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香林池氏源流综述
我池姓望出西平,源于渑池,开闽始祖是鲤腾公。从渑池肇姓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历史,入闽至今有一千一百一十四年。时移世转,源远流长。我支在池氏入闽后第六世应天公派下。 据载,先祖始居于黄河中下游洛水之滨的渑池(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周时期,汤殷后裔殷姓讳民,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后遂以池为姓。“民”是池姓鼻祖。 先祖在渑池居住有三百多年,到周惠王姬阆末期,转居山西临汾河以西的西河,后又从西河分支到河南省西平县。经过长期的辗转播蕃,如今是枝繁叶茂,分布极其广泛。但从人口比例看,在百家姓中,池姓仍属小姓。 唐末,中原一带战乱仍频,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绪率众起义,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带领的五千多人队伍南下,渡过黄河、长江,转战江西、广东,进入福建闽南,很快占领了福建诸地,实现了他的地方割据。当时居于河南省西平郡的我祖鲤腾公(渑池始姓第六十二世),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间,举家随王氏入闽,为福建留后王一部将。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审知受后梁太祖朱全忠封为闽王后,王封鲤腾公为福州长史参谋,王审知去世后,其子延翰继闽王位,封鲤腾公为福州剌史参谋,任职始终。 池氏入闽第一世鲤腾公传有三子:长名晋献,居厦门,子孙繁衍在厦门、泉州一带;次名晋超,居延平,子孙昌盛在南平、龙岩一带;三名晋益,居侯官,约在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年间,转迁闽清县白鹤厅。 益公传池,公传兴业,业公传孝锡,锡公讳天降,名雨钱,传四子:长名文托,居白鹤厅(其后裔一支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迁闽清六都下杭);次名文弼,迁南平(待考);三名文霭,字应天,约在北宋咸平至天禧(公元1000-1020年)之间,迁徙尤溪县廿十都邹宦;四名文季,字顺天,约在北宋咸平至天禧(公元990-1000年)年间,迁长乐十二都官列。 应天公第十世孙(入闽第十五世)名孚古,传六子:长名日N,官授紫金光禄大夫,居邹宦;次名高叟,称五四公,迁尤溪县二十一都渔阳,后裔一支迁尤溪县二十二都中仙;三称五五公;四名力叟,称五六公,居邹宦北坑,继渊叟次子周愿为嗣子,承接宗枝;五名渊叟,居尤溪县十九都岳溪;六名庚叟,居邹宦,后裔一支迁闽清县十二都上宅。 我支在周愿公(入闽第十七世,应天公下第十二世)支下。周愿公传子八公,八公传二子:长名志其,次名志成。志成公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迁居闽清县十二都丰洋;志其公居邹宦北坑。其公传二子,长名贵德,次名贵顺。德公传养生,生公传聪敏,敏公传财发,发公传仙举,举公传元杰,杰公传池宝。 宝公(入闽第廿六世,应天公下第廿一世),由福建剑津尤邑二十都北坑迁云盖三角埕,于明万历十年壬午(公元1582年)再迁福州府闽清县十都际兜(今名际峰)。 宝公是际峰池姓开基立祖第一世,第二世在添公,第三世秋高公。高公传三子:长名文祥,次名文辉,三名文富。富公传二子:长名仁宋,次名仁宇。宇公迁尤溪县十九都香林村,宋公仍居际峰,至今已历四百一十七年,衍传十六世。 清朝年间,由于朝政腐败,盗匪遍地,百姓居无定所。际峰第五世孙仁宇公(应天公下第廿五世,入闽后第三十世),为求温饱和过宁静日子,于清康熙廿五年丙寅(公元1686年),由际峰迁居尤溪县十九都香林村,购置祖祠龙水堂,开基立祖至今已有三百一十三年,衍传十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