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料] 留云洞与观日台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21:54: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 1:留云洞

洪济山,“峭拔耸秀,嘉禾山脉发源于此,为屿中诸山之冠” [1]。其主峰为云顶岩,高335公尺。登洪济山顶,“云絮迷茫,铺天作海,而是海是山,悉遁形无睹” [2]。天晴可观东海日出,“遥望日轮,若从海中出,紫涛苍雾,绚烂天末” [3]。故有“洪济观日”“洪济浮日”之称,为厦门“大八景”之首。清人林兆鲲有《洪济浮日》诗:

羲和整辔涌金轮,万顷波光五色新。

试上高台看初出,分明身是日边人。 [4]

云顶岩远离尘嚣,山野景致宜人。民国时人作这般描说:

洪济山离市井廿五里许,为厦门最高山峰。拔海一千余尺。每当鸡鸣三唱之后,登绝顶观看日出,洵有奇景。故称“洪济观日”。

由厦市乘汽车直抵山麓,步登斜坡式之破碎车道,蜿蜒前行,经过几次转回,山势益见巍峨。行约二里许,始至山腰,即见一片绿荫,中夹漫长羊径斜路。举步入阴森盘道,景色幽秀,彷佛别有天地。最有趣者犹以清流湍急,曲折多姿,真是“万树幽松依曲径,一泓清水出深山”。沿途峭壁危崖,多镌名人墨迹,增添无限诗情画意。

亡何,踏进“云顶岩”石槛,漫步夹长石埕,举目而瞩,门额上题“方广寺”中奉三接引佛。寺之脑际为“留云洞”。洞左危石一方,形成窿窟,名“一片瓦”。瓦上有“六月寒”石洞,阵风飒飒,冷气侵人,大有六月生寒之气象。出山门,即“风动石”“星石”。再行数武,巨石屹立,一雕“天际”,一刻“龙门”,笔劲而有力,乃宋朝文天祥侍幼主,登咋咯之岭至此,挥题“龙门”。后明池显方有首龙门诗:“翠壁丹崖不可擎,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尽孤臣死,惟有留题墨未干”。

停步望罢,拾磴续行,约里许,即观日台在焉。台以石砌成亭子,为郑成功据金厦二岛,抗天下全师时的“瞭望台”。置身此间,宛然九霄,疾风飒至,飘飘欲仙。瞩目四周,整个鹭岛,被困碧波;南北之泰武山,若无岩峦;东西北担,浪入天际,实符“危亭望海千里碧,曲磴盘云万象低”之对联。而无数岩峰,犹如流星乱点。厦门市区,宛若盆面态状。禾山一百零八社,历历可数。身至是域,万虑皆涤。诚可谓“隔绝尘缘别有天”。

鸡报起望,星曦濛濛,登台面东,无边碧水,幻成紫涛,银白浓雾,掏献光芒一团。火红旭日,滚滚从水中起,万道红光,潋滟夺目。鳞鳞波涛,顿成璀璨浪痕。时残月一轮,正向西边坠落。两相交辉,洵属奇观。明朝池显方特为此描写一绝:

岩壑沉沉汉尚横,非云一缝万光生。

偶偕残月同时出,遂使余星不敢明。

昼夜欲分天未定,大金相荡海难名。

人间犹作五更梦,僧已朝斋罢磐声。 [5]

文中说法有些尚可商榷,如“龙门”题者是文天祥,或陆秀夫,或纯属乌有,至今仍论说纷纭。而“翠壁丹崖”一诗,刊于《林次崖先生文集》之中,应是前贤林希元手笔。

明代池显方的“岩壑沉沉”一诗,一直被视为洪济观日的经典之作。直到民国时期,禾山诗人黄瀚还有唱和之作:

乍看斗柄向西横,水面光从水底生。

斜月半规收薄晕,残星几点恋微明。

迷茫沙渚平添色,离立峰峦错辨名。

万籁沉沉群动寂,潮鸡初报第三声。

遥天一抹断云横,似有寒潮拍岸生。

寂寂一轮腾海起,森森万象映空明。

山中静夜全收焰,世上浮光漫窃名。

谁测盈虚消息理,只凭烜赫震威声。

江外浯江片岛横,晤江江外赤霞生。

接天无缝长流合,截海平铺一道明。

斜汉低眉光旋没,彩霞炫目状难名。

且惊鼓荡凭何力,静里疑闻喷薄声。 [6]

民国时寓厦的台湾士子王少涛,登斯山也得其乐:

看山出城郭,阅遍村落景。

信步向东皋,拾级登云顶。

鸟语杂钟声,桃花映松影。

野犬吠禅关,老衲欢迎请。

导我坐禅房,壁上挂僧裎。

扫叶小庭幽,燃火煮佳茗。

对佛默无言,龙天空引领。

客里看山多,得闲真足幸。

篱边野菊清,洞里白云静。

石笕引流泉,成池作古井。

云水接天光,道心澹清耿。

更上观日台,凭高望四境。

流水绕周围,叶落众峰挺。

苍苍烟水宽,浩浩天风冷。

头上有青天,足下有云岭。

遥望沧海东,孤帆天外骋。

何处是乡关,思入风云永。

长歌下翠微,别僧出林回。

归家日已曛,烹鱼酌香酩。

醉卧寄楼中,妻女唤初醒。

笑指古城楼,山月光炯炯。 [7]

云顶岩寺,原名“方广寺”。修建年代或唐或宋,众说纷纭。明末寺院毁于兵燹,康熙年间海内初定,寺院重建,易名“云顶岩”。1938年厦门沦陷后,“日军在洪济山之观日台脚,筑一炮台,将香山炮台之大炮移置此。该炮可以射击全岛及内地各沿海”。 [8]其后云顶岩一直在军事防区之内,寺院亦因此废弃凋敝。20世纪90年代云顶岩才回归佛教,得以重建。


图 2:留云洞诗壁

寺院上部有岩洞,称“留云洞”。意谓山间浮云经此,便留念不去。先前此洞留云、留人亦留诗。曾几何时,岩洞竟成佛堂,供奉观音大士400年前的诗刻依然静默在梵声香火里。

云洞石壁上的7首诗刻,年代最早的是叶普亮的七律:

祖讳复临陟翠峦,生成境界白云间。

满阶苔雨三春湿,半岭松声六月寒。

动石叮当禅后鼓,插香环向刹前蟠。

游人若问开山迹,好向苍碑剔石看。

叶普亮是嘉禾里莲坂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历官南京清军御史、北京巡城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叶的留云洞题诗潇洒脱俗,“满阶苔雨三春湿,半岭松声六月寒”一联为人称绝。

叶诗旁另有署名丁一中的五律2。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偕地方诸生游云顶岩,留宿留云洞。丁一中性好吟咏,见好山好景,免不了技痒,即留诗壁上:

为爱留云洞,云留客亦留。

青衿同信宿,老衲共夷犹。

月皎诸天净,岩空万虑休。

宁知沧海曲,清卧足奇游。

次年夏,丁一中偕同安洪朝选及数名书生,陪同常州(古称毗陵)左烝再游云顶岩。左烝虽只是名监生,非名士亦非显宦,但却是大儒唐顺之的门生和妹婿。其功绩在为去世后的唐顺之整理文稿并考校付梓,因而成就唐顺之120卷的《荆川稗编》。丁一中少时曾从唐“游所学,日益进” [9]。而洪朝选32岁时曾以病辞官一年,客居毗陵,“与唐顺之讲德问业” [10]。此次游云顶岩,宿留云洞,丁一中用前诗之韵再赋诗一首:

幽谷成良晤,云踪去复留。

道心原共契,野性亦相犹。

巨海瞻无际,危岩坐未休。

浮生惭骨贱,奇绝喜同游。

左烝和洪朝选也各有和作。

左烝:

涉海栖幽岛,云关几夕留。

烟霞灵境别,尘土故吾犹。

白石饥堪煮,绳床倦可休。

凭将汗漫迹,攀附绝尘游。

洪朝选:

洞宿孤云久,我来亦暂留。

身随天路迥,情寄野僧幽。

槛外涛声聒,林端雨气浮。

顾谓二三子,高步信奇游。

再一年(1571年)同安进士刘存德偕其弟刘存业也访僧山间,亦步丁一中韵,留诗洞壁:

刘存德:

入定人何往,飘摇云独留。

无心成去住,愧我自夷犹。

性旷随糜适,机疎共鸟休。

不期浮海外,更得与天游。

刘存业:

人事成代谢,闲云乍去留。

江和山缱绻,诗共酒夷犹。

天近歌须浩,潮平棹欲休。

摩崖藓苔碧,尘绝喜来游。

后来的金门学子卢若腾,也学做隔空唱和:

云是何方物,任人说去留。

灵踪波共渺,静意石相犹。

世事棼难定,劳生老未休。

偶来空洞坐,寥廓得真游。

卢若腾所处的南明时期,云顶岩是难得的清净之地。唐王的兵部尚书、仙游人唐显悦,“全家入鹭岛,隐于云顶岩,自号云衲子” [11]。鲁王的兵科给事中、浙江海宁人姚翼明削发“入洪济山为僧,娱怡文咏” [12] ,僧名性日,号独耀上人。民国苏大山《思明怀古》有诗为之而作:

洪济山头一老衲,琅琅清梵松风答。

波涛出入三十年,不曾下却陈蕃榻。 [13]

古人下榻留云洞,十之八九是冲着观看日出来的。明代蔡献臣的《池直夫内弟邀登洪济山绝顶,夜留宿留云洞,阻雨未遂观日》可以为证:

几望云岩思欲飞,仲冬载酒雨微微。

龙门径转石疑坠,鳌顶峰穷海作围。

不寝犹怀登日观,凭虚谁问刺天诽。

主人更会谈玄理,深洞竦松玉屑霏。 [14]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玉屏书院教习杨庆琛等人也有类似的沮丧遭遇。农历七月七日,杨庆琛与兴泉永道道台周凯等人,或乘轿或步行,“东方初明东南行”。一路山野清新可人,“初缘稻畦盘石磴,旋绕榕径穿云庄。几疑此亦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崎岖彳亍廿余里,舆夫喘息蹶且僵。猛听空山人语响,半天琳宇烟青苍”。一夜无眠,只盼日出。盼来的却是狂风大作,“那知箕伯更披猖,簸石扬沙剧作恶”。顶风上观日台,“心旌都似悬空摇,目力只从尽处见。烟云过影黑千堆,天水连空白一片。背风蛇伏短垣边,斜睨鹭江小如线”。尽管云顶岩是个好所在,“留云洞古石玲珑,观日台高天尺咫”,“近逼海天摘星斗,远看海日升蓬莱”。但就是“可怜冒险瞰沧溟”,只得到“两耳淜涛心胆慄”。本想观日,却只能眺海而归。 [15]

和蔡献臣不同,杨庆琛等人观日是奔着观日台去的。依据《厦门大观》所言,观日台为郑成功时代所建。持相同说法的还有陈秉章的《厦门述略》:“郑成功镇金厦时,筑观日台于其上,以觇兵船之出入,得预筹防焉。” [16]不管这说法是否属实,清乾隆年间观日台业已成为文士们吟咏之物,而且已成废址荒台。乾隆《鹭江志》有“洪济浮日”诗,道:

倪邦良:

夕宿云岩,向灵境,一一冥搜。

正好是,空山雨霁,极浦烟收。

半夜气澄风露冷,一声鸡唱海天秋。

乍红盆,闪烁浪中翻,波上浮。

东岳观,灵鹫楼。红尘逐,沧海游。

叹流光如箭,早雪盈头。

寂寞荒台凌绝顶,苍凉晓色入扁舟。

试回首,远近问长安,频凝眸。

张锡麟:

观日台荒址尚存。

不关僧力扫,本无尘。

招邀拾级看浮暾。

俄惊波浪起,涌金轮。

更随灵景步嶙峋。

不知身立地,讶凌云。

海天环望色如银。

弹丸三十星,一乾坤。 [17]


图 3:观日台旧照(陈亚元收藏)

道光五年(1825年),民间重修观日台。此后,云顶岩声名更为显赫,“每岁重阳,厦禾骚人墨客、富商巨贾共约登高,重趼游乎其间者,不绝于道。一登台上,俯视同安金门,了如指掌。其山之高,为全岛众山冠,其琳宫梵宇,布置颇周,住持浮屠,招待亦挚。宜乎一览以为快。洵为鹭江之名胜矣”。[18] 洪济山、云顶岩、留云洞、观日台,尽入诗中,赋诗者各因境遇迥异而所见不同。

清道光金门诗人林树梅,看到的是人世的兴亡:

云顶岩容一笑开,风吹春雨洗尘埃。

人生几两游山屐,石势孤撑观日台。

错落轻帆分道去,微茫远峤入诗来。

诸君莫问兴亡事,千载龙门锁碧苔。 [19]

民国初年厦门诗人江煦,看到的是往事悠悠难寻:

我本烟霞客,名山放浪游。巢云依洞口,选胜上楼头。

俯瞰群山小,奇观晓日浮。高台空怅望,怀古意悠悠。 [20]

民国时期台湾诗人赖和,眺望的是一水相隔的海东:

夜宿留云洞,晓登观日台。秋心正无着,倦眼忽惊开。

金厦双拳小,台澎一水来。凭高意无限,临去首重回。 [21]

1929年,青年诗人温树校(字伯夏)登斯台,看到的是国运多蹇,民生多难:

游子天涯,乡关何处?只见烟水盈盈。

悲歌慷慨,长啸鬼神惊。

俯瞰鹭江江上,fengbo恶,一叶帆轻。

水操台,延平故垒,无限古今情!

悽清,萧寺里,钟敲晓日,肠断声声。

叹千丈光芒,浴海东升。

欲问长安远近,山寂寂,顾盻谁譍。

流连久,俗尘洒尽,忘却计归程。 [22]

1927年,太虚禅师应聘住持南普陀寺,并兼长闽南佛学院。时有《游云顶岩登厦岛最高峰》之作:

损腰未倦登山兴,得得扶藜造极来。

路畔澄潭明镜映,岩前丛树翠屏开。

寒生六月留云洞,高越群峰观日台。

一览厦门全境画,海天空洞此蓬莱。 [23]

数年之后,师从太虚的虞愚居士,也登云顶岩,也有诗作:

叠峰危崖亦壮哉,云间联袂足徘徊。

穿林一磬空皆晓,卧刹残碑半草莱。

纡磴石顽晴亦滑,秋蝉声曳晚逾哀。

鲲身已尊珠崖弃, [24] 忍见扶桑蛱蝶来。

[原注] 明代倭寇西侵有蛱蝶至,见《厦门志》。

1938年,日军侵厦,云顶岩亦遭蹂躏。住持觉仪以身殉教,有碑志曰:

岁戊寅夏四月,日军占领厦门,火及云顶岩。和尚遂自经以殉。境内之善男女乃为鸠金收殓,葬于寺傍……和尚得道之深,持律之严,宜乎以身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矣。以视守土有责而望风逃□□,相去奚啻天壤。 [25]


图 4:云顶岩眺远



[1] 厦门图书馆校注:《嘉禾名胜记 鹭江名胜诗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2] 沈轶刘:《八闽风土记》嘉禾金鼓,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3] 李禧:《思明乡土教科书(第1编)》第22课 名胜,倍文印书馆1923年印行,第8页。


[4] 林兆鲲:《林太史集》卷7,第7页;《清代诗文集汇编》3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5] 洪雅纯:《厦门大观》,新绿书店1947年印行,第186页。


[6] 黄瀚:《洪济山观日用池直夫元韵》,《禾山诗钞》(中卷),第170页。


[7] 王少涛:《游云顶岩寺兼登观日台》,《王少涛全集》,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4年出版,第255页。


[8] 民国《厦门市志》卷14,防海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9] 乾隆《丹阳县志》卷17 名臣


[10] 嘉庆《同安县志》卷20 名臣


[11] 道光《厦门志》卷13 寓贤,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页。


[12] 道光《厦门志》卷13 寓贤,第437页。


[13] 苏大山:《红兰馆诗钞》卷6,第112页


[14] 蔡献臣:《清白堂稿》卷12,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4页。


[15] 杨庆琛:《七月七日芸皋观察招仪国、西村、东谷游云顶岩,冒风登观日台眺海而归》,《绛雪山房诗钞》卷9,第8页;《清代诗文集汇编》542册,第428页。


[16] 陈秉璋:《厦门述略》第5课,倍文印书馆1924年印行,第2页。


[17] 薛起凤:《鹭江志(整理本)》,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0页。


[18] 陈秉璋:《厦门述略》第5课,第2页。


[19] 林树梅:《登云顶岩》,《啸云诗文抄 啸云诗钞》卷7,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页。


[20] 江煦:《游云顶岩登观日台》,《嘉禾名胜记 鹭江名胜诗钞》,第205页。


[21] 赖和:《登观日台》,《赖和诗文集》卷13,台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22] 温伯夏:《满庭芳 登观日台》;《厦大周刊》1929年第207期,厦门大学编译处周刊部民国18年发行,第14页。


[23] 释太虚:《游云顶岩登厦岛最高峰》,《海潮音》第11卷第三期,《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175卷,92页。


[24] 虞愚:《同康瓠联元登云顶岩》,《虞愚文集》第3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226页。


[25] 僧甦:《云顶岩主持觉仪和尚记》,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5 15:46 , Processed in 0.11137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