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003|回复: 1

[史料] 浙江泰顺县关于池氏文献记载一二

[复制链接]

1363

主题

2909

帖子

87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17
发表于 2024-7-11 17: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泰顺县关于池氏的文献记载

原标题:泰顺名刹三峰寺的几个故事片段,每一幕都耐人寻味

来源:泰顺3000年
时间:2024年05月15日

泰顺千年名刹——罗阳三峰寺,最早可追溯至唐咸通年间所建的凤山堂。相传,宋时凤山堂附祀有缪七娘、缪八娘的塑像,这当中有一段她们与池家两代姻盟的传说。明正统年间,烽烟四起,浙江左参政叶宜等在三峰寺召集乡民最早喊出“设县”的呼声,此后泰顺迁建学宫看中寺基,寺僧为教育大局着想,与学宫对换基址。在寺中,林增志(后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结识几位泰顺文士,后来一同投身抗清大业;官员谢衮被流放时寄居寺中,将毕生心血诗稿托付邑贤曾镛校订;学者林鹗年轻时在寺中收徒讲课,那寺中锦绣富贵的牡丹花,寄托他二十五年百折不挠的功名梦。1930年当闽匪洗劫罗阳时,一众寺僧在枪声四起中齐念佛号,念出众生的平安之愿。

641.jpg
▲乾隆年间《罗阳基图》中的三峰寺

两代盟约的传说

唐代时期,金氏是最早入居境内罗阳的姓氏之一,罗阳最负盛名的千年古刹随之而兴。相传,有一年金伯钱的妻子身怀六甲,将要诞子时,出现奇异的自然现象。罗阳忽然地动山摇,钟鼓齐鸣。不一会儿,金伯钱的儿子金隘将呱呱坠地。金隘将长大后,发达显贵,金家人以为是得神佛护佑,应验当年钟鼓吉庆的祥瑞。唐咸通元年(860),金氏捐舍山园地基创建庵堂。此堂坐落于罗阳凤凰山下,山形如飞凤展翼,俗称“凤山堂”。

640.jpg
▲罗阳镇凤凰山凤栖阁

凤山堂是三峰寺前身,后来改名“三峰寺”也是缘于后山的地势。凤凰山中间凤头兀起,两翼之峰舒展,呈三峰齐立之象。明朝贡生董培有句“仰面玩三峰,冠落莲池畔”,也点明寺名由寺后三峰而来。泰顺知县范勉《三峰寺》:“自古罗阳镇,三峰第一灵。凿开僧世界,幻出佛图澄……”在罗阳还是人烟寥落的唐代,先人就在钟灵毓秀的三峰之下凿开一片庄严净土。

640 (1).jpg
▲范勉《三峰寺》诗“三峰第一灵”

寿宁、泰顺等地《缪氏宗谱》记载,宋代凤山堂中除了如来、观音等佛像外,还塑有缪七娘、缪八娘的神像,这当中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元代大德六年缪端记录、清代雍正七年缪启贤补记,故事有两个版本,情节大同小异,但人物名字及故事时间有出入。

640 (2).jpg
▲站在凤凰山顶眺望罗阳县城

版本之一是泰顺前埕村(今属罗阳镇华荣村)《缪氏宗谱》中收录一篇《三峰寺七姑八娘志》。此文记载宋徽宗时期,缪刚任广东提点使时,与瑞安池村池一奉同事交好池村也就是今泰顺县司前镇司前村,因池姓最早居住村中而取名“池村”,后因村在巡检司之前而改名“司前”。缪刚之妻谢氏与池一奉之妻饶氏情同姐妹,有一年两人各怀身孕,便指腹为婚。

640 (3).jpg
▲司前村,旧名“池村

后来,池家所生的是男孩,名叫池碧云,缪家生的千金小姐,名叫缪睽七,人称‘七姑’。然而,缪七姑出嫁当日尚未与丈夫饮交杯酒就离世,村民传言是飞升成仙。
这一年,罗阳出现饥荒疫情,村民遵照巫师的指示,在凤山堂塑了缪七姑的神像。
没多久,疫情平息。因屡显灵验,缪七姑被封为“获福夫人”。
缪、池两家为纪念此事,各在家里种植一株木兰。

640 (4).jpg
▲《三峰寺七姑八娘志》记载
唐咸通元年金氏建凤山堂

到南宋绍兴年间,犀溪(今属寿宁县)人缪士龙任青田县丞,任满归乡途经池村,夜宿池一奉之孙池叡家中。池叡之名在《泰顺县志》有记载,他是宋代上舍释褐。缪士龙谈起缪七姑的往事,询问木兰树是否还在。池叡答道:“茎枯而根犹在。”这时,仆人进来回报:“园中木兰枯根再发。”缪士龙随池叡同去观看木兰,果见花朵娇艳绽放,大家都连连称羡。池叡的儿子也前来看热闹,缪士龙见他丰姿俊伟,不禁欣喜道:“秦晋之盟当续。”缪士龙接着说道:“我叔父缪隆生有一女,名叫玉莲,排行叫八娘,性颇幽闲,年已及笄。我回禀叔父,将八娘配于令郎,可否?”池叡满口答应。

640 (5).jpg
▲雍正《泰顺县志》记载上舍释褐池叡

缪池两家再订婚约。缪八娘出嫁那天,花轿队伍从犀溪出发,途经罗阳三峰寺,轿夫在寺前歇息。缪八娘下轿入寺,想去参拜缪七姑,当她走到殿前时竟端立不动。众人上前一看,见她已然仙逝,各自诧异不已。后来,众人为缪八娘塑像,祀奉于寺。缪隆与侄儿缪从龙、缪士龙捐舍田亩入寺,以作七姑、八娘的香灯费。其中缪从龙是绍兴三十年进士,任国子监直学。

大安后垟村缪氏亦是寿宁犀溪分迁而来,村中《缪氏宗谱》亦收录一篇《泰顺县七娘八娘记》,故事略有不同,缪池两家结缘、续缘的年代要略晚些。此文中的缪七娘并非缪刚之女,而是缪隆之女,与其有婚约的池碧云则是敬奉大夫池献之子。牵线者仍是青田县丞缪士龙,绍兴年间,他回乡祭祖途中夜宿池村池献家中,为池碧云与缪七娘做媒。

640 (6).jpg
▲《三峰寺七娘八娘记》记载池碧云与缪七娘订婚约

缪七娘出嫁途中,花轿队伍停于凤山堂。此时,池家的迎亲队伍也前来相迎,两家拜会之时,缪七娘突然仙逝。缪池两家各植木兰,相约花萼飘香之际再续前盟。多年后,与池家续缘的缪八娘也出现相似的奇事。于是,缪家在凤山堂缪七娘的塑像右边新塑一座缪八娘的神像。

缪池两家与凤山堂的故事带有一些神幻色彩,其人物事件或者有之,但在民间口口相传中增加了一些艺术想象。

640 (7).jpg
▲《三峰寺七娘八娘记》记载凤山堂
塑缪七娘、缪八娘的神像

首呼“设县”,为学迁基

据《缪氏族谱》记载,缪氏有参与修建三峰寺。泰顺《徐氏宗谱》也有相关记载,后晋天福年间,徐氏购得金姓水月庵基址,在凤凰山左(在今罗阳儒学底附近)起造寺院。宋祥符年间,赐额“三峰寺”。今人在挖掘儒学底一带地基时,发现有一个曾供奉于观音堂的石制烛台,上面刻着“弟子徐世海敬求”的字样。

640 (8).jpg
▲据说是三峰寺的石制烛台(吴明华 供图)

宋末元初,三峰寺就吸引各地名士前来游玩题咏。括苍进士真山民在宋朝灭亡后,流寓至三峰寺,写下诗句:

寂寞林烟噪乱鸦,青溪步入野僧家
云深不碍钟声出,日转还移塔影斜
廊下蜗䊀沿砌藓,佛前蜂恋插瓶花
竹床纸帐清如水,一枕松风听煮茶

三峰寺较为清晰的历史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它的名字与泰顺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那最早的设县呼声就是传自三峰寺。

640 (9).jpg
▲雍正《泰顺县志》记载三峰寺

明正统十二年(1447),闽浙边爆发以福建邓茂七为首的农民起义、处州叶宗留为首矿工暴动,战火蔓延至罗阳,人心惶惶,百姓流离失所,有些乡民躲进三峰寺避难。此事很快震动朝野,朝廷派浙江左参政叶宜、浙江佥事陶成前往浙南等地剿抚义军。

640 (10).jpg
▲陶成画像(自网络)

叶宜、陶成四处招抚逃民,他们停驻三峰寺,安抚众乡民,向乡绅征询应敌之策。不少乡绅认为罗阳等地山谷险阻,易为流寇盘踞之所,且远离瑞安、平阳县治数百里,不易受官府管制,最好是瑞安、平阳之间新设一个县。叶宜、陶成深以为然,晓谕众乡民道:“数百里山多峻峭,惟罗阳平旷,风气攸萃,可设县治。”他们向上级呈报设县提议,因干戈未息,此事未能顺利付诸实施,但从三峰寺中传出的“设县”之声回荡不息,深入人心。五年后,即景泰三年(1452),浙江布政使孙原贞等率军平定叛乱,奏请设县,景泰皇帝赐名“泰顺”。

640 (11).jpg
▲《建置记》记载叶宜、陶成等在三峰寺提议设县

寿宁北浦叶氏有一篇光绪年间写的《志异》,记载一则设县划界的传说。相传,泰顺、寿宁设县之初为划界争执不休,寿宁首任知县陈醇与泰顺知县相约某日不乘轿子,步行随地会面,即以会面之所为界。陈醇前夜就击鼓召集衙役,一路步行,天明时分走到罗阳三峰寺,而泰顺知县还未出门。按约定,县界该划到三峰寺,这让泰顺县官有些难堪,后经双方协商,寿宁把县界往后退了数里。崇祯年间,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任寿宁知县,他喜欢搜集奇闻轶事,在《寿宁待志》中也记载:“寿宁令夜行直达泰顺城内,登其室,泰顺令犹未出,繇是城以外尽属寿焉。”传说归传说,事实上,寿宁设县比泰顺晚三年,争疆之说站不住脚,而且当时泰顺还未造城墙,所谓“城以外尽属寿焉”的记载并不符合事实。但从传说中带上三峰寺可知,在泰顺还未有县衙等机构的年代里,三峰寺应是当地最壮观显眼的建筑物,名闻浙闽边区,官员来罗阳办公常下榻寺中。

640 (12).jpg
▲据说是三峰寺石构件(吴明华 供图)

若说三峰寺的呼声唤醒人们拉开设县的序幕,那么后来寺僧让出寺基建造学宫则显耀着文祥之光。泰顺设县后,在凤凰山下、三峰寺西侧起建县衙。景泰六年(1455),知县郭显宗等人在县衙西面侧建造学宫。弘治三年(1490),学宫又迁建于县衙东侧,此时学宫夹杂于县衙与三峰寺之间。次年,知县范勉为了扩建学宫的配套设施,与三峰寺僧人商议,以县衙右边废弃学宫的空地作为交换,获得在建学宫东畔的三间僧舍、八亩园地,将其修建成养贤堂、厨房、库房及师生的修学憩息之所。

640 (13).jpg
▲罗阳凤凰山凤栖阁

嘉靖十年(1531),知县刘友德又将学宫迁建于太平桥左(今县政府办公大楼)。到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蔡芝等认为学宫后无主山为靠,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凤凰山下的旧址为佳。他们打算在旧址基础上再往东推移些,将三峰寺列入规划面积。蔡芝等人与三峰寺僧人协商,将太平桥左的学宫基址与其调换。寺僧深明大义,为了全县的教育事业,同意迁基。于是,三峰寺迁到于太平桥左的学宫基址上,其寺院正殿还保留文庙的一些建筑。

640 (14).jpg
▲《分疆录》记载县里为了建学宫,

与三峰寺对换地基

嘉靖年间,三峰寺主持在县内诸寺颇有影响,如三峰寺僧松庵兼管崇教寺。崇教寺俗称“卢梨寺”,在今泰顺县三魁镇卢梨村,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经永乐二十年、正德七年两次重建,后于嘉靖年间毁于火灾。嘉靖二十一年(1542),松庵与众檀越重建崇教寺,他被奉为崇教寺三次重兴之初祖。

640 (15).jpg
▲三魁镇卢梨村崇教寺

三峰寺僧还热衷于兴建廊桥。如崇祯二年(1629),知县潘仲兰重建三峰寺前的太平桥,委任寺僧圆宗为造桥董事;康熙三年(1664),三峰寺僧正觉法师等倡建葛家渡桥。

古寺中的道义之交

三峰寺是礼佛念经的场所,也是文人寻幽探胜之处,曾见证多少文士的真挚友谊。南明文渊阁大学士林增志青年时期喜欢参禅问道,常借住寺院读书。天启元年(1621),林增志借助温州府推官李若愚之力,遍访温属五邑的名山古刹,在瑞安悟真寺等延请僧人作普度道场。这年,他奉命捧诏至泰顺,停驻于三峰寺僧舍。他青年中举,名声早在泰顺文士圈中传扬,邑内有些士子都慕名到三峰寺拜会,这当中有他早年的同窗好友、仙居廪膳生张时荐。

640 (16).jpg
▲林增志称天启元年“停骖于三峰寺”

同时期,来三峰寺游玩的还有江西奉新文人王介庆,他在寺中结识张时荐等文人。多年后的崇祯年间,王介庆任泰顺知县。后来,王介庆因治绩显著,擢升为工部虞衡司主事,曾上疏为爱国名臣刘宗周、熊开元、姜埰辩护。明朝灭亡后,林增志、熊开元等人效力于南明抗清政权,在风起云涌的抗清队伍中也有张时荐的同族堂弟张时规、张时斌及其小舅子毛凤池等人的身影,他们英勇事迹一同载入南明史书《小腆纪传》。

640 (17).jpg
▲林增志像(自网络)

崇祯皇帝殉难后,张时荐离群索居,隐于泰顺峰门石阁庵(即香林寺)。南明隆武帝被清兵俘杀后,林增志万念俱灰,出家为僧,后辗转避居于石阁庵(石角庵),将庵堂改建为香林寺。他与泰顺的缘分因古寺禅学而起,英雄暮年又在泰顺山寺中伴着青灯古佛终老。当年,正当风华正茂的林增志在三峰寺中与张时荐共续同学情,决然不会想到多年后会追随他的脚步隐遁香林寺,寺院是他们的心灵栖息之所,也是坚守对大明王朝忠心的最后落脚点。在他们看来,官场街市都成了清朝王土,只有隐迹古寺才能守住“不食清禄”的底线。那时,莒江夏大辉隐居不仕,罗阳董应科坐卧小楼二三十年,不戴清天,都以相似的方式来祭奠落幕的大明王朝。林增志临终前,还把诗集《让庵遗诗》托付给董应科的儿子董永孚收藏。

640 (18).jpg
▲林增志墓(在司前镇峰门村香对面山)

林增志之后一百多年,另一位寄居三峰寺的外地官员也与泰顺名士结下深厚友情,其故事同样感人至深,他就是山东单县人谢衮。谢衮当过江西万载、清江、兴国县知县,所至之处皆有循良之声。嘉庆十三年(1808),他因盐务被议罪,遣送至泰顺,寓居于罗阳三峰寺。此时他75岁,儿子已然亡故,儿媳亦殉节而死,而老妻与孙女寄居吉州,他茕茕而行,身边只有一家仆随从。

640 (19).jpg
▲同治《兴国县志》记载知县谢衮

尽管人生跌入谷底,归家遥遥无期,但谢衮无怨无尤,平和处事,每日捧书端坐,仪态超然。他在落狱之时与发配途中不忘吟咏,以诗歌来自我疗愈。

那时,泰顺名士曾镛候铨知县一职,在回乡等待任命消息期间,掌教于罗阳书院。曾镛出生于凤凰山麓的一座小屋里,他称作“凤山旧庐”。乾隆三十年(1765),曾家又在凤凰山下的射圃上坪构建楼房,取名“三省堂”。此处的射圃原是明代隆庆年间知县王克家扩建学宫时开辟的习武射箭的场地,在旧三峰寺基址附近,与现今谢衮所居的三峰寺只有一两百米左右。

640 (20).jpg
▲曾镛写于射圃三省堂的书法条幅

(自《泰顺先贤墨迹》)
嘉庆十四年(1809),谢衮听闻曾镛闲居家中,拄杖走过太平桥,到三省堂拜访他,两人都是痴迷诗书之人,有很多共同话题,一见如故。谢衮取出诗作请曾镛品鉴,曾镛一一细读,只觉诗句冲和旷达,字里行间无牢骚怨愤之情,与他衰老的容貌与流离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曾镛想到谢衮之子先他而去,而他优美的诗作足以流传后世,安慰道:“这些诗词即是先生之子。”曾镛鼓励谢衮将生平诗作结集成册。

640 (21).jpg
▲曾镛画像

谢衮听后,顿感生活有了方向。他回到三峰寺后,打开书箧整理诗稿,分门别类。每抄录几首旧诗,或写有新作,就兴冲冲地走到曾镛家中。他取出诗稿送到曾镛手中,笑道:“你以此诗稿为吾子,不知小子尚可指教吗?”他委托曾镛帮忙校订诗稿,并作序文。

这年朝廷有赦典,谢衮以为不久后可得到赦免,萌生归乡的希望。九月五日,他催促曾镛赶紧提笔作序。过了两日,他又送来新写的一首律诗《过郭少府问卜》。孰料,次日深夜,谢衮溘然长逝。曾镛悲痛万分,为谢衮的诗集《蜉寄轩诗钞》写了一篇序文。那日,谢衮的家仆扶着灵柩即将踏上北归之路,曾镛郑重地取出《蜉寄轩诗钞》及自己写的诗序附于灵柩上,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他目送着谢衮的灵柩越行越远,校订诗稿并使之传世,是他为故友做的最后一件事。

640 (22).jpg
▲曾镛《蜉寄軒诗钞序》记载谢衮寓居三峰寺,

曾镛为其校订诗稿

两年后,即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一个夜晚,曾镛所居的罗阳北门楼房(应是射圃三省堂)突遭火灾,火势凶猛,很快淹没整幢东楼。曾镛心中记挂西楼的书籍,心急如焚,可火苗已然窜至西楼,无法上去。他偕妻儿立于门外的空坪,茫然地望着楼房被大火吞噬,他的心在一点点地滴血。当他六神无主的坐在亲友家中,有人说抢出一个旧香几与破纸箱,他喜出望外,激动地大呼:“心血在此矣。”原来纸箱中存有他《复斋诗文集》25卷,这聚集他毕生心血的纸箱毫发无损,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他欣喜之下望空而拜。

当年,曾镛将谢衮的诗作比作其子,并精心删订润色,这是保全他人的心血成果,而今冥冥中上天也不忍毁掉曾镛的诗文著作。

640 (23).jpg
▲曾镛《复斋诗集》书影

二十五载牡丹功名梦

清代时期,三峰寺历经几次重修。如康熙年间,寺僧台晋修缮寺院;雍正年间,寺僧实育重修,之后知县朱国源又建四大天王殿,在山门内塑庄严佛像,以祈风调雨顺;道光年间,寺僧心立建造观音堂;同治十二年(1873),寺僧广哲重建两廊。三峰寺的佛殿巍峨,雕梁画栋,僧人们闲来种菜养花,在寺中开辟牡丹园,开凿荷花池。春来牡丹争奇斗艳,满园富贵;夏来菡萏舞风弄影,一池清韵。除了善男信女外,寺院还吸引着许多文人雅士前来赏花吟诗。

640 (24).jpg
▲雍正《泰顺县治图》中的三峰寺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丹徒人刘书任泰顺典史,他写有一首《三峰寺看荷》:

绕寺芙蕖映日明,风来池畔远香清

星悬电发离烟火,霞照云临现化城

没骨画中求仿佛,爱莲说里定生平

我今只为亲君子,涤尽浮情向此行

刘书流连池畔,沉醉其中,让君子荷的清气轻轻洗涤身上的尘俗之气。

640 (25).jpg
▲刘书《三峰寺看荷》

嘉庆十二年(1815),23岁的泰顺学者林鹗为了贴补家用,到三峰寺设馆授徒,讲学之余,他到寺院藏经阁翻阅佛经,又或者到花园中欣赏牡丹,那簇簇锦绣的牡丹常让他对未来的功名前程满怀期许。那时,他已经是领公粮读书的廪膳生,极有希望被选拔为贡生。然而,此后他奔波多地,屡困场屋。道光二十年(1840),林鹗重游三峰寺,漫步檐廊园林,见牡丹花娇艳依然,有几株婀娜的牡丹高可齐檐,结成的花朵犹如一个个佛龛,他在《三峰寺观牡丹诗》中描绘寺中千姿百态的牡丹:

倏惊色相浓,疑把优昙种
结龛高齐檐,主意殊珍重
南枝向日丽,北枝露叶封
小者琥珀杯,大者醍醐瓮
红云五十朵,朵朵佛仁幪
……

640 (26).jpg
▲清恽寿平《牡丹图》(自网络)

林鹗忆起当年寄居三峰寺的美好时光:“忆昔方少年,佛阁横经诵。春花爱护同,禅榻清修共。”他闲来读经,困倦时就躺在禅榻上休憩,与园中牡丹一同沐浴于梵乐经声中,一同修行。二十五年时光如水流逝,此时他年将半百,却仍是一个秀才,辜负当年在花前许下的梦想。他感慨地吟道:

忽忽廿五载,颠倒华胥梦

不见富贵花,徒把青春送

今来花无恙,对花我惶恐

头衔增白发,老根易嫩蕻

花开赏未迟,我才竟谁用

640 (27).jpg
▲林鹗《三峰寺观牡丹》诗

古代游子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而林鹗面对三峰寺熟悉的牡丹花同样有一种莫名的惶恐感,两鬓斑白怎对满丛红艳?他伤悼流逝的青春,感叹坎坷的境遇。牡丹年年绽放新颜,游人错了今年,明年依旧可以如期赏花,而自己满腹的才华又有谁能赏识,为谁重用?

林鹗在诗的最后四句写道:“莫参空色偈,空色犹虚哄。努力护韶华,一语觉大众。”他不想用佛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类虚空的偈语自我开解、自我安慰,不忘少年志向,珍重韶华,继续为了理想目标奋斗拼搏。

两年后,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峰寺的牡丹花如期绽放,而林鹗的人生焕发新的生机,此年他考取岁贡生。后来,他入读京城太学,南下广西抵御太平军立功,被授予兰溪县儒学训导,造就众多人才,立德立言立功,终不负少年时古寺花园中做的那一场华胥梦。

640 (28).jpg
▲林鹗画像

枪声四起中的古寺佛号

三峰寺,这座浙南名刹到民国初期因疏于修缮而出现颓败之景,它亟需一位高僧来主持修复。民国十一年(1922),经乡绅董凤翔等人举荐,县知事黄丽中委任深仪法师为三峰寺主持。深仪即是宗威法师,字深仪,俗姓饶,泰顺翁地仙洞下(今属仕阳镇)人。他礼拜明山寺昌定法师为师,在天台国清寺受具足戒,在宁波阿育王寺顶礼。宣统二年(1910),任崇教寺主持。他精研佛法,民国初期到宁波观宗寺、天童寺参闻《法华经》《圆觉经》《起信论》《天台四教仪》,并花费三年时间集注各部经文典籍。

640 (29).jpg
▲泰顺三魁镇崇教寺(卢梨寺)

民国五年(1916),深仪的佛学修为受到当时佛门泰斗的认可,他在扬州福缘寺得谛闲法师推荐演讲佛经,在天童寺又承圆瑛法师推荐演讲《楞严经》。他返回泰顺后,主持明山寺六年。深仪自接管三峰寺以来,尽心竭力,修造设施,添置祭器,募资重塑佛像,清查寺产,登记造册,购置寺门右手墙外楼房三间。在经过一番修复整顿后,三峰寺庄严壮观,堪称全县寺院之冠。

640 (30).jpg
▲圆瑛法师(自网络)

深仪对泰顺佛教界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民国十七年(1928)奉浙江省佛教会之令组建泰顺佛教会。他被公推为会长,期间他办理全县46座寺庵的寺产登记。

民国十九年(1930)8月28日(农历七月五日)拂晓,罗阳居民还在熟睡之中。突然,一阵枪声打破沉寂,福建周玉光等两股土匪300余人乘着夜色攻打泰顺县城,他们先在离城四里的南阳寨山顶鸣枪试探虚实。驻防城中的保安队第四团第八连连长金庸丞惊慌失措,不发一弹就向北门退却。警备队数十人闻警前去侦查,开枪还击,与从南阳寨冲下来的周玉光部众交战。二十分钟后,警备队寡不敌众,退却乡下,县长赵天声亦惊慌逃离。

那时,县城东门、西门、南门皆有枪声,城中百姓四下逃散,惊呼声、哭喊声汇成一片。时任泰顺佛教会常委深仪法师、执委深行法师及林佛心等人会同僧众齐聚三峰寺大雄宝殿,齐念“观世音菩萨”。林佛心即是仕阳乡贤林念伊,历任泰顺县议会议长、归仁镇自治委员、县视学员等职,因信佛好善,自号“佛心”。寺外街巷混乱一片,寺内的深仪法师等人却心神专一地齐念佛号,他们身处方外,不能像士兵警察那样与敌搏斗,只能以自己的仁爱平和的方式祈愿观世音菩萨护佑众生平安。

640 (31).jpg
▲民国古籍记载深仪等聚集三峰寺大殿念佛号
祈求平安

当时,城中大部分机关、民居、店铺都遭到洗劫,土匪将抢劫的财物往寿宁方向押运而去,并掳去男女一百余人,勒索其家人取款赎回。或许是周玉光部众不想践踏佛门清净之地,又或是深仪法师等人佛号感动了菩萨,三峰寺安然无恙。有些城中百姓纷纷逃到三峰寺求救,寺僧本着慈悲心怀,开门接纳他们,先后有60位逃民在寺中躲避,获得平安。

三峰寺旁边有家“夏协丰”旅馆是夏兆金所开,其妻吴氏被几个土匪追赶。吴氏爬上寺后城墙,一眨眼间不见踪影,土匪诧异不已,在城头来回搜寻,无果而去。他们怎知吴氏已然安全躲入三峰寺,寺僧及逃民都说是菩萨保佑,“若非菩萨加被,匪倘向寺中搜查,则凡躲寺中者皆有危险”。

640 (32).jpg
▲民国古籍记载有60人躲进三峰寺避乱

土匪在罗阳城接连洗劫三日。在他们退离罗阳的次日黎明,深仪法师、林念伊同僧众手持“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宝幡巡游城内城外,沿途朗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一直巡行至中午。街上惊恐未定的百姓见到观世音的旗幡,仿佛得到加持,心神渐渐安定下来,也加入祈福队伍中,共同虔诚地祷祝上苍,护佑平安康泰。回到寺院后,深仪法师又召集僧众念佛祈祷,城中的善男信女陆续前来拜佛烧香。

深仪法师重视佛教典籍,民国二十四年(1935),他发起募资,向上海影印藏经会请得影印宋版藏经一部,购置佛学辞典一部,谛闲法师讲录十部,又得“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赠送各种经书一百一十册,珍藏于三峰寺藏经楼。这些都是泰顺空前未有的经文,难能可贵。深仪法师还主持编修《三峰寺万年薄》,功德甚巨,只可惜这部记载三峰寺历代兴废及巨细什物的薄册已然散佚。

1956年,三峰寺改建为他用。据说,寺中的佛经典籍转送至雅阳宝林寺保管,后又辗转送到崇教寺收藏。

640 (33).jpg
▲古籍记载深仪法师募款影印宋版佛教典籍,

藏于三峰寺(吴兆辉 供图)

https://mp.weixin.qq.com/s/V3sCk_xRA3OwlAC_wRWSD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3

主题

2909

帖子

87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7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6: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记载为"池一奉使公",转述时省了一字“使”,变成“池一奉”

池一奉使公,当是指授“奉使”官职的池叡

这个字,不知道是不是“叡”,

文中出现的池献,"献”字有可能也是这个字的误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5-4-30 18:53 , Processed in 0.04654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