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1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 业余盆景、根雕艺术家池泽森简介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0:39: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氏义工 于 2019-12-18 14:36 编辑


业余盆景、根雕艺术家池泽森简介

业余盆景、根雕艺术家池泽森,笔名舒怡轩、号拾遗轩艺人、博客简称拾艺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原建宁府)回龙池氏(祠堂)宗支26世孙。长期在野战军、福建省军区、建阳、建瓯市人武部从事军队机关工作和中共建瓯市直属机关工委党务、纪检工作。他认为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艺术是美好事物的集中表现,在业余生活中参加适当的艺术活动,充实生活,调节精神,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是人生一大乐趣。他的业余时光爱好诗、书、画和摄影、登山等活动,在节假日和退休后二十多年来,经常骑自行车到郊外山野,拾取、采集森林自然代谢遗留的根(木)骨核和更新造林所遗弃的树桩材料,潜心根雕、盆景艺术创作。他特别喜爱根骨核雕刻和盆景艺术,认为利用这种材料利于生态平衡和根雕、盆景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其创作理念是师法自然,巧用材料,力创诗情画意,追求象外意境;其作品要求质补自然,造型新颖,生动传神,努力反映民族文化、时代社会风貌和地方特色。同时在理论上作了些建设性的探讨。退休后数度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性的根雕和盆景艺术、学术交流活动,根雕作品《姥姥千岁》、《海市蜃楼》《冲浪》和盆景作品《太平盛树》《碧海青天夜夜心》等作品获全国或省、地区金、银奖,有100余篇论文及探讨文章(根雕10余篇、盆景80余篇)在《中国盆景赏石》、《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中国花卉报》、《花卉》等CN级报刊发表,其中有的文章、照片被编入一些丛书、典籍,有的论文《如梦似幻的骨核根雕艺术》《当代中国根雕艺术的形式风格与发展》先后获全国、国际根雕论文评比优秀奖、二等奖、特等奖;编著有《赤楠盆景考察》《盆景拾遗论文集》。先后被选、聘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根雕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委员和回归自然国际联合会环球根艺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特邀编委、建瓯市盆景协会、根雕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0:46:44 | 只看该作者
盆景的创作与鉴赏


盆景是什么?按一句俗话叫做“瓦盆里种的小老树”。按盆景大师、专家们考证认为:盆景艺术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 敬仰、崇拜、热爱,进而产生眷恋、回归之情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活的立体艺术,发源于我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起初只是师法自然林木山岳之形,魏晋之后融入隐逸文化,逐渐吸收文人画及古典园林造景等技法,蕴含儒释道学哲理,形成景、盆、架配套的完整的活的艺术,陈 毅元帅称之为高等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个题目太大了,因为艺术有很多形式。要说艺术品是什么?看了一些美学家的书,认为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一指形式成份、直接成份,一指表现份、联想成份。觉得最好记的还是那句话:就是在自然时空中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形象。盆景既然是艺术品,那盆景就是能吸引人注意力的小老树、能吸引人的林木山石之形。无论盆景的创作者还是鉴赏者,他们都被盆景的形象所吸引。盆景作者先在他的生命时空中被一些有韵味的老树或自然林木山石的形象所吸引之后,为了与之亲近,便意想把这些老树山石缩聚到瓦石盆里,所以又被一些多年长不大的小老树和一些山形皱石所吸引,于是把这些小的老树和山石移植搬回,摆好种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塑造、养育成类似曾被吸引过的老树、山石的形象,或加入更美好想象境界,并再吸引了观赏者。这种能再吸引人的形象就成了盆景艺术品。与盆景作者不同的是,盆景观赏者首先被吸引的是盆景作者塑造成的盆景形象,然后展开仔细审美观察,品味作者用的是什么小老树和山石,是用什么技巧将它们移植到咫尺瓦盆中,展现出自然山野那些引人入胜的老树山石形象的,继而再将这些盆景形象与自然时空中的某些相似的美好形象联系起来,并根据个人审美素质从中悟出某些更美好的想象或人文哲理的境界。
盆景作品的完成只是盆景艺术品存在的一个过程,无论作者还是观赏者,仔细观察欣赏盆景作品的优美之余,还会产生某些不同的美中不足或新的想象;再说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成品之后,还会继续生长或出现某些折损而变形,还要不断进行修改再创作。所以作者也好观赏者也好,必须用鉴赏眼光,从本质上认识赏析盆景。这里参照美学家关于艺术品内在结构层次分析方法,按小老树成型为盆景艺术品的创作顺序进行赏析:
首先,选择载体。树石是盆景艺术品的主要物质载体。艺术品是艺术家经过大脑的形象思维而创造出来、能吸引人、供人精神消费的精神产品,它不能停留在作者的大脑里,必须依赖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物质载体作介质,才能在时空中存在,让人欣赏,并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广为流传。
盆景(特别是树木盆景)是活的立体艺术,它的根本特征是:选择的主要物质载体是活的树木,它不但依赖树木的存活而存在,也在特殊条件下依赖所用树木自身质料的奇异特性来创作其审美意象。所谓特殊条件:是用能植于盆钵之中、随意移动置于庭院、园林等室内外环境;其质料自身的奇异特性:一是这种树木虽然取材于自然、但要树干相对矮小、树枝节距短、叶片小,可以以小喻大“缩龙成寸”;二是树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影响和自身的变异所形成原生奇异形态。所谓“奇异”就是树虽然矮小,却有与古树类似的形态和古朴苍劲之势,能令人欣悦、惊异、甚至震撼,树身或挺拔、欹斜、弯曲;根有盘曲错节、或如虎爪伸张,树兜有隆包喇叭头,树干有拉沟结块、腱突、结节、疤洞之形;树皮有粗砺、嶙峋等古拙之相;枝有下垂、波折、多岐之势;整体或局部有苍劲古朴之韵,或如异类怪状。还要生命力强,易成活,耐修剪,树龄长,经得起作者模仿、师法自然界古老树木的苍劲、神奇态势和韵味,进行艺术加工。由于以上这些特性,不同树种各有偏重,因此,又讲求树种质料优势。不同树种的原生态势、生长特征以及树与树、树与石(土)等材料的组合方式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往往是形成盆景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物质因素。如浙江、北方的松柏类盆景,湖北的对节白蜡,河南的柽柳,广东、闽南的榕树、九里香、三角梅,建瓯的赤楠等都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个人风格。虽然由于作者阅历、素养、个性、理念不同,对于同一棵树木载体可能会有不同取舍,不同的效果,但总离不开载体的基本形态和素质。这种物质基础一是靠作者的独具慧眼去发现选择,二是靠作者运用技巧进行改造、或从实生苗起就进行科学塑造和培育。因此树桩材料特质是盆景艺术品的物质基础,是创作和鉴赏盆景的基本要求。
其次,创造意象。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作者脑子里想出来的形象。从美学理论来说,艺术品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就是让人们在劳动工作之余,通过欣赏艺术品得到愉悦、乐趣,进而得到教益。要满足这种需求,首先是要求艺术品有使人赏心悦目、鲜明生动、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有的按照想象画出设计图象,有的按照想象用载体塑造出实物来,这就是艺术意象。意象世界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意”是主体(作者)根据自已的审美理想、生活体验、思想情感所确立的创作意向;“象” 是按照主体“意向”而联想、想象、创造出来、能够体现主体之“意”、能够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到的虚构表象。这种在人的脑里虚构的表象就是意象。
创造艺术意象,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南朝齐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隐秀”,认为秀为外在感性物象,隐为内在意蕴。隐秀即意与象的交融,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家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求艺术就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在的意象世界。

意象的创造过程一般都历经“心血来潮”、浮想联翩、虚构成象、物化实现的过程:玩盆景的人平时总是比较注意观察体验自然树木、山川景观的形象,创作每一件作品时,无论是艺术的追求、还是情感冲动而“心血来潮”, 不管是立意在先而寻找树桩物体;还是触景(物)生情、因形赋意,一旦灵感激发,产生创作欲望,总会浮想联翩,在头脑里不断闪现平时观察体验中积累在脑里的相关树木景观记忆形象,产生许多想象、联想,使这些另散的记忆与各种人文、情感产生碰撞、交汇、综合、提炼、概括,按照自已脑中的自然想象进行虚构;接着根据虚构意向,师法自然,重新组合、生成一幅心理上感到完美的意象;并用树木载体,按照意象要求进行取舍、修剪、蟠扎、养蓄,物化成天人合一、富有意味、鲜活生动的艺术意象。“心血来潮”是创作欲望的产生;“浮想联翩”是意象的孕育;虚构成象是意象生成;物化实现,就是运用各种技艺进行造型,使意象物化成可视可触的、付诸现实的、有意味的艺术景象。艺术意象的创造,有时可能巧遇机缘、心有灵犀、材料条件具备、信手得来、一气呵成;也有可能不止“怀胎” 十月,甚至数年,反复实践,几经修改,长期培育,才心满意足,生成物态化的意象。
创造盆景意象,也有人叫做盆景造型或构造树势。造型,本来多指表演艺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手段之一,也指工业铸造中制造铸型的工艺过程。造型艺术,多指绘画、雕塑等艺术用一定物质材料(如纸、布、颜料及木、石、泥、铜等)来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盆景造型,则用树木、石、泥等材料按照盆景艺术规律安排、施行一定技艺,使之成为具有协调匀称、线条优美、能够反映自然风光,表达作者审美理想和情感、有生命的盆景形象。这也就是已经物化了的盆景意象。“盆景造型”可以说既是盆景艺术意象的代名词,又是盆景意象产生的过程,也是盆景艺术创作手法和虚象物态化的手段。

引领中国当代盆景艺术繁荣发展的大师们以及成功的盆景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创造完美的盆景艺术意象,注重在创作实践中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原理、美学原理和绘画透视学原理,指导盆景意象造型,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处理盆树的各部位结构和树与树、树与石、石与石及盆面各景点之间的空间位置的主次、大小、高低、聚散、疏密、露藏、开合及姿势的曲直、起伏、刚柔等关系,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盆景意象世界:或表现阳刚壮美,苍劲挺拔、粗犷高古、雄壮伟岸;或表现阴柔优美,秀丽典雅、含蓄飘逸;或表现爽朗喜悦,色彩醒目、伸展飞扬;或表现悲壮激越,伤残撕裂、枯骨嶙峋;或表现丑险怪异,欹斜悬挂、曲折凹凸等等。贺淦荪大师提倡“盆景造型立意为先,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因势利导,变化万千。”他的动势造型意象和他所概括“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为我们创造盆景艺术意象树立了典范;刘传刚大师承传发扬了动势盆景的优势更创造了雨林式等生机蓬勃的海南盆景意象;赵庆泉大师创造的盆景艺术意象无拘无束、悠闲自然、勃勃生机,再现了丰饶明丽的江南山水;浙派松柏盆景意象优于高干、合栽,挺拔豪放,迂曲扭结,顶冠欹斜攫拿,体现出苍劲峻峭、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有的柏树盆景扭曲撕裂之余仍有脉络相连、枝片苍翠,生命抗争的意象令人惊心动魄;韩学年大师的素仁格盆景意象劲瘦洗练、自然随意、狂放多变、格外耐人寻味;张夷大师的砚式逸品盆景意象不再拘于有边盆砵内的山水树木,戏曲场景、人物、唐诗宋词都演化为盆中景致,而且用不规则石材为承载器皿,边沿自然伸展,使盆与景融为一体,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充分表现了意象的自然精神和诗情画意。
创造天人合一的有高度价值的艺术意象,是盆景创作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的追求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说,某些形态独特的树桩其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具有一定独立的审美价值;但用它来提示与负载艺术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只有创建了天人合一的完美艺术意象的盆景才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欣赏盆景关键也就在看通过想象构思而创造出来的盆景形象美不美、能不能引人入胜。
其三,构建符号。创造意象一是按意创想,二是按意造形,一笔一笔画出设计图,最后还要用物质载体造出想象的形体来。然而天下没有与想象一样的完整形体,只好用局部相似的物体并联起来,这种与想象类似的物体叫做艺术形式符号。盆景的艺术特色,是把分散于自然界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生长的、能使人们精神愉悦的各种树的形态、神韵,在盆中的树木载体中反映出来,用以表现各类具相,表达人们的各种思想情感。一是用天然树石的优美特别品质来表达形神,天然不够的,需要用人工造出的与天然的融为一体,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象。这种按照意象留用天然形体并与人工造就的形体相融合就是艺术形式符号的构建。

形式符号是树桩物质过渡到意象的桥梁。选择好具有原生自然美特别形态的活的树木载体,使盆景艺术有了物质基础;构思好意象使盆景创作有了目标,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作者脑里构思好的艺术意象通过树木载体表现出来。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各类艺术品也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在物质载体上施以一定技艺而构建的艺术符号。各类艺术的形式符号各不相同,如音乐的形式符号是艺术家通过乐器弹奏出来的音符、旋律;绘画的形式符号是艺术家在纸上挥洒的墨迹、色彩;雕塑是艺术家在木、石等材料上雕刻出来的线条、形体等等。树木盆景是以活态树木为主要的物质载体,有时人们往往认为从自然界挖回来的树种活了就是盆景。其实盆景艺术也要通过形式符号把作者恼里构思的艺术意象在所用的树木载体中表现出来,才是盆景艺术品。它的形式符号主要是树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原生外在整体态势、局部形态以及内在品质,例如以根、干虬曲态势为飞舞腾跃的符号,以树干粗壮挺拔作为雄伟的符号,树皮纹理皸裂、斑驳、粗砺作为历经苍桑的符号,枝干枯茂并存作为生命顽强抗争的符号等等。盆景艺术的符号与其它艺术的形式符号之区别,在于它的天然性、互补性,独特性和多次长期性:天然性就是巧妙运用树木在生命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形态为主;互补性就是多余部份或不足之处通过截、剪、扎、雕、嫁接、培育等技法构建与天然形态和谐融合的造型符号,与之互相补充;独特性是因为以天然势态为主,每一件作品的造型符号都是独一无二难以完全复制;多次长期性是在一次造型之后,随着植物的生命延续生长,还要多次不断修整、造型,历经长期养育。盆景的这些艺术符号更具写意性,只取其特征,取其神韵和趣味;有的是具象性符号,神似某种物象在某种时空、环境的形态,有的属于精神理念上的标志性或象征性符号,有的是体现作者整体素质、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符号,如和鸡爪枝、鹿角枝,枝片的风动式,云片式,承载器皿的盆式、板式、砚式、自然石式等等。这些符号是意象的零件,是树桩过渡到艺术品的桥梁,是欣赏者认知作品艺术形象的信息,是进入艺术殿堂的大门。只有通过这些形式符号才能使人认知作品表达的艺术形象和意蕴。

其四,巧施技艺。技艺是构建符号、表达意象的手段。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门道就是技艺和技巧的运用。盆景制作的技艺和技巧,就是对选用的树桩,根据构思确立的意象、构建符号、物化成型的需要,进行造型加工的手段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对选择好的树桩施行“留、减、变、加、”四字方法:“留”是对可作艺术符号的部分根、干、枝、皮留下,“减”是对没用的枝、干、根锯掉剪掉,对不理想的局部体块通过撕、雕除去, “变” 是对留用但形状不理想的通过蟠扎、吊拉改变形态,“加”是对留用根、干、枝局部体块欠缺不足的通过嫁接、蓄养、培育生长成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所用造型技艺各不相同,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树,一方树造一方盆景,一方盆景用一方的技法。
传统程式的技艺,如扬州的棕丝蟠扎,将枝条作蛇形弯曲,密到一寸三弯,使枝叶扎成极薄的"云片";苏州的有剪有扎,粗扎细剪,用棕丝把新枝扎成向水平方向伸展的曲弯,使其长成半球形的叶片,形成六台三托一顶、屏风式、劈干式等;徽派的游龙、旋转、三台式;川派三弯九拐、滚龙抱柱式等;南方的截干蓄枝、留飘枝、拉扎跌枝、垂枝、雨淋枝等等都有独到之处耐人品味。
近几十年来与日本、台湾交流较多受其影响,流行柏树丝雕、松柏金属蟠扎;内地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兴起创作自然形盆景的技艺:现代的苏、扬派赵庆泉大师用小树、奇石在浅盆上巧妙布局,构建创作树石盆景;湖北将树枝飘向一边的动势技法;浙派松柏盆景师法天目山松神韵,以剪为主,高干、合栽,创造迂曲扭结,顶冠欹斜攫拿的技法;上海盆景的金属丝对主干或枝条强度屈曲、逐年细修剪等技法及挂壁、立屏式盆景技法;岭南的截干蓄枝,将所栽盆树的主干截断后,待横桠长到比主干稍细时,又每长一寸多又反复修剪手法,最终把枝托修剪成"鹿角枝"、"鸡爪枝"、大飘枝。甚至把整株树桩"脱衣换锦",造型千姿百态,或古拙嶙峋的大树型、飘逸潇洒的斜树型、悬崖、水影、双干、木棉等十多种型式技法,出神入化地表现了自然界各种树木的神韵。还有用高挑小松树创作劲瘦洗练、自然随意、狂放多变的素仁格文人树盆景、格外耐人寻味;闽南榕树盆景喜用提根之技法、以根代干、以根包石、马眼、蟠龙体等,闽东盆景常见榆树的(根)树抱石、独桩成林之法。以上这些技艺对建瓯盆景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目前建瓯常用的多是剪扎吊拉结合创作自然式盆景的技艺及立屏、山水盆景技法。
这这些优秀的技艺都是构建形式符号、创造意象的有利手段,是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谋求艺术效果的的艺术语言,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盆景创作的成败。也是鉴赏盆景的重要标志。


其五.形成意境。从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来说,它是通过艺术欣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通过艺术欣赏可以不同程度地从审美、娱乐、学识、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得到精神满足。从艺术欣赏过程来说,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艺术品时,首先被鲜明生动的艺术意象所吸引,精神上感到愉悦、放松;继而在大脑里,对面前虚拟的艺术意象,与记忆中的种种事物、景物形象,进行交汇、综合,认知见过的、未见过的现实世界或历史事物;接着渗进感情或愿望,激起思维活动,进行了超越艺术意象时空界限的想象和联想,形成意象之外的形象,感悟世界的、自然的或人生的哲理。对于这通过想象和联想,从作品的艺术意象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意境。

唐朝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晚唐的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将意境看作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现代的艺术家、评论家也认为意境是中国一切文化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和目标。这种意境是通过艺术形象(即上面所述物化成的意象)的一些启导性、象征性的符号或命题来显示,使欣赏者联想延伸到意境。当然,也有人认为盆景是以活的树木载体为主,来表现其艺术意象,难以象语言艺术、听觉艺术那样去追求虚拟的意境。但意境是人类欣赏艺术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客观存在。就象盆栽和园艺风景树那样的(如象蘑菇、云片、球型等)的人工美,或象森林艺术的树那种自然美,并未刻意追求意境,有些景象往往还是使欣赏者情不自禁地从其表象中展开联想,想到表象景外某种异象,品味出象外之景,只是感悟意蕴深浅不同而已。
意境是意象的上升。意象的创造,是盆景艺术品源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体现。“源于自然”是指创作的源泉来于自然景象在主体脑中的积累、主体大脑的自然思维及取于自然的活的树木材料;“师法自然”是指模仿自然树木景观中有意味的形态创造意象,遵重自然规律进行造型、培育;“高于自然”是指这物化了的意象己不是那一自然树、景的照搬,它既是各种相关树木景观自然形态的碰撞、交汇,又融入主体自然思维、思想情感、自然社会人文哲理,富有诗情画意、形神兼备,能够感染人的思想情感,唤起联想和想象,形成意境。但是意象还不是意境。盆景艺术“意象”的孕育期还是虚构的,但从载体材料、造型符号的物理时空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却已物化成艺术品时成实景;“意境”则突破了意象的实景域限,是在意象之外再造的蕴含着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虚空灵奇、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意象是意境的前提,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如果说意象的创造过程,是将无限的自然树木、百里山川之势,浓缩到有限的咫尺盆面,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胸中之意、表达对树木山水之情;那么意境的形成过程,则在于从有限盆面的树木山川,感悟到无限的百里山川之势,体悟树木山水之情。所以专家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传承、复兴、发展到今天这么繁盛的大师、专家们,也认为意境“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盆景艺术美的极致” 。盆中景象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蕴含着人文哲理意味的意境,是盆景艺术品的最高层次,是盆景艺术创作最高追求目标。

意境的形成主要靠意象的导向、艺术符号的象征、或命题的启发。所以在构思意象时意境目标要明晰,作品初成后象征性不明显、不恰当或产生新意的,还要不断调整或再创作,达到形神兼备、有诗情画意、能引人入胜、展开想象,能蕴含人文哲理,才是完整上乘的盆景作品。
以上是盆景创作从选择树桩、构思意象、施艺制作、物化成型、体悟意境等层次进行的分析鉴赏。从盆景艺术品的整体结构来说,一件完整的盆景艺术品就象一座宝塔,树桩材料是宝塔的基础,运用技艺构建符号、形成意象是层层上升的塔身,意境就是宝塔顶尖。各个层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层层上升。由此可见,盆景虽是瓦盆里种的小老树,但它却是自然风光的缩影,蕴涵诗情画意、历史文化,给人许多美好回忆和梦想、给人许多美丽的精神享受。


注:文中引言出自蒋孔阳、朱立元等主编的《美学原理》、侯健、吕智敏《文学理论荟要》、刘勰《文心雕龙》、《贺淦荪论盆景艺术造型》等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0:51:29 | 只看该作者
如梦似幻的骨核根雕艺术  
池泽森
高山流水知音许 古木苍烟入画图
“艺术繁荣时代,往往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美学概论》),当今木雕、根雕艺术是这样,作为木雕、根雕艺苑一朵奇葩的骨核根(木)雕艺术自身也是形式多样风格迥异。
归汉才女谁得似,口吐珠玑四百篇

骨核根(木)雕艺术是指以林区开发中遗弃的伐根和森林自然代谢中枯死腐烂剩下的根木骨核为材料创作的艺术品。在建溪流域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林区的山地园角、田头路旁、河畔涧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根(木)骨核,或沉于水中、夹于岩隙。或裸露在地面;或埋在土里;或整根立在地上;它们类似松花江的浪木、三峡的阴沉木,但分布面更广、蕴藏量更多。这些农民俗称“烧灶不着火的烂柴骨”,过去弃之山野无人问津。在艺术家的眼里却是独具特色的根(木)雕的宝贵材料了。

海市蜃楼

根(木)骨核是树木存在的最后形式,与那些尚未腐烂的活态根(木)材料相比,其材质独具特色。一是外腐内实核芯材质坚硬。久经日晒风吹雨淋、虫噬菌蚀,它生长的胶质营养成份早已消失殆尽,再无霉烂虫蛀之患。二是色泽古朴典雅。裸露地表的表层多呈白屑状如化石;久埋土中、浸沉水底的多呈黝黑或褐色;有的重磨之下也会呈现各种材质的内核本色或红白相间的斑斓色彩。最具特色的是根(木)骨核那奇特的表层形态,它已不是活态根(木)的皮下肌理,而是虫口遗韵:或如钢筋暴突、铁骨铮铮;或尖锥林立褶皱连绵,如同沙盘上的山川石林;或埂沟深浅、条纹广布,畅若行云流水、曲似惊涛骇浪;或孔洞相连如皱、瘦、透、漏的太湖奇石;或节包层迭如堆珠砌玉;最震撼人心的是有的树兜大部份腐烂得只剩下骨核,但其边缘或底部尚残存小片畸型活态包皮,其生命之顽强令人感叹!根(木)骨核这种大自然中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和状态,它们不但在视觉上使人愉悦好奇,赏心悦目,而且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让人看到生命的辉煌和激情,让人感到生命的顽强和悲怆!让人领悟到百折不挠、万摧不朽的风骨和精神。艺术家凭藉各自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和个性气质,赋予不同的主题施以不同的艺术技能技巧,创作出形式风格多姿多彩、如梦似幻的艺术佳作。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形式(《美学原理》)”。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能技巧以及材料的运用所形成的骨核根(木)雕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在建瓯主要有自然型、木雕型、现代雕塑型的形式,这里略作探讨。
沐浴春风
自然型:就是巧籍根材自然美的形态作为艺术符号塑造艺术形象。巧用材料的天然形态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创作冲动,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利用物质材料的天然形态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如用有棱角、尖利的石、木作为工具和武器,用具有令人愉悦形态色彩质感的玉、石、贝壳等做为装饰品。树根在地下长期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和自身的变异,形成了人工所不及的千奇百怪的天然美形态,是历代艺术家乐于用来制作根(木)雕艺术品的理想材料,至今承传不断,而且流传更广泛、技能更巧妙。它的创作特点就是师法自然,巧籍根材天然美的形态,进行提炼升华、构思立意,确定材料的取舍,对舍去的截口和需要改变原有形态的局部,根据艺术表达需要参照其周边及适用部位的天然形态进行仿雕,加工面不留刀痕凿迹,整件作品都以天然形态为艺术形式符号,使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融为一体,做到天人合一;多运用抽象、概括、夸张、变型等表现手法;能从天然形成的千奇百怪、形象多变、丰富多姿的根味中,欣赏到表现对象的生动形态和丰富情感,给人以拙朴、神奇、震撼和愉悦的心理感受。
青鸟传来云外信

木雕型:就是以天然形态的艺术符号与木雕艺术符号相结合塑造艺术形象。有的根(木)骨核材料的天然形态不足以完整地表现作品的构思意象、而材质允许、作者爱好木雕,因而对需要改变其原有形态的体块上,运用木雕技能雕琢出与天然形态和谐协调的艺术符号。从雕刻的体面来说,有的以天然形态为主、少量人工雕刻为辅;有的半天然半雕刻;有的大半或全部雕刻:         
源远流长之侧面观:瞻仰圣贤

少量雕刻和半天然半雕刻的创作特点是巧妙运用根材天然美的形态为主体,进行构思立意,运用写实、具象的表现手法,对造型需要改变原有形态的局部,用木雕工艺技能精雕细刻,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虽然加工的局部留下明显的刀痕凿迹,加工面的边缘与自然形态或交错连接、或留下明显界线。但拙朴自然的根味与精雕细刻的刀味融合为一体,自然协调,巧夺天工,就象人体穿上衣服一样,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给人以自然传神和真实、巧妙的心理感受。
大半或全雕的作品,一般是一些层面形态平常无奇但材质厚实、色泽独特、大体块的材料,需要完全改变材料的原有肌理形态,依据作者立意运用木雕技能雕出艺术形象。这种形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根(木)骨核材料;与圆木雕相比可以相对自由地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感情;可以大幅度地增强作品的空间跨度(不需要粘合拼接),作品更为张扬丰富;操作中有更多顺丝雕刻,行刀顺当轻巧。这样的作品除了巧用根形品味之外,更多的可以圆木雕的艺术语言来解读、欣赏和评价。
源远流长之后面观:川流不逝

现代雕塑型:雕塑与根雕,都是三维立体艺术。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的主体是佛教寺院、豪华建筑装饰雕塑和纪念仪卫、随葬明器等。到明、清之后雕塑艺术才更多地走向民间,与世俗生活相融合,出现了题材新颖、构思精巧的赏玩性、装饰性的艺术品。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式文化大量涌入,使中国雕塑更为接近现代社会生活,体现作者个性特征,趋向题材多元化、风格多样化发展。华夏子孙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现代化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热爱自然却远离自然,向往回归自然所以一些现代雕塑艺术家热衷于追求作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效果,或模仿自然物象,以‘再现’手法在有限的形体体块上表现精神的无限,或追求艺术品与自然和谐协调,所以对根的千姿百态的天然形体更是情有独钟。他们给骨核根(木)雕艺术创作不但带来了新颖的工艺手段,而且在材料运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或写实、仿真;或抽象、夸张、变形,摆脱匠气,反映作者的个性、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时代风貌;或引进金属、化工等材料配合使用;或拼接组合、借鉴装置艺术特色;或在维纳斯式的残缺美、以最小的面占有最大的空间、突出重点省略其余等创作理念的影响下,更使许多虽然具有天然美的形态但残缺不全的材料都被赋予完整的艺术生命。它的艺术特色是自然质朴,简约凝炼,形象奇妙、蕴意深邃、既有天然美的根的韵味,又有艺术家刻意反映自然现实的艺术美,更隐显美妙动人的现代雕塑艺术的气息。
诚然,骨核根(木)雕是根雕、木雕艺术的一部份,但又具有鲜明的特点,最关键的是所用材料已不是活态枯根(木)的全部材积,它是林区开发中所遗弃和森林自然新陈代谢所枯烂剩下的骨核芯材;引为艺术符号的已不是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皮下肌理形态,而是枯死后历经虫噬菌蚀残留的木质核芯组织最为坚实的脉络筋骨;这些材料因为多已炭化或半炭化,有的较难辨认出树种,能认出珍贵树种自然好,但也可不以材料树种论贵贱,而是追求天然肌理形态的奇特和巧妙运用的艺术效果。把它从根雕、木雕艺术中特别析出探讨的意义在于它是森林新陈代谢的废弃物,倡导充分利用根(木)骨核为艺术创作的材料,是变废为宝,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生态平衡与民间艺术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探讨骨核根(木)雕艺术形式和风格,利于开拓思路、传承创新,利于艺术风格多样化发展。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0:55:42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当代中国根雕艺术风格与传承创新
池泽森
“艺术繁荣时代,往往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根雕艺术也是这样。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历经苍桑,几经兴衰。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艺术繁荣,一向落后闭塞的林区向纵深层次开发,使那些自然新陈代谢所遗留的和更新造林所遗弃在山野、而过去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天然美的根材相对容易面世;同时因为经济发达带来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化进步,人们审美需求增强,根雕艺术应运复兴。其发展速度之快、流传范围之广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作者群日益壮大,作品风格呈多样化发展。有的艺术家从材料运用角度归纳为树根雕、竹根雕、树瘿作品、树皮贴画、木纹画等类型;有的艺术家从表现形式和用途的角度归类为抽象型、具象型、似象型、自然型、景观型、实用型、装饰型;有的艺术家认为根雕作品的人工雕琢与自然形态是“三七开”;有的艺术家认为中国根雕类型为自然型和木雕型等等,虽然角度不同,也反映了我国当代根雕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兴盛景象。“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形式(《美学原理》)”。我觉得如果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和材料的运用所形成的根雕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和风格,归纳为自然式、木雕式、现代雕塑式比较客观,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利于传承、创新。(当然不应被形式约束影响创新)
自然式:就是巧籍根材自然美的形态作为艺术符号塑造艺术形象。巧用材料的天然形态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创作冲动,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利用物质材料的天然形态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如用有棱角、尖利的石、木作为工具和武器,用具有令人愉悦的形态、色彩、质感的玉、石、贝壳、树根等做为装饰品。树根在地下长期生长过程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和自身的变异,形成了人工所不及的千奇百怪的天然美形态,是历代艺术家乐于用来制作根雕艺术品的理想材料,至今承传不断,而且流传更广泛、技能更巧妙。它的创作特点就是师法自然,巧籍根材天然美的形态,进行提炼升华、构思立意,确定材料的取舍,对舍去的截口和需要改变原有形态的局部,根据艺术表达需要参照其周边及适用部位的天然形态进行仿雕,加工面不留刀痕凿迹,整件作品都以天然形态为艺术形式符号,使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融为一体,做到天人合一;多运用抽象、概括、夸张、变型等表现手法;能从天然形成的千奇百怪、形象多变、丰富多姿的根味中,欣赏到表现对象的生动形态和丰富情感,给人以拙朴、神奇、震撼和愉悦的心理感受。
木雕式:根雕与木雕都是使用木质材料,不同的是根雕使用树兜以下部份及根体,木雕使用树干、树枝。树瘿作品习惯上也称为根雕。存世较多的明清以来的根雕作品多运用木雕手法作局部雕刻。
现在的木雕式根雕就是以天然形态的艺术符号与木雕艺术符号相结合塑造艺术形象。有的根雕材料的天然形态不足以完整地表现作品的构思意象,而材质允许雕刻,有的是作者擅长木雕,因而对需要改变其原有形态的体块上,运用木雕技能雕琢出与天然形态和谐协调的艺术符号。如木雕艺术历史悠久的浙江、福州等地的一些根雕作者的作品中,木雕艺术特色犹为浓厚。此式根雕从雕刻的体面来说,有的以天然形态为主、少量人工雕刻为辅;有的半天然半雕刻;有的大半或全部雕刻:
少量雕刻和半天然半雕刻的创作特点是巧妙运用根材天然美的形态为主体,进行构思立意,运用写实、具象的表现手法,对造型需要改变原有形态的局部,用木雕工艺技能精雕细刻,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虽然加工的局部留下明显的刀痕凿迹,加工面的边缘与自然形态或交错连接、或留下明显界线。但拙朴自然的根味与精雕细刻的刀味融合为一体,自然协调,巧夺天工,就象人体穿上衣服一样,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给人以自然传神和真实、巧妙的心理感受。
大半或全雕的作品,一般是一些表面形态平常无奇但材质厚实、色泽独特或如杉木兜那样大体块的材料,需要完全改变材料的原有肌理形态,依据作者立意,运用木雕技能雕出艺术形象。这种形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根雕材料;与圆木雕一样可以相对自由地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感情;可以大幅度地增强作品的空间跨度(不需要粘合拼接),作品更为张扬丰富;操作中有更多顺丝雕刻,行刀顺当轻巧。这样的作品除了巧用根形的品味之外,更多的可以圆木雕的艺术语言来解读、欣赏和评价。广义而言,这种类似木雕但以根为材料的作品人们已习惯称为根雕。
现代雕塑式:雕塑与根雕,都是三维立体艺术。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的主体是佛教寺院、建筑装饰和纪念仪卫、随葬明器等。到明、清之后雕塑艺术才更多地走向民间,与世俗生活相融合,出现了题材新颖、构思精巧的赏玩性、装饰性的艺术品。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式文化大量涌入,使中国雕塑更为接近现代社会生活,体现作者个性特征及对现代生活各个层面的观注和取向,因而更趋向题材多元化、风格多样化发展。华夏子孙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现代化生活中的人们热爱自然却远离自然向往回归自然。一些现代雕塑艺术家在创作中热心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或模仿自然物象,以‘再现’手法在有限的形体体块上表现精神的无限,或追求艺术品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他们的艺术眼光注视到根的千姿百态的天然形体更是情有独钟。他们给根雕艺术创作不但带来了新颖的工艺手段,而且在材料运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或写实、仿真;或抽象、夸张、变形,摆脱匠气;或引进金属、化工等材料配合使用;或拼接组合、借鉴装置艺术特色;或在维纳斯式的残缺美、以最小的面占有最大的空间、突出重点省略其余等创作理念的影响下,更使许多虽然具有天然美的形态、但残缺不全的材料都被赋予完整的艺术生命。它的艺术特色是自然质朴,简约凝炼,形象奇妙、蕴意深邃,既有天然美的根的韵味,又似乎是艺术家刻意“再现”自然现实,更隐显美妙动人的现代雕塑艺术的气息。
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变化。在不断探讨创新中,不断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上面探讨的三种形式只是当今根雕艺术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的一种概括归纳。但是艺无定式艺术形式风格不会一成不变,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的不同个性和艺术家自身在不同时期的环境、情感、理念、技巧等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有根雕艺术家早期自然式作品用材巧妙、天人合一、和谐自然。后来以根为主要材料创作现代雕塑式作品,也别具一格,使古朴的根雕更富有现代雕塑艺术品味。如今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撞击日趋激烈,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需要丰富多样,各门艺术都在探求如何继承传统、创新求变。我们根雕艺术家也面临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使命,使根雕艺术不但在数量、品种、规模日益发展繁荣,而且在创作理念、题材、材料和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不断探索,使根雕艺术创作题材多元互补,形式风格多样多姿,积极反映各民族文化,反映现代生活,体现时代风貌,不负当今艺术繁荣盛世。我们还应当以森林自然新陈代谢遗留的根(木)骨核和更新造林所遗弃的清山根为根雕材料,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根雕艺术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以上仅是个人感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艺友不吝赐教。
百态根鹤


彼应


此呼



对舞


婀娜多姿

根鹤百态图:展场局部


向往蓝天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4:37:36 | 只看该作者
自学成才的老艺术家。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20:07 , Processed in 0.09430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