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3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文] 池学文: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之研究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2:44: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氏义工 于 2019-11-6 12:47 编辑









                                         池王爷信仰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9池王爷信仰两岸学术研讨会
论文
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之研究
作者 : 池学文
file:///C:/Users/26365/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png

台湾社团法人中华文化生活学会理事长
台湾正春书院院长
中国中华母亲讲堂高雄家风家道教育基地主任
温州正春书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0191025


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之研究
《前言谢词》
  大会主席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专家、各位宗亲先进、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参与「2019池王爷信仰两岸学术研讨会」宗亲交流活动。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积极推动”传承池王爷信仰、弘扬传统文化、共圆复兴大梦”,强调两岸两个相同 ; 宗教信仰相同和风俗习惯相同,深化闽台民间信仰的对接,感谢池津光会长提供宝贵的研究信息,相信通过此次学者专家的交流,充分阐述池王爷信仰的精神和文化教育意涵,在两岸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在此请容许末学发表浅见,敬请各方领导先进不吝指教,并祝研讨会成功。
《论文提要》
    本论文以「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之研究」为题,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归纳和探讨。池王爷的信仰与中华家训及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对池王爷生平和历史渊源进行考察,并择定「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庙史」为本文考证依据,参考”池王爷的原型辨析”,解释其重要而深远的文化意涵,再就笔者23年对 (家训文学) 《弟子规》教学实务和体验,阐明《弟子规》对于现代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若能应用中华家训文学教材《弟子规与品德生活》做好启蒙教育,将有助于产生更多池王爷的泛爱义行。最后,研究结论出池王爷信仰文化无非是对于池王爷生前义行的尊崇,其所表现的就是根源于中华文化「为百姓舍生取义」的泛爱精神,对于两岸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典范作用,有助于两岸民间在共同的信仰上促成心灵的契合,共圆复兴大梦。
《论文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本论文以「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之研究」为题,在于对池氏伟人、池王爷保民义行的崇拜和藉由搜集、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池王爷信仰的文化意涵与中华家训家风的关系及意义,并就池王爷精神在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作一番探讨。
第二章  池王爷生平及其思想述要
第一节 池王爷生平考述
学者研究池王爷的身份有许多不同说法 ; 台湾学者吴明勋、洪莹发所著「王
爷信仰与仪式」一书指出 : 在民间信仰里奉祀池府千岁最常见的就是「威灵王池府千岁-池然」和五府千岁中的「池府千岁-池梦彪,陈留人,」惟据”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庙史记载池王爷乃明代武进士及第,南京人,姓池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诚。又据池津光《池王爷原型辨析初探》一文指出 : 「近年来,我们遍查明代史料和南京以及福建各地池氏族谱,均无 ”池然”此人。提出「中国人视凡生前有功于民者,亡灵升天必为神」的逻辑,辨析出「池王爷尊神肯定是当地人为造就的」的究结果,那么究竟是依据哪家池氏先祖事迹编造的池王爷呢? 经查明代闽南地区史料,闽南地区唯有池裕德家族称得上名门望族,因此本文就从池王爷与池裕德家族的关联性着手研究探讨。
   作者依据池然的姓名,生平和事迹,再对照元威殿的建庙史和池、蔡两家的姻亲关系,找出池王爷和池扬家族人有许多的「巧合」,给于有趣的对照辨析,自此,池王爷的原型传说就是池裕德的神格化身,自有一番可信度,简述如下,分享先进学者。
壹、池王爷、池然被尊为神的理由 : 池王爷身前的高尚道德和舍生保民的事迹,
符合中国人对生前有功于民者,亡灵升天必为神的理念,而获当地民众的感念建庙祭祀。         
貳、池王爷、池然与池裕德家族的关联考据 :
一、依据池王爷、池然与池裕德家族人姓名的巧合处予以辨析 : 池王爷、池然之
名”与池裕德的父亲池扬的”在方言语音上相同,而池然字”逢春”与池扬字”春台”,都有一”春”字,有纪念先人死而复生之意 ? 再来就是池然又名”德诚”与池裕德名义都有一个”德”字,用以夸奖人的,以上姓名等等巧合是暗喻池王爷、池然和池扬家族有一定的关联性。                  
二、关于池王爷、池然与池裕德的生平和任职考据 : 池王爷、池然是明万历三年
(1575年),武中进士,南京人。池裕德是明嘉四十年(1565年),是军人家庭出身的进士,曾经也在南京供职。
笔者研究分析的可信度: 1.池王爷和池裕德都是同一时代人物。2.两人都和南京有地缘关系。3.都可能是武进士(和军职有关)。
三、关于元威殿庙史有关池王爷、池然事迹记载的考据 : 池王爷、池然,明万历
三年(公元1575年)武进士及第。生前为人耿直,居官清正,常怀治国安民,济困扶危之志,在任漳州府道台(职务相当于督粮督河)时,于赴任途中为阻止天使播放瘟药,荼害生灵,自行舍己之身,设计智取瘟药自服而死。VS. 对照池裕德,1565-1579年仕宦期间,勤政爱民,清廉公正。辞官后37年间常施舍乡里,并收埋无主尸骸。并于天灾时,举家之力施药救济,平息瘟疫,救饥民数万人。
笔者研究分析的可信度:
1.          池然和池裕德生前都是居官清正,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2.          两人的事迹都与平息瘟疫有关 : 池裕德施药,平息瘟疫,操劳过度而死
; 池然则以舍生方式自服温药而让村民免于瘟疫之苦。
參、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迁建取名和庙史之探究 : 元威殿建庙史: 明万历年间
(1573-1620年) 建于马巷五谷市榕树下,1622年迁建于现址五甲街(距离五谷市榕树下约一公里左右)。池裕德在辞官后的37年(1579-1616)间,因1607年泉州地区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池裕德举家族之力施药救济,平息瘟疫,救饥民数万人有功,后因操劳过度于1616年过世,百姓感念其恩德而为他建生祠。
笔者研究分析:
1.          池王宫兴建日期史载可考于明万历年间,即1573-1620年间(日期不可考)。
2.          有关池王宫是池裕德生祠的辨析理由在于池裕德生前的恩德。老百姓感念他
的恩德,为他建”生祠”,人们称他为”池府菩萨”。此时的元威殿(又称池王宫)人们称为”池府王爷”池然。那么池然和池裕德似乎有许多的相似性。
3.          有关池王宫迁建于现址的辨析,迁建于现址的元威殿一带是蔡姓聚居地,原
是不许外姓人迁入的,何况是建外姓人的庙,那为何池裕德女婿蔡宪臣于池裕德1616年过世后,为纪念岳父池裕德,将百姓为池裕德于1607年后所建的生祠(原池王宫)于1622年迁建于现址? 合理解释是池裕德是蔡宪臣的岳父,有姻亲关系,由蔡姓人家管理。
4.          何以改庙名为「元威殿」,查「元威」乃元始之威,暗喻池裕德的父亲池扬
教子有功。对于池王爷身份的考据因年代久远而为传说臆测,但是其事迹和舍己救苍生的泛爱精神是一致的。
第二节 池王爷信仰的思想渊源
    池王爷信仰是黎民百姓对池王神生前高尚的道德情操、舍生救万民的义行之尊敬和崇拜,系对有德者的崇拜。池王爷信仰已成为两岸人们尊崇的池王神,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道德沉沦,人性物化,池王爷信仰文化当可以净化人心,启迪性灵,而池王爷的信仰文化又和中华家训、家教和家风的形塑有关,故我认为必须大力弘扬优秀的家训文化,来倡导忠孝节义的爱国道德观、和立身修德为人处事的价值观。

第三章 池王爷信仰的文化和教育蕴义分析
    池王爷舍己救苍生的义行在于「爱人」,是中华文化「仁爱」之核心价值。池王爷信仰亦即对中华文化的「泛爱」精神的传承。台湾的庙史,记载着地方同 名同宗村的开发史、群体的经验和认同将两岸的民间信仰文化密切结合,池王爷崇拜在两岸已成为地方的守护神,具有安抚民心、禳灾除厄的宗教功能,是台湾民间王爷信仰的一大特色,已成为两岸宗教与民俗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和教育上,更突显出全民要注重生态保护、环境卫生,避免瘟疫、传染病流传的积极意义。
    本章第一节着眼于对生前有功于民的死后神,所应抱持的一种崇德感恩之文化。第二节中,笔者更要严正指出当今个人功利主义下的低俗文化所造成的爱国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之偏差,建议以《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的泛爱精神与高尚人格教育,共同营造我中华文化仁爱的核心价值,在共同的信仰上促成心灵的契合,共圆复兴大梦。
第一节明确的崇德信仰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练所产生的中华文化,自然形成一种独特且具有「仁爱」的思维和生活形式。中国古人对于生前有功于民者,常为其立庙祭祀予以表彰。池王爷信仰文化无非是对于池王爷生前义行的尊崇,其所表现的就是根源于中华文化「为百姓舍生取义」的泛爱精神。它影响到两岸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节营造中华文化仁爱的核心价值在于力行弟子规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成为当今民族自信,文化信仰的重要依据,《弟子规》取自《论语.学而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到「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只有人人尽孝,继而才能发展出对他人的「仁爱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处能为别人想,将心比心,其志何等高尚,这是中华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不幸的是,当我们回顾90后的今天,由于环境的巨变改变了人的文化思维,社会充满「向钱看」的价值观,过去传统美德家道、家风的传承没有了,祖先留下来的家训、族规也抛之脑后,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就是没有荣誉感和羞耻心,对时间、金钱和感情的自我管理不好,导致离婚率高升,不作为,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由于特别重视物质的取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对于公共事务极度冷漠,孩子处在幸福里却完全没有感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正迫切地需要重新提出,我们要响应习近平主席抓紧品德教育,从根做起的伟大号召。

第四章 池王爷信仰与中华家训家风的赓续
   「池王爷信仰」的主要思想渊源,是以中华民俗文化为基础,受到中华文化的家训、家风的熏陶下所形成的一种善良风气。
第一节 池王爷信仰以中华民俗文化为基础
    文化,在中国称之为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传统姓。民俗文化亦称“大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池王爷信仰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过程中,受到中华文化的家训、家风的熏陶下所形成的一种善良风气。
第二节 家训是以弟子规为实践准则
    家训是以《弟子规》为实践准则。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一般知识家庭皆提倡耕读文化,忠孝传家。家族编写家谱,并以族规、家训来教导子弟和作为后世子孙遵循的做人处事之方。孔子第75代孙孔仲温祥智妻子、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雷侨云论《弟子规》的儿童文学教育理念认为《弟子规》属于〈家训文学〉,拥有永恒不移之价值,说明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更展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风貌,以及她所以闻名的途径。
    《弟子规》既属家训,强调的是力行功夫,明示学童于日常生活中所应当严守并实践力行的规矩、规则、规范。笔者《弟子规与品德生活》的自编教材针对生活认知的多元呈现和正确引导,其内涵实为于今日多元教育实质所需求。
第三节 家风是家训的落实和传承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人人以个人主义 行功利之追求,不想受约束,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古之士大夫人家子弟,从小就要接受蒙正教育,养成良好品德,并遵从祖(族)训,有良好的家风。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孔子第75代孙孔仲温祥智妻子、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雷侨云的描述 : 「今人池学文先生,他创办「正春书院」、从事着百年树人的《弟子规》学。乃念及双教亲以教育提示子女的宏恩大德,惟深恐无以回报,乃愿以「终身义工」立愿,完全投入圣教传播工作,以上报宏恩。此为池氏家风是也。」
    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雷侨云教授以池学文先生为例,将《弟子规》列为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家训文学」,是有其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

第五章 弟子规品德生活教育今释与启示
《弟子规》对学习活动的定位引导
   《弟子规》讲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学,用以培养蒙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弟子规》对于学习活动认为人应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主修课目,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则为次修课程。学习《弟子规》就是要学以致用,在儿童的生活认知中给于正确的引导和体验,并且坚持不懈的实践。教师除应用心去研读《弟子规》,感悟传统文化的精义,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儿童的心灵进行真诚的沟通,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弟子规》家训是家庭教育的准则
    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有教养」而着称于世,《弟子规》做为家庭教育的「家训」是极具价值的,作者整理出四个学习面向,孝亲、尊师、爱己、爱人,作为家庭教育孩子的准则。
《弟子规》对生命教育的启发                        
    《弟子规》教育在于从生活认知中教育学生认识自己和生命来源。从教育的角度找到「感恩」、「谦卑」和「成长」的三个真谛。当孩子明白生命所源,从而认识自己,给了自己在《弟子规》的学习上了最关键的一课。孩子们留下纯真的眼泪,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进而体会到对他人的身体的尊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池王爷信仰文化的研究进行辨析,论述家训、家风对两岸池王爷信仰文化的形成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两岸民间交流的意义,后以《弟子规品德生活》今释与启示,做为池王爷信仰崇德文化的最佳诠释,提供池氏族人参考,并愿两岸一家亲,在共同在池王爷文化信仰上,以包容和知恩的情感,达到心灵契合的境界。
一、根据笔者的研究探讨与汇整,做出以下六项研究结论与成果价值,分述如下 :
(一) 池王爷的义行是对生命的实践 - 池王爷的舍生保民的大爱义行,深受儒家泛爱文化的影响,在人与自己 :人与人 ; 人与环境 ; 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的各种关系上,做出了高尚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儒家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意涵。
(二) 池王爷的精神是家训家风文化的体现- 池王爷的高尚道德和舍生保民的精神与中华(族谱)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家训、族规都载于族谱里,用以治家教子、倡导忠孝的爱国道德观、立身修德的为人教育观、处世交友之道和读书治学的方法等,家训对个人的修养,齐家治家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 池王爷信仰传承着中华文化舍己救苍生的泛爱精神,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华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生」的体现,需要以《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的泛爱精神与高尚人格,共同营造我中华文化仁爱的核心价值,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四) 两岸对池王爷共同的信仰文化是包容和感恩- 随着闽南、粤东移民渡过台湾海峡东来,于台湾落地生根,池王爷在台湾各地已成为地方的守护神,具有安抚民心、禳灾除厄的宗教功能,台湾民间信仰仍奉祀原有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是表现出两岸中国人充满包容、知恩的情感。
(五) 池王爷信仰在现代生活中的教育意义在于提醒国民注意生态保护、环境卫生,避免瘟疫、传染病流传。
(六) 落实《弟子规》家训教育,建立良好家风,响应习近平主席抓紧品德教育,从根做起的伟大号召,让每一家族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强盛,实现中国梦。
二、研究建议
    我国儒家教育,重在启发仁爱,强调德行的涵养,《弟子规》的内涵和精神,征引自《论语》、《童蒙须知》、《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句,确立了《弟子规》与孔孟儒家的紧密关系。笔者23年的教学阐明《弟子规》于现代迫切而紧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上,亦在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响应习近平主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抓紧品德教育,从根做起。在推广池王爷信仰文化和中华家训教育的同时,建议以《弟子规》师资培育为首要,次则采用适当的《弟子规与品德生活》等教材,以现代化的教学,传授传统圣贤智慧。  -全文完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2:49:32 | 只看该作者
弟子规品德生活教育今释与启示
   《弟子规》自清代李毓秀撰着成教材之后,即为后代私塾所选,用以教导子弟。由于《弟子规》取材自《论语学而6》和朱子的《童蒙须知》,是入圣贤之门的蒙学教材,讲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学,用以培养蒙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故吾自1997年创办「正春书院」、成立「弟子规人文艺术小区学校」,自编《弟子规与品德生活》五篇,属于家训教材范畴,我关注小区教育,将之作为品格启蒙教育教材。以「把孩子带起来」的心愿,从事着百年树人的《弟子规与品德生活》教学至今23年。本章第一至三节分别探讨《弟子规》对学习活动的定位引导,《弟子规》品德生活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借镜和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家训是以弟子规为实践准则
    家训是以弟子规为实践准则。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一般知识家庭皆提倡耕读文化,忠孝传家。家族编写家谱,并以族规、家训来教导子弟和作为后世子孙遵循的做人处事之方。《弟子规》亦属于家训文学,孔子第75代孙孔仲温祥智妻子、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雷侨云论《弟子规》的儿童文学教育理念认为《弟子规》属于〈家训文学〉,拥有永恒不移之价值,说明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更展现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风貌,以及她所以闻名的途径。
   《弟子规》既属家训,强调的是力行功夫,明示学童于日常生活中所应当严守并实践力行的规矩、规则、规范。自清代中叶以后,一般私塾多采用《弟子规》来教导子弟,所以流行最广,影响极大,得到人们的推崇。笔者《弟子规与品德生活》的自编教材针对生活认知的多元呈现和正确引导,其内涵实为于今日多元教育实质所需求。
家风是家训的落实和传承
    如何落实《弟子规》家训教育,以建立良好家风,是重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家训的落实和传承自可形成好家风。传统家训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人人以个人主义 行功利之追求,不想受约束,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否能成才,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家教。没有家教的孩子,行住坐卧没有一定的规矩,站无站相,做无坐相,喜恶行事,不高兴扔东西,爆粗口,大小声,目无尊长。古之士大夫人家子弟,从小就要接受蒙正教育,养成良好品德,并遵从祖(族)训。家教不严,家法不兴,就没有良好的家风 ;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年幼之时,母以苦味的莲子给食,矣其学有所成之时再给以去心之莲子食之,足以启发人生「先苦后甘的道理」,后来朱熹在修订学生行为规范时,特别强调道理的生活化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传统家训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此容引述孔子第75代孙孔仲温祥智妻子、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雷侨云的描述 : 「今人池学文先生,他创办「正春书院」、成立「弟子规人文艺术小区学校」,是以《弟子规与品德生活》教材为主,关注小区教育,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把孩子带起来」的心愿,从事着百年树人的《弟子规》教学。但池学文何以能执着此一志业?除名「学文」之外,池氏的族规、家教、庭训,皆以《弟子规》为中心思想,其《弟子规人文艺术学校.前言》,是如此载录的:池医师在传统家教中成长,自幼承受庭训,以「自律严,品学兼优」成为自小学以来老师们对他的评语。可贵的是他的父亲正春公给他赐名「学」文,是跟随在「正」字的辈分之后,父辈为人以正,期望儿子能够「多学习」,进而延伸释义为「要力行」。医师初不以为意,及长,涉及《弟子规》教学推广,猛然发现弟子规总叙自「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始,至「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文,竟与《池氏祖规十条》同,特考其族规载之再现,藉以时时警惕后进,并印证池医师先父执辈三人传承祖训;在台数十载兄弟和睦,均依「孝悌以肃家风」兄弟睦,孝在中的族规经营大家庭。如今池家四代繁衍在台,平安快乐,感恩度日。池医师每每念及双亲的深谋远虑(双亲未曾接受正统教育),以教育提示子女的宏恩大德,惟深恐无以回报,乃愿以「终身义工」立愿,完全投入圣教传播工作,以上报宏恩。此为池氏家风是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雷侨云教授以池学文先生为例,将《弟子规》 列为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家训文学」,是有其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换言之,《弟子规》除了可以做为小区学校的教科书教材,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家教教材。
           《弟子规》对学习活动的定位引导
   《弟子规》对于学习活动在「总叙」里就有明确的定位和次序引导,「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认为人应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主修课目,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则为次修课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的学习,孩子必须面临各种大小考试,忽略了生活与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得孩子学习了各种有益的学问和才艺后,若缺少品德修养就会产生知识的傲慢,而执着于自己的错误知见,任凭自己的意思一昧去做,就如《弟子规》所说的 :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知做人处事的道理。
    《弟子规》的学习方法,是许多父母甚至教师未必了解的。学习《弟子规》就是要学以致用,在儿童的生活认知中给于正确的引导和体验,并且坚持不懈的实践。由于《弟子规》是生命和生活的学问,教师除应用心去研读《弟子规》,感悟传统文化的精义,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儿童的心灵进行真诚的沟通,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弟子规》对家庭教育的借镜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孕育出优秀的下一代。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有教养」而着称于世,不仅有数千年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成为一种传统家训文化。《弟子规》做为家庭教育的「家训」是极具价值的,陈美卿.「李毓秀弟子规思想及其教育蕴义之研究」一文说 : 「在当代传统文化日趋衰微的环境氛围里,其精神切合生活实际,其见解精微深刻,不仅对于儿童富有启迪作用,对于成年人也具备相当的启示作用。孔子第75代孙孔仲温祥智妻子、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雷侨云在其「《弟子规》〈家训文学〉拥有永恒不移之价值」一文指出 : 「儒家的孺子,当从「为人子」、「为人弟」开始学起…;儒家的施教者,一心期盼秉性善良的弟子们,接受此一文化教养,成就自己成为能够参天地、化育万物的「人才」,并以此立身行道、扬名声、显父母孝道精神,完成儒家的文学教育理念,让自己拥有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而这一切真善美的拥有,可以从《弟子规》做起的。
    本文作者23年的《弟子规》品德教学,体悟到《弟子规》的教学不但是学校教育,同时也是家庭亲子教育的好题材,它同时是生命教育,让孩子从生命的诞生中,认识自己的生命真谛 ; 感恩、谦卑、日日成长。从而提醒自己一生应从孝之始至孝之终,善尽「为人子」的意义。笔者愿藉由《弟子规》的长期教学,整理出四个学习面向,作为家庭教育孩子的准则。
1.    孝亲 : 从过去贫穷的年代走上经济条件逐渐宽裕的时代,父母对于能满足下一代物质享受的要求是一种希望和自我要求,于是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 ; 孩子处在父母溺爱的幸福里却没有感觉,这是教育的警讯。俗话说 :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有智慧的父母应当教育孩子知所先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善良的品行,应该是爱而不溺,塑造子女健全的人格。《弟子规》开宗明义 : 「父母呼,应勿缓 ; 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教,须敬听 ; 父母责,须顺承」,阐述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在于「关心」、「期盼」、「引导」和「爱」,给孩子一条正确的道路,亦同时要求为人子女当知父母之用心,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听话」两字,要体悟到对父母不时的「顶嘴」,犹如以箭刺向父母之心脏一样的痛苦。
2.    尊师 : 礼者理也,维系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两大支柱就是孝亲尊师两者精神皆在于礼。孔子曾训诫其子孔鲤要学礼,告以「不学礼无以立」。在台湾各大中小学亦曾经依据《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礼义廉耻」作为共同校训,可见礼的重要性。《弟子规 》教学强调对尊长的礼在于「长者先、幼者后」,与长辈一起当心中存有长辈,一切就自然有理了。
3.    爱己 : 每个人的生命均来自父母,当自我完善保护直到终命之时。《孝经》开宗明义说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也说 : 「身有伤,贻亲忧」,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爱自己,首先要从「珍惜光阴」做起,再在服装仪容,生活作息,言行举止应对上不断修正自己,令自己成为有气质、有教养之人。
4.    爱人 : 弟子规》依据中国文化的仁爱思想,在学习顺序上明白指出一由孝亲开始,次依尊师,爱己守诚有信,如此达到更高境界时,就能做到对大众的泛爱关怀。
                                                                                                                                                
《弟子规》对生命教育的启发
    生命教育的主题范围,包含孝悌,敬长,诚信和人道关怀。弟子规教育在于从生活认知中教育学生认识自己和生命来源,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本人对《弟子规》的长期研究和教学中,体悟到《弟子规》生命之学的奥妙,我教育学生如何从母胎图片中认识生命,从教育的角度找到「感恩」、「谦卑」和「成长」的三个真谛。当孩子明白生命所源,从而认识自己,给了自己在弟子规的学习上了最关键的一课。孩子们留下纯真的眼泪,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进而体会到对他人的身体的尊重。《弟子规》的教学诚然对生命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4 13:44 , Processed in 0.09463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