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205|回复: 1

[名人] 池际尚的家庭渊源:从熊仲光(本名池际安)的身世解密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熊仲光 —— 一个绝尘而去的隐世大师 (上)

一、从一封信谈起熊仲光

陈维博有三封分别于2005年、2009年写给国家前主席江泽民、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家台办写的信。我把陈先生给江泽民先生的信刊在前面,以见陈维博之心,也借以初步了解熊仲光其人。陈维博的钢笔字写得工整端严,有颜体书法之风。其信曰:

敬爱江主席尊前:


您老人家好。


为国荐贤:现代女书家第一人——熊仲光老师

子民陈维博生于1941年,现已退休,是个晚辈。维博从二十岁,就追随、服侍熊仲光老师,她是大学者熊十力之女。熊老师生于1920年,在北京91中退休。她老人家学书画于齐白石先生,学太极拳于中山公园崔毅士先生,学道于中国道协陈撄宁会长。


早年熊老师向其父学习法相唯识,这是深厚的佛教基础知识。解放后,熊老师参加工作,曾和启功先生一起工作过,而后也是几十年的教师生涯。熊老师一生独身、素食、诵经、打坐、念佛,每天持诵《金刚经》、《楞严咒》,还在文 革前向出家师父学会了《瑜伽焰口》。


她老人家生活俭朴,一件布衣穿二十年。每日食不过三两粮食。清晨三点入睡。在室内卧牛之地习拳。家中仅有半导体收音机一件电器。写字仅是她老人家业余活动。


熊老师在东直门里针线胡同一个大杂院里住了四十多年,她老人家的情况,当地街道完全了解。因拆迁现住天桥永安里,是座简易楼,没有暖气,两户合住一个单元,共用一个厨房。


在当前国内,有一个知识分子、高干学佛的形势,困难的是明师难求。熊老师已经八十七岁的老人了。她老人家一生清修,大智大勇,可钦可敬,有着实践修行的宝贵经验。如熊老师这样的老年贤德隐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关照提携,为国所用,为民所用,不埋没人才。


子民维博,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用熊老师给我的墨宝在自己家中办了一个《纪念正果、明旸师父上人书法名句展》,内容好,书法好。只要看了展览就能证明维博所言“熊仲光老师为现代女书法家第一人”之言不虚。


维博和朋友商量,海峡两岸搞文化交流,将此展览办到台湾去,望经过深入了解,严格审查之后,恭请主席大人亲笔题写展名。以上所说皆子民维博真实之言。不知当否?敬盼审阅批示。此致敬礼。并祝身体健康,合府吉庆。


子民陈维博拜上 2005年7月


陈维博的信写得诚恳真确。信是石沉大海。估计江主席读不到这样的信。之后的几年里他给中央领导写过信,结果是一样的。上一封信写的时候熊仲光老师还在世,不过,这是陈维博的主意,熊老师是不会同意他这样做的。熊老师是真正的隐士,不求闻达。

熊老师因搬迁而住进了简易楼,结果因煤气中毒而昏迷,在医院里躺了三年就病逝了,享年89岁。据陈维博先生说,熊老师是预知时至的。她曾对陈维博说自己还有八年的寿数和三年的苦难。生病卧床三年后果然迁化。可见,她在修行上是有成就的人。她佛道双修,以佛法为主。


二、熊仲光的家世

关于熊仲光,我是2010年6月28日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随后在当年的博文里提到她。那时熊仲光已经辞世一年了。我是从追随她五十年的弟子陈维博老人那里知道她的事迹的。两年来,随着对熊仲光的了解,觉得老人家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她的事迹和成就不应该被时光湮没。


世人对熊仲光知之甚少,可是,她是大有来头的人物,嗣父是大哲学家熊十力,书画老师是大艺术家齐白石,丹道老师是大道学家陈撄宁,武术老师是太极名家崔毅士,她还自学中医,很有成就。仅她的四位老师的名头足以让她名姓风光,可是她默默无闻,在于她淡泊处世,不求人知,一生隐修。


熊仲光原姓池,祖籍湖北安陆,根据陈维博提供的熊仲光所遗留的拓片《故显考池公师周府君之墓》的碑铭可知,熊仲光的父亲,讳泽汇,字师周,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从政,做过抚宁县的官员,有政绩,亦治学。熊仲光的母亲姓赵,生了五个孩子,一男四女。男孩叫池际咸,工学士;长女为池际怡,文学士;次女池际英,文学士;三女池际尚,理学士;四女池际安,就是熊仲光,治哲学。


墓碑上提到了熊十力教授把际安收为嗣女,视为己出,原文是:“熊十力教授抚如己女,命称姓熊池,名曰生”。可见,在池师周辞世之前池际安就已经做了熊十力之女。池师周是1948年春天辞世的,碑文说池师周“卒于民国戊子二月初一未时,葬武昌二龙山。”碑是当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所立。池家人才辈出,池师周的五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池家兄妹中最有名的是池际尚,著名地质学家,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恩师,中国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亲手培养出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

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全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回忆恩师池际尚说:“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


会后,温家宝总理把这篇讲话转给母校,并说:“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很多人不知道熊仲光有这样一个名头响亮、贡献巨大、成就卓越的亲姐姐。


池师周于1932年编辑出版过《北平市工商业概况》一书,内分特品、服饰、饮食、器用、杂项等5篇,介绍北平市区工商各业的沿革、变迁、原料、产地、制造、价值、用途、运输、销路,以及顾客心理、购买能力、营业状态、盛衰原因等。此书专门提到作者是“安陆池泽汇”,就是熊仲光生父。他是学者,与熊十力为生死相托的好友。


池际安在1948年做了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大师熊十力的嗣女,改姓熊。熊十力的长女是熊再光,按年龄排,池际安排第二,名仲光,仲,兄弟姐妹排行的第二。熊十力的小女叫熊幼光。1948年到1950年两年多时间,熊仲光一边伺候嗣父熊十力,一边跟他学习唯识宗。郭齐勇在《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里说:“1948年熊十力收安陆池师周遗孤、四女儿池际安为嗣女,改名熊池生,字仲光。


此因王孟荪先生推介池家一男四女个个聪明(三姊池际尚后来成为著名自然科学家、学部委员),幼女尤奇特,且曾潜心儒佛诸学,益有超世之志,誓不嫁人。因湖北遭兵祸,安陆鱼烂,际安无所托,孟荪先生请熊先生抚教之。


十力先生又将际安的来信给马一浮先生看,马先生亦许其有拔俗之资。熊先生遂允抚为嗣女,以精神与道义相授。取名‘光’,欲其显扬先圣之学也。”原来仲光是字,如今是以“字”为名了。熊仲光在她还是池际安时,就已潜心儒佛,誓不嫁人,修行以终。看来,学道是后来的事情。


我对熊仲光老师的事迹知之甚少,她的老学生陈维博,这位古稀老人对我多次谈起熊老师的事迹,我看过熊仲光遗留的古书,多是佛学、丹道著作和熊十力著作,我读了一篇熊仲光回忆跟熊十力学习唯识的文章,以及两篇跟齐白石大师学习书画的文章,就知熊仲光的文章是大手笔。本文根据熊老师的文章以及陈维博的口述和我的思考综合而成。下面就她和熊十力、齐白石、陈撄宁、崔毅士的求学而做些陈述。


三、熊仲光的师承

学佛熊十力


先要了解熊十力何许人也。熊十力的名字,我中学时代就知道,也读过他的传记,了解他的基本的思想,知道他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新儒学”的创立者之一。哲学成就超过了与他齐名的新儒学大师梁漱溟、马一浮。熊仲光介绍维博和梁漱溟先生认识。文革中陈维博照顾过梁先生的生活,梁先生有书法赠维博,后发表于佛教刊物。这是余话。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熊仲光于1983年7月写有《忆嗣父漆园老人》,不仅详细讲述了自己和熊十力的父女因缘,还讲述了熊十力先生的生平和成就,文章情深意切,非常感人。


在结尾写道:“老人晚年独居沪上,颇感寂寥。我以工作繁忙,未能前往侍奉,深觉愧歉。今已退休多年,独居京中,每日散步林园,研习静功。回首前尘,犹如昨梦。”这真是经历了沧桑世事而归心佛老者之言。漆园老人泉下可以告慰了。


关于熊十力和熊仲光的父女缘,直接从她的文章中引述即可,熊仲光写到:


嗣父熊十力先生是我生父的好友,也即我的明师。一九四八年春天,生父在武汉患肺炎逝世,安葬已毕,我就到杭州浙江大学随侍嗣父,听其讲学。嗣父欣然执笔写文一篇,自杭州油印多份寄赠亲友,文中有云:“自惟平生孤陋,垂老析薪,何幸得仲女为吾子。学惭伏老,传经无待于男;道愧庞公,闻法居然有女。”


又云:“儒家有在三之义,佛门有法寺之规。”故命我称他为嗣父,日后继承其志。时住浙大校园中,园林幽深寂静,小屋数间,别号为漆园老人,室名空不空斋。自作一联悬挂壁上,联云:“白首对江山,纵横无限意;丹心临午夜,危微俨若思。(俨若者敬貌,《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后随老人到广州乡间居住年余,住处为观海楼,自楼窗遥望可见海边,令人心旷神怡。


一天早上,老人对我说:“夜间作了一副对联,你可书写悬挂于座右。”联云:“固穹遗俗虑;宴坐多奇怀。” “每日讲授《佛家名相通释》及窥基大师《唯识述记》,使我于法相宗有所悟入。一九四九年十月,政府邀请老人到北京居住,我随同来京,因向齐白石老师学习国画,不常在家。一九五二年到石景山首钢参加工作,就离开了家庭。


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料,又冬季寒冷,遂往上海世菩弟寓所居住,后独居淮海中路寓所,闭门著书。故我与老人团聚时间不多,只有两年随侍左右,在此期间,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和老人谈话,只能说书本上有关学术上的问题。请益问难,诲久不倦,若偶然谈及世俗家庭琐事,则不乐闻,使我有“学人终日侍严师”之感,因此在以后数十年间,我能独立生活,不觉寂寞,或亦闻法之效益。


以上熊仲光老师文章写得精彩,短短六百余字,把自己和熊十力先生的父女因缘讲明了,大哲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非大手笔不能为也,足见熊老师是文章大家。


1948 年2 月,熊十力再度赴杭,应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晓峰、哲学系主任谢幼伟之聘而讲学,熊仲光陪同嗣父到浙大。文章中有些典故得讲一讲。“学惭伏老,传经无待于男”,是说,我的学问和西汉初年的伏生相比,很惭愧,伏生一生的学问只有女儿羲娥能理解。


当汉文帝派晁错到九十高龄的伏生那里学习《尚书》时,晁错听不懂伏生的话,伏生只好先说给羲娥听,再由羲娥传给晁错。由此,汉代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有了劫后残存的《尚书》。伏生的学问不能以家学传下去,只好在临死前安排人把他读的儒家经书如《尚书》放在他的墓里作陪葬。晋代,经过战乱,《尚书》又残缺不全了。


这时,有人发掘了伏生墓而找出了竹简本的《尚书》,流传于世间残缺的《尚书》称为“今文《尚书》”,而伏生墓出土的《尚书》比较古老,称为“古文《尚书》”。假如伏生可以把经书传给儿子,就不必用经书陪葬了。这里,熊十力借此典故感叹自己的儿子熊世菩没有继承家学,没有继承自己的学问,也借“羲娥传经”比喻熊仲光继承“熊学”思想。“道愧庞公,闻法居然有女”。


庞公,唐代禅宗大居士庞蕴,字道玄,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贞元(785~804)初年曾谒石头希迁,豁然有省。后又与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举之选,而投宿于汉南旅舍,闻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之大名,乃悟选官不如选佛,遂直奔洪州,随马祖参禅而契悟。丹霞后嗣法石头,剃发出家,庞蕴则居家而举扬方外之风,是一位开悟得道者,他的女儿灵照跟随父亲学禅,也开悟得道。

熊十力借这个典故感叹女儿再光、幼光没有继承自己的学问和大道。如今有了熊仲光,好比庞居士有了女儿灵照,足见十力先生对熊仲光的看重。仲光没有辜负老人,她是一个真正的明道隐修者,只是没有在发扬“熊学”上有建树。熊学已是国际显学,虽仲光未发扬之,亦不损其光辉;虽仲光发扬之,也不增其光辉。


据陈维博说,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在写《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时专程来京采访过熊仲光。我倒是读过郭齐勇的写熊十力的文章,感人、深邃。从维博老人那里我还知道,郭齐勇是北京著名学者郭齐家的弟弟,郭齐家先生是我主办的《益生文化》的学术顾问。熊仲光虽然服侍嗣父两年多,但影响她一生。她独身修道,面对寂寞岁月,淡泊而过,这得益于和熊先生学佛的造诣。


熊十力号“漆园老人”,取意于庄子,说自己要学庄子隐居。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这里借庄子之名而抒十力之怀。熊十力有《漆园记》写道:“吾时念此以自遣,故有契千庄生。然吾以是缓吾痛则可。若姑安乎是,则将负吾平生之心与所学,而不免为庄生之徒,是又吾之所以自警也。” “空不空斋”。空与不空,是佛家哲理,空而不空,乃是真空妙有;不空而空,乃是本体作用。


“危微俨若思。” “俨若思”,语出《礼记·曲礼》。俨“矜庄貌。”《论语》里形容孔子“望之俨然”。《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儒家称为“十六字心传”,是帝尧传给帝舜的话,帝舜又传给了大禹。是说:人心是危险的,但道心是微妙的。要体会微妙的道心,就要做到绝对的精一。把握中道。


允,公允,公平、诚信意;执,把持;厥,代词,那个或这个;中,中道、中庸。“固穹”,是修好房屋的意思。固,坚固,穹,屋顶。如词语“穹居”、“穹宫”等。宴坐,即静坐。“固穹遗俗虑;宴坐多奇怀。”意思是说,把普通的居室修葺坚固,就可以丢开那些衣食住行之俗虑。静坐的时候经常有奇逸之情怀。这是十力老人的心境。或许:“固穹”是“固穷”之笔误,孔子有“君子固穷”语。


关于熊仲光和嗣父熊十力的父女缘、师生缘、传道缘,只能写这些。熊仲光一生修行佛法,得自熊十力的影响和教导。据郭齐勇的熊十力传记记载:“1949年春,在广州黄家,熊十力给熊仲光讲授佛学。仲光写学佛札记——《困学记》,并经熊十力改定。熊十力住在乡间,甚觉寂寞。因交通不便,谈话问学的人很少。气候湿热,颇感不适。钱穆、唐君毅、唐至中兄妹、王季思等曾来看望先生。”可见熊仲光跟当时的很多著名学人有往来。


学画齐白石

1983年,熊仲光写有《记国画大师白石老人》一文,在1985年写有《向白石老人学画的日子》,都是好文章。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于国画,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近代国画大师辈出,无出其右者。


于书法,齐白石被评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论篆刻,独创了“齐派”。论诗歌,一代宗师。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王雪涛、娄师白、许麟庐皆出其门,其子女多能书画,享有大名者如齐良迟、齐良巳,“齐派”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数十年。


2011年,齐白石的一幅松鹰图配四言篆书联被嘉德公司拍出四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足见大师之影响力。大师享年97岁,一生作画三万多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12月,熊仲光的画作《农家院》,因有白石老人题词,拍卖到十六万元。


此时仲光老人已辞世两年。生前寂寞,死后寂寞。作为齐白石的女弟子,虽然她的画名没有新凤霞(著名评剧艺术家,大艺术家吴祖光夫人)、胡絜青(人民艺术家老舍夫人)那么大,但齐白石生前很看重熊仲光的才华。我在陈维博家见过一幅熊仲光画的菊花,典型的齐派风格,画面喜庆,用色鲜艳。熊仲光当时跟齐老学画,后来转而精进学佛学道,学画成了余事。


熊仲光的书法好,从她的自述中可知师从白石老人学书法,老人对她多有点化。我是书法爱好者,读了熊仲光文,从白石教诲里受益不浅。熊仲光的两篇文章里还讲到了很多白石老人的生平和轶事,以及熊仲光对白石老人艺术的评价,直接引用熊仲光的自述,把白石和她的师徒缘写出来,把老人对熊仲光的指点写出来。


向白石老人学画的日子


一九五0年春天,我随同先父熊十力先生由广州来京,租住在西城区大觉胡同一所住宅的后院内。一天,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坐在一起闲谈。我偶然说起我很喜欢国画,想去齐白石先生学画。座中有一位曹功常老先生,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湖南湘潭县人,与白石老人同乡。


他热心地说愿带我前去。第二天下午,我们一同前往,到了跨车胡同白石老人寓所门前,他才说他并不认识白石老人,也是第一次来拜访。因为他久慕老人之名,虽欲一见而无事由,今借送学生来学画之事,以便一瞻风采。他取出名片一张,上印有湖南湘潭县字样,交与门房老尹送至里面。


不久老尹出来说:“老人午睡未醒,请至三少爷房中暂坐。”坐了不久,老人午睡醒来,见到名片,吩咐有请。原来白石老人对同乡故里之人,备加照顾。我们来到里院三间北房中,屋里陈设朴实,家具都是普通木制桌椅,没有沙发,老人坐的是藤椅,上铺棉布垫。北墙上拉了一根铁丝,上面有几个竹卡子,准备将新作之画挂在上面;还有一些学生画的也挂在上面,让大家观摩。


此时白石老人已是九十一岁高龄,依然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身穿灰色旧布长衫,足着千层底黑布鞋,衣着朴素整洁;正襟端坐,很像一位有道禅师,令人不禁肃然起敬。我们说明来学画之意。照料老人的伍护士,年约四十岁左右,送来香茶。白石老人起身从柜中取出画册一本,是昔年所画花鸟草虫之类印制成册的,送给我拿回家去照样临摹,看能学画否?如果他认为天资不够,不宜学画,就婉言相劝不必学了。


我们坐了一会,就告辞而出。以后我很少见到那位曹老先生,只听伍护士说,数月之后,曹先生又来看望白石老人,老人当时作画一幅相赠,说他介绍的这个学生很好。曹先生满心欢喜,连声称谢而去。


那天我回家后,就用普通写字的毛边纸,照画册临摹了一遍,数日后前去请老人指正。白石老人每张都仔细地看过了,说我用的纸、笔、墨都不对,并亲笔书写“汪六吉料半宣纸”,交给我到琉璃厂去买。


他说:“双料纸太厚,水分不易渗透,单料纸太薄,容易洇湿,故以料半为佳,不厚不薄,适合作画。”他屋中有一大木箱,里面都是存放的这种纸,以备日后没有卖这种纸的时候取出来用。他又说:“作画用的笔,要买熊毫笔,笔杆上刻有‘八开分鬃加熊毫’字样,在琉璃厂青莲阁买;因为羊毫笔太软,狼毫笔太硬,只有熊毫笔软硬适中,适合于画枝干及虾、蟹等。”


他还说:“墨要买圆柱形大块墨,上有‘龙翔凤舞’字样,此种墨色黑,胶质少,容易研。”说完取出一尺宽两尺长的一张宣纸,作葫芦及苹果图一幅,题字曰:“年年依旧平安。”依旧指的是葫芦,俗云依样画葫芦;平安则指苹果,取吉祥之意。齐师嘱我照此样本临摹数张,再拿去给他看。我回家后买来各种用品,按照他的笔法画了几张。


数日后前往请益,老人看后很高兴,说:“这是你画的呀!”即提笔在画上题字云:“仲光弟子初学予画,笔情高雅,可喜记之。”又说道:“初学画者,不怕有稚气,就怕有俗气,稚气随年龄增长,不断用功就可除去,俗气则难除,去俗气之法就是多读书,书卷之气上升,则市井之气下降,故古人云画家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方可脱俗。汝今初学,即有高雅之气,实属难得,望勤学不怠,期于有成。”以后每次学画齐师都有题字。


一次我画鲤鱼一幅,老师题字云:“大鱼用笔老成,不似初学,惜小鱼之尾未是。”又一次我画虾一幅,齐师题字云:“仲光弟子画虾太瘦,再画见此本。”即画肥胖之虾数只做为样本。异日我又画虾一幅,齐师题字云:“虾皆活动,惜太匀,若能有疏处,又有密处,不成同学作矣!”使我了解到作画的布局很重要,不要太匀,要有疏密才好看。


有一次我画丝瓜及玉米一幅,齐师题字云:“仲光作画无闺阁气,若作男子谁其伦。”并曰:“女子作画笔道特别细弱,你今却无此病,可喜也。”又一次我画荔枝一幅,齐师题字云:“予十日病,仲光十日用功未歇,予起,仲光之画荔枝功深矣!”所说十日病是偶患感冒,卧床休息,十日内辞谢来访宾客,我也未去学画。等我去时,老人已健康如常,见我能坚持作画,甚为欣慰。


一次我画雉鸡一幅,齐师题字云:“仲光弟子画笔超秀,予许之。”指的是雉鸡尾长而挺秀。又一次我画仕女图两幅,一幅齐师题字云:“仲光画人物初步进门,大有笔情。”另一幅题字云:“仲光画仕女面貌圆满可观。”并云:“画人物脸的轮廓最难画,稍大即嫌肥胖,稍小即嫌消瘦,都不好看,你所画的人物面像很圆满,不胖不瘦,实属难得。”按写意画人物面形只能一笔画出,不能修改,也不能慢画,故较难。以后画的张数多了,齐师就多半题字曰:“仲光弟子画,白石老人题字。”这些题字的画,约有一百多张,有的赠送给了亲友,有的售与了荣宝斋等画店,所存无几。


齐师很赞成书画同源之理。他说:“从前有一位友人,书法很好,但不会画。有一次有人请他画一个扇面,他不会画,觉得遗憾,便找了一本画帖来学着画,他只画了半年就画好了。可见字写得好的人学画就容易。”我问他说:“我想学写字,不知用何字帖为好?”

老师说:“初学写字,以写唐朝李北海的云麾碑为好。”我到琉璃厂买来了一部云麾碑,照着写了一张,前往请益。齐师说:“你写得太慢,不得法。”我回家后用最快速度又写了一张。次日再往请益。齐师说:“仍不得法,写字有的地方要快,有的地方要慢,你把字帖拿来,我照着帖写几行给你看,你就知道是怎样写了。”


次日我将云麾碑帖拿去,齐师果然照着帖写了数行。我初步了解到凡是一竖或一横的笔画,都写得很快,在转折处则运笔很慢,以便蓄劲,蓄而后发方有力。他临的字,外形与字帖并不很相似,而字的神态却极相像。从此我的书法也有了一些进步,每天写一张字。后来齐师又说:“写字不必多写,而是要多看帖,有暇时就拿着字帖看,等字样都看得熟了,非写不可的时候,再动笔写,一写就好了。”


他又说:“除云麾碑外,还要多看金冬心、何绍基和郑板桥的字,笔法才能古拙苍劲。我从前字帖常不离身,坐车的时候也看帖,走路的时候也看帖,休息时也看帖,到后来闭眼就看见帖,字体已记得烂熟了,提笔一挥,神韵天成,融各家于一炉,即到自立门户、炉火纯青之境。”


有一天,风和日暖之时,我们一起用午餐,同桌有八九人。齐师坐于上首,神清气爽,心意旷达,拈须微笑向我说:“仲光!你说老师是继承,还是创造?”我回答说:“生才疏学浅,不知何谓继承、何谓创造?”齐师说:“简单地说,继承是由临摹古人作品开始,创造是由观察实物而得。但临摹须掌握古人的用笔用墨之法,而不是求形似,这就是学古人者生、似古人者死;临摹也不可局限于一家,凡诸名家之画,如八大山人、黄瘿瓢、徐青藤、大涤子、郑板桥、赵撝叔、吴昌硕等人的作品都宜临摹,得其神似,取其精髓,去其糟粕,集诸家之长,方可谓继承。


创造是向大自然取材,通过养植观察,得其神态性格,何者可以入画则取之,不可入画者则舍之。经过取舍提炼,所作之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者缺乏艺术性,故为媚俗,不似者没有科学性,故为欺世。作画须要艺术加工,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能形神兼备,独树一帜,这便是创造。”我深有体会,即回答说:“吾师之画,笔简而神足,是加工提炼后的创造无疑矣!”齐师欣然进餐,若有所得。


我初去学画时,齐师对我说:“你若是跟我学画,一大早就要来。”所以我总赶在他吃早点时即到。齐师起床很早,吃完早点后休息一刻,即开始作画。此时我已将笔、墨、颜料、宣纸及花样都准备好了。简单的画如鱼虾之类都不要样子,只在白纸上随意画,布局每次都不同,新奇莫测,有法中却似无法;若是复杂的画如鹰、鸽、猫、兔及人物等类,则我先用木炭将花样勾在宣纸上,但齐师画时并不按照炭线画,而是在旁边另画一个,与原样或同或异。


画完等干了以后,我再用软毛巾将炭迹擦掉。他用的颜料,以前都是他自己加工制作,别人作的他总说粗。后来我学会了做颜料,就替他做,伍护士说:“老师说你做的颜料比他自己做的还要细。”以后各种颜料就都由我来做了。齐师作画用的笔有数十枝,插在两个大笔筒中,作一幅画有时需用十余枝笔。


我一看他该用何笔,就先取出放在水盂中浸湿,等他伸手要时,即刻递出,方好连着画,若是所取之笔不对,屡屡更换,则纸上笔墨中断,不能一气呵成。齐师所用的砚池很大。我每次都多放水,预先研好一大砚池墨。他不愿砚中有剩墨,因放到第二天墨陈了,画就不好看,弃掉又浪费,所以只要砚中还有墨,就再画一张。有时一日之中连画多幅,等墨用完了才作罢。


齐师尝自评他的作品:“诗第一,篆刻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有一次我买了几包芝麻酥糖送给老人吃,他一见即惊愕地说:“这个东西不能吃,从前有一个人就是吃这个死了的。”我觉得很奇怪,酥糖怎么会将人吃死了呢?后来听齐师细细讲来,原来从前他的好友樊山,在清朝官居道台之职,诗文俱佳,为官廉明正直,晚年退归林下,两袖清风,生活十分困苦,只有一个女儿侍奉在身旁。


一天夜晚他感到饥饿,女儿取出两包酥糖给父亲吃。樊樊山吃完,将纸中剩下糖末倒在手中往嘴上一按,不料糖末呛入咽喉,塞住气管,立刻倒在床上晕死过去,后来经过抢救,半日才苏醒过来。齐师思念故友,终身不吃酥糖,见酥糖就想起从前一起吟诗清谈的亡友,嗟叹不已,可以想见其情谊之深厚。


以上是熊仲光1985年六月为北京东城区政协所写文章,既写清了自己和白石老人的师徒缘,学画的过程和趣事,也讲了白石的艺术成就,对白石老人的精神风貌的描写尤为传神,“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身穿灰色旧布长衫,足着千层底黑布鞋,衣着朴素整洁;正襟端坐,很像一位有道禅师,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更可贵的是传了白石作画心法以及学书心法,写出了熊仲光的善体人情与深得师心。她为老师创作时递笔,能与白石心手相应。白石从仲光初学画就赞扬她“笔情高雅”、“无闺阁气“画笔超秀”,到“大有笔情”、“圆满可观”、“实属难得”,并给她的一百多幅画上题字,足见老人对这个弟子的器重。


我学画不精,但通画理,于书法颇好。白石的临帖、读帖之理,除俗气之论,很有启发。熊仲光的书法大气、敦厚,不是女儿之笔,有雄浑之气,得益于临写云麾将军碑。她的字有颜体的敦厚,有黄庭坚的开张,有魏碑的奇崛,晚年所书,返璞归真,棱角尽化,有如儿童所书,笔笔老到,力透纸背。


弟子陈维博说:“书法学熊仲光,做人学《弟子规》”,推许恩师为“当代女子书法第一人”。2010年我在昌平陈维博家看过熊仲光的字和画,当时不知道那是她85岁时所书,两年后我临习魏碑有了心得,再看熊仲光的字,感觉出了真意,觉得她的字好,是修道人的字,是学佛有成就者的字,全无烟火气,更无躁气。


熊仲光的字让人想起弘一法师的字:淡泊、宁静,格调高古。这种气象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修行。我看过陈维博和熊仲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抄写的佛经,钢笔字,字字正楷,非常工整,时值未文革,在举国动乱、佛道文化被打击的岁月里,他们还能安心一笔一划地抄写佛经。


这是何等的超脱,何等的定境。对于熊仲光的书画成就、佛学修养,当代著名禅意书画家赵文竹先生在看了陈维博带去的资料后欣然题词曰:“大德风范。瞻观熊仲光女史手迹,对其修行境界、治学态度和书画成就,由衷钦佩。辛卯春日后学赵文竹敬书。”这是2011年文竹所书。文竹先生是我极其敬仰的大德,交往十余年,知道先生法眼甚高,所评有据。


(未完待续)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0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熊仲光 —— 一个绝尘而去的隐世大师 (下)

学道陈撄宁

熊仲光学佛学画的事情一些人知道,但学道的事情很少有人知道。2010年,我随道友去北京昌平陈维博先生家,见到了很多道书,如手写本的女子丹经,手抄本《钟吕传道集》,书法精美,功力上乘,可与当代任何一流书法家的楷书媲美。至于其他书如民国影印明版冷谦注《黄庭经》、明版《仙佛合宗语录》,以及吕祖注解《道德经》的书,弥足珍贵。

这里有如许道书,令我很惊讶,我借来想整理出版,并把书送到道学家胡孚琛先生那里过目,告诉他,熊仲光是陈撄宁弟子,又是熊十力的女儿,或许熊十力也研习过丹道。这是我当时的猜想。胡孚琛先生当时要我考证一下熊十力是否真的学习过丹道,如果真学习过,这件事他可以在《新道学引论》里提一提。只是,我没有找到熊十力学习丹道的证据。

至于那些道书,忙于他事,没有整理,便把书还给了陈维博。那些书中有一本近现代巴蜀名医张觉人的手本,线装,是张觉人先生的修道和读书笔记。张觉人在道医界非常有名,精通神奇的医用外丹法,有名的“玄门四大丹”就是他传出来的。

他生于1890年,辞世于1981年,自号觉因老人,字梦禅,曾学外丹于清末高道廖复阳,得其真传。著有《外科十三方考》、《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丹药本草》、《红蓼山馆医集》,皆道医名著。我学道之初就知道陈撄宁的大名,并读他的著作;学道十余年后知道张觉人的大名,但没读过他的著作;学道二十余年后见到了张觉人的手本,且知道他是陈撄宁的弟子。

2011年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当代道学家、哲学家胡孚琛的恩师张义尚先生的遗著《丹道传薪》,张义尚是现代丹道大师,得过三丰一脉龙虎丹法真传,我在这本书的第五章《道功诸师传略》里看到这么一段:“吾友张觉人君,陈撄宁先生之弟子也,亦曾师事银道源老师,与我为同门,生平于丹书无所不读,然学而不行,至87岁时,下肢浮肿,神识渐昏,方悔过去之非,然已晚矣,戒之哉,慎之哉。”(原书409页)由此我知道了张觉人是陈撄宁的弟子。但很多研究陈撄宁的人并不知道这件事。陈维博说熊仲光是陈撄宁大师的弟子,由此解开了为何熊仲光老师处有张觉人手本的缘由。原来他们是同门。

陈撄宁(1880~1969),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近代道教学者、居士,“中华仙学”倡导者,“仙学”学术思想提出者,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的一代宗师,原名元善、志祥,字子修,学道后取意《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

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遂改名撄宁,号圆顿子。少慕仙学,遍历名山道观寻师访友,钻研道藏,并结合西医科学,亲身体验道教养生法。先生本儒生出身,四十岁前遍读《道藏》五千卷、《大藏经》五千卷,为博学通人,作诗高古,有仙道气。1939年创办《仙学月报》。1956年,其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平生著作被弟子胡海牙整理为《仙学指南》、《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三卷本)《仙学精要》出版,还有很多著作,特别是外丹著作没有出版。

陈撄宁是近代外丹实验者,是一位伟大学者,在清末以及民国乱世,高举“仙学”大旗而积极保护中华道学道教文化,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影响着现代和未来的道风道学道教。我少年时代初学道,就是阅读陈撄宁先生《黄庭经讲义》而入门,一生仰慕其人道德文章,发心学道修道弘道,陈撄宁是对我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他是熊仲光的老师。我知道陈先生一生女弟子并不多,民国初期,他给当时的诗坛名流、社会名媛、著名社会活动家吕碧城女士讲过丹道,讲义就是有名的《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和《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孙不二和曹文逸都是千古得道的女性,《灵源大道歌》就是曹文逸修道成真的心得,而《女功内丹次第诗》是孙不二元君成道的法诀。孙不二是金元时代王重阳的弟子,名列“全真七子”。

在王忠和所著《吕碧城传》(201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里专门有陈撄宁为其讲道的篇章。陈先生这两部著作在民国年间就已经很有名,影响数十年,流传很广。1941年,陈撄宁在浙江紫阳宫赠铁海道人诗中有:“事有因缘非自意,方无内外莫相猜。开山演教传坤诀,筑室娱亲辟草莱”句。其中“开山演教传坤诀”就指他最早出山演道时传授的是坤诀即女子丹法。他传给熊仲光的不光是女子丹法,还有具体的法本。

我们现在无从知道陈撄宁先生给熊仲光女士传了什么道法,熊仲光是如何修持的。陈维博说他曾经跟随熊仲光女士到白云观拜访过陈撄宁,那时陈先生已是道协会长。熊仲光要陈维博称撄宁先生为“太老师”。陈维博拿来一幅由陈撄宁亲笔所写的扇面给我看,小楷,字体精美。这是我第二次目睹撄宁夫子手泽。第一次是2002年,在胡海牙先生府上见到了撄宁夫子的手稿。这幅写给熊仲光的扇面上,撄宁夫子写了孙不二元君的八首次第丹诀。孙元君的女丹次第丹诀共十四首,撄宁夫子所书为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八首:

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金炼岂昏。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第一收心

本是无为始,何期落后天。一声才出口,三寸已司权。况被尘劳耗,那堪疾病缠。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第二养气

静极能生动,阴阳相与模。风中擒玉虎,月里捉金乌。著眼洇蕴侯,留心顺逆途。鹊桥重过处,丹气复归炉。第四斩龙

要得丹成速,先将幻境除。心心守灵药,息息返乾初。气复通三岛,神忘合太虚。若来与若去,无处不真如。第六胎息

一半玄机悟,丹头如露凝。虽云能固命,安得炼成形。鼻观纯阳接,神铅透体灵。哺含须慎重,完满即飞腾。第八接药

撄宁夫子在后面写到:“仲光学道有年,今以扇面索书。遂写孙不二丹诀数首以应。癸卯岁在立秋节后于北京白云观。陈撄宁时年八十又四。”(标点是我加的),后面有一朱红的篆书印,阳文,为“陈撄宁”三字。癸卯年当为1963年。

关于熊仲光跟撄宁夫子学道一事,只能写这些,没有其他素材。“学道有年”是多少年?熊仲光是何时开始学道的目前无法知道。

马一浮和陈撄宁是平生至交,他和熊十力先生也是多年至交,同为新儒学家,与梁漱溟三人合称“现代三圣”。熊十力是否和陈撄宁认识,没有资料显示,陈维博先生说,他听熊老师说起过,陈撄宁先生是她父亲的朋友。

这样说来,陈撄宁和熊十力先生是认识的,还是朋友,交情并不一般。马一浮跟陈撄宁学道是真。1953年,马一浮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他推荐陈撄宁做浙江文史馆馆员。从陈撄宁的自述可知,1953年他从上海来到了杭州,任浙江文史馆馆员。

1953年熊十力恰巧离开北京去上海定居。从胡海牙的叙述中可知,撄宁夫子是1957年进京的。此前开全国政协会议,马一浮进京,与熊十力皆会面,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有可能熊仲光是通过马一浮介绍而拜撄宁夫子为师的,这是我的推测。

1948年春,熊仲光陪同嗣父熊十力讲学浙江大学时马一浮与复性书院同人欢迎熊十力、叶左文两先生小聚,并在杭州复性书院合影留念。这时,熊仲光有缘结识父执马一浮,在她成为熊十力嗣女以前就已经与马一浮结缘了,她写给熊十力的信先生给马一浮看了,马一浮赞叹她的出尘志愿,这坚固了熊十力收她为嗣女的决心。

熊十力在杭州时,马一浮也在杭州,但陈撄宁不在杭州。陈撄宁到北京时,熊十力已经离开了北京。熊仲光在解放前是否认识陈撄宁,不得而知。熊仲光追随陈撄宁学道的绍人或是马一浮,他和两边都是至交,只需牵线即成,且马一浮好道。究竟是马一浮介绍熊仲光师从撄宁夫子的,还是嗣父熊十力介绍的,不得而知。从陈维博所述可知,熊仲光以学佛为主。

熊仲光遗留下的手写本女子丹书,是女丹正宗,先从导引炼形开始,然后是丹法,最后归到佛家,有明心见性之修,还有念佛的法门,把“阿弥陀佛”四字的念诵与任督二脉的气脉循环联系起来。这个方法古已有之,民间宗教也传承,称为“绕身佛”,我在《终南修仙记》里写过。

宋元明清以来丹家的修法大都结合了佛禅,不再是纯粹的丹道。唐宋以来受佛儒影响,也没有所谓“纯粹的丹道”,这是文化融合的必然,即便孙不二元君的丹法也结合了佛禅之理,《灵源大道歌》几乎全是丹道之理,也有“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之句。熊仲光佛道双修,以佛皈依,以道修身,和撄宁夫子都享年89岁。

熊仲光85岁时所书作品笔力雄健。她晚年有修道中的磨难或业障,因煤气中毒而病了三年。她对此事有预言,对寿数也有预言。可见,她是有道之人。

学拳崔毅士

我见过很多本熊仲光的手本,工整的楷书,或抄写佛经如《金刚经》,或者抄写中医经典如《医宗金鉴》,她抄写的崔毅士讲太极拳的纲领著作,假如整理出来,定是很好的太极拳书。

这本书的前面有崔毅士工整的颜体中楷题字:“杨氏之拳,妙在法备。得师指导,佐以理论。用功不懈,持之以恒。默识揣摩,久而自通。赠仲光。崔毅士(篆书印)庚子年冬月初十。”庚子年是1960年。书后有熊仲光的一行字:“庚子年冬月初二日崔毅士老师嘱,受业熊仲光敬录”(共六日完)。我不知道是熊仲光抄录的是崔毅士本人的著作,或者是其他太极前辈的著作,或者是崔先生当年的授业笔记。圆珠笔抄写,字迹可辨。

崔毅士(1892-1970),原名崔立志,字毅士,太极名家杨澄甫的弟子,杨澄甫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嫡孙,一代太极拳大师。崔毅士在民国年间成名,随杨师全国各地传播太极拳,解放后于北京中山公园传播太极拳,建有 “北京永年太极拳社”,自任社长。教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得杨祖遗风。

一时很多社会名流如作家丁玲、周立波、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乃至军政首长如肖劲光上将(原海军司令)、周扬(原中宣部长)、王首道(原中顾委委员)跟随他学拳,有名的“42式简化太极拳”就是他所创编。他在太极拳界是一代宗师,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门下弟子甚多。网络上对崔毅士的弟子都有列名,唯独没有熊仲光,世人更不知道崔毅士非常器重熊老师。据陈维博说崔毅士评价熊仲光的太极拳是“太极正宗”,并将这几个字写成条幅送给她。目前,熊仲光所抄写太极拳著作还没有引起太极拳界的关注,人们不知道有熊仲光其人其事其书。

学医古经典

最后简单地说说熊仲光学习中医的事情。我看到了熊仲光手抄的《医宗金鉴》部分书稿《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医宗金鉴》是清代乾隆年间政府组织编辑的大型中医丛书,由太医院判吴谦任总修官,刊于乾隆七年(1742)。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初诸家医书,分门别类、汲取精粹,补其不足。

内容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删补名医方论》十五部重要著作。

我高三时因病休学,求医于家乡精通《医宗金鉴》的祖传名医石先生,颇见奇效。在偏僻乡村至今能见到此书的清刊本,可见影响之大。我一位同学的舅爷精通此书,享誉一方。熊仲光是否追随某位中医名家学医?不得而知,从她手抄医书看,对中医用功很深。陈维博不知道她是否有中医老师,只知她自学了中医,能给人处方治病。

我看到了熊仲光给他人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医案,自己整理装订成册。内容很多,有名有姓,辨证施之,应病与方。在过去,懂中医、能处方,就可以给他人看病,现在,没有医师资格证而处方就是“非法行医”。熊仲光用中医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熊仲光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从她抄书的认真精细里可以看出来。而她的医案更能现示她的认真、负责与精细。比如她的医案里写了一例:

肝经——肾虚浮肿(红笔标出)

史敬荣,51岁,女。两脉沉细,患头晕,面部、手足浮肿,足底隐痛,薄暮尤甚。两膝酸痛,腹大坚满,食后坠痛,不得行步。此症是阴虚气滞、脾肾两亏、血不养肝,宜滋脾平肝,舒气、祛湿、利水,止痛先进。四物汤,平肝利水药(红笔标出)。制川芎9克、酒当归9克、杭白芍9克、生熟地各一两,柴胡3.5克、黄芩3.5克、云苓7克、车前子2克、泽泻3克、苡仁7克、广皮3克、桑寄生5克,猪苓3克、冬瓜子3克、川牛膝9克、甘草2克、生姜3片、钩藤7克、后下,作两次,各包。

从这里可见熊仲光中医医道之高深了。

因为熊仲光淡泊名利,不求人知,因此,她的事迹很少有人知道。陈维博忝为弟子,但没有传承来下熊老师学问,老人引以为憾。老人专心学佛,也有心得。

还要提一句,1952年熊仲光到首钢参加工作,她可能懂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陈维博至今保存着熊老师在首钢工作时的一些手稿,全是一些计算公式、符号。我是数理外行,根本看不懂。字迹工整,有如印刷。足见她工作之认真、严谨。

陈维博和熊仲光老师的师生缘和熊仲光的净土修行成就

陈维博是熊仲光老师的学生,追随熊老师50余年,20岁开始学佛,23岁开始吃素,一直坚持追随熊老师学佛。在我看到的2009年2月18日他写给一位姓万的先生的信中谈到他和熊老师的师生缘,当时熊仲光老师尚未辞世,但因为煤气中毒而成为植物人,在医院里。

陈维博老人想通过一些关系办熊老师的书画展览。他是经过一位闫先生介绍,给万先生写信的,据说,万是一位很有活动能量的人,或许可以帮助陈维博办好熊师的书画展。维博认为当代书法走上了歧途,很多书法家并不会写字,希望大家在书法上能学习熊师,借以弘扬国学。万先生并没帮上什么忙。由于维博一直有保存资料的习惯,他给万先生的信保留了复印件,所以,今天还能看到信的内容。他写道:

万老师尊前,您老人家好。

承蒙闫老师介绍,2月16日晋谒,您老人家亲切接待学生,维博感激不尽。

熊仲光老师是残疾人,在文革期间,她的腿被自行车撞断,经过治疗,两腿一高一低,走路用手杖,因此提前退休。维博也是残疾人,小时脑子受伤,没有记忆力。在北京二十二中读高中,高中一年级上了两年,才勉强上了高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上了二年,还是成绩不及格,不能升高中三年级。学校有规定,不让再念书了。

熊老师让我背《金刚经》,背了几年也背不会,熊老师说我好动,教我学太极拳,因为没有记忆力,老学不会,也只能不学了。熊老师说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出家行。佛门的五堂功课记不住,也不敢出家。参加工作,在单位当壮工,打扫卫生,看门。晚年的退休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给我的。熊老师在二十二中教美术,我是那里的学生。熊老师调到九十一中,我在那里当临时工。因为熊老师信佛,因此有了来往。

知道了我的不幸遭遇,因此,维博信佛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年青时就有学佛居士指导我学习《了凡四训》这本书,我是《了凡四训》的受益者。现在,手中还保存着三十多年前,维博手抄本的《了凡四训》。在一九六七年,熊老师将维博介绍给梁漱溟先生,让我跟他老人家学文化,和帮助他老人家做些事情。1974年,全国批林批孔,维博紧跟梁漱溟先生不批孔,成为他老人家的精神支柱。

因为,维博从二十岁就追随熊老师,至今快五十年了。熊老师给我的墨宝不算多,但办一个展览够用。熊老师早年是学者,后是修行人。墨宝内容是维博提出,熊老师审定,因此,展览思想水平高,可登大雅之堂,惠及众生。墨宝上的“法华斋珍藏”五个字,是不请自写的,不但是给维博的,也是她老人家怀有深心,给后人的一件纪念品,大的发心,精美的艺术品。熊老师一生甘于寂寞,因此太极拳好、禅定功夫好。所以书法好。若不信服,谁都可以写写,比试比试。

熊老师生于一九二0年,不幸的是,她老人家在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家中煤气中毒,至今还在北新桥第六医院住院治疗,呈植物人状态,已经过去了三个整年头。每月医药费在万元以上,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维博也深深感谢党和政府对老师的深恩厚泽。熊老师在2001年10月27日对维博说:“寿还有八年,去极乐世界。”就在今年。维博估计她老人家身后能有舍利子。事先说明。无论预知正确与否,有无舍利子,这样做有说服力。

以上陈维博的信写得很中肯。当时熊仲光老师尚未辞世,但因煤气中毒,成了植物人。她在2001年身体还好时对陈维博说自己还有八年的寿数,而她是在2009年辞世的,正好八年。可见是预知时至,她也知道自己有三年的苦难,给维博说起过,可见她在修行上已经了脱生死,只是,业债未了,需要酬还业债。

2012年4月30日,陈维博拿来了自己2001年的日记,记载了当时熊老师对自己寿数的预言。陈维博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里提到的邱锋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维博的日记原文我看了,内容如下:

2001年10月27日

“进城,见熊老师,又陪她去看房,她言寿还有八年,去极乐世界。现在就差不多了。

早上去菜站看房,去大队看房。晚上看于大姐,为她修箱子。和邱锋通电话,收曾老师电话,他的婚事没成。”

当时熊老师的原住处拆迁,她想租房住。

陈维博原是北京二十二中的学生,初中、高中都在这里上,当年熊老师是二十二中的美术老师,维博经常亲近老师。后来退学,当熊老师调到北京市九十一中时,维博正在九十一中当临时工。于是师生缘变成了师徒缘,此时的维博开始学佛,熊老师也学佛。为了熊老师的事情,维博老人找过当时很多名人,上书介绍熊师,2006年7月27日,他给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亲自面交过一封信,信中提到维博亲近过历史学家周绍良,因为任继愈老人和周绍良教授是至交。

维博在给任老的信中自述他“高中没念完就休学了,街道上介绍我到地安门九十一中,做打扫卫生的临时工。恰巧熊老师调到新建的九十一中图书馆工作,我有时到图书馆借书,有时向熊老师请教问题。由那时开始,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没有记忆力,学习不行,追随熊老师,主要是服侍她老人家。最初的工作是每周日去她家,为她打一缸新水。渐渐的对熊老师有所了解。”可惜任老并没有回信。但维博留下了资料。

维博老人信奉的人生格言就是《了凡四训精解编》里的一段话:“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我们人又有袒护自己和排挤他人的劣根性,加以有意行善之豪杰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且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也不善于粉饰自己,而俗人的眼又很多是见识不高的,因此也就看不清楚豪杰的心是好的,往往只看到他外貌就去批评,并给予不公道的指责,这样一来好人就被误做坏人,那么他所做的善事也就很容易被误解而无法达成了。

这就必须靠仁人长者和正人君子,去教导那些见识不高的人能明白道理,并尽量帮助和保护好人来完成他们的善心善举,此种成人之美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下面我探讨一下熊仲光老师的修行。熊仲光老师曾追随嗣父熊十力先生学习法相唯识宗,又追随陈撄宁先生学道,但她修持的基本方法与归宿且是净土宗。她在2001年10月27日对弟子陈维博说自己还有八年的寿数,到了2009年3月9日晚九点在北京第六医院辞世,正好是八年。她的确预知时至,提前八年就知道自己的归宿大事,是一个学佛有成就的人。

熊老师对陈维博说自己多次在修行中见过净土,见过诸佛,陈维博给其他人的信件里有陈述。可见,从净土宗的修持而言,熊老师的修持是成就了的,了断生死了的,对往生净土有把握的。熊老师曾对陈维博说自己有三年的灾难,后来她因煤气中毒而做了三年植物人,也足见她的修为。

修行人,“但得了旧业,更不造新殃”。这是熊老师在了旧业。在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如印度的狮子尊者、中国晋代的王嘉、郭璞,都是“但了旧业,不避寿难,一了百了”的人,熊老师,庶几近之矣。

我的问题是,熊老师的修行成就恰巧体现在她煤气中毒的三年植物人的状态,还能完全和她没生病前预言的一样往生,这才是她禅定功深、已了生死的体现。作为植物人,在修行上,如同昏沉一般。但熊老师并没有因为成了植物人而未能往生。这足见她禅定功夫的深厚。修行人有业障很常见,但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不会因为业障而影响生死的解脱,因为,她已经是个自主者、自在者,身心是可以分离的,心灵已经解脱,不再受肉体或者人生不幸遭遇的干扰而影响解脱。

比如,一些念佛多年的人,在临终时,要么因为疾病的痛苦而难以提起正念念佛,要么因为昏迷而进入昏沉状态,难以往生。熊老师因煤气中毒成了植物人,看起来和昏迷一样,但她照样往生,因为,她提前八年就知道了自己的寿数和世缘,她在禅定中已经见到了净土和诸佛。这才是她修行成就的体现与保证。熊老师辞世后没有捡出舍利子。陈维博给万先生写信时熊老师尚未辞世,他在信里已经提到了熊师对寿数的预言,因此,维博老人在做准备。

还有个问题,是我在2010年认识维博老人后一直思考的,熊仲光跟陈撄宁修丹道,跟崔毅士学太极,都是她修佛法的加行,所谓:“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我看过熊仲光留下的丹诀法本,奇怪的是,丹诀最后的归宿是净土,最后一页写的法诀是“绕身佛”的念佛法,把“阿弥陀佛”四字安排在督脉、任脉上,边念佛,边观想,比如念“阿”字时观想命门穴,念“弥”字时观想玉枕穴,念“陀”字时观想百会穴,念“佛”字时观想膻中穴。

这样就把念佛和守窍结合了,也把丹法和净土法门结合了。我不知道熊老师是否修持过此法,法本如此,她也是以净土为皈依,两者是暗合的。在《悟真篇》里有丹诀说:“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大多色相唯药实,余二非真慢思量。”这首丹诀里也把净土法门和丹诀并论。留在此处,做个参考。

希望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使时人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大师,大隐于红尘,曾经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间,如今大师绝尘而去,羽化成真,但她的一些故事和著述,哪怕片纸只言,对后学还是有益的。

她是一位真正精通儒释道精髓的国学大师,虽然她没有著作传世,但她有真正的修行和人格魅力。这才是最宝贵的。她的国学是用实践来学,用生命来学,生命也因此而升华,而解脱。

我来北京时熊仲光老人80岁,我来京九年后仲光老人辞世,在这九年里,因为仲光的隐修,我不知道世间还有此等高人,更不知道有一个撄宁夫子的弟子当时还在世,不然,我一定会亲去请教,能留下一些关于撄宁夫子和熊老师的真实史料。只怕也是一些研究陈撄宁生平的人也想知道的,至少,吴亚魁的《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里没有提到过撄宁夫子的女弟子熊仲光,至少,胡海牙先生没有提到过这位同门。

世人都把胡海牙看作陈撄宁晚年的“关门弟子”,而且是“唯一入室弟子”。我看未必。熊仲光是在北京向陈撄宁学道的,而胡海牙拜师更早,从陈撄宁自述中可知,1953年陈撄宁来到杭州后和胡海牙一起生活。胡海牙大约是这个时候拜师的。吴亚魁的书中同样没有提到张觉人,因为,世人不知道这段尘封往事。

仲光淡泊,不求名利,无意于借师门来抬高自己,这是仲光老师的高贵处。这世间,有成就的人不少见,有成就而安于淡泊、安于寂寞的人很少见。熊仲光就是有成就而安于淡泊、安于寂寞的人。这世间,借明师名头出名的人不少见,而自己的明师都是有世界声誉的大师,自己得师门心传且安于淡泊、安于寂寞的人不多见,熊仲光就是这样有杰出明师而不借师名以显,安于淡泊、安于寂寞的人。

她是一个真修行人,一个得道之人。她的书画、文章都可以成名,她的拳术可以教化一方,成为宗师,她的中医可以悬壶济世,但她没有向书画、文章、拳术、中医发展,她一心学佛修道,心不旁骛。书画、文章、拳术、中医,只是道上的风景、登山的策老(拐杖),不是她的追求。她只想修道解脱,圆证菩提。一生独身修道,终有所得。

一个真正的圣贤,内有圣贤之德才、胸怀、修为,外无圣贤的样子,也不摆出圣贤的样子,他平常得跟凡人一样,但他的心是圣贤的心,行是圣贤的行。在道家,就是“圣人被褐怀玉”,在佛家,就是“外现凡夫相,内密菩萨行”。熊仲光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看她的遗像,就能感觉到她的慈悲,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平淡。

作为晚辈,写她的生平是我的光荣。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一篇全面写她的身世事迹的文章,且不能真正成文,竟然找不到关于她的太多素材。她的弟子陈维博从二十岁开始追随她,追随了五十多年,这是何等的毅力,又见熊师何等的感染力啊。(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维博老人希望人们能认识熊师的修为,有生之年,能把“熊仲光书法作品展”办到台湾去,以推动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大哉此心,壮哉此行。愿有力人,玉成此事。行文至此,兴南山人做赞云:

志道游艺,大匠之门。佛法内证,已了死生。哲人义嗣,佳话永存。仙学得诀,和光同尘。世有斯人,留有奇珍。熊氏仲光,三教得真。有徒维博,守忠义道。博以识大,微以尽妙。师道尊严,光华其照。修身以诚,德自隆高。没世而隐,何益尔曹?顾念苍生,明师德昭。

2012年4月25——26日深夜,撰于益生书斋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22:33 , Processed in 0.12727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