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9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天宠之旅———独山古寨崇学向善旅游文化探源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12:03: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遂昌县委党校  作者:唐颖中

2015-12-01










   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遂昌的乡村休闲旅游业遍布城乡各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遍地开花发展态势。推进遂昌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吃住游玩型向文化引领型的智慧开发转型,充分发挥文化元素的积极引领作用。以焦滩独山古寨独有的地域性特色高雅旅游文化魅力发掘为例,可溯天宠之旅品牌。


    所谓天宠之旅,意取“洊膺天宠”石牌坊中的“天宠”二字而名之。该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座落在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境内,距县城50公里,虽历40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保存完好,熠熠生辉,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古石牌坊,成为目前华东地区唯一幸存的同一类型极其珍贵的古石牌坊。牌坊中的洊(jiàn),意为屡次,再次;膺(yīng),意为荣膺,承受;天,意指天子,皇帝;宠,意指恩宠,表彰。“洊膺天宠”四字合而为一,意即“屡次承受天子的恩宠。

    何缘“屡次承受天子的恩宠”?细读《平昌独山叶氏宗谱》,细考“洊膺天宠”石牌坊的建造初衷及其深刻久远内涵,给游人留下崇学、向善、合一、精工之无穷文化韵味。

    韵味之一,引人崇学。

    据《平昌独山叶氏宗谱》记载,独山村起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开村鼻祖为邻县松阳古市卯山后村唐代叶法善的后裔、北宋尚书左丞相叶梦得的曾孙叶峦。叶峦相中了独山这块风水宝地,自古市卯山后迁居此地,村落始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该村叶以蕃殿试得中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一时文风卓盛,名士辈出,胜迹日辟,村容大壮,民间称之“独山府”。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叶以蕃病逝,其父叶弘渊因教子有方,儿子报效国家显贵而受到皇帝的再次诰封,并继续享受皇恩宠赐至隆庆年间(1567—1572)。隆庆三年(1569),为了旌表龙恩浩大,弘扬崇学精神,时任遂昌知县池浴德主持在独山村为叶弘渊立“洊膺天宠”石牌坊,以示旌表。牌坊额枋上刻的“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即为明证。

    细析池浴德立此牌坊之目的,一是为了倡导家族家教中的崇学精神。清康熙《遂昌县志》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理。叶以蕃出生在这样的诗书门地,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考中进士和求得功名当在情理之中。在中国古代,以家族家教为手段,大力弘扬叶氏家族的崇学精神,正面引导世人形成崇学风气既是当年开明县令池浴德代表官方立此牌坊的目的之一,更是对古代中国民间有识之士从家庭开始,从长辈做起,从儿童入手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对以叶弘渊为典型代表的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庭教育方式理当立牌“洊膺天宠”。时至今日,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值得借鉴、传承并发扬光大。二是为了引导有识之士报效国家。当年的开明县令池浴德立“洊膺天宠”牌坊的另一个目的是引导有识之士勤学苦练报效国家,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之有效的方向性文化引领。“洊膺天宠”牌坊建成后,独山村崇学之风经久不衰。《平昌独山叶氏宗谱》中记载的一道道朝廷敕封的向后世展示当时荣耀的圣旨,即是引导后世之人勤学苦练报效国家的明证,更是“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清官廉令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在独山古寨崇学良好民风文风学风氤氲氛围熏陶下,得以静下心来创作千古名剧《牡丹亭》,进而在成就一代世界级文坛巨匠“汤显祖世界百位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功名利禄和丰功伟绩的同时,再次用后人的丰功伟绩和事实彰显出“洊膺天宠”牌坊强劲的方向性文化引领作用。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教民崇学亲历亲为,出资兴教办学,并多次到独山村与独山名士叶澳结成莫逆之交,收叶澳之弟叶梧、叶干为门生,悉心教导,吟诗赋词一事也当是对“洊膺天宠”牌坊方向性文化引领作用的美妙诠释和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征程中,报效祖国仍然是每一个炎皇子孙应有的爱国之心、历史使命和应尽责任。三是为了彰显皇恩浩大。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向来注重国家“栋梁之材”的选拔和培养,尤其是开明君主对国家“栋梁之材”更是加爱有之,国风、社风、民风、文风、学风向来如此,建立“洊膺天宠”牌坊,既能够彰显出皇恩浩大中的中华民族崇学国风和王者风范,又能够体现出我泱泱中华大国的古代崇学文风和朴实民风。

    韵味之二,教人向善。

    清康熙《遂昌县志》在记载叶以蕃的父亲叶弘渊从小诵读诗书,知书识礼的同时,还记载了叶弘渊敦厚孝友等诸多引人向善的善举善事。其一,母亲患病,吁天以求身代。其二,其父六十岁时,妾生一子弃之。叶弘渊暗地里把小孩抱回家抚养。待小孩长大成人时,与其同分家产,教其考取例贡。其三,叶弘渊的长兄早逝,遗下一孤儿。叶弘渊将侄儿收留抚养,视若亲生。其四,叶弘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捐置学田,创办家塾,邀集村中儿童读书。其五,开创义店,方便行旅食宿。种种善行,乡里称赞。

    深研古代独山崇学之风兴盛并经久不衰的原因,与身为族人和乡村名人的叶弘渊为代表的众多乡伸秀才的诸多善举密切相关。在叶弘渊等人的种种善行示范效应作用下,古代独山社会安宁,民风纯朴,村民安居乐业,精耕细作。在一片和谐安宁的氛围下,人们得以静下心来勤习诗书礼仪,修身养性,进而培养、教育、锻造出了众多像叶以蕃、池浴德、汤显祖式的国家栋梁之才。叶弘渊的种种善义行为教导后人,经济的发展,乡村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功名的成就,有赖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崇学之风的兴起,前提条件是需要民众多行善举,多做善事,多多善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叶弘渊等人的种种善举所折射出来的正好是我中华古文明建设中的众多古文化品牌经营理念:一是“母亲患病,吁天以求身代”,写的虽然是母子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吁天以求身代”的孝子孝道孝学文化。虽然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这种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后生晚辈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法制国家的实践中代代相传并身体力行,仍然需要我们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探索实践中加以研讨和提炼升华。二是叶弘渊把弃弟抱回抚养,与其平分财产,教其考取功名,写的虽然是兄弟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同样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的兄弟情节,骨肉情节,平等情节,时至今日,这种以人为本,尽兄弟义务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今人人人从自身做起去身体力行。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是亲密和谐的,整个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圆好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三是叶弘渊收养侄儿,视若亲生,抚育成长的善举,写的虽然是叔侄亲情,家室亲情,族人亲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人与人之间亲同一家的老少无欺,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的向善之道,时至今日,这种与人为善,共度时艰,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建设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并发扬光大,仍然需要国人共同努力。四是叶弘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出资捐置学田,创办家塾,邀集村中儿童读书等善举,写的虽然是乡村公益深情,但体现出来的却是难能可贵的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兴公益、办学堂、尚耕读的亲历亲为公益办学之道,时至今日,这种古人的民间办学方式与我们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鼓励社会办学、民间办学、私人办学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借鉴。五是开义店,方便行旅食宿,写的虽然是叶弘渊等人的义举行为,但体现出来的却是我泱泱大中华文明古国人人尽社会责任的公共孝道,时至今日,这种与人方便,与已方便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社会提倡和发扬光大,在独山古寨旅游品牌打造和崇学向善旅游文化魅力发掘的探索实践中,尤其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光大,需要后生晚辈身体力行多努力。

    韵味之三,天人合一。

    从独山古寨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古人在村落选址上是极其考究的。该村正面由外而内有乌溪江、天马山孤峙村西,将整个村庄秘密隐藏其后,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村庄选址“依山伴水宜隐居”的精品精致要求。当人们淌过河,绕过天马山,步入村庄时,不经意间会顿生忽然开朗的感觉,给人的印象是,“山水相依深山处,香椿翠竹独山村”。人们发现,整个村庄隐匿在乌溪江和天马山后的坡地上,不知情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村庄的后面,高耸的笔峰山和石梯峰耸立在村东,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尤似一位位高深莫测的崇学向善高手面对面坐在天地间谈经论道,启示并激励世人要想登上高高的崇学向善笔峰山,首先要有做好攀登艰难曲折石梯峰的思想准备,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的拼搏意志,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高耸的笔峰山和石梯峰两侧,沿绿色山坡顺势缓缓下落延伸,建有南北两端古城墙与天马山相连。南北两端顺势缓缓下落的天然绿色山坡,有如两位身着绿色衣裳,坐在天地间高谈阔论崇学向善之道高手的两只巨臂。连接南北两端绿色山坡的古城墙,有如两位崇学向善高手的两只巨掌从清澈的乌溪江琼浆玉液中捧出天马山这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从空中俯瞰,独山古寨东南北三向构成一把巨大的天然绿色金交椅,整个村庄恰好坐落在这把巨大的崇学向善太师椅上,的的确确是一块风水宝地,是浙西南山区较为典型和较为独特的古代村寨建造典范。古人在独山古寨选址中所张扬出来的是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深刻哲理,诠释出来的是《黄帝宅经》所载的“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的以人为本的安家思想,折射出来的是“山水聚合,藏风得水,无山无水不成居”的崇尚自然的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经营理念,展示出来的是一幅村内“小桥、流水、古道、谯楼、人家”,居家“松杉当窗秀,幽兰入室香”式的恬然优美乡村美妙图……。独山古寨众多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美好愿望启示今人,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城市和村庄建设在选址时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富有特色,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融入,精品精致,善作善成。

    韵味之四,示人精工。

    就独山古寨的建造而言,从设计到选材,再到用工和建造,都是极其精工细作的。整个村庄布局严谨,材料就地取材,生产生活设施齐全,工匠好中选优,建造精益求精。“洊膺天宠”古牌坊座落在独山古寨东南隅的高坡上,傍小川,临山麓,坐东朝西,距南寨门约100米。牌坊用花岗石空雕、浮雕相结合的精湛艺术精工细作而成,共三间、四柱、五楼,翼角起翘,脊顶双角生起,饰吻兽,歇山造。最高楼竖“荣恩”额,次两楼置云图额。明、次间上、中、下叠三枋。明间上坊作双龙抢珠浮雕,次间大额枋为主题额枋,遂昌知县池浴德题“洊膺天宠”楷书四大字。小额枋署“封工部营膳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叶弘渊由子以蕃贵立”,含义是因叶以蕃生前贵为朝庭郎官,其父因教子有方依然享有子贵之诰封,建坊以示再次受天子宠任之意。下枋为剔空石雕双狮抢球图、瑞兽、祥云等。四柱下部均有抱鼓石前拥后扶,剔空雕刻,技艺精湛。与古城南墙融为一体并对古村落起拱护作用的南城上的谯楼,掩映在参天大树丛中,极为隐蔽。建造城墙和谯楼所用的石块非常厚重,所造墙体也是非常厚实的,用于保护村庄,抵御外敌入侵。谯楼上设有瞭望孔(窗),起到以静制动的观察作用。南北两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北城墙在早些年建公路时已毁,现已不存在),设计成为一个极为隐蔽、极为严谨的村落。村内造有多口水井,井口用巨石雕凿而成,或呈外方内圆六边形,或呈圆鼓形,塑图刻字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用以表陈何年何时何人建造。村内的古街道精选鹅卵石由能工巧匠精砌而成,反映出惜日“独山府”的商埠热闹场景与经济之繁华。街道两侧黄墙黛瓦构建的古民宅彰显出来的是独山古寨浓厚的乡村农耕生活气息,墙脚所用的都是经过精选的椭圆形鹅卵石。从地面往上竖看,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鹅卵石逐层渐小之势。从左右横看,每一层的鹅卵石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几乎相同,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横向直线形排列。独山古寨众多砌墙所用的椭圆形鹅卵石,是不是远古时期遗留下的恐龙蛋,不得而知。村内的叶氏宗祠雕刻细腻精美,绘画传神,石雕、砖雕、木雕技术精湛,人物、鸟兽、花卉无不栩栩如生。祠堂门前左右用巨石塑石狮一对,旗杆墩两个。石狮采用镂雕技术建造,简洁粗犷,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寓意叶氏家属事事(狮狮)平安。母狮项系绣带和铜铃,怀抱幼狮,爱美之心和母爱之情尽显,雄狮捧绣球,紧绣带,昂首阔步,转头顾前后左右望之,仿佛是一位刚从舞狮场上凯旋归来的常胜将军,只是在听到母狮的呼唤后,责任使然回到母狮和幼狮的身边。一对旗杆墩上分别镌刻着“光绪庚寅科仲冬”和“岁进士叶庆云立”字样,乃近代独山叶氏子孙、进士及第的叶庆元于光绪十六年(1890)所立。独山古寨的众多精美古建筑,虽历40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保存完好,熠熠生辉,这是400年前帝王“天宠”给今人开发独山古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独特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是对独山民众精心保护独山古寨古牌坊丰功伟业的厚报。在独山古寨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打造中,应当体现出“洊膺天宠”古牌坊等古建筑精雕细刻的精彩精湛精美精品之旅游品牌精工打造经营理念和高超精湛技艺,体现出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独山古寨乡村休闲旅游业科学开发的经营理念。

                   作者:唐颖中遂昌县委党校(电大)高级讲师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12:06:33 | 只看该作者
“洊膺天宠”石牌坊



“洊膺天宠”石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坐落独山村东南隅,傍小川,临山麓,坐东朝西,距南寨门约100米。

牌坊用花岗石以空雕、浮雕结合艺术构筑,三间、四柱、五楼,翼角起翘,脊顶双角生起,饰吻兽,歇山造。



四柱下部均有抱鼓石前拥后扶,剔空雕刻,技艺精湛。始建至今,历时424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17:16 , Processed in 0.10532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