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126|回复: 0

[新闻] 【旧闻新读】顺义名人:李如松和他的育英学校(池元又)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发表于 2017-6-26 0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西方 的文化接踵而来。英、美、法等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除了宣传宗教外,还设 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开始时由外国出资,逐渐改为自筹经费,由教会补助。学校 管理也是这样,最初外国人主持校务,逐渐由中国人自理。以北京来说,教会学校 大多是基督教会办的,天主教办的也有,但不多。北京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是由美 国教会各宗派分别管辖的,如公理会、美以美会、长老会等,虽然隶属不同,办学 的方法基本是一致的。


公理会设立的有育英学校和贝满学校。育英是男校,由小学逐步发展到初中、 高中。贝满是女校,有初、高中,附设培元小学也是专收女生。此外还有一个博氏 幼稚园。这些学校都在灯市口公理会教堂附近。公理会还在通县设立潞河中学和富 育女中,也都有小学,并且还设立潞河医院。 其他像崇实中、小学(男校),崇慈中、小学(女校),是长老会办的。汇文 中、小学(男校),慕贞中、小学(女校),是美以美会办的。汇文、慕贞两校都 附设医院和幼儿园。


“育英”之名出于《四书》“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语。 它的校旗由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严智开先生设计。旗的图案以蓝色为底,上面画 上两个重叠的大“Y”字,因为育英的英文拼音字头是两个“Y’字。一个Y字是黄色 宽条的,一个Y字是红色窄条的,红条叠在黄字上。组成红Y字的三条红的交点处是 一个圆圈,里面写一“育”字。这样就表示来自四方的学子,集中到这个学校接受 教育。育英学校还择取“致知力行”为校训,以菊花为校花,并制定了校歌,由李 抱尘先生选谱并作词。


​育英学校创始于清同治三年(1864),美国出资,公理会管辖。校务由美国人 梅韪良、田和瑞、费慕礼掌管。开始时,不收学生学费还借给伙食费,但学生也仅 二三十人。民国初年后,学生逐渐增多,盖了楼房两座,并把灯市口大街临街的福 音堂(传教用)改为学校礼堂,将几家圣经书店如“广学会”和“郭纪云”(是个 商店,主要出售文具用品)迁移,改成学校教室。学生增加到一百五六十人。定学 制为小学七年、中学二年。 1918年李如松被教会派任校长。他是顺义县人,协和大学毕业。1919年美国教 会又派了一个牧师,中文名字叫邵作德,来做副校长。他们管理这学校直到1948年, 达30年之久。 他们两个人也有分工,邵作德代表教会负责国外联系,李如松主持校务和联系 国内各个方面。两人合作经营,使学校逐步发展起来,成为驰名国内外的学校。 又过几年,学生已有四百多人,决定将中学改为四年。1923年购买近邻曾家民 房。1924年一1929年间,公理会又拨给西式楼房两座。这时育英的校舍已从灯市口 大街延展到了官房大院,中间只隔一条油房胡同。


油房胡同南边四座楼房、操场和 饭厅为第一院,是中学部和办公楼;油房胡同以北是第二院,为小学部。小学部也 有一个150平方米的操场。1930年又增添高中班二年,成为四二制的完全中学。这时 学生已经增到近二千人,教室等设备更感不足,1935年又将灯市口大街属于盐务署 的一片旧府邸(传说是明朝严嵩的府邸)购买过来,发展高中部(即现在教工楼的 地址)。为了发展体育,在东安门骑河楼购买了26亩地,作为体育活动场。这里有 一片空地,原是清朝的御马圈,作为田径场是很够用的。除此以外,还租了灯市口 大街路南一片楼房(现冶金情报所),购买朝阳胡同和米市大街梅竹胡同等处的房 子作为教职员工的宿舍。


二十来年育英从小到大,逐步扩充。育英学校很注意宣传, 扩大影响。远在20年代,它的招生广告就与众不同,在彩色纸张上除写明招生条件 等外,还印上本校参加学生游行和体育叠罗汉表演等照片。招生简章也附印学生活 动照片;后来又加印学校建筑模型图片,装订成册,外加精致的封面,以显示学校 的规模和气派。自1929年起直到解放前夕,每年出版一册《育英年鉴》。年鉴内容 丰富,图文并茂,师生人手一册。后来还请当时名流为《育英年鉴》题字。此外学 校还请名人担任校董,藉以扩大影响。​


​育英自设广播电台,本校课外活动是其节目的主要来源。无线电在30年代的中 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播音影响所及也给育英带来了声誉。


​育英学校学费很高,一学期每个学生要交26.7元大洋,如果住宿,再交宿、膳 费,一个普通老百姓往往是担负不起的。因此这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当时的社 会名流、显贵、资本家和地主的子弟,至少也是中产之家的子弟。所以时人称育英 为“贵族学校”。每天放学,学校大门口放满了锃光瓦亮接送“少爷”的“包月” 人力车。小学部将三间过厅辟为“家长休息室”,实际是为接“少爷”的女佣人休 息用的。学生上课,她们谈天做针线活;下课铃响,一个个捧着小瓷茶壶到教室门 前,伺候“少爷”喝茶。


像汉奸市长余晋和的儿子不但有个女佣人来伺候,还有一 个身穿长衫、腰藏武器的彪形大汉为“少爷”保镖,放学以后坐小汽车回家。到家 以后,又有学校代为选聘的优秀老师来“公馆”给学生辅导、复习。 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当时北平市学习、体育方面的尖子,由学校罗致给予特殊 照顾,学校用以壮门面,争声誉。 育英学校延聘的教师,大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校教学有方的教师,也要 设法重金延聘过来。如从汇文中学延聘来一位名叫杨仲兰的教师,他教出的学生能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却能对考试应付裕如。


解放后学校要总结杨仲兰 的教学经验,可惜他已年高病重,没来得及总结就去世了。此外像语文教师罗慕华、 杨苹一,都是五四运动后积极研究新文学的人;教古典文学请的是一位清末秀才; 英语专请美国入教;体育教师是留美归来的崔峙如。课外活动中的口琴指导,也请 中华口琴总会会长担任。书法指导是当时名书法家吴兰第先生。由于当时育英学校 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优秀教师,所以学生往往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育英学校的课程设置,最初有国文、格物、致知(数学),并有宗教课和英文。 到了1923年时小学部还有宗教课,课本是《天路历程》,讲基督教圣经故事。后来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基本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置课程,但由于教会学校的特殊 地位,课程仍有宗教内容。 教材选用当时商务印务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等出版的版本。


为了提高英文 程度,从小学四年级起就用美国出版的《英文津逮》原文课本,这些课本从美国直 接寄来,全书无一汉字。到了中学阶段,连数学、化学、地理都逐步用英文本,就 连《三民主义》课本也是用英文印刷的。 这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是按照美国模式,重在发挥自由竞争,发展个人才能。 学校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选科,并开展多项课外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 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成为有知识、有专长,能适应升学或工作需要的 人材。


在教学上,不少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杨仲兰,还有黄 子彦、张肃庵等人。30年代初进步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语文课的学习就注意介绍 新的作品,如鲁迅的著作、谢冰心的《寄小读者》、叶绍钧的《稻草人》和爱罗先 河的童话等等,使学生接触优秀读物,吸取新文学的营养。物理、化学、生物等课, 着重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得当,许多学 生都能独立钻研思考,勇于创新。如学生袁随善在数学演算中总能在教师教授的方 法之外,再提出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法。


他很喜欢搜集难题练习演算,在1934年的全 市会考中,他取得了数学冠军。刀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的无线电学,引起了学生们的 很大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学习、探索,还建立了育英广播电台,这是 师生们在物理学上共同取得的成果。 1934年北平举行全市会考,育英学校获得语文、数学两科第一名,市教育局颁 发“双元”匾一方,高悬校门之内。1936年的全市会考,初中毕业生225人全部及格。 学校每学期提出1000元经费作为奖学金,发给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各班的品学 兼优的前五名学生。


另外还设有“知行奖学金”和“从曾奖学金”(一个名叫顾从 曾的学生,因病死亡,家长向学校捐赠一笔钱设立了奖学金)。对于学习成绩好而 家境困难的学生,学校让其参加图书馆、实验室等服务工作,这样可以免收学费还 发给其补助。


育英学校很重视教学设备,购置了很多仪器、标本等,建立了理化实验室。1931年设置了生物实验室,还建立了进行植物试验的温室。 育英自1924年开始每年为图书馆拨出固定经费800元,次年又有增加。1929年学 校为扩充图书馆举行募捐,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得书四千卷,现款二千多元。当时 已有图书八千余册。这时学校又将年图书经费增加到一万二千多元。


1933年又将小 礼堂改为阅览室,可容四百人同时阅读。这时图书也增至二万多册,又订阅报纸杂 志二百余种,年经费增加到五千元。 1931年在小学部也建筑图书馆一座,面积约五十多平方米,可容八十多人。为 适应小学儿童特点,图书馆定名为“儿童生活园”。园内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杂 志,还有大型积木。沙盘等。学生在自习时间集体轮流到园内看书、游戏。课余时 间可自由人园借书回家。 当时无线电收音机在社会上还是新的科学设备,这里就购买了四个灯的无线电 收音机,并在园门上和玩具室安装喇叭。课间十分钟,播放音乐、歌曲,乐声充满 校园。


1934年,“儿童生活园”共有图书3016册、儿童杂志23种、中西玩具八十多 种。家长积极支持,纷纷捐赠图书。如华侨学生家长陈舜岩先生一次就捐赠一部 《小学生文库》,共500册。这个儿童图书馆和师大一附小图书馆、艺文中学(二十 八中前身)图书馆共同举办了儿童读物展览会,引起社会重视,博得好评。此外还 举行过儿童画展、儿童玩具展览等。 1934年上海全国基督教会调查全国250个教会中学,认为育英的图书馆是全国中 学图书馆中最好的一个,可称模范;并将育英与燕京大学图书馆联合组成委员会, 进行《中学图书馆标准管理法》的编辑工作。 1935年育英高中部扩充第四院时,把具有回廊和饮宴台廊的中院大厅辟为图书 馆,增添图书和管理人员,并请名人题写匾额。原有旧馆改为初中学生图书馆和阅 览室。当时北京图书馆调查了全国中学图书馆情况,认为育英学校是全国中学图书 馆之冠。


​育英学校的课外活动很丰富,设置了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文艺、 戏剧、技能、科学研究,以及社会问题等多种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打破班级界限,可以选择参加。学校在课程表内定出统一的课外活动时间,聘请本 校教师或校外有专长的人士担任辅导教师。这样就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获得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技能。毕业后如不能升学,也可以一技之长服务 于社会。这项设施,当时在中学中间育英是首创,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育英学校设有“育英学校生活指导部”,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这个指导部的工 作,首先进行校会的安排。由于学生人数多,礼堂小,分年级安排校会,以教育需 要并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内容。


每月的年级校会请社会专家讲演一次,举行音乐会一 次;再由卫生、体育等部门各进行一次活动。 其次,组织开展课外各种选科和研究团组活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三节, 安排中学二、三、四、五年级选科研究团组活动,不授正课,学生分年级自由选择 参加。选科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 二年级有:算术、摄影、西乐、口琴、围棋、话剧、家庭工艺等组。 三年级有:汽车驾驶、口琴、算术、摄影、话剧、印刷、田径、法律、学生问 题研究等组。 四年级有:汽车驾驶、音乐、口琴、算术、书法、图案。图书管理学、两性问 题研究等组。 五年级有:书法、簿记、音乐等组。 就连小学也有课外组织,如音乐、读书、作文、英文、话剧、书法、园艺、艺 术、体育、武术等。


课外活动的研究会和团体有:机械科、工业指导、卫生训练班、中西药学、家 庭问题、旅行团(古迹文物考察)、社会调查团、国剧(即京剧)团、话剧团、歌 咏团等。1931年起又添设了电业机械组等。在研究活动中,尽量购置实物来进行研 究。如研究汽车,特购买废旧汽车一辆,结合原理,拆卸实习。为了研究印刷,就 购置石印机一架,研究平版印刷的原理和实际操作。至于国乐队、西乐队,则大量 购置乐器,京剧团置备锣鼓场面和行头,还组织演出。话剧团除在家长会上演出外, 还在校外售票演出。当时话剧团排练了曹禹名著《雷雨》,在东四社交堂(即现在 东四电影院前身)公开演出三天,场场满座。所售票款,悉数捐赈水灾。因为育英 是男校,繁漪、四凤都由男生扮演。


现在话剧界名人郑天健那时正在育英读书,在 剧中扮演二少爷周冲。歌咏团曾到天津、济南、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巡回演出, 历时两月。这个团的指导是音乐家李抱尘先生。他后来去美国,在大学任教。其他 像小学乐队,也多次去广播电台演播,在音乐上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小学生池元又 就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过独唱唱片;中学毕业的曹岑在武汉音乐学院做了声乐教授 等等。


电业机械组研究无线电学,建立了育英广播电台,中学歌咏队、小学乐队和 琴队、京剧团表演的节目,都在电台经常播放。 育英学校是教会学校,自然有宗教活动,而且活动是较多的。 星期日在公理会礼拜堂做礼拜,号召老师学生自愿参加。做礼拜时都坐在椅子 上,摘读《圣经》,唱圣诗歌,然后由主持人演讲。 利用课外活动的形式,组织“圣诗团”、“圣歌咏队”、“查经班”、“五进 团”等组织。


这些组织有时还举行音乐、歌咏的演出会,在公理会正堂旁边的副堂 举行。有时还组织冬赈或救灾活动,参加社会救济工作。 在小学,星期日办“主日学”,摘读《圣经》,讲圣经故事,并发给彩色小画 片——圣经故事的画片。还与培元小学(女校)合办幼童进德社,除讲宗教故事、 唱歌外,还组织到公园等地短途旅游等。 这些活动都由“生活指导部”计划和领导,主要负责人是美国籍的副校长邵作 德牧师。


​教会多以传教、施医、办学校为主要工作,育英学校在教会“施医”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卫生室。最先由美国人盈亨利大夫担任校医,后来改与协和医院挂钩, 在协和医院直属的东城卫生事务所具体指导下,建立起一套卫生保健制度。每天由 大夫护士来校诊查,掌握学生体质增长的科学资料。还建立了淋浴室和学生专用饮 水室。在饮水室里,安放茶杯柜。柜是特制的,有很多方格,每格放一个茶杯,茶 杯上烧有学生编号。各人使用自己的茶杯,避免疾病传染。 体育工作是这个学校比较突出的一项教育措施。除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 上好体育课外,还开展多种体育运动,成立许多运动组织。如:田径、球类、武术 等。


各类球队有几十个,班有班队,校有校队,经常举行班际或校际比赛。当时育 英“火车头”篮球队,所向无敌,誉满全城。 学校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全校运动会,八百多人参加比赛。 历年北京市联合运动会,育英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北平, 由于育英学校属美国教会,起初日本人还没有插手,等到太平洋战争一起,日美成 了交战国,日本统治当局就派人占领了学校。那个美国副校长邵作德和其他美侨被 送往河北易县集中。李如松也就不得不听从日本人的指挥。李如松为保存自己,暗中通过关系,结识了更有权势的日本官员,所以当一部分亲日的教师企图夺他的权 时,却被他倚仗更硬的后台击败了。


但是一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却夺了李如松在 小学的统治权。此人叫常石如,旧文学较好,曾被李如松介绍给伪北京市长余晋和 的儿子余益民当家庭教师。常石如曾当过河北省教育厅的官员,很熟悉官场上的一 套,于是吹、拍、捧并用,借着余晋和的力量,就把李如松在小学的统治权夺过去 了。常石如把小学改名为“灯市口小学”,还出过一本32开、名为《肇始的灯小》 的小册子,为日伪统治歌功颂德。常石如与日本教官山下狼狈为奸,压迫教师。教 师们就以无声的行动——怠工来抵抗。常常是上课铃已响过,教师们还在预备室里 嘻嘻哈哈,喧哗说笑,气得“常白毛”(常石如外号)既不肯表示自己威信不灵而 求助于镇压,就只得低声下气赔笑脸去预备室请教师们上课,以表示自己治学有方。


非得三请,教师们才懒洋洋地缓缓踱人课堂。日本投降后,邵作德回来,常石如就 悄悄地溜了。


​1948年杪,李如松随国民党退至台湾, 在台北阳明山购地设立了台北育英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2:42 , Processed in 0.10255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