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459|回复: 1

[名人] 马小林:我认识池茂花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1
发表于 2022-8-9 22: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4.png



              马小林  农民日报高级记者。

file:///C:/Users/26365/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352/wps8.png

我认识池茂花
    茂花是那种最容易交往的,属于“绵绵善善” 的一类人。他见人总是浅浅地一笑,不含有任何私利在其中。他不是那种城府很深,每一句言辞都经过缜密的思索,每一个行动都是已估出价值高低名 利大小得失多寡后的表现的老于世故的人。茂花简单,不设防。与他交往更无需提防。不设防的人朋友多。记者群里,谁都可以拍着胸脯说和茂花的关系如何如何的“铁”。 不论是平辈大朋友还是晚辈小朋友,谁都能跟他开玩笑,他也从不恼。一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云集,数他热闹。
新闻界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为名而来,为官而去”。此话并非说说而已。从 “无冕之王”向有冕之王的过渡,是新闻界部分人士崇尚和努力实践的人生目标。
    尽管权力有无比的诱惑力,茂花居然不惑。从北京转回家乡,当了个普通记者。他初回家乡时,是个没什么背景可值得炫耀的很普通的人。在山西最高等级的新闻机构——新华分社,出现了一个小个子雁北人。他穿着随便,固执地说一口平鲁话,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其言谈举止甚至有降低新华社记者高雅身份之嫌。这就是茂花最初展示给我的形象。
    新闻记者成名,在于新闻作品质与量的积累。茂花的这种“积累”,不断改变着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他同时显露出来的质朴、谦逊、宽厚的人品,又巩固和提高着“位置”。 直到有一天,有人觉得应该给他一个官位才能适合他的成就,特别是他周围的人,提拔的提拨,升迁的升迁,而他依然如故。他的朋友开始为他没能当上官而忿忿不平,以至于主动为他“跑”官儿,觉得哪怕在本行业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对他成就的认可啊!再后来,朋友们为他“跑”已不算回事,形势急转直上,若干位省级领导人主动要提拔当官儿。据我所知,确有权力的宝座虚位以待,只是他执意不坐。
    其实,茂花的选择正是他的明智之处。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茂花的职业和他的性格与天赋融合得很完美。宁失其利不失其志。茂花是个真心喜欢自己职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对一个人来说,自豪无疑是所从事职业的最高境界。茂花求志而不入仕,这是我对他有“深刻认识”之一点。
    茂花是当之无愧的名记者无疑。这样说,并非因为他已具有了高级职称。在“人情社会”中,“照顾”能戏谵一切严肃。职称未必能准确地表明个人成就。更确切地说是资历、 工龄的另一种称谓。这样说并不是对茂花的职称有疑问,恰恰相反,茂花有无高级职称都无 所谓,没多少人能记住他的职称或以职称衡量他。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茂花的“名记者”之名,是他辛苦换来的,是他品德、智慧、勤奋的结果。
    他握一枝妙笔,曾使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成为当代英雄,也曾使高官厚禄者成为阶下囚; 他曾使一个省最重要的工程在最关键的时刻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曾使一个省因“官僚主义害死人”而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严厉批评, 进而引发了一场全国性打假运动。
    他持一架相机,取景框里聚焦过领袖与群众、英雄与美景。他主持出版过若干本大型画册。中南海里有此收藏,省委会议室里有此陈 列。文武全才,连踢带打的池茂花,焉能不是 “名记者” ?我一直以茂花为学习之典范,除 了学不会他那浓重的平鲁话之外,他的敬业精神总是可以学的吧。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1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1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4.jpg

我怎么初识池茂花的,已经记不起来了。我怎么“利用”池茂花的,却明白无误地记着。那是十多年前的1985年,具体日子是8月25曰。我和同伴张敬民以年轻人特有的“发疯”精神,徒步“走西口”走到了晋西北朔县一个叫火烧坡的小村子。那是很艰难的一天,天下着雨,山路泥泞不堪,我俩还不明智地各背着一个硕大的旅行包,几乎是连滚带爬,一身泥水一身汗水地爬上了火烧坡。我们当时的行为的确有悖于常理,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县里的陪同,还没有专车迎送。所以,刚进村支书家那一刻,瞅着我俩的狼狈相,支书王海怎么也不相信眼前的两个小伙子是省里来的大记者。那会儿正是开放初期,鱼龙混杂,社会上骗子层出不穷。突然而至的陌生人,怎能不引起人家的怀疑。面对支书不信任而引起的冷漠,我俩在支书家地当间,坐不是站不是,手足无措,极为尴尬。在这个 “信任危机”的当口,我偶一抬头,发现支书家墙上的相框里有一张池茂花的照片!这一发现犹如 “阳光驱散了乌云”。“哈哈,池茂花!”我们兴奋地叫着这个名字,颇为自豪地告诉支书,墙上这个池茂花与我们岂止认识,那是我们的哥们儿!接下来的局面大变,我们被邀请脱鞋上炕,大吃大喝大睡。其实,我和茂花并没有深交,我们的交往仅仅限于间断性地一同出现在新闻记者被邀请的场合中,见面相互笑骂一句便相互询问近况,相互提供新闻线索。

茂花是那种最容易交往的,属于“绵绵善善” 的一类人。他见人总是浅浅地一笑,不含有任何私利在其中。他不是那种城府很深,每一句言辞都经过缜密的思索,每一个行动都是已估出价值高低名 利大小得失多寡后的表现的老于世故的人。茂花简单,不设防。与他交往更无需提防。不设防的人朋友多。记者群里,谁都可以拍着胸脯说和茂花的关系如何如何的“铁”。不论是平辈大朋友还是晚辈小朋友,谁都能跟他开玩笑,他也从不恼。一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云集,数他热闹。

我和茂花之谊虽没有达到“铁”的地步,但对他的认识却是深刻的。这种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熟悉,而是“日久见人心”后的再认识。凡事业有成的人,无疑对所从事的事业都有股超乎旁人的执着追 求。茂花'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

新闻界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为名而来,为官而去”。此话并非说说而已。从 “无冕之王”向有冕之王的过渡,是新闻界部分人士崇尚和努力实践的人生目标。

茂花本来是可以步入仕途的。他在部队就已经是军官,他却要弃官从文;他本来可以留在北京一个不错的单位,他却执意转业回到了家乡山西。孰不知,家乡的行情恰恰是重仕远胜于重文,即使在本应 超脱一些的知识阶层也不例外。在权力崇拜的环境里,官阶是一个人价值、作为、 能力、功名实现程度的度量衡,是福利待遇的标志。任何其它意义上的实现,在权 力的光环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权力有无比的诱惑力,茂花居然不惑。从北京转回家乡,当了个普通记者。他初回家乡时,是个没什么背景可值得炫耀的很普通的人。在山西最高等级的新闻机构——新华分社,出现了一个小个子雁北人。他穿着随便,固执地说一口平鲁话,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其言谈举止甚至有降低新华社记者高雅身份之嫌。这就是茂花最初展示给我的形象。

我对茂花的认识,是缘于看到报纸上“池茂花”这个名字时的好奇。随后见到了这个名字背后的这个男人,随即更加好奇。再后来, 这个名字出现在报刊上的次数愈来愈多,特别是在颇能引入注目的新闻下面,总“附着”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承载”着的人便愈来愈具 有了魅力。

新闻记者成名,在于新闻作品质与量的积累。茂花的这种“积累”,不断改变着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他同时显露出来的质朴、谦逊、宽厚的人品,又巩固和提高着“位置”。直到有一天,有人觉得应该给他一个官位才能适合他的成就,特别是他周围的人,提拔的提拨,升迁的升迁,而他依然如故。他的朋友开始为他没能当上官而忿忿不平,以至于主动为他“跑”官儿,觉得哪怕在本行业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对他成就的认可啊!再后来,朋友们为他“跑”已不算回事,形势急转直上,若干位省级领导人主动要提拔当官儿。据我所知,确有权力的宝座虚位以待,只是他执意不坐。

茂花置权力于不顾。是不愿“摧眉折 腰” ?还是矜持的过分?在权力崇拜的环境里, 能当官儿而坚持不就,在公众眼里就变得不可理解,如同大龄而未婚或婚后长期不孕者面对 公众的审视不是变态就是有病。

其实,茂花的选择正是他的明智之处。“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茂花的职业和他的性格与天赋融合得很完美。宁失其利不失其志。茂花是个真心喜欢自己职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对一个人来说,自豪无疑是所从事职业的最高境界。茂花求志而不入仕,这是我对他有“深刻认识”之一点。

与任何一种职业同理——当记者易,当 “名记者”难,在中国大陆当“名记者”难上 加难。

茂花是当之无愧的名记者无疑。这样说,并非因为他已具有了高级职称。在“人情社会”中,“照顾”能戏谵一切严肃。职称未必能准确地表明个人成就。更确切地说是资历、 工龄的另一种称谓。这样说并不是对茂花的职称有疑问,恰恰相反,茂花有无高级职称都无 所谓,没多少人能记住他的职称或以职称衡量他。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茂花的“名记者”之名,是他辛苦换来的,是他品德、智慧、勤奋的结果。

在局外人看来,中国记者比外国记者“好混”,工作“好应付”。毋庸讳言,在中国大陆当个普通记者的确不难。照本宣科,不越雷池,混碗饭吃,事实上,真正的名记者绝不是行为偏激的人。单纯地把自己归类于社会监督 者或歌功颂德者都是幼稚的表现,都不可能成为名记者。在我看来,茂花这个尺度掌握得很好。他从不把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看待。他的新闻视角是帮助政府做好工作,而不是虎视眈耽地专挑毛病;是为民解忧济困响喊,而不是幸灾乐祸的传播;是促进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而不是落井下石地推波助澜。正因为此, 他能在省委书记家中喝酒,也能在山村老乡家炕头上吃粥。官员与百姓,都视他为朋友。朋友多,他得到的新闻线索就多,他的成就也就异常地突出。

他握一枝妙笔,曾使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成为当代英雄,也曾使高官厚禄者成为阶下囚;他曾使一个省最重要的工程在最关键的时刻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曾使一个省因“官僚主义害死人”而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严厉批评, 进而引发了一场全国性打假运动。
他持一架相机,取景框里聚焦过领袖与群众、英雄与美景。他主持出版过若干本大型画册。中南海里有此收藏,省委会议室里有此陈 列。文武全才,连踢带打的池茂花,焉能不是 “名记者” ?我一直以茂花为学习之典范,除 了学不会他那浓重的平鲁话之外,他的敬业精神总是可以学的吧。

马小林,作者系 农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家马烽之子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6:14 , Processed in 0.10538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