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3196|回复: 1

[新闻] 池小宁,1976年的恒山之行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3
发表于 2020-4-26 16: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任曙林


池小宁病逝后,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了1976年底,小宁与两个伙伴冒雪爬恒山的经历。开始他们走失了路,转不出来,漫天大雪,饥寒交迫。后来被当地民兵,用十几条枪给逮住了,也是救了他们一条命。山上黑灯瞎火,他们打开手电寻路,被人发现,因为山下有个军用机场。

1977年元月一日,他们还是如愿爬上了恒山,见到了悬空寺。这里的照片记录了那些时刻。这一年,池小宁满二十岁,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年纪,也是一个上天入地的年纪,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命的闯荡,对求艺的人是必须的经历,这些实践本身就是所谓创作了。时间久远,底片保存欠佳,斯人已去,我无法知晓池小宁对这些照片制作时影调的要求,大家从可视的影像中去发挥想象吧。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3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3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41.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4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49.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5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25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01.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04.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08.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21.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2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3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34.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3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4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4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4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5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35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0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0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09.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12.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1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2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2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2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29.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3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3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42.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45.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49.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52.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45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500.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50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50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55510.jpg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1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17
发表于 2021-11-4 20:4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里的清风一一我认识的池小宁

                            任曙林

我认识池小宁就是缘于摄影。

北京新太平胡同11号院,那里的3间平房见证了一群摄影人的最初求索,在上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 这里的每次聚会都有一点秘密的味道。院门口的二三十辆自行车,讲课老师的准点到达,大师画册的交替传阅,屋里小线绳上挂照片的展览,这里就是池小宁的家。

新太平胡同的每周聚会,经常人满为患,小宁最后只能倚靠在门框边站着,用小本记些老师讲的话。这种摄影聚会,假如换在别人家,估计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了,因为这需要太多的付出和奉献。后来小宁搞电影了,这也自然。我一直认为拍照片是个体劳动,而搞电影要有组织才能,人缘不好的人,费劲。

2003年4月下旬,我在云南,小宁来电话相告北京非典疫情。同时,告诉我他最近拍了一个不错的片子,一定要找时间看看,它就是我回北京后不久便停播的关于孙中山的作品。小宁从日本回国后,进军影视,我不时见到他的作品。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很自信地向我“宣传”他自己的东西。

池小宁的后半生是在超强度的工作中度过的。朋友们为此劝过他,但天性使然,命乎,奈何!记忆中有一次郊游,是在1979年的元旦,我和小宁去了一趟北京市最北边的喇叭沟门,动因之一是我认识那里的一个插队知青。长途车在太阳快落山时才开到山口的汽车总站,我们顺着一条冰冻的河继续步行。天光映衬出一片河床冰面上的枯草,黑黑白白的,小宁像发现宝藏一样扑了过去。我也觉得挺有意思,掏出相机拍了起来。十几分钟过去了,再看小宁已经趴在了冰面上,挎包翻开,地上铺着一块塑料布,买的做的各种配件和镜头摆放在上面。只见他围着这片草,摸爬滚打,测光调试,脚架石头全用上了。我坐在河边,看着越来越暗的身影,整整有一个多小时。

池小宁40岁前后,几次生病都住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这里离我家不远,有时晚上溜达过去同他聊天。有一次我问他自己的事怎么样了,他从挎包里摸出皮夹子,翻开里层,抽出一张比5寸相片还小的照片,递给我。我一看很漂亮,似乎也挺有个性,问他:是中国人?小宁说,日本人。我说进展如何?小宁又从皮夹子里抽出一张合影,全景全身立像,不是并排而站而是呈一定角度,两人相距七八寸,视线都直视着镜头。我说这可不容易,是的,小宁很珍稀这份缘,不久他的女儿出世。2007年小宁西去时,孩子已经上小学了。

小宁买的房子在一楼,自家门前有一块七八平米的草地,小宁布置上小凳木马和一具小摇椅什么的。孩子成长可以在有阳光有地气的空间中玩耍,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装修房子时他自己设计了卫生间、餐厅、卧室柜和进门的玄关,为了一个精彩的面盆,他跑遍四九城淘来一个不锈钢炒锅,中间打孔,接上下水管,和玻璃台面融为一体。1999年出版社编写新生活丛书,我还特地去拍过照片,有三张用到了书里。

1979年国庆节那天,星星画展的画家们因为艺术的事情到北京的长安街上集会游行。这是一件大事情,当时的形势也很严峻,有些艺术家临阵不去了,之前为画家们拍照的摄影者们几乎在那天也没有出现。但小宁果敢地手持16毫米电影摄影机穿梭在游行队伍的前后,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历史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视觉宝藏。作家杨浪评价这是中国第一次民间纪录片摄影 (此处不准确, 在此之前还有四·五运动时吴鹏的纪录电影--鲍昆注) ,雕塑家王克平评价池小宁为中国真正的勇士,这些都实不为过。

其实池小宁在四五事件中,拍摄了许多相当水平的图片。他曾爬到纪念碑可爬的最上部,用广角镜头拍摄了广场的大全景,这种记录我至今未闻有人超越。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最早收藏了他的作品,只是对这些小宁自己很少提及。四人帮垮台后,小宁更愿意同伙伴们求索创新,他认真刻苦,机敏自然,软件硬件,前期暗房都在他的钻研之列,赶上不多的外国图书展,他会在里边连续泡上好几天,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摄影者的最佳状态。

历史上的四月影展,有些人认为是四·五天安们摄影的延续,其实不然。一些四·五事件的摄影者,相继改变或放弃了工具化的思维模式,进入相对纯粹的创作状态,池小宁应该是杰出的一位。另一个事实是,没有池小宁家摄影沙龙的集体加入,1979年的自然、社会、人展览将会是另外的样子。在其中的组织、策展、具体实施等方面,池小宁的作用不可或缺。四月影展第二次后,不纯粹的东西越来越多。杂质的出现,使小宁对展览失去了信心与兴趣,他毅然地退出了。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后来四月影会的散伙,证实了小宁的先见之明。

小宁是个务实求精的人,不少人赞叹小宁在数字技术上的精湛,据说有些数字设备连出产者日本人都玩不转,要邀请小宁去调试。这种扎实的基本功现在并不多见。同时,小宁又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人,他很早就明白钻进摄影的胡同搞不好摄影。仔细看看小宁拍摄的那些精彩的影视作品,他的贡献超出了摄影。大家愿意同池小宁合作,除了他的为人,他的综合实力也是重要原因。

我有时觉得小宁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在他身上凝结着太多那个时代的好东西,而他的后半生又生活在另一个时代。但他没有退却,迎风而上,坚忍前行。这决定了他的付出是超常的,他的得到是悄无声息的。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是池小宁,他做到了。所以我说小宁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艺术家。现今的中国,这样的求艺者太少了,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发展了,什么都会变的,如果是这样,小宁其人将会是绝唱。

说起小宁,自然想起狄源沧先生。小宁有时叫他狄老师,有时叫他老狄。狄先生的讲课生涯就是从小宁家开始的,每次课毕,不管人多多,多热闹,小宁总是亲自送老师出院门。不是帮老狄拿手提包,就是帮着老狄把自行车推出,而且每次都陪着老狄走到胡同口。2003年春节期间,小宁招呼大家去看望病重的老师。冬日的太阳像个鸡蛋皮,墙上似乎干枯的枝条在空气中晃动,并投下长长的光影,一只麻雀倏地飞过,在楼房间留下很大的声响。小宁一脚蹬在墙上,用手捻着干脆的树叶说着:上次见老狄是多少年前了。进屋后,老狄在卧榻上向众弟子问话,讲到小宁时,他清楚地说出小宁近年所拍的数部电视剧,师生在谈话中,似乎又回到了当年。

2006年夏末的一天,在北京的北三环路边,我见了小宁一面。先前我洗给他几张他与老友阿城的现场工作照,他告诉我还想要几张,我洗好并写上了字一直在等待机会。这天他进城去医院,我就在路边等他。记得是剧组的一个小青年开的车,没等我去开车门,黑色的车门已经打开,小宁依然是很敏捷地跨出。他的头发长了,有些乱,一个大白口罩显得脸更黑了。还像以往交接东西一样,我把照片给他,他仔细过目,收好。相互问候着,相互关照着,一如几十年前。几分钟后,我催他赶路。小汽车远去,消失在车流中,看不见了。我站在马路上,心情极难受。

我不知道小宁是如何喜欢上摄影的,但我知道他对摄影的热爱是发乎内心的,他在实践中是刻苦机敏的,他在追求上是有自主性的。池小宁求索摄影付出了一生的光阴,纯粹坚定,而且自自然然。我常想,求艺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一种常识,最终能用自己的方式说出属于自己的话,那就是修成正果了。

人生自古是句老话,小宁却像山野里的清风,这是我永远感谢小宁兄弟的。


Screenshot_20211104_183741.jpg
Screenshot_20211104_185901.jpg
Screenshot_20211104_184233_com.cnki.clien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21:35 , Processed in 0.11261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