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从池蔡联姻话说厦金二岛之“良缘”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4:41: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东元居士

据《金门史稿》,金门朱子祠内有一“五桂联芳”匾,这是纪念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有金门人:蔡懋贤、蔡献臣、陈基虞、蒋孟育、黄华秀五人同榜考中(见图一左半图东元标红)。是科同安县中进士者八(这个成绩也是同安科举历史上成绩最好的一科),五个出自金门!而这当中金门两蔡氏与明代厦门池氏恰恰都有着一段良缘佳话,从中也折射出古时厦门与金门关系之亲近与密切。两门的这种亲密关系,一度还欲催生出一部划时代的地方志书:《厦金二岛志》!

一、“池蔡两家缘”
    池显方是厦门池氏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人物,晚年居于同安端山晃岩,并曾拓晃园、建晃岩(寺),其址位于今同安汀溪水库库区。提到晃岩,就不得不提一地方文史“谜”案。道光《厦门志》记载(见图一右半图):“日光岩,亦曰晃岩,上有龙头石,俗名龙头山。池直夫居其下,有晃园,极花竹之胜。”也就是日光岩(“晃”字可拆为“日光”)得名源于池显方先生的晃岩。关于这条记载,也有专家提出质疑:池显方并没有居鼓浪屿晃园,他所说的晃岩与晃园均在同安端山。如今,随着鼓浪屿名声之大噪,“日光岩”形象与知名度可谓与日俱增。但“日光”之名是否真源于池显方先生的“晃”?这话题还是先留给台上的耆宿大佬论辩吧!咱们按下不表。
    在《晃岩集》,能看到池显方与蔡献臣的频繁交往。这不仅是因两人兴趣相投、文才相惜,而且这两人还是姐夫与小舅子的关系呢。原来蔡献臣之妻正是池浴德之女、池显方的亲姐。蔡献臣,字体国,号直心居士,金门平林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初,便上疏请皇上为国家计,议定太子,其奏疏言辞恳切,敢言不俱。后历任湖广按察使、浙江巡海道,均有政绩于民,天启年间召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归乡后,热心乡里,卒后赠少司寇。蔡献臣博学多才、清介亮直,其留下的著作《清白堂稿》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
    池显方一直生活到清顺治年间,去世后也葬于端山晃岩。数年前曾在汀溪水库一带发现其墓碑,镌“明礼部直夫池先生暨配安人慈淑蔡氏茔”,也就是池显方之妻也姓蔡!这事在池显方为其生母林太孺人作的《行状》里也有提及:“不孝显方,娶刑部主事蔡公某女蔡氏”。又一位刑部主事蔡公!那么就来查找这位“蔡主事”吧。蔡献臣也作过刑部主事,但、不会是他吧?池显方应不会娶自己姐夫家的女儿为妻的。再查!同时代闽南名士蔡复一也作过刑部主事,难道会是他?但从池显方与蔡复一的相关诗文及往来书信看,两人一直以友相称、“予敢与公友”,所以应不会是翁婿关系滴。这桩迷案啊,最后东元还是在蔡献臣为蔡懋贤所作的墓志铭里找到了答案。蔡懋贤有四个女儿,最小的一位“适举人池显方”,也就是说蔡懋贤正是池显方的岳父!蔡懋贤,“五桂联芳”之首!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蔡懋贤以“二甲五名”的好成绩赐进士出身!《金门志》载其“读书读律,刻苦自砥”、“天性孝友”。中进士后,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居曹才两期,便得到上司奖重。可惜他四十岁中进士,四十二岁就病卒。
    说起金门的蔡氏,还有一个人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蔡复一!蔡复一,金门人,中进士时还不到二十岁,官至兵部侍郎,卒于军,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清宪,《明史》里有他的传,而民间流传着不少蔡复一的故事。蔡复一与池显方为“莫逆”之交,且两家还有亲戚关系。简单地说,同安李氏、时任吴江尉的李璋有“厦门媳、金门婿”,其子娶池浴沂之女、池显方之妹;而其女则嫁给蔡复一为妻,注意哦,这位蔡李氏就是传说中那位闽南名小吃“薄饼”的发明者啦!呵。
    明代金门名士蔡献臣娶厦门名士池浴德之女、厦门名士池显方娶金门名士蔡懋贤之女,池蔡之良缘也成就了厦金两门的一段佳话。

二、“厦金二岛志”
    事实上,厦金两门本是同根同源,一水之隔,甚至可以讲是同个“故乡”。因为在宋代,嘉禾(厦门岛)、浯洲(金门岛)可是都属于同安县绥德乡。之后一直到民国建立,厦门、金门大都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而在道光年间,厦门与金门各编纂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志书:《厦门志》与《金门志》,总纂、监修者都是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凯先生。简介一下这两部志书的编纂过程:
    《厦门志》是道光十年(1830年)周凯任兴泉永道时,适逢重修《福建通志》一事而奉檄采访,因而乘时网罗散轶、搜摭群言,纂辑成志,共十六卷。是书记载了厦门自然环境及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且以官方的角度撰写,观点广博,具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但尚未刊行周凯就因调任台湾道而离开厦门,并于第二年病逝于台湾。《厦门志》一书一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才由泉厦文武人士捐刻刊印。而《金门志》的总修者为林焜熿。林焜熿,金门人,曾在周凯底下参与编纂《厦门志》。编写之余,林氏参照《厦门志》的体例也撰写一部《金门志》,耗时两年完成,亦十六卷。但编好后也并未刊刻印行,而是到了同治年间,由林焜璜之子林豪续修此书,才于光绪八年(1882年)刻印成书。
    那么,东元要“独家”讲述这两部志书的一段未圆之“缘”(因这事件未见有人专题讲过,至少在大陆仍未见着,所以标以“独家”):周凯先生本意是想将《厦门志》与《金门志》合为一书,并已取名叫:《厦金二岛志》!
    《金门志》卷首有一篇周凯先生作的序,道出了其合二志的构想:“林生焜熿,金门人也。从余修《厦门志》,遂以自任采掇遗籍、搜罗群志,且遍历山川,按其形势,兵制求之官书、遗事访之父老。凡二年,得《金门志》若干卷,其体例悉从《厦门志》。余为芟辑而成之,亦足备守土者之资取,其书当与《厦门志》参观,遂合而名之曰《厦金二岛志》。”
    所以按周凯先生的最初构想,厦、金二志应合为一书。只可惜,周凯先生于道光十六年调往台湾,十七年病逝于台湾。别说《金门志》久久未能刊印,就连他主编的《厦门志》也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见之付梓。最终,《厦门志》于他去世两年后才刊印,而《金门志》则更是拖了近半个世纪后才梓行传世。两志相合,则成泡影!周凯曾将其“二岛志”的想法告诉内阁中书、玉屏书院高澍然先生,高氏写了篇《厦金二岛志序》。所以,高氏这篇序文既收于道光《厦门志》,同时也收于光绪《金门志》,成为这个事件的一个遗响见证!





晒宝:图一左半图为《泉州府历科乡会总录》的相关书页,该书为乾隆五年、木刻版印,品相稍差,东元收藏。图二桌上的那本《金门志》,也是一本比较难得的地方志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中华丛书委员会”重付剞劂,刊印林焜熿总修、林豪续修的道光《金门志》。为收得此书,花了些许“口水”与“薪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20:50 , Processed in 0.09193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