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963|回复: 1

[名人] 浙江瑞安池氏修建宗祠秉元公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发表于 2019-12-11 1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秉元公.jpg
修建宗祠秉元公

秉元公,国学生,讳挺仁,名逢春,号朴斋,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十月,卒于嘉庆丁巳年(1797)八月,享年六十二岁。

秉元自幼聪明好学,在其父永茂公(国学生)的有意培植下,博览群书,十年苦读,学业大进,县试名列前茅。平生豪迈志远,为人敦厚亲和,行善施舍,重义轻财。其主要职业是教书育人,也精通中医,治病救人。在族人中威信很高,每逢疑难莫决事,都找他商量,尤其是一些纠缠不休,诉讼难解的事,都依赖他排解。由于品行端庄,德高望重,公正处事,双方当事人无不信服。

秉元公为族人的最大贡献是牵头修建池大宗祠。据记载,池氏始祖自闽迁居以来的数百年间未建宗祠。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才有当时的族长元彩公牵头,会同灵生、应生、云生、集生、君礼诸公,首次兴建池大宗祠于官塘之西,前后二进。使池氏祖宗有了归宿之所,族人有了祭祖、集会的场所。时隔二十三年后,即乾隆二年(1737年),被强台风摧毁,仅存破损不堪的前进,族人甚是伤心。在数十年时间里,族中有志之士曾几度欲重修大宗祠,都因普遍贫困,资金难筹而搁置。直至四十二年后的乾隆己亥年(1779年),秉元公入太学,遂与族中长老们商议尊祖修祠大事,得到族人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并推举他为建祠大总理,总揽干首庶务。于是立即着手做前期工作,及时做好规划平面和结构设计,制定预算和筹资方案。他不顾家庭经济状况,率先自捐百余金(可能为银元),然后按田亩人丁摊派,即水田每亩100文,旱地每亩70文,每人丁14文,总共筹集白银贰仟余两。经过精心筹划和严格管理,在全族宗亲的齐心协作下,终于在乾隆辛丑年(1781年)竣工落成。秉元公亲自撰写《重建大宗祠碑文》一篇,现载于谱牒,可惜未曾刻制。《大宗祠》前后二进,后五间,中三间,明计高二丈零,阔四丈余,上堂奉五世祖,左旁奉崇文土地,右旁立配享长生禄位,供奉总理干首秉元公、族长永祥公和各分派督公牌位,以表彰他们的建祠功绩,昭示后人。为了开辟财源,在草坦购置园地15亩,其出租所得用于宗祠祭祀活动和一般维修经费,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年。

池大宗祠的重建,不仅了却池氏几代人的夙愿,为族群的集聚祭祀、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精神生活提供了场所,创造了条件,而且成为当时北至永强、南通平阳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无不为之感叹。族人为此感到自豪,池调益先生特仿《醉翁亭记》,作《毓秀祠记》一篇,特地叙述族人在大宗祠中进行春、秋祭祀活动时狂欢畅饮的欢庆场面,特别提及建祠大总理的功劳时称:“饮能同其乐,祠能述其文者干首也。干首为谁,西河逢春也”。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时任大顺广兵备道眷侍生林培原撰《池氏祠堂记》,在叙述宗祠之大观后,发出来自内心的感慨:“若夫雨露沾濡,春光明媚,苔痕上阶其绿,漪漪风霜高洁,秋气萧条,草色侵庭,其绿凄凄”。登斯堂也,则有览物兴怀,修其祖庙者矣,至若堂楹肃静,灵爽式凭,乐群敬业,不坠书声。春冬演剧,其乐太平,神人以和,乐备礼明。登斯堂也,则有心旷神怡,聚族为斯者矣,嗟夫!予赏求古仁孝之心,每怜惓于祠谱者为何哉?诚以宗祠为祖宗栖魂魄之所,谱牒为祖宗载世系之书。舍是二者将千百载之久远,何以追千百里之外源,何以溯今于邑之崇泰乡而得其人焉,亦西河氏族中之不多观也(指秉元公)。诗曰:贻厥孙谋绳其祖武,又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其是之谓乎。但愿后有同志之人嗣而茸之,毋忽其继往开来之功,其功亦相与流传而不朽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贡生林冠音撰写的《朴斋先生墓志铭》中,特地赞扬他对宗族事业的负责精神,在完成大宗祠修建之后,对未修宗谱而念念不忘,并且积极收集资料。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未能随愿,因而成为他平生的遗憾。纵观秉元公一生品行,可称予亦笔难缕述。

辛己科举人鲍作雨题诗二首

朴斋公建祠干首赞

木本水源,贵承其脉。不设宗祠,年湮世隔。
惟公奋心,卓然倾尽。俎豆馨香,永垂世泽。
美哉鸿勋,如庙之柏。

朴斋公遗像赞

雪白鬓髯,霜清面目。骨重神寒,貌柔心肃。
憔悴忧劳,为聚宗族。钦哉钦哉,见者咸服。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1 19: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建宗祠秉元公

秉元公,国学生,讳挺仁,名逢春,号朴斋,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十月,卒于嘉庆丁巳年(1797)八月,享年六十二岁。

秉元自幼聪明好学,在其父永茂公(国学生)的有意培植下,博览群书,十年苦读,学业大进,县试名列前茅。平生豪迈志远,为人敦厚亲和,行善施舍,重义轻财。其主要职业是教书育人,也精通中医,治病救人。在族人中威信很高,每逢疑难莫决事,都找他商量,尤其是一些纠缠不休,诉讼难解的事,都依赖他排解。由于品行端庄,德高望重,公正处事,双方当事人无不信服。

秉元公为族人的最大贡献是牵头修建池大宗祠。据记载,池氏始祖自闽迁居以来的数百年间未建宗祠。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才有当时的族长元彩公牵头,会同灵生、应生、云生、集生、君礼诸公,首次兴建池大宗祠于官塘之西,前后二进。使池氏祖宗有了归宿之所,族人有了祭祖、集会的场所。时隔二十三年后,即乾隆二年(1737年),被强台风摧毁,仅存破损不堪的前进,族人甚是伤心。在数十年时间里,族中有志之士曾几度欲重修大宗祠,都因普遍贫困,资金难筹而搁置。直至四十二年后的乾隆己亥年(1779年),秉元公入太学,遂与族中长老们商议尊祖修祠大事,得到族人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并推举他为建祠大总理,总揽干首庶务。于是立即着手做前期工作,及时做好规划平面和结构设计,制定预算和筹资方案。他不顾家庭经济状况,率先自捐百余金(可能为银元),然后按田亩人丁摊派,即水田每亩100文,旱地每亩70文,每人丁14文,总共筹集白银贰仟余两。经过精心筹划和严格管理,在全族宗亲的齐心协作下,终于在乾隆辛丑年(1781年)竣工落成。秉元公亲自撰写《重建大宗祠碑文》一篇,现载于谱牒,可惜未曾刻制。《大宗祠》前后二进,后五间,中三间,明计高二丈零,阔四丈余,上堂奉五世祖,左旁奉崇文土地,右旁立配享长生禄位,供奉总理干首秉元公、族长永祥公和各分派督公牌位,以表彰他们的建祠功绩,昭示后人。为了开辟财源,在草坦购置园地15亩,其出租所得用于宗祠祭祀活动和一般维修经费,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年。

池大宗祠的重建,不仅了却池氏几代人的夙愿,为族群的集聚祭祀、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精神生活提供了场所,创造了条件,而且成为当时北至永强、南通平阳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无不为之感叹。族人为此感到自豪,池调益先生特仿《醉翁亭记》,作《毓秀祠记》一篇,特地叙述族人在大宗祠中进行春、秋祭祀活动时狂欢畅饮的欢庆场面,特别提及建祠大总理的功劳时称:“饮能同其乐,祠能述其文者干首也。干首为谁,西河逢春也”。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时任大顺广兵备道眷侍生林培原撰《池氏祠堂记》,在叙述宗祠之大观后,发出来自内心的感慨:“若夫雨露沾濡,春光明媚,苔痕上阶其绿,漪漪风霜高洁,秋气萧条,草色侵庭,其绿凄凄”。登斯堂也,则有览物兴怀,修其祖庙者矣,至若堂楹肃静,灵爽式凭,乐群敬业,不坠书声。春冬演剧,其乐太平,神人以和,乐备礼明。登斯堂也,则有心旷神怡,聚族为斯者矣,嗟夫!予赏求古仁孝之心,每怜惓于祠谱者为何哉?诚以宗祠为祖宗栖魂魄之所,谱牒为祖宗载世系之书。舍是二者将千百载之久远,何以追千百里之外源,何以溯今于邑之崇泰乡而得其人焉,亦西河氏族中之不多观也(指秉元公)。诗曰:贻厥孙谋绳其祖武,又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其是之谓乎。但愿后有同志之人嗣而茸之,毋忽其继往开来之功,其功亦相与流传而不朽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贡生林冠音撰写的《朴斋先生墓志铭》中,特地赞扬他对宗族事业的负责精神,在完成大宗祠修建之后,对未修宗谱而念念不忘,并且积极收集资料。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未能随愿,因而成为他平生的遗憾。纵观秉元公一生品行,可称予亦笔难缕述。

辛己科举人鲍作雨题诗二首

朴斋公建祠干首赞

木本水源,贵承其脉。不设宗祠,年湮世隔。
惟公奋心,卓然倾尽。俎豆馨香,永垂世泽。
美哉鸿勋,如庙之柏。

朴斋公遗像赞

雪白鬓髯,霜清面目。骨重神寒,貌柔心肃。
憔悴忧劳,为聚宗族。钦哉钦哉,见者咸服。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6:03 , Processed in 0.06481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