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才]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池氏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84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08:5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化县池氏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源自秦司马公子池,子孙以祖字为氏。


二、定居

宋开禧元年(1205),裕郎公由江西宁都县鹅鸭塘迁入宁化治平乡池家陂(今池家岽),长子天宝后裔迁居治平乡高地畲族村,次子天定后裔迁居方田乡大罗村。


三、迁移

1、五世孙璠郎、珊郎迁居上杭。

2、后裔迁居石城小姑等地。



第二节 分布

宁化县有池姓人口78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3%。主要分布在治平乡高地村、方田乡大罗村、济村乡、泉上镇等处。


第三节 谱牒

宁化高地《栢溪池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三年,始修;乾隆三十九,二修;嘉庆十二年,三修;道光二十二年,四修;同治十三年,五修;1917年池仁衢,六修,木刻版印制;1989年,七修,为印刷本14册。谱存高地宗祠。


第四节 文化遗产

一、祠庙

1、宁化高地池氏香火厅,坐落在宁化县治平乡高地村。池清郎建造。清嘉庆四年(1799年)火灾烧毁厅堂,嘉庆七年重建,名“敦睦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木结构。

2、宁化高地池氏家庙,坐落在宁化县治平乡高地村。清乾隆三十年始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二进式,厅堂、天井搭配成套,保存较好。

方田乡大畲池氏祠堂


二、池氏关刀文武灯

2020年1月列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乾隆年间,池润宇由江西赣州七里镇把“走阵灯”这一仪式带入宁化池家岽村,是一种姓氏家族祭祀灯彩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晚,必在祖祠表演这种灯舞。穿戴为白色对襟上衣,中式裤,红色软腰带,圆口黑布鞋。文武灯16盏,其中华盖灯2盏,朱笔灯2盏,令旗灯2盏,令箭灯4盏,关刀灯2盏,月斧灯2盏,铜锤灯2盏,每盏灯高1.5米,宽60厘米至80厘米不等。正月初三开灯时,男女老幼涌向祠堂,三声“菩萨铳”响过,鼓乐齐鸣,16名青壮汉子各执一灯,面向祖宗神位恭敬三拜。舞灯者随着鼓乐的节奏起舞,时而如巨龙腾飞,时而如骏马奔腾,或静如处子,或动如猛虎。舞毕三叩谢祖。表演队形主要采用古战场的阵式,现在保留下来的尚有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一字长蛇阵、八门金锁阵、长蛇卷地阵等。每年正月,池家文武灯可到其他乡村表演,但无论多迟,都必须连夜赶回村,灯里的烛火不能熄灭,所以出灯要有两人挑着蜡烛跟随,有怀念故土、崇尚先祖的意思。正月十五舞毕,文武灯全部道具须存放于祠堂祖宗牌位前,清明节一过便在稻田里焚化,以祈祖宗保佑。待到翌年正月,人们又开始制作新的文武灯。


三、名胜古迹

高地红豆杉,位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地村。高地红豆杉为池氏先人种植和长期维护管理,历经数百年,为当地风水树,至今仍高大茂盛。



第五节 人物

一、历史

池润雨:清代乾隆年间,县学岁贡。《宁化县志》

池有凤妻曹氏,夫病革,吁神请代,亦投缳,夫病亦瘳。《宁化县志》

池氏,曹元都妻,年十七于归,至年三十,而元都染疠疾,侍奉汤药,衣不解带者阅月,夫死一病几绝,誓不欲生,妯娌以抚孤相劝,氏曰:“抚孤之事,求嫂任之,吾愿为女杵臼,不为女陈婴也。”视夫入殓后,即自缢死。谭制军旌表建坊。《宁化县志》


二、烈士

池运标烈士(1904-1932):宁化人,红军24师50团三连战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仁金/池仁发/池仁彬: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贤标/池贤铭/池佛养老: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运簪/池贤恒/池仁和: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贤明/池运占/池仁宗: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贤贵/池贤九/池贤辉: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仁城/池贤能/池仁椿: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长水(女)/池仁明: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仁瞭/池贤恭/池贤气: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池仁灯:宁化县革命烈士。《三明市志》革命烈士名录


三、近现代

池贤荣,工农红军战士,原籍福建省宁化县方田公社大罗大队,长征途中因负伤,至贵州安龙县与部队失散,避敌追捕,落籍安龙县鲁沟塘村。民国十七年(1928)参加游击队,后编入中央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机枪连)三排二班当战士,民国二十三年(1934)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经过潮州、金山、银山等地与李宗仁部队作仗,战斗中头部、肩部负伤,带伤行军,直到湖南。后又经广西到贵州,在强渡乌江天险的战斗中担任架浮桥的任务,突破乌江到达湄潭后又赶到遵义,被编入步枪二连一排当战士,行军过桐梓走土城,与王家烈部队作仗,战斗中几次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左腿肚、大腿被刺刀刺伤,带伤行军从桐梓到遵义转紫云经贞丰到安龙,在北乡与当地土豪作仗,在这期间伤情越来越重,与部队失散,流落在安龙县,讨饭到了鲁沟大水井,被贫民李金良的母亲收留,在李母照料下逐渐康复,不料却被保长发现,李母冒险将池贤荣送鲁沟塘余德莲处躲藏,后来池贤荣便在当地成家,直至1983年病故。(《安龙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池贤荣遗稿)谱载:池贤荣(1899-1983.4.11),又作贤隆,字火发,天定公第27代裔孙、池仁振三子,过继给池仁泽为子,原配刘氏改适,配陈贵连(1902-1993.11.18),生四子二女:挺昌、挺明、挺亮、挺华;挺芬、挺珍,落籍贵州省安龙县普坪区鲁沟乡鲁沟小组,已成人丁兴旺一支派。


附录


栢溪池氏族谱系传引

夫一代有一代之世派,一人有一人之事实,兹于世系上标题某公生子大字为纲,以某名小字为目,纲举目张而世次犁然矣。上溯余郡远祖裕郎公,宋代人也,字公馀。生平啸傲烟霞,怡情山水,不惟杜跡公门,而且化俗仁里,时人称为皓山先生。世居江右柴桑之虔梅川,又居宁都西门之鹅鸭塘,宋宁宗开禧元年复徙汀宁之池家陂居焉。公葬池家陂屋背,虎形;妣胡孺人葬池家坑,凤形。迄今坟墓尚在,犹见先人焉。公生二子:长天宝公,即余族始祖也;次天定公,发居大畬,子孙各修谱建祠,故余族家谱,断自天宝公始。一处洎乎七八世,至十余世外,地窄人繁,有迁居蔡地叚及高磜坑,有迁居石城礼上里者,惟予十四世祖清郎公独卜筑高地焉,自天宝公至今二十余世矣。阅世生人恨未得簪缨显贵以光门第,以视华膴之族,不无少慨,或曰事有先后,余族气运特稍后耳,又奚愧哉!斯语也,愿与吾族人共勉之。

乾隆甲午岁 裔孙润宇 谨识






池贤荣同志参加红军
长征及流散在安龙县的经过
池贤荣遗稿

我不识字,现在务农,原籍福建省宁化县方田公社大罗大队人。

民国十七年(1928),我参加了福建省游击队,在独立团当战士,当时住在归化县(注:三明市明溪县,1933年更名明溪)。经过几年艰苦的战斗生活,民国二十二年(1933)我生了重病,经游击团长曹连标批准,转到宁化县医院治疗,两个多月病好后,又在家休养了七天。约在五月初,我就到宁化县游击队政府报到,报到后,领导命令我带领新兵到厅洲府(注:汀州府,府治长汀),途中经过中央所在地瑞金,在瑞金住了三天,又到会长县(注:会昌县),直到九月份。以后,我就编入中央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机枪连)三排二班当战士,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生活,民国二十三年(1934)就跟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经过广东的潮州、金山、银山等地,并与李宗仁部队打了一仗,战斗中我头部、肩部共三处负伤,带伤行军,直到湖南。后又经广西到贵州,在抢渡乌江天险的战斗中我们连在连长胡明的带领下,担任架浮桥的任务,突破乌江到达湄潭后,又接到命令叫赶到遵义,在遵义我又被编入步枪二连一排当战士,春节后,又继续行军、打仗,过桐梓走土城,与王家烈部队打了几仗,战斗中,首长号召我们要勇敢、要打好仗,战斗中几次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我的左腿肚、大腿又负了刺刀伤,以后都是带伤行军,从桐梓到遵义转紫云经贞丰到安龙,在北乡与当地土豪打了一仗,在这期间我的伤越来越重,当时没有后方,医疗条件也差,我就掉了队,流落了下来,当讨饭到了鲁沟乡大水井李家时,李家母子看我伤重,就收留我养了两个多月的伤,后被当地保长发现李家有外来人,就几次追查,向李家要人,李母怕我被抓去,就偷偷地把我送到鲁沟塘余德连(吃素的)家,在余家我放牛、砍柴维持生活,以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直到解放。


选自《安龙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1986年2月

补:在鲁沟大水井,贫民李金良的母亲收留了流散的红军伤员池贤荣,在李母照料下逐渐康复,不料却被保长发现,逼着李母交出池贤荣,李母冒险将池贤荣送鲁沟塘余德莲处躲藏,后来池贤荣便在当地成家,直至1983年病故。《安龙县史志办公室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6-14 17:03 , Processed in 0.06130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