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9020|回复: 11

[名人] 池氏名人;温总理恩师池际尚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83
发表于 2017-6-3 23: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家宝总理深情回忆:“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这是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全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对恩师池际尚的回忆。温总理通篇讲话754个字,其中有250个字是在表达对恩师池际尚先生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微信图片_20170603083009.jpg 人物简介

池际尚,石学家, 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1月1日逝世。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
80年代完成了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
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1994年1月1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7岁。

微信图片_20170603083013.jpg

自强不息
池际尚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4岁时随父母到了北平。因家庭生活困难,到入学年龄还未能上学,她跟着哥哥姐姐念英语、做算术。她的好学精神感动了父母,终于在7岁时让她上了师大二附小。
1930年考入师大附中,二年级时她在全班每次考数学都得100分。她很喜欢英语,常到北京图书馆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英文小说阅读。她爱好体育,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
1936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此时正是国难当头,她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耽误的功课,靠自学补上,照样取得好成绩。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清华大学师生流亡到湖南上长沙临时大学时,响应进步的学生会号召,报名参加了做抗日救亡工作的战地服务团,和熊向晖等被派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工作。
1938年,经郭见恩(清华大学女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经常到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有幸会见过董必武等党中央领导,聆听过他们的教诲,坚定了抗战一定能够胜利的信心。她参加过救护伤员,在街头演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活报剧,深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部队鼓动士兵积极抗日杀敌。后来,战地服务团从武汉转往陕西凤翔,她被分配到西北干部训练团做政治指导员,出众的言谈和潇洒的风度,受到胡宗南的器重,使她有较多的机会接近这位国民党要员,为党组织了解到一些有用的情报。有一次她到兰州看望在国民党司法部门工作的父亲,得知胡宗南也在兰州,就借机到公馆看望,以图了解胡宗南的动向。谁知此事被父亲的下属见到,告诉了她父亲,误认为她同国民党军官有什么私情。池际尚感到十分委曲,急愤中脱口说出共产党员的身份。父亲是清华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对国民党军官没有好感,但对女儿不好好读书,加入危险的共产党也十分恼怒,便将她软禁起来。身份暴露后,池际尚被迫同意到昆明上西南联合大学。
池际尚原在清华大学上物理系,到西南联合大学她改学地质。从事地质事业,生活上虽然艰苦,但十分符合她的性格。野外实习时自己做饭,一块咸菜或一碗盐水下饭她也吃得特别香。在个旧锡矿一尺多高的矿洞里匍匐前进,浑身都是泥水。由于经常光着脚丫工作,脚上划了一道道血口,她不叫一声痛,更没有动摇她学习地质的决心。到了三年级,因父亲失业,母亲和哥哥、姐姐先后去世,家里不能再寄给她生活费用。但她热爱地质事业,不愿半途而废。同学的接济,老师的帮助,激发她更加用功学习。她完成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
1946年,经袁复礼教授推荐,她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布伦茂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新婚仅20多天,就只身远涉重洋赴美深造。1949年,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学校授予学位那一天,当校长念到池际尚的名字时说道:“学校为有池际尚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感到骄傲。”因为她的博士论文讨论了当时国际地质界热烈争论的“花岗岩化”问题。她不仅阐明了它的成因机理,改正了构造岩石学权威所提出的成因观点,还提出了一个变形—组构的统一模型。论文发表后,受到美国著名岩石学家特涅尔的好评,被推荐到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当了特涅尔的科研助理,不到一年时间就合作发表了几篇具有开拓性研究成果的论文。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她立即给推荐她出国留学的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写信,希望回国工作。她很快收到了“祖国很需要人”的回信。消息传开,周围的人都难以理解,一个正向科学巅峰攀登的人,怎么突然要离开有利的环境。特涅尔教授十分赏识她的才华,以自己是新西兰人为例说明“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劝说她留居美国,要同他签订7年合同,给她增加工资。但她想:外国条件再好总是当客人,祖国解放了,自己要赶快回去为国家服务。
1950年9月,从美国开向中国的威尔逊号轮船上,乘坐着几十名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其中就有33岁的女地质博士池际尚。

微信图片_20170603082941.jpg
献身祖国
1950年8月池际尚受聘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任副教授。 她的到来,使地学系增加了生气和活力。她把在国外研究获得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编写了内容丰富、新颖的费德洛夫法讲义,引进了岩组学分析方法。在岩石学教学中以相律、相图等新的岩石物理化学理论体系革新了教学内容,使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既掌握了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又了解了当时学科的动向。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她便自编自刻蜡板油印教材。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精心育人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勤奋上进,当时听过她的课的“老学生”至今仍留有难忘的印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她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并担任地质矿产专修科主任,领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在地质勘探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中国贫油的面貌,学校急需开出与找寻石油有关的课程,池际尚教授改变了专业方向,担任石油教研室主任,在国内首先开出了一门新型的沉积岩岩石学课,还应西北找油的需要指导助教何镜宇开设了含盐量分析等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课。1954年12月她任可燃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王鸿祯教授领导培养了大批石油及煤田地质勘探人才。1957年9月她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杨遵仪教授主持教学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师资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多年来,她先后讲授过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岩浆岩岩石学、构造岩组学、费德洛夫法等课程,编写过《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等多种教材。1958年她参考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大量实际资料,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后于1962年又编著了《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
1956年和1957年,她参加中苏联合组成的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队,先后两次横跨祁连山,进行了地质构造及矿产调查。她指导助手刘宝珺完成了青海茶卡地区地形构造岩相图。这幅图后来被高等学校采用编入《岩浆岩岩石学教程》中。祁连山地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早晨9时出工,要到晚上10时才能回到帐篷。1957年9月助手刘宝珺的脚被冻坏,不能走路,只有她一个人跑路线,并坚持完成任务。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二百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池际尚任大队长兼总技术负责。该队在4年之内提交的14幅地质图(面积89600万平方公里)及图幅报告,均由国家正式出版,为山东沂沐断裂以西的找矿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该队在中国东部首次认识到沂沐大断裂带的存在,对指导找矿和构造理论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60年代初,她领导专题科研组,开展对京郊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花岗岩的研究,1962年发表了论文《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和成矿专属性)》,在中国首次深入详细地研究和划分了一个大型岩浆杂岩体的不同期次;探讨了南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专属性,并首次深入地探讨了该区花岗岩类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成因。这篇论文无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方面,都为当时国内岩石学界树立了一个范例,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中国发展经济建设急需金刚石资源,1965年地质部组织地质科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山东809队组成山东613科研队,由池际尚任技术负责人。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研究成果,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集体奖。
60年代末,她在河北宽城地区首次发现了中国华北的偏碱性超镁铁岩中的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这一发现,为在北方寻找同类型矿床,为扭转中国南磷北调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前景。
文化大革命中她身陷逆境,仍参加教改小分队在河北、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地质队举办培训班,帮助建立实验室,还到过湖北、辽宁、河南等省对金伯利岩及其相似岩石进行现场考察,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找寻金刚石资源作出了贡献。
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成立,池际尚先后担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和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主持了与湖北省地矿局合办的“七·二一大学”,抵制“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极“左”做法,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认真授课,为地质队培养了一百多名地质及地球化学专业的大专生。学校在迁校过程中办学,她全力以赴全面主持工作,在人员不稳定、设备和教材十分缺乏的条件下,引导全院的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重新培养了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她主持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具有现代化设备和高层次研究能力的测试中心;她为建设师资队伍费尽心血,主持选派一批批教师出国进修。同时她还一直坚持担任岩组学的教学任务,编著出版了《构造岩组学》和《费德洛夫法》等教材和专著。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1984年,她领导三十多位师生,瞄准国际上的前沿学科,承担了地矿部重点课题“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深源包体及其成矿作用和矿源的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的科研工作,并出版了专著。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伯利岩的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岩石学研究方法方面是一个范例,具有突出的开拓性,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获1989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她还领导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华北部分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富磷偏碱性、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碳酸岩体岩石学及磷灰石矿床(包括远景区)的构造岩浆控矿研究”和“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床的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
她指导完成了国家教委科技基金项目“山东日照—莒南一带榴辉岩体及超基性岩体岩石学及寻找金伯利岩和金刚石原生矿床可能性的研究”。她在地矿部多次召开的“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找矿”专题讨论会上作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时国际上金伯利岩研究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为中国金伯利岩及找矿研究作出了新贡献。几十年来,池际尚从事的研究课题包含岩石学的各个领域和地质学的许多学科,她的野外工作足迹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二十多个省(自治区)。
她对发展中外科学家的友谊和合作,做了大量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1979—1982年)的中国代表,曾赴华盛顿、巴黎参加国际会议。她多次接待访华的外国学者,与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的著名岩石学家如P.J.Wyllie教授、I.S.E?Carmichael教授、西尼村教授、D.H.Green教授、В.И.列别金斯基教授等都有友好往来和学术交往。

微信图片_20170603083005.jpg
学术成就
池际尚归国后,长期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但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的研究选题,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与地质科学的整体发展步伐完全相吻合,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因此,学术上能取得突出成就。
在构造岩石学、变质岩石学与流变学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池际尚在这一领域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她在美国发表的4篇论文和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一文中。构造岩石学(StructuralPetrology)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与岩石学(Petrology)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岩组分析(PetrofabricAnalysis)可看作构造岩石学的同义语,30.40年代,这一领域的学术代表在西方主要是B.Sander和E.Cloos,在前苏联有A.A.Полканов和Е.А.Елисеев。池际尚发表的《Wissahickon片岩与花岗岩化作用的构造岩石学》一文的最主要贡献有:改正了E.Cloos等人对S2定义为流劈理或轴面劈理的传统观点,论证了S2是沿着拖曳褶曲的皱纹细褶(crenulation)的一翼滑动和重结晶的结果;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岩组分析,把变质作用、花岗岩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形成演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质量平衡原理对片岩的花岗岩化作用建立了两个精细的化学反应式;详细地划分了变形结构面S1.S2.S3.S4及其形成演化史,绘制了一张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structuremap)。这一论文是池际尚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而且从现代构造地质学来看,亦是具有很高水平的论文。构造岩石学的研究虽然在50年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遗憾的是,它仅限于岩石学家来研究,构造地质学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精力还用于研究宏观的变形构造。直至70年代构造地质学家才重视变形结构面S1.S2.S3.S4……的识别及其形成演化史的研究,称为构造序列分析,它已成为现代构造分析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像池际尚这样的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成果中亦是不多见的,至今这种构造填图仍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外3篇关于大理岩变形实验的论文,是她的博士后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由于池际尚在祖国解放后立即由美国返回北京,许多成果已没有可能整理成论文发表。岩石变形实验完全是一项开拓性的前沿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岩石圈研究,它已从主要针对地表的研究走向深部的研究,岩石的流变学(Rheology)已成为研究岩石圈的一个重要方向,岩石变形实验已成为当前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最重要支柱之一。池际尚应邀于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论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同时池际尚还专门培养这一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专门编写了详细的讲义,并亲自给研究生和教师、研究人员讲课,为中国构造岩石学与流变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岩石热力学研究是现代岩石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化学反应式,池际尚在博士论文中建立的化学反应式及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170603083001.jpg
教学与研究的贡献
1950年起池际尚在清华大学讲授费德洛夫法和岩石学,在岩石学课中介绍了许多成因岩石学的新资料,如岩浆物化体系与结构解释、花岗岩化作用等。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亲自讲授岩石学,并自编讲义。
1961年青岛会议之后,她亲自抓构造地质、岩矿和古生物地层等3个理科教学计划的修订,成为地质系本科教育的蓝本。
池际尚领导大家创建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系统,她总是首先走在第一线,完成一件工作后留给年轻人去继续,她又继续去创建另一项工作。例如,她对晶体光学与岩浆岩岩石学均进行示范教学,至今中国这方面的教材仍沿用池际尚当时授课的框架;她是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第一任队长,至今周口店一直是北京地址学院的一个重要的实习基地,侵入岩体的工作方法、岩浆分异与同化作用的野外识别、接触变质分带研究等都是她在这里教授给年轻教员的。费德洛夫旋转台在当时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测试仪器,它对于提高矿物鉴定的精确度,了解固溶体矿物系列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极大的实用意义和理论意义,可是当时许多教员都不会进行测试。池际尚亲自写讲义,亲自授课并带实习课,教研室仅有12台仪器,想学的教员多,只好分两班分别上课。这一新技术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直至现今岩组分析工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浆岩岩石学》(1959年版)是中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的教材,由池际尚主编并撰写的前言与第一章绪论对了解建国初期岩石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关岩石学发展史部分特别值得反复研读,池际尚所谈的3个问题:历史上,偏光显微镜的出现是岩石学发展史中一个大转折点,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几十年内,相当多的岩石学家过于偏爱显微镜,以致出现了脱离地质的纯显微镜描述的倾向,把岩石学引向了歧路,其中以罗森布施为代表,后来得到了“碎片”岩石学家的讽刺称号,池际尚特别写出这一点,在当时是要告诫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不要只有岩石概念,而忽视岩体的概念,不去从地质体观点出发研究岩浆岩体和构成岩体的岩石,这一告诫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相当一部分年轻地质工作者已出现了类似“碎片岩石学”的只注重室内工作、忽视野外工作的偏向,这正是许多老年地质工作者所担忧的;强调岩石学工作要结合中国实际,为寻找矿产资源作出贡献,这对今天的岩石学工作者仍是十分重要的;池际尚指出了今后岩浆岩岩石学发展的几个方向,即地质研究方向、化学研究方向、矿物研究方向、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以及工艺岩石学方向,并指出前3个方向仍处在积累资料阶段,尚需向区域岩石学方向发展,以进行更高阶段的理论综合。中国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的工作尚待开展,这一工作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池际尚的一生正是按照她所主张的“重视地质体”、“重视矿产资源”、“重视前沿研究”,言传身教地领导着大家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由此创建了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83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23: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岗岩研究的贡献
60年代初池际尚领导专题科研队,开展对北京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这是一个大面积花岗岩的连续出露区,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是当时国内外的一个难题。按传统惯例,把它作为一个均一的地质体处理(地质上称为“岩基”),在地质图上是一片红色。加之,当时在国内从事地质工作的主体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他们更不知道在这样的地区应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工作。池际尚带领大家在野外从如何识别和圈出单个侵入体开始,进行岩浆侵入期次的划分。明确提出“旋回、阶、期、次、岩体”五级划分的方案,进而建立了侵入岩标准序列。证明了“岩基”不是一个均一的地质体,而是一个由按一定规律依次侵入形成的“杂岩体”。在地质图上应从一片红色改变为多种颜色的小区镶嵌在一起具有时代、构造含义的构图。196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年会上,池际尚宣读了《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作用、风化作用和成矿专属性)》论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同源岩浆系列与深部和就地岩浆分异同化作用,从理论高度解释了本区侵入岩多样性的原因,并讨论了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论文得到高度评价,并被地质学会推荐代表中国参加前苏联全苏岩石学会议,受到前苏联地质界的高度评价。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不仅为当时国内花岗岩地区的填图与研究工作树立了范例,而且其学术思想在当时亦具国际领先水平。由于种种原因,池际尚没有时间把侵入岩标准序列的新概念及其他有关岩石成因的论述整理成文正式发表。她在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的新概念。这在白志民(1991年)等的《八达岭花岗杂岩》专著第7页中有一个极为简单的介绍。这种研究花岗岩的新思路,与当前国内、外盛行的由著名的英国地质学家W.S.Pitcher教授提出的划分花岗岩体的单元和超单元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见,池际尚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新概念的提出比W.S.Pitcher教授要早十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记: 在SEARCH池院士的资料时看到最多的是她的论文集。可见这位前辈是多么的勤恳,而关于她个人的报导却不多,另l看到她毕业于北师大附中,但作者也和我一样只是从网上COPY下来的文章。这位在大众眼中或许只是默默无闻的老科学家。在她逝世后中国地质大学日前启动“池际尚计划”。
      “池际尚计划”是以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池际尚命名。池际尚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地质学家,是我国岩石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日前,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的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座谈会暨学术报告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均表示,要学习池际尚院士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并落实在地质教育事业上,特别是要把她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大师精神发扬光大,发展我国的地质教育事业。
  据介绍,“池际尚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名师计划、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三方面,内容包括每两年评审一次学校教学名师,每年从学校教学名师中择优推荐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教学名师;每年重点资助建设5个以品牌专业或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的本科教学团队,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学校设立教师教学优秀奖和青年老师优秀教学奖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精心育人

池际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重视出成果,更重视出人才。言传身教,是她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而身教使她的学生和助手受益匪浅。理论联系实际是池际尚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40年代留美期间,她已经接触了不少有关花岗岩化的问题和新理论,回国后即应用于教学科研中。1958年在山东领导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她没有引导师生去讨论花岗岩化的学说,而是引导大家去观察古老岩系中的诸多现象,由他们自己得出花岗岩化的结论,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岩石教研室教师对岩石学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不满意,又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池际尚主张将学校自组生产队的岩石鉴定工作组织在岩石实验课中,改变了过去只让学生们看现成教学薄片、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她还主张岩石实验课不必面面俱到,着重培养观察能力、鉴定方法。科学研究要为生产建设服务是池际尚的重要学术思想。因此她不仅在岩石学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区域地质调查、找寻国家急需的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磷灰石矿床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求实与创新相结合是池际尚的治学态度,在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她不满足于前人的现成结论,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在教学中她不囿于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充实和改进。但是,她一贯坚持任何新观点、新结论都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十分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工作中总是不轻易做出结论,提倡多看,多积累事实。她常对大家说,研究生、科研助手只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那仅仅达到二流水平,要在质量和数量上超额,要有新的发现,要有所创造,那才算一流水平。

她对学生的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但对他们又非常关心。她检查学生的野外工作时,对每个重要的观测点都要亲自核实,重要的接触界线要重新追索,有些地方山高且陡并需多次翻越,她都从不放弃,直到证据确凿为止。她重视科研工作中的实践性环节及实验室工作,她要求年轻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测试数据。60年代岩石学研究中测定矿物固溶体成分的方法主要依靠费氏台和油浸法,费氏台测定矿物光性方位的难度大,也很麻烦,为了提高质量,她花费很多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地摆正消光位,但对误差三角形的要求一点也不能降低。同样在测定矿物折光率时,也要求一定要找到真正的Ng 、Nm 、Np才能进行测量,坚持不许滥竽充数,为此常常需要找寻数十个颗粒才能达到要求。她说,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怕浪费时间,数据准确心里才踏实,才能保证成果的科学性,即使观点不同或有改变,但提供出可靠的实验资料也是对科学的贡献。70年代末实验室条件有所改善,她要求研究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动手进行样品测试(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X光分析等),逐步改变由实验室分析出结果的现状。她亲自与高能物理所联系,让研究生自己作稀土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在她的倡导下,岩石教研室的研究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她的研究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在进行各种测试时能很快地独立工作,与这段时期打下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60 年代初我国刚刚建立第一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验室,1962年池际尚打算和他们进行岩石学与同位素地质学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以检验对八达岭—南口花岗岩在野外确定的侵入顺序和期次划分是否正确。南口花岗岩的五次侵入均为燕山期,进行年龄间隔如此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当时不仅在国内无人进行,在国外也属先进思路。在赤日炎炎的夏日,她与科研助手完成了前4期花岗岩的取样,这几期的取样点距公路较近,困难不大。难度最大的是第5期白查钠闪石碱性花岗石,因花岗岩含云母少,所需要的样品量大,岩体离公路远,山也较高,只有小路相通。当时建议找一位年轻人和她的助手一同去,但她不同意,她说,这是第一次进行这类的研究,取样是关键,这一步做不好,可能会导致全盘失败。实际上岩体在小路边就有出露,但为了找到更新鲜的标本,她们穿越了整个岩体,最后选定了岩体中心最高处取样。她们两人分别背了满满的一大背包和一小背包标本,一大早离开白查村步行前往居庸关火车站。一路上她不断地鼓励她的助手,她说咱们的国家还很穷,不能开车取样,只能靠咱们的肩膀和两条腿,我知道你刚生完孩子,身体还不算太好,过几年我攒了钱买辆摩托车,我会开汽车,开摩托车和开汽车差不多,我带着你,把八达岭岩体再跑一遍,许多问题还要深入呢!在她的鼓励下,她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过了单矿物分离挑选,年龄测定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这5期侵入岩的K—Ar同位素年龄依次排列,与野外观察完全吻合。文章在前苏联全苏岩石学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兴趣,也为我国侵入杂岩体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她就是这样要求在工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虚假,但又真诚地关心着他人。她知道谁家有困难,便主动借钱给这些同志,从不要求他们偿还,而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一套出国穿的西服用了十多年。对一些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她尽力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让他们留校上课,从而挽救了他们的科学生命,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她对周围的同志都一律平等对待,包括在文革期间对她作出过激行为的人也不计前嫌,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她对学生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80年代她和一位女研究生一同出野外,研究生去大队收集资料,到了晚上还未返回,她不放心,怕遇到坏人,就在路上等,研究生回来时见到年逾花甲的老师在凉风习习的秋夜等着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十分注意对年轻人在品德方面的要求,对于一些只考虑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进行严肃的批评,她希望科研集体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为学科的发展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在她的领导下,岩石学科的教师们遵循这一原则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她很有远见地看到助手们的潜在能力,提前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她让年轻教师独立主持科研课题,推荐他们到重要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由她主持的集体研究成果,推荐他们的论文在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对外学术交往中将优秀的骨干教师介绍给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尤其可贵的是,她能以宽阔的胸怀,鼓励和支持助手超越自己擅长的学科范畴,开拓新的领域,她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对思想活跃、钻研精神强的年轻人,她具体帮助提高业务和克服困难,使他们迅速成长。她认为:“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要使每个层次都后继有人。”培养人才,她身教重于言教。池际尚一贯重视野外地质调查,1986年她已到了古稀之年,还坚持到野外检查研究生的工作,她仔细核对学生的每个测试数据,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她对研究生说:“我们的测试数据要经得起任何人的检查,我们的研究成果,至少要经得起20年的考验。”她全心全意献身于地质教育事业的精神影响着几代人。他们不但在品德上和作风上受到她的影响,而且在生活上得到过她的具体帮助。因此,她的许多学生不仅业务水平较高,而且有很好的学术道德和作风。

50 年代初作为她的研究生和助手的刘宝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给母校来稿说道:“池老师对我的教育关心是全面的,她是我的楷模,对于我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地质学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池际尚曾工作过的岩石学科已经培养出了多个层次的接班人队伍,他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她开创的业务方向,还继承了她治学严谨、勇于探索、重视实践、不图虚名的优秀品格和学风。池际尚院士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1980 年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地质矿产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她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湖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出席了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也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91 年3月初,池际尚教授因患肺癌住进了医院。全国各地她培养过的学生们闻讯后心情十分沉重,有的从外地赶来要集资为她拍摄电视片,记录她无私奉献的一生;有的要拿出钱来为老师买好花、买补品,衷心希望她早日恢复健康,学校里与她共事多年的几代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每天为她做点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她,连续数月,从不间断。他们心疼自己的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只知道关心别人,不知道关心自己;只知道为学校为国家多做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但是,敬爱的池际尚教授终因医治无效,于1994年1月1日早晨8时55分,走完了她光辉的人生旅程。

1994 年3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联合召开了由首都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参加的池际尚院士事迹报告会。1994年3月31日,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共同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妇女界、地矿界和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开展向池际尚学习的活动。学习她一贯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热爱科学、顽强拼搏、勇攀地质科学高峰的献身精神;严谨求实、精心育人的治学思想;淡泊名利、助人为乐、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摘自赵崇贺、杨光荣《地苑赤子——中国地质大学院士传略》)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历:池际尚(1917~1994),女,湖北安陆人。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地质学家。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6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池际尚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池际尚先生病逝三个月后,也就是1994年3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联合召开了由首都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参加的池际尚院士事迹报告会。3月31日,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共同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妇女界、地矿界和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开展向池际尚学习的活动。

    平淡的岁月中却不曾想到在2002年9月,受中国地质大学之邀为其建校50周年做校庆片。为此,通过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与这位享誉中外的著名岩石学家池际尚教授“认知”,我常感念这种认知来得太晚。毕竟是在她离开人世的八年之后。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在我的心田里随着日月的更替而生长。她的人格魅力与才智的光辉,给人性的灵魂照亮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这八年之中一直念念不忘为她写点什么,让更多的人感受她的人生,领悟她灵魂真谛中诸多美好的品性,这对现实当下的人们是至上独尊的难寻难觅的“精神宝藏”。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呵护与关爱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刚刚建立第一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验室,1962年池际尚打算和他们进行岩石学与同位素地质学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以检验对八达岭—南口花岗岩在野外确定的侵入顺序和期次划分是否正确。南口花岗岩的五次侵入均为燕山期,进行年龄间隔如此小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当时不仅在国内无人进行,在国外也属先进思路。在赤日炎炎的夏日,她与科研助手完成了前4期花岗岩的取样,这几期的取样点距公路较近,困难不大。难度最大的是第5期白查钠闪石碱性花岗岩,因花岗岩含云母少,所需要的样品量大,岩体离公路远,山也较高,只有小路相通。当时学校领导建议池际尚找一位年轻人和她的助手一同去,但池际尚不同意。她说,这是首次进行这项研究,取样是关键,这一步做不好,可能会导致全盘失败。实际上岩体在小路边就有出露,但为了找到更新鲜的标本,她们穿越了整个岩体,最后选定了岩体中心最高处取样。她们两人分别背了满满的一个大背包和一个小背包的标本,一大早离开白查村步行前往居庸关火车站。一路上池际尚不断地鼓励助手,她说咱们的国家还很穷,不能开车取样,只能靠咱们的肩膀和两条腿,我知道你刚生完孩子,身体还不算太好,过几年我攒了钱买辆摩托车,我会开汽车,开摩托和开汽车差不多,我带着你,把八达岭岩体再跑一遍,许多问题还要深入呢。取样顺利完成,经过了单矿物分离挑选,年龄测定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这5期侵入的KAr同位素年龄依次排列,与野外观察完全吻合。文章在前苏联全苏岩石学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与兴趣,也为中国侵入杂岩体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的一位年轻姑娘还清晰地记得:“在池先生患病初期,她仍然坚持工作。周日的时候经常看到她到郊外背石头,我家跟池先生家住上下楼,她没得病时背石头上下楼动作麻利,得病以后腿脚就不那么灵活了,背着一大书包石头上楼要歇几次,我要帮帮她,她又不肯麻烦别人。”她说完这番话,眼里噙满泪水。

    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成立,池际尚先后担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和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主持了与湖北省地矿局合办的“721大学”,工人学员文化程度较低且文化层次差别悬殊,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这样便激起了池际尚作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责任感。她平静地对待自己的不幸遭遇,把事业之爱和工作的激情给了那些需要知识的学员们,为了使工人学员真正学好功课,池际尚针对他们的特点亲自编讲义,加强辅导。经常忙得吃不到热饭,晚上还经常点着油灯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清早还要跟学员一起跑步出操。学员们都深深地被她的爱心和工作精神感动。学员说:“不好好学习对不起池老师啊。”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认真授课,为地质队培养了一百多名地质及地球化学专业的大专生。十年动乱给池际尚和她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她因30年代曾为党做过地下工作而蒙受不白之冤,爱人李璞先生被迫害致死,独生子不到16岁被下放到陕北插队劳动8年。一家人生离死别。但是,巨大的不幸与磨难并没有动摇她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也没有改变她一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和决心。“文革”后期在教改小分队劳动,她和年青力壮的学生一样砍柴、背钻杆。即便如此,她还念念不忘扭转“南磷北运”缓解北方缺磷的问题。在那个特殊年代,对一些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池际尚尽力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让他们留校上课,从而挽救了一些教师的科学生命。她的大义大爱的崇高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她对周围的同志一律平等对待,包括在文革期间对她作出过激行为的人也不计前嫌,并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她知道谁家有困难,便主动送钱送物,而自己的生活却格外俭朴。

    一位女教授说:“池老师非常关爱学生,20年前我曾随她到济南野外科考,每晚她都像妈妈一样帮我们放好蚊帐,驱赶蚊虫。有一次我去大队收集资料,到了晚上还未返回。池老师放心不下,怕我遭遇野兽,也怕遇上坏人。她就一直在山野的小路上迎接我,从黄昏直到满月星空。当我见到年逾花甲的池老师在夜晚的寒风习习中等着我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池际尚淡泊名利,胸怀博大。她注重对年轻人在品德方面的要求与培养。要求学生在工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虚假。对于一些只考虑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严肃的批评,她希望科研集体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为学科的发展开拓创新,一往无前。在她的领导下,岩石教研室的教师们遵循这一原则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她为了国家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她亲自一手培养了博士生11人、硕士生13人、博士后2人。推荐了许多教师到欧、美等国进修,亲自指导他们选校、选题、选方向,把他们放到学科的国际前沿上去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科尽快与国际接轨。她慧眼识才能看到助手们的潜在能力,她提前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让年轻教师独立主持科研课题,推荐他们到重要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由她主持的集体研究成果,推荐他们的论文在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对外学术交往中将优秀的骨干教师介绍给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她积极帮助努力工作,钻研精神强势的年轻人提高业务、克服困难,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迅速成长。她认为:“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要使学科的每个层次都后继有人。”池际尚指导学生作论文,指导助手搞课题,很多时候都是她的思想和观点,但她却不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病重住院期间,她仍然坚持给学生看论文,写评语、写推荐信、为学生著作写序言等。

    1991年3月初,池际尚教授因患肺癌住进了医院。全国各地她的学生们闻讯后心情十分沉重,有的从外地赶来要集资为她拍摄电视片,记录她无私奉献的一生。有的要拿出钱来为老师买好药、买补品,衷心希望她早日恢复健康,学校里与她共事多年的几代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每天为她做点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她,连续数月,从不间断。学生们心疼自己的老师,敬仰自己的老师,学生们深深地懂得,池际尚老师为国家的地质教育事业整整地奉献了一生!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总理说:“我常怀念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念念不忘池际尚教授的师恩师德,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曾谈到:“池先生考察祁连山的路线,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在第21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向获得第五节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代表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普及义务教育;第二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除了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外,还需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他们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第二、我在这里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有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有许多学校,教授、名师不上课堂,这种做法不好,应该改变。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我希望各个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第三、教书育人。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另一项任务,就是育人。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他很注意把“传道”摆在第一位。何谓“传道”?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用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2005年10月11日,温家宝总理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送上他2005年9月9日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温总理在信件的抬头写着赵鹏大校长:“送上我的一篇讲话。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

    池际尚的儿子李池说:“母亲教过温总理晶体光学课,尊师之情令人感动。”

    1997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岩石教研室为纪念池际尚教授诞辰80周年,出版了《池际尚论文选集》,文集卷首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池际尚院士80诞辰,现给她无限热爱并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祖国!”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为《池际尚论文选集》作序:“池先生的一生为中国的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和无私奉献。文集的出版将在嘉惠学人,垂范后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池先生的科研选题,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她的教学选材又一直是深思透见,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更可贵的是,她的科研活动总是急国家所需,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她的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学术道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常常想,她的为学处世所以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好像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她在1950年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选择返回祖国从事教学的道路是爱国主义。在长年累月中,她把服务于矿产资源的工作看得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那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爱国主义。他在毕生从事的教育工作中,把培育后进力量放在自身的科学积累之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大气候不利的客观艰难的条件之下,勇于负起721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她的朴素精神和纯粹理想,是教育家最为本质的体现,其闪烁的光辉永远激励着人们向前。”

    2007年6月,为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莫宣学教授特约主编了《现代地质》第2期,——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专辑。并于2007年6月15日召开了“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座谈会暨学术报告会”

    人们仍然不会忘记在国家危难的艰苦时期,那些为祖国牺牲个人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奉献一生的前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鞠躬尽瘁。当国家日渐昌隆强大,繁荣似锦享有大国地位的威望与威信的同时,有谁能够忘记,怎么能够忘记,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开拓创新,披荆斩棘的无畏奋斗,甘为基石的辛苦努力而迎来后世新人的传承。而后世之人,仍然怀念前辈的不世之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品德,奉献的意识,科学的求索精神。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已凝聚为今天的成就与辉煌。池际尚就是那个群像中的鲜明代表,更是中国妇女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代表。

    武汉市光谷广场,至今耸立着一尊池际尚院士的雕像,鲁巷小学的学生在她的作文里表达了对池际尚院士的深深敬意!不管岁月的多少时光渐去渐远,但谁都不能将她遗忘……。(本文作者赵湘华系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中国地理标志》节目执行制片人)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2: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011711.html

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谁都不能将她遗忘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7-6-4 0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大师级的地质学家——池际尚


池际尚

池际尚,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闻名岩石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岩石学学科首要奠定人。

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1936年高中结业后,以优异的成就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此时恰是国难当头,她加入了爱国粹生活动,迟误的功课,靠自学补上,照样取得好成就。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周全爆发,她随清华大学师生亡命到湖南上长沙姑且大学时,响应前进的学生会号召,报名加入了做抗日救亡工作的战地办事团,被派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军队工作。  

1938年,经郭见恩(清华大学女同窗)介绍插手了中国共产党。她经常到八路军处事处联系工作,有幸会见过董必武等党中心带领,聆听过他们的教育,果断了抗战必然可以或许胜利的决定信念。她加入过救护伤员,在陌头演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活报剧,深切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军队鼓舞士兵积极抗日杀敌。

1949年,她以超卓的研究功效经由过程了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颁发后,受到美国闻名岩石学家特涅尔的好评,被保举到闻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当了特涅尔的科研助理,不到一年时候就合作颁发了几篇具有开拓性研究功效的论文。 

当新中国成立的动静传到美国之后,她当即给保举她出国留学的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袁复礼传授写信,但愿回国工作。  

池际尚,温家宝总理的恩师,亲手培育出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平生。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01:53 , Processed in 0.12040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