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6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三位记者追忆池幼章先生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4:32: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三位记者追忆池幼章先生

作者:任健、史春波等
来源:台州日报
时间:2021-07-16



编者的话:

7月10日,知名企业家、全国劳模、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幼章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从白手起家到行业翘楚,从跌落谷底到东山再起,池幼章始终冲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前线。他的创业生涯,也可看作是台州民营企业家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缩影。

以下三位记者以各自的文字,缅怀这位传奇一生的企业家。

愿逝者安息。



01
再也接不到您的电话

——悼念池幼章

任 健

(偶尔采访的老编辑)



池幼章

“任健同志,我又出院了,感觉好得很啊。”最近一年多,池幼章住院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但每次出院,总会打个电话,言语间,是喜悦与豁达。

但是,我再也接不到这样的电话了。

2021年7月10日下午5时,知名企业家、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幼章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他,走出了时间。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人,会和上千人比较熟悉,和上百人亲近,但只有少数成为好友。

认识池幼章之后,他不止一次说:“你我不仅是采访和被采访关系,我们是忘年交,是好朋友,要保持联络。”当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八旬老人,一字一顿说出这样的话,冰都会融化。

我只能把这份因工作延伸的情谊,归为缘分。如果没有接到报社“改革开放四十年 潮涌台州湾”系列报道的采访任务,我不可能走近池幼章,成为他生命最后阶段联系最多的记者。

从最初推出人物通讯《池幼章:我将再起》到《唯有誓言放不下》,再到最近的“新时代垦荒人”系列之一《池幼章: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中间穿插了几篇短消息和一些不署名文稿。这是我和他工作上的接触。

对待文字,从小热爱文学的他,近乎苛刻,但态度又极尽包容。有不同想法时,总是婉转提出。每每达成一致,电话中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深受鼓舞,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你不管写了什么,都可以发给我看看,我乐见其成。”他说——他从来不吝啬鼓励。

他多次在公开、非公开场合表达:是台州日报的报道,让我感受到媒体的力量和善意,让我重回公众视野。



初次采访是2018年8月下旬的一个下午。

在“利民”一间小会客室。见面第一句:“你是任健?你有什么底气采访我?”

空气瞬间凝固。尴尬时刻,我的“讨好型人格”发挥了作用:“您是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报社就派出了最优秀的记者。”他笑了:“来吧,到我办公室坐坐。”

从下午三点到暮色降临,三个多小时,他说了很多,说年轻时蒙受的不白之冤,说创业的种种艰辛,说欠下巨额债务时承受的压力,说热爱的俄罗斯文学,说教育体制改革,说童年时寄人篱下的感受,说外孙女挽着他的胳膊聊天散步的幸福时刻……

当我把四五千字的初稿发给他时,他难掩激动:“我这一生,有这样的总结,够了。”

之后,我们之间又进行了一次长谈,并一起改稿。

见报需要配图,考虑到2017年他生过大病,我建议用2016年的照片。他急了:“病了就是病了,老了就是老了,要实事求是。我明天就穿这一身,就站在‘坚忍’两个字前面拍。”见我没及时吭声,马上补一句:“当然,你是一片好意。”池老的实事求是和善解人意,算是领教了。



稿子见报后,影响蛮大,省媒、新华社等纷纷跟进报道。

本着遵循“随缘惜缘不攀缘”的人生准则,我认为自己不该再主动联系他——毕竟,他是台州企业界“教父级”人物,是全国劳模,是风云浙商30强……他需要联系的人很多,名单里不会有我。我等着他像大多数采访对象那样,消失于人海。

结果,我错了。

金秋十月,他派人送来两箱橘子,他说:“我记得你父亲是省柑橘研究所的,你肯定喜欢吃橘子。”

没过多久,又来电:“我们食堂师傅烧的‘千里飘香’非常好吃,你什么时候来,我们喝点白酒,配这个飘香。你先想象一下,哈哈哈。”

“快过年了,给你拜个早年,要不要一起吃个年夜饭?池家老少都知道你的。”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采访中有没有遇见有意思的人?”

每隔十天半个月或一个月,池老总会来电,简单说上几句。

记得2019年9月初,接到电话:“任健同志,8月份的中国好人榜揭晓了,你知道吗?浙江有两位上榜,有个老头你认识的。”停顿了一下,“……叫池幼章。”没等我祝贺,电话那头笑开了。真是可爱。

去年开始,来电内容变得惊人的相似:出院报平安。一次又一次,我似乎听到了某种脚步声。但每次,我都在内心说服自己:不会的不会的。



今年3月25日,在三门横渡镇采访。接近中午时,接到总编电话,问是否方便去一趟“利民”,说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领导专程去看望池老,一起陪同下。可惜,我没法“横渡”过去,错过了一次难得的会面机会,同时,错过了“千里飘香”和白酒的奇妙组合。

后来得知,那天池老原本在住院,一听说老友来了,拔掉针头就往公司赶。这个重情重义的倔老头,医生护士家人,谁都拦不住他。

4月18日,因为市里“新时代垦荒人报告会”文稿写作,我再次走进“利民”。定稿后时间还早,就又跟着轮椅上的他去车间。他说:“正在集中精力抓样板车间建设。比如,产品的位置摆放要精确到厘米。”说着,让身边的员工拿皮尺量给我看。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5月23日晚上8点多,是我们最后一次通话,当时,他已住院半个多月。我问他是否好些了,是否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回复是两个字:不好。可能为了消解我的不安,又说了几句别的。但我听出了异样。那晚,很难过,独自在夜色中枯坐良久。




曾经被打成“右派”“反革命”长达29年,1979年创办“利民”至今,四十多年,从起步到辉煌,从辉煌到困顿,从困顿到蛰伏,从蛰伏到再起,从未停步从未懈怠。只要身体允许,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公司,晚上8点回家,几乎全年无休。

我常想:是怎样的信仰和毅力,支持着这位耄耋老人?

是“坚忍”吧,池幼章的座右铭。

“这是一个能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更要努力工作。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奋斗。”

“我要把我的最后的生命,奉献给党和国家,奉献给人民。”

“我要在有生之年,把企业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我希望我的员工都富起来。”

不同的场合,池幼章表达的是同样的企业家精神,同样的家国情怀。

池老,我其实一直想告诉您:我不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连之一都算不上。但是,因为采访了您,多次得到您的鼓励和褒奖,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池老,一路走好。

02
池老,一路走好

史春波

(听风一闲人)



池幼章

看到池幼章先生去世的消息,多少有点意外。虽然,他的身体不大好,生过重病,之前还好几次住过院,但都是挺过来了。

每次出院后,他会给台州日报的资深记者任健打电话,“任健同志,我又出院了,感觉好得很啊。”

他总是那么乐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息尚存,奋斗不止。这是他的座右铭。即使是坐在轮椅上,他也要让人推着到车间里转转。

但是,遗憾的是,这次,他没能回来。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为他送行:池老,一路走好。

2019年初的一天,我去采访池老,也是任健老师带我去的。一开始,对于采访,池老是拒绝的,不过,任老师给我说了不少“好话”。有了推荐,他才答应了。

在台州的企业界,池幼章是“教父式”的传奇人物,只是蛰伏了多年,晚年,他才再度走到公众的视野。一时间,很多人赞美他。

说实话,那次采访前,我心里没什么底气。因为听说了,他的脾气有点“怪”,有些清高和傲气,可能和他喜欢文学也有关吧。但是,他又欣赏有才华的人。如果得到了他的认可,就能成为他的朋友。可以说,他也是性情中人。

那天,阳光很好,下午三点多,等他午休结束后,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见面,他穿得很正式,西装,衬衫,领带,看得出应该是准备过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坚忍”。

回顾他的一生,其实也是坚忍的一生。商海搏浪,几经沉浮,晚年东山再起。

印象深的还有办公室里的一盆三角梅,开得旺盛。他精神还好,但毕竟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能看出疲态。

采访一开始,果然,池老的语气不是很友善。他这样问:“很多人写过我了,有好的也有差的,你能写出什么不一样吗?”“你想怎么写?”

我一愣,这样的采访对象倒是没碰到过。不过,还好,也有心理准备。我告诉了他大致的采访意图。

他淡淡地说:“那你就试试吧。”

采访倒还是顺利的,在一个多小时里,他谈了很多过去的事,失败也有,荣耀也有。他说,他们那代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实业救国”“实业强国”,脚踏实地,不搞虚的。

谈起文学的时候,他特别开心,可能这是他的热爱。想当年,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文学青年。文学,可能让他重新看到了逝去的青春。

在黄岩,池老还设立了池幼章文学奖,出资扶持文学青年。这在企业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今年3月,第二届池幼章文学奖揭晓,在颁奖仪式上,86岁的池幼章这样感慨:“我为文学而生啊,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做起了作家梦。”

稿子见报后的几天,我意外地接到了池老的电话。池老说,他的一个朋友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了报道,就带去给他看了,写的和别人还是不一样的,他很满意。他向我表示感谢,说,下次再去他那里坐坐。

可惜,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03
听池幼章先生一席谈

张广星

(在九峰山下写作)



李书福(左)与池幼章(右)

池幼章先生对浙江省记协主席李丹的来访,确实非同一般地重视。当时,他是在台州医院住院的,因为腿部供血问题,行走都困难。但他特地向医护人员请假,从临海赶回到厂里,接待已经相交了四十来年的老朋友李丹。四十年前,李丹还是三十岁不到的小伙子,是浙江日报社年轻有为的记者。

而四十年前,池先生的天牌皮鞋也正风头很健,名声响亮。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巨大的成绩面前,人是容易骄傲的,飘飘然起来。他就是吃了这样的亏。总结自己几十年办厂的经验,他悟出了三句话,教训也好,经验也罢,就是:一要敢于肯定自己,二要勇于否定自己,三要善于重塑自己。

他对这三句话都做了阐释:敢于肯定自己,这是自信的基础,没有这点自信,就经不起任何风吹浪打,但肯定自己不能变成自大,更不能狂妄自大。难的是勇于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太痛苦了。但如果没有否定自己的勇气胆魄,就不能重塑自己,就不会有明天。最难的是要善于重塑自己,重塑自己要有很多条件的相互作用,在这里,敢于肯定自己和勇于否定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池先生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的困境。这是我第一次从池先生自己的嘴里,听到他对当年困境的述说。按照黄岩的土话来说,当时的利民皮鞋厂已经“欠账没头颈”了。不仅借遍了银行,还借遍了亲戚朋友。这些借钱给他的,无论是百万的,还是五十万元的,都已做好了打水漂的准备。

那是人生的至暗时刻。他连厂里最后的一部车子都卖掉了,天天走路上下班。上下班的路途漫长,他的厂子在黄岩城的东南方,而他的家在黄岩城的西北角。池厂长天天走着上下班成为当年黄岩人的一大议论(也可称之为“舆论”)热点。

我就几次在路上碰到过步行的池先生,当时我以为池先生是安步当车,锻炼身体,但有些消息灵通但又不怀好意的人,对面打招呼时,竟然调侃他:“池厂长,你厂都倒掉了,怎么还天天去上班?”池先生说他碰到这样的挑衅式问话,总是笑笑说:“厂里还有那些空房子,我要去看看牢。”

池厂长当年也试图转产,试做了几种产品,都不成功。直到李书福的援手相助。

关于李书福出手救利民,社会上也有各种传说,这次是我们从当事人口中听到的最真实准确的版本。有人说,李书福是感恩图报,当年在李书福创业的路上,作为黄岩和台州两级企业家协会的会长,池老板肯定给李书福很大的帮助。今天池先生笑笑说,这是很多人的想当然。

其实,一直到了李书福要造摩托车的时候,那是1994年前后吧,他跟李书福还不认识。就在那一年的台州企业家协会年会上,会议结束,大家乘车回家时,是李书福自己追上来,他们才见了第一面。那时参加会议的人,都坐一辆大面包车,因为池先生是会长,所以坐了小汽车。在车子快要发动的时候,一位小青年跑过来,身子扑到他的前窗上,介绍自己是路桥李书福,他已经转产摩托车,“再过一个星期,我的摩托车就要出厂了。”当时池先生还不太相信,以为年轻人口气大,回来后也并没有当回事。谁知一个星期刚到,是李书福自己驾驶着摩托车,到了池先生的利民皮鞋厂,喜滋滋地报告说:“我的第一辆摩托车生产出来了。”

这之后的几年,李书福的摩托车业务很好,不仅在国内,还销往国外。正在李书福把摩托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到了1998年前后,李书福又来说,他要造四个轮子的车子了。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李书福是个汽车狂人,造汽车哪有这么简单,省内企业界的大佬,像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敢做。但李书福立说立干,很快吉利汽车生产线就形成了。现在吉利发展成了全球品牌。

就在李书福把四个轮子的汽车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池先生却坠入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李书福看在眼里,一次,他对池先生说:池老师,我看你还是做我的配件吧,我的配件有千百个,台州很多人都在做我的配件,只要我的吉利在,就不愁你没有米下锅。池先生说:可我们只会做皮鞋,不懂得做汽车配件啊。李书福说:我们帮助你一起转型。

在李书福的帮助下,池先生又像焕发了青春一样,在新的天地里施展身手。池先生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榜书两个大字:坚忍。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池先生晚年再创业,不仅立稳了脚跟,而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都契合了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中国人有句古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书福把利民带入到了汽车行业,但在这个行业干得怎样,还得靠利民人自己努力。

我们下午还去了利民集团的生产车间参观,听着管理人员的介绍,生产线上很多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精度也都是一流的,符合整车装配的要求。

我们都很钦佩池先生晚年再创业的勇气,对他再创业取得成功表示祝贺,同时也祝愿池先生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旺的精神。

(写于2021年3月27日)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10:39 , Processed in 0.06887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