并主题发言。

2008年9月23日,出席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高占生总领事夫妇在总领馆为旧金山湾区传统侨界举行大型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

2008年10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到北加州硅谷地区的Cupertino看望北加州的校友们欢迎张书记的晚会上。中国侨联顾问、住在旧金山的老校友魏需逊代表北加州校友在晚会上讲了话,他说:“自己已有年岁,但报效祖国的雄心一点也没减弱”。

2008年11月,“中国统一促进会”的刊物《促统论坛》,出版“庆祝中美建交30周年及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全力投入组稿、审稿工作。

2008年12月12日晚,应邀出席驻旧金山总领事高占生在总领馆举行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招待会。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毛磊的专访,2009年1月1日以“专访:旧金山老华侨回顾中美建交”为题发表于新华网。

2008年12月28日晚﹐为了庆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中美建交三十周年,美国“华商总会”与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连袂旧金山“加州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五十多个侨团在旧金山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庆祝中国改革开放暨中美建交30周年。魏需逊和600多名嘉宾一起高歌《歌唱祖国》、举杯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促统论坛》出版的“庆祝中国改革开放暨中美建立邦交30周年”特刊也在会上分发给大家。特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以及改革开放给美国侨社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十八.重要的一页

魏需逊和伍萍芳自从1965年来到美国旧金山,就一直热心地向美国人、向当地华侨介绍祖国的真实情况,是美国华人社会中促进中美友好的民间力量的代表。目前魏需逊担任着中国侨联海外顾问,可以说是祖国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贡献的一种肯定。

魏需逊的为人处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谦逊、低调。有一个小故事,足以佐证。那是1978年,魏需逊第一次回国,住在北京饭店。一天晚饭后,魏需逊和伍萍芳离开饭店,到北京饭店后面的高干住宅区拜访宋一平,回来时,伍萍芳挽着魏需逊的臂返回饭店。但饭店门口值班的警卫员允许伍萍芳进入饭店,但就是不让魏需逊进去。在这位警卫“警觉”的眼中,像魏需逊这样普通衣着的人,肯定不是北京饭店的客人。他们用拿出护照、说明住房号码等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请出了饭店的经理,才解决问题。第二天茅以升请魏需逊和伍萍芳吃饭,饭后,用“红旗”车送他俩回饭店,当班的还是昨天那位警卫员,当他迎接下车的魏需逊时,满脸流露出一幅“不好意思”的表情。

这么多年来,魏需逊可说是经历过大是大非,承受过大荣大辱,但他始终保持着“需逊”的秉性。

给人的印象是理性、沉稳、和蔼温馨、不露锋芒。作为侨民,当他年轻的时候,总是推举前辈、长者执掌正职,自己埋头苦干;而当他年老时,又积极地把有能力的年轻的爱国侨领推到前台,自己退而不休;在许多重大的爱国活动中,他曾起过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公开的媒体中,常常不见他的身影;他经常勤奋地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朋友写发言稿;又常把老一代和新一代爱国侨领的事迹书写成文,用集体的、或别人的名字发表公布;当中国侨联向他索要他个人的小史,以便汇集到庆祝中国侨联成立50周年而出版的爱国华侨文集中时,又被他婉言谢绝;他无数次地用私人的钱做公益的事;又经常在投入数量不菲的捐款后,不报姓名地默默走开;仅在2005年,他一家3口(太太和公子)就资助着8名大陆失学儿童;在许多大型集会中,他本应坐在台上,但他却喜欢坐在台下;在合影时,他本该站在中间,但他却常站在旁边,如果人再多一点的话,常常只能在后排才能找到他。他在知名侨团“美国华商总会”和“中国统一促进会”等侨社中,从未担任过任何具体职务,但他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社区、在侨界享有良好的口碑,先后有过军师、师爷、谋士、高参、智库等美誉。人们信任他、尊重他,请他担任资深顾问,他却给自己订下了3条原则:“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他就是这样一而贯之、脚踏实地、竭心尽力、任劳任怨、默默地、无私地为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祖国奔忙着、奉献着。

1988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兼系主任、我国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钱绍武(1928~)赴美国访问和讲学时,亲笔书写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对联赠送给魏需逊,以表示对魏需逊人品和志向的褒奖。而魏需逊至今都把它作为座右铭悬挂在家中的厅堂之上。这是因为对联的内涵原本就是自己为人处世的意愿,虽已人过中年,仍要时时铭记,不断激励自己。

2004年,在旧金山侨界庆贺魏需逊、谭国材、伍超伟、邝宣源四人由中国侨联第七届委员会聘请为海外顾问的庆贺会上,当地侨联根据各人的贡献和特点,用四人的名字写成对联相赠,其中一句是“护侨献策赖需逊”。仅此几个字,可见魏需逊在海外侨界的作用与地位。

由于他的承上启下,又能团结合作,所以,他所在的爱国社团以及所从事的爱国活动,到现在都是最有活动力、最有影响力、最能受到国内外关注,赢得主流社会的称赞美和认可。

而他的挚友、前任“华商总会”和旧金山“中国统一促进会”的会长、现在也是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的池洪湖(1943年生,福建长乐人,17岁的时候到香港,之后又移居美国旧金山),就是在与魏需逊和伍萍芳等的共同奋斗下成为新一代的知名侨领。美国《侨报》2008年6月19日就以“平凡的足迹、非凡的事业——美国著名侨领池洪湖先生访问记”为题,报导了池洪湖的爱国事迹,在这许多可歌可泣动人事迹的后面,件件都有着魏需逊伉俪的身影。现在,每当魏需逊伉俪提起池洪湖,都是赞不绝口。说池洪湖对祖国的爱心、简直到了大公无私的境地。2008年池洪湖代表美国华商总会荣幸地成为奥运会旧金山圣火传递火炬手之一。从池洪湖的业绩中也透视出魏需逊在爱国华裔侨界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短短的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魏需逊和伍萍芳是如何地凭着他们对祖国的深情,用聪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耐苦的精神,坚韧的勇气、乐善好施的品德、良好的人缘,一面在事业上拼搏,一面积极参与和领导侨社活动,不遗余力地协助总领馆的工作,支持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坚定“反独”促统,为广大侨胞争权益、谋福利,矢志不渝地“爱我中华、报效祖国”,从而受到海内外有关方面和人士的广泛尊敬。

2008年5月11日,现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的前任驻旧金山总领事王永秋访美公干,特别抽空重返旧金山会见老朋友,获得“美国华商总会”及“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的热烈欢迎,双方互诉别后衷情。魏需逊代表两会致欢迎词;而王永秋也在发言中说:“在驻外工作过程中,他从侨胞身上学习很多,尤其是爱国精神。侨胞们在侨居地繁忙的生活中,仍付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支持家乡的公益建设、接待来自祖国的亲人和主办各项爱国活动等,这种爱国爱乡精神,令他非常感动。将来有机会写中美关系史、中国华侨史,这一笔要大写特写”。

王永秋总领事的发言,也可以说就是对魏需逊伉俪一生的总结。在他们所走过的漫长的、辛酸苦辣的悠悠岁月中,也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足迹,也是中美关系史、中国华侨史中重要的一页。

限于笔者的孤陋寡闻及低下的搜索水平,所记述的仅仅是魏需逊、伍萍芳近半个世纪活动中的凤毛麟角,挂一而漏万,远不能把魏需逊伉俪在移居美国后所经受的磨难、爱国的历程、做出的贡献和赤诚的心迹全面奉上。我只能就我所知,把他俩对祖国的那份深入血脉的感情;那份对祖国不贬值、不削弱、不求回报、始终如一的纯真热爱,略记于此,唯愿能以此拙文,抛砖引玉。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1:01:17 | 只看该作者
池洪湖(1943年生,福建长乐人,17岁的时候到香港,之后又移居美国旧金山),就是在与魏需逊和伍萍芳等的共同奋斗下成为新一代的知名侨领。美国《侨报》2008年6月19日就以“平凡的足迹、非凡的事业——美国著名侨领池洪湖先生访问记”为题,报导了池洪湖的爱国事迹,在这许多可歌可泣动人事迹的后面,件件都有着魏需逊伉俪的身影。现在,每当魏需逊伉俪提起池洪湖,都是赞不绝口。说池洪湖对祖国的爱心、简直到了大公无私的境地。2008年池洪湖代表美国华商总会荣幸地成为奥运会旧金山圣火传递火炬手之一。从池洪湖的业绩中也透视出魏需逊在爱国华裔侨界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1:01:37 | 只看该作者
平凡的足迹、非凡的事业——美国著名侨领池洪湖先生访问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0:4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名:池财龙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31 10:17 , Processed in 0.11153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