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57|回复: 0

[湖南] 湖南省攸县班竹池氏家族文化一瞥

[复制链接]

4048

主题

861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790
发表于 2022-12-19 15: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iw.org 于 2022-12-19 17:09 编辑

攸县班竹池氏家族文化

作者:池飞舟
时间:2019.3.19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00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024.jpg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
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是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強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強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姓氏文化与宗谱文化,宗法、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祭祀活动等相关仪轨,族谱、宗祠、肇基老祖堂等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家族的气质、传统等精神特性。其中精神特性为其灵魂,它是千百年来通过一系列的约束和仪轨而内化沉淀下来的相关特质,它是区别不同家族的根本。
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基业,能促进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族内宗亲心理上的依靠。这就意味着家族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
由此可见,家族文化是形成家族、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一种文化因素。古代如此,今天仍然是它的延续,是建设国家,增強爱国主义的一种思想因素。
我班竹池氏家族文化,内容丰富翔实,底蕴深邃厚重。作为池氏子孙,在当今这幸福、美好的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把家族文化继承好、传播好、弘扬好,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文化成为兴旺家族、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347.jpg


据【班竹池氏族谱】记载:池氏家族源远流长,系出嬴姓。始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因其封地及家族繁盛之故,得姓受氏即从公子池始。
池姓先祖居渑池三百多年后,迁徏西河(今山西省临汾汾河以西离石一带),池姓郡望西河,亦即由此而来。
后又有池氏分支转迁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亦枝繁叶茂,故有池姓族谱称池氏郡望为西平。我班竹池氏家族郡望堂号为 " 西平堂 " 。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35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355.jpg

池氏始祖公子池像 (2017.9.20 池飞舟从陕西黄帝陵轩辕廟恭请)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358.jpg
公子池之后裔 子华公像 (公元前318年魏秦惠文王以池子华为相)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02.jpg
溥公后裔 宋 咸淳十年甲戌科特奏恩科状元 梦鯉公像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07.jpg

梦鲤公写给朝廷的《谢恩表》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1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1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2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2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2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33.jpg



据【班竹池氏族谱】记载:远祖溥公,原籍河南汝宁府西平县,曾任广东连州司户,在任职期满返归故里时,途经江西贛州,因爱其山川之胜,风俗之淳,即择贛之东镇(今贛州市水东乡七里镇)而居。溥生子旭,官赠尚书。旭生梦鲤(字德华)、梦熊。梦熊公徏居福建,后升华盖殿大学士。梦鲤公未迁,潜心攻读诗书,于宋度宗赵禥咸淳甲戍年(1274)荣豋春榜特奏恩科状元,大魁天下。

梦鲤公厥子有五,籍居不一。长芭斋公先是由江西赣州迁直隶凤阳府五河县(今属安徽),后因子池义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立有战功,由百户陛千户,封武德将军,调湖广都司茶陵卫右千户所,便偕男蒞任茶州,并受到明成祖朱棣诰封(1424)。义公生有两子,名德、敬,先后袭正千户职。敬生清、澄、渊三公。清生玉、琇、瓒、琏、璟五公。澄子瑄公由茶陵徏居梅城城南班竹舖(今攸县莱花坪镇莱花村池家老屋场),子孙繁衍,发祥无穷。故我菜花坪之苗裔,尊芭斋公为始祖,仁瑄公为支祖。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36.jpg

永乐帝颁布的诏书全文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40.jpg
永乐帝颁布的诏书全文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4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4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5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56.jpg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
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着每个家族的发展史,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郘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的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编修家谱、族谱、宗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四川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问题时说 : "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珵提供宝贵的资料 " 。
班竹池氏家族之谱,初修起于明朝万历年间,编修者为长沙府清公派分长房玉公位下九世孙宗武公。而今 « 班竹池氏族谱 » ,自清康熙甲子年(1685)始修,中经乾隆辛卯年(1772)重修,咸丰辛亥年(1851)三修,宣统己酉年(1909)四修,共和国丙子年(1996)五修,前有所承,后有所考。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45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0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0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1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1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22.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2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4.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5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5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12.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1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4.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31.jpg


人有归宿之地,祖有凭依之所。池氏宗祠自仁瑄公肇基班竹以来,族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便已建祠,崇祀典而福后代于无疆。尤以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扩建修葺,已成较大规模。1949年解放后,政府将祠堂收为公产,兴办学校,名为班竹小学。1958年为建菜花坪人民公社办公楼,将池氏宗祠拆除,所拆材料全部用于公社办公楼建设之需。祠内匾联因时势原因,族人未敢私自保存,当时族人认为已全部被毀。殊知在1990年12月2日,一块保存了240年的清乾隆年间的祖宗牌子现身。尤为可喜的是,就在前几天,即2019年3月16日,历时257年的原祠堂内一块两米多宽【永振家声】镀金匾在一户张姓人家被发现。此为家族之幸事喜事,族人一致认为,家族兴旺的春天来了,值得可喜可贺 !
注:目前尚有【状元及弟】【武德将军】【城门侯】【敦本堂】及对联匾额未曾现身,估计全已被毁。

微信图片_2022121917065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3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43.jpg


班竹池氏宗祠外观视觉图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4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5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5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0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03.jpg

清乾隆二十七年,由进士、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位于湖湘文化英杰之首的大教育家罗典,为我池氏祠堂鼎建而题写的 【永振家声】金字牌匾,在历经257年且丢失 61 年之后,于2019年3月16日失而复得。族人自动捐款予以修复。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14.jpg

清乾隆壬午岁时的老金字牌匾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24.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2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32.jpg
池氏祖堂自仁瑄公(字莹英)肇基班竹以来,作为厅屋公堂,是我班竹池氏家族聚会议事、婚丧喜庆、休养生息的重要场所,承载和见证了家族的繁衍变迁,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和谐家园起到了积极作用。1977年,因修建苏州坝水利建设工程过水渡槽,池氏袓堂被拆毁。1990年经族人致力,池氏袓堂又在原址建成。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3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42.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4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5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75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0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0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0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1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1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2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2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2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32.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4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47.jpg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我班竹池氏祖堂内陈列的十二块展板,它反映了班竹池氏家族的恩荣记录和曾经拥有过的又令后嗣引以为荣的辉煌 。反映了家族管理中的宗法族规及行为规范。承载了祖辈对后代沉甸甸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51.jpg
现立在池氏祖堂正面墙上的匾额画像
1. 池氏祖堂堂号西平堂匾额
2. 先祖子华公画像
3. 先祖梦鯉公画像
4. 特科状元匾额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55.jpg
现立在池氏祖堂左面墙上的匾额展板
1. 武德将军匾额
2. 芭斋勅命展板
3. 刘氏勅命展板
4. 梦鲤公谢恩表展板
5. 班竹池氏源流展板
6. 龟形之所老屋场记展板
7. 字辈展板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859.jpg
现立在池氏祖堂右边墙上的匾额展板
1. 永振家声匾额
2. 家规展板
3. 家训展板
4. 家戒展板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0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0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1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2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2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3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43.jpg

每年农历七月半,在族人们心中,是一个接祖祭祖的时节,在外经商、从业、工作的宗亲,有条件的都会回来,在七月初十日下午五点多钟,族内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携带供果酒水、钱纸香烛、烟花炮竹,齐聚池氏祖堂统一接祖,到七月十五曰下午五点多钟又统一送祖,期间各家各户要准备上等美味佳肴供奉祖堂祭祖。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4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5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95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01.jpg


凡族人终,七天之内丧事宜办理完毕。讣告、入殓、开吊、守灵、诵经、烧灵屋、墓地择址开挖、告天地、成服、出殡、送葬礼仪不省。族人自动帮忙。纯村民一般土葬。非农人口原则上实行火葬。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0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0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17.jpg

原祠堂侧龙形墓地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32.jpg
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四川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问题时说 : "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 。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中指出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管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管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习近平主席讲话后才一个多月,即2015年3月27日,« 湘潭曰报 » 刋登了一篇报道 < 档案里的百年家族史 > , 并配发一幅照片。记者采访报道的主人公就是我本人。因报道文章的内容与编写本书的主旨相同,故将此文也一并收入本书中,说明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顺应时势、适应时代、上符天意,下合民心。增强了我们继续做好弘扬家族文化,讲好池家故事这项工作的信心与力量。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37.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4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5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059.jpg

在童年的记忆里,班竹池氏宗祠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因为家穷,解放后我在公产池氏宗祠内住居了九年,并在此(班竹小学)读书四年,宗祠内外景致尽收眼底。后来宗祠被拆毁,又住回池家老屋场,从祖堂进进出出,由此又对祖堂印记颇深。那时从家族中的长辈们那儿,多少获得家族中的些许信息。但在当时,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知识无凝也是碎片化的。直到一九九六年第五次修谱,因为兴趣和责任使然,便潜心研读旧谱,挖掘整理家族优秀文化。深感我班竹池氏家族文化深遂而厚重,灿烂且辉煌。作为池氏后嗣,有义务弘扬家族文化,讲好池家故事,今将其整理成书,让宗亲知之习之,为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不断开拓进取,继续发扬光大,再创新的辉煌 !


池 飞 舟
2019 年 9 月 1 日

《附录一》
祖堂堂号功能及其他
祖堂,一般指一个地方,一个姓氏落业祖(落寨祖)所建住宅的厅堂(厅屋、堂屋)。由于人口发展等原因分迁多地,形成分支,所建新宅厅屋亦称祖堂(也有称分堂)。故一个地方同一个姓氏落业祖堂一个,分迁祖堂有多个。

祖堂的作用是:人口聚居出入活动场所;办理婚、丧、寿、喜活动场所;祭祀祖先或先贤场所;商议族内或本房内重要事务场所;也是家族文化展示场所;也是家庭、家风、家教传承与教育的场所。

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中华民族文化和姓氏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推崇发展,很多姓氏都在重建或改建祖堂,但其作用,除了沿袭明清时期正能量作用外,很多地方响应国家号召,与时俱进,把祖堂建成了各地的文化礼堂,群众文化娱乐中心,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美好家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祖堂均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书写,制成金字匾挂于祖堂正厅正面。

我班竹池氏祖堂堂号为:西平堂

族人或外姓名人可根据本氏族荣耀撰写祖堂门联,悬挂于祖堂大门两侧,上方可悬挂《某氏祖堂》牌匾。

班竹池氏人家撰稿



《附录二》
祠堂堂号功能及其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浓厚与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用来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 “祠堂” ,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宋之前,修建宗祠有等级限制,民间不得立祠,只有皇家和有相当官阶的官宦才能建家庙,普通百姓是不允许的。明以后这个律令才放宽,但也只能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 “家庙”,其余均称之为 “宗祠”。

宗祠一般为同祖开支散叶后裔,在分为多派系以后联宗修建,将自己本祖本支的祖先牌位供于祠内,凡是共祠的祖先均可以随时到宗祠祭祀祖先。

祠堂有多种用途:首先,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其次,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可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活动之用;第三,是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重要场所;第四,旧时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第五,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正因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赿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赿讲究,祠堂往往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上方。

我班竹池氏宗祠堂号为:敦本堂

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中华民族文化和姓氏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发展,很多姓氏都在重建或改建宗祠,把宗祠建成文化礼堂,群众文化娱乐中心,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和谐家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班竹池氏人家撰稿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10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10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311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3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4.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20.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1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12.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0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53.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5.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4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8.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4.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31.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526.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39.jpg
微信图片_20221219032635.jpg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3-3-22 17:37 , Processed in 0.14467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