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陈谨之:池必卿率先启动农村改革的胆识气魄和大手笔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13: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谨之:池必卿率先启动农村改革的胆识气魄和大手笔

率先启动农村改革的
胆识气魄和大手笔

陈谨之

1983年前的10年我在原贵州省农委工作。70年代末到1985年春,池必卿同志先后任贵州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主持全省工作。省委召开讨论农村工作的大小会议一般都叫我去旁听,起草或参加起草有关文稿。因此我得以近距离领略必卿同志的领导风采。

1979年,是中国历史大转折的一年,是改革开放发端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其时还在人民公社的禁锢中、在饥俄线上挣扎的贵州农民,为了吃饱肚子,在许多地方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对此,当时中央是明文规定不允许的,贵州省委布置各地“纠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得以悄悄进行的地方,往往是在农村基层干部甚至是县、区干部默许乃至带头下干起来的。对上面的“纠偏”,他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软办法应对。有的生产队长被集中到县里进“学习班”,队里的农民叫他安心学习,他家分包的责任田由大家帮助种得好好的。有的地方硬性实行“纠偏”,农民则以消极怠工对付。面对这种情况,必卿同志带头,省委常委们分头下到各地农村调查。这种调查绝不是坐着汽车“跑马观花”,而是深入到村寨农户,跟农民谈心交朋友,一沉下去就是十几天个把月。1980年春节尚未过完,正月初五我随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分管农村工作的王朝文同志到遵义地区调查。我们在农村中看到,凡是搞了“包产到户”的地方,小麦、油菜一片葱绿,庄稼种得满满的,田野真的成了“希望的田野”。开座谈会、到农户家访,大家都开始敢讲真心话了。在一些坚持生产队集体生产的地方则是另一番景象,一片调零。我们回到地委,住进招待所后,自己摸黑到电影院买票看了一场《七品芝麻官》。第二天我们到遵义县山盆区。这种调查一般都不叫地县区或公社的领导陪同。这一天我们到坚持集体生产的打鼓公社一个生产队,发现全队十几户人家有十几个娶不起媳妇的单身汉,一户人家七口人只有一床破被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山走到大队部所在地,没有找大队干部,刚站下来,就陆续有一些农民围拢,越来越多。他们默不出声,只是眼巴巴地望着。可能他们看到是坐小汽车来的,估计有大官来了。看到这种情况,朝文同志动情了,他十分诚恳地大声说:“怎样干能增产增收,你们就怎样干吧。‘当官不为民作主,宁可回家种红薯’(这是昨晚电影中的台词)。我头上这顶乌纱帽,要拿随时都可以拿掉。”

回到贵阳,必卿同志主持召开常委会,朝文同志详细汇报了在遵义地区调查的情况。到各地调查的常委们也分别反映了类似情况。一位红军出身的老同志甚至激动地说:“我要是农民,我也要包产到户。”会上也不是同发一个声音。有的领导同志面有忧色。20世纪50代末,60年代,70年代,反“单干风”整了多少人!此时心有余悸是可以理解的。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必卿同志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以对党对人民的大忠诚、大睿智、大勇气、大魄力,断然拍板。决定顺应民心,不当农民要求改革的“抵门杠”。1980年3月17日,上午结束了常委会,下午召开到县的电话会,必卿同志主持,朝文同志讲话,宣布停止针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纠偏”。贵州农民得到了又一次解放。

此后不久,大约在1980年春夏之交,省委召开专题讨论农村工作的干部会议。大会发言在解放前国民党省政府遗留的一个破旧的大会议室举行。必卿同志安排的这次会议开法,此前我从未见过,如果用现今的流行语言,也许叫做“论坛”。主席台上,以往都是一排桌子,后面一排椅子,省委书记坐在正中,两旁是他的副手。这一次,主席台上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主持人都没有,只立着一个麦克风。主席台下一排排木长椅,池必卿和省里其他领导同志坐在第一排,后面坐满了地州市县和省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作大会发言的县委书记一个接一个走上台去,讲完就走下来,没有一个人念稿子。我记得最清楚,江口县委书记、贵定县委书记上去讲他们县里百分之九十几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讲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成效和优越性;岑巩县的县委书记则讲他们县人民公社生产队坚持集体生产的经验,讲得头头是道。大会发言结束就散会,没有人总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在这里开风气之先了。

此后,经过省地县各级干部讨论、修改、补充,还征求了党外人士的意见,必卿同志签发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明确指出:只要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什么政策办法最适合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有利于调动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是好政策、好办法,就应当认真执行。”《指示》于1980年7月15日正式发出。此时,全国还没有一个省发出类似文件。只有贵州,以省委文件形式,在全省范围把农村中涌动的变革旧体制的暗流变为公开的有领导的改革,把生产经营自主权正式交给农民。

公道地说,农村改革的启动和在全省范围有领导地展开,贵州没有落后,而是先走了一步。《凤凰周刊》2005年第34期发表邓飞的文章《任仲夷辽宁闯“禁”》,里面提到:“1980年9月,中央召开省委书记座谈会,会上万里建议把‘不要包产到户’改为‘可以包产到户’或‘支持包产到户’,引发激烈争论。任仲夷和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内蒙古区党委书记周惠公开表示支持万里,是极少数最先支持‘包产到户’的省级领导。后来听说必卿同志在争论中坚持从各省实际出发,说“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专论阳光道与独木桥的文章。当时必卿同志这句名言广为流传。

此后,在省委领导下,农村改革中一些有关的具体政策逐步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火山般迸发出来”,这样的词句在报刊、各地的内部报告中屡屡出现。1981年贵州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农民创造的新体制遭遇了严峻的考验。贵州农业历来是“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过去在这样的大灾年,是要出现饿死人和大量逃荒的。这一年不仅农村稳定,而且获得增收。农民运用通过改革得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整生产结构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年除粮食减产外(比以往重灾年少减产一半),油菜籽、烤烟比上年增长一倍多,猪牛羊肉产量增长18.5%,农业总产值增长6.9%。这是改革的成果,是新体制创造的奇迹。

在历史大转折关头,池必卿同志在贵州导演的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在这里,领导品格,政治智慧,政治勇气,领导艺术,充分发扬民主,求真务实等等,决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辞藻,那是活生生的领导魅力。

人民推动领导者,领导者坚持以民为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敢冒大风险,以大忠诚、大胆识、大勇气、大智慧,凝聚领导集体、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力量,把改革从地下推到地上,从地上推向前进,功在千秋。其中的典范意义值得后人深思。

2006年1月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02:05:01 | 只看该作者
陈谨之 女,1931年生,广东南海人。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和经济改革工作。
1983年以来先后任贵州省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省经济体改委常务副主任,贵州省第八届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
现任贵州省经济体改研究会会长。副研究员。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16:23 , Processed in 0.10291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