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浦城县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22:19: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浦城县池氏


1990年,池,374人。
连城县厦庄村祖禄公后裔分迁浦城古楼乡石村村石坑、仙阳镇百丈村、莲塘镇桐源村等处。


池细,又名池元甫,建宁府浦城县人,元末福建路红巾军首领。至正十二年(1352)六月初四日,淮、汴红巾军攻陷浦城,元甫集万人响应。六月十七日,红巾军攻占松溪县城。十一月初十日,松溪县达鲁花赤(县监)阿思兰请兵归,收复松溪县城。阿思兰单骑往说池元甫,元甫遂降。至正十三年春,元甫被委为松溪主簿。未几,元甫与父及兄池惠,再谋举义旗,因谋事不密,事泄,阿思兰遣将士刺杀元甫。三月初四日,阿思兰因元甫等阴谋复反,尽杀之,部众七十余人遇害。元甫被捕杀后,其部属坚持斗争到至正十六年。《浦城县志》《松溪县志》《建宁府志》《八闽通志》

池益:洪武二十六年贡,字孟谦,浦城县学,由太学生任江西饶州府推官。《浦城县志》

池氏:胡忠茂妻。年二十八夫殁,甘贫励节。翁已迈矣,病疯拮据,侍奉凡三十二载。抚子成立,能裕其家。嘉庆六年,题请旌表。《新修浦城县志》

池坤波,浦城县水北街道桥亭村主任,县人大代表。

池清满,浦城县石陂镇龙根村村主任,县人大代表。

池海英(笔名:兰舟),福建浦城人。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会员、海沧区作家协会会员。喜爱阅读,向往诗和远方。在各地市的征文中多次获奖,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21年9月出版散文集《待到山花烂漫时》。

池强,古楼乡商会常务副会长。





池海英:大山人的韧性


  小时候,就曾听奶奶说过,我们家祖上居住在闽北山城大山深处一个叫“百丈”的村里,祖上传下的家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自力更生,吃苦耐劳。”
  奶奶说,山中的日子过得很穷困,不满于现状的曾祖父带着一根扁担,离开了大山,到城里讨生活。他从挑夫干起,勤勤恳恳,日积月累,终于有了些积蓄。后来,曾祖父就在城里买下一块地,盖起了一座大厝,大厝全用结实的木料建成,精雕细琢,十分气派。曾祖父把家人从大山深处接出来住,还尽自己所能接济村里的乡亲。
  若干年后,一桩祸事发生在我家,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一个以弹棉被为生的手艺人,短期租住在曾祖父家临街的店面里。那日午后,手艺人丢弃的一个烟头引燃了屋里的棉花,火势迅速蔓延,虽然全家人都跑出来了,但大厝及所有财物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手艺人见闯下大祸,赶紧逃跑了,曾祖父目睹惨状,老泪纵横,全家人只能住在政府拨给的两间木板简易房里,又过起了贫穷的日子。经此火劫,曾祖父一病不起,临终前叮嘱我的祖父:“我们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要有大山人的韧性,不要怕吃苦,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重振家业!”祖父默默地点点头。
  曾祖父过世后,噩运再次降临我家,年纪轻轻的祖父在一次上山干活时,不幸摔下山涧而亡,家中只剩下妻子(也就是我的奶奶)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我的伯父和父亲)。奶奶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擦干眼泪,把曾祖父遗留下来的话“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告诉两个儿子,要他们具备大山人的韧性,不要向苦难低头,要重振家业。当时才13岁的伯父和6岁的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此,坚强的奶奶既当妈又当爹,靠卖年糕来养育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很争气,他们牢牢记住祖训,不怕吃苦,努力打拼。伯父十几岁就在生产队里当上了通讯员,起早摸黑地干着本职工作,十八岁时他光荣地参军去了。父亲因为家里穷,小学没读完就卷起裤腿、扛着锄头开始挣工分。奶奶看到两个儿子都如此争气,不喊苦不喊累,都能自力更生,十分欣慰。后来,我家的家境日渐好转,伯父和父亲还很孝顺,奶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到了我们这一代,伯父和父亲把曾祖父的话传给我们,我们家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要有大山人的韧性,自力更生,吃苦耐劳,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都牢记祖训,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自力更生,发挥所长,把工作和家庭都经营得有声有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02:03 , Processed in 0.0767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