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99|回复: 0

[人物] “精英奠基石·科技新时代”——池际尚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2553

帖子

762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23
发表于 2024-11-2 10: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英奠基石·科技新时代”——池际尚

来源:金昌科普
时间:2024年10月24日

视频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IF5Xd9aeAGdkz5s6a_Zlw

池际尚(1917.06-1994.01),湖北安陆人,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917年6月25日,池际尚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4岁时随父母到北平。
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律系,母亲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主妇。
1930年考入北师大附中,从小就对数学很有兴趣,是班里唯一每次数学考试都得满分的学生。
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
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师生流亡到湖南长沙,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后因身份暴露,1938年到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因目睹了祖国的灾难和贫穷,她决心改学地质专业。
那时地质专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野外实习非常艰苦,但她没有被吓倒,由于经常光着脚工作,脚上划出一道道血口,但她不叫一声痛,毫不动摇地坚持学习。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1941年,池际尚在西南联大毕业并留校任教,并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了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
1946年,池际尚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赴美进入布伦茂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论文中阐明了当时国际地质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成因机理,突破了构造岩石权威所提出的成因观点,还提出了一个“变形-组构”的统一模型。
正当事业稳步上升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池际尚立即给推荐她出国留学的袁复礼、王鸿祯教授写信,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工作的深切愿望。
为了尽快帮国家找到各种急需的矿产资源,她先后在祁连山、青藏高原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地质测量以及普查找矿工作,她带领科研团队,在山东蒙阴寻找原生金刚石矿床进行研究,指导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集体奖。
在花岗岩研究上,她提出的“侵入岩标准序列”新概念,比后来英国某著名地质学家提出划分花岗岩体的单元和超单元概念,整整早了10年。
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地质科研,足迹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内的20多个省区,指导地质找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做出了贡献。
她在岩石学的许多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为我国岩石学界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使我国岩石学长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80年,池际尚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池际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科研阵地,投身于祖国急需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开发,为地质学与岩石学界奠定了学术基石。
王鸿祯院士在《池际尚论文选集》序言中这样写道:“她的为学处世之所以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好像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在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她坚定跟党走的人生信念、急国家之所需的担当精神、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为地质界矗立了一座永恒的红色灯塔,让“科学家”精神这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接力传承。致敬伟大的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5-1-23 09:26 , Processed in 0.09679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