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 刘大红:走近农民作家——池长生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大红:走近农民作家——池长生

作者:刘大红
来源:淮源文学
时间:2023.2.8


学生时代,闲暇时,总喜欢翻看哥哥的文学书籍。天长日久,就喜欢上了文学。那时哥哥有一个爱写小说的朋友池长生。为此我特别羡慕哥哥。依稀记得池老师还来过我家,有过一面之缘。后来印象模糊了,只记得池老师的名字。

岁月荏苒,一去三十多年。哥哥和池老师各自忙碌,我便再也没了池老师的音讯。去年有幸加入桐柏文友群,在群中竟然看到池老师,激动之余忙加他好友。备注家兄小妹,池老师毫不迟疑的同意了,我非常高兴。之后陆陆续续从文友群的信息中知道,如今的池老师,已经声名远播。是豫南远近闻名的农民作家。住在月河镇罗堂村一个叫池庄的村子里。在桐柏的文学界,池老师就代表着池庄。提起池庄也必会说到池老师。池老师已然是池庄的标志性人物。

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地域,并成为标志,足可以证明此人的才华和成功。

回桐柏一定要去池庄拜访池老师,成了我心中最迫切的愿望。

今年正月初八,终于有机会达成了这个愿望。

提前联系了池老师。到了那天,就出发了。由于只知月河,不知池庄。过了月河镇之后,便一路走一路问,耽误了不少时间。根据乡亲们的指点,一路向北,走着走着,公路边赫然出现一个石牌,上写:池庄,下面一排写着桐柏县文联创作采风基地。看文字知道这个路标是专为池老师而立的。便对自己的一路问询,和一路小心慢行,哑然失笑。早知道有这样一个路标,何必多费口舌。但乡亲们的热情指路,以及道谢后乡亲们说出的热心话,却让我很享受。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还是故乡的亲呀!



出了月吴大道,又是一路问一路走。乡亲们总是热情指路。根据指点,前面出现了两个村庄,哪个是池庄?问吧,恰好一个老人在路边,指明之后,那人又说:“是去找池长生吧?”我笑着问:“大叔怎么知道的?”“猜的,陌生人问池庄,都是找他的,他可是我们这片的人物啊!”谢过后心想,来拜访池老师的人还真不少,池老师真是这片的名人啊!

到了村庄,走到第一家门口,看见门头上有个匾,上写:桐柏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池庄创作采风基地。确定就是这里了,便推门入户。

进去后,只见一个身穿家居服,带着冬帽的大哥走出来,根据模糊的记忆,确信这位就是池老师。这样的穿着给人一种亲近感,就像是邻家大哥一样,令我倍感亲切。这时从厨房走出一位面带笑容的女性,过来打招呼。这应该就是大嫂了。一阵寒暄,坐于火炉前。池老师热情地倒茶拿水果瓜子类招待。我们简单聊些各自近况。

过一会,池老师走了出去。我专注地喝着茶。忽地一个声音耳边响起:“我们出去转转吧,带你参观下池庄。”定睛一看,不知何时,池老师已经换了装:一身黑西装,一顶时尚帽,和刚才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个儒雅的作家形象,出现在眼前。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池氏墓地。一块块墓碑下,长眠着池老师的祖辈们。他们为池氏后人选定了这个美丽的乡村,放心而去。

旁边的桐柏池氏祖庙里,安放着两块大型碑记。一块是功德碑,记录着池氏辗转多地最终池庄落户的过程。最吸引我的是那块刻有《池庄赋》的石碑,洋洋洒洒三百多字,既写了池庄的地理位置,又记录了池氏历代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彰显了池老师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

寻根是每一个有志人士喜欢做的事。让祖辈的光芒激励自己,发奋图强。也让后辈循着先人的光辉,一路前进。想来池老师有如此成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除了本人的努力外,多少应该也有先人的激励吧!

参观完,我们朝村外走去。这是一个很大的板栗林。因为挨着河边,故名河栗园。此时高大的板栗树正处于休眠期,还在沉睡中。地上满是落叶,走在上面,哔哔啵啵直响。忽然池老师弯下腰,直起身时,手里多了一个褐色发亮的板栗。“看,这枚板栗要躲过多少双眼睛,才终于等到了你!”说着递过来。听到池老师幽默的话语,不禁莞尔一笑,不愧是作家,随便一句话,就能让听者惬意。愉快地接过板栗,咬开硬壳放进嘴里咀嚼,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板栗依然保存着本质的甜。恰如池老师成名多年,依然保持着农民纯朴的本色!

林子里有一个砖墙小屋。池老师指着这小屋说:“当年,我就是在这个小屋里完成了《尘浮人世》。”小屋静静驻立于这片板栗林中,接受着我的注目礼。似乎也在为自己光荣的历史沾沾自喜。小屋旁边是一块文联碑,上面刻着:“桐柏县第一部长篇小说诞生地”。站在小屋门口,仿佛看到当年的池老师在农忙之后的夜晚,就着不太明亮的灯,奋笔疾书。

我不曾读过《尘浮人世》这部书,家里只有池老师的第二部小说《桐柏山寨》,是当年他赠予家兄的。厚厚的一本书,诠释着池老师的文学才华,浸透了他的心血。这部书熔史志、传奇、风物于一炉,全景式再现桐柏山区的风云历史。小说写的是从农民到土匪,从义军到红军,经历一次次的磨砺与涅槃,一群农民终于走上革命的大道。这简直就是桐怕十八匪寨的传奇史诗。也是天地之间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悲歌。

在繁重的农耕生活间隙,还能写出这样的大部头,真的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想起朋友讲过池老师的一个写作小故事。当年正赶上农忙,午饭后家里人怎么也找不到池老师了。后来忙过一阵后,才发现池老师正躲在村北一个废弃的小破庙里,专心致志地写着小说。我猜想当时池老师一定是灵感来袭,顾不了太多,只得躲起来记录他那如泉涌的文思吧。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池老师当年的写作环境,是多么的艰苦。那种情况下,能出版多部著作,真的不是一般的执着!

走出河栗园,我们沿着月亮河走去!月亮河,一个美丽的名字,因形状像弯弯的月亮而得名。月河镇也应该由此得名吧。想想池老师的昵称月亮河子,顾名思义,就是月亮河的儿子。可见池老师对这条河的深厚感情,宛如母子!

脚踏沙地,并没有太多的柔软感。沙滩已经被丛生的草坪保护起来。听池老师说,有一段时间总有人来偷挖沙子,是池老师号召村里人守护,才保住了月亮河现有的状态。对此,我颇有感慨:一个人,只有活出一定的影响力,才有保护他人和心爱之物的能力。池庄因有了池老师,免受了不少伤害吧?被池老师呵护,变得越来越好。而池老师正是因为池庄的滋养,他的文学才有了根。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许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远走他乡淘金。而池老师,坚守住了物质的诱惑,一心追逐缪斯女神,追求精神至上,又怎能不让人敬重呢!是他的执着坚定和池庄这个美丽的乡村,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让他的文学事业如日中天!

沿着月亮河,一直向上走,河水清澈见底,静静流淌。清清的河水虽不语,却见证了池老师努力奋进的每一个脚步!

前面有一个苍翠的竹林,繁茂的竹子与水相依。下面是一个深潭。池老师指着潭说,这里就是月河和吴城的分界线。我娘家是吴城,对此潭颇感兴趣。走近看时,水从上游流入,到此回旋,淤积了一个深潭,河水在这稍作歇息又朝下游流去。至此成了月河吴城的分界。

前面再走就出了池庄了。河岸上有条明亮的小路,我们就此上岸。

岸边一块平地,一群黄牛,在这里聚集。或卧或站,在冬日暖阳下怡然反刍。旁边一丛丛茅草虽已枯黄,但依然根根直立,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荡,有着原始的美!茅草频频点头,像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欢迎。这真是一幅宁静的美丽乡村画卷,令人陶醉!无怪乎池老师的脚步无论走过多远,最后还是回归这里。始终不愿走出池庄。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因为知道作家的笔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便问池老师最近在写什么,池老师说,一部大型散文集《池庄》。听到这里我想起经常看到《淮源文学》公众号上池老师的文章,下面都显示选自《池庄》。我已看过多篇。散文内容囊括很多。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岁月、儒绅乡贤、睦族宗亲、寻根溯源无所不写。池老师用一颗作家敏感的心,细致入微的眼神,展现了池庄的历史,也用深邃的目光展望着未来。心怀悲悯,深爱着这个祖先为他选下,从小长大的池庄。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读时很多已忘怀的桐柏方言,像记忆深潭里调皮的鱼儿,浮出水面,向我吐出可爱的泡泡。令人忍俊不禁。

已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有记录人文地理的神秘《黄龙潭》;有记录历史大事的《抗疫》;有记录乡村习俗的《小年》;记录睦族宗亲的《弹棉花》;有走村串巷的手艺人《小匠炉》《刷劳锯》;有充满童趣的《小河蚌》等多篇。向我们展示了池庄的过往与现在,打捞着中国无数文人骚客吟咏的乡愁。读着这些,我终于理解了为何他的脚步总也离不开池庄。那是一种深沉的爱,牢牢牵绊了他的脚步。缠绕着他柔软的内心。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个从小爱学习的池老师,一个学识渊博的池老师,一个写作手法熟稔的农民作家。发生在池庄几十年甚至百十年前的往事,都由他信手拈来,娓娓讲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池庄,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氛围的池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池庄人的善良与纯朴!也是中国农民的善良与纯朴!

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没有大的格局,没有高尚的情怀,没有高远的眼界和横溢的才华,又怎么能写出这些文字?从小小的池庄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进程,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历史的见证!

期待着池老师的散文集《池庄》尽快出版面世!



聊着聊着,不觉走上村边的池塘小路,听池老师说这里曾经是碧荷葳蕤,红莲吐香。只不过此时那些可爱的生物正在积蓄力量,未曾萌芽,还未走到我的面前。但听池老师的描述,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池碧荷,无数的荷花在六月的微风中频频起舞!

前面一点就是村庄了。池老师说:“我们回去吧,李主席他们已经到了”。我才知道原来池老师邀请了文联的李主席。抬头,池老师那座两层小楼已在张望着我们。厨房屋顶的烟囱里,缕缕炊烟悠然上升,回旋……让我有种想要高唱《平凡世界》里那首关于炊烟歌曲的冲动!

到家门口,门前有三人在喝茶。一女二男。只听池老师喊李主席。我才知道这位年轻,英俊儒雅的老师是文联李主席。另外的两人是白老师和王老师。没想到此次能见到主席和另两位文友,真是意外之喜。听池老师说池庄好多墨宝,都是文联李主席的。可见池老师在李主席眼中的地位。

池老师的女儿过来倒茶,外孙女在身后雀跃。嫂子在厨房嗤啦嗤啦炒菜。池老师陪着客人喝茶聊天。真是一个幸福和谐的美满家庭啊!墙上端正挂着的“五美庭院”牌子,证明着这一切!不由会心一笑。

听李主席和王老师白老师他们和池老师随意的聊天,知道他们是这里的常客。想想池老师,守着妻女,一边耕读一边写作,不时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来访,这日子过得赛神仙啊!可谓是家庭事业双丰收。真是羡煞世人啊!

我们聊的最多的是文学,是淮源文学公众号。以及当今社会纯文学的尴尬地位。不过李主席对我们县的文学未来信心满满。因为我们有池老师,有李主席,有更多的桐柏文学爱好者!李主席年轻有为,独具慧眼。不仅书法精湛,古典文学水平也极高。有了池老师和李主席做领头羊,我想桐柏未来的文学一定能蓬勃发展,文学界一定会人才辈出的!

嫂子喊吃饭了!菜端上来了!在多个菜中,我发现有珍珠花炒肉,酸韭菜,炒槐花,炒河虾。这几个菜对于久离乡村的人来说,是很难品尝到的。吃到这些菜,真是慰藉了一颗久别家乡的心。不由暗叹池老师夫妇的细心与周到。

池老师给大家斟酒。举杯痛饮!最后一个菜上来,嫂子才安心地坐下吃饭。池老师热情地为妻子倒上一杯酒,说着辛苦了的话。如此深情的夫妻,彼此相携,互相理解,难怪池老师能在文学上有如此建树!这军功章啊,不仅有池老师的,也有嫂子的啊!

阳光灿烂的院子里,一张方桌,一桌子好吃的菜,一瓶酒,几个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聊天喝酒,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常常在人们心情愉快时,时间就会像个淘气的孩子,专与人做对,跑得飞快。一晃就到了分别的时间。彼此道别,李主席他们的汽车驶离村庄后,我准备返程。池老师送别,望着如此平易近人,却又才华出众的池老师,敬佩之情油然又增了几分。

脚下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水泥地面上是整齐的住宅。这里住着池庄的村民。他们热情善良,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此次池庄之行,让我多角度地了解了作家池长生池老师!看到他幸福的家庭生活;感受到他对池庄的深情;也触摸到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真是不虚此行!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5 21:59 , Processed in 0.10371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