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福建三明市建宁县(里湖池氏)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9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2:45: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宁县池氏

第一节 源流


一、定居

元代,有记典公学民者从赣州瑞金县峰湧洞口迁江西广昌县长上里塘坊开基,至明代,六世孙池五郎,由广昌县塘坊镇迁福建建宁县银坑堡银坑墟(今建宁黄埠乡竹薮村银坑自然村)。字派:“记→正→至→异→成→郎(五郎)→福→均→伯→永→孟→仲→本→友→德→贵→显→茂→政→兴→世→代→元→文→士→名→扬→四→海...”。


二、迁移

1、五郎公长子福寿公从银坑迁入建宁县南乡赤下堡里湖(今均口镇修竹村里湖)。

2、次子福郎留居银坑。

3、三子池福元迁居光泽。

4、四子池福庠迁徙江西瑞州府上高县。

5、五子池福明迁居漳州。

6、幼子池福增由建宁银坑迁入樵郡(邵武县东关城门外)。

7、约康熙年间,十五世裔孙德寿公迁浏阳十三都沙溪开基。



第二节 分布

《建宁县志》:“2005年,池,190人。”

1、黄埠乡竹薮村银坑自然村(池家)8人;

2、均口镇修竹村里湖组池家排,今传27世,居村20余户、86人;

3、金溪14人;溪口40人;里心3人;黄坊2人;伊家1人;濉城36人。


第三节 谱牒


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里湖池氏宗谱》



第四节 人物

一、古代

池鲤登,字松溪,清代,建宁县赤下堡人(今均口镇修竹村里湖组池家排)。性孝友,父早殁,竭力事母。尝为人排难解纷,里人至今思慕之。颇精医学,为人疗病,不取资。遇贫苦者,施药医治。与弟析产,分两阄,弟得硗,而鲤得肥。弟不悦,令弟复拈。复如故,弟又不悦。鲤乃欣然去其阄,以肥田让弟。母、弟均大悦。《建宁县志.孝友》

池氏,焦坑坊揭仕朝妻,于归六十日,夫亡无子,矢志守节,抚侄荣宗为嗣,邑令王,旌以“玉骨冰心”。咸丰二年,奉旨建坊于焦坑村,年六十。《建宁县志.列女》

池氏京娘,庐田黄士远妻,年二十四,夫丧,遗一孤抚养,矢志守节,事舅姑以孝闻,邑令韩公,锡以“心同冰玉”匾,祀节孝祠。《建宁县志.列女》

池氏,扬林朱贵元之妻,年二十九,夫故,家贫守节,抚孤成立,事姑尤孝谨,现年五十九。(民国五年《建宁县志.列女》)

卢氏,银坑保池秉昆妻,年少夫丧,守节抚孤,家赤贫,氏纺绩自给,教子成立,年六十八终。《建宁县志.节妇》

连氏,银坑保池孟刚之继妻,年二十四,丧夫,痛不欲生,念上有舅姑,下有孤子,遂矢志守节,仰事俯畜,备尝辛苦,年六十余卒。《建宁县志.节妇》

吴氏,池喜孙妻。《建宁县志.节妇》

连氏,池起鲲妻。《建宁县志.节妇》

池氏,里源堡谢永凤妻,年九十。《建宁县志.寿媛》

李氏,里湖池德尊妻,年九十一。《建宁县志.寿媛》


二、现代

池元龙(1980.9一),建宁人,三明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20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学研究生专业,医学硕士。

池文斌(1985一),建宁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明溪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胡坊镇党委书记。

池士友,现任建宁县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大队长、县应急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

池钟磊,工程师,建宁县自然资源局客坊乡自然资源所所长。

池建峰(1969~)古田人,建宁县濉溪镇畜牧兽医水产站站长,兽医师。















池玄员“与“十三太宝”
王明富

在建宁南乡,说到西山庵,真是妇孺皆知。这倒不是因为西山庵本身有什么神奇之处,而是因为庵内斋公有一种治疗骨伤的秘方,叫做“十三太宝”(或称“十三太保”),他用这种药治愈过不少骨伤患者,是以众口皆碑。

西山庵位于均口修竹村河流西边。庵的周围群山环抱,庵前有二亩稻田,庵后有茂密的竹林,还有潺潺清泉,风景颇为秀丽。自清代乾隆以来,此庵就一直有斋公住持,香火不断。解放前,还有乡间宿儒以此作为教习学生的场所,1946年,我亦到此求学。虽然我在此庵读书时间不足一年,可亲眼所见西山庵斋公净心修行、为民治伤情景,却难以忘怀。

那时,在西山庵住持的斋公是一个勤劳憨厚的老者,名叫池玄员,他每天迟睡早起,焚香诵经,修身养性。诵经之余就操起柴刀、锄耙,辟山育林,垦地种植。一到秋季,他就下山采集草药,一连20多天,要采集许多草药。他将采集的草药洗净晒干,然后配成剂药。他的剂药由3种草药配制而成,对治疗骨伤有特殊的功效,所以称作“十三太宝”。“十三太宝”中有“金腰带”、“倒吊莲”、“棕脑”、“八镰麻”、“白鸡冠花”等,大多有清凉消炎、生肌接骨的作用。这些草药,一部份是池先生自己栽种的,一部份要到黄坪栋,甚至泰宁县境内悬崖峭壁处采集。

池先生身体虽然清瘦,可是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有一次,我利用课余之暇,跟随池先生一起去采药,一路翻山越岭,跨沟过涧,但见他攀登跳跃,活似猴儿,我方二八年纪,竟远远落于其后。采完药,我俩都很劳乏。回到庵里,我问池先生:“寺庵内有你养身之粮(平日常有善男信女们送粮上庵),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要这样劳累自己?”池先生用慈祥的眼光看着我,认真地说:“我上庵非为偷闲享福,为的是要修行积善。所以,我要自食其力,还要予人方便。我有此药,解众伤者,乃是善事。”

池先生所配的“十三太宝”,治疗骨伤的确灵验,而池先生却从不收患者药钱。所以,四坊民众,凡有跌打损伤,总是上庵求医。1947年,均口乡际上村农民熊炳魁,因扛木头,不慎将左脚膝盖下大骨砸碎,有几块破碎的骨头已经突破皮肉,裸露出来。当时,炳魁痛得昏迷过去,面色十分苍白。其家人飞速上西山庵求医,池先生当即下山就诊。他手捏伤者碎骨,一块块安置原位,然后施以“十三太宝”。不到半天,炳魁面色好转,后经数月治疗,即完全康复。到第二年,炳魁竟能从均口挑起七十斤米谷,走上几公里的山岭返家。后来,炳魁携带红包、礼品上西山庵答谢池先生,池先生说:“谢谢!你的心意我收下,但礼品我还从来不曾收过,你拿回去吧!我看到你的伤好了,这就是最好的礼品。”解放后,县政府的一些领导同志,象李怀恒、赵维礼等,因脚部受伤,也曾向池先生求过医,经敷用“十三太宝”,亦很快康复。几十年来,经池先生治愈的骨伤患者,实在不计其数。

池先生年至七旬,遂将“十三太宝”配方教给本庵年轻的斋公张运喜。张系本县溪口乡枧头村人。池先生七十四岁逝世,张先生谨遵池先生遗嘱,仍以“十三太宝”为民治疗骨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6 19:46 , Processed in 0.0876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