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792|回复: 2

[史料] 颜立水|池显方与晃岩(首位呼吁池显方墓葬保护工作的学者)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1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17
发表于 2022-1-4 22:4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nloy83 于 2022-5-30 12:41 编辑

                            池显方与晃岩
                                 颜立水

根据地方志书记载:“晃岩在感化(里)端山(如人端坐而名),距县北二十里(有载十三里),明邑人池显方辞荣入道,诛茅山栖读书其地。先是居人夜见山林放光,木石齐明,以经称‘佛光晃煜’故名。”
这就是晃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称的由来,这里所说的“居人”,是指未建汀溪水库之前黄坑桥,窑内、下乡、加走埔等村烧瓷后裔的居民;而池显方则是明末同安一位交际广泛,著作甚丰的文化名人。

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居同安嘉禾里(今厦门)。其祖池兆铭原籍长溪,永乐间从征沙县寇,叙功授永宁卫中左所总旗,遂为厦门人。螽斯衍庆,池氏渐成厦门望族,明末清初,文风丕展,科甲联登。池浴德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太常寺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其弟浴云、浴沂均有义声,被道光版《厦门志》列入“义行”人物传。池浴德长子显京,万历三十七年举人,任怀庆同知(府之佐官,正五品);次子就是池显方,尚有一女适光禄寺少卿、金门平林人蔡献臣(池显方为其外甥蔡谦光著《千云斋集》、蔡甘光著《恢斋集》作序)。池浴德曾孙池继溥是康熙二十九年举人,任曲周知县;其侄显兖也是举人出身,任职同知;尚有一侄女适蔡复一妻弟李玉阶,池家最后一名见诸邑乘的池其绳是康熙四十年贡生。池氏家族可谓是“书香门第”,子弟多有著作鸣世。但也出过不肖子孙,如池浴德庶孙池法就把水仙宫后凤凰山下池浴德墓卖与张凤诏铲平盖屋,成为家族的千古奇耻。而显方则是这个家族一颗耀眼的明星。

池显方先在福建巡抚南居益(陕西渭南人,天启三年任,曾在厦门沿海指挥抗荷斗争)处供职,天启四年(1624年)在应天府中式举人,因母亲年迈没有参加会试(即考进士)。他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厦门创筑玉屏寺(即虎溪岩),“初筑玉屏吞海色”,可能是小岛“不见流泉石空碧”,抑或是为了潜心读书写作,终于带着老母亲来到端山晃岩,这就是秦钟震(晋江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官知府)所说的“辞荣入道将母山栖”。端山去同安县城十余里,山青水秀,“桃源人家似相遇”,确是著书立说,参禅乐道佳处,完全适合这对母子的生活环境。那里有“幽壑纳余青,晴川浮片素”的激素洲、“穴山乃为洞,入洞山乃见”的石淙洞、“会心不能言,但知为众妙”的众妙亭、“下际端山门,上缘晃岩屋”的松亭、“以尘触其根,入耳都是韵”的韵亭,还有双泉坪、花源涧、大龙湫、盘陀石、回狮峰、缑岭桃等胜景。池显方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文人,他工诗文,喜山水,尝陟武彝、游秦淮、登泰岱,在游山玩水时,“海内倾盖尽知交”。大书法家董其昌(松江华亭人)、地方史学家何乔远(晋江人)、文章风节黄道周(漳浦人)、五省经略蔡复一(金门人)等海内名辈“皆折节乐与交”。天启五年(1625年)意大利籍的天主教教士艾儒略应宰相叶向高(同安佛岭叶氏二十世)之请来福建传道,池显方也赋诗见赠,足见池显方有相当广泛的交际圈。因此,当他隐居端山时,那时的交通条件可想而知,但造访者冲着“中有幽栖处士家”而络绎不绝,可谓是“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弯弯曲曲的汀溪小道,印满了曹荃(无锡人)、邵之詹和陈相才(均是余姚人)、张鸣盘(嘉定人)、秦钟震、孙朝让等四方名士的足迹。他们慕名来此扫叶煮茶,吟诗作赋,给晃岩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池显方撰著的书也叫《晃岩集》(共二十二卷)。这些都是晃岩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笔者二十年来苦心寻访的动因。据方文图老先生介绍,池显方曾居厦门鼓浪屿竹林(后来的普育小学),以“晃岩”的“晃”字自号“晃园主人”,建造“极花竹之盛”的晃园。1647年郑成功驻扎鼓浪屿时,看到龙头山(后名晃岩)的景色胜似日本的“日光山”,于是将“晃”字拆开,成为今天游人如织的日光岩旅游胜地。

2004年4月18日,褒美村民叶子英带领笔者考察晃岩遗址。其址在汀溪水库库区东侧,水库未建以前,它与宋代生产“珠光青瓷”的窑址隔溪相望,大约相隔两公里。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许琰(雍正五年进士,金门后浦人,住桐屿)有描写汀溪的《潇湘神祠》云:“溪水清,溪水清,水烟朝尽暮还生。一自洛波人去远,不知何处步溪声”,清代汀溪原始的自然风光可见一斑。现在库区水位最高时,两处宋明的遗址几被淹没。眼下是涸水期,晃岩遗址尽露无余,各个开间的基址可辨。岩寺坐东朝西,两进三开间双护厝构筑,主体建筑面宽16.8米,进深22米,二进厅堂铺以28.5厘米见方的红砖,后墙夯土筑成,有鹅卵石铺就的人行道。岩北有露出地表的瓦片、青砖、水缸、引导山泉的石槽等遗物。据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礼部池显方宅在慈汀保晃岩右盘谷”,因此有可能是池显方读书写作的生活区。晃岩左下侧有池继善(康熙47年举人,达州州同)墓葬,三合土“风”字形墓围,石龟封穴。岩前庭右树立一碣圭首石碑,高1.45米,宽0.69米,竖刻楷书11行,满行26字,碑额横镌楷书自右至左连读为:晃岩檀樾发愿碑文。碑文表述:池显方于崇祯七年(1634年)自武林迎请毗卢佛和大藏经回山,是年冬建晃岩以祀,同时置田地若干亩供诸苾蒭(僧人),晨昏薰修。为使香火连绵不断,池显方发下誓愿:在他身后不得有人(包括僧家、其子孙及池族)毁律破戒,阿容匪人,坏乱清规,不信三宝,不重经籍,废田卖山,据堂为馆,借房为家,擅伐山荫,占卖僧田等不良行为,违者将“生遭王法,死坠地狱,永不得如意”。碑文为池显方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撰立,乾隆二年(1737年)住持僧人是岸重新,这是晃岩遗址确凿的历史物证。池显方的墓在晃岩对面约两里的盘谷内,墓体被沙石埋没,倒在地面的方首墓碑高0.74米,宽0.33米,上镌“明礼部直夫池先生暨配安人慈淑蔡氏茔”,可惜墓也在库区水位线下。

星移物换,沧海桑田。汀溪窑场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港口的转移终于“倒窑”,晃岩并没有如池氏所愿而佛灯长明,汀溪水库的建设,加速了遗址残存建筑物的圮废。现在就地恢复晃岩已有困难,但迁移古代石碑,树立遗址标志,整治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盘谷内的池显方墓等切实工作,仍需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付之不懈的努力。





       文史专家廿载寻访晃岩遗址浮出水面
                               
来源:2004.04.28《厦门晚报》
记者:黄秋苇

4月23日下午,本报记者和同安区文联、报道组同仁,在该区文史专家颜立水的带领下,沿刚刚走出史籍的端山盘谷下到人迹罕至的汀溪北岸,充当浮出水面的晃岩遗址的首批“考古队员"。

位于同安汀溪的晃岩,曾是明代名土池显方的隐居处,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史志记载,端山去同安县城二十里,山青水秀,“桃源人家似相遇”,那里有“幽壑纳余青,晴川浮片素”的激素洲,“穴山以为洞,入洞山乃见”的石淙洞,“会心不能言,但知为众妙”的众妙亭,“下际端山门,上缘晃岩屋"的松亭,“以尘触其根,入耳都是韵”的韵亭,还有双泉坪、花源涧、大龙湫、盘陀石、四狮峰、缑岭桃等胜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鼓浪屿日光岩的“晃岩”俗称,其来历正是池显方于1609年在山麓建“晃园”、著《晃岩集》(共22卷),始称此山为“晃岩”,意为放光之岸。

然而,星移物换、沧海桑田,曾经显赫辉煌的汀溪窑场由于社会动荡和港口转移终于“倒窑”,晃岩也没有如池氏所愿而佛灯长明,时过境迁,屋圯墙倾,居然从人们的视线里失踪。1956年汀溪水库的建设,使废弃的晃岩遗址彻底淹没,其方位成为文史界的一个不解之谜。

矢志于挖掘乡士人文资源的颜立水先生,廿载寻访、上下求索,终于今年4月18日发现晃岩遗址。其址就在汀溪库区东侧,与水库未建前的宋代“珠光青瓷"白窑址隔溪相望,相距约两公里。在水位最高时,这两处宋明遗址没入水中。眼下是涸水期,晃岩遗址尽露无余,各个开间的基址清晰可辨。

我们在现场看到,岩寺坐东朝西,系两进三开间双护厝构筑,主体建筑面宽16.8米,进深22米,二进厅堂铺以28.5厘米见方的红砖,后墙夯土筑成,有鹅卵石铺就的人行道。岩北有露出地表的瓦片、青砖、水缸、引导山泉的石槽等遗物。据民国《同安县
志》记载:“礼部池显方宅在慈汀保晃岩右盘谷",因此可以论定这里是池显方当年读书写作的地方。

晃岩左下侧有池显方之孙池继善(康熙47年举人,达州州同)墓葬,乃三合士“风"字形墓围,石龟封穴。这些特征也与志书记载吻合。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岩前庭右竖立一碣圭首石碑,高1.45米,宽0.69米,竖刻楷书11行,满行26字,碑额横镌楷书自右至左边读为:晃岩檀樾发愿碑文。碑文表述:池显方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自武林迎请毗卢佛和大藏经回山,是年冬建晃岩以祀,同时置田地若干亩供作祭品。为使香火连绵不断,池显方还发下誓愿:在他身后不得有人(指僧家及其家族子孙)毁律破戒、阿容匪人、坏乱清规、不信三宝、不重经籍、废田卖山、据堂为馆、借房为家、擅伐山林、占卖僧田,违者将“生遭王法,死堕地狱,永不得如意。"碑文为池显方清顺治九年(1652年)撰立,这是晃岩遗址确凿的历史物证。我们认为,晃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同安区文史领域的一项遗憾,值得引起重视。现在就地恢复晃岩已有困难,但迁移古代石碑、封立遗址标志、整治原有景观,寻觅并保护盘谷内的池显方墓等切实工作,仍需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付之不懈的努力。
45844593e1fc95e243745ea05255d7d3.jpg
Screenshot_20220104_213840.jpg
Screenshot_20220104_214055.jpg
Screenshot_20220104_214154.jpg
Screenshot_20220104_214235.jpg
39eea71f314a1e143ad69f5d3369f9b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发表于 2022-1-5 1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立水,1942年11月生,厦门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省民俗学会理事,曾任同安文化局、宗教局局长。
长期从事地方基层文化工作。编著的主要作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同安县卷》、《秋实集》、《冬耕集》、《金门与同安》等。曾获"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发表于 2022-1-5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晃岩胜迹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八记载; “晃岩在感化(里)端山(如人端坐而名),距县北二十里(或载十三里),明邑人池显方辞荣(指不赴春闱)入道,诛茅山栖,读书其地。先是居人(指水库修建前下乡、窑内、黄坑桥、加走埔等村居民)夜见山林放光,木石齐明,以经称‘佛光晃煜’,故名”。这就是晃岩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名称的由来。端山西麓有汀溪,山青水秀,“桃源人家似相遇”。这里有“幽壑纳余青,晴川浮片素”的激素洲,“穴山以为洞,入洞山乃见”的石淙洞, “会心不能言,但知为众妙”的众妙亭,“下际端山门,上缘晃岩屋”的松亭,“以尘触其根,入耳都是韵”的韵亭,还有双泉坪、花源涧、大龙湫、盘陀石、回狮峰等自然景观,确是著书立说、参禅乐道之佳处,完全适合池显方和他母亲的生活环境。池显方是明末著名的地方文人,他工诗文,喜山水,尝陟武夷,游秦淮,登泰岱,因而“海内倾盖尽知交”。大书法家董其昌(松江华亭人)、地方史学家何乔远(晋江人)、文章风节黄道周(漳浦人)等海内名士“皆折节乐与交”。天启五年(1625年),意大利籍的天主教士艾儒略应宰相叶向高(同安佛岭叶氏二十世)之请来福建传道,池显方也以赋诗见赠,可见他交际之广泛。因此,当他隐居端山时,造访者冲着“中有幽栖处士家”而络绎不绝。曹荃(无锡人)、邵之詹和陈相才(均是余姚人)、张鸣盘(嘉定人)、秦钟震(晋江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官知府)、孙朝让等四方名士慕名来此扫叶煮茶,吟诗作赋,给晃岩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池显方撰著的书也叫《晃岩集》 (共22卷)。池显方在厦门鼓浪屿龙头山下建有“极花竹之胜”的晃岩别墅,并自号“晃园主人”。后来的“日光岩”即由“晃”字拆成。据厦门文史专家方文图先生考究,鼓浪屿的晃岩是移植同安端山的晃岩而名。现在汀溪有池显方于崇祯七年修建的晃岩遗址和他为保护晃岩业产撰写的《晃岩檀越发愿碑文》石刻,池显方的墓地就在晃岩西面的盘谷内。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20:31 , Processed in 0.10516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